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广东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4篇(含答案与翻译)_第1页
2012年广东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4篇(含答案与翻译)_第2页
2012年广东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4篇(含答案与翻译)_第3页
2012年广东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4篇(含答案与翻译)_第4页
2012年广东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4篇(含答案与翻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年广东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程氏爱鸟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1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2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3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选自苏轼《东坡杂记》)【注释】1.武阳君:苏轼的母亲。2.鷇kou:初生的小鸟。3.忮zhi:凶狠。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信于异类也()(2)去人太远()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3.联系上下文,众鸟“皆巢于低枝”的原因是什么?(2分)4.选文最后“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3分)【参考答案】1.(1)使…信任(2)距离,离2.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得见得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不受干扰(地待在那儿),而且也不怕人。3.因为我的母亲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或:因为(主人)对待这些鸟雀的诚心,对待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一直守信用。4.例:人类不能以自然之长的居高心态来欺压其它动物,要与其它动物相互信任,和谐共处,不能以恶毒的方式或态度来伤害其它动物。【参考译文】我在少年的时候,所居住的书房前,种有翠竹松柏以及一些花草,郁郁葱葱地长满在庭院里,许多鸟在上面筑巢。我的母亲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几年的时间下来,鸟雀们都将巢建在花木的低枝上,鸟巢里孵的小鸟低下头去都可以偷偷地看得到。还有一种叫桐花凤的鸟也有四五百只,飞翔在院子里,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得见得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不受干扰(地待在那儿),而且也不怕人。乡村里的人见到这种现象,都认为是很奇怪的事情。(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不外乎是(主人)对待这些鸟雀的诚心,对待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一直守信用的原因。有乡间老人说:“鸟雀的巢离人很远,就一定会有蛇、鼠、狐狸、鸱、鸢的忧患,人若不杀鸟雀,(他们)自然就亲近人,以免去这样的忧患。由此来看,那时鸟雀的巢不敢靠近人,真是因为人比蛇鼠之类的更凶恶。(2012广东)镜喻[清]钱大昕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仕其为明也?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而见焉。镜之贵,不知目;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于镜。染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镜何负于目哉?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已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选自《潜研堂文集》)1.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译文:本文告诉我们做人的什么道理?(3分)答:【参考答案】1.(3分)然而世人不曾用镜子来帮助眼睛,只是(而)责怪眼睛不明亮。(评分说明:“未尝”、“咎”作为赋分点,必须译对,每个1分,共2分)2.(2分)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以人为镜,才能正确认识自己,保持清醒头脑。(评分说明:“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以人为镜。”2分,“正确认识自己”1分)【参考译文】人的脸部五官中没有比眼睛更明亮的。但是脸上有黑点,眼睛却看不到,为何认为它是最明亮的呢?眼睛能看到(其他的)东西,却不能看见自己的脸,要借助于镜子来才能看见。镜子的珍贵程度,不及眼睛,但镜子不用求助眼睛,而眼睛反而要求助于镜子,然而世人不曾用镜子来帮助眼睛,只是责怪眼睛不明亮。镜子有什么对不起眼睛的地方呢?有一位客人,只相信眼睛而讨厌镜子,说:“这(镜子)太累我了,我自有眼睛,为何用镜子泥!”时间一长,看到世人所共认的美人,很少放在心上,不知道自己脸上有黑点,泰然自若地说:“(她们)都不及我美丽。”旁边的人偷偷地笑他,他客人却始终没有感觉到,真是可悲啊!(2012广东佛山)隆中对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不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6.选出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由是先主遂诣亮(拜访)B.遂用猖獗(凶猛而放肆)C.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D.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中的“而”意思相同的一项()。A.任重而道远B.环而攻之而不胜C.日出而林霏开D.足肤皲裂而不知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A.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B.君谓计将安出(你认为我的将领应从哪里出兵呢)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这确实是天资助将军的原因)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们哪一个敢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9.选出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诸葛亮在对形势前景的分析中,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B.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C.诸葛亮认为,对曹操“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孙权“不可与争锋”。D.诸葛亮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基础,待时机成熟,再出兵北定中原。10.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本文详略分明,如刘备三顾茅庐,仅用“凡三往,乃见”一句带过;诸葛亮论对策则详写,着力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谋略。本文语言较为简单呆板,如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只用了一个“善”字。诸葛亮阐述自己的见解,思路清晰,推理严密,由近及远,层层递进。本文选自陈寿的《三国演义》,核心部分是诸葛亮对刘备问“计”所作的回答。【参考答案】6.B7.D8.A9.C10.C【参考译文】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刘备说:“好!”从此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天天亲密起来。(2012广东佛山)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竞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常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赵普》)10、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2分)A、习:(1)少习吏事(2)学而时习之B、以:(1)跪而拾之以归(2)先帝不以臣卑鄙C、发:(1)家人发箧视之(2)发闾左谪戍渔阳D、明日:(1)普明日复奏其人(2)明日,徐公来,熟视之11、翻译下列两手。(4分)①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2分)②太祖乃悟,卒用其人。(2分)12、出自第一段的成语是:。(1分)13、赵普面对“太祖怒”,四奏某人为官,而能“颜色不变”,其根本原因是:。(用原文回答)。(1分)14、下面是对画线部分进行联想和想象改写而成的一段课本短剧,请你将未完成的内容补写在横线处(对话、动作、神态要求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特征)。(4分)太祖(勃然大怒):此人究竟是什么人?你要屡屡举荐他?赵普:。太祖():不得再议此事!(赵普神色不变,跪下拾起撕碎的奏折,退朝回家,默默将它补好)(第二天,赵普上朝)赵普(呈上补好的奏折):。太祖(思索良久):。【参考答案】10、D11、①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的时候,处理决断很快。(“临政处决”理解正确,且语句通顺方可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②太祖才醒悟,终于任用了那个人。(“乃悟”“卒用”理解正确,且语句通顺方可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12、手不释卷13、以天下为己任14、示例:赵普:此人是国家栋梁,我为国而荐。太祖(把奏牍撕碎用力扔在地上)。赵普:皇上啊,天下英才应为您而用,岂可无端……太祖:朕念你一片赤胆忠心,准奏!(每空1分,要求填写内容需符合故事场景的发展,且符古人物身份、神态、时代特征)【参考译文】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嫉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赵普把撕碎的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太祖这才明白,终于任用了那个人。(2012广东广州)祁奚请老晋大夫祁奚①老,晋君②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③可。”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晋遂举解狐。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④?”祁奚对曰:“午⑤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注释】①祁奚:晋国的大夫,曾任中军尉。②晋君:指晋悼公。③解狐:晋国大夫。④国尉:春秋时,各国均在将军之下设国尉。⑤午:祁午,祁奚之子。10.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孰可使嗣(子嗣,后代)B.晋遂举解狐(推举)C.非子之子(你)D.孰可以为国尉(谁)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本文所表现的祁奚的品质(2分)A.任人唯贤B.大公无私C.坦率正直D.谦虚谨慎【参考答案】10.A11.D【参考译文】晋国大夫祈奚请求告老还乡,晋国的君主问他:“谁可以接替你的位置啊?”祈奚回答说:“解狐可以。”君主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祈奚)回答说:“君上问的是(谁)可以,而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因此晋国的君主举荐解狐接任。后来君主又问(祈奚):“谁可以担任国尉一职?”祈奚回答说:“午可以”。君主说:“(午)不是你儿子吗?”(祈奚)回答说:“君上问的是(谁)可以,而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2012广东梅州)顾荣①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②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③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过江,每经危难,常有一人左右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注】①顾荣:字彦先,今属江苏人。②行炙人:端送烤肉的侍者。炙,烤肉。③同坐:同席的人。2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尝应人请

尝:曾经

B.因辍己施焉

施:给予C.同坐嗤之

嗤:讥笑

D.常有一人左右己

左右:身边的人解析:D(“左右”应为“扶助”之意)2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哪有整天端着烤肉,去不知道烤肉的滋味的呢?(“执”译作“端着、拿着”,译对关键词得1分;句意句式对得2分。)23.从顾荣身上你获得了什么启示?(2分)启示:善有善报或帮助别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意思大致相同即可得分)。【参考译文】顾荣在洛阳时,曾经应人邀请赴宴,在宴会上,顾荣发觉那个端送烤肉的人流露出想尝尝烤肉的神色,于是把自己那一份烤肉送给了他。同席的人讥笑顾荣,他说:“哪有整天端着烤肉,却不知道烤肉滋味的道理呢?”后来遭遇(永嘉)战乱,顾荣渡江避难,每到危急的时候,常常有个人来扶助自己。顾荣问那个人所以这样的缘故,原来那人就是当初吃到顾荣给烤肉的侍从。(2012广东湛江)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日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毕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选自《韩非子·喻老》)1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2分)对日术已尽用之则过也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①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②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参考答案】12、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每标对1处给1分,超过两处者每错l处扣1分,扣完本题分为止。13、(1)过了一段时间(小久),(赵襄主)就跟王于期赛马,他多次换马多次都落后。(饿而:过了一段时间(小久):逐:追逐(比赛);易:换。每个词0.5分,全句顺畅0.5分。)(2)你教我驾驭车马的方法(技术)没有全部教给我。【参考译文】赵襄子(晋国国卿)跟王于期学习驾御马车,不久和王于期比赛,三次换马但是三次都落后。赵襄子说:“您没有将您的技术全部教给我。”回答说:“技术是全教了,使用就出错了。凡是驾御所应该重视的,是马的身体与车统一,(驾御的)人心和马协调,这样才可以跑得快跑得远。今天您落在后面的时候想追上我,在我前面的时候怕被我追上。凡是驾着马车抢道比拼,不是先就是后。但是您领先或落后时心里想到的都是我,您哪能和马协调呢?这就是您为什么会落后啊。”(2012广东肇庆)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前人之述备矣/众妙毕备B.南极潇湘/初极狭C.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D.而或长烟一空/一食或尽粟一石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8.选文抒写了“迁客骚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一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的感情(根据原文意思填写,4字);二是“,”的因物而喜的感情(用原文句子填写)(每空4字)(4分)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B.”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C.选文中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相同,都是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D.选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由景抒情,由情入议。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参考答案】6.D7.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8.因己而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9.C(2012广东)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则素湍绿潭

B.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吴广素爱人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C.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D.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属予作文以记之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一千二百里长的三峡两岸,高山对峙,怪石嶙峋,峭壁重叠,群山绵延不断B.夏天的三峡有许多险滩,过往的船只不论是顺行还是逆行,其航道大都被阻隔断绝C.每逢到了春冬之季,三峡江水变得缓慢安详,青翠群山静静倒映在碧绿清澈的潭面上D.在雨后初晴或秋霜初降的早晨,三峡的山林水涧又展现出清凉热闹的另外一番景象【参考答案】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A.则素湍绿潭(白色的),吴广素爱人(向来)B、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的确),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好)C、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消失)

夜久语声绝(消失)D、如闻泣幽咽(连续),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10、【答案】(1)假如不是正午或晚上,是不能看见太阳和月亮的(2)到了夏天江水慢上山陵的时候。【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翻译(1)句时注意“自非”等字,还要注意到特殊的句式翻译(2)句时注意“襄”字1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C、D、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012广东广州)《论语》十则(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四)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足以谓之‘文’也.”(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七)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八)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九)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十)(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不亦说乎(通“悦”,愉快,高兴)B.不耻下问(可耻)C.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划,商量办法)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实)9.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学而时习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B.人不知而不愠水落而石出者C.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D.其恕乎其不善者而改之10.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第二、三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方法的问题,第四、五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态度的问题。B.第七则是说为人要终身遵守的准则,揭示了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宽容态度。C.第十则,曾点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春风和煦、人群活动的祥和情景,孔子心有感触地大加赞赏。此则旨在告诉我们:人要和自然相融,锻炼身体,享用自然之乐。D.选文中有些话已成为成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比如第七、八、九则分别概括为:“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参考答案】8.2分B9.2分C10.2分B(2012广东茂名)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6.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同“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2分)A.何陋之有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醉翁之意不在酒7.翻译下面句子(3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答:8.写出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的句子。(2分)答:9.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的节操和的情趣。(5分)【参考答案】6.C7.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8.惟吾德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9.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高洁傲岸安贫乐道(2012广东梅州)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节选自司马迁《陈涉世家》)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⑴为天下唱

通假字,同“倡”,首发。⑵楚人怜之

爱戴。⑶置人所罾鱼腹中

鱼网,这里是名词用为动词,用网捕。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士卒中到处都在谈论,都指指点点着、互相用眼睛示意注意陈胜。⑵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即使免于斩刑,但戍边而死的本来就有十分之六七。8.选段再现了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的英雄壮举,上古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则曲折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请比较陈胜和共工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答案】都是不畏牺牲,不怕强权,勇敢反抗,威武不屈挑战旧制度旧秩序的英雄形象。但反抗的目的不同,共工是为了争夺帝位,而陈胜是为了求生存,是为了反抗暴政;共工形象暴烈鲁莽,而陈胜智慧沉着;共工孤独反抗,而陈胜带领被压迫的群众斗争。(2012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