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文艺心理学》期末总复习题目_第1页
高教版《文艺心理学》期末总复习题目_第2页
高教版《文艺心理学》期末总复习题目_第3页
高教版《文艺心理学》期末总复习题目_第4页
高教版《文艺心理学》期末总复习题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艺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0分)代表人物、观念、流派•柏拉图迷狂说,亚里士多德净化说,贺拉斯寓教于乐,冯特心理学之祖。19世纪后半期,出现对审美现象的心理阐释,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运用心理实验的方法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研究,研究方法由演绎法变为归纳法,注重审美体验研究,用“自下而上”的美学代替“自上而下”的美学。他开辟了现代美学的新纪元,同时标志着文艺心理学的产生。实验艺术心理学的鼻祖。主要著作《美学导论》,16种审美原则:一是审美阈原则。二是审美加强原则。三是多样中的统一原则。四是没有矛盾,一致或真实的原则。五是清晰性原则。六是审美联想原则。七是审美比较原则。八是审美序列原则。九是审美调和原则。十是审美的总和、中和与饱满的原则。十一是审美的持续和交替原则。十二是审美的传导原则。十三是审判感受的双重表象原则。十四是审美的适中原则。十五是审美的耗力最小原则。十六是审美的安定性原则。•盖姆加登,美学三大心理功能。20世纪文艺心理学流派有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格式塔文艺心理学、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最有代表的是佛洛伊德和荣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泛性论为基础,强调无意识本能的升华;荣格强调集体无意识,认为艺术就是要提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使个体性和社会性、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处于和谐状态。荣格是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他的理论体系包括集体无意识、原型、心理类型等方面。•格式塔文艺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代表卡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和阿恩海姆、柯勒。卡夫卡认为艺术作品的魅力来自它的结构,艺术作品的各部分组成一个有机结构的整体,艺术作品作为一种结构来感染人的。阿恩海姆把格式塔心理学系统运用于美学研究之中,主要以视觉艺术作为分析对象。•吉布森是实验艺术心理学当代代表。他在图形后效、深度知觉,尤以创立生态光学理论而知名。•唤醒理论一一贝里尼在60年代提出,又称“规范与审美愉悦的关系理论”。贝里尼是英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美学和心理生理学》是当代最赋名望的艺术心理学著作之一。主要贡献是体现在动机与唤醒、思维与心理美学,以及视觉艺术等领域。•苏联的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是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心理学在美学领域中的运用。代表:维戈茨基(《文艺心理学》)、列昂节夫(《活动意识个性》)、鲁利亚。三大原则:决定论原贝II、意识与活动相统一原则、心理在活动中发展的原则。•人格结构一一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的理论,认为人格的构成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同形性——格式塔心理学的两条重要原则之一。表现性——表现性就是艺术品中的“格式塔质”,它是在作品各组成部分的联系中呈现出的总体性质。•知觉概念一一阿恩海姆提出的一个新的名词,即人们感知外物时,大脑皮层就开始了对该物的结构特征的提炼过程,而不是将这个物体的形状原原本本地印进脑海中。•简化原则——阿恩海姆提出的著名观点,即对于绘画之类的造型艺术来说,所谓简化就是要抓住表现的结构特征,用最精粹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意识和活动同一原则一一由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提出,认为活动是人对周围现实的能动关系的最重要的形式;认为人的活动有外部的,实践的活动,也有内部的心理活动,而且二者是统一的。•中国文艺心理学史的开山之作——刘伟林《中国文艺心理学史》二、名词解释(20分,4个)1、 集体无意识:指的是那种由于某种潜在体验的普遍性而形成的潜在体验的普遍性,通常难以为显意识所把握,即人类的生存体验,具有一致性和相似性。2、 高峰体验:(1)马期洛自我实现论中的重要概念,受韦特海默的启发。指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状态时可能感受到的一种欢乐至极的体验,体验自我实现过程终点自我奖赏,类似与宗教的皈依时的深入体验。(2)它的特征是瞬间产生,转眼即逝,具有强大的冲击波和巨大的幸福感、神秘的超预感(3)表现情境如坠入爱河、投入比赛和创作激情。情感健康的人都会有高峰体验,越健康的人越容易有高峰体验。3、 缺失性体验:缺失即未满足,是指主体对各种缺失(精神的和物质的)体验。缺失性体验激活艺术家的异常认知。此时主体为克服缺失,会调动自我的各种力量,求得满足。缺失性体验,不但包括情感的反应,也包括认知的变化,是艺术家创作的重要动因和情感的源泉,深刻地塑造主体的个性并造就其独特的感受方式、思维方式,影响其创作。也就是说,他们的缺乏性体验成为创作的一个重要动力。4、 丰富性体验:指的是艺术家获得爱、友谊、信任、尊重和成就是的内心感受。丰富性体验是一种欢悦、幸福的体验,它使艺术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的心灵的美好。丰富性心理体验是作家创作的动力,它促使作家感慨人生,浮想联翩,从而产生创作激情,最终产生许多优秀的作品。5、 自卑情结:阿德勒认为,自卑是人人都有的一种情绪,起源于童年期的弱小和无助,但只有附加的器质性缺陷和社会性的挫伤才会形成一种复杂的情结。原指来源于器质性缺陷的自卑感,后兼指种族歧视造成的少数民族自卑感。艺术创造动力来自于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动机。6、 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的著名论点。即人从儿童时期就有了性的意识,男孩的恋母弑父的情意综,就是俄狄浦情结。弗洛伊德认为,每一个儿童都有爱母恨父的感情,这在作家艺术家的童年表现得更加明确,俄狄浦斯情结是作家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原始动机。在弗洛伊德看来,俄狄浦斯情绪不仅适合于说明每一个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同时,俄狄浦斯情结对于说明整个人类童年时代的普遍精神倾向也很有意义,人类的一切文化创造无不发源于俄狄浦斯情绪。7、 潜意识:弗洛伊德主要理论观念之一,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面。是人类精神活动最深层和最原始的部分,在这个层面中充满着不容于社会的各种本能和欲望,它们时刻想冲出前意识和意识层面表现出来。然而,意识的抑制作用强迫它们留在潜意识深处。因此,潜意识就是人的内心生活的能量的蓄积库,是一种被压抑的东西。集体潜意识、本能潜意识、遗忘或创伤性潜意识。8、 艺术体验:所谓艺术体验是指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是生活在心灵里的积淀。他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9、 宇宙意识:潜意识(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学》理论中首先提出),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又称“右脑意识”、“宇宙意识”,脑内革命作者春山茂雄则称它为“祖先脑”。潜意识,也就是人类原本具备却忘了使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们称为“潜力”,也就是存在但却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潜能的动力深藏在我们的深层意识当中,也就是我们的潜意识。10、 审美阈原则:实验心理学的先驱费希特创立的关于审美的实验研究的16种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运用于意识水平,它要求刺激在它能够使立体产生快乐或者痛苦之前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换言之,进入审美阀限的刺激,才有可能唤起审美愉悦。11、 镜像原则:拉康《超越现实原则》中提出的著名理论。即人初涉世界是非主体的、不分化的存在,在我与物之间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一旦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大约6--18个月)就进入镜像阶段,人就达到一次主体性跃迁的转换点。即婴儿在镜子中看到自己,也就是看到镜像活动与自己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时,他为自己的发现感到高兴,并拼命向镜子靠近,以便看得更清楚些。这种识别的行动正是“我”的初次出现,也就是所谓的“初次同化”(婴儿和镜子的合一)。这时的我是一种具有逆反结构的、处在于主体并被对象化的镜像。镜像说更加充分地凸现绘画观者、绘画和作者以及绘画本身的序列化意味,把隐藏于现象之后的复杂体验关系透明化。三、 辨析题(先辨后析)1、 审美体验就是宗教体验。错,审美体验指审美主体对生命意义的把握和对生命的感触、回味和体现。宗教的不可知论是对人的感受力和认识能力的彻底否定,也就是在人与“上帝”之间划下了不可逾越的鸿沟;但艺术家的体验只表明美感经验的特殊性,并没有否定美感经验正确反映世界的可能性。(1)神秘体验:当主体通过神秘的感悟与“最高的存在”达到契合时,而产生一种迷狂的同一性体验。艺术家神秘体验仅仅指它具有超普通感官和逻辑理性的特点,对本质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反映。艺术是对人的本质的肯定,而宗教则正好相反,是对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否定。(2)艺术家的神秘体验实际上只是集中表现了美感经验的特殊性。宗教的不可知论是对人的感受力和认识能力的彻底否定,也就是在人与“上帝”之间划下了不可逾越的鸿沟;但艺术家的体验只表明美感经验的特殊性,并没有否定美感经验正确反映世界的可能性。2、 孤独就是孤单。错,孤独不等于孤单。孤独体验指艺术家在世态创造过程中所感到的孤独绝望的体验心理,产生心理失衡,关爱和同情被人误解,具有独立的个性、创新精神和超前意识特点。孤单是指个体的独立和外在生活方式,并非指内在的情感。3、 超越体验就是出入说。阿德勒《自卑与超越》中认为超越体验是指艺术家超越实用功利和超越个体实存时的经历和感受,因过度补偿而追求卓越。4、 体验就是经验。错。(1)区别:经验指作为人的生物的与社会阅历的个人见闻和经历以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纯经历性和非纯经历性之分。体验是艺术家(创作者)在以验中见出意义、思想、价值和诗意的部分,有思考和体会。(2)联系:经验是体验的基础,体验在经验中升华。拥有实践经验和艺术体验以及形式结构能力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大家。四、 简答题1、梦与艺术创作体验的关系。答:梦是人愿望和欲望的满足,首先,梦有巨大的压缩作用,而压缩也有一种躲避自我意识或理智监视的倾向。同样,艺术家在选择和提炼题材时也是为把潜意识中的力比多加以伪装和变形;其次,梦意是呈现视觉的形象,具有形象性(显像性),绝少有抽象、无形的思想,在梦的世界里,最为活跃和流动不定的总是与记忆相关的情绪性表象具有很强的可再现性;其三,梦中的视觉形象几乎都是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的“戏剧性(场合性)”中,也就是说,它与日常生活中的情形形成了相当鲜明的对照,因而是一种移位了的东西;第四,梦具有相当的象征意义,特别是与性有实质的联系。梦不是什么无稽之谈,而总是有所指涉,有所意味。2、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答:(1)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理论。在马斯洛看来,人的需要可分为7个层次,犹如一座金字塔。它们由低级到高级分别为心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被看作是人的最高需要。这个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和秩序性,艺术家需要的是特殊性。(2)不足之处是片面强调生理需求过于重视自身的作用,忽视了环境的作用和对潜意识的探讨,也忽视了消极情感的影响。3、 格式塔文艺心理学关于心物关系的理论。答:即主客观同统一说,客观物理对应生理反应,物理结构承载的物象最终呈现为内在结构的心理事实。格式塔文艺心理学对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心物关系提出了两条重要原则:其一,整体性原则。认为人的一个知觉视野具有组织起来的趋势,呈现为一个完整的图形,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其二,同形论,又称为异质同构论。认为在知觉活动中,在作为对象的物理现象与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的大脑生理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同形关系。4、 如何理解与接受具有崇高体验性的作品?答:崇高体验是艺术家经由自然或社会的某种外在刺激所唤醒的压抑在内心的带有痛楚和狂喜成分的激情体验。特征:①由衷的,诚挚的高尚体验,它摒绝一切矫饰和虚伪。②是遭受挫折的异常体验。③渗透着强烈的献身冲动。艺术家的崇高体验主要是通过成就动机形成的。成就动机,是人在某种强烈的企图发挥自我优势能力的欲望支配下,希望倾其一生,实现自我价值,尽力取得惊世骇俗的成果的动机。成就动机的萌生,往往是从社会和自然给艺术家以种种难以忍受的刺激开始的。成就动机萌生后,艺术家在直觉中所品咂到的对于人生、社会的感悟成果,及其随之而来的一切心理能量,都可能倾注进去。成就动机实现以前或难以达到时,艺术家的崇高体验往往体现为极度的焦虑。不管征服自然还是面对社会斗争,人类的崇高体验往往以悲剧形式出现,而以成就动机的受挫或毁灭来达成。5、 荣格原型理论简述。答:(1)原型说,源自圣奥古斯汀和维柯,指的是集体无意识中一种先天倾向,是人类心理经验中的一种显在决定因素,它使个体及及其原本祖先当时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示的方式和行动,它能够体现为一种印象的关系。(2)原型特点是具象与抽象的统一,表层与深层的统一,具有自我调节精神和文化传承方面的特点。(3)局限在于原型现象难以实现,有本能性。6、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主要观点。答:苏联的社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继承了俄国心理学的传统,又自觉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这一学派认为人的心理是受人的社会实践制约的,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它力求把心理学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关于人的心理、意识的社会文化历史本质的学说,强调社会文化历史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制约性学说,是这个学派的主要理论基础。代表有维戈茨基、列昂节夫、鲁利亚。他们的理论观点对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一是决定论的原则。这一学派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得出的结论就是人的心理和人的意识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是受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的。二是意识和活动统一的原则。三是心理在活动中发展的原则。五、论述题(36分,2题)1、 谈谈你如何理解体验的特性与融合艺术活动之间的同构关系?(1) 体验的生命性与艺术活动的心灵性:行为主义刺激中介(经验和体验)产生反应,由此引发情感化、心灵化、体验化、人文化以及人格化。(2) 体验的情感性与艺术活动的意蕴性:情感是经验的出点点。(3) 体验的忘我性与艺术活动的移情性:在经验的世界里物我是分离的,以主观的“我”感情投射到客观的物上称之为移情。(4) 体验的反刍性与艺术活动的诗意性:换角度体验,进行回味和美化。可以说,没有艺术家个体的体验的特性,艺术活动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正是作家的个体体验的凝结与表现。2、 何谓归依体验?类型和表现?如何理解归一对艺术创作的作用?举例说明。归依体验是艺术家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达到的神圣的境界,一种结束无意义的生活以后重新获得生活意义的充实感、安适感与幸福感。类型:向宗教归依、向自然归依、向童年归依。童年经验对艺术家的创作作用:(1)艺术家的体验生成总是与他的童年经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童年经验在艺术家的个性铸造上有重要意义。(3)痛苦的童年经验常常能使艺术家具有敏感的心灵和博大的同情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4)童年的痛苦体验对艺术家的影响是深刻的、内在的,它造就了艺术家的心理结构和意向结构,艺术家一生的体验都要经过这个结构的过滤和析光,因此,即使不是直接表现,也常常会作为一种基调渗透在作品中。(5)童年经验包蕴最深厚最丰富的人生真味,可以说它本身经常就是一种审美体验。(6)童年经验之可贵在于它是审美的非功利的,是最接近艺术本质的体验。因而,童年经验作为建构艺术家体验生成的重要因素,比其他体验占有更重要的地位。鲁迅《朝花夕拾》。3、 何为愧疚体验?原因和表现形式?举例说明。愧疚体验:是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感受,当个体因自己的某种行为违反内心的道德准则而引起了愧悔、内疚、自责的心理反应时的各种心理反应。愧疚体验是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感受。当个体因自己的某种行为违反内心的道德准则而引起了愧悔、内疚、自责的心理反应时,这种种心理反应即为愧疚体验。像常人一样,艺术家在其生活中违反了自己的道德准则时,愧疚之感即可发生。艺术家大都是有着深广同情心的人,这种同情心正是他们富于良心的重要原因。艺术家的同情心又与他们的另一重要的心理特征有关,并以此为条件,这就是丰富、逼真的想象力。总之,真正艺术家的心理特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道德水准,而他们也正因此而备受良心的责备。与常人有不同的是,艺术家的愧疚之感可能源于“区区小事”。如巴金在“文革”抄家时,不得不把家里的一只小狗送给医院做解剖,后来他在《小狗包弟》一文中,心情沉重地写了自己的愧疚之情。可以看出,艺术家的愧疚体验尽管与自己的“不当”行为有关,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有很高的道德水准,这种道德水准使他们对自己的某些行为有着苛刻的评价,由此才产生愧疚的痛苦。4、20世纪中国文艺心理学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代表人物、作品和理论,举例说明。•王国维是现代中国文艺理论的拓荒者,提出意境说(境界说)、欲望痛苦说,他把生活的本质看成是欲望的追求,试图运用西方心理学来阐明文艺创作现象并写出《红楼梦评论》,认为文学的作用就在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使人的功利欲望与对象物保持心理距离,为人生的痛苦找到解脱之道。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心理学研究起步。(1)郭沫若《论诗三札》把诗的创作看成是一个由生活现实转化为心理现实再转化为艺术现实的过程。(2)鲁迅提出情感需要经过再度体验才能使诗美的真醇,热情需要冷处理,保持适度距离;另外职业角色和知识图式能够对接受对象产生导向性影响,例如对《红楼梦》,则是“道学家看见淫,革命家看见排满,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并且他在高校首次开设文艺心理学课程,翻译日本厨川白村著论文《苦闷的象征》・30—40年代,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趋向成熟,代表:(1)朱光潜作品有《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其中《文艺心理学》标志着中国现代形态的文艺心理学的形成。书的中心是对“美感经验特征”的概括,注重审美经验分析,介绍了移情说、距离说以及直觉说。(2)胡风对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