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跳索引嚼号馅BA朗02垫-C冲01湾00兆-2宵00届8-畜00赴1旱生成兼日期亦20喉08爬-4恰-2迷3摩发布睛日期瞒20呼08凡-4污-2臭3恩文件移编号烧公开劳时限狠长期钉公开舞发布欣机构泛无锡炉市发使改委转牧公开耻形式奶网站马,文捷件,卫政府错公报丽公开提方式涝主动雨公开猪公开膀范围恋面向配机关家团体凭公开个程序内容概要: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2月18日无锡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序言“十一五”时期,即2006年至2023年,是无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无锡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入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是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提升战略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调适整合关键期。《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无锡市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十一五”期间无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是无锡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和实施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区县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目标第一节“十五”回顾“十五”以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率先发展统揽全局,以转变增长方式为着力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统筹协调为基本原则,以富民为根本立足点,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主动适应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抢抓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增创发展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两个率先”先导区和示范区建设进程,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05亿元,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番有余,实现了争先进位,“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4.4%;200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和现行汇率计算)达到7724美元。2005年财政总收入达到421.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比“九五”期末提高5.7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81.6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4286亿元,年均增长30.7%。城市影响力扩大,入围中国内地城市综合竞争力十强和十大活力城市、品牌经济城市、最佳商业城市。产业提升再显新成效。坚持走集约发展之路,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放上先导位置,实施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服务业高地。“十五”期末,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8.2%。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设施农业等新兴产业,通过培育重点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工业向集群化和高端化发展,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3.4%,比“九五”期末提升13.4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层次不断提升,商贸物流业、旅游业、信息服务业、创意产业、房地产业发展迅猛,国家级无锡工业设计园、无锡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启动建设。“十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6%。改革开放再获新突破。着眼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协议外资、到位外资和进出口总额三项指标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开放型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十五”期间,累计分别完成协议注册外资和到位注册外资252.6和99.0亿美元,比“九五”分别增长近4倍和2.1倍;五年引进超亿美元项目48个,海力士-意法半导体项目为全省最大外资项目。200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291.91亿美元,首次跻身全国十强,其中出口总额达到155.46亿美元,“十五”期间年均增幅分别为37.3%和35.8%。境外投资步伐不断加快,2005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51个,民营企业成为“走出去”的生力军。2005年我市与德国勒沃库森市和意大利维琴察市正式结为友好城市。体制机制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完成了一般竞争性领域654家市属国有(集体)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完成了312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推行财政预算制度改革,343家行政事业单位全部编制部门预算。社会事业领域“管办分离”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市医院、学校、文化艺术、体育场馆与训练等4个管理中心正式运行,全市71家行业协会完成“政会脱钩”。资本经营取得新进展,尚德太阳能实现海外上市,上市公司数从“九五”末的13家增加到32家。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22家企业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十五”期末,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1.2%。城乡建设再创新面貌。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市域城镇体系,构筑“一体两翼、七区一体”的发展格局。实施“工业北移、城市南进”战略,适时调整了行政区划,有序推进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市区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101.5平方公里扩大到2005年的193平方公里。积极推进蠡湖新城、惠山新城、锡东新城等重点地区的开发建设,建成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环境工程项目,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积极推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八项重点工作,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五”期间,488个自然村并入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农村公路建设完成480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受益率超过95%。到“十五”期末,城市化水平达到67%,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0.4,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人民生活再上新水平。大力推进富民工程,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达到小康目标要求。到“十五”期末,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005元和8004元,年均分别增长13.2%和8.8%,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五年;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达到14.4%,恩格尔系数降到37.5%。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三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98%、97.4%、97.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8.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7%左右。社会事业再有新进步。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社会发展指数连续保持全省首位。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明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2005年全市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5%,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8家,专利申请量达到5621件。财政用于社会事业投入持续增长,相继建成市图书馆、体育中心等一批公共设施项目。全面普及高中段教育,2005年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比重达到48%。深入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鸿山遗址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无锡成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全面强化公共卫生功能,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禽流感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安全生产工作得到有效加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力推进“活力无锡、富裕无锡、绿色无锡、文明无锡、法治无锡和平安无锡”建设,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都取得显著成效。审计、外事、侨务、对台、接待、人事、人武、双拥、民族宗教、气象、防震减灾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史志、档案、新闻出版、广电、民政、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十五”时期,是无锡发展史上又一个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全市总体上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了“第一个率先”的目标。这五年,无锡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是极为显著的,有些是根本性的转变,有些是阶段性的提升。这些历史性的变化,为无锡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步伐不快,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和创新机制还不完善;资源和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更为明显;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发展还不够协调;体制机制还不能较好地适应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在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中重点加以解决。表1:无锡市“十五”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序号指标名称单位“十五”计划“十五”完成情况1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年均10%以上年均14.4%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户籍人口)美元500077243财政收入(口径调整)亿元年均增长1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元200042865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3433.16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幅%年均增长10%年均增长27%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3533.48R&D经费占GDP比重%1.501.59到位注册外资(口径调整)亿美元累计7599.010进出口总额亿美元100291.9111出口总额亿美元70155.461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45%以上40.9%13城市化水平%60%以上67%14家庭电脑普及率%3047.615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指标内容调整)30.316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757017城市绿化覆盖率%40401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年均增长10%年均增长13.2%1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年均增长6%年均增长8.8%20人口自然增长率‰20.6721城镇登记失业率%5%以内3.27%22恩格尔系数%40%以内37.5%23高中阶段入学率%9596.8624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比重%4548第二节面临形势“十一五”时期,我们面临的将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将向纵深推进,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正在酝酿,使无锡在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上加快经济国际化步伐;从国内看,经济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加速推进,上海加快国际性中心城市建设,举办2023年世界博览会,浦东新区实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这些为无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宏观环境;从我市看,将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体制机制的转型、消费结构的升级、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为我市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必须看到,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严峻挑战和突出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和世界经济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将在全面加入国际分工、参与国际竞争方面面临新局面;国内先进城市竞相加快发展,我们将在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方面面临新形势;在经济又快又好、可持续发展方面将面临资源和环境约束的新挑战;在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将面临统筹各种因素、兼顾各方利益的新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牢牢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把握好工业化与城市化、国际化、市场化互动关系,正确有效应对各种挑战,抓紧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实现“六个走在全省前列”,建成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专栏1:“六个走在全省前列”的含义市委十届九次全会提出要努力实现省委、省政府对无锡提出的“六个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即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在优化经济结构、发展民营经济、股份经济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在加快应用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在节约利用能源、集约利用土地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在保护环境、建设生态城市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在加强“五个统筹”、建设和谐社会方面走在全省前列。第三节指导思想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切实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在更高起点上实施科教兴市、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坚持富民强市、能快则快、又快又好发展,把创新发展模式、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主抓手,把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和市场导向、创新导向、规划导向、法治导向作为主要方针,突出转变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执政能力三大任务,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体制机制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到2023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确保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加快建设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创意设计中心、职业教育中心、旅游度假中心,努力打造最适宜投资创业的工商名城、最适宜创新创造的设计名城、最适宜生活居住的山水名城、最适宜旅游度假的休闲名城和最富有人文特质的文化名城。第四节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要高起点、高标准地全面建设“五个中心”、全力打造“五个名城”,确保取得实质性突破和阶段性成效。构建“五个中心”: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成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若干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专利产品,增强高新技术的集散能力,推进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的形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利用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的地理优势,加强与区域内其他城市发达和便捷的交通和信息联系,构造集聚和辐射功能强、程度高、范围广的区域性商贸与物流中心。区域性创意设计中心。优化整合设计、动漫和影视等优势资源,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建成以设计产业为主导、以软件产业和动漫产业为依托的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长三角地区创意设计中心。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大力提升职业学校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水平,积极拓展职业学校教育与培训的特色和能力,建立面向全社会开放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努力建成区域性的职业教育中心。区域性旅游度假中心。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加快发展度假休闲产业,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实现由华东旅游目的地到国内外著名旅游度假胜地的跨越。打造“五个名城”:最适宜投资创业的工商名城。依托雄厚的工商业基础,继承无锡工商文化精髓,延续和发展工商产业,营造投资创业的良好氛围,打造最适宜投资创业的工商名城。最适宜创新创造的设计名城。弘扬创新创造精神,强化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动漫等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民间艺术,建设最适宜创新创造的设计名城。最适宜生活居住的山水名城。充分发挥濒临太湖的独特优势,以靓山、亲水、扬名、筑城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提升人居生活品质,建成最适宜生活居住的山水名城。最适宜旅游度假的休闲名城。充分利用山水、人文等资源,加快旅游休闲区建设,实现传统观光旅游向现代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努力建成最适宜旅游度假的休闲名城。最富有人文特质的文化名城。继承和弘扬无锡的历史文化,凸显吴文化和古运河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建成最富有人文特质的文化名城。第五节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围绕建成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的要求,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六个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巩固提升无锡的综合竞争力,在省内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建成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科教发达、环境优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的和谐宜人新无锡。增长方式不断转变,经济水平明显提升。到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在2005年基础上实现翻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按常住人口和现行汇率测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十一五”期间,到位注册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年均分别增长15%。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基本实现城乡现代化。强化区域功能开发建设,健全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服务和资源配置功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23年,城市化水平达到75%;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21平方米,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24%;80%左右村(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示范村(镇)。资源得到持续利用,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人口总规模得到适度控制,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不断优化,资源得到循环利用、集约利用和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力争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至2023年,全市常住人口控制在670万左右;耕地保有量保持在215万亩;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4%,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到202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和10%。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到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比2005年翻一番;每万人拥有人才数1900人,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8%;三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均达到100%;恩格尔系数降到35%以内,每万人拥有执业(助理)医生数达到22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5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初步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推进“活力无锡、富裕无锡、绿色无锡、文明无锡、法治无锡和平安无锡”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全面加强,经济社会管理全面走上法制化轨道,构建和谐社会走在全国前列,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到2023年,每万人刑事案件发案率控制在万分之75以内;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20%。专栏2:规划指标的属性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省的发展要求,凝聚了我市的发展意愿,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其中的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预期性指标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是中央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表2:“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指标属性2005年完成2023年目标“十一五”年均增长(%)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预期性280556102人均GDP(常住人口)美元预期性631510000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预期性37.8455年提高5个点以上4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预期性11.8:55.1:33.17:55:38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预期性33.44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预期性1336.0420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预期性181.68128到位注册外资(商务部口径)亿美元预期性20.07159进出口总额亿美元预期性291.9115其中:出口总额亿美元预期性155.4615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预期性824.111611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预期性51.27012R&D支出占GDP比例%预期性1.52.513发明专利申请数占专利申请总数比重%预期性12.920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预期性51.45815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预期性4.3816每万人拥有人才数人预期性1318190017每万人拥有执业(助理)医生数人预期性20.82218人口自然增长率(户籍人口)千分之约束性0.67<119城镇登记失业率%预期性3.27<420人均预期寿命岁预期性76.577.52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预期性16005295001322农民人均纯收入元预期性8004130001023恩格尔系数%预期性37.5<3524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预期性30.33525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预期性56.44026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平方米预期性20.642127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预期性162428主城区高峰时段平均车速公里/小时预期性152029城市化率%预期性677530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约束性>97.25>9931新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约束性72≥953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约束性98.810033基尼系数(1)城市居民预期性0.316<0.4(2)农村居民预期性0.305<0.434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约束性94.9>9035每万人刑事案件发案率万分之预期性747536耕地保有量万亩约束性229.1221537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人/亿元预期性0.30.2438城市绿化覆盖率%约束性404539森林覆盖率%约束性17.32440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约束性5年下降20%41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约束性2042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约束性709043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分约束性80.490专栏3:关于无锡市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的说明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市委十届九次全会上提出的我市2023年奋斗目标。鉴于国家和省都还没有出台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2003年市委在《无锡市争创江苏“两个率先”先导区和示范区行动纲要》中提出了无锡市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共包括5大类20个评价指标。该指标体系是参照国际通行现代化指标体系并经过认真研究、科学论证后确定的,总体上符合我市当时的实际情况,也充分体现了我市现代化发展方向。为了贯彻落实省委提出的“六个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对原有无锡市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进行适时调整和修订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借鉴上海、深圳等城市对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进行调整的经验,对原有的指标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提出了《无锡市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修订表》,作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考核和评估的初步依据。如果国家、省出台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我市将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执行。类别序号指标名称单位参照值2005年实绩2023年目标经济发展1人均GDP(常住人口)美元>100006315*100002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0.881.09*下降20%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37.8*454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151516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033.4446R&D支出占GDP比例%>21.52.5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4040.9458发明专利申请数占专利申请总数比重%>1812.920国民素质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051.45810每万人拥有人才数人>15001318190011每万人拥有执业(助理)医生数人>2020.82212人均预期寿命岁>7576.5477.513家用电脑普及率%>6047.660城市功能14空港旅客吞吐量万人次>20061.9120015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万标箱>2005.720016城镇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2020.642117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24162418主城区高峰时段平均车速公里/小时>20152019城市化率%>706775生活质量2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6000160052950021农民人均纯收入元>1300080041600022恩格尔系数%<3537.53523城市绿化覆盖率%>40404524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分≥9080.490社会发展25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9997.25≥9926每万人刑事案件发案率万分之<75747527基尼系数(1)城市居民<0.40.316<0.4(2)农村居民<0.40.305<0.4表3:无锡市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修订表说明:带*的数据为预计数,核算数确定后以核算数为准。第二章空间布局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为目标,统筹市域各类资源,大力调整产业布局,合理引导人口空间分布,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区域布局,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各类要素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第一节构建空间开发新格局注重产业、人口和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分布和均衡发展,根据无锡市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四类主体功能区进行划分,明确发展导向,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间开发格局。按照“两线”(资源保护线和生态控制线)进行严格的空间管制,在土地、人口、财税及资源配置等方面实施差别化的政策,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体系,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利用。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开发程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且建设用地比例较高的区域。无锡市区主要包括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滨湖区河埒、荣巷、蠡园街道,新区(硕放镇、梅村镇、鸿山镇除外)、东亭镇、钱桥镇等;江阴市主要包括江阴市区。这类区域要以集约发展、提高发展水平为主,提高建设用地的集约水平和产业的发展层次,提高环境准入标准,减少资源消耗,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化区域的服务功能,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业、旅游业、金融保险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服务业。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的区域。无锡市区主要包括安镇镇、东北塘镇、锡北镇、堰桥镇、洛社镇、滨湖区蠡湖街道、太湖镇、华庄镇、梅村镇、鸿山镇等;江阴市主要包括澄西片区(璜土、利港、申港、夏港镇等)、澄东片区(周庄、华士、新桥镇等);宜兴市主要包括宜兴市区、丁蜀镇、官林镇、徐舍镇、张渚镇、高塍镇、和桥镇等。这类区域要以加快发展、壮大规模为主,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合理调整产业布局,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物流产业等,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功能,提升产业和人口的集聚水平。适度开发区域。是指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不宜大量集聚经济和人口的区域。无锡市区主要包括东港镇、羊尖镇、鹅湖镇、玉祁镇、前洲镇、阳山镇、滨湖镇东部、马山镇马圩地区、胡埭镇中西部、硕放镇等;江阴市主要包括澄南片区(青阳、霞客、月城、南闸、云亭镇等)、澄东南片区(祝塘、长泾、顾山镇等);宜兴市主要包括周铁镇、芳桥镇、新庄镇、大浦镇、湖氵父镇、西渚镇等。这类区域要实行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方针,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因地制宜地发展资源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环境整治。禁止开发区域。是指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控制区、风景名胜区等实行强制性保护的区域。主要包括马山镇南部山区、滨湖镇西部南部和胡埭镇东南部沿湖沿山地区、滨湖区城区部分的山地,宜兴各大水库、宜兴国家森林公园、龙背山森林公园、龙池山自然保护区、大贤岭山林保护区,环湖湿地、水源地保护区等。这类区域要依据相关的法规和规定,进行严格的空间管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控制人口流入,鼓励企业和居住人口迁出,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维护生态系统和功能的完整性。表4:无锡市区域调控政策框架表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适度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财政政策鼓励科技创新,鼓励集约发展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发展环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鼓励发展特色产业优先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引导企业和人口迁出,加大“三农”投入产业政策提高产业层次,重点发展服务业,鼓励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产业集聚发展,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建设,适度发展服务业适度发展特色产业,优先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适度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土地政策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用途,提高用地准入标准适当扩大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化水平适度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按用地用途分类管理限制新增建设用地,加强矿山宕口等的整理人口政策优化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加快城市化进程,适度集聚人口适度控制人口增长限制人口增长,适度调减居住人口(图1:无锡市空间主体功能分区示意图)第二节引导人口空间分布根据“生态约束、生活集聚、功能协调、效益兼顾”的原则,优化人口空间分布,有效控制城市中心区和生态保护区的人口数量,加快推进人口向新城、新市镇(卫星城)集聚,促进人口增长与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适度控制人口总规模。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全市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8%以上,到202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按户籍人口测算)控制在1‰以内。完善常住人口调控管理制度,有效控制人口规模,优化调整人口结构,着力提高人口素质。按照远期全市常住人口控制在800万人以内的目标,到2023年,全市常住人口控制在670万人左右,其中市区控制在370万人左右,江阴控制在180万人左右,宜兴控制在120万人左右。引导人口空间均衡分布。引导中心城区与周边地区的人口在空间上呈均衡增长趋势,使人口在空间分布上保持协调。根据各功能区的发展定位和产业功能,结合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要求,明确各区域的人口增长导向。——人口重点增长区。此类地区经济开发需求大,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较高,生态约束条件较少,可适当鼓励城镇人口较快增长。主要包括滨湖区城区部分(河埒、荣巷、蠡湖、蠡园街道)、新区(硕放镇、鸿山镇除外)、东亭镇、安镇镇、堰桥镇、洛社镇、太湖镇、华庄镇、江阴中心城、江阴澄西片区(璜土、利港、申港、夏港镇等)、江阴澄东片区(周庄、华士、新桥镇等)、宜兴中心城、丁蜀镇、新庄镇、大浦镇等地区。——人口适度增长区。此类地区经济开发需求较大,同时存在一定的生态保护需要,可作适当的经济开发,引导此类地区人口适度增长。主要包括崇安区(除解放环路内老城区外)、南长区、北塘区、鸿山镇、东港镇、东北塘镇、锡北镇、鹅湖镇、玉祁镇、前洲镇、钱桥镇、滨湖镇南泉地区、胡埭镇、硕放镇、青阳镇、霞客镇、月城镇、南闸镇、云亭镇、官林镇、张渚镇、和桥镇、徐舍镇、周铁镇、高塍镇、芳桥镇等地区。——人口控制增长区。此类地区生态保护需求大于经济开发需求,要限制经济开发强度,对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加以控制。主要包括羊尖镇、马山镇马圩地区、阳山镇、祝塘镇、长泾镇、顾山镇、西渚镇、湖氵父镇、太华镇等地区。——人口适度调减区。调减解放环路内老城区的人口,至2023年,将解放环路内老城区的居住人口调减至4.5万人以内,人口密度控制在1.8万人/平方公里以内。适当调减生态保护区人口,马山镇南部山区、滨湖镇西部南部和胡埭镇东南部沿湖沿山地区等生态敏感度很高,适度调减人口,进行恢复性生态保护。制定人口调控政策。根据各地区的人口调控目标,修订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相应调整城市建设用地、产业用地、居住用地等用地的分类标准和控制规模,并实行相应的引导政策和限制措施,调节居住等经营性用地供给,有序引导房地产开发的规模和地区分布,有序引导人口空间分布。合理调整产业用地结构,优先供给鼓励发展的产业用地,控制对限制发展的产业供地。做好各类产业劳动力就业的预测和监控,根据控制总人口的目标要求,合理调整各类产业发展规模。强化外来人口管理。完善外来人口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外来人口管理体系。积极实施“新市民安居乐业”工程,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有效调整劳动力就业结构,控制外来劳动力过快增长。通过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就业市场、规范住房租赁市场、规范外来劳动力社会保障等手段,调控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图2:无锡市人口空间分布示意图)第三节优化市域产业空间布局立足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根据“一体两翼、七区一体”的发展要求,按照规划导向、企业为主、政府支持、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完善“三沿”产业布局,协调好各板块的产业发展和空间特色,突出比较优势,实现特色化发展。整合沿江地区产业发展布局。进一步推进沿江开发向纵深发展,加快南岸江阴临江产业开发区和北岸靖江园区的互动发展。沿江地区主要包括江阴主城、临港新城以及临江开发区,鼓励发展以新材料、特种冶金、机械制造和港口物流为主的港口经济。江阴主城重点发展物流、研发、商贸服务业。江阴主城以东依托现有江阴经济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江阴临港新城重点建设能源、精密机械、包装新材料、精细化工、石化物流及加工等产业集中区和以保税物流、仓储、包装、分拆为主的综合物流园区。加快推进中心城区重化工企业向沿江地区转移步伐。靖江园区重点发展船舶制造、新材料、机电装备、港口物流、现代商贸等行业。提升沿路地区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沿沪宁、锡澄、锡宜、沿江、宁杭高速公路沿线地区产业发展,提高产业层次和水平。沿沪宁线地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高端制造业以及现代物流业等,无锡高新区和太湖国际科技园重点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和技术产业化平台,集中发展高新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锡山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密机械、高特纺织、商贸物流;安镇地区重点发展机光电一体化、汽车及零配件产业及通信消费类电子产业;洛社地区重点发展机械制造业,成为高新技术制造加工配套区。澄锡宜沿线地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生物制药等行业,推进港口物流、公铁物流等现代物流基地建设;惠山经济开发区重点建设以生命科技、汽车及零部件为特色的制造业集聚高地,加快藕塘综合物流园区建设。沿江高速沿线地区重点发展冶金、纺织、服装、高新技术等产业和道口经济。宁杭沿线地区重点发展环保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加快推进环科新城建设。推进沿湖地区产业集聚发展。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建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度假中心和创意设计中心。沿太湖地区以太湖新城、蠡湖新城为建设重点,加快迁出占地多、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发展科技教育、创意设计、旅游度假、休闲服务、生产性服务等产业,强化行政、金融、商务等功能。沿湖生态功能区要加强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整合,适度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和观光旅游。严格控制宜兴南部丘陵地区开发,保护太湖入湖的水源涵养区。(图3:无锡市“三沿”生产力布局框架示意图)第四节调整城镇体系布局结构按照“一体两翼、七区一体”的发展要求,加快区域城市化进程,优化调整区域空间发展格局,加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积极发展副中心城市,规划发展一批新市镇,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主体、江阴和宜兴2个副中心城市为两翼,以若干个新市镇为纽带的,梯度明显、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三级城镇体系。无锡市区。按照“老城建新片区、城外建新城区、城郊建新市镇、郊外建新社区”的发展思路,构建一个主城区、六个新市镇和若干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加快推进洛社、安镇等新市镇建设,健全基础功能,强化产业功能,完善各项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增强集聚力和辐射力。按照“适度集中集聚”的原则,统筹安排农村工业区、农业区、居住区、生态区和重大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通过自然村的撤并,整合行政村,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各具地域特色的农村新社区。江阴市。重点建设临港新城,合理布局临港产业区、现代物流区、港城配套区,把江阴建成现代化工业港口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推进各镇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和村镇撤并工作,统筹澄东、澄西、澄南、澄东南等四大片区内各镇的功能定位和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各片区的产业集中区建设。澄西片区重点发展化工、能源、冶金、新材料、印刷包装等产业;澄东片区重点发展机械、轻工、纺织、服装等产业;澄南片区重点发展电子机械、汽车配件、食品加工、都市农业和休闲旅游业;澄东南片区重点发展针织服装、生态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宜兴市。加强宜城、丁蜀中心城区建设,加快环科新城、东氿新城建设,推进官林、徐舍、张渚、和桥等新市镇建设,建成生态型旅游城市、地域特色鲜明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苏浙皖交界地区的商贸流通中心、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农林特产基地、辐射浙北和皖南的区域性新兴中心城市。东部中心片区依托新宜城镇聚合轴,强化交通、流通中心功能,促进人口集聚,推进城市化进程。西北片重点推进城镇和工业集中发展,西南片鼓励发展商贸、旅游等行业,改善区域整体环境。(图4:无锡市城镇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第三章产业发展紧紧围绕“五个中心”和“五个名城”的目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齐转”,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高效农业协调发展的新型产业格局。第一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为手段,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业竞争力。“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按照“集约化、特色化、高新化、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新材料、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高档纺织五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实现制造业的优化升级。——电子信息产业。以打造“太湖硅谷”为重点,构建集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的完整微电子产业链,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为龙头,建成国际一流、国内先进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建成国内微电子重要基地。以建设“太湖液晶谷”为重点,主攻液晶屏和液晶模块,大力发展移动液晶,将无锡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液晶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以冶金、化工等产业为基础,重点发展新型合成材料与高分子材料、新型陶瓷材料、特钢及制品、精细化学品、稀土材料及系列产品、新电子磁性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等领域产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循环高效、资源可再生利用的新型材料,实现产品结构向特种材料、新型材料方向调整。——机械装备业。以增强自主创新、发展总成和成套产品为重点,促进机械加工制造业向先进装备制造业、大型成套装备业调整,向机光电一体化方向提升。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大型专业工程公司,形成若干个国际知名、各具特色的机械装备产业群,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品群。——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加强与国内外著名汽车制造大企业的合资合作为重点,加快实施轿车生产规模化、客车生产系列化、专用车生产特色化、关键汽车零部件国际化“四化”战略,巩固提升汽车零部件产业优势,把无锡建设成为江苏汽车工业和全国客车及汽车零部件重要的制造基地和配套中心。——高档纺织产业。以无锡纺织出口工业园、江阴精纺呢绒产业园为载体,加快发展高档精纺呢绒,重点发展绿色纺织品、化纤仿真面料、高档色织布、精纺呢绒等产品,把无锡建成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实现由纺织大市向纺织强市的提升。——环保产业。加强环保产业的技术研发和政策扶持,重点建设宜兴环科新城等环保产业基地,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环保产业技术中心和制造基地。鼓励应用先进环保技术和环保工艺,促进环保产业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新能源产业。紧跟国际潮流,积极研发和引进新能源技术,开发新能源产品,加大资本和技术投入,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促进光伏(太阳能等)、生物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新型能源产业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加大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投入力度,重点发展中药业、化学制剂业、高端医学中间体和化学原料药业、现代生物医药业以及医疗器械业等行业,以打造“太湖药谷”为重点,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将无锡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物及医药产业的制造基地、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积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以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依托,加快市区工业“退城入园”步伐,迁移改造一批污染企业,淘汰退出一批劣势企业,支持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积极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与主导产业配套的相关产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和发展水平,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供应链,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引导企业加强生产技术联系,提高专业化水平,实现集群发展。重点培育20个优势产业集群,形成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超500亿元、超100亿元三层次的产业集群。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加大研发投入、产品开发、市场拓展力度,培育扶持一批支撑无锡经济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和一批名优产品。专栏4: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点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二、产业集群的特点(1)产业关联和集聚效应是产业集群的本质特征,它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手段。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是为了引导和带动产业以集群方式发展,为企业提供指南性导向,并创造适宜产业发展的软环境。(2)产业集群可划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初级集群是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形成的集聚以及优势产业集群,高级集群是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形成的高级聚集产业集群。(3)产业集群的发展可分为内生式和外生式两种方式。在内生式产业集群发展中,要强调市场的组织和行业商会等非政府组织的协调;在外生式产业集群发展中,要强调政府的引导和产业政策、产业规制的实施。(4)创新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不竭动力,知识创新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本质体现。在产业的成长过程中,提高产业内部各组织的知识发展效率将成为产业集群快速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第二节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国际化、现代化、人性化要求,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提升发展优势产业,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功能性载体、特色街区和现代市场群建设,努力建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创意设计中心、旅游度假中心,形成苏锡常都市圈的服务业高地。“十一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到2023年,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预期达到45%以上。——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推进江阴港区、下甸桥港区、硕放、藕塘、锡东等物流集聚区以及无锡(国际)工业原料城建设,加强与国际著名物流企业合作,引进培育具有先进管理技术的物流企业,重点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物流企业群。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积极引导制造业企业内部服务成份剥离,促进物流业发展。积极推进物流保税区(库)建设,发展为国际物流配套的装卸储存、中转换装、多式联运、运输组织管理和代理、通讯信息等增值服务。到2023年建成长三角区域物流中心和全国现代物流体系中的重要枢纽。——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软件业,培育软件品牌企业,在办公软件、数字影视产品软件、动漫游戏软件、嵌入式软件、行业管理软件、出口外包软件等方面塑造无锡特色。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厂务、电子村(社区)务、电子商务等数字化服务,提升基础电信、增值电信、互联网信息、卫星应用等服务水平,拓展移动电视、太湖交通卡等信息服务,发展生产、营销、设计、管理等信息系统,普及医疗、养老、就业等社会服务信息化技术。——加快拓展金融服务业。积极扩大金融保险业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各类中外金融保险机构来锡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支持以民营资本为主的各类金融企业发展,提升金融保险业发展水平。完善保险经纪、证券中介、投资咨询、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机构的运作机制,增强金融机构创新服务能力。推进银行与证券、银行与保险经营合作,开拓国际金融业务,发展金融服务新形式、新业态。——加快发展现代中介服务业。以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为方向,积极扶持中介服务机构的功能建设,加快推进科技、信息、咨询、职介等专业中介特色街区建设,形成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独立公正、运作规范的中介服务格局。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以制造业上下游延伸和服务分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创意设计、高端商务等新型业态发展,发展夜间服务,打造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以蠡园国家工业设计园、太湖国际科技园等为载体,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大力引导设计研发业集聚化发展。以国家级无锡动画产业基地建设为龙头,发挥现有影视生产基础条件、媒体资源、人才优势,积极打造和延伸影视动漫产业链,壮大影视动漫产业规模。扶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惠山泥人、宜兴紫砂陶艺等,促进传统地方特色创意产业创新发展。加快拓展出版、时装设计展示等创意产业新领域,形成若干个富有原创力和商业价值的创意产业基地。专栏5:创意产业的概念、特点及发展趋势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能够创造财富,增加就业潜力并且能在相当程度上实现国家或地区的传统行业升级的灵魂产业。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13个行业。创意产业的主要特点:一是将无形资产转为生产过程,以及具有象征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产品或服务;二是富有极为明显的个人创造性劳动特征、美学意蕴和张扬的艺术风格特质;三是颠覆过去的商业模式,更多强调创意、营销等活动;四是与生活品质息息相关,对提高经济价值具有重大的意义。创意产业是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它推崇创新、推崇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是新兴文化理念、思潮在经济领域中的实践活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以创意为特征的文化活动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它不仅仅起到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传承文明等作用,而且作为一种产业,通过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消费等来达到提供就业、增加出口、提高税收、创造财富等目的。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以文化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发展规模和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手段,积极推动和扶持其发展。——加快发展高端商务服务业。加快太湖新城中央商务区和行政中心、蠡湖新城休闲商务区等重点地区建设,扶持发展法律、经纪、策划、会展、会计、审计、代理等高端专业商务服务,特别是具备涉外服务能力的国际化商务服务,提升城市商务服务功能。——大力培育服务新行业。吸引多方资金投入社会事业,加快推进体育产业、文化产业、医疗保健和职业教育培训产业等服务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传媒产业、休闲娱乐产业为突破口,着力推进文博、出版发行、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按照国际服务贸易门类,推进服务分工,引进培育航运经纪、金融租赁等新行业,提升整体服务功能。加大政策支持,培育发展夜间餐饮、保健、学习、娱乐等特色休闲服务,举办参与性强、消费性强的各类活动,提升夜间消费经济水平。提升发展优势产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继续做大做强商贸、市场、旅游、房地产等行业,实现传统优势行业的新突破。——加快商贸业升级。采取引进、兼并、连锁、联合、代理等方式,积极培育现代商贸大企业大集团。加快推进老城区、东亭、新区、太湖新城、堰桥等商务商贸集聚区发展,加快建设江南商贸物流城,规划建设一批以商贸商务为主的特色街区。不断完善乡镇商贸服务体系,提高商贸服务层次。鼓励商贸企业到市外、省外、国外拓展市场。“十一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年均增长16%以上。——提升发展商品市场。运用国际先进的商品流通模式、营销交易方式和管理技术,集聚国内外知名品牌,推进市场品牌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运用现代科技成果,重点提升机电、五金、有色金属、农资农产品市场能级和规模。优化市场集群整体架构和空间布局,加快建设以市场为主体,融现代商贸、现代物流、采购分销和相关配套设施为一体的市场集群,主要是东亭道口市场集群、国际招商城市场集群、不锈钢市场集群(集团)、金属市场集群(集团)、建材装饰材料市场集群、农副产品市场集群等。着力培育华东粮油中心批发市场等一批主题型、规模型、特色型的商品市场,吸引国内大型流通企业、大型生产制造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大市场集群内设立采购和销售机构,培育国际性采购中心和销售中心。到2023年商品市场成交总额达2000亿元。——加快发展现代旅游业。实施旅游即城市战略,推进旅游国际化、品牌化、集约化发展,加速产业升级。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推进农旅、工旅、商旅等融合,拓展旅游产业链。大力发展大型饭店、国内外品牌连锁饭店及适合家庭旅游的经济型饭店。加快构建“三区一带一中心”(国家太湖旅游度假区、山水城旅游度假区、无锡太湖第一名胜景区、环太湖度假休闲带、无锡蠡湖新城休闲服务中心),开发建设“三泰一址”(泰伯墓、泰伯庙、泰伯渎和鸿山遗址公园),建设蠡湖新城、古运河、梁溪河、惠山古街、荣巷、鹅湖镇等旅游集聚区,搬迁建设城市动植物园。协调江阴、宜兴旅游发展,实现传统观光旅游向现代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努力建成旅游度假中心。到2023年全市旅游总收入预期达到750亿元,旅游业发展水平跻身全国前十位。——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加强宏观引导,适度调节市场供求,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加快普通商品房建设。按照“政府组织、辖区实施、市场运作、统一销售”的方式,加大拆迁安居工作力度,加快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建设,基本完成城区的旧城更新和中心城区“城中村”、破旧房改造。至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0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95%。大力发展房地产租赁市场,完善廉租住房制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商品房市场销售监管,不断繁荣房地产市场。(图5:无锡市区服务业集聚区和功能性载体规划示意图)第三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的,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为重点,优化整合农业区域资源,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科技投入,以斗山农业示范园、阳山水蜜桃科技园、华西都市农业示范园等载体建设为重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展农业产业功能,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建立地域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体系,形成集农业生产与生态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优质稻米、精细蔬菜、经济林果、特色养殖等优势农产品产业。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到2023年,全市拥有超过100个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合理调整农业区划,优化生产布局,加速形成锡东、澄南、宜西等农业集中区,环湖、锡西、澄西、宜南特色农业产业区和若干产业带。(图6:无锡市区现代都市农业布局规划示意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提升产业一体化、产品特色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水平。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开发农业,重点在农业生产经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流通领域,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到2023年建成1-2家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1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30亿元的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发展扎根农村、服务农村,以生产农副产品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新型乡镇企业。主要农副产品从生产、加工到营销,实现全程标准化作业、无害化生产、产业化开发和信息化管理。按“集聚、集约、集中”的要求,调整和优化现代农业布局,加快推进农业向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园集中,不在农业保护区外新上大型农业基础设施等大型农业项目。到2023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例达到80%,种植业集约化水平提高到60%以上,养殖业集约化水平提高到90%以上。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普及,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增强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加快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经纪人等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面推广农业生产保险。加强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到2023年,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累计达到130万亩以上,初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90%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比例达60%以上。提高农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加大农产品国际市场开拓力度,重点支持宜兴太湖台商投资农业园等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和出口型龙头企业建设,加快与国际农产品市场接轨,拓宽优质果品、特种水产、特色蔬菜等优势农产品出口渠道,推动农产品进入国外销售网点和分拨中心,促进出口创汇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农业引资力度,重点突出种子种苗产业、农产品加工业、设施装备农业、园艺高新技术产业、畜牧水产名特优新产业的招商引资。第四章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树立全球战略视野,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更加注重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类资本、两种资源,通过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和开放体制的调整,积极探索新的开放理念和开放目标,积极有效利用外资,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引导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全面融入长三角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国内竞争优势向国际竞争优势的转变。第一节推进资本国际化进程以工业生态理念引导产业集聚,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外资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提升我市的国际竞争力。“十一五”期间,到位注册外资年均增长15%。提高利用外资能级。注重产业链招商,重点引进跨国公司基地化、龙头型项目,加大在集成电路、液晶、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等产业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注重高新技术项目的招商,大力引进成长性科技生产企业,鼓励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战略联盟,实现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注重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招商,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专业市场、中介服务为重点,大力引进生产性服务业,以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快社会事业领域的开放,以工业设计、动漫创意为重点,积极引进新兴服务业,进一步促使利用外资领域重点向中高端领域拓展。拓展利用外资新形式。积极探索跨国并购、基金投资、证券投资、风险投资、财团投资等利用外资新途径。通过协议并购、股权转让、资产重组、借壳上市等方式吸引外资,鼓励有实力的外资企业入股我市上市公司,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股,鼓励兴办合资合作企业。推动本地企业与外资企业的配套合作,重点鼓励与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开展“以我为主”的全面合作交流,促进本地新兴品牌的快速成长。第二节提高贸易国际化水平积极实施科技兴贸和出口品牌战略,进一步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外贸出口效益,稳步提高对外贸易水平。优化调整外贸结构。优化进出口结构,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积极扶持软件出口基地建设,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出口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加强进出口贸易结构的有机协调,实现出口的“增量增收”和进口的“最低成本、最高效益”。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品牌,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商标、专利注册和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安全认证和环保认证工作,到2023年自主品牌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比重超过25%。加快贸易方式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出口加工区的政策优势,提高加工贸易深度,不断优化加工贸易产业和产品结构。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入国际化生产链,增强内资企业综合配套能力,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发展,引导加工贸易从代加工向代设计和自创品牌发展。进一步优化贸易主体结构,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出口。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鼓励、支持企业利用传统优势产品的市场主导能力,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订等国际标准化活动,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拓展对外贸易市场,巩固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市场,大力拓展东欧、中东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市场,积极开辟南美、非洲、印度等市场。第三节加快“走出去”步伐按照“形式多样、重点突出、注重实效、逐步推进”的要求,以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和要素整合为基础,加快发展境外投资、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提高“走出去”的规模、层次和效益。探索建立海外无锡国际商贸城、海外无锡工业园和相对集中的加工区,通过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产品分拨中心、物流仓储中心、国际采购网络等,提高企业外向度和“走出去”的层次。充分发挥与国外友好城市的关系,拓展“走出去”渠道。对外投资重点突出电子、轻工、纺织、机械、冶金等优势产业,同时大力发展利用境外资源类项目,鼓励我市企业在境外建立原材料加工企业。深度开拓亚洲市场,特别是东盟传统市场,积极开拓中东、南美、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探索中小企业集群式“走出去”方式,逐步形成国际化经营的海外营销网络、招商网络和境外投资网络。第四节推进开放园区跨越式发展按照“优化布局、提升功能、增强特色、创建品牌”的要求,坚持科学整合、优化结构、专业分工的原则,优化开放园区的发展定位与功能布局,巩固和增创开发区体制机制新优势,加快推进园区由产业开发向功能开发的转变,加快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核心区的构建,实现重点开放园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大力提升开放园区的集聚力和承载力。加快开放园区的转型升级和功能提升,进一步提高产业、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及载体的配套能力。坚持产业集聚、用地集约,打造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发展“楼宇经济”,提高园区的产业集中度、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水平。加快推进开放园区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创建一批创新型、循环型、生态型、国际化园区。大力推进开放园区联动发展。整合利用出口加工区和保税仓库资源,积极推进保税物流中心建设。科学合理利用长江岸线和纵深腹地,突出沿江、跨江发展,加快锡东、锡北综合开发,促进“三沿开发”联动。积极促进无锡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宜兴联合开发,支持江阴经济技术开发区跨江联动发展。打造开放园区品牌特色。大力提升无锡高新区能级,形成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制度环境,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实现宜兴环科园的加速发展,建成国内环保产业的高地;加快江阴、锡山、惠山经济开发区等园区建设,建成新兴的港口产业高地和先进制造业高地;加快推进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建设,提升出口加工、保税物流等功能。加快做好大学科技园、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创意产业园、台湾科技工业园等一批省级品牌的升级工作。进一步扩大台商投资规模,争取成立国家级台商工业园。宜兴环科园要充分利用海关直通点优势,努力申报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第五节健全国际化服务体系加快经贸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完善以市场化运作、法治化管理、国际化发展和信息化支撑为核心的经济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与WTO规则和国际惯例相适应的国际化服务体系。营造国际化社会环境。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和市场经济要求,努力控制和降低商务成本,进一步营造对外开放的良好环境,积极营造亲商安商富商乐商的投资氛围,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十一五”期间,着力加快国际性的采购与订单平台、交易与中介平台、会议与展示平台建设,建立国际化的商务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外商居住、子女教育、医疗、体育、文化和休闲娱乐服务等生活配套设施,创造与国际接轨的语言环境和生活环境。加强适应世贸规则的能力建设。完善反倾销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符合世贸规则的产业救济和安全体系,提高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水平,有效规避国际市场风险,保障产业和经济安全。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检验检疫应对通报机制和境外投资协调机制,扩大反倾销预警范围,逐步覆盖到各主要出口产品和市场。构建我市国际经贸网络和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经营机制,建立项目快速审查和外汇审核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积极营造公平可预见的法制环境,依法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第六节提高区域合作水平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通过协作、合作、转移、投资、竞争等多种方式,全面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区域合作和联动发展,更好地融入长三角,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高区域竞争力。全面接轨上海。充分利用上海的信息、人才、资本和国际影响等资源,推进在制造业、服务业、社会事业、要素市场上与上海的接轨,努力建成接轨上海的产业集中区、项目配套区、研发试验区、物流枢纽区、人才集聚区。通过产业链共延、资本共融、品牌共创、研发体系共享和开发区共建,加强与上海制造业的接轨。加快与上海会展旅游产业、现代物流产业、商贸流通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金融业等五大产业的对接,提升城市功能。将人才服务网、文体节庆服务网、医疗卫生服务网、公共信息服务网和公用事业服务网等“五网延伸”作为新一轮社会事业领域接轨上海的重点内容。加强与上海要素市场的衔接和合作,吸引在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企业来锡投资,尽早实现与“大上海”的“同城效应”。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的合作。认真组织实施国家长三角区域规划,以城际协调发展为合作目标,做好城市间的规划衔接,重点把握好产业的合作与分工、基础设施的对接与共享等,形成和确立无锡特色的产业优势和城市风格。着力于加强与长三角城市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无障碍旅游区形成、人才培养与开发、科研资源共享等领域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提升长三角区域在国内外的综合竞争力。积极参与南北挂钩、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通过产业转移、科技成果转化,在管理和技术输出、贸易互补、资产重组、专业化协作配套等方面,加强与苏北地区的深度合作,提高南北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的能源、土地、劳动力、市场等资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西部地区建基地、办企业。加快与西部地区农业、矿产采选业、制造业、商贸流通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合作,建立新的产业化基地与市场。围绕项目合作、重大工程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做好与新疆霍城县、陕西延安市、重庆云阳县等三个地区的对口支援工作,重点加强与霍城县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边境贸易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院改造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体育场馆设施油漆防腐施工方案
- 疫情期间幼儿园心理健康辅导方案
- 跨境电商通信解决方案
- 玻镁夹芯板施工方案对提升建筑美观性的影响
- 2024至2030年中国翼型把手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氧漂水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春笋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无油双螺杆空气压缩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蕃石榴浓缩汁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湖北机场集团限公司2024年春季校园招聘【35人】(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河南省附属绿地绿化规划设计规范
- 微测网题库完整版行测
- 2023年中级会计实务试题及答案大全
- T-CPQS C010-2024 鉴赏收藏用潮流玩偶及类似用途产品
- 代运营合作服务协议
- 有限空间作业应急管理制度
- 慢性肾衰竭-课件
- 罗兰贝格-正泰集团品牌战略项目-品牌战略设计与高阶落地建议报告-20180627a
- 2024砍伐树木合同书
- 2024年02月重庆市沙坪坝区事业单位2024年第一季度公开招聘167名工作人员0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研判与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