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3年浙江省百校联盟高考语文训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古文运动”作为术语,最早见于胡适笔下。1921年,他撰写了《国语文学史》,认为唐宋“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白话化的一个阶段,即从六朝隋唐骈文向宋元白话文转变时的一种“过渡”或“革命”,此观点影响深远。虽然现在看来不很符合事实。中国人使用文言的时间足够长,而其文章体式不过古、骈二体。历史上有过不少“骈、古文优劣论”,但到清中期,这样的争议已趋向消弭。而自胡适以来,继承“古文运动”之说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却一直力图证明,韩柳所主张的古文在体制上具有相对于骈体的进步性。
1932年,胡云翼和郑振铎的《中国文学史》相继出版,两书都继承“古文运动”这一术语,并肯定其是一种进步。微博认为如胡云翼说韩柳“洗尽两晋六朝浮靡的风尚”“提倡一种有内容的实用文章”;郑振铎说,“古文运动是对于魏、晋、六朝以来骈文的一种反动。乃是一种复归自然的运动”。值得注意的是,“浮靡”是前世古文家指责骈体的常用语,但以古文为“实用”或“自然”,则在很大程度上出于想当然。就体式言,古文不须追求对仗,相对自由,但骈文的体制性只是对仗,未必“浮靡”;就历史实情言,骈文倒确实出现过“浮靡”的作品,但古文在当时却决不“实用”,韩柳的文风也决不“自然”。郑振铎还把六朝文章称为“美文”,这也是20世纪比较流行的看法,反映出“纯文学”观念的影响。微博认为如郑振铎对“古文运动”的评价也有保留的一面:“虽是一个文学改革运动,却究竟还不是什么真正的文学革命运动。为的是,他们去了六朝文的圈套,却又加上另一个秦、汉文的圈套。”按此说法,“古文运动”的意义仅仅是改变文体而已,那么,除非古文比骈文更“实用”更“自然”,否则这样的改变就毫无意义了。所以在“古文运动”的论题上,20世纪流行的“进步”史观和“纯文学”观发生了对立的作用。与胡适的《白话文学史》相比,30年代的文学史不再说韩柳语言“白话化”了,这应当是对历史事实的让步,但转向文体优劣的角度寻求“进步”性,也给后来者带来许多误解。
30年代郭绍虞出版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更关注观念的演变和历史人物本身的言论主张,就更容易对“唐宋古文运动”形成总体把握。微博认为郭绍虞的出色之处在于他归纳出中国历史上有“复古之思想”和“复古之文学”一脉,而把“古文运动”纳入后者。在他眼里,“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以认真处理“复古”问题为核心的。当然,他为“复古”之思想和文学求证价值的办法,仍是从中辨析出其有利于“文学观念之演进”的因素。
40年代出现了关于“古文运动”的专著,即龚书炽《韩愈及其古文运动》,以韩愈为中心,上溯“古文运动之先驱者”,兼及“韩愈同辈之古文家”,又继以“韩派古文家”,基本叙述了唐代“古文运动”的全貌。而将北宋纳入叙述范围的专著,则要到60年代初钱冬父的《唐宋古文运动》。微博认为这两部专著的问世可以说明,当初为了给“文学革命”张本而提出的“古文运动”一词,已经转化为对一系列文学史现象的比较稳定的指称,而对“古文运动”的研究作为一个专业学术领域,也正在被确立,那同时也意味着一种力求客观的研究和表述态度。时过境迁,策略性消除而客观性增强,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一种转向。而这种转向,也符合新中国建立前后大力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王运熙作于50年代的一篇论文,正面质疑了“古文运动”是文学语言的解放的观点。他考明,中唐的古文实际上比当时的骈文更为难读,反而是骈文比较通俗平易,接近口语的古文是到宋代才产生的。
这一“实事求是”的考察结果,现在看是个基本事实,但我们不能忘记,从胡适提出“古文运动”术语以来,这个基本事实是一直被扭曲的。微博认为就此而言,此文的意义可谓重大,虽然他强调的是语言问题,但语言实际上也跟文体密切相关,因为那尚奇聱牙的古文,是绝不可能比骈文更“实用”或“自然”的,至于其与骈文相比,“文学性”上高低如何,那最多也不过见仁见智而已。那么,结束从前扭曲史实的论法,重写“古文运动”的历史,便应该是文学史家顺利走上的征途了。
(摘编自朱刚《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有删改)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为了给“文学革命”张本,胡适提出具备“白话化”的“古文运动”富有进步性的观点。
B.继承“古文运动”说的中国文学史本质上也延续了传统“骈、古文优劣论”的纷争思路。
C.郑振铎对“古文运动”的评价折射出20世纪的“进步”史观和“纯文学”观发生的对立。
D.王运熙50年代对“古文运动”的研究意义重大,实事求是地重写了“古文运动”的历史。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胡云翼说韩柳“洗尽两晋六朝浮靡的风尚”,错在将“对仗”与“浮靡”混为一谈。
B.胡云翼、郑振铎对韩柳古文的评价比胡适尊重历史,但仍未跳出“进步性”的框架。
C.韩柳古文既不“实用”,也不“自然”,但其尚奇聱牙的文风体现了某种文学性特征。
D.指出了胡适歪曲“古文运动”的基本事实,本文也就否定了“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本段选文在原书中的章节题目的一项是______
A.“古文运动”再检讨——研究史和问题点
B.“古文运动”的扭曲研究——从胡适到建国前后
C.“古文运动”研究的起源
D.实事求是地研究“古文运动”4.请分析文章第二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手法。5.研究“古文运动”,龚书炽、钱冬父的研究和王运熙在角度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水[注]
丁玲ㅤㅤ天慢慢的亮了。没有太阳,愁惨的天照着黄色的滔滔的大水,那一夜淹了汤家阙,又淹了一渡口的一片汪洋的大水,那吞灭了一切的怕人的大水,那还是逞着野性,在向周围的斜斜的山坡示着威的大水。而且还照着稀稀残留下的几个可怜的人类,无力的,颜色憔悴的皮肤,用着痴呆的眼光,向四方爬去。
ㅤㅤ经了那末一个夜晚的一渡口,也还逃出了一些人,赵三爷和着侄儿大福也踉踉跄跄逃了出来,又在一个路口遇着了,还遇着了一群又一群已经逃散了,又集合了的那些邻近茅棚里的人,也有一些女人,也有一些小孩。大家看见了都抱头大哭,都为过分的悲痛和恐慌压着说不出一句话来。大家都更觉得亲切了,都不愿分开,都集在一团,慢慢的向长岭岗走去,是失去了精神,失去了勇气,剩着饥饿的肚皮的一群。
ㅤㅤ水在他们后面,有的房屋还半睡在水里,大树的梢也从水里伸出来映在太阳底下,摇摆着茂叶,而且还有一些人的声音从那里传出来,一些求援的声音。他们也涉过几处渍有浅水的地方,一群人这末慢慢的走去。
ㅤㅤ沿路也有一些人家,都走出来担心的絮絮叨叨的问。也有一些不说话,只沉重的将怜悯的眼光落在他们身上。他们走了一会,因为几个女人和孩子都嚷着走不动,于是便停了下来,坐在一块有坟的乱岗上。
ㅤㅤ天空没有云,蓝粉粉的,无尽止的延展开去。下面是水,黄滚滚的,无穷尽的涌了来。剩下的地方,剩下的人,拖着残留的生命,无力的爬着又爬着。
ㅤㅤ这坐在乱坟岗上的一群,约莫有三十多个人,一半女人和小孩,一半是男人。坐了一会又向前走,沉默的时候比说话的时候多,女人们啜泣的时候是更多,小的小孩不懂事的时时吵饿。
ㅤㅤ“妈呀!肚子饿!……”“我走不动了呀……”
ㅤㅤ“快到了!没有好远了!到了买馍馍给毛毛吃……”
ㅤㅤ吵饿的被哄住了,又有一些哭着要妈要爹的,这些情景真能使一个强壮的人听着也伤心,何况这都是些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从死的唇吻上逃去的一些男人。他们心痛,却又得忍着,而且有几个还得用希望鼓着大家的勇气。
ㅤㅤ“狗狗!妈妈在前边,妈妈替狗狗买粑粑去了。乖的狗狗不要哭……”
ㅤㅤ“张大哥!你抱抱王和尚吧,他妈抱不起他了……”
ㅤㅤ“唉,三爷!你放宽心些吧。我看见你家三姆早就带着龙儿走了的,她们一定朝她娘家走去了……”陈大嫂看见赵三爷那末一个强壮的农人,这会儿一句话也不说,只悄悄不断的叹气和揩眼泪,不觉忘去了自己也离了家里其他的人,倒也安慰着别人起来了。
ㅤㅤ这里面有一个年轻的汉子王大保,和一个四十多岁,在三富庄上做了二十年长工的李塌鼻。他们没有失去一点勇气,也没有失去理智,平时并不能得人信仰,这时却自自然然都依着他们的话起来了。
ㅤㅤ“哭有什么用,死的死了,哭得转来吗?不死的总得鼓着气活,未必也让他死去吧?”
ㅤㅤ“不要哭,跟着我来,到了长岭岗不愁他们不给我们吃。这几个,吃得起的,那里有三条街,有一百多家铺子,三富庄、马鞍山的大户都有人在那里,有县里派来的镇长,有分局长,有兵警……哼,老子们的家破人亡了,老子们就得留下这条命,还得算算账呢!……哭什么,不要哭了,男子汉!日子还长呢,哭成得个什么事……”
ㅤㅤ“别处我不晓得,三富庄我就清楚,打开他们的仓,够我们一渡口的人吃几年呢。看他们就真的不拿出一点来,忍心让我们饿死……”
ㅤㅤ“我们一定不要哭,快点走,到了长岭岗我们去找他们的局长,或是团上的人,有人问话,塌鼻你答应……”
ㅤㅤ慢慢的讲着一些以后的计划,大家心里都活动一些起来了。到望见那长岭岗的炊烟的时候,是快吃午饭的时候了。他们又遇着从汤家阙逃来的一伙人。于是合在一块向前进。
ㅤㅤ长岭岗的镇外上,已经挤满了一群群的携儿带女的家族,饥饿把他们都弄瘦了,有的靠在树根上,疲乏的;有的蹲在石块上,望着来的一群新的逃来的人。
ㅤㅤ“你们从什么地方来的?……”
ㅤㅤ“你们是哪里的?来了好久了吗?”
ㅤㅤ“唉,他们饿得真不像样了……”他们再往前进,朝镇里走去。
ㅤㅤ越去越看见那越黄瘦的人,那些与他们同运命的人越多了。从脸上的颜色可以辨别来到的新旧,来得越久的,就越憔悴。
ㅤㅤ展在眼前的情形,使大家心里又预感着失望,可是空的肚子里有一种火燃烧着,他们只得又鼓着力往前走。
ㅤㅤ“喂,你们往哪里去?”憔悴的人群里有人在问了。
ㅤㅤ“到镇上去,想找镇长,局长也好,先给我们一些吃的,我们是昨夜晚上遇难的。”
ㅤㅤ“他们该管你吗?我们的人都不准上街,他们比防土匪还怕我们呢!”
ㅤㅤ“真的吗?那我们怎么得了呢?……”小孩吵着,女人们又哭起来了。
ㅤㅤ街的两头站了许多刚刚从县城里添来的荷枪的兵士,也有一些是镇上团防临时加的团丁。墙上贴了碗大的字的告示,有认得字的人便解释着给其他的人听……(有删改)【注】小说发表于1931年,当年江淮大地遭遇特大水灾,受灾总人口计五千多万,当时国民党政府漠视灾情,造成四十多万人死亡。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在逃难过程中,沿途有些人家报以同情的目光并施以援手,这减弱了小说的矛盾冲突,也淡化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B.在大家失望无助时,王大保、李塌鼻主动站出来加油鼓劲,他们的话不仅没有鼓励到大家,反而让大家感到未来渺茫。
C.“越去越看见那越黄瘦的人”“来得越久的,就越憔悴”这些描述说明镇上先前来的灾民并未得到妥善的安置与救助。
D.面对洪灾,镇上积极应对,统筹安排,不仅增添兵士以维持秩序,还在墙上贴出告示,及时给予灾民安抚和关怀。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小说的环境描写虽着墨不多,但细腻生动,表现了洪灾的可怕威力,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富有暗示性。
B.小说将故事场景定格在路上,既和人物逃难者的身份相吻合,又为他们最终无路可走的结局做了铺垫。
C.小说运用大量对话,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群像,描绘出苦难众生相,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小说对镇上街道、铺子、大户等的具体描绘,既突出长岭岗镇的富足,又体现灾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8.在前往长岭岗镇的途中,灾民们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事实上,小说也应充分体现“时代之声”,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选自《战国策•秦策五》)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B.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C.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D.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而燕太子质于秦”中的“质”指“见面礼”,与《屈原列传》中的“厚币委质事楚”的“质”含义相同。
B.“令库具车”中的“具”指“准备”,与《过秦论》中“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中的“具”含义相同。
C.“请因孺子而行”中的“孺子”指儿童。现有时会用“孺子牛”借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例如“一颗赤子心,甘为孺子牛”。
D.“请为张唐先报赵”中的“报”与《答司马谏议书》“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中的“报”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信侯为了攻打赵国扩大他在河间的封地,派刚成君去燕国做大臣,后来又请张唐到燕国做相国,为将来联合燕国一起伐赵创造有利的条件。
B.张唐婉拒了文信侯令他去做燕相的请求,这让文信侯颇感不快,此时甘罗表示愿意冒死劝说张唐,文信侯虽有怀疑,但最终同意了他的建议。
C.甘罗首先拿张唐和武安君对比谁的功劳大,接着又拿应侯与文信侯对比谁更专权,让张唐意识到不听命于文信侯的严重后果,最后成功地说服了张唐。
D.张唐答应入燕为相后,甘罗又前往赵国进行游说,为张唐清除障碍。甘罗只有十二岁,却能想出奇计,使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多座城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②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14.秦国在这场斗争中是最大的赢家,其外交策略前后也发生了变化,请简要概括这个变化过程。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阅读诗歌,完成问题。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二首(其一)①
杨万里
第一山头第一亭,闻名未到负平生。
不因王事②略小出,那得高人同此行。
万里中原青未了,半蒿淮水碧无情。
登临不觉风烟暮,肠断鱼灯隔岸明。【注】①盱眙:紧邻淮河,是南宋与金分界线上的重要城镇。东南第一山:盱眙境内的南山,被书法家米芾称为“第一山”,因此得名。②王事:受朝命接待全国使臣。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十二月,杨万里奉派为金国贺正且接伴使,此诗即作于北行途中。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诗歌以近似白话的语句起笔,却具有点题并唤起读者注意的作用,暗示这里的不平常。
B.颈联化用杜甫诗“齐鲁青未了”一句,写中原景象的青翠无边,以此来反衬眼前淮水的碧绿浅窄和冷漠无情。
C.诗歌尾联颇具画面感,天色渐晚,暮霭重重,诗人浑然不觉,面对隔岸的渔火伤心断肠,让人回味。
D.作者用语以白描、不避俚俗著名,诗中“不因”“小出”“那得”等词语浅近明白。16.为什么诗歌第二句写第一山“未到负平生”,而结尾登临后又感慨“肠断”?请结合全诗分析。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石钟山记》中,用“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了石钟山“窾坎镗鞳之声”形成的原因。(2)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两句写花朵虽美却无人欣赏,侧面写出了战乱造成了城郭残破、人烟稀少的悲惨境况。(3)“长安”作为一个历史地理概念,既实指具体地名,又泛指京城。“长安”在古典诗词中频繁出现,如“______,______。”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语出《庄子•内篇•人间世》,意为事物开始时简等小,将要完成时必定宏大。
1956年2月,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董必武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题词:“作始也简,将毕也巨”。
2021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全新开馆,众多参观者在“作始也简,将毕也巨”的题词前久久驻足。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良好的视力,对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为50.2%。2020年以来,学生居家上网课的时间和频次增多,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上升到52.7%,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日益高发、低龄化、重度化。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①。
保护好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必须破除认识误区。据相关研究,若是用眼过度等原因导致的假性近视,及时去正规的眼科医疗机构检查并通过科学的方法介入,视力是有可能恢复的;如果
现实中,一些机构和商家瞄准家长们的焦虑心理,推出号称恢复视力、治愈近视的产品和服务,严重误导儿童青少年及家长。不仅如此,不恰当矫正近视还可②。中国消费者协会重申近视不可治愈,旨在进一步强化人们的认识,引导儿童青少年和家长切实增强辨别能力、走出认识误区、科学防范近视。就此,有关部门应继续③地宣传爱眼护眼常识,监管部门也需持续发挥作用,严厉打击虚假违法近视防控广告、产品、服务,在全社会树立关于近视防控的正确认知。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记者从水利部获悉,2022年7月7日,湖北省丹江口市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全长194.8千米。据测算,①_____,南水北调中线多年平均北调水量,将由95亿立方米增加至115.1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7年多来,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累计调水540多亿立方米,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用上南水,受益人口超1.4亿。与此同时,水源区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建设,也对汉江流域水资源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专家指出,一旦汉江遭遇特枯年份,丹江口水库的来水量在不影响汉江中下游基本用水的前提下,就难以充分满足向北方调水的需求。
当北方大地被南水润泽时,②_____:水源地是否有充足的水,能让南水如此源源不断、“不舍昼夜”地北上?开源,摆上了重要议革日程。从哪里开源?③_____。如果将多年平均入库水量达374亿立方米、总库容339亿立方米、调节库容190.5亿立方米的丹江口水库比作汉江流域的“大水盆”,那么,多年平均入库水量超4000亿立方米、总库容450亿立方米、调节库容221.5亿立方米的三峡水库则是长江流域的“大水缸”。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3.文中“不舍昼夜”和“大水盆”都使用了引号,请分别分析其原因及表达效果。
答案和解析1~5.【答案】C、D、A、、【解析】(1)A.原文意思是“胡适认为唐宋‘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白话化的一个阶段”,是过渡或者革命,所以不能说“具备”白话化。B.原文指出“继承‘古文运动’之说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却一直力图证明,韩柳所主张的古文在体制上具有相对于骈体的进步性”,而传统的“骈、古文优劣论”并不是比较两者谁更“进步”。D.原文说“重写‘古文运动’的历史,便应该是文学史家顺利走上的征途了”,可见“重写”还未实施。故选C。
(2)D.“本文也就否定了‘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无中生有。
(3)B.“扭曲研究”概括错误,应该说本文呈现对“古文运动”的研究是逐渐走向实事求是的过程的。C.“起源”要求文章将重心集中在胡适或“五四”阶段,但文本展现的是研究历史。D.重点强调“实事求是”,是一篇讲道理的文章,而本文重心并不在此。故选A。
(4)①“微博认为如郑振铎对‘古文运动’的评价也有保留的一面:‘虽是一个文学改革运动,却究竟还不是什么真正的文学革命运动。为的是,他们去了六朝文的圈套,却又加上另一个秦、汉文的圈套’”,举例论证,如举出郑振铎“虽是一个文学改革运动,却究竟还不是什么真正的文学革命运动”的观点,论证“20世纪流行的‘进步’史观和‘纯文学’观发生了对立的作用”;②“就体式言,古文不须追求对仗,相对自由,但骈文的体制性只是对仗,未必‘浮靡’;就历史实情言,骈文倒确实出现过‘浮靡’的作品,但古文在当时却决不‘实用’,韩柳的文风也决不‘自然’”,对比论证,从体式和历史实情的角度对比古文和骈文的各自特点与区别。
(5)“40年代出现了关于‘古文运动’的专著,即龚书炽《韩愈及其古文运动》,以韩愈为中心,上溯‘古文运动之先驱者’,兼及‘韩愈同辈之古文家’,又继以‘韩派古文家’,基本叙述了唐代‘古文运动’的全貌。而将北宋纳入叙述范围的专著,则要到60年代初钱冬父的《唐宋古文运动》。微博认为这两部专著的问世可以说明,当初为了给‘文学革命’张本而提出的‘古文运动’一词,已经转化为对一系列文学史现象的比较稳定的指称,而对‘古文运动’的研究作为一个专业学术领域,也正在被确立,那同时也意味着一种力求客观的研究和表述态度”,龚书炽与钱冬父二人以朝代、人物为中心,关注特定时代的文学现象;“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王运熙作于50年代的一篇论文,正面质疑了‘古文运动’是文学语言的解放的观点。他考明,中唐的古文实际上比当时的骈文更为难读,反而是骈文比较通俗平易,接近口语的古文是到宋代才产生的”,王运熙以语言为中心,强调了古文在语言上的特点。
答案:
(1)C
(2)D
(3)A
(4)①举例论证,如举出郑振铎“虽是一个文学改革运动,却究竟还不是什么真正的文学革命运动”的观点,论证“20世纪流行的‘进步’史观和‘纯文学’观发生了对立的作用”;②对比论证,从体式和历史实情的角度对比古文和骈文的各自特点与区别。
(5)龚书炽与钱冬父二人以朝代、人物为中心,关注特定时代的文学现象;王运熙以语言为中心,强调了古文在语言上的特点。
(1)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解答时要认真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注意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地论证论点这类的话语必不可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6~9.【答案】C、D、、【解析】(1)A.“沿途有些人家报以同情的目光并施以援手”错误。由原文第四段“沿路也有一些人家,都走出来担心的絮絮叨叨的问。也有一些不说话,只沉重的将怜悯的眼光落在他们身上”可知,沿途人家同情他们但没有施以援手,因为他们是无能为力。
B.“他们的话不仅没有鼓励到大家,反而让大家感到未来渺茫”错误。由原文“大家心里都活动一些起来了”可知,说明他们的话还是起了作用的。
C.正确。
D.“镇上积极应对”“及时给予灾民安抚和关怀”错误。由原文“街的两头站了许多刚刚从县城里添来的荷枪的兵士。也有一些是镇上团防临时加的团丁”可知,镇上应该没有采取“临时安置的办法”,增添兵士是为了阻止灾民涌入镇上,贴出告示是为了糊弄灾民。
故选C。
(2)D.“小说对镇上街道、铺子、大户等的具体描绘”错误。文中并未对镇上的街道、铺子、大户进行具体详细的描写。
故选D。
(3)绝望无助。根据原文“慢慢地向长岭岗走去,是失去了精神,失去了勇气,剩着饥饿的肚皮的一群”可知,失去了精神,失去了勇气,他们内心绝望,他们是在饥饿的驱使下无助前行的一群灾民。
互相宽慰,燃起希望。根据原文“吵饿的被哄住了,又有一些哭着要妈要爹的,这些情景真能使一个强壮的人听着也伤心,何况这都是些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从死的唇吻上逃去的一些男人。他们心痛,却又得忍着,而且有几个还得用希望鼓着大家的勇气”“陈大嫂看见赵三爷那末一个强壮的农人,这会儿一句话也不说,只悄悄不断的叹气和揩眼泪,不觉忘去了自己也离了家里其他的人,倒也安慰着别人起来了”可知,灾民不觉忘记了自己刚刚失去亲人的苦痛,也能够去安慰别人,互相鼓舞关切。根据原文“不觉忘去了自己也离去家里其他的人而安慰着别人起来了”可知,王大保、李塌鼻的话为同行者加油鼓劲,让大家对镇上产生了幻想,燃起了希望。
希望破灭。根据原文“他们该管你吗?我们的人都不准上街,他们比防土匪还怕我们呢”可知,“他们比防土匪还怕我们”等话语说明官府对灾民是抱以防守与漠视的态度;根据原文“越去越看见那越黄瘦的人,那些与他们同运命的人越多了。从脸上的颜色可以辨别来到的新旧,来得越久的,就越憔悴”可知,先前来的灾民“越发憔悴”意味着灾民的希望终将破灭。
(4)选材:结合注释“小说发表于1931年,当年江淮大地遭遇特大水灾,受灾总人口计五千多万,当时国民党政府漠视灾情,造成四十多万人死亡”可知,小说以1931年的特大洪灾为原型,具有现实意义。
人物:结合“经了那末一个夜晚的一渡口,也还逃出了一些人,赵三爷和着侄儿大福也踉踉跄跄逃了出来,又在一个路口遇着了,还遇着了一群又一群已经逃散了……”“这些情景真能使一个强壮的人听着也伤心,何况这都是些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从死的唇吻上逃去的一些男人”“长岭岗的镇外上,已经挤满了一群群的携儿带女的家族,饥饿把他们都弄瘦了,有的靠在树根上,疲乏的;有的蹲在石块上,望着来的一群新的逃来的人”可知,洪水使人们流离失所,无法吃饱穿暖,甚至失去了亲人,苦难接踵而来,塑造了那个年代一群经历特大洪灾后前往镇上寻求帮助的灾民形象。
环境:结合“天慢慢的亮了。没有太阳,愁惨的天照着黄色的滔滔的大水,那一夜淹了汤家阙,又淹了一渡口的一片汪洋的大水,那吞灭了一切的怕人的大水,那还是逞着野性,在向周围的斜斜的山坡示着威的大水。而且还照着稀稀残留下的几个可怜的人类,无力的,颜色憔悴的皮肤,用着痴呆的眼光,向四方爬去”可知,描写了洪水给人们带来灾难时的场景,也刻画了人们逃难时的场景,描写了的洪水过后路途的悲惨景象,交代了灾民的生存环境和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主题:结合“这里面有一个年轻的汉子王大保,……在三富庄上做了二十年的长工的李塌鼻”“那里有三条街,有一百多家铺子,三富庄,马鞍山的大户都有人在那里,有县里派来的镇长,有分局长……”“街的两头站了许多刚刚从县城里添来的荷枪的兵士。也有一些是镇上团防临时加的团丁”,百姓常年做长工,即使受灾仍然要遭受官府和乡绅的压迫,从侧面展现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体现了“时代的要求”。表达了对灾民的同情和怜悯,揭示了国民党统治的黑暗,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答案:
(1)C
(2)D
(3)①绝望无助。从“慢慢地向长岭岗走去,是失去了精神,失去了勇气,剩着饥饿的肚皮的一群”可知,他们是在饥饿的驱使下无助前行的一群灾民。
②互相宽慰,燃起希望。灾民不觉忘记了自己刚刚失去亲人的苦痛,也能够去安慰别人,互相鼓舞关切。王大保、李塌鼻的话为同行者加油鼓劲,让大家对镇上产生了幻想,燃起了希望。
③希望破灭。“他们比防土匪还怕我们”等话语说明官府对灾民是抱以防守与漠视的态度,先前来的灾民“越发憔悴”等意味着灾民的希望终将破灭。
(4)①选材:小说以1931年的特大洪灾为原型,具有现实意义。
②人物:塑造了那个年代一群经历特大洪灾后前往镇上寻求帮助的灾民形象。
③环境:描写了的洪水过后路途的悲惨景象,交代了灾民的生存环境和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④主题:表达了对灾民的同情和怜悯,揭示了国民党统治的黑暗,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内容,找到人物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反应,结合语境分析心理变化。
(4)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0~14.【答案】A、C、B、、【解析】(1)句意:秦、燕不相互欺侮的原因,别无他故,只是为了攻伐赵国,扩张河间地盘而已。现在大王若能送给我五座城邑去拓展河间之地,就能使秦国遣还太子丹,并且联合强大的赵国一道攻打弱小的燕国。
“故”为名词,原因,“无异故”动宾结构,其前后需断开,排除BD;
“燕太子”作“归”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
(2)A.不同,第一个“做人质”,第二个“见面礼”。句意:燕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
B.不同,第一个是“准备”,第二个是“工具”。句意:让人准备车马。/对内确立法律制度,以耕作纺织为主要事务,修建防守打仗的器械。
C.正确。
D.不同,第一个为“前往,到……去”;第二个“答复,回信”。句意:让我先去赵国替张唐打通关节。/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故选C。
(3)B.“愿意冒死劝说张唐”错,根据原文“甘罗曰:‘臣行之’”可知,甘罗只是表示可以说服张唐,“冒死”之说并无根据,选项过度解读。
故选B。
(4)①“其”,还是,希望;“奚以”;为什么;“遽”,立刻、马上。译文:项橐七岁时就做了孔子的老师,我今年已十二岁了!您还是让我去试一试,为什么急着呵斥我呢!”
②“广”,扩大;“归”,让……回;“与”,给;“什一”,十分之一。译文:赵王当即割让五座城邑来拓展河间之地,秦国也让太子丹回到燕国。赵国攻打燕国,得上谷三十六县,分给秦国十分之一的土地。
(5)根据“欲与燕共伐赵”可知,一开始是联燕攻赵;
根据“‘……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可知,后来联赵弱燕。
答案:
(1)A
(2)C
(3)B
(4)①项橐七岁时就做了孔子的老师,我今年已十二岁了!您还是让我去试一试,为什么急着呵斥我呢!”
②赵王当即割让五座城邑来拓展河间之地,秦国也让太子丹回到燕国。赵国攻打燕国,得上谷三十六县,分给秦国十分之一的土地。
(5)一开始是联燕攻赵,后来是联赵弱燕。
参考译文:
文信侯吕不韦想攻打赵国来扩张他在河间的封地,他派刚成君蔡泽在燕国作大臣,经过三年努力,燕太子丹入秦国成为人质。文信侯又请秦人张唐到燕国作相国,想联合燕国攻伐赵国,来扩大他在河间的封地。张唐推辞说:“到燕国去必须在赵国取道,能抓到我的赵国人,就授予他方圆百里土地的奖赏。”文信侯很不高兴地令他退下。少庶子甘罗问:“君侯为什么这般不高兴呢?”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到燕国做了几年工作,使太子丹入朝为质。(一切就绪了),现在我亲自请张唐到燕国为相,他竟推辞不去。”甘罗说:“我有办法让他去。”文信侯厉声斥道:“我亲自出马他尚且不肯前往,你又怎么能让他前往呢?”甘罗辩解说:“项橐七岁时就当孔子的老师,我今年已十二岁了!您还是让我去试一试,为什么急着呵斥我呢!”
于是甘罗拜见张唐,问他:“您认为您的功勋比武安君如何?”张唐说:“武安君战功赫赫,不可胜数;攻城略地,不可胜数。我张唐的功勋不如武安君。”甘罗问:“您果真自知功劳不及武安君吗?”张唐答道:“我确实知道。”甘罗又问:“应侯在秦国掌权的时候,与(现在的)文信侯相比,哪一个权势更大?”张唐说:“应侯不如文信侯权势大。”甘罗问:“您果真知道应侯不如文信侯吗?”张唐说:“我确实知道。”甘罗说:“应侯想攻打赵国,可武安君阻拦他,应侯在距离咸阳七里处绞死武安君。现在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您却不肯前往,我不知道您身死何地啊!”张唐沉吟道:“那我就依着你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于是他让人准备车马盘缠,择日起程。甘罗又去跟文信侯说:“请君侯替我备五辆车子,让我先去赵国替张唐打通关节。”
于是甘罗去见赵王,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甘罗问道:“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入秦为质的事吗?”赵王说“我听说了。”甘罗又问道:“大王听说张唐将到燕国为相的事了吗?”赵王说:“我听说了。”甘罗分析道:“燕太子丹到秦国,燕国就不敢背叛秦。张唐在燕为相,秦国也不会欺辱燕国。秦、燕相亲,就是为了伐赵,赵国就危险了。秦、燕不相互欺侮的原因,别无他故,只是为了攻伐赵国,扩张河间地盘而已。现在大王若能送给我五座城邑去拓展河间之地,就能使秦国遣还太子丹,并且联合强大的赵国一道攻打弱小的燕国。赵王当即割让五座城邑来拓展河间之地,秦国也让太子丹归燕。赵国攻打燕国,得上谷三十六县,分给秦国十分之一的土地。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
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15~16.【答案】B、【解析】(1)B.“写中原景象的青翠无边,以此来反衬眼前淮水的碧绿浅窄和冷漠无情”分析有误,颈联是感慨中原景象被淮水阻隔,以淮水的冷漠无情反衬诗人对中原故土的无限热爱。
故选B。
(2)“闻名未到负平生”是说盱眙军东南第一山鼎鼎大名已经听说很久了,一直没能游览,简直辜负生命。结合写作背景“杨万里奉派为金国贺正旦接伴使,此诗即作于北行途中”来看,若不是受朝命来接待金国使臣,是不会到这样一个最前线的要地的,“未到负平生”表达了作者久闻胜地而未曾一游的遗憾。
尾联“登临不觉风烟暮,肠断渔灯隔岸明”写诗人从盱眙东南第一山北眺,遥望中原,作者悲痛欲绝,看见被金人统治的淮河北岸渔火,那儿的人民该有多少辛酸和苦难。表达了作者对在金人残酷统治下广大北方人民的同情和难以抑制的爱国情怀。
答案:
(1)B
(2)第一山位于宋金分界线上,且闻名于世,而诗人不曾有机会登临,故“未到负平生”;而登上此山后,诗人眺望到黄河对岸的渔火,想到被金人统治的人民的心酸和苦难,而南宋朝廷却毫无雄心壮志去恢复失地,诗人的爱国情怀难以抑制,自然伤心断肠。
译文:
第一山上的第一座亭,鼎鼎大名已经听说很久了,一直没能游览,简直辜负生命。如果不是因为有国家公务需要出差,怎么能够和高人一起游览此山呢。站在山上北望中原,青翠万里,无边无际。低下头来俯视淮河,半篙碧水,浩浩荡荡。天色渐晚,暮霭重重,凉风四起,我却浑然不觉,只凝视着淮河北岸荧荧的渔灯,痛断肝肠。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7.【答案】【小题1】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小题2】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小题3】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解析】故答案为:
(1)空中而多窍
与风水相吞吐(重点字:窍)
(2)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重点字:谁)
(3)家住吴门
久作长安旅(重点字:旅)
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
18.【答案】小事不小,成就伟大
要是一个人,能充满信心地朝他理想的方向去做,下定决心过他所想过的生活,他就一定会得到意外的成功。
——题记
仰望星空,给人以想象,远大的梦想飞翔于夜空之上;脚踏实地,旅途遥远而迷茫,从细微处做起才是成功的希望。是啊,任何具有远大前程的事业,哪怕在初创时微不足道,但只要满怀信心,等到将要完成时也必然发展得非常巨大。国家是这样,人也是这样。
路遥说:“一个人生活中肯定应该有理想。理想就是明天。如果一个人没有明天,他的生活在我看来已经就没有了意义。”但马云也说:“有梦想的人非常多,但能够坚持的人却非常少。”
的确,拥有远大的目标并不难,难的是能否从细微处做起,脚踏实地地实现远大目标。
海尔总裁张瑞敏曾说过:“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的确,要想成就一番伟业,必须先从平凡、简单的事做起,从小事做起。
汉时有一个人叫陈蕃的,少时不屑于小事,别人让他打扫庭院。他回答:“大丈夫当以扫除天下为怀,安事一室乎?”在他看来,打扫一个庭院是一件十分小的事,但就连这么一点小事他也不愿意做,那么谁又能放心让他干大事呢?要知道,所谓的大事就是以一件一件小事累积而成。当然,这位陈蕃在他人的指导下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成了不但可以“扫一室”而且可以“理天下”的一代名臣。
浩瀚的大海也是由一滴滴雨水积成;广阔的沙漠也是由一粒粒的小沙聚成;人不可以一步登天,再高的大厦,也是由一块块小砖头累砌而成。再大的伟业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的,只有把小事做好了,才有可能做大事。
刘翔,代表一个速度的名字。他的成功,无疑也是靠平日坚持做好小事。天天练习,不断重复跨越这个动作,每跨越一个,就是一个积累,每练习一天,也是一个积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事的不断积累,最终成就了冠军的诞生。所以说,再大的事业,也要从做好小事开始。
做好小事是获得成功的基础,小事不小,往往蕴涵着成功的契机,成功的机遇。凡事皆是由小至大,小事不愿做,大事就会成空想。唯有从细微处做起,满怀信心,才能赢取未来,成就伟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本题审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中的语言,可得出核心信息:任何具有远大前程的事业,哪怕在初创时微不足道,等到将要完成时也必然发展得非常巨大。据此可得出:实现远大目标,要从细微处做起。要满怀信心,赢取未来。综合两部分我们又可以明白:即使当前做的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们也要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参考立意:
1.实现远大目标,从细微处做起
2.满怀信心,赢取未来。
3.小事不小,成就伟大
新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19~21.【答案】(1)第一处,上文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各种加重现象,此处应强调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紧迫性,应填“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迫在眉睫: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式面点师理论培训
- 中考数学二轮复习专项21~23题对点提分训练(二)课件
- 统编版2024-2025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 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数学试题(含答案)
- 2024年高一上学期10月份月考测试卷
- Windows Server网络管理项目教程(Windows Server 2022)(微课版)课件 易月娥 项目9、10 VPN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NAT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
- 面向SDG的国网行动-破解电力线路与自然的冲突
- 大单元教学理念及其定义、特点与实施策略
- 高中物理第一章电与磁第二节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课件粤教版选修1-
- Windows Server网络管理项目教程(Windows Server 2022)(微课版)10.1 知识引入
- 树消防意识 创平安校园课件
- 《毕业论文写作》课件
- 砂石资源专项整治工作措施
- 医院食堂经营方案写
- 组建电力设计公司方案
- 锅炉煤粉细度
- 妇幼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模板
- 道路工程停车位铺装工程施工方案
- 【物理】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解析版)
-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卷
- 新媒体视听节目制作 第八章 剪辑的法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