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心肌病流行病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全文版)_第1页
肥厚型心肌病流行病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全文版)_第2页
肥厚型心肌病流行病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全文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肥厚型心肌病流行病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全文版)肥厚型心肌病流行病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全文版)肥厚型心肌病(HCM)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500,男女比例2∶1,平均发病年龄(38±15)岁,病死率1%-2%,且常表现为猝死,是35岁以下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中国人群发病约100万人。其病理变肥厚型心肌病(HCM)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500,男女比例2∶1,平均发病年龄(38±15)岁,病死率1%-2%,且常表现为猝死,是35岁以下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中国人群发病约100万人。其病理变化以室间隔中上部肥厚最常见,通常表现为非对称性。不成比例的心肌肥化以室间隔中上部肥厚最常见,通常表现为非对称性。不成比例的心肌肥肥厚型、均匀性肥厚型、左室前侧壁、后壁、右室等部位肥厚。肥厚型心肥厚型、均匀性肥厚型、左室前侧壁、后壁、右室等部位肥厚。肥厚型心肌病的病理生理较复杂,主要涉及到左室流出道梗阻、舒张期功能不全、心肌缺血、二尖瓣返流4个方面。HCM有三种类型:①梗阻性:安静时压力阶差>30mmHg;②隐匿梗阻性:负荷运动时压力阶差>30mmHg;肌病的病理生理较复杂,主要涉及到左室流出道梗阻、舒张期功能不全、心肌缺血、二尖瓣返流4个方面。HCM有三种类型:①梗阻性:安静时压力阶差>30mmHg;②隐匿梗阻性:负荷运动时压力阶差>30mmHg;③非梗阻性:安静和负荷时压力阶差均<30mmHg。对于梗阻患者,临③非梗阻性:安静和负荷时压力阶差均<30mmHg。对于梗阻患者,临床症状出现的更早和严重,病死率更高,猝死的风险增加了4倍。HCM的的临床症状有呼吸困难、运动耐力降低、胸痛、心悸和晕厥等,有时猝死是唯一的临床表现。床症状出现的更早和严重,病死率更高,猝死的风险增加了4倍。HCM的的临床症状有呼吸困难、运动耐力降低、胸痛、心悸和晕厥等,有时猝死是唯一的临床表现。家族聚集性是肥厚型心肌病流行病学的一个显著特点,50%以上的病例有家族史。1989Jarcho14(14q1)上的心脏(MYH7)HCM研究和临床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利用微卫星基因标记全基因组扫920HCM1000与肌小节相关的蛋白质基因突变编码肌小节蛋白的基因有13个,编码粗肌丝的基因有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H7),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MYBPC3),肌球蛋白必需轻链基因(MYL3),肌球蛋白调控轻链基因(MYL2),粗丝联接蛋白基因(TTN)等。编码细肌丝的基因有肌钙蛋白I基因(TNNI3),肌钙蛋白T基因(ACTCTPM1)等。MYH7MYBPC3TNNT280%-85%。30%-35HCM86HCM4Ala26ValAla26Val是中国人肥厚型心肌病的点突变。20-30HCMMYBPC3HCM,其中剪切位14725经过儿茶酚胺敏感途径磷酸化,对肾上腺素的刺激反应提供心脏收缩的动力。心脏肌钙蛋白T基因(TNNT2)编码肌钙蛋白结合原肌球蛋白亚单位(cTnT),突变大约占HCM病例的10-15%。Asp175Asn1(MYL3Met149ValHCM。与肌小节无关的蛋白质基因突变极少数肥厚型心肌病与小窝蛋白(caveolin-3),钙网蛋白(calreticulin)和亲联蛋白(junctophilin)DNA(mtDNA)在氧化磷酸化(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