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课件_第1页
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课件_第2页
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课件_第3页
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课件_第4页
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无形的“情”和有形的“境”有效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产生企盼、渴知、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课堂教学的效益就会大大提高。1.“举多反一”,设置矛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归纳,把已学的知识规律化,并用于认识或解决新事物,往往出现一些不符合事实的情况,此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以及学生活动中的矛盾因素,把学生置于矛盾氛围中,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迫切需要,从而激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案例:向Ca(OH)2溶液中、NaOH溶液中、Ca(ClO)2溶液中、NaAlO2溶液中分别通入少量或过量的CO2气体,它们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什么?学生积极写出:a.Ca(OH)2+2CO2=Ca(HCO3)2Ca(OH)2+CO2=CaCO3+H2Ob.NaOH+CO2=NaHCO32NaOH+CO2=Na2CO3+H2Oc.Ca(ClO)2+2CO2+2H2O=Ca(HCO3)2+2HClOCa(ClO)2+CO2+H2O=CaCO3+2HClOd.NaAlO2+CO2+2H2O=NaHCO3+Al(OH)3↓2NaAlO2+CO2+3H2O=Na2CO3+2Al(OH)3↓师生小结:一般向碱溶液或某些盐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O2气体,生成相应的碳酸盐,而向碱溶液或某些盐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气体,生成的为相应的碳酸氢盐。教师提问:有哪种盐溶液中通入CO2气体,它的反应不符合上述规律?学生可能会模仿写出:①2C6H5ONa+CO2+H2O→2C6H5OH+Na2CO3②C6H5ONa+CO2+H2O→C6H5OH+NaHCO3但实际上①式是错误的方程式,因为学生只顾模仿而忽略了C6H5OH和Na2CO3不可共存的知识。C6H5OH+Na2CO3=C6H5ONa+NaHCO3实际上有机盐C6H5ONa溶液中无论通入过量或少量的CO2气体,其方程式均为:C6H5ONa+CO2+H2O=C6H5OH+NaHCO32.化学实验,创设疑问化学实验所展示的物质世界的神奇变化与鲜明直观的化学现象是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的主要源泉。它能有效地提供激起矛盾的新刺激,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设置认知冲突。案例:Na2O2的性质。实验一:让学生向紫色石蕊试液中加入过量过氧化钠粉末并震荡。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溶液显无色。学生的认知:紫色石蕊试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实验与认知这时发生了冲突,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实验二:让学生向紫色石蕊试液中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并震荡。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溶液显无色。学生的认知是:过氧化氢有氧化漂白作用,认知与实验现象相符合。通过这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讨论出以下结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首先是生成氢氧化钠和过氧化氢,然后过氧化氢在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出的热量下又分解为水和氧气。学生通过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和自己的探究,不仅理解了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过程,同时也加深了对氧化性物质如硝酸、过氧化氢、过氧化钠等一般都有氧化漂白作用的认识。3.故意“错误”,引发质疑教师在设疑时应注意恰当组织问题,尽可能地有意制造认知过程中的障碍,故意误导,使学生在迂回曲折、历经坎坷的多向思维之后,获取知识,从而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作用。案例:根据实验室用FeS制备H2S的原理,教师归纳出常见的金属硫化物与酸的反应方程式。a.FeS+2HCl=FeCl2+H2S↑b.FeS+H2Cl4=FeCl4+H2S↑c.CuS+H2SO4=CuSO4+H2S↑d.ZnS+H2SO4=ZnSO4+H2S↑e.FeS+2HNO3=Fe(NO3)2+H2S↑学生反应:大多数学生会认可这种“举一反三式”的归纳,少数学生会发现这种归纳有些和自己的认知发生了冲突,对老师的归纳产生了质疑:在他们的认知中,c式反应不会发生,因为CuS不溶于非氧化性酸,e式当中不能用氧化性的HNO3制备还原性的气体H2S。这些质疑和分析的提出一定会让其他同学恍然大悟,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教师这时只能承认“错误”,装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样子,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4.制造陷阱,巧设障碍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中已经具有了形形色色的认知结构,但原有认知结构不一定都是清晰的。教师利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的含糊点、易错点或盲点,制造出相应的知识陷阱,引诱学生落入其中,再将学生从中“救起”或引导学生进行“自救”。这种制造知识陷阱,暗设认知冲突的做法,对于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防止学生一错再错,是非常有效的。案例:NaHSO3、NaH2PO4溶液的pH7。这个问题选中了学生知识中不够清晰的地方,按照盐类水解的规律:“有弱就水解,谁强显谁性”,NaHSO3、NaH2PO4两种溶液为强碱弱酸盐,所以许多学生认为它们pH>7。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合理。学生实验:用pH试纸测NaHSO3、NaH2PO4两种溶液的pH,发现pH都小于7,与认知发生了冲突。师生讨论后小结:因为HSO3-、H2PO4-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其他弱酸的酸式盐电离程度小于水解程度,所以NaHSO3、NaH2PO4两种溶液的pH不同于其他,弱酸的酸式盐。5.变换设问,开拓思维“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式的”已成为未来不断开发新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通过不断变换条件,基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由浅入深地创设一系列具有递进或并列关系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刻、更广阔的天地。案例:A、B、C、D均为中学所学的常见物质且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反应条件及其他物质已经略去):A――B――C――D。(1)若A、D的水溶液均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则A、D分别为(填写化学式)A:,D:。写出A→B转化的化学方程式:。(2)若A的水溶液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D的稀溶液能使蓝色的湿润石蕊试纸变红,则A为,写出A→B转化的化学方程式:。(3)若A为周期表中短周期元素形成的单质,D为强碱,则A在周期表中第周期,主族,画出C的电子式。(4)若A为短周期元素形成的非金属单质,则A有多种情况,请填写下表,并完成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不填满,也可以补充)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辩正地统一起来。运用发散性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启发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全部信息,进行放射性,多方位发散,多方位论证,多因素分析,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由表及里,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作出科学的推理和正确的判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学活动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想方设法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通过培养学生质疑来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由境入情,情境交融,学生的求知欲望就会达到旺盛状态,这是一种教学艺术,掌握这种艺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教学过程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是一种便利、适时、简捷的教学手段,在此过程中教师是信息的组织者、问题的调节者、学生的引导者、知识的传播者以及课堂的合作者,这五重身份决定了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吸引学生的眼球。本文的论述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之上,着重分析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巧妙融入该技术并将其用得恰到好处的方法,希望学生与教师能够高度配合,以促进知识信息的相互交合,从而大大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一、利用直观动态的演示技术展示生动有趣的画面小学生对幽默、优美事物的兴趣要比单调的数字高出好几倍,颜色亮丽的图像可将他们带入到一个崭新的数学世界,所以PPT是课堂的最佳辅助工具之一,以其贯穿课堂整个过程,便于激动、高昂、活泼的学习气氛的创造。比如在教学“两车相遇应用题”时,这类动态运动的题目对于小学生而言可谓是一大难点,但考卷都青睐于这类题型,所以教师必须运用会声会影这一类软件,直观地演示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清楚题目中所给条件之间的数量与因果关系。如: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长738千米,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北京开出的火车每小时行59千米,沈阳开出的火车每小时行64千米,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对于这种题目,我们必须隐去背景,在会声会影中展示出火车动态的行驶图,帮助学生在脑中构建出两条道路,理解何为“相对开出”,何为“相向而行”。可见,借助图形有利于学生建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学生解决应用题的逻辑性和抽象思维,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学生学习并不是依靠死记硬背就能完成学习任务的,而要通过先进的技术展示生动的画面,给学生现代化的气息感,开拓他们的思?S,从而突破学习的难点和疑点,掌握前沿的学习思维。二、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现代化教育技术是新时代的灵活产物,它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对于教育行业来说,它是提高课堂教学容量和密度的不二选择,同时也提升了小学生思想的灵活性和全面性。对于小学学生,成天让他们面对枯燥、乏味的数字会损耗他们的兴趣,对思维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譬如在教小学生认识“什么是长方体”时,首先笔者制作了一个关于长方体的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长方体的概念、性质及我们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长方体物体。这是为了增进学生对“长方体”这一专业数学术语的熟悉度和亲切感,在利用投影仪演示的过程中,笔者先展示出墨水瓶盒、牙膏盒、粉笔盒、数学书等实物的相关画面,然后配有一个动画人物的声音:“同学们,你们认识我们吗?我们都是长方体呀。”这样一来学生的脑海里便形成了长方体的基本概念。而后,在帮助学生理解何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时,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技术,比如在讲棱的时候,让长方体的一条棱不断地闪烁,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清楚地辨别什么是棱,并和长方形的边(即长和宽)区分开来。由静态转换到动态的过程,是帮助学生认清概念的过程,自然不可忽视。现代教育技术的一大优势便是“活化”,利用形象的图片展示,通过视觉冲击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从而使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并用,将自己的学习能力发挥到极致,以便提高教学的效率,促进小学生全面、和谐、愉悦、高效地向光明的未来前进。三、应用Photoshop等辅助图像软件化解教学难点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但随之接踵而至的便是“庸才”数量的堆积,这是一种社会倒退的不良现象。当代的教育是为了引领创新科技,而不是比拼口述的本领。针对数学这门学科而言,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只是学会了如何解题,而并不明白学习这些知识是为了什么,这些知识怎样变换才能被利用到实际情况中。这也是为何现代教育强调“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学”的原因。值得庆幸的是,现代教育技术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转机,教师一定要善加利用。通过适时、形象、直观的技术巧妙化解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和疑点,勇敢地跨出教学的第一步,为学生的基础做好铺垫。例如在学习“旋转和平移”的知识时,笔者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图形旋转和平移有哪些特点吗?生1:老师,我知道可以上下,也可以左右平移。师:那旋转呢?学生都摇了摇头,因为他们之前都没有接触过“旋转”的概念,所以对于将一个图形顺时针(逆时针)旋转多少度这类问题一般无从下手,此时笔者提醒学生:不妨我们找一个点作为移动和旋转的参照物?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恍然大悟,接着笔者趁热打铁,加深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利用Photoshop软件制作了一张图片:图片中有一个绿色的小房屋,房梁上有两只小鸟在休憩。其中,有一只黑色的小鸟站在这栋房子的前檐上,我们可以用一个黑色的实心方块代表它,而另一只白色的小鸟站在后檐上,我们可以用白色圆圈表示它,然后利用Photoshop中的平移方法,用鼠标将房子这一整体向右侧平移了10个单位。平移之后,黑色的小鸟说它如果想要重新回到屋檐上,飞的距离要比白色的鸟远一点,但是白鸟却不认同黑鸟的说法。为了解决学生的疑惑,笔者提示鸟飞行的距离等同于它们平移的长度,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忽略掉房子移动的问题,将注意力放在两只鸟的移动上,从而化解了难题,通过两点之间的连线观察小鸟移动的直线距离。如此一来我们便成功地用点的移动替换了物体的移动,从而可以轻易地看出到底哪一只小鸟移动的距离更长一点,得出正确的答案。随后,笔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