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技术电气安全技术培训_第1页
安全生产技术电气安全技术培训_第2页
安全生产技术电气安全技术培训_第3页
安全生产技术电气安全技术培训_第4页
安全生产技术电气安全技术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选)安全生产技术电气安全技术培训当前第1页\共有31页\编于星期六\4点第一节电气危险因素及事故种类根据能量转移论的观点,电气危险因素是由于电能非正常状态形成的。电气危险因素分为触电危险、电气火灾爆炸危险、静电危险、雷电危险、射频电磁辐射危害和电气系统故障等。按照电能的形态,电气事故可分为触电事故、雷电事故、静电事故、电磁辐射事故和电气装置事故。当前第2页\共有31页\编于星期六\4点一、触电触电分为电击和电伤两种伤害形式。1、电击电击是电流通过人体,刺激机体组织,使肌体产生针刺感、压迫感、打击感、痉挛、疼痛、血压异常、昏迷、心律不齐等而造成伤害的形式。严重时会破坏人的心脏、肺部、神经系统的正常工作,形成危及生命的伤害。感知电流。指引起感觉的最小电流。感觉为轻微针刺,发麻等。就平均值(概率50%)而言,男性约为1.1mA;女性约为0.7mA。摆脱电流。指能自主摆脱带电体的最大电流。超过摆脱电流时,由于受刺激肌肉收缩或中枢神经失去对手的正常指挥作用,导致无法摆脱带电体。就平均值,男性约为16mA;女性约为10.5mA;就最小值(可摆脱概率99.5%)而言,男性为9mA;女性约为6mA。当前第3页\共有31页\编于星期六\4点电击类型:直接电击。人体直接触及了正常运行条件下的带电设备所形成的电击。间接电击。人体接触了故障状态下,原本正常不带电的设备的外露部分或设备以外的可导电部分变成带电状态,人体与上述故障状态下带电的可导电部分触及形成的电击。电击可分为单相电击(事故70%)、两相电击和跨步电压电击三种。二、电气火灾和爆炸电气火灾爆炸是由电气引燃源引起的火灾和爆炸。电气装置在运行中产生的危险温度、电火花和电弧是电气引燃源主要形式。在爆炸性气体(包括可燃液体的蒸汽)、爆炸性粉尘环境及火灾危险环境,电气线路、开关、熔断器、插座、照明器具、电热器具、电动机等均可能引起火灾和爆炸。1、电气引燃源。(1)危险温度。形成危险温度的典型情况有:短路、过载、漏电、接触不良、铁心过热、散热不良、机械故障、电压异常、电热器具和照明器具、电磁辐射能量。当前第4页\共有31页\编于星期六\4点(2)电火花和电弧。电火花是电极间的击穿放电,电弧是大量电火花汇集而成的。电弧形成后的弧柱温度可高达6000-7000度,甚至10000度以上。高温高热构成危险火源,在有爆炸危险的场所、电火花和电弧是十分危险的因素。电火花和电弧可分为工作电火花及电弧、事故电火花及电弧。工作电火花及电弧。是指设备正常工作或正常操作过程产生的电火花。例如,刀开关、断路器、接触器、控制器接通和断开线路时会产生电火花;插头拨出或插入时的火花;直流电动机的电刷与换向器的滑动接触处、异步电机的电刷(手持电动工具)等。切断感性电路时,断口处火花能量较大,危险性较大,危险性也较大。当该火花能量超过周围爆炸性混合物的最小引燃能量时,即可能引起爆炸。事故电火花及电弧。是指线路或设备发生故障时出现的火花。如绝缘损坏、导线断线或连接松动导致短路或接地时产生的火花。事故火花还包括外部原因产生的火花,如雷电直接放电及二次放电火花、静电火花、电磁感应火花等。除上述外,电动机转子与定子发生摩擦(扫膛),或风扇与其他部件相碰也都会产生火花,这是由碰撞引起的机械性质的火花。当前第5页\共有31页\编于星期六\4点2、电气装置及电气线路发生燃爆(1)油浸式变压器火灾爆炸。(变压器油的闪点在130-140度之间)如果因故障原因,短时间内绝缘油因高温或电弧分解成易燃气体,如果故障持续时间过长,易燃气体愈来愈多,使变压器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若安全保护装置(气体继电器、防爆管等)未能有效动作,会导致油箱断简炸裂,发生喷油燃烧。(2)电动机着火。异步电机火灾危险性是由于制造工艺和操作运行等原因造成的。如电压波动、频率过低、电机过载、堵转、扫膛、电机绝缘破坏,发生相间、匝间短路;绕组断线或接触不良;以及选型各启动方式不当等。三相异步电机如果发生某相断线,则形成了缺相运行。(3)电缆火灾爆炸。导线电缆发生短路、过载、局部过热、电火花或电弧等故障状态时,所产生的热量将远远超过正常状态。常见起因有,电缆绝缘层损坏、电缆接头接线不规范存故障、堆积在电缆上的粉尘起火、可燃气体从电缆沟窜入变、配电室、高压配电室进入小动物等。当前第6页\共有31页\编于星期六\4点三、雷电危害1、雷电的种类、危害形式和事故后果(1)雷电种类

直击雷。雷云与大地目标之间的一次或多次放电称为对地闪击。闪击直接击于建筑物、其他物体、大地或外部防雷装置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者称为直击雷。直击雷的每次放电过程包括先导放电、主放电、余光三个阶段。大约有50%的直击雷有重复放电特征。每次雷击有三四个冲击至数十个冲击。一次直击雷的全部放电时间一般超过500ms。

闪电感应。又称雷电感应。闪电发生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它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放电。

球雷。球雷是雷电放电时形成的发红光、白光或其他颜色光的火球。从电学角度考虑,球雷应当是一团处在特殊状态下的带电气体。此外,直击雷和闪电感应都能在架空线路、电缆线路或金属管道上沿线路或管道的两个方向迅速传播的闪电电涌(即雷电波)侵入。当前第7页\共有31页\编于星期六\4点(2)雷电的危害电性质的破坏作用。破坏高压输电系统,毁坏发电机、电力变压器等电气设备的绝缘;引起短路导致火灾或爆炸事故;二次放电的电火花也可能造成电击、伤害生命;电磁辐射对通讯系统造成干扰;对飞行器造成事故。热性质的破坏作用。直击雷放电的高温电弧能直接引燃邻近的可燃物。机械性质的破坏作用。巨大的雷电流通过被击物,使用物体缝隙中的气体剧烈膨胀,缝隙中的水分也急剧蒸发汽化为大量气体,导致被击物破坏或爆炸。大规模停电。2、雷电参数雷暴日。只要一天之内能听到雷声的就算一个雷暴日。年雷暴日数用来衡量雷电活动的频繁程度。雷暴日通常指一年内的平均雷暴日数,即年平均雷暴日,单位d/a。雷暴日愈大,说明雷电活动愈频繁。我国把年平均雷暴日不超过15d/a的地区划为少雷区,超过40d/a划为多雷区,在防雷设计时,需要考试当地雷暴日条件。当然防雷检测也应当在进入雷暴日周期前进行检测。连云港雷暴日为29.6d/a。当前第8页\共有31页\编于星期六\4点四、静电危害

1、静电的危害形式和事故后果在生产工艺过程中以及操作人员的操作过程中,某些材料的相对运动、接触与分离原因导致了相对静止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的积累,即产生了静电。由此产生的静电其能量不大,不会直接使人致命。但高压数十千伏以上的电压放电会产生电火花,可引燃危险化学物质。人体因受静电电击的刺激,可能引发二次事故,如坠落、跌伤等。2、静电的特性(1)静电的产生。接触分离起电、破断起电、感应起电、电荷迁移、固体静电、人体静电、粉体静电、液体静电、蒸气和气体静电。(2)静电的消散。中和与泄漏是静电消失的两种主要方式,前者主要是通过空气发生的;后者主要是通过带电体本身及其相连接的其它物体发生,如接地线就是很好的消除设备。当前第9页\共有31页\编于星期六\4点五、电气装置故障危害1、断线、短路、异常接地、漏电、误合闸、电气设备或电气元件损坏、电子设备受电磁干扰而发生误动作、控制系统硬件或软件的偶然失效等都属于电气装置故障。其主要危害在于电气装置故障在一定条件下会引发转化为造成人员伤亡及重大财产损失的事故。2、引起火灾和爆炸。电气装置故障产生的危险温度、电火花、电弧等可能构成引燃源,引起火灾和爆炸的发生。3、异常停电。异常停电在某些特定场合会造成设备损失和人身伤亡,如正在吊运的行吊车,因骤然停电而失控,导致吊物失衡、失稳造成人员碰伤。4、异常带电。因电路故障导致原本不带电的设备外壳带电,形成触电危险条件。当前第10页\共有31页\编于星期六\4点第二节触电防护技术

所有电气装置都必须具备防止电击危害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防护措施。一、直接接触电击防护措施

绝缘、屏护和间距是触电事故以及防止接触电击的基本防护措施。其主要作用是防止人体触及或过分接近带电体造成触电事故以及防止短路、故障接地等事故。1、绝缘是指利用绝缘材料对带电体进行封闭和隔离。良好的绝缘也是保证电气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绝缘材料又称为电介质,其导电能力很小,但并非绝对不导电。工程上应用的绝缘材料电阻率一般都不低于107Ω.m。绝缘材料的品种很多,一般分为:气体绝缘材料、液体绝缘材料、固体绝缘材料。每种绝缘材料都有其极限耐热温度,当超过这一极限温度时,其老化将加剧,电气设备的寿命就缩短。

耐热分级极限温度/℃Y90A105E120B130F155H180C›180当前第11页\共有31页\编于星期六\4点(2)间距。是指带电体与地面之间、带电体与其它设备和设备之间、带电体与带电体之间必需的安全距离。间距的作用是防止人体触及或接近带电体造成触电事故;避免车辆或其它器具碰撞或过分接近带电体造成事故;防止火灾、过电压放电及各种短路事故,以及方便操作。在间距的设计选择时,既要考虑安全的要求,同时也要符合人-机工效学的要求。线路经过地区线路电压≦1kv1-10kv35kv居民区66.57非居民区55.56不能通航或浮运的河、湖(冬季水面)55-不能通航或浮运的河、湖(50年一遇的洪水水面)33-交通困难地区44.55导线与地面和水面的距离/m当前第12页\共有31页\编于星期六\4点(3)检修间距。低压操作时,人体及其所携带工具与带电体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0.1m。二、间接接触电击防护措施1、IT(保护接地)系统如图所示:L1、L2、L3是相线,N是中性点,Z是配电网对地绝缘阻抗,由绝缘电阻R(MR级)和分布电容C(电缆约0.06UF/KM)并联构成。保护接地的做法是将电气设备在故障情况下可能呈现危险电压的金属部位经接地线、接地体同大地紧密地连接起来;其安全原理是通过低电阻接地,把故障电压限制在安全范围以内。但应注意漏电状态并未因保护接地而消失。IT系统的字母I表示配电网不接地或经高阻抗接地,字母T表示电气设备外壳接地。保护接地适用于各种不接地配电网,如一些1-10kv配电网,煤矿井下低压配电网等。这类配电网中,凡由于绝缘损坏或其他原因而可能呈现危险电压的金属部位、除另有规定外,均应接地。在380V不接地低压系统中,一般要求保护接地电阻RE≦4Ω。当配电变压器或发电机的容量不超过100KV.A时要求RE≦10Ω。在不接地的10KV配电网中,如果高压设备与低压设备共用接地装置,要求接地电阻不超过10Ω。当前第13页\共有31页\编于星期六\4点2、TT(接零保护)系统,如图所示:中性点的接地RN叫做工作接地,中性点引出的导线叫做中性线(也叫工作零线)。TT系统的第一个字母T表示配电网直接接地,第二个字母T表示电气设备外壳接地。TT系统的接地RE虽然可以大幅度降低漏设备上的故障电压,使触电危险性降低,但单凭RE的作用一般不能将触电危险降低到安全范围以内。另外,由于故障回路串联有RE和RN,故障电流会很大,可能不足以使保护电器动作,故障得不到迅速切除。因此,采用TT系统必须装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或过电流保护装置,并优先采用前者。TT系统主要用于低压用户,即用于未装备配电变压器,从外面引进低压电源的小型用户。当前第14页\共有31页\编于星期六\4点3、TN(接零、接地保护)系统,如图所示:TN系统相当于传统的保护接零系统。典型的TN系统如图所示,PE是保护零线,RS叫做重复接地。TN系统中的字母N表示电气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部分与配电网中性点之间直接连接。保护接零的安全原理是当某相带电部分碰连设备外壳时,形成该相对零线的单相短路,短路电流促使线路上的短路保护元件迅速动作,从而把故障设备电源断开,消除电击危险。虽然保护接零也能降低漏电设备上的故障电压,但一般不能降低到安全范围以内。TN系统分为TN-S,TN-C-S,TN-C三种类型TN-S系统是PE线与N线完全分开的系统;TN-C-S系统是干线部位的前段与N线共用为PEN线,后一段PE线与N线分开的系统;TN-C系统是干线部分PE线与N线完全共用的系统。应当注意,支线部分的PE线是不能与N线共用的。TN-S系统的安全性能最好,正常工作条件,外露导电部分和保护导体均呈零电位,被称为是最“干净”的系统。有爆炸危险、火灾危险性大及其他安全要求高的场所应采用TN-S系统;厂内低压配电的场所及民用楼房应采用TN-C-S系统;触电危险性小、用电设备简单的场合可采用TN-C系统。当前第15页\共有31页\编于星期六\4点保护接零用于用户装有配电变压器的,且其低压中性点直接接地的220V/380V三相四线配电网。应用保护接零应注意下列安全要求。(1)在同一接零系统中,一般不充许部分或个别设备只接地、不接零的做法;否则,当接地的设备漏电时,该接地设备及其他接零设备都可能带有危险的对地电压。如确有困难,个别设备无法接零而只是接地时,则该设备必须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2)重复接地合格。重复接地指PE线或PEN线上除工作接地以外的其他点再次接地。重复接地的安全作用是:A减轻PE线和PEN线断开或接触不良的危险性;B进一步降低漏电设备对地电压;C缩短漏电故障持续时间;D改善架空线路的防雷性能。(3)工作接地接地电阻一般不超过4Ω,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允许放宽至不超过10Ω。(4)PE线和PEN线上不得安装单极开关和熔断器;PE线和PEN线应当有防机械损伤和化学腐蚀的措施;PE线支线不得串联连接,即不得用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作为保护导体的一部分。(5)保护导体截面面积。降应采用电缆心或金属扩套作保护线外,有机械防护的PE线不得小于2.5mm2,没有机械防护的不得小于4mm2。铜质PEN线截面积不得小于10mm2,铝质的不得小于16mm2,如系电缆芯线,则不得小于4mm2。当前第16页\共有31页\编于星期六\4点1、双重绝缘在介绍双重绝缘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电气设备的防触电保护分类。(1)电气设备的防触电保护分类0类设备仅靠基本绝缘作为防触电保护的设备,当设备有能触及的可导电部分时,该部分不与设备固有布线中的保护线相连接,一旦基本绝缘失效,则安全性完全取决于使用环境。0I类设备和I类设备设备的防触电保护不仅靠基本绝缘,还包括一种附加的安全措施,即将能触及的可导电部分与设施固定布线中的保护线相连接。对于使用软电电线或软电缆的设备,软电线或软电缆应具有一根保护芯线。这样,一旦基本绝缘失效,由于能够触及的可导电部分已经与保护线连接,因而人员的安全员可以得到保护。0I类设备的金属外壳上有接地端子;I类设备的金属外壳上没有接地端子,但引出带有保护端子的电源插头。Ⅱ类设备设备的防触电保护不仅靠基本绝缘还具备象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这样的附加安全措施。这种设备不采用保护接地的措施,不依赖于安全条件。Ⅲ类设备设备的防触电保护依靠安全特低电压(SELV)供电,且设备内可能出现的电压不会高于安全电压限值。三类设备是从电源方面就保证了安全。应注意此类设备不得具有保护接地的手段。

三、兼防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电击的措施当前第17页\共有31页\编于星期六\4点

2、安全电压安全电压是属于兼有直接接触电击和间接接触电击防护的安全措施。其保护原理是:通过对系统中可能会作用于人体的电压进行限制,从而使触电时流过人体的电流受到抑制,将触电危险性控制在没有危险的范围内。我国安全电压标准规定其额定值的等级为:42V、36V、24V、12V、6V。特低电压安全条件。安全特低电压必须由安全电源供电,可以作为安全电源的主要有:安全隔离变压器呀隔离绕组的电动发电机组;电化电源或与高于特低电压回路无关的电源,如蓄电池及独立供电的柴油发电机等。3、简便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又称漏电保护,是利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来防止电气事故的一种安全技术措施,主要用于防止人身电击,防止因接地故障引起的火灾和监测一相接地故障。剩余电流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不大于30mA。我国标准规定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值:0.006、0.01、0.03、0.05、0.1、0.3、0.5、1、3、5、10、20、30A共13个等级。其中,0.03A及其以下者属于高灵敏度、主要用于防止各种人身触电事故;0.03A以上至1A者属中灵敏度,用于防止触电事故和漏电火灾;1A以上者属低灵敏度,用于防止漏电火灾和监视一相接地事故。当前第18页\共有31页\编于星期六\4点第三节电气防火防爆技术

一、危险物质及危险环境(一)危险物质分类、分组对危险物质进行分类、分组,目的在于便于对不同的危险物质,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1、危险物质分类(三类)Ⅰ类:矿井甲烷;Ⅱ类:爆炸性气体、蒸汽;Ⅲ类:爆炸性粉尘、纤维或飞絮。

当前第19页\共有31页\编于星期六\4点2、Ⅱ类、Ⅲ类爆炸性物质的进一步分类(级)对于Ⅱ类爆炸性气体,按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G)和最小引燃电流比(MECR)进一步划分为ⅡA、ⅡB和ⅡC三类。ⅡA、ⅡB和ⅡC各类对应的典型气体分别是丙烷、乙烯和氢气。其中,ⅡB类危险性大于ⅡA类;ⅡC类危险性大于前者,最为危险。对于Ⅲ类爆炸性粉尘、纤维或飞絮,进一步划分ⅢA、ⅢB、ⅢC三类。ⅢA:可燃性飞絮。指正常规格大于500μm的固体颗粒包括纤维,可悬浮在空气中,也可依靠自身重量沉淀下来。飞絮的实例包括人造纤维、棉花、黄麻、可可纤维、麻絮、废打包木丝绵。ⅢB:非导电粉尘。ⅢC:导电粉尘。所谓可燃性粉尘是指正常规格大于500μm的固体颗粒包括纤维,可悬浮在空气中,也可依靠自身重量沉淀下来,可在空气中燃烧或焖燃,在大气压力和常温条件下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其中ⅢB类粉尘危险性大于ⅢA类,而ⅢC类导电粉尘一旦进入电气装置外壳可直接产生电火花形成引燃源,其危险性又大于ⅢB,是最为危险的粉尘。3、Ⅱ类、Ⅲ类爆炸性物质的分组。Ⅱ类爆炸性气体、蒸汽和Ⅲ类爆炸性粉尘、纤维或飞絮按引燃温度(自燃点)分为6组:见表当前第20页\共有31页\编于星期六\4点引燃温度分组组别引燃温度T/℃T1450<TT2300<T≦450T3200<T≦300T4135<T≦200T5100<T≦135T685<T≦100当前第21页\共有31页\编于星期六\4点当前第22页\共有31页\编于星期六\4点(二)危险环境对不同危险环境进行分区,目的是便于根据危险环境特点正确选用电气设备、电气线路及照明装置等的防护措施。1、爆炸性气体环境爆炸性气体环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气体或蒸汽可燃性物质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该混合物被点燃后,能够保持燃烧自行传播的环境。(1)根据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对危险场所分区,分为:0区、1区、2区。0区。指正常运行时连续或长时间出现或短时间频繁出现爆炸性气体、蒸汽或薄雾的区域。例如油罐内部液面上部空间。1区。指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预计周期性出现或偶然出现)爆炸性气体、蒸汽或薄雾的区域。例如:油罐顶上呼吸阀附近。2区。指正常运行时不出现,即使出现也只能是短时间偶然出现爆炸性气体、蒸汽或薄雾的区域。例如:油罐外3M内。(2)释放源的等级释放源的等级和通风条件对分区有直接影响。其中释放源是爆炸危险区域的基础。释放源有如下几种情况。连续级释放源。连续释放、长时间释放或短时间频繁释放;一级释放源。正常运行时周期性释放或偶然释放;当前第23页\共有31页\编于星期六\4点二级释放源。正常运行时不释放或不经常且只能短时间释放;多级释放源。包含上述两种以上特征。(3)通风类型划分

通风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爆炸性环境的存在和形成。不同的通风效果将直接影响危险环境区域最终划分结果。适当的通风可以加速爆炸性混合物在空气中扩散和消散,良好的、有效的通风效果可以缩小危险环境的范围或使高一级的危险环境降为低一级的危险环境,甚至无爆炸危险环境。相反,无通风或差的通风效果也会扩大危险环境的范围,甚至可能使低一级的危险环境变成高一级的危险环境。因此,通风等级的确定也确定环境的危险区域类型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风主要方式:自然通风(利用空气对流)与人工通风(利用机械风扇)两种类型。通风的有效性:a良好通风指的是通风连续存在;b一般通风指的是在正常运行时,预计通风存在,允许适时,不经常的不连续通风;c差的通风指的是不能满足“良好”或“一般”标准通风,但预计不会出现长时间的不连续通风;d不通风指的是不采取与新鲜空气置换措施的状态。(4)通风的等级:我国有关标准将通风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高级通风--能够控制浓度,使得区域界限外部的浓度稳定地低于爆炸下限,区域范围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中级通风--能够控制浓度,使得区域界限外部的浓度稳定地低于爆炸下限,虽然释放源正在释放中,并且释放停止后,爆炸性环境持续存在时间不会过长;低级通风--在释放源释放过程中,不能控制其浓度,并且在释放源停止释放后,也不能阻止爆炸环境存在。当前第24页\共有31页\编于星期六\4点2、爆炸性粉尘环境爆炸性粉尘环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粉尘、纤维或飞絮的可燃性物质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被点燃后,能够保持燃烧自行传播的环境。根据粉尘、纤维或飞絮的可燃性物质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出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及粉尘层厚度进行分类,将爆炸性粉尘环境分为20区、21区和22区。20区。在正常运行工程中,可燃性粉尘连续出现或经常出现其数量足以形成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物或可能形成无法控制和极厚的粉尘层的场所及容器内部。21区。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粉尘数量足以形成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物但未划入20区的场所。该区域包括,与充入或排放粉尘点直接相邻的场所、现场粉尘层和正常操作情况下可能产生可燃浓度的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物的场所。22区。在异常情况下,可燃性粉尘云偶尔出现并且只是短时间存在、或可燃性粉尘偶尔出现堆积或可能存在粉尘层并且产生可燃性粉尘空气混合物的场所。如果不能保证排除可燃性粉尘堆积或粉尘层时,则应划为21区。当前第25页\共有31页\编于星期六\4点3、火灾危险环境火灾危险环境按下列规定分为21区、22区、23区。火灾危险21区。具有闪点高于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火灾危险22区。具有悬浮状、堆积状的可燃粉尘或纤维,虽不可能形成爆炸混合物,但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火灾危险23区。具有固体状可燃物质,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

二、防爆电气设备和防爆电气线路

1、防爆电气设备(1)防爆电气设备类型爆炸性环境用电气设备与爆炸危险物质的分类相对应,被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Ⅰ类电气设备。用于煤矿瓦斯气体环境。防爆型式考虑了甲烷和煤粉的点燃及地下用设备的机械增强保护措施。Ⅱ类电气设备。用于煤矿甲烷以外的爆炸性气体环境。Ⅲ类电气设备。用于爆炸性粉尘环境。当前第26页\共有31页\编于星期六\4点2、防爆电气线路在爆炸危险环境中,电气线路安装位置的选择、敷设方式的选择、导体材质的选择、连接方法的选择等均应根据环境的危险等级进行。敷设位置。电气线路应当敷设在爆炸危险性较小或距离释放源较远的位置。敷设方式。爆炸危险环境中电气线路主要采用防爆钢管配线和电缆配线,在敷设时的最小截面、接线盒、管子连接要求等方面应满足对应爆炸危险区域的防爆技术要求。隔离密封。敷设电气线路沟道以及保护管、电缆或钢管在穿过爆炸危险等级不同的区域之间的隔墙或楼板时,应采用非燃性材料严密堵塞。导线材料选择。爆炸危险环境危险等级1区的范围内,配电线路应采用铜芯导线或电缆。存在剧烈振动处应选用多股铜芯软线或多股铜芯电缆。当前第27页\共有31页\编于星期六\4点第四节雷击和静电防护技术

一、防雷措施1、建筑物防雷的分类(1)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火炸药及其制品的危险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爆轰,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的。例如,火药制造车间、乙炔站、电石库、汽油提炼车间等。(2)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国家级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和飞机场、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泵房等特别重要意义的建筑物。(3)第三类防雷建筑: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次/a且小于或等于0.05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和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以及火灾危险场所;平均雷暴日大于15d/a地区,高度在15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的建筑物等。

当前第28页\共有31页\编于星期六\4点2、防雷装置(1)外部防雷装置。指用于防直击雷的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2)内部防雷装置。由屏蔽导体、等电位连接件和电涌保护器等组成,对于变配电设备、常采用避雷器作为防止雷电波修侵入的装置。二、防静电防护1、环境危险程度的控制。为了防止静电的危害,可采用方法有:取代易燃介质;降低爆炸性气体、蒸汽混合物的浓度、减少氧化剂含量等方法。2、工艺控制。主要从工艺上采取适当的措施,限制和避免静电的产生和积累。如材料的选用、限制物料的运动速度、加大静电消散过程。3、静电接地。接地是防静电危害的最基本措施,它的目的是使工艺设备与大地之间构成电气上的泄漏通路,将产生在工艺过程的静电泄漏于大地,防止静电的积聚。在静电危险场所,所有属于静电导体的物体必须接地,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0Ω.4、增湿。局部环境的相对温度宜增加到50%以上。增湿的作用主要是增强静电沿绝缘体表面的泄漏。增湿并非对绝缘体都有效果,关键是要看其能否在表面形成水膜。5、抗静电添加剂。抗静电添加剂是具有良好导电性或较强吸湿性的化学药剂。加入后能降低体积电阻率或表面电阻率。当前第29页\共有31页\编于星期六\4点第五节电气装置安全技术

一、变配电站安全1、变配电站的位置。除符合供电、建筑、安全的基本原则。从安全角度考虑,应避开易燃易爆环境;在上风侧,并不得设在容易积粉尘和纤维的环境;不设在人员密集的场所。选址时应考虑灭火、防蚀、防污、防水、防雨、防雪、防振的要求。2、建筑结构。建筑为耐火建筑,蓄电池室应隔离。室内测量600kg以上的充油设备必须有事故蓄油设施,并能容纳100%的油。间隔的门应向外开启,门的两边都有配电装置时,应两边开启。门应当时非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