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跨行业并购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目录TOC\o"1-3"\h\u118961.1理论基础 11281.1.1协同效应理论 191981.1.2多元化经营理论 2119731.1.3市场势力理论 2107001.2文献综述 3136411.1.1并购的动因 328556(1)国内学者研究 329508(2)国外学者研究 4139611.1.2并购的整合 54001(1)国内学者研究 512565(2)国外学者研究 5179701.1.3并购的绩效 523385(1)国内学者研究 67069(2)国外学者研究 692431.1.3文献评述 75492参考文献 71.1理论基础1.1.1协同效应理论协同效应是指并购后竞争力增加,导致净现金流量超过两个企业预期现金流量之和,又或合并后的企业绩效高出两个个企业独立生存时的预计绩效。简单地说,是“1+1>2”的效果,也可以表述为“2+2=5”,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两种情况。协同效应最初是一种正常的科学现象,可以表现为基本的物化反应,也称为协同作用,于1971年被德国物理学家HermanHaken提出概念,1976年,他全面地揭示了协同作用理论,并出版了《协同学导论》等书。1960年代,美国战略学研究者伊戈尔·安索夫首次把这种理念引入了公司治理方面的培训体系,使其成为公司多元化战略规划的积极性指标和衡量要素。其重要表现与指标体现在:(1)范围经济。当公司的品种逐步丰富,制造的产品种类也逐步提高,公司制造商品的生产成本相应下降,符合此种类型即可称之为范围经济,同时融合了并购者和目标方核心能力的交互延伸。(2)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兼并后产品单位成本由于购买、制造、销售等范围的增加而减少。(3)改进或重组流程和结构。指因降低交叉的职位、生产设施、工厂等而节省的资源。1998年,FredWenton指出,其可以分为:经营、财务、管理协同。经营协同效应(OperatingSynergies)主要指实现联合生产过程,,在效率方面所产生的改变和因效率的提高而形成的经济效益,其内涵是通过协作促进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从而提高了公司效益。财务协同效应(FinancialSynergies)是指协同为合作公司带来可观的利益:包括提高财务能力、科学避免不必要的税务负担和预期效应。管理协同效应(ManagementSynergies),指的是协同给公司管理在绩效层面所形成的改变和因绩效的增加而形成的效益,主要发生在两个管理效率有差距的企业的并购活动中。1.1.2多元化经营理论一个企业在开展经营业务时将其范围突破了单一生产产品和服务的领域,而逐渐扩展或延伸到与其相关的跨领域业务,实现多元产品和产业之间的商业扩展经营,就是多元化经营。1957年,美国人IgorAnsoff第一次提出了这个理论,将其发布在他的文章《多角化战略》中,在其主张下确定多角化是“借助新产品的需求来打造和发现新的市场”。而他所首先指出的多角化经营,主要是针对公司所主营的产品类别数量来说。公司内多样化运营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大体包括下列四个类型:同心多元化经营、水平多元化经营、垂直多元化经营和整体多元化经营。而公司之所以采取多角化战略,是为了在现有经营状态下增加行业差异性产品,是公司成长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1.1.3市场势力理论市场势力理论是一种基于市场变化而衡量企业综合实力的理论,它认为并购的主要动机通常是为了通过减少竞争对手的数量来提高对公司经营业务的管理,从而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为公司争取某种程度的垄断,从而增加公司长期的盈利机会。关于这个理论,一个说法认为,如果扩大了企业的市场份额就会造成合谋与垄断,而并购的收益就是从中产生的。所以,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政府部门往往会出台大量的政策立法,以反对企业垄断,维护市场公平竞争。而第二种说法却指出,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就是更加活跃的激烈的竞争的必然产物。他们进而指出,在集中度提高的行业中的各大企业内部,竞争已经显得更加活跃起来,由于有关定价、产品质量、商品种类、经营质量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决策,所包含的因素难度很大、层次复杂,因此单纯的企业合谋可行性并不大。1.2文献综述1.1.1并购的动因国内外学者对并购动因分析的理论,从时间的特点进行划分,可分为传统或现代的并购动因理论。前者的代表理论分为效率理论、代理理论,倾向于从公司高层的角度来分析并购带来的影响;而现代并购动因学说则从更广的视野来剖析收购动机,从而注重从经济活动规律本身考虑并购活动。(1)国内学者研究国内学者针对并购动因的调查研究指出,国内公司选择并执行并购程序的成因在于管理者自身的信心、为企业取得配置优质资源的机会、实现整合、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协同作用、增加市场份额、不合理的市场定价等。李青原和唐建新(2010)研究发现,保证资产的专用性是公司纵向收购的主要原因。吴华(2012)分析表明,决策过程中,领导层的个人主观偏向、个人经历和情绪影响都会影响并购行为的具体规划行为。王旭英和季涛(2015)通过研究表明,微观经济的影响和公司选择制定怎样的发展战略等都会激发公司实行并购的计划,当中,前者一般是指公司希望达到规模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协调效能,从而合理的限制贸易降低成本,而后者是指在考虑收购的目的时,公司借此行为能够为自己的发展带来良好的生产动力,赢得更高的市场份额,获取市场规模和债务重组的机会。景国文和章涛(2015)深入研究史上的五大并购事件,分析结果表明,并购主要动机依次在于实现企业经济体量的扩大化,进一步实行对行业的大范围垄断;希望降低贸易生产成本,充分发挥竞争优势;希望多元化经营与得到范围经济;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掌握某一技术的管理人才或者技术创新,对公司架构加以战略调整。纪峰(2016)进行研究后表明,假如某一公司规模较小,同时没有政府的支持和充裕的资本,产业相对简单,那其希望得到良好的发展前景还需要寻求其他公司的收购,占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创造越来越高的经济效益是收购者的并购动机,对企业来说,并购可以让实力得以增强,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符蕾和夏奕奕(2017)指出国内公司在执行并购程序之前,经常错误的估价目标方,以至于对对方的价值和股票价格有偏高的预测,这也导致了并购事件的多发但质量不够的现象,特别是会发生在一些轻资产企业当中。(2)国外学者研究国外学术界指出,引发并购的主要因素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节省代理费用,扩大市场份额,实现规模经济等等。在研究逐渐成熟时,学术界对并购的认知也不断加深,现在认为并购还具有的动因是:使现有的资源共享实现一体化、扩大内部资本市场、受市场变动影响、企业资金充裕、以及管理层自信等。Coase(1960)在进行研究后表明,公司在商业贸易往来中避免不了一定的手续费,如果内部交易成本低于同其他公司进行商业往来之间的交易成本,公司会因此对其他符合自己的要求的公司进行并购降低交易成本。Jensen&Meckling(1976)通过深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公司并购会降低作为企业所有者代理人的企业经营者的代理费用,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具体的经营管理操作中会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如果实现并购,就可以很好的制约企业管理者,从而使其可以更多的兼顾公司和其利益有关各方的利益,这将更有效地节省更多的代理费用。Meeks(1977)研究并购动因的相关问题,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合并后,企业会更有效率的改进它的产品,同时提高其行业地位,从而给公司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公司的发展壮大。此外,并购后也会减少对手的市场份额,从而提高自身市场份额的比率。Servaes(1991)通过对具体企业相关数据的研究分析指出,并购能为双方带来双赢的合作局面,可促使两家公司的市值同时实现上涨,基于双方协同效应的作用下,所带来的结果是同时集合两家公司的优势,从而扩大二者的经济效率,此外,并购行为也可以帮助企业达到规模性的发展样态。Westonetal.(2001)通过研究并购活动的相关问题,得出结论,并购行为有助于更好地分享优势资源,包括与产品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升级有关的资源进行互补,从而促进发展。Harford&Harrington(2004)研究并购活动相关问题,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经济管制、技术冲突和资金状况对企业并购产生的重要性,假如企业具备雄厚的资金,那它很可能会选择收购其它公司。与此同时,在Lambrecht(2004)看来,市场需求与规模经济存在正向关系,因此市场需求的波动情况会左右企业制定并购行为的决策,市场的变化也可以被视为并购的内推力。Leland(2007)的观点是,如果公司现金流不足,那么与其他企业进行并购将为公司内部的融资给予巨大的发展机会,通过获取优势信息来打开更广泛的市场,此外,并购还有助于减轻公司的税负。Savor&Qi(2009)在进行研究后表明,并购行为还有许多其他引发因素,包括对市场价值的过高评价。1.1.2并购的整合并购整合是指根据具体目标、准则和战略组织合并两方企业,在合并企业获得目标企业资产的所有权或控制权时,就企业资源的组成部分,如资产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组织框架和文化作出全面和系统的安排。简而言之,整合是指通过调整企业的内部组织使之更加一体化的过程。国内学者研究郑骏川(2009)对公司并购整合阶段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他的看法是公司内部需增强对并购整合阶段的重视。王菁(2010)的研究内容是不同因素对企业并购整合效率造成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因素包括并购交易效率和代理成本等。肖海泉(2011)的研究结果表明,推动企业的文化整合和人才整合,是逐步健全中国企业的并购整合对策的重要步骤。除此之外,在徐攀峰(2014)看来,推进企业并购整合策略,要从业务、品牌、管理、财务和人员五个方面进行整合。国外学者研究Haspeslagh&Jemison(1991)对并购整合策略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保护、吸收和共生模式三种策略。Sudarsana(1995)对并购整合的重要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整合是决定并购价值创造最重要的因素。拉杰科斯和威思顿(2001)的观点是,资源、流程、公司责任等是公司并购后的整合内容。1.1.3并购的绩效刘平(2003)对西方学界关于并购的研究重点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其关注的重点在于并购绩效,并且将研究聚焦于并购绩效理论、实证检验结论和研究方式上。李青原(2007)的研究内容是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并购绩效的研究方法,最终总结出主要为财务指标法和事件研究法两种方法。国内学者研究我国学者分析出来的并购绩效确定了两个维度:一是市场的短期表现,二是财务的长期绩效。短期绩效方面,李眉(2012)整合了三家银行的海外并购案例,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最终确定了海外并购对于银行开拓海外市场的积极作用。贾睿智(2014)的研究内容为并购双方与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关系,研究对象为我国上市公司,所选用的分析法为事件研究法,分析结果表明,并购方在并购后的情况不明朗,而被并购方则与之相反。周文琴(2016)的研究内容为并购方式对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造成的影响研究,通过事件研究法进行分析,分析的角度有购买和分离资产以及股权转让,分析结果显示,前两者会导致股东利益短期内受损,而后者则恰恰相反。长期绩效方面,他们多采用上市公司的并购案例,通过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分析,又或者运用平衡计分卡和EVA绩效评价法分析。齐会涛(2015)从经营协同效应等视角,对我国上市公司跨行业并购的协同效应展开了研究,他的研究成果支持了我国上市公司在并购中实现最大化的协同效应。刘梦尘(2016)的研究对象是上海百联控股,通过因子分析法对其并购绩效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并购双方都因此获得了正面的市场效应。与此同时,王丽媛(2016)对联想并购摩托罗拉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她的观点是,虽然联想通过并购取得了非财务绩效的积极效应,但在财务绩效方面却显示出各方面实力的明显减弱。除此之外,在张婧怡(2016)看来,平衡计分卡的方式能够从多种角度对绩效作出评估,比起传统的财务指标法更加全面和深刻。1994-1998年期间,冯长武和欧阳(2017)在我国搜集了二百零一起并购的案例,对此展开研究发现,虽然这些样本在并购当年和并购后的头年都会不一而同的促发公司的业绩有所改善,但之后整体绩效普遍下降,得出了混合并购事件能创造的效益非常有限的结论。国外学者研究国外学者的主要关注点在于了解课题的背景,找出适合的方法,探究出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因为要素不同表的具体差异,结果是对此类课题的研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有些科学家认为这种行为对公司的财富有积极的影响,而另一些学者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结果。许多学者认为并购可以提高企业绩效。Servaes(1991)根据美国汽车行业的七十多起并购案例,亲自进行走访调查得出结论认为,并购交易导致公司的类型和体量大幅增加,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公司在市场的竞争力。Manson(1994)近年来,英国将制造业类型的公司的经营状况列入访问范围,并将公司的经济获利情况作为重要指标,例如分析在完成并购现金流之后企业最终的生产加工环节及经营状况有何变化。Neelametal.(2015)在研究的过程中运用了杜邦分析法,收集了2003-2008年期间,印度300多个企业并购案例的有关资料,分析结果表明,企业进行并购后能够显著改善长期业绩,同时提高盈利能力。另一些学者则对此持有异议。Hongetal.(1978)对1954年至1964年期间的一些合并案例进行审查后发现,合并前和合并后的企业在资本经营获利方面并没有上升。Rui&Yip(2008)对法国的国内企业进行了调查采访。研究结果表明,法国企业在合并后,其实际获利能力不会因此而提高。另外,Chatraphorn(2002)对美国多家上市公司实现了长达40年间的跟踪研究,在所积累的百余起美国公司兼并和收购案例中,并没有任何可观和有效的经济收益。1.1.3文献评述通过查阅上述文献,笔者可以看到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并购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并且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并购动因与绩效上面,因此本文主要从并购动因入手,根据案例公司业绩指标方面的实际情况,探究了并购对绩效的影响。又因为学者们研究并购的方向很少为跨行业并购,多为同行业并购,本文选取影视传媒企业并购互联网企业为案例,试图为跨行业并购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借鉴方向。参考文献李青原,唐建新.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决定因素与生产效率?:来自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0,03:60-69.吴华明.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的进路、问题及展望一一基于系统思維的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12,13(03):27-31.王旭英,季涛.基于战略与微观经济动因的企业并购[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12:8-9景国文,章涛.企业并购浪潮理论及其动因研究[J].时代金融,2015,(27):85-99.纪峰.文化企业并购过程中元形资产评估方法的比较及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6):144-145.符蕾,夏奕奕,行业系统性市场错误定价对并购决策的驱动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05):50-59.CoaseRH.TheProblemofSocialCost[M].ClassicPapersinNaturalResourceEconomics.1960.JensenMC,MecklingWH.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OwnershipStructure[J].SocialScienceElectronicPublishing.1976.Meeks.G.A.disappointingmarriage,astudyofthegainsfrommerger[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7:66-72.Servaes,H.Tobin’sQandtheGainsfromTakeovers[J].JournalofFinance,1991,46(1):409-419.Weston,F.J.,J.A.SiuandB.A.Johnson.Takeovers,Restructuring,andCorporateGovernance[M].PrenticeHall,3edition,2001.HarfordJD,HarringtonW.Areconsiderationofenforcementleveragewhenpenaltiesarerestricted[J].JournalofPublicEconomics,2004,45(3):391-395.LambrechtBM.Thetimingandtermsofmergersmotivatedbyeconomiesofscale[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4,72(1):41-62.LelandH.Onpurelyfinancialsynergiesandtheoptimalscopeofthefirm:implicationsformergersspinoffsandstructuredfinance.JournalofFinance,2007,(2):765-807.SavorPG,QiLU.DoStockMergersCreateValueforAcquirers?[J].JournalofFinance,2009,64(3):1061-1097.郑骏川.企业并购整合研究综述[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8):154-155.王菁,田满文.上市公司并购整合效率的影响因素新探[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01-112.肖海泉.我国企业并购整合研究[J].东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借款合同模板
- 2025年度服务器设备预防性维护与维保服务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大豆育种研发合作协议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党建联学共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低碳环保住宅项目房地产开发居间协议
- 2025版级配碎石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施工合同
- 2025年度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服务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合同
- 2025年高效节能电气系统安装施工合作协议
- 2025年度版权转让合同担保协议书
- 股东债务共同承担协议书
- 遗传学第三章第三节基因互作与环境
- 食源性疾病应急预案演练脚本
- 脑结构与功能
- 齿轮式攻牙机安全操作规程
- 水蓄冷节能方案
- 高中新教材化学必修一课后习题答案(人教版)
- GB/T 15168-2013振动与冲击隔离器静、动态性能测试方法
- GB/T 1266-2006化学试剂氯化钠
- 恶性心律失常的识别与处理课件
- (新版)心理学专业知识考试参考题库500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