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A(全国甲卷)(全解全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A(全国甲卷)(全解全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A(全国甲卷)(全解全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A(全国甲卷)(全解全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A(全国甲卷)(全解全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A(全国甲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24.从考古资料看,西周墓葬所见的列鼎制度有九鼎、七鼎、五鼎....单数排列,配上八簋、六簋、四簋的双数排列,显示了层级的整齐规矩。各处出土的青铜器皿,铭文的文字是一样的,铭文词句格律也一致。这表明西周的分封制A.具有血缘与政治伦理相结合特点B.有利于政治稳定和文化认同C.通过礼乐等级实现对地方的管理D.造就了青铜文化的繁荣发展【答案】B【考点】考查西周分封制。【解析】依据题干材料“铭文的文字是一样的,铭文词句格律也-致”、“显示了层级的整齐规矩”,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制巩固了森严的统治秩序,促进了文化认同,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血缘与政治伦理相结合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地方的管理,排除C项;材料不是强调青铜文化的繁荣,而是强调文化认同、等级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25.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其思想具有明显的“美汉”倾向。他把本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排挤出来,列入“传”中;也不承认王莽政权,故不把他列入“纪”中,而只是列在“传”的末尾。这表明A.汉族为中心的民族共同体形成B.大一统思想的强化C.中央集权下纪传体通史的发展D.豪强地主势力膨胀【答案】B【考点】汉代史学【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班固的做法强化了汉朝刘姓王朝的中心地位,弱化了项羽、王莽等政权的地位,这表明大一统思想的强化;材料未体现汉族为中心的民族共同体形成,排除A项;《汉书》是断代史,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排除D项。故选B项。26.唐朝在中书省和门下省都设有谏官,主要对皇帝提出规劝和批评。北宋设置谏院,其职责主要是举发臣下的不法,和台官职责几乎相同,形成台谏合流的趋势。元丰改制时撤销了谏院。这说明宋代A.宰相丧失政务裁决能力B.精简机构确保了行政效率C.中央集权程度日趋强化D.君主对政治权力控制加强【答案】D【考点】考查唐宋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解析】据材料可知,从唐代谏官到宋初谏院,再到后来谏院的撤销,反映了皇权逐渐不受限制,故D项正确。材料并不能反映宰相政务裁决能力的丧失,故排除A项;材料台谏合流与谏院的撤销并不是精简行政机构,而是确保皇权不受限制,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与中央机构关系的问题,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中央集权无关,故排除C项。27.明代前期,茶商将大量茶叶运抵边境地区,一时难以出售,便赊给当地居民;在福建武夷茶区,“茶商到地将款及所购茶单,点交行东,恣所为不问”。这反映了,明代A.茶叶对外贸易繁荣发展B.民间商业信用得到发展C.茶文化的世界影响较大D.政府放宽对贸易的管理【答案】B【考点】明代茶贸易【解析】从题干“一时难以出售,便赊给当地居民”、"茶商到地将款及所购茶单,点交行东,恣所不问”反映的是民间商业信用得到发展,故选B;题干看不出“对外贸易”,反映倒是边境贸易,排除A;未涉及茶文化及政府的管理,排除CD;故选B。28.有同学对中国近代先进中国人救国探索之路做了如下梳理,---林则徐:“师敌之长技以制敌”---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郑观应∶“欲自强,必首振工商。”----梁启超∶“伸民权,设议院。”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前期的救国探索A.以革命的方式作为救国手段B.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特点C.始终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宗旨D.以建立民主政治为主要目标【答案】B【考点】近代前期中国人的探索史【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前期,从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再到郑观应‘振工商”和梁启超"伸民权,设议院”,反映出救国探索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以革命的方式作为救国手段,排除A项,始终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宗旨的说法绝对,且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以建立民主政治为主要目标仅适用于梁启超,排除D项。故选B项。29.1903年,梁启超撰文严厉批判当时流行的“野蛮人尚力,文明人尚智”的迁腐思想,大声疾呼“柔弱之文明,卒不能抵野蛮之武力。……立国者苟无尚武之国民,铁血之主义,则虽有文明,虽有知识,虽有众民,虽有广土,必无以自立于竞争剧烈之舞台。”其意重在A.批判中国传统文化B.宣传西方铁血思想C.营造维新变法氛围D.倡导尚武兴国精神【答案】D【考点】梁启超思想【解析】根据题干“柔弱之文明,卒不能抵野蛮之武力"、“立国者苟无尚武之国民,铁血之主义”可得出梁启超强调公德、尚武,D项正确;材料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不是批判,而是说需要补充,排除A项;材料中是说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需要提倡尚武精神,没有体现宣传西方铁血思想,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知此时维新变法已经失败,“营造维新变法氛围”这种说法不正确,排除C项。故选D项。30.陕甘宁边区时期,延安军民把军事训练与民间休育结合起来,开展田径、射击、越障碍、篮球、体操等比赛,并且120师“战斗篮球队”、抗大总校等多次与国民党军队竞技比赛。1942年延安“九一”扩大运动会,曾引起国统区媒体的广泛报道。这说明,延安边区体育A.扩大了国共合作的范围B.具有全面抗战的战略价值C.推动了竞技体育生活化D.体现体育强国的伟大梦想【答案】B【考点】陕甘宁边区民间体育【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陕甘宁边区时期,延安军民把军事训练与民间休育结合起来,开展田径、射击、越障碍、篮球、体操等比赛,并且120师‘战斗篮球队’、抗大总校等多次与国民党军队竞技比赛。1942年延安九一扩大运动会,曾引起国统区媒体的广泛报首。”可见,延安军民把军事训练与民间休育相结合,且同国民党共同进行,这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战线,具有全面抗战的战略价值,B项正确。31.1956年7月,陈云在全国商业、农产品采购厅和供销合作社主任会议上指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业务部门的普遍缺点是……作出来的决议往往带有片面性”,“我们要把资本家请来当‘反对派',请来给我们唱‘对台戏”,专门同我们‘抬杠’,越‘抬杠’,工作就可能做得越好。”这一主张A.有利于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 B.有助于加快社会变革的进程C.适应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 D.有利于我国走市场经济道路【答案】B【考点】三大改造【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陈云的这番话意在团结资本家,让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样有利于决策的正确合理,结合当时中国处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现实可知,B项正确;1956年7月,三大改造即将结束,我国即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排除A项;国民经济恢复是在1949~1952年,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项。32.伯利克里时代,希腊文化由传统思想统治转变为自由批判,由文艺时代转变为哲学时代。悲剧家欧里庇得斯常向哲学家请教,在作品中对现实社会问题进行尖锐批判。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是A.观剧津贴鼓励哲学批判B.商业发展推动思想进步C.雅典民主范围日益扩大D.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答案】C【考点】雅典文化;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解析】根据题干中“伯利克里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伯利克里时代,奴隶制工商业经济取得发展,民主政治与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希腊文化的发展,人性得到高度尊重,自由成为古希腊人的追求,“希腊文化由传统思想统治转变为自由批判,由文艺时代转变为哲学时代。"B项正确;为了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伯利克里建立了津贴制度,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在雅典只有公民才能参与民主政治活动,根据材料无法判断雅典民主的范围是否扩大,排除C项;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3.17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粮食产量获得较大增长,成为粮食净出口国。但到了19世纪,英国却逐渐从粮食出口国转化为粮食进口国。到19世纪中期,进口粮食占了消费的六分之一以上。这反映了英国A.对外贸易出现逆差B.技术革新未延伸到农业领域C.经济的脆弱性显现D.工业革命引发经济结构变化【答案】D【考点】工业革命【解析】工业革命前英国是粮食出口国,工业革命后工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原料和粮食,于是英国逐渐从粮食出口国转化为粮食进口国。再根据“19世纪中期”这个时间去推断,当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不久,需要更多粮食作为原料,根据这些可以得出“工业革命引发经济结构变化”,故选D。ABC无关,排除。34.1953年,美国在联邦德国的美占区投入400万美元改进广播电台设备,每年的广播电台日常运营费用达300万美元,广播电台几乎可以覆盖到民主德国的每一个角落,很多民主德国人甚至把美占区广播电台当作自己的电台。据此可知,当时美国A.重视提升联邦德国的科技水平B.加大了对民主德国的援助C.将心理战作为冷战的重要方式D.强化了对西欧国家的渗透【答案】C【考点】冷战【解析】根据题干“每年的广播电台日常运营费用达300万美元,广播电台几乎可以覆盖到民主德国的每一个角落,很多民主德国人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联邦德国的美占区改进电台,目的就是加强对民主德国的舆论攻势,可以反映出当时美国将心理战作为冷战的重要方式,故选C项;“加大了对民主德国的援助”错误,美国援助的是联邦德国,美国的目的是加强对民主德国的舆论攻势,排除B项;材料中美国在联邦德国的美占区改进电台,重点不是提升联邦德国的科技实力,排除A项;美国强调的是渗透民主德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排除D项。35.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农民的家庭自留地占耕地总面积的3%,却提供了全国牛奶产量的五分之一和生肉产量的三分之一,另外还有大量水果和蔬菜。据此可知,当时苏联A.经济体制亟需进行改革B.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C.农业改革有了明显成效D.农业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答案】A【考点】苏联经济体制【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初,即赫鲁晓夫改革前夕,苏联个体农民生产效率远高于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表明当时苏联农业集体化面临困境,经济体制亟需进行改革,A项正确:1950年代初,材料体现是农民只在自留地上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当时苏联经济体制亟需进行改革,未体现农业改革的效果,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苏联的农业技术取得了突破,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部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长城是古代中原王朝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处理古代世界一直无法彻底解决的欧亚内陆族群军事威胁的一种方案。……在世界近代史开启之初,明朝在具备强大实力的情况下,由于政权性格呈现“内向”特征,……对于海疆开拓甚为漠视,反而在北部陆疆、东部沿海大规模构建长城防御体系。明代中国这一做法,虽用较为经济的方式,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了内政与边防、财政和军事之间的平衡,但从长期来看,并没有解决海陆边疆问题。在“南倭北虏”威胁之下,政府长期陷入财政危机与政权困境。——摘编自赵现海《十字路口的长城》材料二在中国古代,修筑长城是历代王朝各项劳役中最为残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劳役,以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近代以来,人们对长城的看法则经历了戏剧性转变。20年代末国内著名报刊《良友》写道“在现代物质竞争中,西方每占优胜。……虽然中国建造长城时,美洲还没被发现,可惜今日长城老而无用了。”30年代初长城抗战爆发后,在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下长城被赋予了新的“身体”,出现了人的长城,铁血的长城等观念。1935年田汉在《义勇军进行曲》写到:“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意在重新唤起民众对于长城抗战的记忆。长城由此升华为一座更具精神意味的、新的长城。——摘编自吴雪杉《长城:一部抗战时期的视觉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修筑长城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众对长城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10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们对长城形象认知的因素。(5分)【答案】(1)原因:“南倭北虏”的威胁;传统中国的长城防御策略;政权性格的“内向”性;稳定边疆和巩固统治的需要。(4分)影响:抵御了外族(北蒙古和南倭寇等)的侵扰,维护了国防安全;保障了中原人民安居乐业;带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被动防御下边患始终存在;长期来看使明朝陷入财政危机与政权困局。(6分)(2)变化:古代以批评为主;民国初期认为“老而无用”;抗战时期赞美(高度认同)。(4分)原因:古代修筑长城,加重人民负担,影响农业生产;民国前期,长城军事作用丧失,中外的巨大差距使人们对长城的认知发生变化;抗战时期,民族危机加深,长城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纽带。(6分)(3)因素:时代背景;阶级立场;社会舆论;地域差异等。(5分)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就各国的文化发展的历史看,文化(自然包括哲学)的发展大体上总是通过“认同”与“离异”两个不同的阶段来进行的。“认同”表现为与主流文化的一致和阐释,是文化在一定范围内向纵深发展,是对已成模式的进一步发掘,同时也表现为对异己力量的排斥和压抑,其作用在于巩固原有的主流文化已经确立的界限与规范,使之得以定型和凝聚。“离异”则表现为对原有主流文化的批判和扬弃,即在一定时期内,对原有主流文化的否定和怀疑,打乱既成的规范和界限,以形成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乃至颠覆,这种“离异”作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就是文化的转型期。——摘编自胡伟希《中国本土文化视野下的西方哲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楚。)【答案】(12分)论题:文化在“认同”与“离异”的过程中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2分)阐述: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的加深,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一方面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兴办新式工业和新式学堂,但另一方面倡导“中体西用”,排斥西方的政治制度,而顽固派更是反对向西方学习,对西方文化戒备森严。甲午战争后,为了救亡图存,维新志士在思想上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在政治上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开展维新变法运动,但最终遭到顽固势力的疯狂反扑而归于失败。八国联军侵华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进一步向西方学习民主共和制,同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但并不彻底。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的知识分子对以儒家为主的传统道德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8分)综上,近代中国中学和西学在“认同”与“离异”的过程中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不断转型。(2分)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顾】(15分)材料1872年8月,明治政府颁布《学制令》,把全国分成8个大学区,每个大学区划分为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划分为310个小学区。政府强调,凡6岁以上儿童均需读完小学,女子与男子享有同样的受教育的权利;凡拒绝送子女入学的父母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在教学内容方面,仿效法、美等国,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1880年修改后的《教育令》规定,从小学起要实行“尊皇爱国”的思想教育。同时期颁布的《小学教员须知》指出:“教人以善良比教人多识更为重要,故为教员者,更应致力于道德教育,使学生忠皇室,爱国家。”1886年颁布的《学校令》明确规定实行小学四年义务教育制。1900年,明治政府废除小学征收学费的规定,1907年,又把小学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为六年,小学入学率达到了98%。——摘编自肖兴安、熊家国《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启示》(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小学教育变革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小学教育变革产生的影响。(9分)【答案】(1)特点:中央政府统一实施,立法保障;推行义务教育,坚持男女平等原则;西方智育与传统德育相结合;服务于皇权统治。(6分)(2)影响:促进了日本基础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近代人才,提高了国民文化素质;推动了男女平等;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封建忠君思想束缚了教育的健康发展,对日本社会产生危害。(9分)46.【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1918年春,英国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对敌攻心宣传的组织指挥机关--“对敌宣传司”。英国报业巨头北岩勋爵临危受命,担任“对敌宣传司”司长一职。北岩勋爵认为,战争宣传应以敌国民众为主,以当权者为辅,用大谎言欺骗敌人,以粉碎其斗志。在北岩勋爵的不懈努力下,协约国军总司令不但解除了空投传单的禁令,还授权他有计划地实施了对敌传单心理战。北岩勋爵以传单、报纸和小册子为武器,向德军发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纸弹”攻势。资料显示,整个战争后期英国人向德军前线投送了共计1830万份的传单,总耗资高达7万英镑。这些传单极尽离间和煽动之能事,甚至传播谣言,对德国军民进行谆谆诱导,加速了德国的崩溃。有人对此高度评价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宣传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