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本课设计意图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而通过研读课标、教材、学生,将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或减、强化或弱化,恰当选择史料(含图片、地图、视频等)并运用到教学中来。选用情景教学、活动教学、合作探究、讨论谈话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二、三维目标设计:【知识与能力目标】(1)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史料分析——合作学习: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和理解。2、问题探究——知识升华: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孙中山先生等革命人士的革命事迹,感悟革命志士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和不断进取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925年3月12日,一位伟大的医生病逝于北京的协和医院,他就是孙中山。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悼念,更有数万群众护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3月12日是植树节,当我们播种绿色的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时,别忘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烈士们洒下的鲜血。今年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90周年纪念日,谨以此课献给这位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二)新课探究过程:第一、风雨欲来风满楼——辛亥革命革命的背景(过渡)为什么20世纪,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掀起一场旨在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呢?【设计意图与目的】:让学生带着疑问与兴趣,进入学习状态(看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史料)。合作探究一:结合大屏幕提供的材料和图片,探讨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已成为大势所趋。师:为了有效地开展反清的民主革命活动,革命党人进行了那些革命活动从三个角度思考:组织准备、思想准备和军事准备。生(略)【设计意图与目的】:辛亥革命发生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涵盖古今中外、主观与客观、偶然与必然、政治与经济、思想与文化等多种因素,授课中强调《辛丑条约》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民族危机和清政府的政治危机,及革命党的革命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而非面面俱到介绍各种因素。第二、天翻地覆慨而慷——辛亥革命的进程1、武昌起义(1)播放视频《武昌起义》,以视频概述起义过程。(2)演示动态示意图,了解辛亥革命的发展概况。2、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丰碑。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出示《临时约法》的法律条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其内容、特点、性质及影响。阅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有关材料,回答问题: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思考:(1)第一章的主权归属有何特点?与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认识有何不同?(2)第二章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哪些观念?(3)第三、四、五、六章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答: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师:(总结并进一步将问题推向深入)《临时约法》把人们对专制的痛恨和对民主的向往由理想转变成现实,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下来。那么中国的民主政治命运又如何呢?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目。从中国政治文明进程的角度看,中国的政治体制同过去相比有什么变化?国号元首元首产生方式权力政体清政府南京临时政府【设计意图与目的】:重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理性分析,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论从史出的能力。通过分析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地位。阅读与思考材料一: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材料二“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孙中山《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材料三:辛亥革命后,“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以上三则材料分别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设计意图与目的】:通过史料的阅读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推动中国社会进程的的历史意义,引导而且领悟历史,感受现实,同时培养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整体分析与评价能力。避免死记硬背。4、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出示“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图,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分析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设计意图与目的】: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史实,并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利用图表法简化课本知识,理清纷繁复杂的历史线索,从中理解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的原因。(三)感悟历史,小组讨论:1、讨论: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的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你认为辛亥革命的成败如何?成功说:历史功绩失败说: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没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失败的原因:(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设计意图与目的】: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评价可以从多种角度把学生思维调动起来。比如通过介绍学术争鸣、辛亥革命胜利说、失败说和有胜有败说,使学生能够既学会以史实支持观点的基本方法,学习从不同角度认识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四)小结:播放《走向共和》片断,认识和体会孙中山的追求民主共和的执着精神。出示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画像,总结: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20世纪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的丰功伟绩将昭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探索富民强国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设计意图与目的】:以此升华主题。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进程中所的作用和孙中山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的精神的理解。《辛亥革命》课标分析内容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第一步:找出描述行为目标的动词。动词:“

简述、认识”,找出行为目标;第二步:明确核心概念是:“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辛亥革命如何推进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

第三步:确认具体的历史知识。历史人物主要是孙中山、袁世凯。历史概念为君主专制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四步:明确历史的思维能力,注意行为动词“简述”、“认识”。

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时序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辛亥革命后能够按事件发展的顺序来构建自己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叙述,明确辛亥革命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把“认识”转化为以下问题:“分析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在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进程中的历史意义。”、“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因此就涉及到了历史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第五步,确定过程和方法。过程和方法是让学生体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思想或行为发生改变的过程。提供史料,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地位;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等。

第六步,确认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容标准中没有明确的陈述。但是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这一主题立意经隐含着学生应该领会“民主”这一价值观的真正含义和对今天中国的意义;同时让学生体会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和对民主共和的执着追求。学情分析对高一学生来说,本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从影视和文字作品中已经有了较多的知识基础。相对初中学生,高一的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他们还不善于主动构建学科的知识体系;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也还很有限,因此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还不能充分的形成理性认识。对学生而言,辛亥革命的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还需要在更深度和广度上认知和理解。课前需要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PPT、音频视频材料收集等,安排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搜集所需要的材料,组织预习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加工。效果分析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课堂知识点学生基本上都熟练掌握,讨论探究氛围浓厚,积极回答问题,学习从政治、经济、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等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体现出对历史认识的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水平;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对辛亥革命的认知和评价都体现了一定的理性水平,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历史地位,同时深刻体会到革命先烈对国家和民族的挚爱,提高了学生爱国意识和情怀。教学反思本课重新整合了教材,理清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创设具体的情境,选取恰当的史料让学生对辛亥革命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显中学历史课程体现公民教育的本质。同时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真正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授课中的不足之处:1.课堂节奏有些快了,再放慢些节奏,让学生更多的时间讨论探究,再让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2.有些知识点,如武昌起义的经过、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等应该再给学生强调易错易混点。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概述及地位。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加重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中承上启下的行动,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但因中国资产阶级主观上的不成熟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过于强大)而功败垂成,这是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本课主要以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中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发展经过;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影响及评价。

各版本内容比较和内容选择。以人教版和岳麓版为例。在内容上,大部分知识点差别不大。人教版突出了保路风潮,而岳麓版则没提及;在辛亥革命性质和地位表述上,人教版突出了辛亥革命的地位,而岳麓版强调了辛亥革命的性质,未提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在教学中内容上仍以岳麓版为主,在表达上强调人教版辛亥革命地位的表述强调“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的表达,把两个版本结合起来。选取恰当的图片史料、文字史料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思考和认知。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突破方法:设计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够解答的一系列问题来讨论探究突破。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突破方法:①把临时约法和清朝的政治体制进行比较,认识其在中国政治民主化中的地位。②把辛亥革命放到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巨变中认识其历史地位评测练习1、辛亥革命被认为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主要是因为这场革命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结束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C.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浪潮D.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下列对辛亥革命结果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C.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3、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想要了解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他们要找的文献是A.《天朝田亩制度》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民国约法4、下列言论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的是:A、“师夷长技以自强”B、“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C、“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D、“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5、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利工程之一,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最早提出开发三峡水利的设想,这主要体现了他的下列哪一思想A.国共合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