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屠宰厂程序文件LP/CX-2017PAGEPAGE1##市##屠宰厂程序文件(依据GB/T19001:2016idtISO9001:2015编制)编号:LP/CX-2017状态:受控版号:B/0编制:综合部审核:批准:2017年09月20日发布2017年10月01日实施程序文件目录序号文件编号文件名称页码1LP/CX-01文件与记录管理程序32LP/CX-02相关方管理控制程序53LP/CX-03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控制程序84LP/CX-04应急准备和响应管理程序105LP/CX-05通知和召回控制程序126LP/CX-06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控制程序147LP/CX-07组织变更管理控制程序158LP/CX-08人力资源控制程序199LP/CX-09基础设施管理程序2010LP/CX-10监视和测量资源控制程序2211LP/CX-11知识管理控制程序2412LP/CX-12信息交流控制程序2613LP/CX-13与顾客有关的过程管理程序2714LP/CX-14顾客投诉处理与满意度查控制程序3015LP/CX-15采购控制程序3216LP/CX-16生产过程控制程序3417LP/CX-17销售过程控制程序3618LP/CX-18过程及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3819LP/CX-19标识和可追溯管理程序4020LP/CX-20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4121LP/CX-21环境、食品卫生控制程序4222LP/CX-22人员的健康与卫生控制程序4423LP/CX-23防止发生交叉污染控制程序4524LP/CX-24包装、储存、运输控制程序4625LP/CX-25不合格品控制程序4826LP/CX-26内部审核控制程序5027LP/CX-27管理评审控制程序5328LP/CX-28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5429LP/CX-29数据分析控制程序56持续改进控制程序59文件与记录管理程序1、目的通过对管理体系文件的严格控制管理,确保其文件使用的有效性、保管和更改的规定。并对质量记录其完整性、准确性、清晰、保管等予以控制。以证明产品双体系满足规定要求、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并为实现可追溯性、证实作用以及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提供依据。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所有管理体系文件及相关资料记录的管理与控制。3、职责与权限3.1运营中心负责公司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收集、分类编号、整理、存档保管、发放及与管理和控制有关的其他工作。3.2各部门负责本部门在用文件的管理和控制。4、程序内容4.1管理体系文件的分类、编制、审核、审批按下列规定执行:4.2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号、归口、分类、4.2.1公司编制的各级管理体系文件均由管理中心归口、分类并统一编号,其文件编号规定。4.2.2文件受控分类管理体系文件分为受控原版、受控副本、非受控副本:受控原版是不须加盖受控文件印章,由管理中心保存,仅作为复制用途。受控副本为受控原版的复印件,其上加盖红色“受控本”印章发放,作为公司内使用的合法文件,公司内不允许使用“受控本”变黑的非法复印文件,以确保文件更新时能够从发放或使用场所撤出失效或作废的文件。3)非受控副本为受控原版的复印件,其上加盖红色本公司名印章作为提供给客户或公司以外的人员使用的合法文件。公司内部不允许使用加盖红色本公司印章名的体系受控文件。4.2.3文件版次规定为确保公司管理体系文件的有效性能够得到控制,对其采用版次来控制最新有效版次。版次采用“A”+第几次版本,文件经过一次修改后进行换版,版本号增高一位(如:A0首次发行版本、A1第一次修改、A...n第n次修改4.3文件的发放与记录4.3.1运营中心根据管理手册、程序文件、效率记录制定并及时登录《受控文件总表》;根据质量记录表格制定并及时登录《质量记录总表》,确保各部门使用最新有效的文件。根据统一分发号加盖红色“受控”印章发放,收件人应当场核对页数,页码和分发号无误后,在《文件发放与回收记录》上签收。4.3.2用部门的体系文件破损或遗失时,须填写《文件领用申请表》经体系负责人批准补发。破损文件及时交还管理中心,遗失文件须追究相关人员责任。4.3.3非发放范围人员需领用文件时,须填写《文件领用申请表》经该文件的批准人同意后,按本节第4.4.1条办理手续。4.3.4双体系记录空白表格的发放由管理中心根据《质量记录总表》发放双体系记录空白表格,不需要加盖蓝色“受控本”印章,接收人在表格原件背面签字,作为发放记录(注:管理中心只控制质量记录空白表格的格式、编号和版次)。4.4文件的更改4.4.1文件发放后,如需要更改时,应由申请人填写《文件更改申请表》说明理由,更改后的文件一般由其原审批部门/人审批,如因某种特殊原因必须指定其他部门/人审批时,该部门/人应获得审批所需依据的背景资料,以保证修改之适宜性。4.4.2文件更改批准后,由管理中心按《文件发放与回收记录》的名单发放修改后的文件,并收回作废的旧文件。同时在文件修改记录中注明更改申请单号、修改号、修改条款、修改人、修改日期等事项,明确现行的修改状况,对修改状况进行控制。4.4.3文件可按下列情况更改,更改人应签名。1)、在打错的字、词、数据、字母、标点处画一条由左向右的斜线,在原错字上写出正确的字。2)、多余的子、词等用线划去。3)、用^符号在漏字、漏句的位置作标记,并在标记下面写上漏写的字。4)、每页文件不能超过四处涂改,超过四处,由管理中心统一换页处理。4.4.4凡经管理中心更改的文件由文控专员及时登录《文件更改申请表》做好更改记录,并注明更改状态和更改生效日期。4.5文件的保管和借阅4.5.1管理体系文件的受控原版由管理中心负责统一归档保管。管理体系文件的受控副本由各部门指定人员负责保管。4.5.2计划、合同、清单、临时通知类作业指导书原件由编制部门负责统一归档保管,副本由各部门负责保管。4.5.3外来文件原件由使用部门负责统一归档保管,管理中心负责登记。4.5.4如有外来人员或公司内部员工需要暂时借阅某种管理体系文件,应到管理中心或相关部门办理借阅和归还手续,并填写《文件借阅登记表》。对于原版不可外借。4.6文件的废弃4.6.1有必要(法律效用或积累知识)保留的已作废管理体系文件原版,由管理中心或相关部门统一保管,其上应加盖“作废”印章,由管理中心负责人及时销毁。4.6.2已作废的管理体系文件副本及公司作废的相关文件或记录,若“作废”印章与“受控本”或其它印章同时存在,以“作废”章为准。4.6.3为节省资源,作废文件的背面可用于打印质量记录或管理体系文件。4.7外来文件的归口与管理4.7.1公司对国际、国家、部级、行业、地方的标准、法律法规等外来文件,根据需要统一交与管理中心归口、分类,由文控负责人跟进登录《外来文件记录表》。外来文件的编号采用发文部门的原编号,对于发文部门无编号的外来文件则采用‘组织代码+流水号’加盖红色“外来文件授控”章,其分发控制按本程序第4.3条执行.4.7.2管理中心对有更新要求的外来文件应每年跟踪一次最新有效版次,以及时获取、更新和发放最新版本的外来文件,确保公司使用的外来文件作为最新有效版次。4.8质量记录的管理4.8.1质量记录要求真实填写、字迹清晰、项目填写齐全、文字表达言简意赅。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颜色为蓝、黑色。4.8.2各部门负责管辖范围内质量记录的定期收集、分类编号、归档保管和查阅处理。部门主管为本部门归档双体系记录的保存负责人。4.8.3质量记录保存应有专柜,环境须注意防潮、防火、防虫、防鼠以及防止丢失。4.8.4因工作需要非本部门的公司人员查阅本部门质量记录须经部门主管批准,非本公司人员查阅质量记录须经体系负责人批准。4.8.5质量记录保存期满后由保存部门负责销毁。4.9质量记录在使用过程中如不能满足于当前工作需要,可对其进行修改。4.9.1表单部分更改:只要能达到更加真实、准确、及时记录当前所发生的信息或问题。(说明:不可同一时间两种表单混用)4.9.2表单更新:对于表单完全不能及时、准确、真实记录当前所发生的信息或问题即可更新。4.9.3表单增加或删减:对于现有部分表单无法记录当前所需要之信息,可以删去此种表单,如果需要记现有信息,而现有表单无法反映,可以另外增加表单。4.10印章管理4.10.1与文件和资料的管理有关的印章,由运营中心统一保管、控制。4.10.2印章如有遗失重新刻制时,应有与原印章相区别特征,由管理中心在涉及范围内通报。5、相关文件(无)6、相关记录6.1《受控文件总表》6.2《质量记录总表》6.3《文件发放与回收记录》6.4《文件更改申请表》6.5来记录《外文件表》相关方管理控制程序1目的为了对相关方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行为施加影响,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增强相关方的环境意识,促使其改善环境行为,从而保证公司的双体系管理、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的正常运行,特制定本程序。2范围2.1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对其相关HSE行为施加影响之活动。2.2关注组织的HSE状况或受其影响的个人或组织的相关方包括施工方、原材料供应商、运输承包商、废弃物回收商、劳保用品供应商、设备供应商、消防器材供应方、政府、社区等。3职责3.1销售负责人负责对合同方等相关方进行评估并对其施加影响;3.2生产中心负责对原料和辅料供应商相关方进行评估并对其施加影响;3.3销售负责人负责对客户施加影响;3.4运营中心负责对废弃物处理方等相关方进行评估并对其施加影响;3.5运营中心负责并监督与检查各部门对相关方施加影响的效果。3.6运营中心负责对消防器材供应方进行评估和施加影响。3.7管理中心负责对外来参访人员、职工家属EHS行为施加影响。3.8生产中心负责对设备供应商进行评估并施加影响。4程序内容4.1相关方的分类4.1.1A类相关方:4.1.1.1向公司提供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产品的供应商,如:化学品供应商。4.1.1.2要求其提供合法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必要时提供政府有关环保方面的许可证或专业资质证明文件。4.1.1.3要求供应商提供化学品相关特性表或其它相关资料(如化学品安全数据表MSDS(化学品安全说明书(MaterialSafetyDataSheet),必要时应提供运输资料证明。4.1.2B类相关方:为公司服务时,对公司或对社会的环境有重大影响的相关方,如:危险品废物回收处理公司。4.1.3C类相关方:负责向公司提供对环境无重大影响的产品的供应商,如:纸箱、胶袋、钢材、辅料等供应商,施工承包商、运输方、回收商,如:废纸皮、无害包装容器等回收商或运输公司。4.2相关方的管理4.2.1对来公司参观、学习、考察、检查、办理业务的来访者,对口接待部门、部门负责向相关方宣传公司环境方针、职业健康安全方针,传达公司有关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规定,并要求其遵守。来访者需要进入销售现场时,综合办或者管理中心应向他们介绍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提供必需的防护用品,以确保他们的安全。必要时向所有相关方传达本公司环境方针和环境管理程序文件,优先选择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供应商、回收商和施工承包商。4.2.2对材料、设备供方的管理4.2.2.1各部门在选用材料、设备时,除考虑满足使用要求以外,还应考虑其安全性能、能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严禁选用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4.2.2.2确定材料、设备供方前,首先应对供方进行评审,在产品质量相同的条件下,优先选用环境、安全业绩好的供方;4.2.2.3选择供应商进行采购物品时,首先考虑采购物品的废弃物的处置问题,减少公司的危险废弃物的产生。4.2.3公司针对不同种类相关方拟定环境控制要求,针对不同相关方采取不同措施进行施加影响与控制。4.3对相关方职业健康安全的影响4.3.1对需重点施加影响的相关方4.3.1.1对需重点施加影响的相关方,由各责任部门向其提供本公司的环境方针并与其签定《相关方环境协议》;4.3.1.2管理中心及有关部门不定期地对相关方的环境进行跟踪检查,跟踪检查视情况而定。跟踪检查的主要内容有:——与本公司有业务来往的人员是否理解公司的环境方针;——是否因环境问题受到相关方的投诉;——是否因环境事故受到上级主管部门或安全销售监督管理中心门的处罚;——员工是否接受过环境方面的培训;——是否配置了必要的环境功能保护设施、安全防护设施;——是否有环境保护、安全销售方面的管理规定、是否认真执行;——查看工作现场,检查是否有环境事故及安全隐患;——同上一次检查比,环境功能表现是否有了明显改善;4.3.1.3对不符合要求的相关方提出整改意见,对因整改不符或拒绝整改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劳动安全事故、或已经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或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的相关方,公司有权做出限期整改、减少订货、更换供应商等措施,对其施加影响。4.3.2对一般施加影响的相关方由各部门每年以文件的形式向对应的相关方宣传公司的环境方针、环境保护常识等,不断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4.3.3管理中心负责监督与检查各部门对相关方施加影响的效果;6.3.4对相关方的投诉按照《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进行处理。6.4对相关方环境施加影响的一般要求6.4.1对供应商的要求6.4.1.1生产中心应要求供应商提供经营许可证;6.4.1.2对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有影响的产品供应商应提供产品标准;6.4.1.3化学品供应商应提供相应产品的资料;6.4.1.4提供化学品以及对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有影响的产品供应商、应对产品的运输和装卸等环节进行控制。6.4.2对工程施工方的要求6.4.2.1销售主管、设备部门等相关销售负责人门,应要求施工方提供施工许可证以及现场人员的上岗证;6.4.2.2要求施工方按照本公司的要求对施工产生的噪声与尘扬进行控制,对施工中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集中、妥善处理,防止污染;6.4.3对运输公司的要求6.4.3.1销售负责人应要求运输公司提供资质证明、车辆年检证明,并规定在厂区非紧急情况下不准鸣笛;6.4.3.2危险化学品的运输,运输公司应具有危险品运输许可证。6.4.4对生活物资供应商的要求a)食品供应商应提供工作人员的健康证明;b)生活物资在运输过程中不得有泄露,车辆不得在厂内鸣喇叭。6.4.5对废弃物回收商的要求6.4.5.1应要求废弃物回收商提供营业执照和政府批准的特殊资质证书;6.4.5.2应定期对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回收商的处理能力、设备进行检查,保证废弃物处理的安全。6.5相关方的评审和处置6.5.1公司对A、B类相关方应收集有关资料,定期进行调查评审,确保其适合公司环境相关事项的要求。6.5.2对于能满足公司环境相关要求的A、B类相关方应予以保留;对暂不能满足公司环境要求的应采取控制措施,使其在承诺的时间内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具体按《纠正/预防措施管理程序》执行;对不能满足本公司环境相关要求的相关方,应根据实际情况考虑终止与其合作。6.5.3生产中心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对其相关方发出调查表,进行环境评估,根据调查情况对相关方进行评价分析并总结,确定如何对相关方进行影响与控制。6.6相关人员进入公司场所的控制6.6.1相关方及相关人员在公司内不得随意吸烟,乱扔烟头。6.6.2相关方的车辆要停放在指定地点,不能随意停车;确需在厂内行驶时,必须限速(5公里/时),礼让行人,不得鸣笛,不得洒漏货物和随意倾倒污物,不得污染公司的环境。6.6.3未经批准相关方人员不准靠近公司的仓库、车库、作业现场等设施和安全重点部位。6.6.4相关人员不准私自接线用电和用水,因施工需要应事先办理使用手续。6.6.5严禁员工带小孩进入工作场所,到公司办事的员工家属不能在销售现场逗留。6.6.6施工部门、绿化、垃圾委托处理部门的设施设备要放置指定地点,不得靠近公司销售现场。施工应减少噪声和污染。7参考文件及附件7.1《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7.2《外来人员入厂须知》8记录表单:无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控制程序1目的通过对公司目标和战略方向相关影响其实现管理质量预期结果的各种内外部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有效应对风险和机遇。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管理体系范围内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应对风险和机遇的策划与实施。3职责:3.1总经理负责公司目标和战略方向相关影响其实现质量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各种内外部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的确认,应对风险和机遇策划的审批。3.2各相关部门负责内外部环境因素信息的获取和应对风险和机遇策划相关职责的实施。3.3运营中心负责内外部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策划应对风险和机遇方案,并监督实施。4定义:4.1环境因素:对公司目标和战略方向相关影响其实现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正面和负面要素或条件。4.2机遇:可能导致采用新的实践,开辟新市场,赢得新顾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利用新技术以及能够解决组织或其顾客需求的其他有利可能性。5工作流程:5.1内外部环境因素信息的获取应考虑:5.1.1可能对企业的目标造成影响的变更和趋势;5.1.2与相关方的关系,以及相关方的理念、价值观;5.1.3企业管理、战略优先、内部政策和承诺;5.1.4资源的获得和优先供给、技术变更;5.1.5与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要求。5.2风险与机遇识别时机:管理体系策划、企业宗旨变化、战略变化、内外部环境变化、组织及其背景、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变化。5.3风险与机遇的类型:5.3.1风险与机遇:直接产品质量风险与机遇、间接产品质量风险与机遇。(1)直接质量风险:产品质量问题,导致退货、报废、修理等风险。(2)间接质量风险:产品使用过程,损坏了顾客的其它财产权或人身权,应负民事赔偿责任。5.3.2环境风险与机遇:主要有自然、人文、政治、经济以及其他。产品销售淡季与旺季,影响顾客的采购,也间接影响公司产品销售。人文环境:主要体现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消费习惯不同。(3)政策环境: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经济环境的变动,以及个地方的相关政策的变动会间接的影响到企业资金融入以及企业运营的必要条件。(4)经济环境:利率的变动、汇率的变动、同伙膨胀或通货紧缩等。5.3.3经营风险与机遇:主要有原材料、员工、设备、供销链、技术、管理、产品、法律、专利及产权。(1)原材料供应:主要包括了原材料的价格、质量和送货时间的变化、采购过程的欺诈行为,采购人员的疏忽,导致原材料数量以及质量上的不达标等。(2)员工风险:采购人员、服务人员,技术人员和其他销售管理人员,由于他们的疏忽导致的风险,以及各岗位主要人员的离职等风险。(3)设施:销售设备出现意外的故障,甚至损坏等。(4)供销链风险:主要包括供应商及顾客违约,以及供应或销售渠道不畅通等风险。(5)法律纠纷:消费者投诉等潜在的法律纠纷。5.3.4市场风险与机遇:包括市场容量、竞争力、价格、促销。(1)市场容量:对市场容量的调查所采用的方法不合适,没有准确的弄清市场对象对产品的用量,使得产品的产量大于实际需求,而增加公司的投资风险。(2)市场竞争力:对竞争对手的错误分析可能导致对我们的产品市场的竞争力高估或低估,引发期望值风险。价格风险:产品的价格风险受产品的成本、质量和声誉、顾客消费等的影响。(4)促销风险:促销风险包括促销活动的成本的控制、效果预测失误以及对品质的怀疑等。5.3.5财务风险与机遇:有融资/筹资、资金偿还、资金使用、资金回收、效益分配。(1)险融资/筹资过程中的风险:比如风险筹资的费用很高,而且受到政策限制较多,加大了筹资的不确定性。(2)资金偿还过程中的风险:主要受到利率的影响,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增加偿还风险。(3)资金使用过程中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短期资金风险和长期资金投资风险。(4)资金回收过程中的风险:应收款无法及时到位,增加了坏账的出现率。(5)收益分配过程中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确认风险和对投资者进行收益分配不当而产生的风险。5.4风险和机会的应对5.4.1风险和机会识别:公司各部门应针对所负责的过程,根据内外部因素与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结合已有的优势和劣势,识别出过程相关的风险和机会。5.4.2风险和机会评估:各部门根据识别出的风险和机会,进行评估确定其级别,然后拟定应对措施。a)风险评价:依据“问题影响的严重程度、问题出现的可能性、问题出现后解决的难易程度”三方面综合评价。b)机会的评价:依据“错过机会的严重程度、抓住机会的收益大小、应对机会的难易程度”三方面综合评价。5.4.3针对不同级别的风险与机会,应对原则:高风险:应设立目标、策划运行控制措施、考虑策划应急预案。b)中风险:考虑设立目标、策划运行控制措施。C)低风险:暂时维持现状,考虑策划新的运行控制措施5.4.4风险和机会应对措施策划:策划的应对措施应整合到管理体系过程中,并能保证管理体系能够产生预期结果、防止或者减少不良影响、实现持续改进。a)处理风险的选项包括:风险规避、冒险以寻求机会、消除风险源、改变可能性或者后果、风险共担、或基于合理的决策承受风险。b)机会可以导向:采用新方法,开发新产品,打开新市场,获得新顾客,构建伙伴关系,使用新工艺、其它合适的或可行的可能性,以处理组织及其顾客的需求。5.4.5以上识别评价结果及拟定的应对措施,由各部门登记在《风险与机会评价与应对策划表》上提交体系负责人汇总整理。当内外部内外部环境要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发生变化时,应及时修订《风险与机会评价与应对策划表》。5.5应对措施有效性评价:每次管理评审前,各部门负责人评估应对措施的实施有效性,并提交管理评审。6相关文件。6.1文件控制程序6.2管理评审控制程序6.3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控制程序7表单7.1《风险与机会评价与应对策划表》应急准备与响应管理程序1目的为了确保在已确定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作出响应并防止和解决可能伴随的食品安全影响。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本厂已确认的关键控制点的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作出的响应及应急准备。3职责3.1生产部3.1.1是应急管理程序的控制部门,负责生产过程中突发事件的控制与协调。3.1.2负责编制应急预案和组织演练,并负责评审和修改该程序。3.2主管生产副厂长是应急管理程序控制的总负责人。3.3各部门、当班负责人是突发事件的首位执行控制程序人,在相关的部门发生突发事件且相关领导没有赶到现场之前,首先负责防止事态扩大的措施实施与协调。4程序4.1潜在的危害和紧急情况潜在的危害有:食用危害紧急情况有:事故停水停电设备事故及火灾主控室计算机病毒4.2应急准备4.2.1对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及其预防措施见《应急预案》。4.2.2各部门按照《管理职责》、《各类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以及《应急预案》,对要害部位员工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以及应急反应培训,使操作人员熟练掌握应急反应计划,熟悉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评估并改进员工应急反应能力,以及与有关部门的联络及协调能力,禁止违章操作。4.2.4生产部每年定期组织要害部位应急与响应计划的演练等,并填写《应急反应演练记录》4.3应急响应4.3.1发生紧急情况,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直接或逐级报告各部负责人;发生火灾事故,应先报火警;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应在报告的同时,及时抢救受伤人员,防止事故蔓延扩大。4.3.2各部门负责人在接到事故报警后,应以最快速度赶到事故现场组织抢救,根据不同的应急情况执行《应急预案》,并立即报告主管副厂长。4.3.3事故发生时,为确保人身安全,应迅速组织人员撤离现场。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应组织人员救灾,及时接应外界救援人员,做好救援工作。4.3.4事故发生后,生产部应组织监测人员对现场进行环境监测,确保不再发生二次污染事故。4.3.5厂长负责组织会议,按事故处理规定及“四不放过”(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处理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员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的原则,对事故进行分析、处理、统计、上报,必要时通知上级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处理事故。4.3.6生产部负责上报事故处理意见,经厂长评审后,以厂文件形式下发,由生产部监督实施。文件中的不符合项,由管理者代表进行确认并整改。4.3.7生产部在《应急预案》中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应对做出的响应和预案进行评审,对不适应的条款进行修订。4.4应急预案的演练4.4.1生产部应按已确定的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制定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4.4.2所有演练过程应做好相关记录。4.4.3对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修改预案或对程序进行调整。5相关文件5.1《各操作规程及作业指导书》5.2《应急预案》5.3《消防安全管理办法》6记录6.1《应急反应计划演练记录》通知和召回控制程序1目的确保交付后的产品,有可能发生食品危害时,能够及时的通知和召回。2范围适用于厂已交付给顾客的所有潜在的危害的产品。3职责1.生产部。a).不合格产品的通知和召回工作。b).库房做好回收产品的标识工作。2.生产部。负责对召回的产品追溯工作。3.生产部。负责对召回的不合格产品进行分析,并制定纠正措施,同时提供给HACCP小组有关材料以供研究。4.HACCP小组。负责对召回的产品,有关食品安全的控制情况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4程序1.生产部在销售产品时应有顾客的详细档案资料,其主要内容有单位姓名,通讯地址,联络方式,有关身份证明文件等。2.生产部在得到厂内部有关部门和领导的相关不合格信息后,应及时作出相应。根据其潜在危害的程度,作出是否召回和通知的决定,报厂长批准后实施。3.作出通知和召回的主要依据。所交付的产品潜在食品危害有50%以下的可能性时采取通知的方式,如果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在50%以上应采取召回产品。4.生产部无论是采用通知或召回的方式,均应做好相应的记录。特别是对食品有危害的记录,应尽可能详细。5.生产部的库房要做好产品召回的储存工作,做好标识备处理。6.生产部应针对召回或通知的不合格,采取追溯以便查明不合格的原因,并制定相应措施。7.HACCP小组应对不合格的有关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纠正措施。5文件5.1记录控制程序。6记录6.1召回通知单。6.2召回或通知记录单。6.3顾客档案。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控制程序1、目的为建立、实施与改进本公司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现对方针、目标和指标以及为确保实现目标和指标而制定的管理方案的管理。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双体系方针、目标和指标、管理方案的制定、更改与实施。3、职责3.1总经理制定体系方针,并负责方针、目标、指标、管理方案的批准。3.2体系负责人组织目标、指标的制定,负责目标、指标、管理方案的审核,并负责监督方针、目标、指标与管理方案的实施。3.3运营中心负责体系管理方案的编制,并监督验证实施进度。3.4各部门负责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具体实施。4、作业程序4.1、体系方针的管理4.1.1.体系方针的制定:总经理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目的,以本公司的实际情况为根本,适当考虑相关方的要求,制定体系方针并形成文件,传达到全体员工。4.1.2.体系方针应确保:适合于本公司的服务性质和规模;b)对持续改进作出承诺;c)对建立和评审体系目标提供框架和基础;体系方针为组织的管理职责和管理表现水准设定了总体目标,以此作为评判一切后续活动的依据。4.1.3.体系方针的更改:每次管理评审,需对体系方针予以重新评价。体系方针需要更改时,须经总经理批准,形成文件后重新传达。4.1.4.方针的宣贯:a)通过管理手册、员工手册的分发,本公司内部培训、标语、宣传橱窗等方式对本公司各级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操作人员进行方针的宣贯;b)管理中心负责对全体员工进行方针的培训,以确保对方针的充分理解。4.1.5.体系方针公开:总经理要考虑相关方或公众的要求,以适当的方式公开体系方针。4.2体系目标与指标管理4.2.1.目标与指标的制定:a)体系负责人于每年年底组织管理中心根据双体系方针、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变更,制定新的体系目标与指标,由体系负责人审核后,报总经理批准生效;b)体系建立之初的体系目标与指标,由体系负责人根据初始环境评审结果,组织制定并审核,报总经理批准后予以传达和实施。4.2.2.目标与指标的制定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a)体系方针的内容;b)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c)来自相关方的信息与要求;d)体现方针的逐层分解,量化后纳入各相关职能部门,即目标明确,指标具体可测量。4.2.3.体系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根据体系目标、指标的要求编制《体系管理方案》,经总经理批准后实施。4.2.4.目标与指标的宣贯:a)通过分发专文、内部会议、宣传公告等方式对本公司各级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操作人员进行目标、指标的宣贯;B)由管理中心组织各部门对所属员工进行目标与指标的培训,确保全体员工清楚本公司及本部门的目标和指标,并付诸实施。4.2.5.目标与指标的公开:a)相关方或公众要求公开本公司的体系目标和指标时,需经过总经理核准。体系负责人审核后,报总经理批准生效;b)三管理方案应涉及与实现体系目标与指标有关的全部可能的活动、资源及具体措施。4.3体系管理方案4.3.1体系管理方案的编制体系管理方案由管理中心于每年年底依据目标与指标编制,经体系负责人批准后实施。4.3.2体系管理方案的更改:当发生下列情况时:»双体系方针、法律法规及有关要求变化时;»涉及到新的开发、服务、活动等情况时;»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难以达成时。总经理应组织对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的适宜性进行评审,再根据评审结果更新《体系管理方案》,经总经理批准后下发至各部门,重新按相关规定执行。4.3.4.管理方案的实施与监督验证:体系管理方案以受控文件的形式发到各相关职能部门具体实施,由管理中心负责对方案实施的进度与效果等进行监督验证。5支持性文件5.1《记录控制程序》5.2《改进控制程序》6记录6.1体系管理方案组织变更管理控制程序1、目的为了对人员、管理、设备、设施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进行有计划的控制,从源头控制和削减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变更对企业管理体系的有害影响,对各类变更情况采取相应有效的控制措施,确保变更过程符合管理体系要求。2、适用范围适用于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对变更的管理,包括:管理、新扩改基建、新增环境安全设施、新作业环境、新人员、新设备设施、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设备用途更改等。3、定义3.1新扩改基建:指用于经营、储存、生活、办公等,新增加建筑,或对原有建筑扩建、改造结构或规模的项目。3.2新设备设施、安全设施:指新增机械设备或安全设施、消耗一定能资源,产生一定废物、带来一定的作业风险,或需定期维护点检、更换零部件、追加安全防护的机器。3.3新材料:指新增原材料,包装材料中可能含有新的化学成分,并具有一定职业危害的材料。3.4新产品:指新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增加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作业环境、作业场所、作业人员、作业操作规程、体系管理或包装材料等。3.5设备更改:是指对设备、工具等进行改造,例:生产线设备改造、手动工具等改造。3.6用途更改:是指由一般用途该做特殊用途,例:储藏室改为易燃化学品库或油库等。3.7管理变更: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变更,企业机构和人员的变更、管理体系的变更等。职责4.1运营中心(1)负责人员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的变更;(2)负责组织对新进人员、调岗人员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培训教育;(3)负责新进人员、调岗人员职责的确定、更正及传达、并修订相关文件。4.6生产中心(4)负责设备、工具等用途更改前后的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控制由于设备、工具等用途变更带来的职业健康安全危害;(5)配合其它部门进行变更需求,并在运作过程中遵守、执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要求,从源头控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6)负责协助各部门对变更过程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调查、策划、实施控制、验证、文件建立和完善、人员的培训等。(7)负责办理新改扩建项目的申报手续。(8)负责管理体系变更时的文件建立及修订,并将变更内容传达到各部门人员。(9)负责法律、法规、标准变更时的及时更新,并将最新法规、标准传达到各部门人员。(10)组织对应急计划变更的沟通,协助各部门将应急修订内容传达与员工。(11)对新扩改建中环境、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控制、办理竣工验收、三同时验收、消防验收等工作;(12)负责对作业场所合理布局,选择低能、高效、安全、噪音低的设备设施,控制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改善作业环境;(13)负责设备更改前后的危险源识别及风险评价,降低设备更改带来的职业健康安全危害。4.2销售负责人负责获取新材料的信息、MSDS、运行时相关数据等资料。负责供应商变更的主要管理工作。(3)负责设计变更的接收,并及时传达设计变更的内容;(4)负责顾客要求的变更时是否会产生新的危险源作管理及控制。5、作业程序5.1任何变更均应加以识别、评审、实施、验证、确认和控制,并在实施前得到批准;公司依据对健康、安全、环境造成影响的因素,确定变更范围。5.2变更的级别划分:变更管理可分为重大变更、一般变更、临时变更管理。5.2.1重大变更指对公司综合管理表现有重大影响的变更,变更前的潜在危险可能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变更。5.2.2一般变更指工作程序、设备、人员、承包商的改变,也包括管理体系风险评价过程中和管理体系各要素运行过程中的局部调整变更。5.2.3临时变更指作业场所在不改变风险评价结果的前提下,进行的暂时性变更以及本程序范围内个别条款的变更。5.3组织机构变更5.3.1公司组织机构变更必须经公司董事会批准,原则上不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机构变更后,相应的管理职责、权限应重新分配,涉及到相关部门的质量目标应重新分解。5.3.2组织机构变更后,人事部应组织进行风险评估,并填写相应的记录。5.4重要人员变更5.4.1重要人员包括总经理、体系负责人、副总、部门经理、车间主管等;5.4.2重要人员在聘用配备和变更时,应按《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规定的教育、学历、经验、培训等符合条件的人群中选拔。在变更前,应由人事部填写变更人信息和相关资质复印件和培训记录,经总经理审核后,由相关上一级领导批准,实施变更。5.5新改扩建项目管理5.5.1新、扩、改建项目必须策划,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采取改善措施。5.5.2新、扩、改建项目应进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预评价。5.5.3危险源登记和风险评价按《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控制程序》执行。5.5.4新、扩、改建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设施,必须执行“三同时”制度。5.6新设备、新工具、新材料导入管理5.6.1设备科在采购新设备前,要对安全、能耗、排污、职业危害、报废回收性等进行评估。5.6.2生产部在新材料购买前,要考虑产品的环保性质、职业危害。5.7管理体系变更5.7.1公司承诺、方针和目标的变更,体系负责人提出,总经理批准后发布实施;5.7.2各部门负责分管业务活动范围内各类变更的控制管理,变更管理的内容要在所涉及到的要素中体现。5.8法律、法规变更5.8.1当与HSE管理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标准被修订,或上级颁布了新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时,安环科及相关部门HSE管理体系做出相应的变更。5.8.2法律、法规和标准变更后的评审、确认和更新的工作程序按《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管理程序》执行。5.9设备、用途更改的管理5.9.1设备、用途更改策划时,要考虑更改带来的危险源及重大风险,要对风险进行控制,确保更改前后不会带来职业健康安全危害。5.9.2设备、用途更改策划时,要与安环科、设备科一同对更改进行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执行《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控制程序》,实施结果,报公司主管批准。改造后,要向作业人员调查操作的适宜性及进行使用方法的教育、作业指导书的修订。5.10主要供应商的变更当产品所使用的原料、辅料等关键供应商发生变更时,由生产中心负责组织质量部、管理中心按规定对供应商资质和质量体系进行评审其满足本公司要求提供的产品或活动的能力。6、变更管理控制6.1申请部门必须提供详细的变更方案及变更依据。对于重大变更应提供可行性报告。负责确认变更将涉及到的部门,并在变更审批表中注明。6.2变更完成后,申请部门变更协调员填写变更执行报告,只有完成变更进行追踪批准之后,才能认为变更已经完成并允许执行。涉及变更的产品只有在变更结果得到完全确认后,方能放行。6.3变更控制:由变更申请部门负责指定变更协调员,变更协调员负责已获的批准的变更的内部的实施与协调,掌握进度,保证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若未能如期实施变更,则须以书面形式报告,以说明原因,并再次确认完成日期。变更协调员负责通告变更实施的进展情况。6.4变更涉及的相关部门:充分考虑变更的影响因素,对变更方案提出建议或意见,积极配合、支持变更的实施。6.5变更评估小组:是变更的专业评审组织。负责变更的预审批,确认变更的影响因素,对相关变更内容及措施达成共识,确保各项变更是符合相关法规要求的。6.6体系负责人负责组织“变更评估小组”会议,讨论变更申请,变更内容及变更的支持依据。负责及时地对已完成的变更执行报告进行确认跟踪,并将已批准的变更的开始执行日以文件形式通知变更相关人员和相关方。质量部负责变更文件的归档。6.7所有的变更在变更前应进行风险评估,变更的实施部门对变更实施过程进行风险分析,评估结果为可接受风险时方可执行变更,应及时将遗留风险和新带来的风险通知相关方。当合同有要求时,由销售/客服部门通知客户。6.8当发生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事故后,管理中心要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分析,对导致事故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识别预评价,并组织相关变更程序。6.9其他变更管理,以变更前后变化的大小判定是否需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进行策划、实施、批准。6.10变更的全过程要留有记录并归档保存,记录的管理执行《记录控制程序》。7相关文件7.1《文件管理控制程序》7.2《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控制程序》7.3《记录管理控制程序》8记录8.1《变更申请表》QR-04-018.2《风险评价记录表》QR-04-03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1.目的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有效发挥职能作用,通过培训确保员工具备岗位所要求的技术与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质量意识,保证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包括任职、调配、招聘、培训、离岗等方面管理,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3
.职责、权限
3.1管理中心
3.1.1负责管理人员的聘用、考核。
3.1.2审批、办理一般岗位员工的调动。
3.1.3审批、办理员工提前离岗、自愿离岗、其它原因离岗。3.1.4根据公司实际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3.1.5负责特殊工种的培训及发证、换证工作。3.1.6负责组织新进员工、转岗员工的岗位培训。
3.1.7针对培训内容组织各种形式的考试、考核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3.1.8负责员工的档案管理及调用。
3.1.9负责员工的考核与奖惩。
3.2
各职能部门:负责按照培训计划要求实施。工作程序
4.1员工管理
4.1.1
中层管理人员的聘用、任用
中层管理人员的聘用由公司领导层集体会议讨论,总经理决定。
4.1.2
一般管理人员聘用
a、管理中心提出拟聘用一般管理人员的报告。
b、管理中心通过公开招考、推荐选拔等形式进行考核,符合条件者纳入管理范畴。
4.1.3人员调配
对外招聘和调入员工
根据计划公司选择各类院校毕业生进行招收。
公司选择符合要求的人员以行政调配方式调入。管理中心办理录用、调动手续。
b、员工内部调动管理中心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符合要求的员工予以调配。被调动员工接通知后到在规定时限内报到。
4.2
员工培训
4.2.1
员工能力的确定
a、管理中心组织确定管理人员的岗位任职条件(包括学历、培训经历、职称、管理及业务能力等)。
b、总经理批准员工的岗位任职条件。
c、公司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工作的重要性并不断提高质量意识。
4.2.2
培训对象
公司全体员工,包括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一般管理人员、在岗员工、新进员工、转岗员工、需要持证上岗的特殊工种员工。
4.2.3
培训内容
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知识、领导艺术、企业方针和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
b、中层管理人员:企业经营目标、方针、主管业务和企业方针。c、在岗员工:岗位职责(技能)、相关法律法规、继续教育。
d、新进员工:企业简介、企业规章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管理体系基础知识。
e、特殊工种:除接受上述常规职业培训外,应按所属岗位要求组织相关培训。
f、转岗员工:新岗位技能培训。
4.2.4培训形式
a、内培:组织员工在企业内部培训。
b、外培:组织员工参加外部具备培训资格单位开展的培训;按上级要求组织员工参加相关培训。
c、委培:企业根据需要,委托相关单位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
4.2.5
培训计划的提出、批准及实施
a、
培训计划的提出
管理中心负责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报请总经理批准实施;在实际工作中,根据需要临时组织的各类形式培训,由相关部门提出计划,报请总经理批准实施。b、培训实施:
由管理中心组织组织高、中层管理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新进员工、转岗员工、特殊工种员工培训,在岗员工技术升级、攻关培训,必要时可以聘请外部人员进行;管理中心建立员工培训档案,记载员工所参加的培训及其所取得的成绩。
4.2.6
培训的效果要求
a、保证特殊工种员工取得有效的岗位证书。
b、促进全体员工职业素质、质量意识得到不断的巩固与提高,使全体员工了解企业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做出积极的贡献。
4.2.7培训的效果评价
针对培训内容组织各种形式的考试、考核,通过考试、考核成绩证明培训效果。
b、通过日常工作反映培训的有效性。5、相关文件
5.1《关键岗位岗位任职标准》
记录
6.1年度培训计划
6.2培训记录基础设施管理程序1目的为了加强设备与设施管理,保证设备与设施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充分发挥设备与设施的综合效能,特制订本程序。2范围适用于所有的机械设备、动力设备、仪器仪表、运输设备、修理设备、建筑、工作场所设施及质量、安全设施的购置、新改建、验收、使用、维护、保养等全过程。3职责3.1生产部是设备与设施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按《设备管理制度》履行设备与设施的管理职责,负责设备与设施购置计划和设备与工程建筑、维修计划的编制,并组织实施设备与设施维修,贯彻执行各项检修规程和检查验收制度。3.2设备与设施使用部门负责所用设备与设施的正确操作使用及日常维护保养。3.3设施的采购工作由生产部实施。4程序4.1设备与设施采购及验收4.1.1设备与设施采购a)每年年末,根据本厂发展需要及设备与设施状况,制定年度《设备更新改造计划》,由厂讨论,厂长批准后执行。b)生产部接到购置计划及审批手续后,实施采购。4.1.2设备与设施验收a)设备与设施购进后,由生产部组织开箱验收,并检验技术性能及精度。b)验收合格后,参加验收的人员应签字,办理移交手续,建立《设备台帐》及时归档。4.2设备与设施使用和维护保养4.2.1设备与设施使用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特种设备操作者必须持证上岗。4.2.2新设备与设施使用前,由生产部负责组织设备与设施使用单位制定操作规程,设备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4.2.3生产部根据《设备操作规程》,组织好设备与设施的维护工作,维护工应对维护质量负责,并及时填写《设备保养记录表》。4.3设备与设施检修4.3.1生产部组织好日常的设备与设施的修理工作。4.3.2每年年末,组织编制下一年度《设备检修计划》和《设备大修理计划》,交主管领导审核、批准后执行。4.6设备与设施的检查监督4.6.1使用单位负责日常检查,每周对所管的设备检查一次。4.6.2生产部按《设备检查表》组织设备与设施专项检查,并不定期抽查。4.6.3对关键设备与设施进行特护管理,定期进行检查,要有记录。4.6.4检查出的问题以《隐患整改通知单》发到使用单位,由使用单位联系整改。5相关文件5.1《采购控制程序》5.2《各类设备操作规程》6记录6.1《设施设备保养记录表》6.2《设备检查表》6.4《设备台帐》6.5《设备检修计划》监视和测量资源控制程序1目的对用于确保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测量和监控装置进行控制,确保测量和监控结果的有效性。2范围适用于对产品和过程进行测量和监控用的装置、软件等。3职责生产部a)负责对测量、监控设备的校准。b)负责对偏离校准状态的测量、监控设备的追踪处理;c)负责对测量和监控设备操作者的培训、考核。4程序4.1测量和监控设备的采购及验收根据所需测量能力和测量要求配置测量和监控设备,对其的采购和验收,执行《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中对生产设备采购的管理规定。4.2测量和监控设备的初次校准a)经验收合格的测量和监控设备,由生产部负责送国家计量部门检定或自行校准,合格后方能发放使用。对合格品应贴上表明其状态的唯一性标识;检验部负责对该设备编号,建立《测量监控设备履历卡》,记录设备的编号、名称、规格型号、精度等级、生产厂家、校准周期、校准日期、放置地点等;并填写《测量监控设备一览表》;4.3.2校准合格的设备,由校准人员贴《合格标签》,并标明有效期;部分功能或量程校准合格的,贴《限用标签》,标明限用的范围;校准不合格的,贴“不合格标签”,修理后重新校准;对不便粘贴标签的设备,可将标签贴在包装盒上,或由使用者妥善保管。4.4测量、监控设备的使用、搬运、维护和贮存控制4.4.1使用者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或操作规程使用设备,确保设备的测量和监控能力与要求相一致,防止发生可能使校准失效的调整。使用后要进行适当的维护和保养。4.4.2在使用测量、监控设备前,应按规定检查设备是否工作正常,是否在校准有效期内。4.4.3使用者在测量监控设备的搬运、维护和贮存过程中,要遵守使用说明书和操作规程的要求,防止其损坏或失效。4.5测量、监控设备的偏离校准状态的控制4.5.1发现检测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时,应停止检测工作,及时报告生产部。生产部就追查使用该设备检测的产品流向,再评价以往检测结果的有效性,确定需重新检测的范围并重新检测。检验部应组织对设备故障进行分析、维修并重新校准,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4.5.2对无法修复的设备,经生产部确认后,由厂长批准报废或作相应处理。4.6测量、监控设备的环境要求测量、监控设备的使用环境应符合相关技术文件的规定,由生产部负责监督检查。4.7对检测人员要求4.7.1专业计量人员需经国家计量部门培训,持证上岗。4.7.24.8对于自制的具有检测作用的的工装、夹具、样品、样板、量具等,需经生产部批准、编号、贴上相应合格标签,执行4.3条款有关规定,检验部负责建立总台帐,编制检查、校准规程,对其有效性进行定期检查。5相关文件5.1《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6记录6.1《测量监控设备履历卡》。6.2《测量监控设备一览表》。6.3《计量校准计划》。6.4《内校记录表》。知识管理控制程序1、目的为了实现企业知识在内部的共享、积累、有序传递和有效应用,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特制定本程序。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内部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的管理、外部知识管理、企业知识资产的管理与控制。3、定义3.1知识管理:组织对显性和隐性知识进行收集和整合、积累保存、有序传递、共享交流和提供应用的一系列规范的活动。3.2内部知识: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经过归纳整理、符合企业发展方向,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系列形成文件化的知识。内部知识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管理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市场营销知识、成功经验总结、失败教训案例、培训心得体会等。3.3外部知识:是企业从公司外部(国内/国外、各行/各业)搜集,经过归纳整理,符合企业发展方向,有利于技术创新,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系列形成文件化的知识。外部知识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外来技术资料、市场信息、学术交流、专业会议、从顾客或外部供方处收集来的知识等。4、职责4.1运营中心负责公司知识管理的协调工作。知识管理的总责任人为总经理。4.2运营中心负责公司所有制度文件和资料的管理。4.3运营中心负责公司无形资产的管理。(实物可放在总经办机要室保管)。4.4管理中心负责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4.5技术部门负责技术文件、各级标准及专利的管理与控制。4.6营销部门负责市场信息的收集及顾客相关方信息的收集与管理控制;4.7各部门负责各自领域范围内的知识的收集、整理和发布。5、作业程序5.1内部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5.1.1建立内部信息网以便于员工进行知识交流5.1.2利用各种知识数据库、专利数据库存放和积累信息,从而在企业内部营造有利于员工生成、交流和验证知识的环境,并要求员工主动进行知识积累与交流5.2内部知识的积累与交流5.2.1内部知识可分为公司信息、专业技术知识、项目积累三大类。(1)公司信息包括管理制度、程序文件与公司信息公告,管理制度规定了企业各项功能的运作和发展原则及要求;程序文件用于描述各部门为实现公司经营目标,开展各项工作的程序;公司信息公告是公司事件的宣传窗口,也是员工交流的园地。(2)专业技术包括研发(前期研发方法、流程、技术、新技术的研究)、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工艺、APQP、FMEA等)与工程应用的经验教训积累。(3)项目积累指各项目进程中的经验教训积累,包括不符合项的关闭、顾客反馈、投诉处理等。5.2.2公司信息由管理中心负责收集、整理与发布5.2.3专业技术知识分为研发、技术知识与工程应用知识两类:(1)研发、技术知识由研发中心负责收集、整理与发布,每个技术人员都有责任主动完善该信息库。(2)工程应用知识由经营管理中心负责收集、整理与发布,每个项目参与工程师都有责任主动完善该信息库5.2.4项目积累由经营管理中心负责收集、整理与发布,每个项目参与人员都有责任主动完善该信息库。5.3外部知识的积累与交流5.3.1外部知识可分为外来资料、市场信息两大类:(1)外来资料包括供应商、用户和竞争对手等利益相关者的动向报告,专家、顾客意见的采集,技术动态的跟踪,行业领先者的最佳实践调查等。(2)市场信息包括国家有关宏观信息、行业信息、市场动态、客户信息等。5.3.2外来资料应与内部资料相融合,由公司内部信息系统负责管理传递5.3.3外来资料由经营管理与战略发展部负责收集、整理与发布。但两部门应要求知识相关责任部门提供协助。相关部门有责任主动完善该信息库。5.3.4外来引用资料为公司直接引用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及其它有关法规性文件。引用资料需经管理中心审核、总裁批准后方可公开与使用。其引用资料文字版应加盖“受控”章,列入受控范围。5.3.5所有外来资料均需表明出处5.4知识的收集、提供、发布5.4.1知识的积累与保存分部门、分责任人按公司信息系统规范的格式进行保存。文字版本资料需按规定保存到相应的部门。5.4.2所有电子资料应注明保存人、保存日期、有效期等信息5.4.3保密文档不得擅自发布5.4.4组织可以公布的内外部知识,通过例会、培训、橱窗、板报、内部网络等方式进行发布和分享。5.5知识的整理、更改5.5.1相关知识管理责任部门应及时对知识进行更新和修改,任何人均可提出知识文件更改的建议,由原保存人或管理者进行修改。5.5.2相关知识管理责任部门应定期对知识(包括电子文档与文件)进行整理5.5.3一定期限后对文档要进行归档处理,保证公开资料的时间有效性。5.5.4重要文件应进行版本管理,更新后的旧版本应存档备案5.6知识的公开、限制与保密5.6.1相关知识管理责任部门应随时对知识(包括电子文档与文件)进行查看,并有权随时删除禁止发布或不宜发布的信息,禁止发布与不易发布的标准由相关知识管理责任部门制定。5.6.2任何人均可提出知识公开、限制与保密的建议。5.6.3知识的限制级别应由公司组织专门会议讨论不同类型知识的不同授权级别,并规定相应的使用人权限6、相关文件信息系统使用规定文件控制程序7、记录7.1知识资产清单信息交流控制程序1.0目的规范公司环境信息的收集、传递及反馈,保证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2.0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内、外部环境信息的收集、传递与处理以及与各相关方的信息交流。3.0职责3.1生产中心、综合管理部、销售负责人负责所对应相关方信息的收集。3.2相关部门负责本部门工作范围内的沟通、信息传递与交流。3.3运营中心负责统筹公司对内、外相关信息的传递与处理,保存和管理相关的信息。4.0工作程序4.1信息的分类4.1.1外部信息地方环境监测站、环保局,认证机构等监测或检查的结果及反馈的信息;b)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信息;c)顾客、相关方反馈的环境信息及要求等;d)其他外部信息4.1.2内部信息a)正常信息:体系方针、目标指标和方案,环境监测结果,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以及体系正常运行时的其他信息等。b)不符合(潜在)信息:环境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和潜在的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等;c)异常信息:出现火灾、洪涝灾害、危险品泄漏、爆炸、人身伤害等信息;d)其他内部信息:部门内部、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络与沟通、公司内的制度、宣传和通知、员工的建议等。4.2信息传递与处理4.2.1信息的交流与处理可采用书面资料、记录、会议、电子媒体、声像设备、通讯等方式进行。4.2.1外部信息的交流与处理a)管理中心收集来自顾客方面对于产品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并将收集到的信息传递到相关部门。b)对于来自顾客对产品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公司采取必要的措施,满足顾客的要求,如出口欧盟产品不含六种有害物质等。c)管理中心负责地方监测站、环保局、认证机构等的监测、检查结果及反馈信息的收集,并传递到相关部门,当监测或检查结果出现不符合情况时,按照《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的要求进行处理。d)政策、法律法规、标准类的资料信息由开发部负责收集、更新、整理、保存。e)生产中心负责物料采购和外包供应商、销售负责人负责废弃物处理者、综合管理部负责内部各部门等进行信息沟通。对来自上述相关方的投诉处理按《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执行。F)各部门直接从外部获取的环境信息,应及时反馈到管理中心,由管理中心根据需要传递到相关部门或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4.2.2内部沟通和信息交流a)正常信息的处理:各部门依据相关文件的规定直接沟通并传递日常正常信息。b)内部沟通和信息交流一般以电话、内部电子邮件、会议、工作联络函、文件资料会签等形式进行。c)管理中心负责公司一级的信息传递,协调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按照相应程序文件的规定传递体系方针,目标、指标和方案,内、外部审核结果等。d)不符合(潜在)信息的处理按《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执行。e)紧急环境信息由发现部门迅速传递到综合管理部和管理中心,一般采用电话方式。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的,按《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进行处理。4.3沟通和信息传递记录的管理4.3.1由管理中心负责公司各种环境信息的管理,不断汇集各方面反馈回的信息,按照信息载体的不同(纸张、磁盘、光碟、胶片、声像制品等)提供相应适宜的环境分别存放,统一保存,对各类信息,整理分类,制成索引,确保已获取信息和完整性和可用性。4.3.2开发部负责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类的信息的保管。4.3.3各部门之间工作上的沟通和信息传递应视内容的重要性以合适的形式(如;会议记录、工作联络函、书面申请/报告、文件签收等)进行必要的记录保留。4.4管理中心每年定期组织对公司内外部的沟通和信息交流程序进行评审,评价沟通过程和方式是否能保证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对不满足要求沟通过程和信息交流方式予以改进。5.0相关文件5.1《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5.2《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6.0相关记录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控制程序1目的为识别顾客对产品和服务要求并对其实现的能力实施评审,确保满足顾客要求,并且证实有能力实现这些要求。2范围适用于对顾客要求的识别、确定及评审(合同评审)。3职责3.1生产部是合同评审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合同、协议的评审;3.2各有关部门参与合同(标书)的评审工作,提出本部主管业务的意见。4程序4.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4.1.1生产部接到招标标书后,应对招标文件进行研究,对标书上的各项内容进行逐项确定。4.1.2顾客没有要求,但国家强制性标准及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应一起考虑。4.2与产品有关要求的评审4.2.1评审的时间:评审应在招投标前、接受合同或订单前、以及顾客或本厂提交合同更改时进行。4.2.2评审方式:a)重要合同:由厂长理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评审。常规合同:由生产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评审,主管厂长确认。生产部与顾客洽谈意向4.2.2.4评审流程图:生产部与顾客洽谈意向生产部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识别顾客需求进行投标书准备对标书进行评审生产部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识别顾客需求进行投标书准备对标书进行评审否结束是否中标否结束是否中标 是识别顾客需求准备合同草案不存在投标的项目的评审没有上述标书准备的阶段识别顾客需求准备合同草案不存在投标的项目的评审没有上述标书准备的阶段是否常规合同是是否常规合同是否否能否一月内完成组织各相关部门和人员对顾客要求进行评审能否一月内完成组织各相关部门和人员对顾客要求进行评审有无不确定条款无能有无不确定条款承担部门签字确认承担部门签字确认有与顾客协商解决主管领导审核、批准《合同评审表》签定合同与顾客协商解决主管领导审核、批准《合同评审表》签定合同4.2.2.5生产部负责保存《合同评审表》、合同及其它相关文件,包括对评审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的解决及评审结果的实现等跟踪措施的记录。4.2.3合同的签订与管理4.2.3.1经厂长批准后,即可签订合同。4.2.3.2签订的各类合同和《合同评审表》由生产部分别负责编号、登记,建立《合同台帐》并保存。经评审不能签订合同时,相关部门与顾客沟通提出修改意见,达成共识再签合同。4.2.3.3顾客提出合同变更时,根据合同重要程度,负责组织合同修改评审,按规定进行审批,变更合同的补充协议由生产部负责通知有关执行部门。4.2.3.4合同生效,及时将信息反馈到有关部门,保证按期履行合同。4.2.3.5合同履行过程中,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合同执行情况,若发现不符,要及时处理,并与顾客保持联络与沟通。5相关文件5.1《合同法》6记录6.1《合同评审表》6.2《合同台帐》6.3《合同修改单》6.4《顾客来电、来函、来访记录》顾客投诉处理与满意度查控制程序1.目的为及时向顾客提供优良的服务,最大限度满足其要求和期望,从顾客满意度调查、回访、顾客投诉处理等方面进行控制,旨在增强顾客满意,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制定本程序。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的直接顾客、最终顾客和潜在的顾客投诉处理与满意度的调查。3.职责3.1销售负责人:a)负责与顾客联络,处理顾客投诉,负责保存相关服务记录;b)负责组织对顾客满意程度进行测量,确定顾客的需求和潜在需求;制定改善措施。c)负责分析顾客信息反馈,监督顾客信息的解决与落实。d)负责改进措施的验证。4.工作程序4.1顾客投诉的处理4.1.1顾客投诉实行公司相关部门分级管理,接到顾客投诉后,由公司销售负责人建立《顾客投诉台帐》,并将客户投诉依据内容分类,依据客户投诉内容、信息传达到相关部门,并组织提出处理意见并督促实施。必要时,由其直接委派人员现场组织处理。4.1.2相关部门依据销售负责人传达的客户投诉内容进行原因分析,并针对原因组织制定和实施纠正措施,以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并做好记录,反馈销售负责人。具体按照《沟通与信息交流控制程序》、《不合格品控制程序》与《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实施。4.1.3销售负责人应做好《顾客投诉处理记录》,服务人员处理完顾客投诉将顾客投诉信函和顾客投诉处理记录报公司销售负责人,自存复印件,销售负责人每年年底对投诉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确定纠正、预防措施需求,必要时按《纠正和预防措施程序》执行。4.1.4对顾客投诉的质量问题的处理由接收人在三个工作日内必须初步反馈给顾客,在十五个工作日内向顾客提交详细的报告,在六个星期内必须告知顾客投诉的最终处理结果和改进措施,并确认顾客是否满意。4.2顾客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处理4.2.1顾客信息的收集a.销售负责人负责收集顾客满意或不满意的信息,对顾客的信函、电话、传真、提供的建议、销售负责人指定专人负责收集分类、记录、汇总、并及时答复和解决顾客意见。b.销售员利用外出的各种活动,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和顾客需求的动向,通过各种产品展示会,积极与顾客沟通,收集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公司有关部门。4.2.2顾客信息的统计分析a.销售负责人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质量信息组织原因分析,早期发现,及时反馈,视情况发出纠正或预防措施处理单,责成有关部门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并跟踪实施效果。销售负责人负责处理顾客投诉,将处理结果反馈给顾客,并保存所有顾客投诉的调查记录。b.每年一次,销售负责人向顾客发送《顾客满意度调查表》,调查顾客对公司产品、服务的满意程度,收集相关意见和建议;c.销售负责人对上述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定性(形成资料)或定量(如顾客投诉率、返修率等)的结果,确定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及公司需改进方面的内容报公司领导决策。销售负责人将调查的综合结果输入公司管理评审会议。4.3顾客满意状况调查4.3.1调查表发出销售负责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顾客满意度的调查,营业可根据情况追加调查;b、顾客满足度状况调查内容、评价标准参照「顾客满意度调查表」进行;c、销售负责人每年将《顾客满意度调查表》交与顾客填写,提交方式可通过传真或通过mail等方式;也可以通过电话问询方式进行满意度调查。d、调查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光伏买卖合同范本
- 广州公积金 租赁合同
- 韩国租房合同模板
- 合同到期自我评价个人总结简短
- 2024市旧机动车买卖合同
- 智慧交警建设方案
- 全国造价工程师注册管理系统详解
- 2024电器产品代理合同
- 2024制造行业合同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 2024个人房屋装修合同范文
- 麻山药栽培管理技术课件
- 小学英语外研版三起点五年级上册-Module-1-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消化内科常用药物介绍-课件
- 哈工程实验报告封皮
- LED照明知识培训
- 人教小学语文6上 单元易错读音词语归类
- 【苏泊尔企业存货管理问题及对策13000字(案例论文)】
- 网店运营与推广
- 计算机新技术学术讲座
- GB/T 17799.2-2023电磁兼容通用标准第2部分:工业环境中的抗扰度标准
- 2024年公务员(国考)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