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教学课件:外科麻醉_第1页
内科学教学课件:外科麻醉_第2页
内科学教学课件:外科麻醉_第3页
内科学教学课件:外科麻醉_第4页
内科学教学课件:外科麻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麻醉第一节绪论第二节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第三节全身麻醉第四节局部麻醉第五节椎管内麻醉第六节麻醉期间和麻醉恢复期的监测和管理第七节体外循环第一节绪论麻醉的概念麻醉的历史现代麻醉学的任务麻醉: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的机体(全

身麻醉)或机体的一部分(局部麻醉,

椎管内麻醉)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手

术时无痛的目的,这个方法称为麻醉。麻醉的概念没有麻醉的日子在麻醉剂应用于临床以前,病人在外科医

生手术刀下所经受的痛苦是无法形容的。外科

手术往往失败,因为经常还没有等到手术结

束,病人就因为无法忍受剧痛而死去。以前解决手术疼痛的办法

为了减少病人的痛苦,外科医生想出各

种各样的方法:冷冻(导致病人肢体冻伤)转移病人注意力(没起到很好效果)放血引起病人休克(导致病人死亡)击打头部使病人昏迷(导致颅脑损伤)酒精灌醉(酒精中毒)压迫外周神经以上方法显然不可靠,也毫无安全可言。A.“上臂手术”:分散注意力(1205年)B.酒精麻醉(中世纪)

华佗,公元200年就发明了麻醉药并应用于腹腔手术

《后汉书·华佗传》中这样记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说明公元200年,我国古代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并且已经能够使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做腹腔内手术。

1846年10月16日:

美国牙医威廉·莫顿(Morton)在麻省总医院公开演示乙醚麻醉运用于手术,切除颈部肿块并获得成功,揭开了现代麻醉学的首页。

现代麻醉学的诞生1846,10,16现代麻醉第一人,美国牙医莫顿WilliamT.G.Morton(1819-1868)

吸入麻醉药的使用被公认为是现代麻醉学的开端,迄今170年现代麻醉第一人莫顿的发现,对麻醉产生的深远的影响,也使外科获得长足的进步。他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他的墓碑上写到:威廉·莫顿,麻醉剂吸入法的揭示者。因为他,外科手术中的痛苦被防止和消除。在他之前外科手术是及其痛苦的事,在他之后科学控制了疼痛。现代麻醉学的任务现代麻醉学已经不仅只是消除病人手术疼痛,同时还要维持和调节病人的生理功能,保障病人安全,

并为外科医生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任务包括临床麻醉学、急救复苏医学、重症监测治疗学、疼痛诊

学。是一门研究麻醉、镇痛、急救复苏及重症医学的综合性学科。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中一个完全独立的学科。临床麻醉现代麻醉学重症监测治疗疼痛诊疗急救医学现代麻醉学的任务2023/6/12仅供内部使用临床麻醉临床麻醉疼痛治疗2023/6/12仅供内部使用急救复苏绪论思考题试述麻醉的概念是谁揭开了现代麻醉学的首页?现代麻醉学的任务是()、()、()、()。

麻醉前准备的必要性病情评估与ASA病情分级麻醉前准备事项麻醉前用药第二节

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

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增强病人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能力避免或减少围手术期的并发症保障病人在围手术期间的安全麻醉前准备的必要性

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查阅病历,了解诊断、病史、相关检查。访视病人,询问手术麻醉史、吸烟史、过敏史、用药史、体力情况以及近来的身体变化。对病人的病情以及病人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能力做出科学的全面的评估。一、麻醉前的病情评估(1)

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

一、麻醉前的病情评估(2)

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的手术风险评级)分级与手术风险的关系分级标准死亡率(%)Ⅰ体格健康,发育良好,器官功能正常0.06-0.08Ⅱ除外科疾病外,有轻度并存病,功能代偿0.27-0.4Ⅲ并存病较重,体力活动受限,尚能应付日常活动1.82-4.3Ⅳ并存病严重,丧失日常活动能力,面临生命威胁7.80-23.0Ⅴ无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病人9.4-50.7VI确诊为脑死亡,其器官拟用于器官移植手术供体—

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I~II级病人对手术麻醉耐受性良好,风险小。III级病人重要器官功能虽有代偿,但对手术麻醉耐受能力减弱。术前准备必须充分,尚能耐受。IV级病人重要器官功能代偿不全,即使术前准备充分,围手术期死亡率很高。V级病人除非抢救,不宜行择期手术。VI级临床上很少用到。一、麻醉前的病情评估(3)

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一)、纠正或尽量改善病人病理生理状况(病人身体方面的准备)

贫血(使血红蛋白达到80g/L以上)营养不良者(使血清白蛋白达到30g/L以上)纠正容量不足、脱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心脏病(改善心功能状态,纠正心衰);肺部感染(急慢性肺炎应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停止吸烟至少两周);高血压尽量达到正常水平(至少SBP<180mmHg,DBP<100mmHg);

糖尿病(不高于8.3mmol/L,尿糖低于++,尿酮体阴性)等。二、麻醉前准备事项(1)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二)、心理方面的准备:

术前访视时应关心鼓励、耐心安慰、药物治疗、请心理学专家会诊(三)、胃肠道的准备:

禁食易消化固体食物或非人类乳至少6h,油炸类、脂肪类、肉类至少8h;胃排空较慢的病人适当延长禁食时间。新生儿、婴幼儿禁母乳至少4h,易消化固体、非人类乳或婴儿配方乳至少6h。所有年龄术组前2h可饮清水(水、果汁、清茶、纯咖啡、苏打饮料,急诊手术按饱胃处理)二、麻醉前准备事项(2)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四)、麻醉设备、用具及药品的准备

全能麻醉机麻醉车(五)、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二、麻醉前准备事项(3)

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

三.麻醉前用药(一)目的消除病人紧张、焦虑及恐惧的情绪;增强全麻药效果,减少全麻药副作用,对不良刺激产生遗忘;提高痛阈,缓解和(或)解除术前原发病疼痛或麻醉的有创操作引起的疼痛。抑制口腔、呼吸道腺体分泌,预防发生误吸。消除因手术或麻醉引起的不良反射,比如迷走神经反射,抑制交

感兴奋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常用麻醉前药物药物类型药品作用用法和用量(成人)安定镇静药地西泮咪达唑仑安定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口服2.5~5mg肌注0.04~0.08mg/kg催眠药苯巴比妥镇静、催眠、抗惊厥肌注0.1~0.2g镇痛药吗啡哌替啶镇痛、镇静肌注0.1mg/kg肌注1mg/kg抗胆碱药阿托品东崀胆碱抑制腺体分泌、解除平滑肌痉挛和迷走神经兴奋肌注0.01~0.02mg/kg肌注0.2~0.6mg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咪达唑仑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思考题简述麻醉前准备的必要性。ASA病情分级指的是()对手术前病人情况的分级。麻醉前准备事项有()、()、()、()、()。麻醉前用药有()、()、()、()四类。第三节全身麻醉常用全麻药的临床药理全身麻醉的实施气管内插管术全身麻醉的并发症全身麻醉概念

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肉注射进入人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痛觉丧失,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这种方法称为全身麻醉。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程度即麻醉的深度与血药浓度有关,可以调控,是完全可逆的。一全身麻醉药根据用药途径和作用机制将全身麻醉药分为四类:(一)吸入全麻药:(气体)氧化亚氮(挥发性液体,需挥发罐)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地氟醚(二)静脉全麻药:硫喷妥钠、氯胺酮、依托咪酯、丙泊酚(三)肌松药:(去极化)琥珀胆碱(非去极化)泮库溴铵、维库溴铵、罗库溴铵、顺阿曲库铵(四)麻醉性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太尼、瑞芬太尼

舒芬太尼全身麻醉药的分类(一)、吸入麻醉药

经呼吸道吸入体内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称为吸入麻醉药。吸入麻醉药进入肺泡后,在肺泡内被肺循环中的血液摄取,从而作用于大脑细胞膜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全身麻醉药(一)、吸入麻醉药1)挥发性麻醉药:(挥发性液体,需挥发罐)

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地氟醚等。2)气体麻醉药:(气体储存于钢瓶中)

氧化亚氮(笑气)吸入麻醉药分类七氟醚挥发罐(一)、吸入麻醉药一、理化性质和药理性能的关系(强度、可控性、效能)油/气分配系数——强度

即麻醉药的脂溶性,与麻醉药强度成正比(异氟烷)。血/气分配系数——可控性

即麻醉药的水溶性,~越小,麻醉药可控性越好(氧化亚

氮)。最低肺泡浓度(MAC):——效能

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50%病人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逃避反射

时的最低肺泡浓度。MAC越小,麻醉效能越强。

吸入麻醉药的理化性质

药物分子量油/气血/气

代谢率(%)MAC(%)乙醚7465122.1~3.61.9氧化亚氮

441.40.470.004105氟烷1972242.415~200.75安氟醚184981.95~51.7异氟醚184981.40.21.15七氟醚20053.40.652~32.0地氟醚

16818.70.420.026.0(一)、吸入麻醉药

FA(肺泡内麻醉药浓度),FI(吸入气麻醉药浓度)FA的上升速度取决于麻醉药输送的快慢和肺循环摄取的速度。输送快、摄取慢FA上升越就快,病人就越快进入麻醉状态。

通气效应:通气量越大,越快补充肺泡内被血液摄取的麻醉药,(即输送越快)FA升高速度越快

浓度效应:FI越高,(即输送越快)FA升高越快心排量(CO):CO越大,循环血液带走的麻醉药就越多,(即摄取越快)FA升高越慢

血/气分配系数:血/气分配系数越高,溶解在血液中的麻醉药就越多,(即摄取越快)FA升高越慢

肺泡和静脉血中药物浓度差(FA-V):

FA-V越大,肺泡中麻醉药溶解在静脉血中的速度就越快,(即摄取越快)

FA升高越慢2、影响肺泡药物浓度(FA)的因素(一)、吸入麻醉药大部分吸入麻醉药以原形经呼吸道排出体外极少量的吸入性麻醉药在肝脏代谢药物代谢率越低,其毒性越低,代谢产物中无机氟对肾脏具有毒性作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吸入性麻醉药在常用浓度下对肝肾功能基本没有影响。这种低代谢和低毒性突出了吸入性麻醉药的优越性。3.代谢和毒性(一)、吸入麻醉药氧化亚氮:血/气分配系数很小,可控性好,但MAC值大,麻醉效能弱,一般不单独用、吸入浓度很高容易导致缺氧,易发生弥散性缺氧,几乎全部以原形从呼吸道排出。七氟醚:血/气分配系数较小,气味香适合于小儿诱导,麻醉效能较强,可以单独使用。目前临床常用于麻醉的诱导和维持。异氟醚血/气分配系数小,对呼吸道有刺激,一般不用于诱导,麻醉效能强,代谢很低,对肝肾影响小,应用广泛。对外周血管扩张明显,常用于控制性降压多数吸入性麻醉药能增强肌松药的作用,对心血管有一定抑制,可致颅内压高。麻醉效能由强到弱依次是:异氟醚,安氟醚,七氟醚,地氟醚,氧化亚氮。氧化亚氮、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地氟醚临床上常用的吸入麻醉药:(二)、静脉麻醉药经静脉注射进入体内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称为静脉麻醉药。

硫喷妥钠、氯胺酮、依托咪酯、丙泊酚全身麻醉药

(二)、静脉麻醉药1、硫喷妥钠(sodiumpentothal)超短效巴比妥类静脉全麻药,20秒内可使病人入睡。维持15-20分钟应用:麻醉诱导:(4-6mg/kg)控制惊厥(1-2mg/kg)基础麻醉(小儿)常用浓度2.5%,具有强碱性(注意避免漏出血管到皮下组织)特点:降低脑代谢、颅内压,抑制心肌扩张血管(血压下降明显),抑制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相对就兴奋(喉、支气管痉挛),持续输注会产生积蓄。2、氯胺酮(ketamine):苯环己哌啶类,是静脉麻醉药中

唯一具有镇静、强镇痛和麻醉作用的药物。静脉1-2mg/kg,(30-60秒意识消失,维持15-20分钟)肌注5-8mg/kg(5分钟起效,维持30分钟)。应用:各种体表短小手术、烧伤清创、麻醉诱导、静脉复合麻醉、小儿麻醉,亦可用于小儿镇静与疼痛治疗。特点:兴奋交感神经,增加呼吸道分泌物,致幻作用,松弛支气管平肌。(二)、静脉麻醉药3、依托咪酯(etomidate):短效催眠药,30秒内使病人入睡,无镇痛作用。

应用:全麻诱导常用量:0.15~0.3mg/kg

特点:对循环的影响小,适用于年老体弱和危重病人的麻醉。副作用:肌阵挛,静脉刺激、恶心呕吐、持续应用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二)、静脉麻醉药依托咪酯4、丙泊酚(propofol)

新型的快速(30-40秒)、短效(3-10分钟)静脉麻醉药,苏醒迅速而完全,持续输注后无蓄积,其它静脉麻醉药无法比拟。现应用甚广。主要作用为镇静、催眠、有轻微的镇痛作用。应用:全麻诱导(1.0-2.5mg/kg)麻醉维持(6-10mg/kg.h)门诊手术(2mg/kg.h)缺点:循环抑制严重甚至强于硫喷妥钠。

(二)、静脉麻醉药丙泊酚(二)、静脉麻醉药与吸入麻醉药相比静脉麻醉药具有诱导快,对呼吸道无刺激,无环境污染的优点。但麻醉强度低,通常无镇痛作用,不能单独使用(氯胺酮除外),需在体内代谢排泄,可控性差,无肌松作用。

常用静脉麻醉药的比较

硫喷妥钠氯胺酮丙泊酚依托咪酯CNS催眠抑制轻,镇痛强催眠,轻微镇痛催眠循环系统心肌抑制(++)血管扩张抑制(+)BP↑,心率↑,血管阻力↑抑制(+++),BP↓,HR↓,血管扩张抑制(+),轻度扩张呼吸系统抑制较强,痉挛抑制轻,解痉抑制→暂停无明显抑制临床应用诱导诱导,维持,镇痛,基础麻醉诱导,维持,短小手术(无痛胃肠镜)诱导用量(mg/kg)4-6(iv)1-2(iv),5-10(im)1.0-2.5(iv)0.15-0.3(iv)起效时间20s30-60s,

5min30-40s30s维持时间15-20min15-20min30min3-10min5-10min副作用喉痉挛,强碱性分泌物↑颅压↑、眼压↑幻觉,恶梦循环、呼吸抑制强,局部刺激肌震颤(43%),抑制皮质功能清除率(ml/kg.min)3.416-1830-6010-20清除半衰期(h)11.61-20.5-1.52-5

(三)、肌肉松弛药

简称肌松药,能阻断神经-肌肉传导功能而使骨骼肌松弛,无麻醉作用,无镇痛作用。

全身麻醉药肌肉收缩机制

神经冲动→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去极化→肌肉收缩(三)、肌肉松弛药

肌松药的作用:肌松药在神经肌肉接合处干扰了正常的神经肌肉兴奋的传递。根据其干扰方式分为:去极化肌松药

琥珀胆碱

非去极化肌松药

筒箭毒碱泮库溴胺、维库溴胺、

罗库溴铵、顺阿曲库铵

肌松药的作用和分类(三)、肌肉松弛药作用机制:

这类药分子结构与乙酰胆碱相似,但与突触后膜受体亲和力更强,且不易被胆碱酯酶降解,所以造成突触后膜呈持续去极化状态,对再次神经冲动释放的乙酰胆碱不发生反应而产生肌肉松弛。特点:⑴使突触后膜呈持续去极化状态⑵首次用药有肌颤现象⑶胆碱酯酶抑制剂不能拮抗其效果⑷反复用药有脱敏感现象(受体对乙酰胆碱敏感性下降,肌松作用延长--Ⅱ相阻滞)代表药:琥珀胆碱去极化肌松药(三)、肌肉松弛药药理特点

1.起效快(1min内),肌松完全、短暂(10~12钟);

2.肌肉松弛前有肌纤维震颤(15~20秒);

3.对循环影响轻,不引起组胺释放;

4.骨骼肌广泛去极化时产生一过性血钾升高。临床应用:气管插管(1~2mg/kg)副作用:心动过缓或心律失常;高血钾;眼压、颅内压以及胃内压升高;术后肌痛琥珀胆碱去极化肌松药(三)、肌肉松弛药作用机理:

此类药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但缺乏药理活性,突触后膜不发生去极化,而产生肌肉松弛。是与乙酰胆碱竞争而阻碍其与受体结合。特点⑴可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但无活性;⑵不影响突出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但使乙酰胆碱不能发挥用;⑶首次用药后无肌颤现象;⑷其作用可被胆碱酯酶抑制剂所拮抗;代表药:筒箭毒碱拮抗:抗胆碱酯酶药应用后,Ach的分解减慢,浓度升高,与非去极化肌松药竞争Ach受体,达到一定阈值后,即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肌肉收缩。非去极化肌松药(三)、肌肉松弛药非去极化肌松药:筒箭毒碱:起效最慢,作用最长,组织胺释放最多,已弃用泮库溴胺:起效较慢,作用很长,轻度组织胺释放,解迷走,部分肝代谢胆道排泄,部分肾脏排泄维库溴胺:起效较快,作用较短,没有组织胺释放,无解迷走,部分肝代谢胆道排泄,部分肾脏排泄罗库溴铵:起效最快,作用最短,没有组织胺释放,轻度解迷走,肝代谢胆道排泄顺阿曲库铵:起效较快,作用较长,没有组织胺释放,自然降解罗库溴铵顺阿曲库铵61药名肌松作用起效时间维持时间代谢及降解泮库溴铵(pancuronium)强3-6分钟100-120分钟肝内代谢维库溴铵(vecuronium)强,是泮库溴铵的1-1.5倍2-3分钟25-30分钟肝内代谢,无组胺释放顺阿曲库铵(cisatracurium)强2-3分钟50-60分钟霍夫曼(Hofmann)降解,无组胺释放琥珀胆碱(scoline)起效快,肌松完全15~20秒10~12分钟血浆胆碱酯酶水解非去极化肌松药全身麻醉药(四)麻醉性镇痛药

吗啡、哌替啶、芬太尼、瑞芬太尼、舒芬太尼。(阿片受体激动剂)

吗啡是从鸦片中提取的,最经典的麻醉性镇痛药。

镇静、强镇痛;呼吸抑制、欣快感(成瘾)。5-10mg皮下或肌内注射。组胺释放(支气管痉挛),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小动静脉,可用于心绞痛)麻醉中常用:·芬太尼:镇痛作用为吗啡的75~125倍,持续30分钟。诱导和维持。·瑞芬太尼:超短效镇痛药,作用时间5~10分钟,主要用于全身麻醉维持。·舒芬太尼:镇痛作用是芬太尼5~10倍,作用时间是2倍。诱导、维持术后镇痛。二、全身麻醉的实施目前全身麻醉的模式:浅全麻+麻醉性镇痛药+肌松药全麻实施程序:诱导--维持--深度判断及调节--呼吸道管理--预防及处理并发症。二、全身麻醉的实施一、诱导:

病人接受麻醉药后由清醒状态到神智消失而进入麻醉状态,这一阶段称为全身麻醉的诱导。

⒈吸入诱导法:开放点滴法(乙醚)面罩吸入法(小儿常用)⒉静脉诱导法(目前常用)

二、全身麻醉的实施二、维持:经诱导后继续给病人应用麻醉药以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这一阶段称为全身麻醉的维持。

⒈吸入麻醉药维持(肌松不理想)⒉静脉麻醉药维持(无镇痛、无肌松)

⒊复合全身麻醉(镇静、镇痛、肌松)二、全身麻醉的实施复合全身麻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全麻药或(和)方法联合应用。(取长补短,达最佳麻醉效果)⑴全静脉复合麻醉

短效的镇静药、麻醉性镇痛药、肌松药联合应用⑵静-吸复合麻醉

静脉麻醉药基础上+较低浓度的吸入性麻醉药间断或持续吸入

优点:

1.麻醉更稳定效果更确切

2.减少各种麻醉药的用量和副作用

3.术后苏醒更迅速二、全身麻醉的实施乙醚麻醉深度分期:麻醉深度变化慢,各期体征明显,深浅层次明。第一期(镇痛期):从诱导开始到意识消失。第二期(兴奋期):大脑皮层受抑制,皮层下中枢失去控制。此期禁止任何手术。第三期(手术麻醉期):皮层下中枢受抑制(又分4级)。第四期(延髓麻醉期):深麻醉期,循环严重抑制。应避免!三、全身麻醉的深度判断二、全身麻醉的实施乙醚麻醉深度分期:麻醉深度变化慢,各期体征明显,深浅层明。其中第三期(手术麻醉期)又分为4级:规律呼吸↓第1级眼球运动停止↓第2级肋间肌开始麻痹↓第3级肋间肌完全麻痹↓第4级膈肌麻痹。一般手术常维持在第1、2级。

三、全身麻醉的深度判断临床麻醉深度应综合判断:主要根据血压、心率变化,结合呼吸情况、汗腺和泪腺分泌情况、吞咽反射、体动等等进行综合判断

临床上将麻醉深度分为:浅麻醉期手术麻醉期深麻醉期二、全身麻醉的实施三、全身麻醉的深度判断二、全身麻醉的实施麻醉分期

呼吸

循环

眼征

其它浅麻醉期不规则呛咳气道阻力↑喉痉挛血压↑心率↑睫毛反射(-)眼球运动(+)眼睑反射(+)流泪吞咽反射(+)出汗分泌物↑刺激时体动手术麻醉期规律气道阻力↓血压稍低但稳定,手术刺激无改变眼睑反射(-)眼球固定中央刺激时无体动,粘膜分泌物消失深麻醉期膈肌呼吸↑血压↓对光反射(-)瞳孔散大通用临床麻醉深度判断标准三、呼吸道的管理

目的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正常的通气防止误吸三、呼吸道的管理麻醉或应用镇静剂的非麻醉病人中,舌后坠是引起呼吸道梗阻的最常见原因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托下颌法(最简便,适用)放置口咽通气道放置鼻咽通气道(一)、维持气道通畅(保留呼吸)三、呼吸道的管理托下颌方法(一)、维持气道通畅气管内插管术是将特制的气管导管,经口腔或鼻腔插入到患者的气管内的方法。是呼吸道管理中最确切最有效的方法,是每位麻醉医师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也是临床麻醉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呼吸道的管理(二)、气管插管术(控制呼吸)三、呼吸道的管理确保呼吸道通畅进行人工或机械通气便于实施吸入麻醉(二)、气管插管术目的

经口腔插管经鼻腔插管

三、呼吸道的管理(二)、气管插管术方法分类经口腔(明视)气管内插管方法

借助喉镜在直视下暴露声门后,将导管经口腔、经声门插入气管内。

三、呼吸道的管理(二)、气管插管术经口腔眀视插管:示意图经鼻腔盲探气管内插管方法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口腔内手术、患者的张口度很小等),需要将气管导管经鼻腔插入气管内。插管可在明视下进行,也可在保留患者的自主呼吸的情况下盲探插入。三、呼吸道的管理(二)、气管插管术仅供内部使用三、呼吸道的管理经鼻腔明视气管插管法(二)、气管插管术④患者如有自主呼吸,接麻醉机后可见呼吸囊随呼吸而张缩。

⑤如能监测呼气末CO2则更易判断,ETCO2图形有显示则可确认无误。①压胸部时导管口有气流。

②人工呼吸时,可见双侧胸廓对称起伏,并可听到清晰的肺泡呼吸音。

③如用透明导管时,吸气时管壁清亮,呼气时可见明显的“白雾”样变化。三、呼吸道的管理(二)、气管插管术位置确认呼气末CO2波形图导管深度:过声门4-5cm,导管尖端至中切牙18-22cm三、呼吸道的管理(二)、气管插管术深度1.插管操作技术不规范:牙齿损伤或脱落;口腔、咽喉部和鼻腔的黏膜伤;颞下颌关节脱位。2.浅麻醉下气管内插管:剧烈呛咳、喉头及支气管痉挛;心率增快、血压剧烈波动而导致心肌缺血或脑血管意外;严重的迷走神经反射可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3.气管导管选择不当:导管内径过小,呼吸阻力增加;内径过大过硬,容易损伤呼吸道黏膜,甚至引起急性喉头水肿,或慢性肉芽肿;导管过软容易变形,或因压迫、扭折而引起呼吸道梗阻。4.导管位置不对:过深可误入一侧主支气管内,引起通气不足、缺氧或术后肺不张;插入过浅,患者体位变动而意外脱出,后果严重。三、呼吸道的管理(二)、气管插管术并发症四、全身麻醉的并发症及其处理(1)㈠返流与误吸(RegurgitationandAspiration)原因:诱导时意识消失,咽部反射消失。饱胃、上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表现:急性呼吸道梗阻、吸入性肺炎、肺水肿、肺不张处理:预防为主,原则为(1)减少胃内容物促进胃排空(2)提高胃液PH值;(3)降低胃压;(4)加强保护气道

四、全身麻醉的并发症及其处理(2)㈡呼吸道梗阻(AirwayObstruction)⒈上呼吸道梗阻(upperairwayobstruction)原因:舌后坠、分泌物或异物阻塞、喉痉挛、喉水肿表现:呼吸困难、三凹征处理:托下颌、吸痰、加压给氧、环甲膜穿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⒉下气道梗阻(lowerairwayobstruction)原因:导管扭折、堵塞或支气管痉挛表现:呼吸困难、气道压力高、缺氧处理:选择适当的导管、插管后检查导管位置、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解痉药(静注氨茶碱0.125~0.25g、氢化可的松100mg、吸入沙丁胺醇)四、全身麻醉的并发症及其处理(3)㈢通气量不足(Hypoventilation)原因:呼吸参数设定错误、颅脑损伤、麻醉药、肌松药

残留、疼痛表现:CO2潴流,低氧血症处理:机械通气、拮抗药、镇痛㈣低氧血症(Hypoxemia)原因:⑴机械故障、吸入氧浓度过低、单侧肺通气、气管导管脱落、呼吸道梗阻;⑵弥散性缺氧;⑶肺不张;⑷误吸;⑸肺水肿诊断:吸空气时,SpO2<90%,PaO2<60mmHg

吸纯氧时,PaO2<90mmHg四、全身麻醉的并发症及其处理(4)㈤低血压(Hypotension)原因:麻醉过深、血容量不足、过敏、手术牵拉诊断:收缩压下降超过基础值的30%或绝对值低于80mmHg处理:补充血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及病因治疗㈥高血压原因:⑴并存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甲亢、嗜铬细胞瘤⑵麻醉手术操作,如气管插管、压迫腹主动脉⑶CO2潴留、尿潴留⑷药物,如潘库溴胺、氯胺酮诊断:舒张压高于100mmHg或收缩压高于基础值的30%处理:减轻插管反应、维持一定麻醉深度、适当应用降压药,调节通气量。四、全身麻醉的并发症及其处理(5)㈦心律失常(arrhythmia)原因:麻醉过浅、低血容量、缺氧、手术牵拉、CO2蓄积表现: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房早或室早处理:病因治疗㈧高热、抽搐和惊厥原因: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药物(琥珀胆碱)引起恶性高热表现:恶性高热表现为肌肉持续收缩,体温急剧升高,

PaCO2迅速升高处理:物理降温,丹曲洛林全身麻醉思考题名词解释:MAC、全身麻醉。根据用药途径和作用机制,全身麻醉药分为哪四类?下列属于气体麻醉药的是: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氧化亚氮。以下属于去极化肌松药的是哪个:琥珀胆碱、筒箭毒碱、泮库溴铵、罗库溴铵。具有显著镇痛作用的静脉麻醉药是哪个:硫噴妥钠、丙泊酚、依托咪酯、氯胺酮。列举三种麻醉性镇痛药()、()、()。()是最常用的人工气道管理技术。气管插管的目的()、()、()。第四节

局部麻醉局麻药分类、药理及常用的局麻药。各种局部麻醉技术。局麻药不良反应、预防和正确处理。局部麻醉

用局部麻醉药(局麻药)暂时阻断某些周围神经冲动的传导,使这些神经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称局部麻醉。特点:病人清醒、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应用:浅表的、局限的手术。注意:麻醉药和麻醉技术使用不当亦可严重干扰重要器官功能,甚至导致病人死亡。概念一、局麻药药理(一)、局麻药分类:(化学结构)1、酯类:(易过敏)

普鲁卡因

丁卡因2、酰胺类:(不易过敏)

利多卡因、

布比卡因、

罗派卡因,一、局麻药药理(二)、理化特性:与麻醉性能有关(起效时间、效能、作用时间)1、离解常数(pKa):pKa值愈大,非离子部分愈小,局麻药不易透过组织,弥散性能差,起效时间越长。(普鲁卡因)2、脂溶性:脂溶性逾高,麻醉效能愈强。(布比和丁卡因脂溶性高,利多中等,普鲁卡因最弱,罗哌卡因略低于布比卡因。)

3、蛋白结合率:游离部分起作用,结合部分暂时失去活性,结合率高者,作用时间长。(布比卡因、罗哌卡因)普鲁卡因丁卡因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理化性质PKa8.98.47.88.18.1脂溶性低高中等高高血浆蛋白结合率(%)5.876649594麻醉性能毒性弱强中等中等中等相对效能弱

1强

8中等

2强

8强

8弥散性能弱弱强中等中等起效时间表面麻醉—慢中等——局部浸润快—快快快神经阻滞慢慢快中等中等作用时间(hr)0.75~1短2~3长1~2中5~6很长4~6很长成人单次限量mg1000表麻40神经阻滞80表麻100局部浸润/神经阻滞400150150常用局麻药比较一、局麻药药理1、吸收:血药浓度取决于吸收的剂量和速率。(药物剂量、注药部位血供、局麻药性能、血管收缩药的使用)2、分布:肺首先吸收部分局麻药,再分布到心、脑、肾(快),再到肌肉、脂肪和皮肤(慢),布比和罗哌蛋白结合率高不易通过胎盘而分布致胎儿。3、代谢:酯类经血浆假性胆碱酯酶水解,酰胺类被肝线粒体酶水解。少量以原型经肾排出。(三)、吸收、分布及代谢一、局麻药药理1、毒性反应:(注射部位吸收后,血药浓度超过一定阈值)常见原因:1、一次愈量2、意外注入血管内3、注药部位血供丰富,4、病人体质差5、高敏反应(小量即反应)中毒表现: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呈现先兴奋后抑制。(四)、局麻药的不良反应:毒性反应、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局麻药毒性反应的临床表现轻度:表见嗜睡、眩晕、多语、惊恐不安、定向障碍、寒战、BP↑、HR↑等。重度:若不及时停药,可出现意识丧失、面部及四肢肌震颤。一旦发生抽搐、惊厥即可出现呼吸困难;对循环抑制表现在心肌力、传导系统抑制和血管扩张使BP↓、HR↓,最后呼吸循环衰竭甚至死亡。一、局麻药药理一、局麻药药理毒性反应

预防为主

a.一次用药不超限量;

b.每次注药前先回吸有无回血;

c.根据具体情况用药部位酌情减少用药量;

d.局麻药内加入肾上腺素,减缓吸收;

e.适当应用术前药(地西泮或苯巴比妥)以提高毒性反应的阈值。一、局麻药药理

毒性反应

治疗

a.立即停止用药,吸氧。

b.轻度毒性反应时,静脉注射镇静安定药(地西泮

0.1mg/kg或咪达唑仑3-5mg)预防抽搐、惊厥。

c.已发生抽搐或惊厥时,硫喷妥钠1-2mg/kg。

d.惊厥反复发作者也可静脉注射琥珀胆1-2mg/kg,快速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

e.如出现低血压,可静注麻黄碱或间羟胺,心率慢可静注阿托品。

f.一旦发生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一、局麻药药理2、过敏反应:(变态反应)指用很少量的局麻药后出现荨麻疹、咽喉水肿、支气管痉挛、低血压和血管神经性水肿。脂类局麻药较多,酰胺类罕见。

预防:传统用药前皮试(脂类局麻药:普鲁卡因)

处理:停止给药、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循环稳定(补充血容量、应用升压药)、抗过敏治疗(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严重过敏反应使用肾上腺素等)(四)、局麻药的不良反应一、局麻药药理局麻药酯类酰胺类普鲁卡因丁卡因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派卡因作用强度弱强中强强毒性低(安全)强中强低于布比常用于局部浸润区域阻滞表麻、神经阻滞腰麻、硬膜外

各种局麻阻滞、硬膜外阻滞、硬膜外、腰麻硬膜外常用浓度0.5-1%1-2%(表)0.5-1%(眼)0.3%(阻滞)2-4%(表)0.25-0.5%(浸)1-2%(阻)0.125-0.25%0.25-0.75%0.25-0.75%0.75-1.0%作用时间45min(短)120-180min

(长)60-120min

(中)4-6h

(长)4-6h

(长)表面麻醉无无无一次最大剂量(mg)100080(阻滞)40(表面)400(阻滞)100(表面)150150(五)、常用局麻药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神经阻滞1)臂神经丛阻滞2)颈神经丛阻滞3)肋间神经阻滞4)指趾神经阻滞二、局麻方法二、局麻方法1、表面麻醉:将穿透力强的局麻药施用于粘膜表面,使其透过粘膜而阻滞位于粘膜下的神经末梢,使粘膜产生麻醉现象,称为表面麻醉。(丁卡因1~2%40mg、利多卡因2~4%100mg)

适应症:

1、眼科表浅小手术

2、鼻腔表浅小手术

3、咽喉、气管内镜检查

4、尿道内镜检查。注意:角膜、结膜组织柔嫩丁卡因用0.5~1%,气管尿道吸收快应减少剂量

滴入法涂敷法和利多卡因喷雾法2、局部浸润麻醉:将局麻药注射于手术区的组织内,阻滞神经末梢而达到麻醉作用,称~。常用药物:0.5%普鲁卡因1000mg、0.25~0.5%利多卡因400mg

适应症:体表小手术(皮肤切开排脓)注意事项:1、注入组织时要有一定的容积和张力,以增强麻醉效果;2、降低局麻药浓度,避免超过一次限量;3、每次注药前必须回抽,避免误注入血管内;4、实质器官和脑组织无痛觉,不用注药;5、药液中含肾上腺素浓度1:20~40万,减缓吸收,降低毒性、延长作用时间。二、局麻方法局部浸润麻醉二、局麻方法

适应症:体表肿块切除。主要优点:

1、避免刺入病理(肿瘤)组织;

2、避免注射局麻药后无法扪及肿块;

3、避免手术区域注射局麻药后解剖难于辨认。3、区域阻滞

在手术部位的四周和底部注射局麻药,阻滞通入手术区的神经纤维,称区域阻滞。区域阻滞二、局麻方法(四)神经阻滞:在神经干、丛、节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神经冲动传导,使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称~。神经干阻滞:肋间、眶下、坐骨、指(趾)神经干神经丛阻滞:臂、颈神经丛,神经节阻滞:腰交感、星状神经节等。二、局麻方法

1、臂神经丛阻滞1、解剖:(见右图)(1)由颈C5~8和胸T1脊神经前支组成,(2)经肌间沟、进入腋窝,分成桡、正中、尺和肌皮神经。(3)主要支配上肢的感觉和运动。1、肌间沟径路(肩部手术)2、锁骨上径路(上臂手术)3、腋径路(前臂、手的手术)二、局麻方法根据臂神经阻滞径路分二、局麻方法二、局麻方法

2、颈神经丛阻滞(颈部手术)

颈神经丛由C1-4脊神经前支组

成。支配颈部肌肉和皮肤。C1

主要由运动神经组成。

颈浅丛: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进针至皮下。颈深丛:C4横突一针法阻滞。2023/6/12仅供内部使用二、局麻方法(三)肋间神经阻滞:T1-12脊神经前支组成,支配肋间、腹壁肌肉和相应皮肤。由于在腋前线处就分出了外侧皮神经,所以阻滞点在肋骨角或腋后线

处进行。二、局麻方法(四)指(趾)神经阻滞在指根部或掌骨间进行。严禁加入肾上腺素或注射大量局麻药,避免局部血管收缩或压迫造成组织缺血坏死。二、局麻方法局部麻醉思考题名词解释:局部麻醉,表面麻醉,临床上常用的局麻药有()()()常见小手术局麻方法有哪四个?局麻药的不良反应()()。局麻药毒性反应常见原因()()()(),其症状主要表现在()()系统发现局麻药过敏反应时首先()、()。普鲁卡因是属于()类局麻药,哪种局麻药容易过敏?第五节椎管内麻醉椎管的解剖、椎管内麻醉的机制和生理椎管内麻醉的分类、适应症和禁忌症椎管内麻醉操作、管理方法及并发症椎管内有两个可用于麻醉的腔隙

蛛网膜下隙、硬膜外间隙

根据局麻药注药的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蛛网膜下隙阻滞(腰麻)硬膜外间隙阻滞腰麻-硬膜外间隙联合阻滞以上统称椎管内麻醉椎管内麻醉一、椎管内麻醉的解剖基础(一)脊柱和椎管:脊椎由位于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椎弓组成,中间为椎孔,所有椎孔连接成椎管。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颈、胸、腰、骶。平卧时C3、L3位置最高,T5、S4位置最低。对腰麻时药液分布有重要影响。C3L3

T5

S4一、椎管内麻醉的解剖基础一、椎管内麻醉的解剖基础(二)三条韧带连接锥弓有三条韧带:脊上韧带、脊间韧带和黄韧带一、椎管内麻醉的解剖基础(三)脊髓、脊膜与腔隙脊髓下端:L1下缘或L2上缘婴儿L3下缘脊髓被膜:软膜、蛛网膜、硬脊膜椎管腔隙:蛛网膜下隙、硬膜外间隙、

穿刺层次:穿刺针经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即进入椎管内的硬膜外间隙。如果再经过硬脊膜和蛛网膜,即进入蛛网膜下隙。脊髓下端成人终止于L1锥体下缘或L2上缘,儿童位置较低,新生儿在L3下缘。所以腰椎穿刺时成人应在L2以下,儿童在L3以下间隙。一、椎管内麻醉的解剖基础(四)根硬膜、根株网膜和根软膜即硬脊膜、株网膜、软膜延脊神经根向两侧延伸包裹脊神经根的部分。根株网膜有蛛网膜绒毛。(五)骶管骶管即位于骶骨内的椎管段,是骶管阻滞时局麻药的作用部分。(六)脊神经共31对(颈8,胸12,腰5,骶5,尾1),由前后根合并而成。前根由运动和交感传出纤维组成,后跟由感觉和交感传入纤维组成(骶段为副交感神经)。一、椎管内麻醉的解剖基础二、椎管内麻醉的机制及生理(一)脑脊液:成人120-150ml,60-70ml于脑室,35-40ml于颅内蛛网膜下腔,仅25-35ml于脊椎蛛网膜下隙。

脑脊液在腰麻时起稀释和扩散麻醉药作用而在硬膜外麻醉时,麻醉药是靠自身的容积进行上下扩散的二、椎管内麻醉机制及生理腰麻:

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和脊髓表面。硬膜外间隙阻滞:1、透过硬脊膜和蛛网膜而作用于脊神经根和脊髓表面---“延迟”的腰麻。2、通过根蛛网膜的蛛网膜绒毛进入根蛛网膜下隙阻滞脊神经根;3、药物渗出椎间孔,在椎旁阻滞脊神经根;椎管内麻醉主要作用部位是脊神经根。(二)药物作用部位二、椎管内麻醉机制及生理(三)麻醉平面与阻滞作用麻醉平面:指感觉神经被阻滞后,用针刺法测定痛觉消失的范围。阻滞作用:交感神经阻断—减轻牵拉反应感觉神经阻断—阻断疼痛传导运动神经阻断—产生肌肉松弛因为神经粗细不同,阻断先后顺序是:交感(比感觉高2~4节段)感觉运动(比感觉低1~4节段)二、椎管内麻醉机制及生理脊神经节段的体表分布

T2——胸骨柄上缘

T4——两侧乳头联线T6——剑突下T10——脐T12——耻骨联合上2~3cm

L1~3——大腿前面

L4~5——小腿前面和足背

S1~5——大、小腿后面和会阴区

二、椎管内麻醉机制及生理1.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取决于阻滞平面的高度,尤其运动神经被阻滞的范围更为重要。当阻滞平面达到T2以上时,通气储备就明显下降。但只要膈神经(C3-5)未被阻滞,仍能保持基本的肺通气量。

(四)椎管内麻醉对生理的影响二、椎管内麻醉机制及生理

2.对循环的影响低血压、心动过缓(T4以上平面)二、椎管内麻醉机制及生理3.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1)迷走神经功能相对亢进,使胃肠蠕动增加而发生恶心呕吐(2)肝肾功能可也有一定影响。(3)骶神经被阻滞易发生尿潴留。三、蛛网膜下隙阻滞局麻药注入到蛛网膜下隙,阻断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而引起相应支配区域的麻醉作用称为~,简称腰麻。穿刺点:成人L3-4间隙给药方式:单次(通过穿刺针直接注药)、连续。麻醉平面:低(T10以下)中(T10~T4)高平面(T4以上)药液比重:重比重,等比重,轻比重腰麻蛛网膜下隙阻滞时的体位2023/6/12仅供内部使用蛛网膜下隙阻滞时的体位L3-4间隙上移或下移一个间隙作穿刺点。两侧髂嵴之间连线与脊柱相交处即为L4棘突或L3~4棘突间隙;穿刺体位;直入法与侧入法;遵守无菌操作原则2023/6/12仅供内部使用穿刺针经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第一次突破感)即进入椎管内的硬膜外间隙。再经过硬脊膜(第二次突破感)和蛛网膜,即进入蛛网膜下隙。三、蛛网膜下隙阻滞普鲁卡因丁卡因布比卡因成人剂量(mg)100~150

8~158~15常用浓度(%)50.330.33~0.5起效时间(min)1~55~105~10平面固定时间(min)52015维持时间(min)45~90120~150120~150配制方法(重比重)脑脊液或5%葡萄糖3ml+普鲁卡因150mg1%丁卡因1ml+10%葡萄糖1ml+3%麻黄素1ml(1;1:1)0.5~0.75%布比2ml+10%葡萄糖1ml常用局麻药三、蛛网膜下隙阻滞穿刺间隙(平卧时L3是最高点)病人体位注药速度(1ml/5s)麻醉平面的调节影响麻醉平面的因素有:药物比重、剂量、容积、身高、生理弯曲、腹腔压力。剂量是影响平面的主要因素。剂量越大,平面越高。穿刺成功并注入局麻药以后,麻醉师应该在5~10分钟内主动调节麻醉平面。调节麻醉平面的重要因素:三、蛛网膜下隙阻滞术中并发症1)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平面高于T4)。

血压下降先快速静脉输液200—300ml,以扩充血容量。如无效,静脉注射麻黄素15mg。遇心动过缓可静脉注射阿托品0.3-0.5mg。

2)呼吸抑制(膈神经C3-5)

出现于麻醉平面过高时胸闷气短、咳嗽无力、说话费

力,如全脊麻则呼吸停止。可吸氧、面罩下加压给氧辅助

呼吸、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三、蛛网膜下隙阻滞3)恶心呕吐

a.阻断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相对亢进致胃肠蠕动增加;

b.低血压和呼吸抑制造成脑缺血缺氧而兴奋呕吐中枢;c.手术牵拉腹腔内脏;d.辅助药的副作用。

处理:

针对原因采取治疗措施。术中并发症三、蛛网膜下隙阻滞

术后并发症

1)头痛:主要由于低颅压引起。平卧对症处理。2)尿潴留:针刺穴位、热敷膀胱区、卡巴胆碱或导尿。

3).腰麻后神经并发症:a.颅神经麻痹b.粘连性蛛网膜炎c.马尾综合症4).化脓性脑脊膜炎:重在预防。

三、蛛网膜下隙阻滞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2~3小时以内的下腹部、盆腔、下肢和肛门会阴区手术。(阑尾炎、疝修补、痔疮、肛瘘等)禁忌证:1.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脑脊膜炎、颅内压增高等2.凝血功能障碍3.休克、急性心力衰竭或冠心病发作4.穿刺部位或附近皮肤感染、脓毒血症5.脊柱畸形、外伤或结核感染6.不能合作患者:小儿,精神障碍者7.老年人,心脏病,高血压者要严格控制药量和麻醉平面四、硬膜外间隙阻滞

定义: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间隙,阻滞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使其所支配的区域麻醉的方法称硬膜外间隙阻滞(硬膜外阻滞、硬膜外麻醉)方法:单次法、连续法(经穿刺针在硬膜外放置导管)四、硬膜外间隙阻滞(一)、硬膜外穿刺术:穿刺点:手术区域中央相应棘突间隙穿刺针经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

黄韧带到达硬膜外间隙。成功的关键:不能刺破硬脊膜。

四、硬膜外间隙阻滞体位与穿刺点的选择手术部位

手术名称穿刺间隙(插管方向)颈部甲状腺、颈淋巴系手术C5-6或L6-7(向头)上肢双侧手、断肢再植C7-T1(向头)胸壁乳房手术L4-5(向头)上腹部胃、胆道、脾、肝、胰等手术T8-9(向头)中腹部小肠手术T9-10(向头)腰部肾、肾上腺、输尿管上段手术T10-11(向头)下腹部阑尾手术T11-12(向头)盆腔子宫、直肠手术T12-L1,L4-5,双管法腹股沟区腹股沟疝、髋关节手术L1-2(向头)下肢大腿手术小腿手术L2-3(向头)L3-4(向头)会阴肛门、会阴部手术L3-4(向尾)或低管阻滞硬膜外阻滞穿刺棘突间隙的选择L3-4间隙上移或下移一个间隙作穿刺点。两侧髂嵴之间连线与脊柱相交处即为L4棘突或L3~4棘突间隙;穿刺体位;直入法与侧入法;遵守无菌操作原则2023/6/12仅供内部使用穿刺针经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

黄韧带(突破感)到达硬膜外间隙。

(二)、常用的局麻药和注药方法:

利多卡因丁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常用浓度

(%)1.5%~2%0.25%~0.33%0.5%~0.75%0.75%最大限量(mg)40080150150起效时间(min)5~810~207~107~10维持时间(h)1~1.51.5~22~32~3四、硬膜外间隙阻滞(三)麻醉平面的调节影响麻醉平面的因素:药物容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