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答题规范与增分策略_第1页
高考地理答题规范与增分策略_第2页
高考地理答题规范与增分策略_第3页
高考地理答题规范与增分策略_第4页
高考地理答题规范与增分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高考地理答题规范与增分策略第一版块基础概览1.如何描述地形特征:(1)描述主要的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2)描述地势起伏状况既地势倾斜状况(3)多种地形条件下,需要描述各种地形分布2.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2)地形(海拔高度、地势):坡向(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影响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的大小(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5)天气状况:影响气温高低、温差大小、日照长短(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7)人类活动:改变局部下垫面、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3.影响降水的因素:(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4.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3)结冰期:有无、长短(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流量(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5.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源地;长度;流向;注入地;流域面积大小;落差大小(水能);河道曲直情况;支流多少;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等6.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我国青藏高原);(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我国西北地区);(4)空气密度7.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8.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带谱可能越复杂;(3)热量: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阴坡分布海拔低;9.等值线特征:等值线数值高低、延伸方向、弯曲趋势、疏密变化等。第二版块应用案例模板1.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2)选择地质条件稳定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3)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2.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4)有利于资源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要结合具体交通线而定)1.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自然条件:(1)地形: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2)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冰期短;(3)河道:宽阔平直,水深社会经济条件: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2.水库的影响:积极影响:(1)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2)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3)有利于发展旅游业;(4)具有调洪蓄水,防洪作用;(5)具有发电价值;(6)具有灌溉功能;(7)提高航运能力消极影响:(1)破坏库区背景环境,增加水土流失;(2)淹没耕地、文物古迹,迁移人口;(3)可能引发地质灾害;(4)库区周围土地盐碱化;(5)库区水污染加剧(6)影响水生物的生长繁殖;(7)河口生物量减少;(8)三角洲萎缩、滩涂资源减少。3.自然界中森林的作用:热带雨林:维持大气碳氧平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气候,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城市化绿化带: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河流中上游植被: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西北地区防风林:.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设问形式:常见设问词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1.河流的治理原则、措施治理原则:上游:调洪;中游:分洪、蓄洪;下游:泄洪、束水治理措施: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2.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措施(1)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合理开采地下水。(2)节流:减少浪费、治理污染、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产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如: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3.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确定发挥区域自然条件及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确定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农业结构)防止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可持续发展地区经济,防止生态问题出现的主要措施。防止地区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消耗——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4.工业区经济综合整治措施(以东北老工业区为例)(1)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资源(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4)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5)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规范指津】解答措施类试题应从原因入手进行分析,找出针对性措施。在高考题中,一般是先设问原因,再设问措施;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在解答该类试题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原因和认为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或不足,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解题时注意两点: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方法归纳】1.在不特殊指明的情况下,回答意义影响类问题时,应当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2.在回答某些条件分析类问题时,注意应答出有利条件以及不利条件。3.答地理综合题,应注意回答有序性:学会采用分点作答;作答特征描述问题时,学会分阶段描述特征。4.作答地理综合题,应注意回答的逻辑性:弄清各点作答的先后顺序;不出现答案中自相矛盾的地方。第三版区域经济发展考点汇总[考纲原文]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1)形成原因:自然原因: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②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稀疏,覆盖率低;④地势起伏大,沟谷坡面多。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③开矿及交通建设。(2)整治措施:①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塬护坡、固沟;②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存放表土。2.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产生原因:地形复杂,起伏大;毁林开荒,降水强度大;农村生活用能短缺,植被破坏严重。整治措施: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③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④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发展小水电。3.热带雨林保护雨林生态的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雨林被毁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的需求。直接原因是: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牧场。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一、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发展[考纲原文]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山西省能源基地的建设与综合利用(1)山西能源基地的建没措施:一是扩大煤炭的开采量;二是提高煤炭的外运能力,形成了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的交通网络;三是加强煤炭的加工转化,提高山西省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2)山西省产业结构优化措施:①结合区域内煤炭、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构建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煤、电优先发展,煤化、无机化并举,以煤化工业为主,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的升级;③提高资源利用率,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3)山西省能源基地的优势在于: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2.分析"乌金三角"地区在开发建设中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开发煤炭资源,导致植被破坏;加剧土地的沙漠化、荒漠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产业结构欠佳,工业"三废"污染严重;重工业需水量大,加剧水资源污染及短缺;地面塌陷等3.山西能源基地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技术创新,推动洁净煤技术和清洁能源产业;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形成炼焦、电力、化工等多元化结构;进行技术改造及环境保护。二、流域开发与区域发展[考纲原文]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地形、气候、水文、矿产资源2.流域开发措施:以梯级开发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进行恢复和治理具体措施包括: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水产养殖、土地利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等3.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流域开发地理背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降水丰富,季节差异大(冬末初春多,夏秋相对少)水旱灾害多;水系发达,水量丰富;矿产资源丰富(煤炭、铁矿、有色金属)。开发前存在的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与开发:①开发水能,发展有色冶金工业;②整治航道,发展水运;③修建水库防洪、灌溉;④建立保护区,恢复生态,发展旅游;⑤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⑥水污染治理。一、区域农业的发展[考纲原文]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1.指出东北农业制约因素: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复种指数低,喜温作物受到限制,多低温冻害。2.东北平原生产稻米的有利因素:黑土肥沃;夏季雨热同期;冬季气温低,可抑制病虫害,夏季白昼长,日照长,品质优;灌溉水源充足;优良品种培育;消费市场广大。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粮食保障;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缓解西部地区粮食紧张的压力,有利于西部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地区优势。4.新疆棉花单产高及棉花输出量不断减小的原因。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新疆棉花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逐步减小;新疆当地快速发展的纺织企业对棉花的需求量逐步增大。5.实现我国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积极措施①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②切实保护耕地;③加大农业投入,搞好农业基础建设;④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单产水平;⑤走高效、生态农业之路。二、区域工业与城市化[考纲原文]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1.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地形:地势地平,河网密集;气候:秋春相连、长夏无冬,雨热同期;资源:农业资源充足,海洋资源丰富;动力:大亚湾和岭澳核电站,西电东送(南部通道);交通:铁路、高速公路、海运构成便捷水陆联运网络;人才:劳动力资源丰富,科技力量强;政策: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位于改革开放前沿;地缘优势:位于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机遇: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文化历史:著名侨乡。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问题和对策问题1.产业升级面临困难:①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产业基础(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科技实力、人才基础都处于劣势;②由于南岭阻隔,国内腹地范围小。2.城市建设重复,管理相对落后3.生态环境问题趋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对策1.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分工与合作,构建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3.加强规划与管理:各城市制定发展规划,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3.分析珠三角这种"前店后厂"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珠三角经济较落后,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再加上有利的政策优势,吸引了香港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北移,成为香港的加工基地,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主要通过香港贸易渠道输出。这样的格局有利于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4.简要说明珠三角部分乡镇修建农民公寓的地理原因。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耕地减少,土地资源紧张;修建农村公寓可以节约土地资源5.城市化的影响:积极影响——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乡村生态破坏;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提高生活质量。消极影响:可能出现一系列城市化问题(略)[考纲原文]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资源的跨区调配1.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讨论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仅要从利弊两方面分析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还要注意对沿线地区的影响。(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需从资源地区分布生产不均衡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两方面展开。(3)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对西部: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②对东部: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2.我国的能源问题(1)石油供应紧张的原因: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大;高耗能产业多;能源利用率低;勘探、开采滞后;缺少石油储备。(2)解决措施:①开源——加强勘探开发,增加国内供给量;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多渠道多方式进口。②节流——优化产业结构,压缩高耗能产业;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国家能源战略储备。二、产业转移1.产业转移的原因本质上讲,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扩大营销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产业转移的三个主要因素。劳动力——不同国家地区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差异影响生产成本;内部交易成本——发达国家内部交易成本一般较高,成为推动企业向外转移的因素;市场——本地市场饱和或本地市场不能满足发展需求时,企业就会开拓外地市场,为了避开开拓外地市场的限制,企业往往直接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市场大的地方。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转出地——正效应:促进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占据产业高端分工;扩大市场;减轻环境压力;负效应:就业机会减少;产业空心化。(2)转入地——正效应: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时间;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增加就有机会;负效应:增加环境压力,加重环境污染;从事低端产业分工;3.分析广东北部成为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地的原因。珠三角地区:劳动力、房租、地价、原料、物流、内部交易等成本上升;政策比较优势丧失;需要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北部地区:劳动力、房租、地价、原料、物流、内部交易等成本较低,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国家优惠的政策等。【方法归纳总结】1.在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时,往往对人为原因高度关注,而忽视自然原因的分析。自然原因分析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2)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3)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缓慢的流速,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2.对于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可分不同的环境问题采取不同措施:(1)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2)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3)资源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第四版选做题答题规范一、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1.经济意义——增加收入;繁荣市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扩大就业。2.文化意义——满足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交流发展;保护传统文化。3.社会意义——提高国民素质与生活质量;扩大开放与对外交流;促进区域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4.环境意义——保护自然景区和历史文化古迹;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促进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二、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1.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破坏传统文化;损毁文物古迹;扰乱社会秩序。

2.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加强景区的规划管理;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防治景区的环境污染;限定合理的游客数量;保护发扬传统文化。三、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措施科学的开发和规划旅游资源;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保护和建设旅游环境;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健全旅游的法制法规;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宣传,突出旅游特色;完善交通,提高景区可进入性。四、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2.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1)多样性(内容上的多样性和分布上的多样性)(2)非凡性(美学、科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价值非凡突出,对游客的吸引力大)(3)可创造性(主要是人文景观)(4)永续性(并非是绝对的,只有在适度的开发和保护条件下才能实现)五、结合实例,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包括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丰富、多样、非凡、独特,具备较高的美学、科学、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评价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看资源的分布集中程度);评价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主要看本区旅游资源与区外资源的雷同程度,即独特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2.地理位置与交通(优越的位置和方便的交通能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使游客"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3.客源市场(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与基础设施相关)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与空间大小、生态的稳定性相关)

六、旅游资源的价值1.美学价值——旅游资源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2.科学价值——典型的地貌、水文、生物、建筑、民俗、墓葬、壁画等都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3.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4.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七、旅游活动设计

1.收集旅游地的信息

(1)收集旅游地信息的渠道:各种新闻媒介、旅行社、导游手册、亲朋好友、有经验的旅游者等。(2)应该收集的信息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地的时空可达性、旅游服务设施和条件(如旅游交通方式及工具、旅游住宿条件、旅游餐饮的种类和标准、导游服务、旅行费用等),以及大致的出行费用等。2.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线路(1)符合自身特点(2)选择最佳路径(3)景观丰富多样(4)注意劳逸结合(5)追求最佳效果

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高知名度;促进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答题技巧:(1)从题目给的材料中挖掘信息,由问题找对策;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其他措施(参考地质灾害防御措施):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等。(2)参考典型案例;(3)结合具体地区实际情况。一、气象灾害:1.干旱(1)春旱——华北地区(3-4月);成因:①气温回升快、风多风大,蒸发旺盛②雨带停留在华南沿海③农业用水需求量大;(2)伏旱——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成因:副高控制,降水少;太阳高度大,晴天多,蒸发旺盛;农事忙,需水量大;(3)秋冬旱——华南沿海、西南地区;成因:降水少(内陆干燥、东北风);蒸发旺盛(气温较高);农事活动早。主要的抗旱措施有:兴修水利(水库,跨流域调水);调整农业结构,改良耕作制度,推广耐旱作物;完善水利设施,营造防护林;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监测预报,人工降雨。(4)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原因?①季风的的早晚、强弱、停留时间的长短等不稳定,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②东部是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经济发达,旱灾损失大。2.台风(主要7-11月):世界分布: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飓风)、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中国分布:台湾、福建、广东、海南、浙江、广西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有利影响:削减暑热,缓减伏旱。防御:检测、预报、应急预案、沿海防护林、海堤工程等台风登陆后势力减弱的原因:地面摩擦力加大;水汽来源减少;气温下降。3.寒潮(深秋到初春):中国分布:除青藏高原(海拔高)、滇南谷底(纬度地形→高山阻挡)的大部地区;危害:剧烈降温、大风、雨雪、暴雨、沙尘暴;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秋春季冻雨、霜冻有利影响:①低温天气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②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越冬、生长;③提供风能。东北地区寒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我国东北地区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使东北地区气温骤降。初霜时东北农作物正值生长季节,严重危害农牧业生产。4.沙尘暴(冬春季节):沙尘暴产生需要哪三个基本条件?大风、地面的沙尘物质、植被覆盖率低。沙尘暴的好处是:①提供凝结核,利于成云致雨;②送入大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③凝结核呈碱性,缓解酸雨现象;④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临近冬季风源地,风日多、风力大;处在冬季风的通道上;降水少,覆盖率低,土壤疏松干燥;北部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大。5.洪涝:分布:中低纬江河中下游地区形成条件:①.洪水:气候(降水总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台风);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水系(河道弯曲,流域广,支流多,"地上河",入海河道数目少)②涝渍:强降水;地势低平;排水系统不完善措施:工程措施:加固堤防,疏浚河道;修建水利枢纽工程;建立分洪、蓄洪区;裁弯取直;生物措施:流域内的植被保护,涵养水源。非工程措施:建立洪水预警机制;拟定居民紧急撤离计划;实行防洪保险;退田还湖我国洪水类型、形成原因、主要分布地区、发生时间对比:类型成因主要分布地区发生时间暴雨洪水主要由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融雪洪水气温升高影响形成西北和东北山区。4—5月融雪洪水7~8月冰川融水冰凌洪水冰凌堵塞河道黄河松花江部分河段。秋末春初为什么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工农业发达,城市密集,单位面积资产密度大;人类不恰当的活动(围湖造田,毁林)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在河流下游低洼地集中过多的经济活动,增加了洪灾的风险性。二、地质灾害:1.地震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分布上东少西多,灾情分布特点是东重西轻。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①震级大,破坏性大;②浅源地震;③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④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⑤诱发其他灾害等。2.滑坡、泥石流形成条件:降雨集中,快速融冰、坡度大、岩层破裂、植被覆盖差(与水土流失相同)危害:滑坡泥石流→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农田、道路;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加剧洪水威胁;造成人员伤亡。地质灾害的防御:①建立灾情预警系统。②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③实施预防措施,提高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开展植树造林。④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⑤参加防灾保险;⑥有针对性的措施,救援与救助;自救与互救。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分析:(地质灾害的关联性)自然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诱发滑坡和泥石流;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人为原因:开垦、开矿等,导致植被破坏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人们的防范意识、措施不到位一、环境与环境问题1.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污染: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废热、放射性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等;(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变暖和臭氧的破坏等;(3)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原因:人类向环境中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资源短缺;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污染;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强度过大——生态破坏。危害:一是对这个要素自身的影响,二是对人的健康方面的影响,三是对周围地理事物的影响,尤其是对社会经济方面的危害。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资源问题——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2.产生的原因——供给减少,需求增多。3.解决措施:促进更新与循环;节约使用;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1.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自然原因:(1)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2)河流:地表径流量较少人为原因:(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2.淡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危害:(1)制约经济发展(2)影响粮食生产安全(3)损害生态环境和损害人体健康(4)引发国际冲突(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1.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农业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经济和艺园作物);工矿、交通建设占用;城市化占地;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土地退化。2.我国在解决土地现状与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时,采取的措施:①切实保护耕地总量,守住耕地红线(18亿亩);②提高土地利用率;③改造中低产田;④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产;(三)我国草地退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1.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降水减少,生态环境脆弱;鼠害,虫害严重。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乱采滥挖、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人工管理少;水资源不合理利用2.治理措施:实行禁牧、轮牧制度;变游牧方式为舍饲、半舍饲方式;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放牧;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四)森林资源及的保护1.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三北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城市绿地的作用——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2.森林破坏的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3.森林火灾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4.我国森林保护有哪些措施①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②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③计划采伐,采育结合④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⑤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⑥提高人们的环保境意识。(五)湿地的保护1.湿地的生态价值: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水量,防洪防旱;净化水体,维护生物多样性,被誉为"地球之肾。2.成因: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②冻土广布,阻碍地表水下渗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积水④河流泛滥);3.湿地减少的原因:自然原因:①沉积物充满湖泊,沼泽②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人为原因:①土壤侵蚀,导致泥沙大量沉积②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滩涂面积缩小③环境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④引水灌溉、河流的该向,导致水量减少4.保护湿地措施;(1)恢复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损湿地(2)建立自然保护区(3)退耕还湿地,退耕还湖(4)基本建设,水利工程注意湿地保护(5)确定世界湿地日,国际合作,保护湿地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一般形成过程成因:一是自然原因引起的生态灾难,例如气候变化、重大灾害造成的生态问题;二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例如由于人类过度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造成某一类要素减少,导致生态问题。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保护措施:一是预防潜在的生态问题,二是积极治理已经出现的生态问题,三是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生态环境。3.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1)石漠化:发生地——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自然原因:①坡度陡峻②土层浅薄③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人为原因: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陡坡开荒(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为例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①破坏植被——农牧业方式的改易,营造宫殿,樵采,战争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中不注意环保④人地矛盾突出(3)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自然原因:①降水强度大且集中,多暴雨②地形复杂,地表起伏大③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人为原因: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4)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外力作用风蚀作用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农垦④水资源的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⑥人地矛盾突出(5)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营造经济林工程措施:修建水库,修梯田,淤地坝农牧业措施:等高耕作,使用有机肥,适时耕作,舍饲养畜四、环境污染与防治(一)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形成原因:主要是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排放的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或降解能力危害:一是对这个要素自身的影响,二是对人的健康方面的影响,三是对周围地理事物的影响,尤其是对社会经济方面的危害。措施:①控制、减少污染排放量,例如清洁生产,文明生活等;②处理污染物,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③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使其资源化。(二)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防治1.水体污染(1)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危害—①水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造成经济损失⑦水质变坏⑧湖泊变沼泽(2)水污染的防治措施①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②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③农村生产中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2)赤潮问题自然原因:①气温较高;②风和日丽;③海水流动缓慢;④较为封闭的海湾。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海洋;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③沿海滩涂养殖规模的扩大。→造成海水富营养化危害:藻类异常繁殖,造成海水缺氧,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海洋旅游业。防御赤潮灾害措施:非工程措施:①严格执法,控制污水入海量;②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工程措施:建污水处理设施技术措施:加强对赤潮的监测和预报。生物措施:发展绿色生态农业。2.大气污染(1)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气象条件: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北方城市的原因(以北京为例)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②燃煤③机动车尾气④建筑工地扬尘(2)大气污染物治理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②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标排放③扩大绿化面积。建筑工地控制扬尘④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达标排放。⑤提高能源效率和节⑥其它,如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生产布局等。3.酸雨:(1)污染源:自然污染源: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人为污染源;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2)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②使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损坏。(3)怎样防治酸雨: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SO2污染控制区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④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⑤加强废气中SO2的回收与利用三、固体废弃物(通常称为垃圾)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