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比较阅读18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_第1页
《得道多助》比较阅读18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_第2页
《得道多助》比较阅读18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_第3页
《得道多助》比较阅读18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_第4页
《得道多助》比较阅读18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得道多助》比较阅读(截至2020年)【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王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选自《战国策•齐策》)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6分)(1)七里之郭

(2)委而去之(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天下顺之(

)(5)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6)使者未说(

)19.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1)天时不如地利

(2)岁亦无恙耶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得道考多助,失道者寡助。译文:

(2)苟无民,何有君?译文:

21.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4分)选文【甲】和【乙】都阐释了

的治国理想,但语言风格不同,【甲】文大量使用

句,语言气势磅礴;【乙】文则大量运用

句,语气强硬,不容置辩。【参考答案】18.(每小题1分,共6分)(1)外城;(2)离开;(3)限制;(4)归顺,顺从;(5)

派,派遣;(6)说,通“悦”,偷快19.(每小题1分,共2分)天时/不如地利(2)岁/亦无恙耶?20.(每小題2分,共4分)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2)如果没有百姓,哪里还会有国君?21.(每空1分•共4分)以民为本排比对偶问(答“反问”亦可)【参考译文】齐王派使者来问候赵威后,(齐王给威后的)信还没打开,威后就问使者说:“齐国的收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也好吗?”(齐国)使者(听了)不高兴,说:“我奉齐王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现在您不问齐王如何,而先问收成和老百姓,哪里有先问卑贱者后问尊贵者的呢?”威后说:“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收成,凭什么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又凭什么会有国君?哪有不问根本而去问末梢呢?”(2018湖南岳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4.下列各组加点词句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天时不如地利自云先是闻秦时乱B.地利不如人和至若春和景明C.环二攻之而不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D.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用现代汉语翻译词句。(2分)委而去之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依据全文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甲】只要有规定的边疆界线,有限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乙】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峻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强大是不行的。结合上下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3分)【链接材料】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果行,国人皆劝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选自《国语·勾践灭吴》)注: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答案:C【解析】4题中A项“时”意思分别为“时令”和“时间”。B项中分别为“和睦”“和煦”。C项中同为“胜利”。D中分别为“护城河”“池塘”。5.答案:(守城者)弃城而逃【解析】此题需要学生注意补充主语是守城者。答案:乙【解析】题中乙句子的理解符合文章的文意,甲句子句意过于极端且不能体现“得到多助”意思。答案:得道多助【解析】题中两段文字共同体现的思想是“得道多助”,此题需要学生注意的是“共同”二字的含义。【材料链接翻译】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要来,亲自迎接……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呀,难道不可以为他效死吗?"因此在笠泽打败了吴国,又在没(古地名,在苏州附近)再次打败了吴国,又在吴国郊外再次打败它。(2017北京)【甲】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①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乙】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节选自《孟子》)注释:①待:须要。②赡:充足。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1)以力假仁者霸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亲戚畔之 (4)天下顺之17.(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此之谓也”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B.马之千里者C.属予作文以记之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以德行仁者王18.翻译选文【甲】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19.(1)从以上两段选文中,我们可知孟子的治国策略是。(1分)(2)两段选文主要运用进行论证。(1分)【参考答案】16.【答案】(1)暴力/武力/力量(2)限制(3)通“叛”,背叛/叛乱(4)归顺/顺从【评分标准】①每小题1分,共4分。②第(3)小题答出“通‘叛’”才得分。17.【答案】(1)D(2分)(2)以德/行仁者/王【评分标准】①共2分。②断对一处得1分。③多断不得分。18.【答案要点】凭借德行使人信服,(百姓)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弟子信服孔子一样。/凭借德行征服(百姓),(百姓)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七十弟子信服孔子一样。【评分标准】①共2分。②“以”译为“用/凭借”,“如”译为“像……一样”全译对得1分③“心悦诚服”可不译。④意思对流畅得1分。⑤出现错别字扣1分。19.【答案】(1)以德服人/以德治国/仁政/得道者多助/行仁道/得道(2)正反对比/对比【评分标准】①每小题1分,共2分。②第一小题意思对即得分。【参考译文】【甲】孟子说:“依靠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的叫做‘霸’,要称霸,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力;依靠道德,施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做‘王’,要称王,不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家。商汤凭借七十里的土地(创王业),文王凭借百里的土地(创王业)。靠武力使人服从,并不是真心服从,只是力量不足以(反抗);凭借道德使人信服,(百姓)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弟子信服孔子一样。《诗经》上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2015内蒙古鄂尔多斯)【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寡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齐桓公①问管仲②曰:“王者何贵③?’”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④,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⑤之则安,辅之则强,非⑥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⑦亡者,未之有也。”(选自刘向《说苑》)【注释】①齐桓公:春秋诸侯,五霸之一。②管仲:齐桓公的贤相,辅佐桓公成霸业。③贵:以……为贵。④君人者:指国君或皇上。⑤与:亲附,拥护。⑥非:非难,责怪。⑦遂:终于,最终。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环而攻之而不胜()(2)委而去之()(3)桓公仰而视天()(4)辅之则强()6.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寡助之至礼愈至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百姓为天D.三里之城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7.翻译下面句子。(4分)(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8.孟子与管仲在治国思想上有相似之处,请结合甲乙选段内容分析。(5分)【参考答案】5.(1)围

(2)离开

(3)看

(4)辅佐,协助6.D7.(1)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2)百姓埋怨他们的君主,最终不灭亡的政权,是从来投有过的。8.示例:孟子与管仲在治国上都有民贵思想(或民本思想)。孟子认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管仲认为没有百姓支持的政权最终是会灭亡的。评分意见:第5题4分。(每小题1分)

第6题3分。

第7题4分。(每小题2分)

第8题5分。(言之有理即可)【参考译文】齐桓公问管仲:“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说:“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广阔无边的天。给人民当君主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百姓亲附,国家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国家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国家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国家就要灭亡。《诗经》中说:‘统治者如果不贤良,一个地方的人民都会怨恨他。’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而最后不灭亡的政权,这是从来就没有过的。”(2014福建漳州)【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二章》【乙】《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国之小子也,而早丧所天,为二兄所诱养,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

——录自《三国志·蜀书·向朗传注引<<襄阳记>》【注释】①传:《左传》。②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③天:指所依存或依靠,这里指父母。④诱:教导。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以天下之所顺

以:

(2)《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

克:

1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天时不如地利

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吾,楚国之小子也

C.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早丧所天

D.生,亦我所欲也

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1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5.从内容看,甲乙两文都强调了“

”的重要性。甲文以战争为例,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乙文则从

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用原文中的词语填空)(2分)16.从写作目的看甲文希望统治者

;乙文则是告诫子孙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参考答案】12.(2分)每小题1分。(1)以:凭借。(2)克:战胜,取胜。13.(2分)B14.(2分)其中四字必译出——域、以、固、威。译文:管理百姓(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15.(2分)每空0.5分。和

天地君臣

九族16.(2分)每空1分。施行仁政

不要担忧和害怕贫困,而应努力做到“和”(此题只答后半部分或“以和为贵”得0.5分;只答前半部分不得分)。【参考译文】【乙】《左传》中说军队取胜在上下相和而不在人众,这是说天地和则万物生长,君臣相和则国家平安,家族相和则动可致富,静可得安宁,故古代圣人遵守和原理,常在危亡是图存。我是楚国的一个普通人,而且父母早亡,由两个兄长抚养长大,使我的德行不因利禄而堕落现在是很贫困的;贫困不可怕,只有和才是最珍贵的,你们要以和来勉励自己!(2014湖北襄阳)【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墨子·兼爱》)10.解释加点字的意思。(4

分)⑴委而去之

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⑶相攻国者亦然

⑷具此而已矣

1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三处停顿。(3分)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译文:

(2)圣人以治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译文:

13.甲、乙两文都阐述了治政之道。前者强调了

,后者强调了

。(4分)【参考答案】10.答:⑴放弃

⑵限制

⑶这样

⑷全都11.答: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12.答:⑴巩固国防不仅仅依靠山河的险要,威震天下不仅仅依靠武器的锋利(精良)。⑵圣人把治理天下作为事业,就不能不考察混乱产生的原因(或根源)。13.答:前者:仁或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或,施行仁政得民心);后者:爱(兼爱,爱民、君臣父子都相爱)【附参考译文】【乙】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

(2013江苏盐城)【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③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选自《管子》)【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①委而去之()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③是以善为国者()④必先富民()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得道者多助/伐无道,诛暴秦C.然后治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民富则安乡重家/然则何时而乐耶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②奚以知其然也?12.理解填空。(3分)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甲】文从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的角度来论述。【参考答案】9.答案:①委:放弃②域:限制③为:治理④富:使……富裕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10.答案:B评分:选对得2分。11.答案:①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②根据什么知道这个道理呢?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语句通顺即可得分。12.答案:以民为本(或“人的重要性”)施仁政富民。评分:每空1分,共3分。【参考答案】【乙】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凭什么这样说?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2012山东日照)【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两章》)【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③足兵兵④民信之矣信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8.【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9.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参考答案】6.①兵器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③军备(军队)④信任,信用7.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9.[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参考译文】【乙】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人都难逃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什么都谈不上了。(2009山东临沂)【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子奇治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追者反曰7、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夫以老者之智D.属予作文以记之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多助之至,天下顺之:9、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10、乙文中“”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2分)【参考答案】6、①这里是限制的意思②通“返”(返回)7、C8、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9、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10、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参考译文】【乙】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决断事情,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了阿县,把兵库武器铸成耕作工具,把仓库里的粮食放出来赈济贫穷人,阿县治理的非常好。魏国听说小孩子治理地方,兵库空了,仓库也空了,就发兵攻打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都上阵,用自己的武器打仗,打败了魏国军队。(2008山东济南)【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1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1)寡助之至()(2)亲戚畔之()(3)所恶勿施尔也()(4)兽之走圹()19.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3分)句子:翻译:20.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2分)21.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2分)22.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4分)答:【参考答案】18.(4分)(1)至:极点(2)畔:同“叛”,背叛。(3)所恶:所厌恶的东西(事情)。(4)走:跑。(每词1分)19.(3分)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句子1分,翻译2分)20.(2分)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第二句和第三句,每句1分,只写第一句不给分)21.(2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失道者寡助”给1分)22.(4分)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每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2007天津)(一)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二)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下列对《望江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过尽千帆皆不是”是全诗感情上的大转折,船尽江空,希望落空。B.“断白蘋洲”运用夸张手法,抒发了独处深闺女子盼不到心上人的痛苦之情。C.这首词情景交融,景有层次,情有起伏,绵绵情感让人心碎。D.这首词风格浓艳精巧,借倚楼望帆这一细节,细腻地描绘女子盼心上人归来的情景。(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B.环面攻之而不胜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D.满目萧然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①属予作文以记之属②锦鳞游泳鳞③斜晖脉脉水悠悠脉脉④亲戚畔之亲戚(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5)说说你对“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理解。(6)选文(三)中孟子认为君主怎样做才能够“战必胜”?理由是什么?【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要解答这道题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大意和表现的思想感情,对照诗歌加以判别.D项中这首诗的风格是“清新自然”而不是“浓艳”,故选:D(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A句意: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于:在;在危急之时奉命奉命出使.于:在B句意: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之:代词;(陈胜)停止耕作到田畔高地上(休息).之:去、往C句意: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其:他的;能拿土石怎么样?其”作副词,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D句意: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然:…的样子;这样以后,才明白因忧患而忧患而得以生存发展,而贪图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死亡.然:这样故选:A(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属,通“嘱”,嘱托、嘱咐.②句意:美丽的鱼游来游去.鳞,代指鱼.③句意: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脉脉: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这里形容阳光微弱;④句意: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亲戚:父母兄弟(4)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有:以:因为句意: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②重点词有:以:凭借句意: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5)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本题中“交代滕子京被贬的身份”“交代滕子京不同于一般迁客骚人的行为”为后文作者作为滕子京的好朋友和他志同道合,都拥有和古仁人一样的情怀.(6)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不难看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君子具备了什么呢?“得道者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参考思考.答案:(1)D(2)A(3)①通“嘱”,嘱托、嘱咐②代指鱼③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这里形容阳光微弱④父母兄弟(4)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②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5)指出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6)“得道”即“施行仁政”.理由:得道者多助.【参考译文】(一)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苹洲上.(二)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三)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2017广西贵港)【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有误的一项是(▲)(2分)A.委而去之(放弃)B.池非不深也(护城河)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疆域)D.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12.下面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D.战必胜矣必先苦其心志13.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乙两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甲文以战争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乙文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B.甲乙两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给文章平添了气势。此外,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配合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C.甲文的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D.甲乙两文都是短小的议论文。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5.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而当今世界局势也不够稳定。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而日本就钓鱼岛问题多次向中国挑起事端。请你结合甲、乙两文中的相关内容,联系实际来谈谈自己的感悟。(3分)【参考答案】11.C

12.

D

13.

C14.(4分)(1)(2分)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朋友都反对的寡助之君。(2)(2分)(而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15.(3分)答:学生只要能结合两篇短文,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等角度中选取一个,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情,并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014贵州六盘水)【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丙】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出则无敌国外患者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饥C.环而攻之而不胜╱人不知而不愠D.斯是陋室╱是天时不如地利也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但当涉猎,见往事耳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委而去之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译文: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文:12.【甲】文与【乙文】中才划线句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运用这种写法分别有何用意?(4分)答:13.解释【丙】文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①俄倾风定云墨色俄倾:②秋天漠漠向昏黑漠漠:14.【丙】文中诗人为什么宁愿自己被冻死也渴望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屋?(2分)答:(2013广西贵港)【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又何间焉②牺牲玉帛

③池非不深也④亲戚畔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5、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3分)

16、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表现在哪里?根据甲文概括总结。(4分)

17、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警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举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参考答案】13、(共4分。每题1分)

①又何间焉(参与)②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必须解释完整)

③池非不深也(护城河)④亲戚畔之(通“叛”,背叛)(必须解释完整)

14、(共4分,每题2分关键词:“肉食者”、“鄙”、“天时”、“地利”、“人和”必须翻译正确。)

①身居高位的人(大官们)目光(见识)短浅,不能长远谋划(打算)

②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

15、(共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分)。取信于民(1分)

16、(共4分意思对即可得分))。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

17、(4分言之有理、通顺即可)

例1:二战初期,法西斯横扫欧洲大陆,涂炭生灵。欧洲人民团结一致,奋起反抗,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

例2:八年抗日战争,日寇践踏我国土,山河破碎。国共两党合作,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以弱胜强,最终将日寇赶出中国。

(2012贵州安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9、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之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C、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D、而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翻译下列句子1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参考答案】8、A9、D10、C11、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12、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13、(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2006四川攀枝花)【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人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①之;多助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