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风景名胜区_第1页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_第2页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_第3页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_第4页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铜钱沟河河道管理范围划界报告忻州市水利勘测设计院二〇一九年九月概述1.1自然概况1.1.1流域概况铜钱沟河发源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石咀乡红庵村,由西北向南流经里伏沟村、大底村、铜钱沟村、榆林村、铁堡村、射虎川村、新路口村,于石咀乡石咀村汇入清水河。河流长度21km,流域面积131km2,河道比降22.37‰,属清水河一级支流。清水河为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滹沱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台怀镇东台沟,流经金岗库、石咀、门限石、耿镇、高洪口、天和、陈家庄,在五台县神西乡的坪上村汇入滹沱河。清水河干流全长111km,平均纵坡8.15‰,流域面积2403km2。铜钱沟河干流沿途汇入流域面积10km2左右的较大支流共5条,从上游至下游分别为李家峪沟、桥儿沟、小甘河、蒿地堂沟、东路沟,支流特征值见表1.1-1,铜钱沟河流域水系见图1.1-1。铜钱沟河支流河道特征表表1.1-1支流名流域面积(km2)主流河长(km)平均纵坡(‰)李家峪沟9.74.375.18桥儿沟12.96.657.44小甘河14.56.460.01蒿地堂沟147.156.97东路沟19.18.840.65图1.1-1铜钱沟河流域水系图1.1.2气象特征铜钱沟河流域属半干旱地区,大陆性气候比较明显,冬季漫长而严寒,春季干旱而多风,夏季温和而湿润,秋季凉爽而多雨。1气温流域气温受地形、高程、季风等因素的影响,年际变化较大。流域多年平均气温-3.7℃,极端最低气温-39.5℃,极端最高气温19.9℃。2降水铜钱沟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70.7mm,最大日降水量112.5mm。由于受季风环流影响,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极不均匀,盛夏7月~8月降水大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降水过程往往历时短、强度大。3蒸发及其他流域内多年平均蒸发量1554mm,年日照时数2700小时,风向以西北和北风为主,多年平均风速9.2m/s,流域内无霜期为150~160d,初霜期为九月上旬,闭霜期为次年四月下旬,初冻期在十月上旬,终冻期在次年四月下旬,最大冻土深度约1.6m。1.1.3水文条件1洪水特征铜钱沟河流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大洪水多发生在7~8月份。暴雨主要受大陆低压影响,地形影响也较显著。一般暴雨历时短、范围小、分布不匀,大面积暴雨发生次数较少,而以局部暴雨最为常见。由于暴雨的不均匀性以及复杂的产汇流条件,常发生局部洪水,涨落迅速、历时较短是该地区洪水的特点。2年径流量根据收集资料,铜钱沟河流域平均年径流156.5mm,年径流量2050.15万m3。3泥沙铜钱沟河为常流河,春、夏、秋季清水涓流,冬季冻结。流域内植被较好,河流泥沙含量较小,其淤积物主要为山洪爆发时携带的泥沙及河卵石,铜钱沟河流域悬移质输沙模数467.2t/km2,多年平均输沙量7.3万t。1.2社会经济概况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位于五台县东北部,北邻繁峙县,西、南接壤五台县豆村镇、灵境乡和门限石乡,东毗河北省阜平县,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下辖台怀镇、金岗库乡和石咀乡,行政区划总面积436平方公里,共63个行政村,2017年人口总数为19186人,其中台怀镇总人口数为10192人,金岗库乡总人口数为2830人,石咀乡总人口数为6164人。景区耕地分布零散,大部分为河滩地以及坡耕旱地,土地贫瘠,产量低,可开发耕地空间狭小,大部分村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种植业生产主要以小杂粮、马铃薯和零星蔬菜为主,近年来,景区“两乡一镇”群众依托区位优势,围绕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积极从事各类经营活动,群众生活有所改善。1.3治导线规划情况概述按照《山西省河湖和水库工程管理范围划界技术规定》的要求,在编制铜钱沟河管理范围划界报告前,首先进行了铜钱沟河河道治导线规划工作。在河道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了河道地形图测量、纵横断面测量,分段计算了设计洪水,然后,根据测量和计算成果分段进行了治导线规划。治导线规划的情况如下:1桩号0+000~4+228(起点红庵村源头~李家峪沟入河口以上)该段河长4.228km,20年一遇洪峰流量93.9m³/s。该段河道为铜钱沟河源头段,为山区性河道,河谷较窄,河道两岸多为山地,两岸均无堤防,乡村道路于里伏沟村桥上游位于河道右岸,里伏沟村桥下游位于河道左岸,河道左、右岸分布有村庄和零星建筑物,河床质为砂砾石,左、右岸乡村道路、村庄及建筑物均位于20年一遇洪水位以上。该段河道治导线以20年一遇水面轮廓线及两岸乡村道路路基确定,局部地段根据河势适当调整。2桩号4+228~8+446(李家峪沟入河口~桥儿沟入河口以上)该段河长4.218km,20年一遇洪峰流量125.5m³/s。该段河道蜿蜒曲折,河谷较为狭窄,铜上庄村桥(新)上游乡村道路位于河道左岸,铜上庄村桥(新)下游乡村道路位于河道右岸,河道左、右岸分布有村庄和零星建筑物,其中桩号7+476~7+669河道右岸现有尾矿库紧邻河道,河床质为砂砾石,左、右岸乡村道路、村庄及建筑物均位于20年一遇洪水位以上。该段河道治导线以20年一遇水面轮廓线及两岸乡村道路路基结合最小河宽17m确定。3桩号8+446~12+877(桥儿沟入河口~忻阜高速长城岭隧道口西)该段河长4.431km,20年一遇洪峰流量173.2m³/s。该段河道蜿蜒曲折,河谷较为狭窄,铜钱沟村红旗桥上游乡村道路位于河道右岸,铜钱沟村红旗桥下游乡村道路位于河道左岸,河道左、右岸分布有村庄和废弃厂矿,其中桩号10+829~11+0.35河道右岸现有尾矿库紧邻河道,11+500~11+800河道左岸废弃矿渣堆置挤占河道,行洪宽度仅为7m左右。河床质为砂砾石,左、右岸乡村道路、村庄及建筑物均位于20年一遇洪水位以上。该段河道治导线以20年一遇水面轮廓线及两岸乡村道路路基确定。4桩号12+877~16+431(忻阜高速长城岭隧道口西~蒿地堂沟入河口以上)该段河长3.554km,20年一遇洪峰流量173.2m³/s。该段河道与S46忻阜高速平行,忻阜高速于河道中穿越1次,高速桥墩局部坐于河道内。河道左岸分布有村庄和零星建筑物,河道右岸为山体和忻阜高速公路,河床质为砂砾石,河道左、右岸高速道路、村庄及建筑物均位于20年一遇洪水位以上。该段河道治导线以20年一遇水面轮廓线及两岸忻阜高速公路路基确定。5桩号16+431~20+604(蒿地堂沟入河口~铜钱沟河河口)该段河长4.173km,20年一遇洪峰流量249.4m³/s。该段河道为铜钱沟河下游入河口段,河道开阔,基本顺直,左右岸均有部分滩地,河道左岸为省道S310长原线,S46忻阜高速于河道中来回穿越3次,河道左右岸均有部分连续堤防,两岸村庄分布密集,河床质为砂砾石,省道S310长原线、忻阜高速、村庄及建筑物均位于20年一遇洪水位以上。该段河道治导线以20年一遇水面轮廓线结合左右岸堤防、公路路基确定。6桩号ZG0+000~ZG3+478(李家峪支沟)李家峪支沟规划段河长3.478km,20年一遇洪峰流量86.6m³/s。该段河道蜿蜒曲折,河道两岸山体陡立,河谷较为狭窄,李家峪村及乡村道路位于河道左岸,两岸均无堤防,河床质为砂砾石,乡村道路及村庄均位于20年一遇洪水位以上。该段河道治导线以20年一遇水面轮廓线、左岸乡村道路路基结合最小河宽7m综合确定,局部地段根据河势适当调整。1.4规划成果五台山风景名胜区铜钱沟河河道管理范围划界的主要成果包括:五台山风景名胜区铜钱沟河河道管理范围划界报告(本报告);五台山风景名胜区铜钱沟河河道治导线规划及管理范围划界测量成果报告;五台山风景名胜区铜钱沟河河道管理范围划界实测平面图册;五台山风景名胜区铜钱沟河河道管理范围划界正射影像图册;五台山风景名胜区铜钱沟河河道治导线规划及管理范围划界拦河、跨河建筑物图册;五台山风景名胜区铜钱沟河河道治导线规划及管理范围划界航拍影像资料。2划界指导思想及原则2.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以来有关发展政策,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树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遵循河道的自然演变规律及演变趋势,以保持河道自然形态、维护水生态环境、促进河湖休养生息为出发点,即考虑现状实际又预估未来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协调河道行洪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山西省河道管理条例》、水利部《关于开展河湖管理范围和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划定工作的通知》、山西省委、省政府《山西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山西省河长制办公室《关于开展河湖和水库工程管理范围划界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文件的要求科学开展河道管理范围划界工作,推进建立范围明确、权属清晰、责任落实的河湖管理和水利工程管理保护责任体系。2.2基本原则结合河段的具体情况,划界工作遵循以下原则:(1)以河道治导线规划成果为主要依据;(2)划界线尽量利用现有道路边界等天然节点;(3)有利于管理定界;(4)尽量开发利用滩地滩涂,并留有足够的护堤范围。2.3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3)《河道整治设计规范》GB507007-2011;(4)《防洪标准》GB50201-2014;(5)《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SL201-2015;(6)《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SL45-2006;(7)《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L492-2011;(8)《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9)《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10)《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11)《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SL197-2013;(12)《防洪规划编制规程》SL669-2014;(13)《山西省河道管理条例》;(14)水利部《关于开展河湖管理范围和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划定工作的通知》(水建管[2014]285号);(15)山西省水利厅《山西省水利厅办公室关于开展河道治导线规划编制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晋水办水管[2015]42号);(16)山西省河长制办公室《关于开展河湖和水库工程管理范围划界工作的通知》(晋河办〔2018〕4号)。其他依据(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2)山西省委、省政府《山西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3)忻州市委、市政府《忻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3河道测量根据五台山风景名胜区铜钱沟河河道管理范围划界要求,对铜钱沟河河道开展测量工作,内容包括铜钱沟河河道平面、高程控制测量;正射影像图(DOM)制作;河道1:2000数字化线划图测量;河道纵、横断面测量;沿河重要地物和交汇处测量;河道航拍摄影。3.1作业依据1《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SL197-2013)2《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17)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4《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2009—20105《无人机航摄安全作业基本要求》CH/Z3001-2010;6《无人机航摄系统技术要求》CH/Z3002-2010;7《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CH/Z3003-2010;8《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CH/Z3004-2010;9《低空数字航空摄影规范》CH/Z3005-2010;1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1:10001:2000数字线划图》;CHT9008.1-20101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1:10001:2000数字正射影像图》;CHT9008.3-20103.2测量作业3.2.1大地基准、高程基准(1)平面坐标系统坐标系统:CGCS2000坐标系,高斯投影3°分带,中央子午线114°;(2)高程系统1985国家高程基准。(3)航测数字化地形图成图比例尺:1:2000等高距为2m。3.2.2GPSD级控制网测量1GPS选点、埋石及编号点位选择按规范要求进行,点间距为4-6km。所有点位均埋设水泥标石,埋石规格按照规范附图尺寸,见点之计。所有点位埋设都按照要求,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最近距离大于200米,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大于50米。中心标志皆采用专用GPS点标志。控制点埋好后,将点名、点号、点的类型刻痕用红油漆填涂并填写点之记。GPS平面控制点按照从上游至下游依次取“TQ01”、“TQ02”、“TQ03”……。2GPS外业观测 GPS网使用三台南方GPS接收机、三台华测i80GPS接收机(仪器标称精度:静态定位±5mm+2ppm)进行观测,采用双点推进边连式构网法同步观测,观测过程中,卫星高度角≥10°,有效观测卫星数≥6颗,时段长度≥70min,数据采样间隔5S,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6,丈量天线高度,均从天线的三面丈量三次,在三次较差不大于3mm时,取平均值为最后结果。结束观测时,再丈量一次天线高,以作校核。3GPS布网实测GPS控制点7个,其中已知控制点4个,水准点4个,未知点3个,组成同步环14个,异步环3个。总基线数17条,独立基线16条,其中必要基线15条,多余基线1条,平均重复设站数为1.6/站。4GPS基线处理和独立基线选取(1)基线质量概括

外业观测后及时输入计算机,并进行外业数据的检查。根据自动处理基线向量的结果,检查基线向量方差比(Ratio)、中误差(rms)以及天线高等,方差比>3,中误差<40mm,参与解算的向量均符合要求。本次观测共形成16条合格基线,基线最短边长:599.8米,最大边长11358.3米,平均边长5780米。GPS网的基线表3.2-1基线总数5km基线数5~10km基线数>10km基线数最短基线(km)最长基线(km)基线长均值(km)175570.611.45.8GPS观测网的概述表3.2-2观测点独立基线必要的

观测基线多余的

独立基线重复基线重复

设站率网的

可靠性71615111.60.61基线质量统计表3.2-3基线RMS5mm-10mm10mm-15mm15mm-20mm总计条数55717百分比29.4%29.4%41.2%100%(2)重复基线本网共有1条重复基线。(3)同步环本次观测共形成14个同步环,同步环最优闭合差:0.19PPM,最弱闭合差:1.85PPM。所有同步环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和全长相对闭合差均小于闭合限差。(4)异步环本次观测形成的异步环3个。异步环最优闭合差:0.19PPM,最弱闭合差:1.85PPM。异步环闭合差质量和重复基线质量良好,反应出构网的基线选择合理,网形良好。5GPS网无约束平差经基线质量检查合格的独立基线构成GPS平差网,选择wgs84椭球对应参数,固定请Q001进行WGS84坐标系下的三维无约束平差。整网平差后,点位最弱点为:TQ06,点位中误差:±0.298cm。基线相对精度最弱边为:Q016252H3--TQ062523,基线长度为:559.8m,其相对精度为:1/74456,说明网的内符合精度高。可进行下一步晨CGCS2000坐标系下的二维约束平差。6GPS网约束平差CGCS2000坐标系下二维约束平差,取以ITRF97椭球做为参考椭球,投影为3°带的高斯投影,中央子午线经度为:114度,投影高程面为参考椭球面,固定平面起算点Q001、Q016进行二维约束平差。GPS网精度统计表3.2-4最弱边相对中误差最弱点点位中误差Q016-TQ01XY079.686ppm±7.26mm7高程控制测量测区的控制点资料包括从铜钱沟河道治理Q001为起算点,以四等水准观测各点高程。3.2.3航测成图1航摄外业(1)测区布设像控点52个,像控点联测采用GPSRTK测量。(2)航空摄影本项目于2019年9月11日至9月13日,采用大鹏无人机系统(CW-10)搭载严密检校过的高分辨率数码相机SonyILCE7R,完成了项目的所有航摄工作。本项目按航片地面平均分辨率为不低于0.1米,相对航高为715米飞行。本项目中,共分为3个摄区,共飞行3架次,完成航测面积为20平方公里。(3)测绘成果质量情况1)GPS数据采集本项目差分GPS天线安置在机舱前方,保证卫星搜索空间;相机每拍一张相片,飞行控制系统随即记下一个坐标点;待飞机降落从飞行控制系统下载pos数据,pos数据数量与相片数量完全一致则表示GPS数据采集成功。在本项目中各驾次飞行中GPS均没有出现失锁现象,GPS数据可以提供后续数据处理工序使用。2)采集影像数据的质量本项目中得到各条航带的最终影像数据清晰,层次分明,颜色饱和,色调均匀,反差适中,不偏色,能辨别出地面上最暗处的影像细节。各条航带间没有漏洞,可以进行立体模型的建立和连接。3)飞行质量本项目飞行质量较好,航线弯曲度较小,飞行时间都选在阳光充足、风速较小、风向稳定的时段。像片有效范围覆盖了全部摄区。相邻摄区在航向上重叠范围均在一条基线以上,旁向上超出成图范围均为像幅的30%以上,全区无摄影绝对漏洞。航向重叠:一般在75%左右,最小为70%,最大达80%,满足成图要求。旁向重叠:一般在60%左右,最小为55%,最大达65%,满足成图要求。像对中像片旋偏角:一般小于4°,有少数像对在5°~7°之间。航线弯曲度:所有的弯曲度均小于2%,符合规范要求。5)结论本摄区航飞工作进展顺利,所得影像完整清晰,航摄的精度指标满足要求。最终提交的航摄所有数据均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可提供数据处理使用。2内业处理(1)数据预处理数据处理系统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Pix4d,该系统空三像点精度优于2/3个像素,正射影像精度不大于4个像素,成图精度满足1:2000DOM和DLG精度。工作流程见下图:影像数据处理流程(2)影像预处理影像预处理包括影像解压缩、相片畸变差校正、图像增强、编辑等工序。经过预处理的相片对比度增强,更加清晰,为后续的空三加密工作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3)GPS后差分数据解算GPS接收机架设测区已知点上,接收机为静态采集模式。静态采集参数为:采样间隔:1s;采样时间:无人机起飞前10分钟开始,无人机降落10分钟之后结束;截止高度角:12°。现场解算观察数据质量,航线中地面接收机和机载端接收机的公共卫星数一直大于4颗,解算数据全程显示为绿色,记录数据良好。进一步解算记录数据,得到wgs84坐标系统下的pos坐标。(4)空三加密采用Pix4d软件进行空三加密,刺点误差不大于3个像素。空三加密成果满足1:2000比例尺成图要求:地物点位中误差小于0.12m,高程中误差小于0.5m。3数字线划地形图编辑将Pix4d生产的DOM载入cass9.0中,利用Pix4d生产的DSM,用软件globemap自动生成等高线,提取高程点。合并后进行地物勾绘,结合高程点进行等高线处理。参照外业调绘对道路、村庄、河流进行注记。a地貌测绘(1)地貌以等高线表示,明显的特征地貌,以符号表示。山顶、鞍部、凹地、山脊、谷底及倾斜变换点处,测注了高程点。露岩、独立石、土堆、陡坎等,注记比高。(2)当相邻两计曲线间距在图上小于5mm的等倾斜地段时,只测绘计曲线,首曲线插绘。当计曲线间距小于2mm,又不够斜坡、陡崖、坎的表示指标时,采用首曲线断绘。(3)等高线应真实地反映各种地貌的形态及地貌特征。凹地及凹凸难辨的地形加绘示坡线。(4)地形图上高程点注记,精确至0.1m。一般地区(9-12个/格),在跨河建筑物、堤坝、水库、溢洪道、陡坎、斜坡上下加注高程点。(6)高程点注记主要选取在地形变换处和有明显方位作用处,如山头、谷底、鞍部、大面积流域及湖泊的水涯线边、道路交叉口等。在地形平缓区域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方适当增加高程点数量以辅助表现地貌特征。(7)遇陡崖、陡石山等,无法测绘等高线时用相应的符号表示,陡崖图上水平投影宽度大于0.5mm时,采集坡脚线。b地物测绘(1)地物测绘到仔细辨认和准确测绘。(2)各类较大的综合性房屋(如:居民地、集镇、城市等建筑物)尽量切割,分幢表示。(3)测绘房屋外廓以墙角为准,简易房屋适当加以综合,临时性建筑物不表示。当建筑物、构筑物凹凸部分在图上小于0.5mm时,用直线连接。(4)各种独立地物,如独立坟、碑、牌坊、亭、电力线杆等在立体上尽量采集。(5)道路及其附属物,按实际形状测绘道路中的各种附属设施。沿双线道路中心图上每隔10—15cm测注一个高程点。人行小道择要点测绘。(6)水系及其附属物按实际形状测绘。湖泊、河流、水塘、水库以摄影时水涯线为准,水渠测注渠顶边高程,堤、坝测注顶部及坡脚高程,水井测注井台高程,水塘测注塘顶边。当河沟,水渠在地形图上的宽度小于1mm(实地2米)时,用单线表示。输水槽应逐一表示,倒吸虹准确测注。河流从高往低采集,湖泊、水库等水涯线与陡坎线的图面投影距离小于1mm时,水涯线不测绘。(7)各种天然形成的斜坡、陡坎,其比高小于等高距的1/2或图上长度小于lOmm时,不表示;当坡、坎较密时,适当取舍。农业用地应分为稻田、旱地、菜地、经济作物地、养殖场地,施测时按实地作物类别表示在图上。4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制作作业方法:当DEM生产后,可进行正射影像的制作。(1)在批处理中生成多个像对的DOM并对生成的DOM进行检查(变形、拉丝、重叠、划痕)(2)DOM修饰、调色成图后用PHOTOSHOP对图幅有划痕、变形的进行修饰、调色。(3)图例整饰在整个区域内,主要道路、河流用0.2mm的实线画出并标注名称;重要单位(如县委、县政府等)在其实地位置进行注记表示。(4)DOM图廓整饰根据项目技术要求不同的数据格式,采用不同的软件进行整饰。即在拼接好的图幅上加图名、地名、图廓、结合表及图内说明文字。(5)DOM数据输出以及打印成图5技术问题处理=1\*GB2⑴图面压盖及处理结合计算机制图的进步,为保持数据的完整性,只要注记不压盖重要地物,不影响图面判读,不作断开处理。房屋注记压盖边线特别严重,个别情况移出房屋范围表示。=2\*GB2⑵新增要素处理调绘成果中存在部分水系爬坡、漏掉坎子比高和井台高等,编辑时根据相关地物地貌尽量在图面上处理合理。=3\*GB2⑶电力线悬高处理调绘中部分悬高未测注在电力线最低处,编辑时按调绘实际位置标注。3.2.4河道纵横断测量河道横断面测量,一般按每500m测一横断面图,如河道顺直,地形变化不大的河段可以适当减少横断面;河道弯曲,地形变化大的河段应适当增加横断面。河道横断面通常垂直于河道深泓线或中心线按一定间隔施测。河道纵断河底高程应测量中心主河槽底高程。3.3完成测量工作内容铜钱沟河河道管理范围划界控制网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作业,1∶2000数字地形图测量采用无人机航测,测量成果进行了100%的内业检查和外业检测,外业检测采用RTK进行,其检测点均匀分布测区。地形图图面整洁、美观,符号绘制符合规范要求,地物、地貌没有位移和错误,可基本反映出测区的地理特征,本次测量的成果、成图可满足规划设计的需要。完成测量工作内容如下:(1)铜钱沟河道GPSD级网(共7点);(2)铜钱沟河河道纵断面测量24.1km;(3)铜钱沟河河道横断面测量50条、15km;(4)铜钱沟河河道1∶2000带状地形图(DLG)约13km2。(5)铜钱沟河河道1∶2000正射影像图图(DOM)约20km2。4划界标准与划界分段4.1河道分段按照国家《防洪标准》,河道分段确定防洪标准,根据《山西省河湖和水库工程管理范围划界技术规定》,洪水计算按照流域面积大于20km2的支流汇入点和较大提引水工程、水库、闸坝等影响洪水流量的位置为分界点分段计算,本次铜钱沟流域范围内无流域面积大于20km2的支流汇入,根据流域水系分布情况,规划段从石咀乡红庵村铜钱沟河源头至石咀乡石咀村入清水河河口处,全长21km,铜钱沟河干流沿途汇入流域面积10km2左右的较大支流共5条,从上游至下游分别为李家峪沟、桥儿沟、小甘河、蒿地堂沟、东路沟,根据流域地形地貌条件,将铜钱沟河分为5个河段进行治导线规划。分段情况为:源头~李家峪沟入河口、李家峪沟入河口~桥儿沟入河口、桥儿沟入河口~蒿地堂沟入河口、蒿地堂沟入河口~铜钱沟河河口、李家峪支沟。各计算河段控制的流域面积、计算断面以上的主流长度、河道纵坡量算结果见表4.1-1。铜钱沟河河道治导线规划分段情况表表4.1-1序号分段名称流域面积(km2)主流长度(km)纵坡(‰)1铜钱沟河源头~李家峪沟入河口10.94.2359.572李家峪沟入河口~桥儿沟入河口28.79.1240.23桥儿沟入河口~蒿地堂沟入河口86.116.9824.124蒿地堂沟入河口~铜钱沟河河口1312122.375李家峪支沟9.74.375.124.2防洪标准依据《防洪标准》(GB50201-2014),同时充分考虑城乡长期发展规划,着眼长远,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综合分析确定河道治导线规划所采用的防洪标准。铜钱沟河流域范围内石咀乡辖31个行政村,总人口6164人,耕地面积12000亩,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2014),防护人口≤20万人,防护区耕地面积≤30万亩,洪水重现期为20~10年一遇,本次采用20年一遇防洪标准。4.3分段设计洪水计算成果通过对李家峪沟入河口上游断面、桥儿沟入河口上游断面、蒿地堂沟入河口上游断面、铜钱沟河河口断面、李家峪沟入河口断面(河源支沟)共5个断面设计洪水根据2010年《山西省水文计算手册》分别采用综合瞬时单位线法、推理公式法和地区经验公式法三种方法进行计算,由于推理公式法其理论基础较为扎实,体系较为完备,适用范围较广,设计成果较为合理,一般用于比较重要的工程设计,本次规划采用推理公式法计算成果,各断面不同频率设计洪峰流量成果见表4.3-1。各断面不同频率设计洪峰成果表表4.3-1序号分段名称不同频率设计洪峰流量P=5%P=10%P=20%1铜钱沟河源头~李家峪沟入河口93.962.428.62李家峪沟入河口~桥儿沟入河口125.572.732.83桥儿沟入河口~蒿地堂沟入河口173.2100.345.64蒿地堂沟入河口~铜钱沟河入河口249.4145.466.65李家峪支沟86.658.126.84.4分段划界说明根据河道管理范围划界原则:现有堤防满足治导线规划要求的,河道管理边界为现有堤防背水坡坡角向外水平延伸5~10m;现有堤防不满足治导线规划要求的和无堤防河段,边界线应以治导线为临水控制线修筑堤防的情况,充分考虑堤防设计底宽和护堤地的宽度规划。分段划界说明如下:1桩号0+000~4+228(起点红庵村源头~李家峪沟入河口以上)该段河道为铜钱沟河源头段,为山区性河道,河谷较窄,河道两岸多为山地,两岸均无堤防,乡村道路于里伏沟村桥上游位于河道右岸,里伏沟村桥下游位于河道左岸,河道左、右岸分布有村庄和零星建筑物,该段河道治导线以20年一遇水面轮廓线及两岸乡村道路路基确定。管理范围线以治导线向外延伸7m划界,临乡村道路路基河段以乡村道路路基为界。2桩号4+228~8+446(李家峪沟入河口~桥儿沟入河口以上)该段河道蜿蜒曲折,河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