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自她诞生以来的一代又一代读者。鉴赏这首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体验诗歌情感,陶冶性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再别康桥》是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一的第三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虽然本诗向来众说纷纭,但其艺术之美人所共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因此,从语言赏析入手,从情感体验切入,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体会现代诗歌的特点,多方面感受体悟诗歌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是一首具有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诗歌,有极高美学价值。通过这首诗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培养学生感悟鉴赏现代诗的能力,通过诵读吟咏,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分析诗中意象,理解诗歌中创造的形象,感受诗中意境鲜明,富有流动性的绘画美。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重叠复沓的音乐美、绚丽流动的画面美、深沉缠绵的情感美。从而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再别康桥》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对诗歌接触不多,语言积累不厚,鉴赏审美能力有待提高,高一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本课着重通过朗诵手段,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把握诗歌情感,通过诗歌意象的研究学习加强合作探究能力,激发提高联想、想像能力,积累精美的语言;鼓励学生热爱自然美景,感悟人生,培养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课前探究部分课前布置:①预习《再别康桥》,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多种渠道搜集有关徐志摩的背景材料和现代诗歌的资料。②收集中国古诗词中关于抒写离别之情的著名诗句。二、新课导入部分1、情景导入:(课件演示)导语:“多情自古伤离别”别离终免不了使人伤感沉郁。古今诗文辞赋对此描述可谓数不胜数,或悲壮有加“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或感伤无限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或泣涕依依“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但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别离诗却是别样的一种情调。这就是被林语堂先生称作“情才”和“奇才”的诗人徐志摩的传世名篇《再别康桥》,它一反传统的“为别而伤怀”的苦痛,更多表现的是“因爱而难别”的清新和飘逸,他就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走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柔媚明丽的《再别康桥》留给了中国诗坛,也把永远的怀念留给了人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再别康桥》,去体会那柔媚明丽的美梦和他的似水柔情吧。设计思路及分析与古离别诗比较,强调新诗和古诗的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差距,既点出本诗的一些特点又引出学习的情趣。2、走近诗人(课件演示作者简介以及相关的背景,以文字形式展示)设计思路及分析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把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向其他同学展示,加大了课堂容量。3、诵读入境(初读全诗,整体感知)⑴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设计思路及分析教师的示范可以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加大学习兴趣,通过朗读的指导,有效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整体感知能力。⑵自由朗读。(注意读出停顿、节奏、重音)⑶学生集体诵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感觉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清新淡忧、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设计思路及分析整体感知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第一步,也是主体性教学和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大胆个性理解的基础,在感性的基础上寻找合理的知识支点。4、想景悟情(播放音乐,充分发挥学生联想与想象,理解与吟诵双向并进)。(1)、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在表情达意时,往往要选择典型的景物用以表达特定的情感,你能从文中找到相关的意象吗?设计思路及分析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引领学生对意象的发现和理解,从而为理解绘画美铺垫。(2)、小组讨论:谈谈这些意象所展示的绘画美,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小组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同学们陈述你们组意见。以四人小组活动形式,让学生充分想象与联想,描绘出康河的美丽景色。教师多点拨、启发、鼓励。没有统一答案,鼓励创新。(3)、作者的情感在这些意象和景象中是怎样的?(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具体指导学生诵读,体悟诗人流露的情感)诵读提示:(着重点析1、5、6、7这四节,其它内容相似留白让学生自行揣摩)。总结诗人情感变化:依恋-欢欣-陶醉-执着-激动-沉默-平静设计思路及分析以意象带动想象,既调动了想象力也培养的感受力,诗歌的绘画美也就应运而出。同时,教师在引领示范过程中,教学生阅读方法和规律,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5、赏文品美(通过诵读感受“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1)、学生配乐朗读,感受体会。(2)、这首诗的意境很美,在读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建筑美(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音乐美(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设计思路及分析开放式的提问引领自由的思维和个性的理解,同时学生会感受出建筑美和音乐美的基本内容。6、拓展求异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从«诗经的»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青秋节!”,再到后来李叔同的“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中国诗词中抒离别之情的可谓数不胜数,请同学们举几个例子,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大家看看《再别康桥》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小组讨论)设计思路及分析]知识拓展,通过新旧知识的连接对比,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知识容量,培养学生的探究求异能力,加深对新诗的理解。7、教师小结《再别康桥》测评练习一、基础题(12分)1.填空。(4分)撑一支,向青草更青处。我衣袖,不带走。2.体会加粗词表现的意境。(4分)①油油的在水底招摇②满载一船星辉3.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轻手蹑脚水波荡漾飘浮 B.柔声细语波光艳影破锭C.力挽狂澜招摇过市回溯 D.悄无生息沉默寡言沉淀4.下列加粗词与例句中的词意思相同的是()(2分)例句: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A.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B.这件事办得很漂亮。C.这件衣服不大漂亮。D.这房间布置得很漂亮。二、整体感悟(6分)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2分)2.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4分)三、课文阅读题(14分)阅读第2~6节,回答问题。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第二层是。(2分)2.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的内心感受。(2分)3.“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的“梦”是指(当时、昔日)的梦。(2分)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假若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飏,飞飏,飞飏,——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凉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飏,飞飏,飞飏,——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飏,飞飏,飞飏,——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他的衣襟,贴近他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参考答案一、1.长篙漫溯挥一挥一片云彩2.①写出河中水草的飘忽肥美②把星的光辉装满船舱,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夜色的美好。点拨:要真正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3.C点拨:A项中“飘”应为“漂”,B项中“锭”应为“绽”,D项中“生”应为“声”。4.B点拨:要结合具体语境揣摩词的意思。二、1.三个即金柳、青荇、潭水点拨:“意象”即“诗人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事物”,要充分把握诗歌所绘景物。2.诗人不愿把来寻旧梦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此外“悄悄”也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片感情领域是属于他自己的。点拨: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三、1.写景抒情2.悲伤、遗憾、苦闷点拨:要抓住诗人在诗歌中贯穿始终的感情。3.昔日《再别康桥》效果分析一、教师教学效果分析1.对课改理念体悟到位,落实文本教学,注重探究文本本身的美感与内蕴,真正让学生学会鉴赏,懂得欣赏美文。2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能够抓住环境和人物来切入,对重点部分狠敲猛打,感悟真切,深刻,显示了良好的语文素养。3.教学语文驾御能力强,精练生动富有启发性,逻辑性,易于被学生接受,教态自然,得体,大方,表情丰富,富有生气。4.课堂教学本真,富有青春朝气,属于激情舒展型的语文课堂。4.课堂教学环节灵活多样,一环紧扣一环,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阅读鉴赏归纳的精练到位富有美感。二、学生学习效果分析在具体课堂教学实施中,学生因为做了较为充分的预习,导学案也作了批阅,所以课堂效率总体较好。学生讨论问题、回答问题积极踊跃;白板展示放在台前展示,并有学生进行解读,让所有学生和听课老师都能看见,而且有少数学生能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在课堂朗诵中,学生的声音也很洪亮有气势。《再别康桥》观课记录一、导入新课本人学过多年的语文了,记得最深的还是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比如“一只鹅,两只鹅,扑通扑通跳下河”。(学生笑)既然同学们都喜欢读诗,那对诗歌一定有自己的认识,请问“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是一首诗吗?(在屏幕上打出文字,学生讨论)经过讨论后,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一致认为不能算作一首诗,因为实在读不出什么韵味。(又在屏幕上打出“飞入芦花皆不见”)经过讨论,同学们明确了,加上最后一句增添了诗歌的韵味,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富有诗味。由此可见,诗歌总是带给人们丰富的想象,我们学习诗歌,就是要通过丰富的想象,感悟诗歌的意境。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二、背景介绍三、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离别的情感1.先推选一位同学朗读,请其他同学简单评价;2.再欣赏黄磊的朗诵录音;3.通过朗读,感悟作者在即将离开康桥时的情感。讨论后明确:作者主要表达了对康桥的“殷殷的挚爱,深深的依恋”之情。四、鉴赏诗歌,感受诗歌创设的意境1.诗歌的哪些章节恰当地表达了作者的离别情感?(学生讨论)(1)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2)第二~四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彩虹似的梦。”(3)第五~六节“寻梦,撑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烂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4)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是因为作者的豁达,而是源于对康桥的挚爱,源于对康桥的依恋。“不带走”是因为无须带走,康桥已经深深烙进作者的心底,何须带走一草一木哪怕是一片云彩?2.对比古人写的离别诗句,鉴赏《再别康桥》的独特意境。(1)学生讨论:你会为离别创设怎样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言,让他们各抒己见)(2)列举古人写的离别诗句,分析他们的共同特点。①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③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同之处是:离别情绪感伤沉重。(3)对比分析,《再别康桥》创设的离别情境的特点①离别的对象特别②离别的气氛轻松③选择的意象新颖《再别康桥》创设的情境清新飘逸,体现了“新月诗派”的创作特色。五、结语徐志摩先生没有来得及为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1931年11月19日,他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徐志摩不幸遇难,坠落于泰山脚下,年仅35岁。正如他写的另一首诗所言:“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而常伴人生。徐志摩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诗歌将永存于人们的心中。板书设计离别的对象——特别(云彩)离别的气氛——轻松(轻轻、悄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