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对实词的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和翻译题,考查点多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和词类活用等。高考对文言实词不论是采取单独设题直接考查,还是融合到翻译中间接考查,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基础地位。因此,我们在备考时要着重将文言基础打牢。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联想教材,积累迁移课案一文言实词真题呈现(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疏通文意,扫除障碍答案
①×堂房亲属②×后代③×向来④√
⑤√
⑥×说服⑦√
⑧√
⑨√
⑩√教材联想,举一反三答案
①通“纵”,合纵的盟约②跟随③没有染色的丝绸④质朴,不加装饰⑤向来⑥边境⑦见识浅陋【真题试做】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解析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曰、云、言”是断句标志。本句大意是:(谢弘微)童年时代性格端庄谨慎,时机适当才开口说话。过继后的叔叔谢混因善于识人,很有名气,见到他后认为他很不平凡,对谢思说“这孩子内心机敏,将成为优秀人才,有这样一个儿子也就足够了”。答案D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解析姻亲,是指由婚姻关系而产生的亲属,配偶本身除外。B项“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答案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文意。B项,住在乌衣巷的不是谢弘微而是谢混。答案B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解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要找出每一句的得分点。第一句中,循:顺着、合乎;事:侍奉;党:亲族、家人;过:超过。第二句中,臧否:褒贬;以:用;乱:打乱,打岔。答案(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2)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参考译文】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叫谢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继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他继父的弟弟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谢混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满足了。”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寒,而继父产业却很丰盈,他却只承继接受了继父的几千卷书而已,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
谢混的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的族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同游宴歇息,居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才气横溢,机智善辩,文辞流畅,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使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杀,妻子晋陵公主便把谢混的家事托付给谢弘微。谢弘微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产业,办事如同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帛收入支出,都有账册记载。高祖登上帝位之后,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从谢混死后,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混家房屋整齐,粮仓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更有增加。本族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凡是来看东乡君回归的人,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境,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德义所感动。谢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太祖镇守江陵,以谢弘微为宜都王文学。谢弘微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以孝道著称,除服后超过一年,仍旧素食不变。谢弘微的兄长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谢弘微为他多时吃素食,哀戚超过常礼,虽然服丧期满,还是不吃鱼肉。谢弘微从小失去父母,侍奉兄长如同侍奉父亲,兄弟之间非常友爱和睦,当代没有人能够赶得上。谢弘微口中从不说别人坏话,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谢弘微就常用别的话题岔开话头。元嘉九年,东乡君去世,留下资财非常多,园宅十余所,奴仆还有数百人。而谢弘微一无所取,自己以私人官俸营办东乡君的丧事。谢弘微说:“亲戚之间争夺财产,可算是最为鄙贱之事。现在财产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困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去管它。”元嘉十年,去世,死时四十二岁。谢弘微死后,皇上十分痛惜,派遣护卫军千人营办丧事,一直到葬事完毕。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突破一文言实词“大命题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出了考查范围,即考纲要求的120个实词和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词,又明确了考查方向,即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从历年高考对实词的考查情况看,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偏义(同义)复词等方面。“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为“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即学即练]1.阅读下面的文段,解释加点词的含义,并想一想它们在课文中的用法。答案
(1)迎敌(2)驾车(3)参加(4)掌握(5)弩的部件名【参考译文】郑公子归生率领军队攻打宋国。宋国的华元率领军队在大棘迎敌,羊斟给他作驭手。第二天将要作战,华元杀了羊宴飨甲士,羊斟却不在宴飨的人中。第二天作战的时候,羊斟愤怒地对华元说:“昨天宴飨的事由你掌握,今天驾车的事该由我掌握了。”于是把车一直赶进郑国军队里。宋国军队大败,华元被俘。弩牙相差一个米粒就不能发射。战争正像一个大的弩牙。宴飨甲士却忘了自己的驭手,将帅因此战败被俘,难道不是应该的吗?2.【教材联想】解释下列多义词的含义,注意其所在的具体语境。答案
(1)①回应;②适合;③顺着;④当,应当。(2)①乘着;②统治;③控制。(3)①结交;②给,递给;③交往。(4)①构造;②采择;③统率;④掌管。(5)①机件;②时机;③与“戎”合用,解释为战争。“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4.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5.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6.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即学即练]3.【教材联想】还记得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吗?练一练。答案
(1)东方道路上的主人。(2)中原。长江、洞庭湖。(3)父母兄弟等亲属。(4)崤山以东。(5)黄河以北。(6)求学的人。(7)出使的人。(8)袒露一只臂膀。(9)慰问,询问。(10)走投无路。(11)儿女亲家。(12)重金征求。(13)遗憾,不满。(14)小人的话,贬义词。(15)爪子和牙齿,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16)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有少量数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义。如:名词用作动词、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理解了词类活用对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大有裨益的。(一)名词活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即学即练]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今虽未能王,其以为安也,不亦易乎!此赵宣孟之所以免也,孟尝君之所以却荆兵也。古之大立功名与安国免身者,其道无他,其必此之由也。堪士不可以骄恣屈也。昔赵宣孟之绛,见骫【注】桑之下有饿人卧不能起者,宣孟止车,为之下食,再咽而后能视。宣孟问之曰:“女何为而饿若是?”对曰:“臣宦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宣孟与脯二,拜受而弗敢食也。问其故,对曰:“臣有老母,将以遗之。”宣孟曰:“斯食之,吾更与女。”乃复赐之脯二束,与钱百,而遂去之。【注】
骫(wěi):弯曲。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2)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3)宣孟止车,为之下食,再咽而后能视。(4)臣宦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解析(1)句中的第二个“食”为名词活用作动词,“供养”。注意“乘”“礼”等词的翻译。(2)句中的第二个“王”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称王”。(3)句中的“下”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喂下”。(4)句中的“宦”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做仆人”。答案(1)国家即使小,它的粮食也足以供养天下的贤士,它的车辆也足以乘载天下的贤士,它的钱财也足以礼遇天下的贤士。(2)与天下的贤士为伍(成为一类人),这是周文王称王天下的原因。(3)宣孟停下车,让人给他喂下食物,他咽下两口后,能睁开眼看了。(4)我在绛给人做仆隶,回家的路上断了粮,以去乞讨为羞,又厌恶私自拿取别人的食物,所以才饿到这种地步。【参考译文】国家即使小,它的粮食也足以供养天下的贤士,它的车辆也足以乘载天下的贤士,它的钱财也足以礼遇天下的贤士。与天下的贤士为伍(成为一类人),这是周文王称王天下的原因。现在虽然不能称王,用它来安定国家,还是容易做到的。与贤士为伍,这是赵宣孟(赵盾)免于被杀、孟尝君使楚军退却的根本原因所在。古代建立功名和安定国家、免除自身灾难的人,没有别的途径,必定是遵循这个准则。贤士,不可以用高傲的姿态使他受到屈辱。从前,赵宣孟将要到蓟国都绛邑去,看见一棵弯曲的桑树下,有一个饿倒躺在那里起不来的人,宣孟停下车,让人给他喂下食物,他咽下两口后,能睁开眼看了。赵宣孟对他说,“你为什么饿到这种地步?”他回答说:“我在绛给人做仆隶,回家的路上断了粮,以去乞讨为羞,又厌恶私自拿取别人的食物,所以才饿到这种地步。”宣孟给了他两块干肉,他拜着接受了却不敢吃。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家有老母亲,我想把这些干肉留给她。”赵宣孟说:“这些食物你全都吃了它,我另外再给你。”于是又赠给他两捆干肉和一百枚钱,就离开了。(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即学即练]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则再逐于鲁,削迹于卫,穷于齐,围于陈、蔡,不容身于天下。子之道岂足贵邪?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羑里,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庄子·盗跖》)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削迹于卫,穷于齐,围于陈、蔡,不容身于天下。(2)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解析(1)句中的“穷”,(2)句中的“高”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陷入穷途末路境地”“推崇”。答案(1)在卫国被铲平足迹,在齐国陷入穷途末路境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天下没有容身之处。(2)这六个人,都是世上所推崇的。【参考译文】然而一再被赶出鲁国,在卫国被铲平足迹,在齐国陷入穷途末路境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天下没有容身之处。你的道哪里有什么可贵的呢?世上所推崇的,没有超过黄帝的,黄帝尚且不能全备德行,而战于涿鹿郊野,流血百里。尧不慈爱,舜不孝顺,禹半身偏瘫,汤流放他的君主,武王讨伐纣王,文王被囚禁在羑里,这六个人,都是世人所推崇的。(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即学即练]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书》记皋陶之说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释者曰:“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也!”夫有大罪者,其刑薄则不必当罪;有细功者,其赏厚则不必当功。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夫圣人之治也,自闺门、乡党至于朝廷皆有教,以率天下之善,则有罪者易以寡也;自小者、近者至于远大皆有法,以成天下之务,则有功者易以众也。以圣神渊懿之德而为君于上,以道德修明之士而为其公卿百官于下,以上下交修而尽天下之谋虑,以公听并观而尽天下之情伪。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圣人之治也,自闺门、乡党至于朝廷皆有教,以率天下之善,则有罪者易以寡也。(2)以上下交修而尽天下之谋虑,以公听并观而尽天下之情伪。解析(1)句中的“善”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善行”的意思。(2)句中的“修”为动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匡助的做法”。答案(1)圣人治理天下,从家庭、乡里到朝廷都有教化,来带领天下的善行,那么犯罪的人就会减少。(2)用君臣相互匡助的做法来想尽天下的谋虑,通过多方面听取意见和观察事物来辨明天下事情的真假。【参考译文】《尚书》中记载皋陶的说法:“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可疑时,宁可从重奖赏。”解释的人(指孔安国)说:“处罚有可疑时要从轻处罚,奖赏有可疑时要从重奖赏,这是赏罚忠厚到达的极点啊!”(但是)那些犯了大罪的人,如果处罚轻就不一定能与罪行相抵;那些功劳小的人,如果奖赏重就不一定能与功劳相称。然而为什么还要做到赏罚忠厚到极点,用什么来解释它呢?圣人治理天下,从家庭、乡里到朝廷都有教化,来带领天下的善行,那么犯罪的人就会减少;从小事、身边的事以至国家大事都有法度,来完成天下的事业,那么立功的人就会增多。在上用圣神深邃美好的德行来做君主,在下用道德整饬清明的士人做公卿百官,用君臣相互匡助的做法来想尽天下的谋虑,通过多方面听取意见和观察事物来辨明天下事情的真假。(四)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凡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即学即练]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能胜虎,而气以盖之矣。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解析句中的“夜”“杖”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在夜晚”“用杖”。答案有个人晚上从外面回来,见到一个东西蹲在他门口,以为是猪狗一类的动物,用拐杖打它,它就跑了。【参考译文】有个人晚上从外面回来,见到一个东西蹲在他门口,以为是猪狗一类的动物,用拐杖打它,它就跑了。直到它跑到月光明亮处,才知道是只老虎。这人不是有打赢老虎的本事,是他的气势盖过了老虎。(五)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中心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即学即练]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2)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3)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解析(1)句中的“臣”为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臣服”;(2)句中的“失”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失去”;(3)句中的“安”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答案(1)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2)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使天下失掉的,保持成就难啊!(3)魏征协助我一起使天下安定,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在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参考译文】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保持成就难啊!”太宗说:“玄龄协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协助我一起使天下安定,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在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成就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玄龄等人拜了拜说:“陛下说的这一番话,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啊。”(六)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一般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意动用法主要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没有意动用法。[即学即练]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解析句中“贤”为意动用法,“认为……贤良”,“说”为通假字,通“悦”,意动用法,“对……感到高兴”。答案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良,对她的深明大义感到高兴,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还当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参考译文】田子当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两千两金子献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您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应得的报酬。”母亲说:“当宰相三年就不吃饭么?做官像这个样子,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当国家的大臣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赶快拿走它。”田子很惭愧地走了出去,上朝退还金子,下朝就请求自己进监狱。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良,对她的深明大义感到高兴,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还当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特别关注】
其他类型的词类活用文言文中任何一类词皆可活用。因此,我们除了重点掌握以上六种活用类型外,还应关注一下下面三种时有出现的活用类型。1.为动用法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含有“为了宾语怎么样”的意味,可译为“为……”。“通假字”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的字可以通用。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本字的假借,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假借为“背叛”的“背”;一种是无本字的假借,如“而”本义是“胡须”,假借为连词“而”。[即学即练]10.【教材联想】下列语句中均存在通假字,找出来,解释其含义。(1)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秦王还柱而走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距关,毋内诸侯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令将军与臣有郤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案:通“按”;审察,察看。(2)颁:通“斑”;头发花白。(3)有:通“又”;再。暴:通“曝”;晒。
:通“煣”;使弯曲。(4)倍:通“背”;背叛,忘记。(5)不:通“否”;不。(6)藏:通“脏”;脏腑。(7)受:通“授”;传授。(8)还:通“环”;绕。(9)景:通“影”;像影子一样。(10)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使进入。(11)决:通“诀”;诀别,离别。(12)禽:通“擒”;捕捉。(13)去:通“弆”;收藏。(14)生:通“性”;资质,禀赋。(15)孰:通“熟”;仔细。(16)郤:通“隙”;隔阂,嫌怨。(17)要:通“邀”;约。(18)员:通“圆”;圆形。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合成词)为主,两个字一个词。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存有少量双音节词(即复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词。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中“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中“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虽然它在古汉语中很少,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为阅读的障碍。如何掌握呢?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如“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中的“车骑”,结合下句则可知偏在“车”义。需要注意的是:同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很相似,而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同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有所保留;而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在“寒”义;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词连用。[即学即练]11.【教材联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解析A项,“异同”,义在“异”,“同”是衬字;“作息”,义在“作”,“息”是衬字。B项,“出入”,义在“入”,“出”是衬字;“远近”,义在“远”,“近”是衬字。C项,“父兄”,义在“兄”,“父”是衬字;“耳目”,义在“目”,“耳”是衬字。D项,“浅深”,义在“深”,“浅”是衬字;“中间”,中间夹杂,不是偏义复词。答案
D12.【教材联想】判断下列句中有无偏义复词。如有,请指出并释义。(1)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5)奉使往来,无留北者。答案
(1)“巷陌”,偏在“巷”
(2)无。“庠序”是同义复词
(3)“存亡”,偏在“亡”
(4)无(5)“往来”,偏在“往”突破二理解文言实词的“大方法”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包括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以及整篇文章,还包括相应的知识背景,乃至文化背景。为此,既要靠平时的积累,又要靠临场推断,且两者要紧密结合。掌握主要推断方法技巧,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并能灵活联系教材相关语句,是应对高考文言实词考查的重要策略。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如《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一句,“谢”有多个义项,“辞别、告辞”“道歉、谢罪”“感谢”“谢绝”“告诉”等,结合语境分析,当天项羽已决定攻打刘邦,所以说“明天早晨一定要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由此可知,此处的“谢”应为“道歉、谢罪”的意思。[即学即练]1.利用语境推断法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解析此句关键词是“勇”。它常被译为“勇敢”,褒义词。但联系后文可知,“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对应了“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一人之毁而去臣”对应了“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毁”即“诋毁”,是“进谗言”。由此可推断“勇”绝非褒义,而应作贬义,译为“鲁莽、空有勇力”。答案又有人说季布鲁莽、空有勇力,借酒使性难以接近。【参考译文】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季布鲁莽、空有勇力,借酒使性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留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对皇上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陛下因为一个人赞誉我就召见,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要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窥探出您为人处世的深浅了。”皇上默然不作声,觉得很难为情,过了很久才说道:“河东对我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郡,好比是我的大腿和臂膀,所以我特地召见你啊。”于是季布就辞别了皇上,回到了河东郡守的原任。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例如“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的“爱”的理解,“爱”的常用义有喜爱、吝惜、怜惜等,将这些常用义代入推断可知道应该是“吝惜”之意。[即学即练]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后面的题目。解析把C项的解释代入原句,意为“前往郑国”,和“之许”也就是“到许国去”矛盾,因此断定解释不正确,正确解释应为“离开”。答案
C【参考译文】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应该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往吴国进发。[即学即练]3.【教材联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储煤场煤炭交易代理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金融机构外汇借款合同绿色金融创新实践
- 二零二五年度码头租赁项目环保验收及服务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录音系统定制开发与实施合同3篇
- 2025年度苹果水果产地直供直销采购合同4篇
- 2025版木工模板租赁与园林景观设计施工承包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宠物医院宠物食品研发与生产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办公家具销售合同(含安装)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天使投资协议书:生物科技研发项目风险投资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商标授权及商标市场推广合同范本2篇
- 2024-2030年中国招标代理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 医师定期考核 (公共卫生)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第1课时)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
- 内科学(医学高级):风湿性疾病试题及答案(强化练习)
- 音乐剧好看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办公设备(电脑、一体机、投影机等)采购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案卷评查培训课件模板
- 2024年江苏省样卷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 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八九全部单词(打印版)
- 波浪理论要点图解完美版
- 金融交易数据分析与风险评估项目环境敏感性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