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考前秘密
试卷类型:A
二。二二年东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题
(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L答卷前务必将你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按要求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的相
应位置。
2.本试题不分III卷,所有答案都写在答题卡上,不要直接在本试卷上答题。
3.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对应的答题卡区域,不得超出规定范围。
一、积累运用(共20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拼搏奉献。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
业高度娄合时,青春的光pii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
①契②P。
【答案】①⑷②.谱
【解析】
【详解】契合:qih6,相合。
光谱:guangpu,当一束受到色散后的辐射能量被聚焦,并使其诸分波按波长的顺序排列
时所成的一系列像。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
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②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民族
复兴的前途。
③世界各地奥运健儿齐聚五环旗下,相互尊重、彼此激励、突破极限、超越自我,完美
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充新格言。
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坚决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
‘非粮化“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A.坚持找寻演绎遏制
B.坚定探寻演绎遏制
C.坚定找寻演示遏止
D.坚持探寻演示遏止
【答案】B
【解析】
【详解】第一空:坚持,意思是坚决保持、维护;不改变。坚定,意思是(立场、主张、
意志等)稳定坚强;不动摇。根据前文“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
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可知,先“讲好‘黄河故事'”到“延续历史文脉”再到坚定
文化自信不动摇,故应用“坚定”;
第二空:找寻,意思是寻找。探寻,意思是探求;寻找。“探寻”更符合“在风雨如晦的
中国”这一语境,表现出了新青年寻找民族复兴的前途的艰难,故应用“探寻”;
第三空:演绎,展现,表现。演示,通过某种方式,把事物的发展过程向人展示出来,使
人有所认识或理解。根据语境“'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可
知,应用“演绎”;
第四空:遏制,制止;控制。遏止,阻止。“遏制”更符合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
基本农田,非粮化,”这种行为,以确保18亩耕地,故应用“遏制”;
故选B。
3.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
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夏”,原本指中原地区的人。《说文解字》说:“夏,中国之人也。”段玉裁注:
“引申之义为大也。”“夏”是象形字,表示堂堂正正、高高大大的人。
C.“人生万事须自为,陛步江山即寥廓。”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
最殷切的希望。
D.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强调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
色低碳发展道路,为进一步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答案】B
【解析】
【详解】A.“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在提示下文“主题”的具体内容,所以后面要用冒
号;
C.“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与“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是单句中的并列关
系,不应用分号,要改为逗号;
D.“求是”在句中是杂志的名称,应该用书名号;
故选Bo
4.下列句子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国家的财富。老祖宗留下的“金碗”怎可拱手送人?国务
院办公厅今年3月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特别强调:
①制定实施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继续推进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探索将具有独
特地制方法的中药饮片纳入中药品种保护范围。
②要健全中药材种植养殖、仓储、物流、初加工规范标准体系。
③鼓励创建以中药材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群和以中药材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强镇。
④鼓励中药材产业化、商品化和适度规模化发展,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
A.③④②①B.②③④①C.②④③①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
通读四句话,确定第②句是这段话的中心句;第④句“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是
承接中心“中药材种植养殖”的进一步说明;第③句“创建以中药材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
群”是对应中心句的“仓储、物流”;第①句”实施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继续推进中
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则是承接中心句的“初加工规范标准体系”。所以,排序为
②④③①。故选C。
5.填空。
心怀家国、志在天下,家国情怀已沉淀为中华儿女的内在品格,在历代诗人的作品中多有
体现。
诗句家国情怀作者作品
将士们在悲壮惨烈的战斗中李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忘身报国的忠心《雁门太守行》
王维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将士用命,不畏战事频繁
《使至塞上》
诗人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辛弃疾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愿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诗人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苏轼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志向《江城子•密州出猎》
虽辞官归乡,诗人仍心系国龚自珍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前途和命运《己亥杂诗》其五
【答案】①.报君黄金台上意②.提携玉龙为君死③.萧关逢候骑④.都护
在燕然⑤.了却君王天下事⑥.赢得生前身后名⑦.持节云中⑧.何日遣
冯唐⑨.落红不无情物⑩.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
【详解】注意“提携、萧关、候骑、燕然、赢、遣”的正确写法。
6.名著阅读。
(1)(国家)作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是
—(题材)小说,完成于19世纪70年代,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读者
们的评价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请你在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任选其一,从《海底两万里》中提炼出一个关键
词,并围绕关键词写一段70字以内的评论。
【答案】(1)①.法国②.科幻
(2)示例:奇迹。鹦鹉螺号的发明是一个奇迹。它有坚硬如铁的双层艇体,有无穷的机械
动力,不必担心爆炸和火灾,更不必担心碰撞和解体,不受台风和旋涡的影响。
【解析】
【小问1详解】
考查文学常识。《海底两万里》(Vingtmillelieuessouslesmers)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
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
第二部。《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科幻小说,科学性是它的一大特征。这部作品中,他将对海
洋的幻想发挥到了极致,表现了人类认识和驾驭海洋的信心,展示了人类意志的坚韧和勇
敢。
【小问2详解】
考查对名著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的把握。根据题干要求,从《海底两万里》中提炼出一
个关键词来评论其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中的其中一个即可。答案不唯一,言之有
理即可。注意字数的限制。
示例:神奇。情节设置古怪离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充满神秘色彩的海底世界,可以海底
狩猎,参观海底森林,采集印度洋的珍珠,目睹珊瑚王国的葬礼等。
7.综合性学习。
为落实“双减”政策,某校开展了以“落实‘双减'我担当”为主题的“天下国家”综合
性学习活动。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为解决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必须不打折扣地落实。
“双减”政策落地后,课外学科培训班停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上学年,
某中学在9月份和12月份各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来看,家长对“双减”政
策的支持率由35%提升至92%,家长的经济负担大大减轻,绝大多数家长的态度由刚开始
时的焦虑、怀疑转变为支持、配合。
材料二:
“双减”政策发布后社会情绪分布图
8厘
49.1%
300%-1
i162%
100%i
ili_IL
材料三:
学生参加校外培训作用反馈表
(1)"落实‘双减'我担当”中的“担”小篆写作“工g.”,《说文》解释“僮
(担)”,“荷”也。“负书担橐”(《战国策》)中的“担”即用其本义:
o"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与妻书》)和“落实‘双减’我担
当”中“担”则引申为:
(2)研读材料二,就“双减”政策发布后的社会情绪表现,写出你的发现。
(3)“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
身。”暑假马上到来,你可能又要面临各类培训。请你站在“天下国家”的高度,结合材
料一、三,说出不参加校外学科培训的至少两个理由。
【答案】(1)①.驮、背。②.承担、担负。
(2)一、人们对“双减”政策落实的讨论和关注度比较高;
二、少部分人对“双减”政策持赞成期待;
三、社会上依旧有少部分人对“双减”政策抱有怀疑的态度;
(3)一、不参加校外培训能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不参加校外培训能够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缓解家庭经济压力。
【解析】
【小问1详解】
此题主要考查词语含义。
①空:“负书担橐”是“背着书箱,挑着行李”的意思,所以“负”是“背着、驮着”之
息;
②空:“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是“所以宁愿让你先死,我来承担一切苦难与悲痛”
的意思;“落实‘双减'我担当”是“我来担负落实‘双减'政策的工作”之意。所以
“担”是“承担、担负”之意。
【小问2详解】
此题主要考查概括能力。
根据柱状图及占比不难发现,“对政策的支持期待”占比为34.7%,虽然大家支持,但是
只占有一少部分;而“对政策支持落实的讨论和关注”占比相对较高,说明“双减”政策
的落实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社会和家长的担忧”占比16.2%不难发现,虽然政策
己经发布,但是依旧有少部分家长会出现担心焦虑的情况。结合上述,也不难发现,“双
减”政策依旧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依据上述,分析可得出。
【小问3详解】
此题主要考查概括能力。
题干中提到站在“天下国家”的高度谈论理由,必须首先知道“天下国家”的高度是什
么。首先先理解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意思,孟子说:“天
下的根本在国,国的根本在家,家的根本在自己身上。”也就是良好的家风培育人,培育
美好的种子,人从家里边把这颗种子又带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影响到更多的人,从而营造
出更和谐、更美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天下国家”的根本在于家庭和个人。结合材料一第
二段“‘双减'政策落地后,课外学科培训班停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可以看
出,不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对于同学们个人而言,课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通过材料一第二
段“家长对‘双减'政策的支持率由35%提升至92%,家长的经济负担大大减轻,绝大多
数家长的态度由刚开始时的焦虑、怀疑转变为支持、配合”可以看出,不参加校外培训对
于家庭本身而言,减轻了父母的经济压力,使父母不再焦虑;结合材料三图可知,觉得参
加校外培训机构占用自己正常生活时间及对自己成绩没用的相对来说占比较大,从这点可
以分析出对个人而言,不参加校外培训机构能够不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时间,利用课余时
间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据此可分析得出。
二、阅读欣赏(共50分)
(一)(4分)
登楼望水
(唐)顾况
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
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8.本诗四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颇具特色,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9.下列选项中表达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写“登楼望水”,与许多写登山登楼登塔的唐诗一样,都是借景抒怀。
B.作者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故写本诗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
C.本诗为作者暮年所作,写登高望远,看到迎接他的归船,思乡心切,无心赏景。
D.全诗文句通俗易懂,景情并有,不着一“愁”,实则写“愁”。
【答案】8.示例:首句“鸟啼花发柳含烟”是起句,诗人便点出了此时其身处的美好风光,
可是风光大好,诗人却在第二句用了“抛却”,这说明了诗人此时带愁,无暇眷顾风景,而
是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后两句,诗人回忆少年时光,心里很愉悦,于是诗人更上高楼,
眺望远处一江绵绵春水,心潮起伏,想着何时故乡才能迎来他的这一只归船,诗人愁之来源,
是身处异乡而不得归之苦。四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巧妙抒发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9.AD
【解析】
【8题详解】
考查对诗歌的分析理解。唐代诗人顾况,身在他乡,见春天再次到来,花开似锦,绿柳如
烟,蜂蝶随香,燕飞莺啼,不由得感慨时光之匆匆,而自己倏然已经老去。为着追逐功
名,远离家乡,长年不归,让韶华白白逝去。到得此时,仍空自惆怅,不肯回去。
开篇诗人写“鸟啼花发柳含烟”,显然,展现在我们以前面前一副春光明媚的画面。春天
是温暧的季节,小鸟叽叽喳喳在树林中穿越。在树林中鸣叫。再看地上的花朵更是百花争
艳,竞相开放。柳树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在湖边的水汽中腾起春烟。这是多么美好的春光
啊,让人沉醉。但是此时诗人的心思却不在这里,“掷却风光忆少年”,他没有被眼前这
美丽的景色所打动,而是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也正是因为这种回忆让他陷入了春愁之
中。那么这种春愁究竟是什么呢?唐诗的最后两句给出了答案。“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
何处一归船”,在这个春光烂漫的季节里,诗人登上了高楼,眺望远方的江水翻腾。心中
期待着故乡什么时候能够带来一条船,把我从这里接回去呢?如此在美丽的春光中登高望
远,盼望故乡来船,这种表达并不多见。由此看得出诗人的这份春愁,如江水般滔滔不
绝。而美丽的春光不过是这点缀而已,更让诗人的愁绪满怀。最后一句七个字写出了诗人
春愁之所指,那就是对于故乡的思念。
【9题详解】
考查对诗歌的分析理解。
B.“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错误,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绿柳如烟,这是多么美的春
光,可是如此大好风光,诗人却将美景抛在一边,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眼前的春光很
美,可是记忆中故乡的春光更美,诗人登高远眺,希望能有一叶扁舟载着他回到故乡。抒
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没有“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之意;
C.“看到迎接他的归船”错误,后二句是虚写,诗人开始去眺望故乡,想着何时故乡才能
迎来他的这一只归船,并非真正看到迎接他的归船;
故选AD。
(-)(8分)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岳阳楼记》
(乙)
①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铺糟啜暗①皆可以醉;果
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②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
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
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③余自钱塘移守胶西②,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③;
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④,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
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
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为苟全⑥之计。而园之北,
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④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⑥有隐君子
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⑦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
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
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
渝脱粟而食之⑥,日:“乐哉游乎!”
⑤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日“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
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
注:①铺,吃。啜,喝。糟,浊酒。酶,薄酒。②胶西,指密州,今天的诸城市。③蔽采
椽之居,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④比,连续,常常。登,丰收。⑤苟全,大致完备。⑥
庶几,表希望或推测。⑦卢敖,秦时人。遁,隐居。⑧秫,黏高粱,可以做烧酒。滴
(yue),煮。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改任密州太守,勤政厉为,密州政局初
定,于是修葺园圃北旧台一新,并作文记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尊暮冥冥,虎啸猿啼薄: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
③余自钱塘移守胶西守:
④南望马耳、常山南:
11.分别概括两文所体现的“忧乐观”并说明其由来。
12.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答案】10.①迫近;②因为;③任知州:④向南。
11.甲文的忧乐观是“先忧后乐”,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来;乙文的
忧乐观是“超然于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从“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
外也”而来。
12.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于一篇之中,借景抒情,对比手法。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
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②句意: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以,因为;
③句意: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守,任知州;
④句意:从台上向南望马耳、常山。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作者观点的把握,要结合相关句子来分析。
阅读甲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是“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
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这句话点明了作者的忧乐观,即“先忧后乐”,也就是“吃
苦在前,享乐在后”;
阅读乙文,“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的意思是“以说明我之所以到
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这句话点明了作者的忧乐
观,即“超然于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无所希冀,无所
追求,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就不会有什么烦恼,能成为一个知足者常乐的人。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比较阅读,要求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共同之处。
甲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于一篇之中。第①段叙述事情的本末,交代作记的缘由;第
②段描写洞庭湖的大观胜览:第③④段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以及游人的不同心情,借景抒
情;第⑤段抒情议论,表现作者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政治抱负。第③④段运用对比手法,一
暗一明,一悲一喜,传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
乙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于一篇之中。第①段,从正面论述超然于物外的快乐;第②
段从反面论述不超然必会悲哀的道理;第③段叙述自己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
游而得乐的情景;第④段描写登台远望的景象,借景抒情,抒发了对“超然台”的喜爱之
情;第⑤段交待了其弟苏辙(子由)为此台命名并作赋的事,画龙点睛。第①②段运用对
比手法一正一反,正反对照,有力地论证了只有超然于物外,才能无往而不乐;如果超然
于物内,则必悲哀的道理。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
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
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
乙: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
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
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
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
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
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躲避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因此,心中充
满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
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
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
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
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
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以便勉强度
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
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
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
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
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
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
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
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
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
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三)(8分)
①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
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②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
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
吗?”
③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④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
的。”
⑤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
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
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
“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
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
茅屋。
⑥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⑦“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⑧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⑨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
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
13.作者运用人物群像来突显“雷锋精神”的丰满和富于变化,请结合下列语句进行简要
分析。
①解放军说:“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②(梨花)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③姐姐出嫁后,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④瑶族老人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
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⑤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
习。
14.有文章评论本文“有提炼”“有夸饰”“有点儿虚构”,我们读来却觉得素朴、真
实。请你谈谈作者是如何达到这一效果的。
【答案】13.解放军为方便路人建起小茅屋;梨花深受感动,照料小茅屋;小姑娘在姐姐出
嫁后,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为方便后来人来送米;我们修理小茅屋。人人心里都想着他人,
都想为小茅屋做事,这都是雷锋精神的体现。
14.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人物刻画:悬念迭起,层层推进的结构;情景交融,理藏事中的艺
术手法:立意高远,构思奇特,文笔清新;因小见大,平中见奇,发人深思,令人读来觉得
素朴、真实。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与精神内涵。
结合①句"解放军说:‘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分析可
知,这是写解放军传承雷锋精神,为方便过路人建起避风雨的小屋;
结合②句“(梨花)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
小茅屋”分析可知,梨花深受感动,学习解放军传承雷锋精神,在解放军走后照料小茅
屋;
结合③句“姐姐出嫁后,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分析可知,小姑娘接过姐
姐的任务,传承雷锋精神,照管小茅屋;
结合④句“瑶族老人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
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分析可知,瑶族老人来送米,方便后来
人,人人心里想着他人,都想为小茅屋为事,体现了雷锋精神;
结合⑤句“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
向她学习”分析可知,我们被哈尼小姑娘为群众着想的精神感动,也想为小茅屋做点事,
决定修理小茅屋,这些都是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写作手法。
结合第①段“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
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第②段“瑶族老人立即
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
哈哈大笑起来”可知,这里对哈尼小姑娘的外貌描写十分细致生动,可见文章语言生动形
象,令读者读来如此眼前,如亲眼所见,真实可感;
结合第①段“我想:她一定是梨花”第⑥段“原来她还不是梨花”第⑨段“我望着这群充
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可
知,我们寻到住所,找小茅屋的主人,这也不是主人那也不是主人,最后恍然大悟;围绕
着“寻找小茅屋的主人”,文章在结构上悬念迭起,层层推进,使人在这多种变化中悟出
深刻的哲理,得到美的享受;作者歌颂雷锋精神代代相传不是直接歌咏,也没有简单地以
梨花作象征,而是文势委婉,几经曲折;所以有文章评论本文“有提炼”“有夸饰”“有
点儿虚构”;作者由花想到人,想到人的思想、精神,从而完成了作者的意图,揭示了作
品的主旨,立意高远,构思奇特,文笔清新;通篇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似乎只有几个平
凡的细节,然而却因小见大,平中见奇,发人深思,令读者读来觉得素朴、真实。
(四)(14分)
物候的南北差异
竺可桢
①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我国强域辽阔,在唐、宋时代,南北纬度亦相差30余度,物
候的差异自然很分明。往来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诗人已可辨别这点差异,至于放逐到南岭
以南的柳宗元、苏轼,他们的诗中更反映出岭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
不同了。
②秦岭在地理上是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在气候上是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许多
亚热带植物如竹子、茶叶、杉木、柑橘等等只能在秦岭以南生长,间有例外,只限于一些
受到适当地形的庇护而有良好小气候的地方。白居易于唐元和十年(815)从长安初到江
西,作有《潺阳三题》诗并有序云:“庐山多桂树,浪浦多修竹,东林寺有白莲花,皆植
物之贞劲秀异者……夫物以多为贱,故南方人不贵重之……予惜其不生于北土也,因赋三
题以唁(怜悯、安慰)之。”其中《激浦竹》诗云:“潺阳十月天,天气仍温^(热),有
霜不杀草,有风不落木……吾闻汾晋间,竹少重如玉。”白居易是北方人,他看到南方竹
如此普遍,便不免感到惊异。
③苏轼生长在四川眉山,是南方人,看惯竹子的,而且热爱竹子。青年时代进士及第
后不久,于宋嘉祐七年(1062)到京北路(今陕西省)凤翔为通判,曾在宝鸡去四川路上
咏《石鼻城》,诗中有“……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句。竹子确是南北物候不
同很好的一个标志。
④秦岭是我国亚热带的北界,南岭则可说是我国亚热带的南界,南岭以南便可称为热
带了。热带的特征是:“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换言之,在热带里,干季和雨季的
分别比冬季和夏季的分别更为突出。而五岭以南即有此种景象,可于唐、宋诗人的吟咏中
得之。柳宗元的《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诗:“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
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意思就是二月里正应该是中原(以河南为中心的北方
部分地区)桃李争春的时候,但在柳州最普遍的常绿乔木榕树却于此时落叶最多,使人迷
惑这是春天还是秋天?苏轼在惠州时,有《食荔枝二首》记惠州的物候:“罗浮山下四时
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又在《江月五首》诗的引言
里说:“岭南气候不常,吾尝云: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不领以日月为断
(判断标准)也。”温带植物如菊花、桂花在广州终年可开;但是即使在热带,原处地方
植物的开花结果,仍然是有节奏的。苏轼在俯耳有诗云:“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
桐开。”相传阴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如今海南岛僚耳地方的物候未见记录,可能还是如
此。1962年春分前一周,广州越秀山下的桃花早已凋谢,而柳叶尚未抽青,在韶关、郴州
一带,却正值桃红柳绿之时。可知五岭以南若干物候,是和长江流域先后相差的。
⑤还有一个重要的物候,即梅雨的时期,在我国各地也先后不一。这在唐、宋诗人的
吟咏中,早已有记载。柳宗元诗:“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柳州梅雨在小春,即农
历三月。杜甫《梅雨》诗:“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即成都(唐时曾作为“南
京”)梅雨是在农历四月。苏轼《舶棹风》诗:“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
苏轼作此诗时在浙江湖州一带,三时是夏至节后的15天,即江浙一带梅雨是在农历5月。
现在我们知道,我国梅雨在春夏之交,确从南方渐渐地推进到长江流域。
⑥前面讲过,我国的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从世界范围来说,也一定是这样。霍普金
斯的物候定律,只谈到物候的纬度差异、经度差异和高度差异,如果以物候的南北差异而
论,须有商榷之处,所以我们不能机械地应用霍普金斯定律。以欧洲为例,据英国气象学
会的长期观测,从最北苏格兰的阿贝丁到南英格兰的布里斯特耳,南北相距640公里,即
6个纬度弱,11种花卉的开花期,南北迟早平均相差21天,即每一纬度相差37天。而且
各种物候并不一致,如7月开花的桔梗,南北相差10天;而10月开花的常春藤,则相差
至28天。由此可知南北花期,不但因地而异,而且因时季、月份而异。
⑦我国地处世界最大陆地亚洲的东部,大陆性气候极显著,冬冷夏热,气候变迁剧
烈。在冬季,南北温度相差悬珠;但到夏季,则又相差无几。北京、南京纬度相差7度
强,在三四月间,桃李始花,先后相差19天;但到四五月间,柳絮飞、洋槐盛花时,南北
物候相差只有9天或10天,3月,南京平均温度尚比北京高3.6摄氏度,到4月则两地平
均温度只差0.7摄氏度,5月则两地温度几乎相等。在长江、黄河大平原上,物候差异尚且
不能简单地按纬度计算出来,加之我国地形复杂,丘陵、山地多于平原,更使物候差异各
处不同,差异自必更为复杂。
15.本文为事理性说明文,逻辑严密。阅读文章,将行文思路补充完整。
因地和因时季、月份造成南北物候复杂性差异。
16.文章第一段说:“他们的诗中更反映出岭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
不同了。”请结合第④段分析其“质的不同”的具体表现。
17.大量引用古诗文是本文主要说明方法之一,请分析作者用意所在。
18.简要分析第⑦段的语言特点。
【答案】15.秦岭南北存在温带和亚热带的物候差异;南岭南北存在亚热带和热带的物候差
异;梅雨时期在我国各地先后不一
16.二月本是中原地区桃李争春的春季,在南岭以南地区却己出现树叶凋落的秋季场景;南
岭以南很多植物开花结果和中原地区有先后差异。
17.文章通过引用大量的古诗文等资料,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生动性,增强文章文采,同时
赋予文化气息。
18.第⑦段说明语言严谨科学,直白明了,运用“19天””3.6摄氏度”等具体数据,“几
乎”“简单”等程度副词,加强说明的准确性。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根据题干给出的提示,给文章划分层次:文章第①段
为第一层,主要内容在题干已给出,即“点出说明对象,明确指出南北物候差异”;第②
和③段为第二层,根据第②段“秦岭在地理上是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在气候上是温
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的内容可知,这一层主要说明秦岭南北存在温带和亚热带的物候差
异;第④段为第三层,根据第④段“南岭则可说是我国亚热带的南界,南岭以南便可称为
热带了”的内容可知,这一层主要说明南岭南北存在亚热带和热带的物候差异;第⑤段为
第四层,根据第⑤段“还有一个重要的物候,即梅雨的时期,在我国各地也先后不一”内
容可知,这一层主要说明梅雨时期在我国各地先后不一,也是南北差异的物候表现;第⑥
段和第⑦段为第五层,主要内容题干已经给出,即“因地和四时季、月份造成南北物候复
杂性差异”。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④段柳宗元的《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内容分析可
知,此诗表现了柳州二月十分榕叶落尽的场景,表现出秋季物候特征,南岭以南地区与中
原地区二月表现的春季物候特征不同;根据《江月五首》的内容和苏轼在僧耳有诗分析可
知,都表现出“五岭以南若干物候,是和长江流域先后相差的”。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作用。引用大量古诗文,内容上都可以作为资料为自己的说明提供事
实证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第⑤段引用柳宗元、杜甫、苏轼的诗,证明了“还有
一个重要的物候,即梅雨的时期,在我国各地也先后不一”,增强了说服力。同时引用古
诗文,是文章语言富有节奏和诗意,增强文章文采。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分析。第⑦段大量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如“北京、南京
纬度相差7度强,在三四月间,桃李始花,先后相差19天”,将“北京、南京”之间三四
月间的桃李开花时间进行了对比,明确地列举了相差为具体维度为“7度强”和相差的具
体时间“19天”,都使文章说明语言准确直接,从而增强文章的严谨性;第⑦段还运用准
确的程度副词,如“5月则两地温度几乎相等”一句中的“几乎”一词,表明了也不是完
全相等,还是有一定差异的,表明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五)(16分)
点亮灵魂的灯
李汉荣
①李叔同(弘一法师),是近代中国少有的圣人之一。我读他的传记,知道他也是由迷
而悟,由俗而圣的;需要修行,也需要不断突破、升华,并在升华而达到的境界里全身心
沉浸,身心俱净,表里清澈,灵与肉均进入另一种状态。那或许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
大化之境,或许是悲天悯人、慈爱盈胸的大爱之境。
②在他未成圣之前,也即他“俗”着的时候,从他的照片里看,他那时不过是一个高
雅的、有出息的“俗人”而已。而到他心有所属以后,李叔同渐渐变成了弘一法师,从照
片上看,他终于完全退尽俗气,整个儿看,从形与神,灵与肉,从看不见的精神内核的深
处,透露出的是无比高洁的、完全精神化了的气息。那个肉身的李叔同、世俗的李叔同似
乎已经蒸发了,留下的是一个纯粹的弘一法师-----个从自己内心深处发出精神之光来照
耀这个世界——这样的人,就是生命被信仰照亮的人,也就是“道成肉身”。他的身体成
为了一座庙宇,守着这座庙不是他活着的目的,他是要在这庙里点亮一盏心灯,供奉一颗
伟大的灵魂,并用这心魂的光芒照亮存在的暗夜,照亮一切未明的事物,让生命和宇宙影
显出神圣的意味——这才是活着的目的和意义。
③说到“肉身”这座庙,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座。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肉身、越来越
轻淡灵魂,以至于许多人仅有一具无灵之躯了。肉身的装饰、肉身的充填、肉身的快感,
成了唯此为大的事,而肉身之内,只剩下层出不穷的欲望和本能冲动。许多哲学家说现代
商业社会的人不过是一些没有灵魂的“欲望之躯”,可谓点中要害。我们看到,多少人把
肉身这座庙装饰得五色迷眼,打造得金碧辉煌,而庙里除了欲望,却没有灵魂的位置,没
有灯的位置,基本上是一座空庙、一座黑庙。想来,真是有些虚妄,我们千方百计收拾着
一座这样的庙,到头来庙一倒,就什么都没有了。天生了人的肉身这座庙,人一方面要维
修好这座庙,同时要在庙里点敬灵魂之“灯”。点亮灵魂的灯,能使我们意识到头顶的星
空和内心的道德律的深沉召唤;点亮灵魂的灯,能让我们感悟到不因我们离去而消失的永
恒的东西那种庄严感、神圣感。
④试想,如果肉身这座庙里,没有“灯”的光芒,这座庙会是怎样的庙?几面肉墙,
一堆脂肪之外,还有什么呢?或许围绕肉身,会得到一些短暂的快感,但不会有那种意味
深长的美感;会得到一些浅薄的满足感,但不会有那种天长地久的意义感。人生的意义,
必须在“灵魂到场”的境况下才会发生。物质并不能自动生成意义,石头是硬的、静止
的,水是软的、流动的,在一双物质的眼睛里,它们只是物而已。而在一双灵魂的眼睛
里,石头是建造宇宙神庙的材料,它见证了宇宙运动的神秘过程,它是时间的密码;水起
源于我们的想象力不能抵达的上游,水流过世世代代人的身体和眸子,水里面保存着智者
的眼神,保存着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叹息和他投进水里的沉思的眼神,水保
存着多少流泪的眼神和喜悦的眼神。与水相遇,你是与多少眼神相遇?掬水在手,你是把
多少流逝的人生掬在手中?你看月亮升起,你会想起唐朝的月亮如何升起,唐朝的月光是
怎样盛满诗人们的酒杯;你看见山路上的车前草,你会想起《诗经》里的车前草,想起世
世代代车轮前,那摇曳着、芬芳着的车前草,于是这车前草就连接起古今的道路,我们不
过是行走在古人的脚印里。由于灵魂的到场,事物就逸出了它实用性、有限性的枷锁,我
们透过世界的物质运动的轨迹,感悟到更深奥和庄严的精神运动。就这样,到场的灵魂,
主持了我们与世界相遇的仪式,人生是有意义的过程。反之,如果灵魂不在场,一切都是
幽暗的、混乱的,都是无意义的。
⑤再回到李叔同。他的传记里,写他每次入应前,都要拿起髡子抖一抖,然后才落
座,他怕压死歇栖于凳子上的小虫子。圣人之心,既至大可以包容宇宙,又至小竟然怜悯
一粒小虫。他的灵魂告诉他,众生平等,无论一个巨人一头大象还是一粒昆虫,都是无限
宇宙中“呼吸的一瞬”,都是无数磨难经历中才拥有的生的一瞬,何其不易,何其当惜。
他知道,在无限巨大的宇宙里,那些小的、弱的随时被忽略,随时都会受伤害,它们更值
得同情和怜惜。
⑥李叔同晚年有一幅他的背影照,他行走在小路上,前面是幽深的林木,他正往林中
走去,那安静无言远去的背影,都像写满了话语。如果他转过身来,我会看见一张怎样的
脸呢?那脸或许与背影一样安静,甚至看不到确切的表情,但是,如果我们用心凝视,用
灵魂解读,会从他的表情里,看到月亮从夜的深处投来的表情,看到盐从海的内部提炼出
的表情,看到莲从淤泥里面升起的忧伤而芳香的表情。
⑦灵魂就这样为生命引路,并且塑造着生命的姿态和表情。我从李叔同的前后照片,
清楚地看见灵魂是怎样深刻地改变一个人,包括他的情感、行为、气息,甚至面貌和背
影。点亮灵魂的灯,那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大化之境,那是悲天悯人、慈爱盈胸的大
爱之境。灵魂到达怎样的境界,生命才拥有怎样的境界。只有高处的灵魂,能引领我们到
达生命的高处、深处。
⑧这样形神兼备的脸和仪态,显然不只与营养和服饰有关,更主要与信仰有关,与教
养有关,与德性有关。当信仰缺席,教养荒废,道德退位,沸腾的欲望乘虚而入成了主
角,而它,欲望,如狼似虎的欲望,如油煎火烧的欲望,又能塑造出怎样的脸,雕刻出怎
样的表情呢?
19.简析“点亮灵魂的灯”的含义,说说文章以“点亮灵魂的灯”为题有哪些作用。
20.探究第⑦段“灵魂就这样为生命引路,并且塑造着生命的姿态和表情”在全文中的作
用。
21.文章选取“点亮灯”这具体常见的行为来阐释生命感悟,该思维视角妙处何在?
22.试就本文语言一种显著特点及表达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9.点亮灵魂的灯,那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大化之境,那是悲天悯人、慈爱盈
胸的大爱之境。
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李叔同因为点亮灵魂的灯而成圣。点明文章主旨,呼吁读者点亮灵魂的
灯,让灵魂为生命引路,并塑造生命的姿态和表情。形式新颖,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0.总结上文,灵魂为李叔同的生命引路,并塑造了他生命的姿态与表情。引出主旨,号召
读者点亮灵魂的灯,让灵魂引领我们到达生命的高处、深处。
21.具体常见的行为来阐释生命感悟,以小见大,由浅入深。把深奥的道理阐释得通俗易懂,
亲切自然。
22.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深刻隽永,如石头是建造宇宙神庙的材料,它见证了宇宙运动的神
秘过程,它是时间的密码。
【解析】
【19题详解】
第一问: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⑦段中的“点亮灵魂的灯,那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大
化之境,那是悲天悯人、慈爱盈胸的大爱之境”可提炼作答。
第二问:考查题目的作用。联系第②段中的''从他的照片里看,他那时不过是一个高雅
的、有出息的‘俗人’而已。而到他心有所属以后,李叔同渐渐变成了弘一法师,从照片
上看,他终于完全退尽俗气,整个儿看,从形与神,灵与肉,从看不见的精神内核的深
处,透露出的是无比高洁的、完全精神化了的气息”可知,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李叔同因为点亮了灵魂的灯而由一个俗人变成了一个圣人。联系第⑦段中的“灵魂就这样
为生命引路,并且塑造着生命的姿态和表情”“点亮灵魂的灯,那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
的大化之境,那是悲天悯人、慈爱盈胸的大爱之境。灵魂到达怎样的境界,生命才拥有怎
样的境界。只有高处的灵魂,能引领我们到达生命的高处、深处”可知,题目点明了文章
主旨,呼吁读者点亮灵魂的灯,让灵魂为生命引路,并塑造生命的姿态和表情。另外,题
目“点亮灵魂的灯”形式新颖,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0题详解】
考查分析句段作用。
联系第②段中的“从他的照片里看,他那时不过是一个高雅的、有出息的‘俗人’而已。
而到他心有所属以后,李叔同渐渐变成了弘一法师,从照片上看,他终于完全退尽俗气,
整个儿看,从形与神,灵与肉,从看不见的精神内核的深处,透露出的是无比高洁的、完
全精神化了的气息”和第⑥段中的“果我们用心凝视,用灵魂解读,会从他的表情里,看
到月亮从夜的深处投来的表情,看到盐从海的内部提炼出的表情,看到莲从淤泥里面升起
的忧伤而芳香的表情”可知,第⑦段“灵魂就这样为生命引路,并且塑造着生命的姿态和
表情”概括了上文的内容,灵魂让李叔同从一个俗人变成了一个圣人,并且重塑了他生命
的姿态和表情。
联系第⑦段中的“点亮灵魂的灯,那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大化之境,那是悲天悯人、
慈爱盈胸的大爱之境。灵魂到达怎样的境界,生命才拥有怎样的境界。只有高处的灵魂,
能引领我们到达生命的高处、深处”可知,第⑦段“灵魂就这样为生命引路,并且塑造着
生命的姿态和表情”引出了文章主旨,向读者发出号召,号召读者点亮灵魂的灯,让灵魂
引领我们到达生命的高处、深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潍坊学院《食品酶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模电 7-信号的运算和处理学习资料
-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一中达标名校2025届第二学期期末统一考试(数学试题理)试题含解析
-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西方文化与近代中国》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通职业大学《行为矫正》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传媒学院《分析代数方法选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广告合同范例大全
- 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合同范例
- 委托代理采购协议书二零二五年
- 房地产项目顾问合同书二零二五年
- 二年级下册科学不断发展的人工产品鄂教版课件
- 小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4、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课时说课稿
- DB11T 1340-2022 居住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 保险市场调查与分析实训三任务一2.3.1任务一运用Excel整理市场调查问卷数据
- 中央空调(多联机)施工方案
- PKPM砖混结构抗震及其他计算全攻略
- “育鲲”轮转叶式舵机工作原理和电气控制以及故障分析
- 流动资金自动测算表(内自带计算公式)
- 最新.尔雅批判与创意思考--冯林答案
- 宿州光伏玻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模板)
- 10KV变电站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