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地理-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地理-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地理-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地理-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课标分析1.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东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2.根据图文材料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3.根据图文材料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布局的特点4.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2.能力目标:

通过读取地图信息和分析案例数据,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2.培养学生科学统筹、按客观办事的科学态度。《区域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学情分析教学所用学生为高二普通班的学生,和实验班相比,普通班总体素质较差,少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较好,但大多数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从上学期期末考试情况看,总体情况还可以,但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分析表达能力都比较欠缺,需要进一步提高。虽然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较大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性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理解和把握知识点,有待老师的循序渐进和引导。已有知识与能力: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具备初步的东北区域地理背景知识;依托东北地区的案例进行分析,补充具体区域的背景信息,通过《区域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评测练习【达标检测】选择题右图为我国某区域沿不同纬度所做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问题。1.①、③、④、⑤所代表的地形单元分别是(

)A.太行山、丘陵、黄土高原、华北平原B.大兴安岭、长白山、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C.贺兰山、太行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D.大兴安岭、丘陵、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2.适宜在⑤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有(

)A.玉米、大豆、甜菜

B.冬小麦、玉米、水稻C.棉花、春小麦、大豆

D.油菜、茶叶、春小麦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下图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3~4题。3.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因素

D.海陆分布4.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A.≥10℃积温

B.日照时数

C.太阳辐射量

D.年降水量读下图,回答5题。5.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A.耕地面积广

B.生产规模大

C.机械化水平高

D.人口较少二、综合题6.下图是我国两区域简图,读图回答问题。(1)①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和,②河河口的城市是市;甲区的重要粮食产地,自东向西依次为平原和平原;乙区的重要粮食产地,自北向南依次为平原和平原。(2)填表比较甲、乙两区域主要农作物的差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甲乙简要评价甲、乙两区域发展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4)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乙区对全国粮食生产的贡献率持续下降,请简述产生该变化的原因。7.【材料】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l个月。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图16示意我国2000年与2007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区分布。

(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

(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观课记录学习情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本节课主要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的视频导入本课,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讲授的过程中也插入了东北地区的一些农业图片,以及我们所在区域的图片,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求知欲强。学习氛围:学习氛围和谐浓厚,能够积极回答学案及老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小组讨论三次,师生间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索,乐于交流。本环节,存在的不足是:有的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学习效果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予以全部解答,展示了学生的能力,实效性也充分展示出来,既有知识的获得又有能力的体现。积极的情感体验:授课过程中通过结合乡土地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意识。三维目标的实现:教学目标实现的全面性:学生积极通过前知获得新知,并可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课堂中的问题,也对东北地区的农业问题有了很深入的了解。教学目标实现的全体性: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农业问题有了深入了解,也学会了分析某一地区农业发展区位条件的方法。对于本节课目标的实现比较成功。《区域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教材分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不面面俱到,做到综合性与主导性因素统一,充分体现地域性特点。由于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也是学生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先复习必修Ⅱ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拓展学生思路,为理解东北农业发展条件作铺垫。为说明东北的自然条件内部差异,教材出示了许多图表,要求学生读数据,重表达,理解划分内部差异的条件。由于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缺乏系统训练而使这一内容成为教学的难点,应让学生尝试去读,发现并归纳内部差异的若干要素,理解比较法在判断事物差异中的运用。《区域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内容:一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二是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布局;三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二、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能够描述东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2.根据图文材料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3.根据图文材料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布局的特点4.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2.培养学生科学统筹、按客观办事的科学态度。三、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农业生产布局的特点;2、难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四、教法学法分析1、教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分析法;2、学法:归纳总结法,过程活动法,启发教学法。五、教学过程分析[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东北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壤板结。问:视频中播放的是东北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回答]回顾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学生回答]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观察东北地区的位置图,分析东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承转]东北地区的位置使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具备怎样的区位条件呢?[合作探究]探究1:根据东北地区的位置,结合相关图文材料,分析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征?探究2:结合材料分析这样的气候对东北地区的农业有何影响?(品种?熟制?生长季节?等)材料:东北地区农作物品质上乘,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据有天然绿色大米的优势。[学生回答]小结:东北地区气候对其农业发展的优劣。【拓展探究】1、据中国温度带图,描述东北地区跨越的热量带?气温的变化特点?2、这种变化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其影响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学生回答】【拓展探究】1、据东北地区降水量图,描述东北地区降水的变化特点?2、这种变化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其影响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学生回答】【合作探究】读图分析东北地区的地形、土壤、水源对农业的影响?【学生回答】[承转]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除了自然条件外还包括社会经济条件。思考:读中国人口密度图和交通图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学生回答】小结:东北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承转】区位条件整体决定了农业发展的大方向,其内部差异决定了要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合作探究]如果你是一位农业专家,你如何布局东北地区的农、林、牧?[学生回答]得出东北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小结: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地区及农产品。农业生产区域主要分布地区主要产品类型[承转]东北地区在开发它丰富的资源的基础上也存在了一系列的问题。观看图片得出存在的问题。【学生回答】[课堂总结]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思路:区域位置和范围决定了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其条件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布局,区域农业的资源条件决定了开发方向进而得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板书设计]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区位条件布局问题《区域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效果分析本节课在讲授完成之后,基本是比较满意的,讲授内容为全部准备的内容,总的来看,课标要求已经完成,对于本节的重难点部分,学生通过落实,掌握比较好,在课堂的实际操作中,学生参与度比较高,课堂气氛活跃,所以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本节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内容性强。教师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了关键。教学设计详略得当,衔接自然。教学思路紧紧围绕三步进行,脉络清晰,效率较高。教学方法多样,充分体现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课件制作优美。板书简洁合理,教态自然。但是,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不足需要提高:加强语言训练,使语言描述更加具体生动。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及时指正,表扬鼓励。时间充分的前提下,加强课堂训练。《区域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课后反思本节内容按预先的设计仍为1.5课时完成,实际教学中也是用1.5课时完成的。我在进行必修三内容的教学时,都特别注意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每节内容既然都是以具体案例来进行分析的,那么教学中首先要分析好案例,然后再由具体到一般,即由案例推广到规律,那么对案例的分析说法显得比较重要了,如果能把案例的相关问题分析清楚了,那推广到规律也就基本上是水到渠成了。例如前面讲到的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这部分内容,教材是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来分析的,其实世界上大多数的资源型工作区都经历了鲁尔区的发展过程,即由繁荣到衰落,但鲁尔区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实现再生的成功典范,我认为只要把鲁尔区的内容分析透了,那么以后再遇到传统工业区的问题,那就都是可以迎刃而解的了。本节内容的教学中,我仍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东北地区的分析上。第一课时,按正常的教学程序,先让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和P89图4-2-3。重点完成导学案中的自学引导的前四个问题:1、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特征,(2)地貌格局,(3)气候,(4)植被类型;2、东北农业发展的土地资源优势有哪些;3、东北农业布局有何特点。在第一课时中,我对于导学案中的这几个问题,我只是让学生对照教材完成,只是形式可以更加灵活一点,比如对于第(1)、(2)两个小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能答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那么我立即追问,山环是什么山环,水绕是什么水绕,沃野指的是什么?学生立刻就傻了,因为学生的习惯是看文字内容,而不喜欢看图,即使看了,也还缺乏正确而科学的读图方法和读图能力,通过老师的引导才能说出;而对于第(3)个小问题,在学生说出教材中的“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季风气候”答案后,老师立即追问,单纯从气候类型名称来说,东北区的气候类型名称叫什么?因为本节的内容是讲东北的农业生产的,而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是气候,所以学生回答该问题后我又再问,东北温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征是什么,这样的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有怎样的影响?对于第(4)个小问题,我只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