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终极考前预测卷(七)(原卷版+教师版)_第1页
中考历史终极考前预测卷(七)(原卷版+教师版)_第2页
中考历史终极考前预测卷(七)(原卷版+教师版)_第3页
中考历史终极考前预测卷(七)(原卷版+教师版)_第4页
中考历史终极考前预测卷(七)(原卷版+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预测卷(六)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右图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图中的城市③与运河C段分别是

A.洛阳,永济渠B.涿郡,通济渠

C.余杭,邢沟

D.建康,江南河

2.据统计,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士为24人,占6%。这在历代汉人建立的王朝中是较为罕见的。这说明唐朝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B.避免了民族间的战争

C.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D.致力于商业贸易发展

3.“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这一现象

A.发生在唐朝前期B.出现于北宋都城东京

C.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D.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4.雍正十一年(1733年),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寥寥,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八旗制度的影响B.行省制度的影响

C.文字狱的影响D.设置军机处的影响

5.“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英国割占香港岛

C.清朝军队战斗力削弱D.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6.“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与这一观点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唐朝时设置安西都护府B.清朝时粉碎大小和卓叛乱

C.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D.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

7.陈旭麓认为:“维新变法期间,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地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这说明戊戌变法运动

A.取得了巨大成功B.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D.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8.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称呼。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目的是去除或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B.盲目学习推行西方礼节

C.社会习俗在短时间内得到完全改变

D.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9.右图生动体现了“长征精神”,对其理解不准确的是

A.战胜所有敌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B.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C.团结友爱,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D.追求民主科学,斗争到底的爱国主义精神

10.“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抗战通电的发表,说明明北上千难万险当时中国共产党致力于

A.组建东北抗日联军

B.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C.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发动百团大战

11.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①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②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③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④中国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2.下表中我国农业产量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项目1957年1960年下降(%)粮食(亿公斤)1950.5143526.4棉花(万担)3280212635.2A.抗美援朝对中国经济的影响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C.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D.“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3.饱经沧桑的中国在1978年再一次开始了决定命运的抉择,这一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一“伟大转折”的含义是指党的工作重心

A.由工业建设转移到农业建设上来

B.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由政治运动转移到法制建设上来

D.由对内改革转移到对外开放上来

14.“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民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里的“光亮”是指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它解决了当时困扰人民的

A.“两个凡是”问题B.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

C.党的思想路线问题D.姓“资”姓“社”问题

15.“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都一样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促使“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的是A.文艺复兴的开展B.启蒙运动的影响

C.新航路的开辟D.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

16.1689年,威廉接受了阐明国会至高无上的基本原则的《权利法案》,就任英国国王。英国建立了A.多党专政制度B.君主立宪制

C.三权分立制度D.民主共和制

17.抓住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从“普法战争”“工人阶级”“《国际歌》”等关键词可以联想到的历史事件是

A.宪章运动B.共产主义者同盟

C.巴黎公社D.十月革命

18.右图反映了英国科学家牛顿的一项理论成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B.创建了微积分

C.建立了完整的力学体系

D.揭示了空间与时间的辩证关系

19.《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个人及其发明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它提供了控制和利用热能、为机械提供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这个人及其发明是指

A.瓦特改良了蒸汽机B.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

C.卡尔·本茨发明了汽车D.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

20.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各地掀起革命浪潮,中国、匈牙利等国家的被压迫者发动了一系列运动和革命。从这一角度看,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是A.促使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C.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D.推动了苏俄经济发展

21.罗斯福在1933年就职演说中说:“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这说明罗斯福A.对工业进行了调整B.逐步走向了独裁

C.要改变资本主义制度D.要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2.下图所示军事行动标志着

A.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B.太平洋战争爆发

C.苏联宣布对日本作战

D.日本无条件投降

23.二战后,美国、日本和西欧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其经济发展共同原因的是

A.加强区域联合,结成发展联盟

B.重视培养人才,大力发展教育

C.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

D.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4.“赫鲁晓夫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段论述是指赫鲁晓夫改革A.推动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B.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

C.促进了苏联轻工业的发展

D.实行多党制从而导致了苏联解体25.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下列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是

①电子计算机②生物工程③飞机制造④航天技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2分)明朝时,我国已进人封建社会后期,政治、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明史》记载,1380年,丞相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朱元璋认为:“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来不及转脚跟,意为很快)而亡,汉、唐、宋虽有贤相,然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为了解决君相之争,朱元璋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哪些“重大变革”。(3分)

材料二张传玺在《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中说:“明朝时,考试的内容是‘四书’‘五经’、考试范围必须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则写道:“这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

(2)材料二中两人所论述的是明朝的什么制度?为什么说它“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4分)

材料三

(3)材料三图1中的历史事件产生了哪些影响?图2历史事件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谁?根据两幅图片,指出明朝中后期对外关系的变化。(5分)

27.(12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很多波折,在新中国成立后又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前半期的20多年间,民族资本工业有160多家,投资额仅约460.5万元,主要是缫丝、棉纺、火柴等轻工业,且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后来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自身发展情况与分布各有何特点(4分)

材料二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A段被称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什么时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B段反映民族工业呈现萎缩状态,分析其原因(5分)

材料三

公私合营

(3)根据图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对近代民族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逗的头质是什么。在这一进群十有何创举?(3分)28.(12分)19世纪60年代,中、美、俄三国都发生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但其结局与影响却不尽相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的美国面临着两大问题。当时,北方需要大批便宜的“自由”劳动力和工业原料,主张解放奴隶,而南方却占用了大批的劳动力,而且南方要求把奴隶制扩展到美国西部新增土地上……1860年,林肯参加总统竞选时的主题是:Theunionmustandshallbepreserved(联邦必须而且将会得到保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当时面临哪两大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4分)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时间企业数工人数量产值(千卢布)1860年991160079541879年2874200051937(2)材料二中数字的变化是俄国历史上哪次改革所导致的?简要说明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影响。(4分)

材料三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一书认为:“洋务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另有史料记载,李鸿章办了多年洋务之后,在给曾国藩的信中写道:“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抑实不如日本。”

(3)材料三中的“洋务运动倡导者”做了哪些努力?根据材料三归纳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4分)

29.(14分)近现代史上,中国外交与世界时局的发展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因1917年对德宣战与以后派遣劳工服役于战场,已站在战胜国一边,并且因为宣战而早已卸除了对德的条约关系。可是在凡尔赛,中国不仅无法分得任何胜利成果,反要将本身领土之完整作为特权转让去满足另一战胜国,这是前所未有的例子,也更令人发指。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说明这是哪一次会议的史实,并分析这次会议的性质。它直接引发了近代中国哪一历史事件?(4分)

材料二

北约华约对峙示意图

(2)材料二反映了美国的哪一政策?它在政治、经济方面又有何表现?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问题上,这一时期美国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与之相反,中国提出了什么外交原则?(4分)

材料三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中国对美国改善中美关系的表示,做出积极的反应。1971年4月,毛泽东亲自批准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正式访问中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美国代表团访问中国。以小球影响大球的“乒乓外交”轰动了世界。

——人教版《中国历史》(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美国做出“改善中美关系的表示”的原因。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实行了“乒乓外交”,其目的是什么?(3分)

材料四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2017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开幕辞中指出:“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4)当今世界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根据材料四指出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中国提出了哪些具体的外交策略。(3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预测卷(六)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右图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图中的城市③与运河C段分别是

A.洛阳,永济渠B.涿郡,通济渠

C.余杭,邢沟

D.建康,江南河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隋朝大运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由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邢沟和江南河,所以③是余杭,C段是邢沟,故C项正确;A,B,D项排除。

2.据统计,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士为24人,占6%。这在历代汉人建立的王朝中是较为罕见的。这说明唐朝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B.避免了民族间的战争

C.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D.致力于商业贸易发展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题干中反映了唐朝宰相中少数民族人士占有一定的比例,可见统治者实行的民族政策较为开明,A项正确;B项中“避免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海上丝绸之路与商业贸易,排除C,D项。

3.“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这一现象

A.发生在唐朝前期B.出现于北宋都城东京

C.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D.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反映了政府对商业活动时间限制的放松,这一现象出现于北宋时期,B项正确;唐朝时期政府对坊市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严格限制,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D项与题干所述不符,排除。

4.雍正十一年(1733年),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寥寥,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八旗制度的影响B.行省制度的影响

C.文字狱的影响D.设置军机处的影响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文字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统治者实行文字狱,这种文化专制使文人不敢表露独立思想和个人见解,导致人才凋零,因此响应鸿儒科的人寥寥无几,C项正确;八旗制度、行省制度与军机处都与“人才凋零,文治废弛”无关,故排除A,B,D项。

5.“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英国割占香港岛

C.清朝军队战斗力削弱D.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题干“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描述的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最终会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故D项正确;闭关锁国政策不会直接导致材料所述现象,故排除A项;英国割占香港岛在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说这句话在鸦片战争前,故排除B项;C项是鸦片走私给清朝军队造成的影响,不是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排除。

6.“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与这一观点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唐朝时设置安西都护府B.清朝时粉碎大小和卓叛乱

C.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D.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左宗棠收复新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古柏与英俄势力侵人新疆,清政府面临卫京师,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民族危机,因此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保护蒙古以拱卫京师,故D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7.陈旭麓认为:“维新变法期间,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地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这说明戊戌变法运动

A.取得了巨大成功B.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D.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题干中“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反映了维新变法期间,近代知识分子面对民族危亡,在国内介绍西方知识、传播维新思想以启发民智,这说明戊戌变法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D项正确;戊戌变法运动最终失败,排除A项;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是洋务运动,排除B项;题干中未涉及君主立宪制,排除C项。

8.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称呼。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目的是去除或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B.盲目学习推行西方礼节

C.社会习俗在短时间内得到完全改变

D.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题干中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移风易俗方面的措施,其目的是去除或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A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废除一些落后的社会习俗,不是盲目学习西方,也不是否定传统文化,B,D项排除;C项中“完全改变”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9.右图生动体现了“长征精神”,对其理解不准确的是

A.战胜所有敌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B.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C.团结友爱,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D.追求民主科学,斗争到底的爱国主义精神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红军长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体现出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战胜困难的决心,长征途中也展现了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A,B,C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追求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不属于长征精神,D项符合题意。

10.“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抗战通电的发表,说明明北上千难万险当时中国共产党致力于

A.组建东北抗日联军

B.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C.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发动百团大战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根据题干中“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可知,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C项正确;东北抗日联军的组建是在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B项是发生在1936年12月,排除;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排除D项。

11.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①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②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③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④中国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成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①②③正确,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排除④,故A项正确,B,C,D项均排除。

12.下表中我国农业产量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项目1957年1960年下降(%)粮食(亿公斤)1950.5143526.4棉花(万担)3280212635.2A.抗美援朝对中国经济的影响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C.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D.“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图表中反映了从1957年至1960年我国农业产量急剧下降的情况,这主要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受到极大影响,B项正确;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1950至1953年,排除A项;自然灾害对农业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文化大革命”开始于1966年,排除D项。

13.饱经沧桑的中国在1978年再一次开始了决定命运的抉择,这一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一“伟大转折”的含义是指党的工作重心

A.由工业建设转移到农业建设上来

B.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由政治运动转移到法制建设上来

D.由对内改革转移到对外开放上来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阶段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B项正确,A,C,D项排除。

14.“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民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里的“光亮”是指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它解决了当时困扰人民的

A.“两个凡是”问题B.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

C.党的思想路线问题D.姓“资”姓“社”问题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南方谈话”。在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对“市场”和“计划”在思想上认识模糊,影响了改革的进行,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不是区别姓“资”姓“社”的标准,从而解放了思想,推动改革开放纵深发展,故D项正确;针对“两个凡是”,进行的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排除A项;B,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5.“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都一样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促使“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的是A.文艺复兴的开展B.启蒙运动的影响

C.新航路的开辟D.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根据材料中“中世纪”“内心自省和外界都一样”“意大利”并结合所2学知识可知,这是指14至17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A项正确;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不符合材料中的“最先”,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欧洲工人运动兴起于工业革命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6.1689年,威廉接受了阐明国会至高无上的基本原则的《权利法案》,就任英国国王。英国建立了

A.多党专政制度B.君主立宪制

C.三权分立制度D.民主共和制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故B项正确;英国实行两党制,并未建立多党专政制度,排除A项;英国并未建立三权分立制度与民主共和制,排除C,D项。

17.抓住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从“普法战争”“工人阶级”“《国际歌》”等关键词可以联想到的历史事件是

A.宪章运动B.共产主义者同盟

C.巴黎公社D.十月革命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公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国内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割地赔款,对内镇压人民起义,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巴黎城市起义并建立了巴黎公社,但不久该政权失败,1871年法国工人鲍狄埃为纪念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创作了《国际歌》,故C项正确;A,B,D项与题干关键词不符,均排除。

18.右图反映了英国科学家牛顿的一项理论成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B.创建了微积分

C.建立了完整的力学体系

D.揭示了空间与时间的辩证关系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牛顿力学体系。题于中反映的是牛顿运动三定律,表明了牛顿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C项正确;图中没有反映万有引力定律,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是牛顿在数学上的贡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是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排除。

19.《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个人及其发明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它提供了控制和利用热能、为机械提供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这个人及其发明是指

A.瓦特改良了蒸汽机B.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

C.卡尔·本茨发明了汽车D.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根据材料中“利用热能”“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可知是指瓦特改良蒸汽机,A项正确;火车是改良蒸汽机后出现的新型交通工具,排除B项;汽车使用的是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C项;珍妮机的发明不涉及动力来源的改变,排除D项。

20.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各地掀起革命浪潮,中国、匈牙利等国家的被压迫者发动了一系列运动和革命。从这一角度看,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是A.促使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C.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D.推动了苏俄经济发展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十月革命。根据材料中“世界各地掀起革命浪潮,中国、匈牙利等国家的被压迫者发动了一系列运动和革命”可知十月革命推动了世界各地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C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革命与一战的关系,排除A项;B项中“社会主义政权”、D项中“苏俄经济发展”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21.罗斯福在1933年就职演说中说:“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这说明罗斯福A.对工业进行了调整B.逐步走向了独裁

C.要改变资本主义制度D.要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根据材料中“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可知罗斯福要求扩大行政权,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D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对工业的调整,排除A项;扩大行政权不等于独裁,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不会改变社会性质,排除C项。

22.下图所示军事行动标志着

A.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B.太平洋战争爆发

C.苏联宣布对日本作战

D.日本无条件投降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题干中体现的是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这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B项正确;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排除A项;苏联对日宣战发生在1945年8月,排除C项;日本无条件投降发生在1945年8月15日,排除D项。

23.二战后,美国、日本和西欧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其经济发展共同原因的是

A.加强区域联合,结成发展联盟

B.重视培养人才,大力发展教育

C.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

D.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经济的发展。根据题干“不属于其经济发展共同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区域联合只符合西欧经济状况,不符合美国和日本,故A项符合题意;B,C,D项都属于三者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24.“赫鲁晓夫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段论述是指赫鲁晓夫改革A.推动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B.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

C.促进了苏联轻工业的发展

D.实行多党制从而导致了苏联解体【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工业和斯大林个人权威上都进行了某些调整和批判,即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B项正确;斯大林推动农业集体化,赫鲁晓夫对农业进行了调整,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促进苏联轻工业发展,排除C项;D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和结果,排除。

25.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下列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是

①电子计算机②生物工程③飞机制造④航天技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2分)明朝时,我国已进人封建社会后期,政治、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明史》记载,1380年,丞相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朱元璋认为:“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来不及转脚跟,意为很快)而亡,汉、唐、宋虽有贤相,然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为了解决君相之争,朱元璋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哪些“重大变革”。(3分)

【答案】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3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太祖政治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为解决君相矛盾,废除了丞相制度,设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了君主专制。材料二张传玺在《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中说:“明朝时,考试的内容是‘四书’‘五经’、考试范围必须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则写道:“这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

(2)材料二中两人所论述的是明朝的什么制度?为什么说它“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4分)

【答案】制度:八股取士;原因:因为该制度下,应试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不允许考生发挥自己的见解,不讲求实际学问,成为统治者思想文化专制的工具。(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考试的内容……考试范围·····可知是指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着八股取士的要求、对人的束缚和统治者文化专制等方面来阐述即可。材料三(3)材料三图1中的历史事件产生了哪些影响?图2历史事件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谁?根据两幅图片,指出明朝中后期对外关系的变化。(5分)

【答案】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但给明朝政府造成了沉重财政负担。人物:戚继光。变化:由开放逐渐走向保守,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5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中后期对外关系的变化。第一小问,结合图1可知是指郑和下西洋,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来阐述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抗倭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是指戚继光;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时期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但后期随着外来侵略者和沿海外来势力骚扰,对外交往逐渐保守,实行海禁政策。

27.(12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很多波折,在新中国成立后又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前半期的20多年间,民族资本工业有160多家,投资额仅约460.5万元,主要是缫丝、棉纺、火柴等轻工业,且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后来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自身发展情况与分布各有何特点(4分)

【答案】自身情况:发展速度慢、数量少、投资额少,自身力量薄弱,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受外来势力排挤;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情况及分布特点。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20多年间,民族资本工业有160多家,投资额仅约460.5万”可概括为数量少、投资额少;“主要是缫丝、棉纺、火柴等轻工业”可概括为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自身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可概括为自身力量薄弱;“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可概括为在分布上呈现不平衡性,主要集中沿海地区。材料二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A段被称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什么时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B段反映民族工业呈现萎缩状态,分析其原因(5分)

【答案】时期:“短暂的春天”;原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中华民国的成立,奖励实业,推动民族工业发展;封建帝制被推翻;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等;原因:战争影响(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官僚资本的压迫、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美国商品大量涌人等。(5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A段处于1912年至1919年,民族工业的发展进人到“短暂的春天”;第二小问,其原因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着国际因素、国内因素两方面来阐述;第三小问,B段处于1936年至1949年,当时处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萎缩,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着战争影响、政府政策和官僚资本压制、美国外来商品的涌人等方面来阐述即可。材料三

公私合营

(3)根据图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对近代民族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逗的头质是什么。在这一进群十有何创举?(3分)【答案】实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为公有制;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3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改造。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其创举是“和平赎买”政策。

28.(12分)19世纪60年代,中、美、俄三国都发生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但其结局与影响却不尽相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的美国面临着两大问题。当时,北方需要大批便宜的“自由”劳动力和工业原料,主张解放奴隶,而南方却占用了大批的劳动力,而且南方要求把奴隶制扩展到美国西部新增土地上……1860年,林肯参加总统竞选时的主题是:Theunionmustandshallbepreserved(联邦必须而且将会得到保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当时面临哪两大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4分)【答案】问题:奴隶制存废问题;国家分裂危机。解决: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南北战争。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北方需要大批便宜的‘自由’劳动力……南方却占用了大批的劳动力,而且南方要求把奴隶制扩展到美国西部新增土地上”可知是指奴隶制的存废问题;结合材料“联邦必须而且将会得到保留”可知是指国家统一问题,即面临着国家分裂危机的问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着南北战争的内容和意义来回答即可。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时间企业数工人数量产值(千卢布)1860年991160079541879年2874200051937(2)材料二中数字的变化是俄国历史上哪次改革所导致的?简要说明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影响。(4分)

【答案】1861年农奴制改革;内容: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影响: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重大的转折点。(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一小问,根据图表中1879年与1860年企业工人数量和产值等方面对比,可知在1879年俄国的机器制造业获得迅速发展,结合时间可知是指1861年农奴制改革;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着农奴的解放、份地必须赎买等内容来回答;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着改革的性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阐述。材料三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一书认为:“洋务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另有史料记载,李鸿章办了多年洋务之后,在给曾国藩的信中写道:“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抑实不如日本。”

(3)材料三中的“洋务运动倡导者”做了哪些努力?根据材料三归纳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4分)

【答案】努力: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建立海军;兴办新式学校和派遣留学生。原因:“中体西用”思想的弊端(或没有触动封建制度、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落后)。(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为解决内忧外患,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进行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围绕着洋务运动的内容来阐述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中“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