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图书馆2022年招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考试笔试高频考点题库附答案解析_第1页
重庆图书馆2022年招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考试笔试高频考点题库附答案解析_第2页
重庆图书馆2022年招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考试笔试高频考点题库附答案解析_第3页
重庆图书馆2022年招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考试笔试高频考点题库附答案解析_第4页
重庆图书馆2022年招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考试笔试高频考点题库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图书馆2022年招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考试笔试高频考点题库附答案解析预祝考试顺利!一.综合题库(共1000题)1.人员配备的因材适用原则要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与事的配合关系,不断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进行适时调整,最终实现人员工作的动态平衡。(

)0.正确1.错误参考答案:1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管理知识。第二步,所谓因材适用,是指根据人的能力和素质的不同,去安排不同要求的工作。从组织中人的角度来考虑,只有根据人的特点来安排工作,才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使人的工作热情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如果学非所用、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不仅会严重影响组织效率,也会造成人力资源计划的失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与事的配合关系,不断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进行适时调整,最终实现人员工作的动态平衡是人员配备的动态平衡原则而不是因材适用原则。因此,本题错误。2.关于化石燃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古代生物遗体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可作燃料和化工原料的沉积矿产B.包括煤、石油和沼气C.大量使用该燃料,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D.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化石燃料相关知识并选错误项。第二步,化石燃料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这些埋藏在地下和海底下的不可再生的燃料资源。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适宜的温度的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气体,是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和沼气虽然主要成分都是甲烷,但两者的形成条件、能源类别都不同。因此,选择B选项。解题思路: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本题为选非题,考生选出错误选项即可。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并在适宜的温度、PH值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烧气体。因此沼气并非化石燃料,B选项错误,当选。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可燃烧气体,它不属于化石燃料。A、C、D三个选项说法正确。故本题选B。解题思路:化石燃料亦称矿石燃料,是一种碳氢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其包括的天然资源有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它是古代生物遗体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可作燃料和化工原料的沉积矿产。人类不断地燃烧化石燃料而排放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加快全球变暖的因素之一。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而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还原条件)并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气体,沼气不是化石燃料。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3.想从事媒体工作的学生都报考新闻与传播专业。李金报考了新闻与传播专业,他一定想从事媒体工作。下述哪项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论断?A.所有报考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都想从事媒体工作B.有些媒体的记者是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的毕业生C.想从事媒体工作的学生有些报考了新闻与传播专业D.只有新闻与传播专业毕业的学生,才有资格从事媒体工作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根据提问方式中的“支持”,确定为加强论证。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论点:李金想从事媒体工作。论据:李金报考了新闻与传播专业。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建立联系。该项可翻译为:报考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想从事媒体工作,在论据与论点之间建立了联系,具有加强作用。B项:无关选项。“有些媒体的记者”与题中“想从事媒体工作的学生”是不同概念,论题不一致,排除。C项:不明确项。该项换位可得“有些报考了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想从事媒体工作”,但不明确是否每一个报考了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都想从事媒体工作,不具有加强作用。D项:无关选项。该项讨论的是“有资格从事”媒体工作的必要条件,与论点“是否想从事”媒体工作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因此,选择A选项。4.1

3

11

31

69

)A.81B.95C.131D.165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方法一:出现69,与64接近,考虑幂次修正。,向前递推可得,,,,,幂次数均为3,底数及修正项均构成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则所求项应为。方法二:原数列两两做差可得,2、8、20、38,再次做差可得,6、12、18,构成公差为6的等差数列,则所求项为。故正确答案为C。5.医生穷其一生去帮助人们对抗死神,但是当轮到他们自己的时候,却往往会表现出________的平静,他们确切地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知道接下来要________的选择是什么,而且通常有能力得到需要和希望的医疗措施。然而,他们却倾向于选择一种安详而________的方式离开。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别样

忍受

高雅B.格外

承受

超然C.出奇

面临

优雅D.特别

面对

悠然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填入词语应体现非常平静之意。A项“别样”指代所说范围之外的东西;也指不同寻常的意思。不符合语境,排除A项。第二步,分析第二空。填入词语需搭配“选择”。B项“承受”指承担(任务、困难、压力等);禁受(考验等),与“选择”搭配不当。排除B项。第三步,分析第三空。填入词语需搭配“方式”,且与安详照应。D项“悠然”形容悠闲舒坦的样子。不符合语境,排除D项。C项“优雅”指优美高雅。符合语境。因此,选择C选项。格外:表示程度超出一般。出奇:不一般;特别。特别:不一般;与众不同。忍受:尽力承受(痛苦、不幸等)面临:面对着;面前遇到(某种情况)。面对:脸面对着;面向。高雅:(格调)高尚而不俗气。超然:形容凸出的样子;也形容置身于争端或世俗之外。6.尼龙的强度,比棉花高两三倍,比羊毛高四五倍。一般直径为1毫米的尼龙丝,可以吊起100公斤的东西,一根手指粗细的尼龙绳,可以吊起一辆满载的卡车!这段话主要讲的是:A.尼龙的强度B.尼龙的用途C.尼龙的神奇D.尼龙、棉花和羊毛的比较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据提问“主要讲的是”可知此题为中心理解题。材料第一句说“尼龙的强度,比棉花高两三倍,比羊毛高四五倍”,然后具体举例阐述尼龙的强度,属于总分结构,主旨句为“总”的部分,即第一句。所以材料主要讲的是尼龙的强度,A项当选。B、C、D三项都不是材料主要讲述的内容,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一共两句话,第一句通过比较说明尼龙的强度很高,第二句通过两种规格尼龙的拉力来论证尼龙强度惊人。文段为“总—分”结构,主旨句是第一句,即尼龙的强度高,文段核心话题为“尼龙”“强度”。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符合上述信息。因此,选择A选项。7.向可乐饮料中加入冰块后,冰块融化成水,这是一个吸热的过程。(

)0.正确1.错误参考答案:0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科技。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融化是物理上的融化现象。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后,冰块融化为水,这是一个吸热的过程。故表述正确。8.①小商贩兜售商品②发现商品质量问题③游客购买商品④工商部门出面解决问题⑤双方交涉未果A.①③②④⑤B.①③⑤④②C.①③②⑤④D.②①③⑤④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观察选项,确定首句应从①②中选择。比较可知,只有“小商贩兜售商品”,消费者才会“发现商品质量问题”,所以①应在②的前面,即首句为①,排除D项。第二步,观察分析剩余选项,尾句应从②④⑤中选择。比较可知,“发现商品质量问题”与“双方交涉未果”是“工商部门出面解决问题”的原因,“工商部门出面解决问题”是整个事件的结果,所以尾句为④,排除A、B两项。因此,选择C选项。9.11,13,17,25,41,73,(

)A.115B.127C.137D.155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观察数列,数列呈递增趋势,且变化幅度较小,也无其他明显特征,考虑做差。后一项减前一项,得到2,4,8,16,32,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因此新数列下一项为,则所求项为。故正确答案为C。10.某种商品原价25元,每半天可销售20个。现知道每降价1元,销量即增加5个。某日上午将该商品打八折,下午在上午价格的基础上再打八折出售,问其全天销售额为多少元?(

)A.1760B.1940C.2160D.2560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由题意可得,商品每降价1元销量增加5个。上午商品打八折出售,下午商品在上午价格的基础上再打八折,列表可得:。故正确答案为B。11.“真实”是指事实、真理,它可以用于客观事物:自然、社会、个人;它的反面是虚假,是不真。“真诚”也是“真”,但是指主观意识领域里的真,它仅涉及人,而且是主体的个人,它强调的是向内反省,要求的是忠实于自己,是不欺己、不欺心,这就好像内心有一个法官在检查所有的意识和念头,看它们是真的发自内心,还是一些浮在表层的托辞和借口。彻底的真诚要求一个人能鉴别和杜绝一切有意无意哄骗自己的念头,在行为上就反映为:言其真心所欲言,行其真心所欲行。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真实”与“真诚”的区别

B.“真诚”的本质含义及外部表现

C.“真诚”行为属于主观表现因而难以鉴别

D.如何使“真实”与“真诚”实现内在统一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主旨的提炼和把握。解答这类题目,需要首先分析文段结构,提炼文段关键信息,从而得出文段的主旨。解答本题主要注意排除迷惑项,“真实”虽在文段提到,但其主要作用是为了引出“真诚”,因此其不是文段的论述重点。文段由“真实”是真,引出“真诚”也是真,并指出“真诚”要求的是忠实于自己,不欺己、不欺心,在行为上表现为“言其真心所欲言,行其真心所欲行”。由此可见,文段意在说明的是“真诚”的本质含义及外部表现。A项迷惑性比较大,文段虽提到了“真实”,但主要意图是为了引出“真诚”。故本题选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讲“真实”的含义,然后讲“真诚”也是“真”并通过转折词“但”引出文段重点,即“真诚”的本质含义是指主观意识领域里的真;真诚在行为上的外部表现为:言其真心所欲言,行其真心所欲行。文段重点在“但”之后,综合概括即“真诚”的本质含义及外部表现。

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是对文段主旨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文段开篇介绍什么是“真实”,而后引出“真诚”的话题,随后对“真诚”的含义进行解释,之后通过“法官”的比喻说明“真诚”的要求,尾句通过“真诚”的要求引出其行为上的表现。故文段谈论的核心话题为“真诚”,说明其具体含义及行为反映,对应B项。

A项,文段重点并不是在比较“真实”与“真诚”的区别,而只是通过“真实”引出“真诚”,着重论述“真诚”,排除;C项形式上来看,只提到了“真诚”的行为,即外在表现,属于片面,排除;D项“如何”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提及,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12.垄断指在一个产品市场上只有少数买家或少数卖家。一般而言,发生市场垄断的原因包括:A.由资源的天然秉性带来产品的独特性B.创新带来的垄断C.成本特性产生的垄断D.强制势力形成的垄断参考答案:ABCD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微观经济知识。第二步,一般而言,发生市场垄断的原因大体有以下五种:①由资源的天然秉性带来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②创新带来的垄断;③实力和能力带来的垄断;④成本特性产生的垄断,即“自然垄断”;⑤强制势力形成的垄断。因此,选择ABCD选项。四种市场类型对比:13.树木:砍伐A.汽车:驾驶B.山泉:流淌C.酵母:分解D.石油:开采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本题只涉及两个词项间的关系,分析发现砍伐树木是动宾结构的短语。结合选项选出与题干关系一致的一项。砍伐树木构成动宾结构的短语。A项,驾驶汽车构成动宾结构的短语,与题干关系类似,保留。B项,山泉流淌构成主谓结构的短语,与题干关系不一致。C项,酵母可以分解有机物,与题干关系不一致。D项,开采石油构成动宾结构的短语,与题干关系类似,保留。比较A、D两项,发现D项的石油与题干的树木均为自然资源,而A项的汽车则不是,因此D项与题干的联系更紧密。故本题选D。14.唐诗:七律A.曲艺:越剧B.瓷器:茶杯C.哺乳动物:老虎D.自行车:汽车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分析题干词项间关系,唐诗和七律是交叉关系。唐诗中有七律诗,七律中有唐诗。A项,越剧是曲艺的一种,为种属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B项,瓷器中有茶杯,茶杯中有瓷器,与题干关系一致。C项,老虎是一种哺乳动物,为种属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D项,自行车和汽车是并列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故本题选B。15.垄断的形成将促使市场的竞争性(

)。A.消失B.增强C.减弱D.无法判断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垄断对市场的影响。垄断,一般分为卖方垄断和买方垄断。卖方垄断指唯一的卖者在一个或多个市场,通过一个或多个阶段,面对竞争性的消费者;买方垄断则刚刚相反。垄断者在市场上可以违背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调节价格与产量。A项,从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并未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自由竞争之上,其他市场主体之间以及垄断者之间仍然存在竞争。该项错误,应排除。B项,一般认为,垄断形成的基本原因是进入障碍,即通过设置进入障碍,阻碍其他市场主体与垄断者展开自由竞争。因此,垄断限制了市场的竞争性。该项错误,应排除。C项,垄断的形成使得其他市场主体无法与垄断者在平等的地位上展开自由竞争,使市场价值规律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削弱市场的竞争性。该项正确,应选。D项,垄断对市场竞争性的影响可以通过价值规律的外在表现即价格进行判断。该项错误,应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16.6,13,18,37,68,123,(

)。A.218B.228C.246D.259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数列变化幅度平缓,做差加和均无规律,考虑递推。观察中间四项可得,,即。验证其他项数,,,符合规律。故所求项。故正确答案为B。17.与大多数考古发掘不同,三星堆的青铜器太过________和令人费解,它们带着一种严肃、狞厉、神秘、具象的美,迅速进入大众视野,没人见过这些东西,也没人解释得清。出土器物成为人们假想的________,相关假说与推测铺天盖地袭来,将原本就________的考古难题包裹得更加充满戏剧性。填入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A.独特

母本

扑朔迷离B.突出

动力

波谲云诡C.耀眼

雏形

不可思议D.醒目

源泉

引人入胜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三空。填入词语修饰“考古难题”。A项“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C项“不可思议”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A项和C项符合语境。B项“波诡云谲”形容事态或文笔变幻莫测;D项“引人入胜”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B项和D项均与“考古难题”搭配不当,排除。第二步,再看第一空。填入词语修饰“青铜器”的特点,通过“和”与“令人费解”构成并列关系,语义和感情色彩与其相近。A项“独特”指特有的,特别的,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正因其“独一无二”,所以才“令人费解”,A项符合语境。C项“耀眼”指光线或色彩强烈,使人眼花,不符合语境,排除。答案锁定A项。第三步,验证第二空。“母本”指一类事物的起源,符合文意。因此,选择A选项。文段出处:《最美三星堆:3000多年前的神秘青铜器从何而来?》18.雾霾的形成,因素很多,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治理雾霾也不是________的,而是要打持久战,久久为功。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信手拈来B.一蹴而就C.立竿见影D.轻而易举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根据前后文信息,明确空缺处词语含义。第二步,分析选项,通过辨析成语含义,选择与句意最契合的一项。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与后句的“打持久战,久久为功”意思相反,表示雾霾治理是简单的、在短时内能取得成效的。B项“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符合文段语境,且“一蹴而就”中的“一”与后句的“久”对应恰当。“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与“治理雾霾”搭配不当,排除A。“立竿见影”多用于描述某项具体措施能立刻见效,而句中是笼统地谈论治理雾霾这一工作的长期性,排除C。“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不含时间短的意思,排除D。故本题选B。解题思路:由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不是……而是……”可知,横线处所填成语与“打持久战,久久为功”语义相反,表示用时短且容易做到,B项“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与文段对应恰当,当选。A项“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与“治理雾霾”搭配不当,排除;C项“立竿见影”比喻立刻见到功效,强调的是见效快,并非事情很容易,排除;D项“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只强调事情简单容易,无法体现时间短的含义,无法对应后文的“持久”,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语境。由“不是……而是……”可知,空格应与后文的“打持久战”“久久为功”语义相反,应表示短时间内能够做到。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信手拈来”常用于形容写作诗文时运用材料、驾驭语言的随意或从容,搭配不当,排除A项。B项“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符合文意。C项“立竿见影”比喻立刻见到功效,其强调的是见效快,侧重效果,不含有“事情容易”的意思,排除C项。D项“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其只是强调事情的简单容易,无法体现“时间短”的特点,排除D项。因此,选择B选项。19.下列四句话是从甲、乙、丙、丁处摘出来的,根据文意将它们复原后,正确的顺序是:①一部《论语》又何以享誉古今中外②军事家从中借鉴战略战术③政治家参照它治国理政④一部《孙子兵法》倾倒多少英雄好汉A.③④①②B.③②④①C.③①②④D.②④①③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结合上下文分析话题的一致性。(甲)、(乙)后面主要表达的是“平民通过学习历史增长知识和才干”,②和③主要表达的是不同的个体从历史中进行学习。所以②和③对应(甲)、(乙)的位置,故②和③要绑定在一起,答案锁定B项。第二步,验证选项。(丙)、(丁)前面说的是一部作品《资治通鉴》的作用,①和④也在围绕作品论述,符合上下文语境。因此,选择B选项。20.5,4,10,8,15,16,(

),(

)A.20,18B.18,32C.20,32D.18,36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项数较多,考虑多重数列。第二步,数列有八项,考虑奇数项、偶数项分别成规律。奇数项:5,10,15,是公差为5的等差数列,所求项第一项为15+5=20;偶数项:4,8,16,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所求项第二项为16×2=32。因此,选择C选项。21.选择最合适的一项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A.如上图所示B.如上图所示C.如上图所示D.如上图所示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观察特征。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每个图形均有封闭区间,考虑数面。第二步,一条式,从左到右找规律。从左至右观察图形,题干图形面的个数依次为0、1、2、3、4,呈等差规律,且均为曲直图形,故问号处需填入一个有5个面的曲直图形,A项是有5个面的曲线图形,B项是有5个面的直线图形,C项为有6个面的曲直图形,只有D项符合。因此,选择D选项。22.下列属于新能源汽车的有:A.混合动力汽车B.汽油发动机汽车C.柴油发动机汽车D.太阳能汽车参考答案:AD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科技知识。第二步,A项: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等。A项正确。D项:太阳能汽车是一种靠太阳能来驱动的汽车。相比传统热机驱动的汽车,太阳能汽车是真正的零排放。正因为其环保的特点,太阳能汽车被诸多国家所提倡,太阳能汽车产业的发展也日益蓬勃。故太阳能汽车属于新能源汽车。D项正确。因此,选择AD选项。B项:汽油发动机是以汽油作为燃料,将内能转化成动能的发动机。汽油发动机汽车的排放气体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故汽油发动机汽车不属于新能源汽车。B项错误。C项:柴油发动机汽车是燃烧柴油来获取能量释放的汽车,排放出的气体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故柴油发动机汽车不属于新能源汽车。C项错误。23.随机储存器RAM的特点是(

)。A.能读能写,断电后信息会全部丢失B.只能读不能写,信息会全部丢失C.能读能写,断电后信息不会消失D.只能读不能写,信息不会消失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存,即内存储器,又称为主存,可分为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OM只可读出不可写入,用于存放固定系统程序,一旦写入信息后就固定下来(所存数据是装入主机前写入的),即使切断电源,信息也不会丢失。RAM可以随时读写(刷新时除外),而且速度很快,通常作为操作系统或其他正在运行中的程序的临时数据存储介质。RAM与ROM的最大区别是数据的易失性,即一旦断电RAM所存储的数据将随之丢失。故正确答案为A。24.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是指“投资”“消费”“进口”,它们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

)0.正确1.错误参考答案:1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宏观经济。国民经济“三驾马车”是指投资、消费和出口,它们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故表述错误。25.某社会组织参加一项活动,需要进行分组,要求每组人数相等,如果每组12人,则多出1人,如果去掉一组的人数,则剩下的人数可以保证恰好每组人数一样多。已知每组人数最多不能超过20人,则这个社会组织总人数可能为多少人?A.49B.61C.64D.72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用数字特性法解题。第二步,根据题意可得:总人数-1=12×组数,即总人数-1是12的倍数,排除C、D。第三步,代入A选项:49÷12=4…1,49-12=37,37为质数,不符合题意,排除;代入B选项:61÷12=5…1,61-12=49=7×7符合题意,正确。因此,选择B选项。26.曹雪芹通过贾府的衣食住行把

人家的富贵之相刻画得淋漓尽致。一屋一室,或雕梁画栋,或

,或金碧辉煌,或简约古朴,相映成辉,相映成画;一餐一饮精烹细作,食不厌精;

,雀衣彩绣,美轮美奂。但仍然没有宴席上的浅斟深酌更能体现出贾府“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盛;没有比推杯换盏之时的琴歌酒赋更能体现出翰墨书香之族的风流雅致。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筚门圭窦岸芷汀兰一裙一裳B.兰艾同焚粉墙黛瓦一丝一缕C.钟鸣鼎食曲径通幽一衣一带D.桑枢瓮牖小桥流水一鞋一袜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空,搭配“人家”,根据文段信息“富贵之相”以及后文一系列具体描述可知,此处应体现贵族人家非常富有之意。C项“钟鸣鼎食”指古代富贵人家击钟奏乐,列鼎而食。形容生活奢侈豪华,符合文意,保留。A项“筚门圭窦”形容住室极其简陋,旧指穷人住处,B项“兰艾同焚”指兰花跟艾草一起烧掉,比喻不分好坏,一同消灭,D项“桑枢瓮牖”指用桑树做门轴,用瓦罐做窗户,比喻贫苦之家,均与文意无关,排除。第二空,代入验证,C项“曲径通幽”是指弯曲的小路通到风景美丽的地方。形容景色雅致迷人,放在此处形容贾府的风景美丽,符合语境,保留。第三空,代入验证,C项“一衣一带”即“每条衣带”,对应“雀衣彩绣”,符合语境,当选。故正确答案为C。【文段出处】《红楼女性聚饮时的琴歌酒赋》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富贵之相”可知,所填词应该表示的是富贵之意。A项“筚门圭窦”形容穷苦人家的住处;D项“桑枢瓮牖”比喻贫苦之家。两者均与文意相悖,排除A项和D项。B项“兰艾同焚”比喻好的坏的同归于尽,语义不符,排除B项。C项“钟鸣鼎食”形容权贵的豪奢排场,符合语境。答案锁定C选项。第二步,验证第二空和第三空。“曲径通幽”意思是从弯曲的小路通向风景幽美的地方,和“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构成并列关系,符合语境。“一衣一带”和“一屋一室”“一餐一饮”构成并列关系,照应“雀衣彩绣”,符合语境。因此,选择C选项。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了解文段大意。第二步,先看第一空,文段描述的是富贵人家的情形,据此排除与文意不符的A、B、D。第三步,验证其余两空。先看第一空,由“把……人家的富贵之相刻画得淋漓尽致”可知,填入的词语应描述以贾府为代表的富贵人家的情形。“筚门闺窦”形容住室极其简陋,旧指穷人的住处。“兰艾同焚”指兰花跟艾草一起烧掉,比喻不分好坏,一同消灭。“桑枢瓮牖”指用桑树做门轴,用瓦罐做窗户,比喻贫苦之家。三词填入均与语境不符,排除A、B、D。“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填入此处符合文意。验证其余两空,“曲径通幽”指弯曲的小路通到风景美丽的地方,形容景色雅致迷人,和“雕梁画栋”相互呼应,符合文意。“一衣一带”与“一屋一室”“一餐一饮”对应,和“雀衣彩绣”相照应,符合文意。故本题选C。27.21世纪初,人口、经济和环境压力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条件,使新出现和重现的传染病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传播。最近几十年的经验显示,

。而想要从根本上减少病毒国际传播可能性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世卫组织与其他组织、机构一起开展工作,加强全球疫情警报和反应网络,汇集世界各地的专家来一起应对疾病暴发。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烈性传染病发展为全球大流行的风险正在显著增强B.应对疾病防控挑战的最有效手段就是采取预防措施C.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防范疾病及其它公共卫生威胁D.建立一个实现各国数据共享的传染病数据库迫在眉睫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横线在文段中间,需考虑与前后文的衔接。文段开篇介绍21世纪初新出现和重现的传染病的传播规模是前所未有的,横线后指出要从根本上减少病毒国际传播的可能性的办法,即全世界的卫生组织、机构要一起开展工作,并要汇集世界各地的专家来一起应对疾病的暴发。可知横线处所填语句需体现疾病的严重性是单一国家解决不了的,所以才需要各国医疗机构和专家共同面对,对应C项“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防范疾病及其它公共卫生威胁”。A项,“烈性传染病发展为全球大流行的风险正在显著增强”仅表示传染病的风险正在增强,并未体现单一国家解决不了这一问题,与后文衔接不当,排除;B项,“预防措施”与后文所述内容无关,后文并未具体介绍预防措施,无法衔接,排除;D项,“传染病数据库”整个文段均未体现,无中生有,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文段出处】《面对未来流行病,我们应该如何构建一个完美的防疫体系?》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和连贯。横线处位于文段中间,考虑所填句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横线前指出当下传染病的规模前所未有,横线后则介绍减少病毒国际传播需要全世界的卫生组织、机构等一起应对。所填句子应表达面对病毒,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之意。横线处位于文段中部位置,所填句子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横线前指出21世纪初,各种因素形成的独特条件使传染病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传播;横线后提出从根本上减少病毒国际传播可能性的办法,即加强世卫组织与其他组织、机构的合作,汇集世界各地的专家共同应对疾病暴发。横线处应表达应对传染病等公共卫生威胁单一力量是无法解决的,C项表述与此一致。A项,“烈性传染病发展为全球大流行的风险正在显著增强”无法与后文衔接,排除。B项,“预防措施”与文段无关,后文并未介绍预防措施,排除。D项,“传染病数据库”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故本题选C。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横线处的上下文语境。横线之前的文字介绍了21世纪传染病的传播规模前所未有。横线之后通过转折“而”叙述如何有效应对疾病暴发的措施,即需要世卫组织与其他组织、机构一起协同合作。根据关联词及话题一致原则,横线处应填入各国家以往对于传染疾病的应对措施。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符合上述语境。因此,选择C选项。28.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A.如上图所示B.如上图所示C.如上图所示D.如上图所示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观察特征。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且每个图形均有封闭区间,考虑数面。第二步,两段式,第一段找规律,第二段应用规律。第一段,图形均为1个面,呈常数规律;第二段应用规律,前两个图形均为1个面,问号处图形也应只有1个面,只有C项符合。因此,选择C选项。29.西欧:意大利:罗马教堂A.物理:光学:电磁学B.中东:西亚:石油C.电器:家电:电视机D.猫科动物:豹子:老虎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罗马教堂一般是指“罗马式教堂”,因其模仿古罗马凯旋门、城墙、古堡等建筑式样,有着“罗马的影子”而得名。西欧和意大利均存在罗马教堂,三者为对应关系。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A项:光学和电磁学均为物理的组成部分,与物理为组成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B项:中东和西亚均为富含石油的地区,三者为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C项:家电是电器,二者为种属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D项:豹子是猫科动物,二者为种属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30.一辆汽车从A地开到B地需要一个小时,返回时速度为每小时75公里,比去时节约了20分钟,问AB两地相距多少公里:A.30B.50C.60D.75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返回时比去时节约了20分钟,去时为1个小时,则返回时用了,所以全程为公里。故正确答案为B。31.当年的美丽楼兰,这个绿洲上的王国,丝绸之路的要塞,总是驼铃叮当,人迹熙攘,多么地令人眼热而起兵戎呢。周边的游牧民族厮杀终年不歇,北方的匈奴汹汹如潮肆意南侵,连大汉王朝也皇皇挺兵饮马于此。说话间,

的谋略,

的交响,绿野上驰骋的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纵横捭阖金戈铁马B.经天纬地秣马厉兵C.汪洋恣肆戎马倥偬D.尔虞我诈万马奔腾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整个文段前两句是完整语句,找解题的线索,“起兵戎”、“南侵”、“皇皇挺兵饮马于此”都体现文段为打仗的语境。那么接着看,第一空,体现打仗语境且搭配“谋略”。B项“经天纬地”指以天为经,以地为纬,比喻人的才智极大。多表述为“经天纬地之人”“经天纬地之才”,确与“谋略”搭配不恰当,且不符合打仗的语境,故排除。C项“汪洋恣肆”形容文章、言论、书法等气势豪放,潇洒自如,与“谋略”搭配不当,且未体现打仗的语境,排除。A项“纵横捭阖”指用辞令测探、打动别人,形容在政治和外交上运用联合或分化的手段,符合语境且搭配谋略;D项“尔虞我诈”表示彼此互相欺骗,能够体现打仗的语境,但偏消极与文段感情色彩不符。基本第一空就能锁定A,但如果觉得“尔虞我诈”也行,先留着。看第二空,要符合打仗语境,且搭配“交响”,A项“金戈铁马”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与“交响”搭配恰当,符合语境,当选。D项“万马奔腾”指形容群众性的活动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与打仗语境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谋略”“交响”“驰骋的一世之雄”可知,应该填入中性偏积极感情色彩的成语,同时与“谋略”搭配。A项“尔虞我诈”指表示彼此互相欺骗。感情色彩偏消极,排除A项。B项“经天纬地”形容人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和气魄,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才能;C项“汪洋恣肆”通常比喻写文章时气势豪放、潇洒自如。两者均不能与“谋略”搭配,排除B项和C项。D项“纵横捭阖”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符合语境,答案锁定D选项。第二步,验证第二空。由“交响”“绿野上驰骋的一世之雄”可知,该空描写一种战争场面。“金戈铁马”指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有战争的含义,符合语境。因此,选择D选项。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词语含义。第二步,从第一空入手分析选项,排除感情色彩不符的A项和与“谋略”搭配不当的C项。第三步,辨析第二空词语含义,选择与句意最契合的一项。第一空,“尔虞我诈”指彼此猜疑,互相欺骗,含贬义,与“谋略”的感情色彩不符,排除A。“汪洋恣肆”形容文章、言论、书法等气势豪放,潇洒自如。用来形容“谋略”不恰当,排除C。B项“经天纬地”指谋划天下之事;D项“纵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二者与“谋略”搭配均恰当。第二空,“秣马厉兵”表示喂饱马,磨快兵器,指准备作战;“金戈铁马”本意是金属制的戈,披铁甲的战马,借指威武雄壮的军队,也指战争或军旅生涯。此处与“交响”搭配,形容战争的场面,“金戈铁马”更恰当,排除B。故本题选D。32.一座城,在那里,安安静静的,

整个城市的繁华和衰落,这座城上演过数不清的悲欢离合,迎接过数不清的

。依次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包孕风雨如晦B.包蕴意气风发C.包罗意犹未尽D.包容风起云涌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从第二空入手。根据前文“这座城上演过数不清的……,迎接过数不清的……”可知,相同句式构成并列,故所填词语应与“悲欢离合”并列,“悲欢离合”泛指生活中的种种境遇,故所填词语亦应体现出城市中人们的生活状态。B项,“意气风发”形容人精神振奋、气概豪迈的样子,可以体现出“这座城市”中部分人们的生活状态,符合文意。A项,“风雨如晦”比喻局势动荡,社会黑暗,与文意无关,排除;C项,“意犹未尽”通常指旅行、读书、吃饭等结束之后还没有尽兴,与文意无关,排除;D项,“风起云涌”比喻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无法与“悲欢离合”形成并列,体现不出城市中人们的生活状态,故排除。第一空,验证B项,“包蕴”指包含,与“城市的繁华和衰落”搭配恰当,当选。故正确答案为B。【文段出处】《一座城的期待》33.(2016山东济南)从装满100克浓度80%的果汁杯中倒出40克果汁,再倒入水盛满使之均匀混合,这样反复四次,则杯中果汁的浓度大概是:A.10%B.20%C.30%D.40%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溶液问题。第二步,由题可知,每次倒出40克果汁,即倒出整杯的=,根据题意可列式,80%×1-=10.368%≈10%,即反复四次后,杯中果汁的浓度大概是10%。因此,选择A选项。34.把下面六组图形分成两类,使每一类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①④⑤,②③⑥B.①③⑥,②④⑤C.①③⑤,②④⑥D.①②③,④⑤⑥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观察特征。组成元素凌乱,优先考虑数量或属性,每个图形均由若干元素组成且存在明显的黑色色块,考虑元素的面积。第二步,根据规律进行分组。题干中出现黑白两种颜色,两种颜色图形分开观察。发现图①③⑥中,黑色图形的面积和白色图形的面积相等;图②④⑤中黑色图形的面积等于白色图形面积的三分之一。因此,选择B选项。35.甲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杀害行为,属于:A.犯罪中止B.犯罪未遂C.犯罪预备D.不构成犯罪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犯罪知识。第二步,根据2021年版《刑法》第二十四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因此,选择A选项。B项:根据2021年版《刑法》第二十三条,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根据2021年版《刑法》第二十二条,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题干中甲已经在实施犯罪。D项说法错误,排除。36.元代民谣“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中的“相公”是指:A.丈夫B.地方官员C.君子D.秀才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第二步,该句出自元代民谣《台温处树旗谣》,“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的意思是指偏僻地区离皇帝很遥远,百姓少而做官的多。其中,“相公”是指地方官员。因此,选择B选项。37.国家在必要时可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由(

)规定。A.自治条例B.单行条例C.法律D.宪法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宪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故正确答案为C。38.李明的所有网友都不是软件工程师。通过李明而认识大楚公司董事的都是软件工程师。李明的一个网友通过李明认识了王刚。根据以上陈述,可以得出:A.王刚不是软件工程师B.王刚不是大楚公司的董事C.王刚是软件工程师D.王刚是大楚公司的董事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翻译题干,利用充分必要条件。第一句:李明的网友⇒-是软件工程师;第二句:通过李明认识且认识的是大楚公司董事⇒是软件工程师;第三句:李明的一个网友,通过李明且认识了王刚。第二步:根据第三句的事实信息开始分析推导。由第三句和第一句可知,李明的这个网友⇒-是软件工程师。再根据第二句的逆否规则-是软件工程师⇒-(通过李明认识且认识的是大楚公司董事)=-通过李明认识或-认识的是大楚公司董事由第三句又知这个网友通过李明认识了王刚,根据选言命题规则,可知认识的王刚不是大楚公司的董事。故正确答案为B。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根据题干关联词“所有……都不是……”,确定为翻译推理。第二步,翻译题干。①李明的网友→¬工程师②通过李明而认识大楚公司董事→工程师第三步,进行推理。根据①可知李明的这个网友一定不是工程师,“不是工程师”是对②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到:“不是通过李明而认识的大楚公司的董事”说明通过李明认识的王刚一定不是大楚公司的董事。因此,选择B选项。解题思路:题干涉及“所有……都……”这一关键词,可见其主要考查直言命题的相关知识,可以结合换质推理、换位推理等推理关系进行解题。“通过李明而认识大楚公司董事的都是软件工程师”换质换位之后为“非软件工程师都不是通过李明而认识大楚公司董事的”,也即“非软件工程师通过李明认识的人不是大楚公司董事”。由“李明的所有网友都不是软件工程师”得,“李明的一个网友不是软件工程师”,又“李明的一个网友通过李明认识了王刚”,因此,可以知道“王刚不是大楚公司董事”,B项正确、D项错误。A、C两项均不能必然得出。故本题选B。39.以下经济指标中,用以综合考察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分析指标是:A.赤字率B.基尼系数C.恩格尔系数D.生产者物价指数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经济学原理。第二步,本题考查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基尼系数越接近0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国际惯例把0.2以下视为收入绝对平均,0.2-0.3视为收入比较平均;0.3-0.4视为收入相对合理;0.4-0.5视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5以上时,则表示收入悬殊。因此,选择B选项。A项:赤字率是衡量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A项错误。C项: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主要标准之一。C项错误。D项:生产者物价指数,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D项错误。40.我国现行婚姻法规定的法定婚龄是:A.男女各满18周岁B.男满20周岁,女满18周岁C.男满22周岁,女满20周岁D.男满24周岁,女满22周岁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婚姻法知识。第二步,根据《婚姻法》第六条,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因此,选择C选项。根据《婚姻法》第八条,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41.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如同一部机器,各个部件各有功能,其正常运转是由部件和总体性能决定的,能快不快就会浪费机器,盲目求快就会损坏机器。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A.国民经济的发展不能过热B.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C.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不能过慢D.和谐社会的创建依赖经济发展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提出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然后将国民经济比作一部机器,强调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由部分与整体的状况决定,发展速度要适度。文段重点表述发展国民经济要协调好整体与部分、快与慢的关系。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因此,选择B选项。A项和C项:表述片面,均是文段末尾“能快不快就会浪费机器,盲目求快就会损坏机器”的一方面内容。D项:“和谐社会”和“依赖经济发展”在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42.绿色设计是指在整个产品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如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保护条件的同时,保证产品的质量达到最优状态。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符合绿色设计理念的是:A.迪拜太阳村巧摆太阳能收集器以实现日照时间最大化B.荷兰某化学品公司将健康环保作为公司重要的价值观C.巴西流行利用绿色植物代替砖、石、钢筋水泥来砌墙D.某学校将教室背景设计为浅绿色来保护孩子们的眼睛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着重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满足环境保护条件的同时,保证产品的质量达到最优状态”。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A项:巧摆太阳能收集器,只是改变了太阳能收集器的摆放位置,并未体现在产品周期考虑环境属性,且目的是实现日照时间最大化,不是为了环境保护,也不是为了产品质量达到最优,不符合定义,排除;B项:将健康环保作为公司的价值观,没有提及设计产品时是否“着重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不符合定义,排除;C项:利用绿色植物代替砖、石、钢筋水泥来砌墙,属于在产品周期考虑了环境属性,符合“着重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符合定义,当选;D项:将教室背景设计为浅绿色的目的是保护孩子们的眼睛,不符合“满足环境保护条件,保证产品的质量达到最优状态”,不符合定义,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第二步,找关键信息。①在整个产品周期内;②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如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重复利用性;③满足环境保护条件的同时,保证产品的质量达到最优。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太阳能收集器只是摆设的位置不同,不能体现出“在产品周期内”进行产品设计,不符合定义;B项:将环保作为公司的重要价值观,没有体现“产品设计”,也没有体现出“保证产品的质量达到最优”,不符合定义;C项:利用绿色植物代替砖、石、钢筋,是用环保材料代替了传统的非环保、不能循环利用的材料,体现出“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如可回收性、可重复利用性”的绿色设计理念,符合定义;D项:改变教室背景颜色的目的是保护孩子们的眼睛,没有利用环保材料代替传统材料,也没有体现“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不符合定义。因此,选择C选项。解题思路:分析题干定义,绿色设计的关键在于“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满足环境保护条件”等,在解题时应严格依据定义的关键点分析选项。绿色设计的定义要点:①着重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②在满足环境保护条件的同时,保证产品的质量达到最优状态。A项,“巧摆太阳能收集器以实现日照时间最大化”并未将产品的环境属性作为设计目标,不符合要点①。B项,“将健康环保作为公司重要的价值观”并未体现将产品的环境属性作为设计目标,不符合要点①。C项,利用天然环保材料砌墙,体现了将产品的环境属性作为设计目标,以及满足环境保护的要点,符合定义。D项,“将教室背景设计为浅绿色”是为了保护孩子们的眼睛,并非将环境属性作为设计目标或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不符合要点①②。故本题选C。43.受贿罪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关于受贿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收取他人财物,不为他人谋取利益的,不构成受贿罪B.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罪追究刑事责任C.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D.受贿罪侵害的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及公私财物所有权参考答案:AB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刑法。《刑法》第三百八十六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A项正确,受贿罪中,收取他人财物的,须同时满足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情节。此处的“为他人谋取利益”表现为承诺、实行或者实现该利益。但如果本身收取财物时并无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意图,则不构成受贿罪。B项正确,根据《刑法》第三百八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C项正确,受贿罪的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D项错误,受贿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国家工作人员的公务行为具有廉洁性,不可被收买,受贿行为破坏了公务行为的廉洁性。故正确答案为ABC。44.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最早起源于(

)。A.能源作用B.技术改造C.航空航天D.环境保护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从生态学中引用过来的,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标志着一种新发展观的诞生。报告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它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了确保人类的持续存在和持续发展。这份文件于1987年在联合国第42届大会上通过。故正确答案为D。45.在大批量生产馒头、油条等食品时,常常将可食用的苏打粉溶于水之后倒入面中,以增加食品的蓬松感,苏打粉的主要成分是:A.碳酸钠B.碳酸氢钠C.氢氧化钠D.氯化钠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物理化学知识。第二步,小苏打学名碳酸氢钠,化学式NaHCO₃,白色细小晶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碳酸氢钠是强碱与弱酸中和后生成的酸式盐,溶于水时呈现弱碱性。此特性可使其作为食品制作过程中的膨松剂,在大批量生产馒头、油条等食品时,常把苏打粉融水拌入面中,热后分解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溢出,可致食品更加蓬松,碳酸钠残留在食品中。因此,选择B选项。A项:碳酸钠,又叫纯碱,但分类属于盐,不属于碱。国际贸易中又名苏打或碱灰,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平板玻璃、玻璃制品和陶瓷釉的生产,还广泛用于生活洗涤、酸类中和以及食品加工等。碳酸钠并非苏打粉的主要成分。A项错误。C项: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为一种具有强腐蚀性的强碱,一般为片状或块状形态,易溶于水(溶于水时放热)并形成碱性溶液,另有潮解性,易吸取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可加入盐酸检验是否变质。氢氧化钠并非苏打粉的主要成分。C项错误。D项:氯化钠,无色立方结晶或细小结晶粉末,味咸。外观是白色晶体状,其来源主要是海水,是食盐的主要成分。工业上一般采用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的方法来生产氢气、氯气和烧碱(氢氧化钠)及其他化工产品,医疗上用来配置生理盐水,生活上可用于调味品。氯化钠并非苏打粉的主要成分。D项错误。46.消除贫困,改善弱势群体的处境,维护弱势群体成员的基本权利,成为维护社会公正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内容,但这并不是社会公正的全部内容,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归属于某个特定的职业群体,从事特有的职业分工。每一个社会群体由于具有不可或缺性,既然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平等的,每一个社会群体都是不可缺少的,那么社会公正应当是以维护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为出发点。这段文字意在强调:A.社会公正要实现对各个社会群体的公正对待B.社会成员具有平等的基本权利C.维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才是真正的社会公正D.社会公正要维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强调维护社会公正需要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转折之后强调“这并不是社会公正的全部内容”,因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平等的,这就需要“以维护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为出发点”。文段为“分—总”结构,尾句即文段的主旨句。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因此,选择A选项。B项:没有体现主体词“社会公正”。C项:表述绝对,文段强调的是要维护每一个社会成员,并非只有弱势群体。D项:偏离主旨句。47.叹气∶无奈A.微笑∶兴奋B.嘟嘴∶不满C.蹙眉∶悲痛D.哭泣∶厌恶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叹气”表示“无奈”,二者属于对应关系。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微笑”表示愉悦、欢乐、幸福,或乐趣,与“兴奋”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B项:“嘟嘴”表示“不满”,二者属于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C项:“蹙眉”表示困窘,与“悲痛”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D项:“哭泣”表示悲痛或极度开心,与“厌恶”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因此,选择B选项。48.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逻辑连贯、语言流畅的文字,排列顺序最合理的是(

)。①于是,弘扬古老的节气,不是从古籍中摘录关于节气物候的词句,而是需要能下苦功夫,耐得住寂寞,完成前人没有完成的节令物候的本土化描述。②随着疆土的扩展,人们早已发现气候并无通例。③立春一候,在东北,距离“东风解冻”尚远。立冬一候,在海南,只能在冰箱体会节气所说的“水始冰”。④古老的物候,似乎更具有史学意义和文化价值,于今天无法承担物候坐标的职能。⑤各地的物候完全无法以同一标尺进行“一刀切”的表述。A.⑤③②①④B.③⑤②④①C.②③⑤④①D.④②③①⑤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观察选项,对比首句。⑤句论述各地物候无法用同一标尺表述,③句提及各地的物候情况,②句“随着”引导背景,④句阐述“古老的物候”,相比较,②句为背景引入,更适合作首句,故初步锁定C项。验证,②句提及气候无通例,③⑤两句具体解释②句的内容,④句提及古老的物候好,①句“于是”表示总结,“需要”引导对策,具有明显尾句特征,且选项整体逻辑恰当,验证正确。故正确答案为C。解题思路:第一步,观察选项特征,确定首句。首句有②③④⑤四种可能性,②“随着”引导背景,③提及东北、海南的物候情况,④阐述“古老的物候”,⑤论述各地物候无法用同一标尺表述。根据首句特征,背景铺垫常为首句,因此②作为首句的可能性最大。答案暂锁定C选项。第二步,验证C项。②提到了疆土的扩张,③提到了“东北”“海南”地域的差异,根据捆绑排序的话题一致原则,②③链接。⑤正好是②③得出的结论,②③⑤链接。④提到古老的物候无法承担,①“于是”正好承接它来解决问题,④①链接。因此,选择C选项。解题思路:第一步,观察句子和选项特点,发现从首句入手不能破题。第二步,利用行文逻辑确定②③、④①分别相连,排除A、B、D。②说“人们早已发现气候并无通例”,③以东北的立春、海南的立冬为例具体说明,故③应紧接②后,排除A、B。④指出“古老的物候,似乎……于今天无法承担坐标的职能”,①以“于是”承接④提出的问题,给出对策,即“弘扬古老的节气……完成前人没有完成的节令物候的本土化描述”。故④①相连,排除D。故本题选C。49.随着气候变化,严重干旱和极端高温现象变得越来越频繁。有研究预计,全球棉花产量将大幅下降,以棉花为主要原材料的纺织品价格会进一步上涨,因此服装的批发及零售价格也会大幅上涨。以下无法削弱上述结论的是(

)。A.棉花作为纺织面料生产的原材料是可以替代的B.目前已培育出在干旱条件下能保持产量的棉花新品种C.我国用于生产服装的纺织品原料,部分依赖进口D.服装生产已经越来越多地使用化学合成纤维材料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出论点和论据。论点:服装的批发及零售价格也会大幅上涨。论据:全球棉花产量将大幅下降,以棉花为主要原材料的纺织品价格会进一步上涨。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A项:该项说明可以找到其他原材料替代棉花,那么如果选用了其他原材料就不能通过棉花价格上涨来判断服装价格是否上涨,可以削弱,排除;B项:该项说明已培育出保持产量的新品种棉花,说明产量不会下降,可以削弱,排除;C项:该项指出我国生产服装的纺织品原料部分依赖进口,而论点说的是服装的批发及零售价格是否会上涨,话题不一致,无法削弱,当选;D项:该项说明服装生产中已经越来越多地使用化学合成纤维材料,那么服装生产对于棉花的依赖性随之减弱,也就不能通过棉花价格上涨来判断服装价格是否上涨,可以削弱,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50.1952年12月4日至9日,伦敦上空受高压系统控制,大量汽车排出的尾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导致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

)0.正确1.错误参考答案:1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知识。第二步,1952年12月5日至9日,伦敦上空受反气旋(即高压系统)影响,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直至12月9日,一股强劲而寒冷的西风吹散了笼罩在伦敦的烟雾。据统计,当月因这场大烟雾而死的人多达4000人。此次事件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因此,本题错误。51.一种美学观点认为,人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如果战胜了自然,则会产生一种________的美;而当人与自然的力量势均力敌时,则会产生一种________的美;当被自然征服时那就是一种________了,毫无美感可言。依次填入横线中的词语,以下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A.崇高喜剧

优柔

幽默B.轻松愉悦

悲剧

可悲C.崇高喜剧

悲剧

幽默D.轻松愉悦

优柔

可悲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三空。根据“当被自然征服时那就是一种______了,毫无美感可言”,可知横线中所填入词语应该表达被自然征服后的偏消极的情感,B项和D项“可悲”符合语境。A项和C项“幽默”形容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不符合文意,排除A项和C项。第二步,分析第二空。根据“而当人与自然的力量势均力敌时”可知,横线处所填词语需要和“势均力敌”相对应。B项“悲剧”和后文“可悲”重复,排除B项。D项“优柔”指宽舒,从容,符合语境。答案锁定D选项。第三步,验证第一空。因为战胜了自然,所以产生了“轻松愉悦”的美,符合语境。因此,选择D选项。52.有含盐8%的盐水40千克,要配置成含盐20%的盐水,需要加盐(

)千克。A.4B.5C.6D.8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解法一:第一步,本题考查溶液问题,属于溶液混合,用方程法解题。第二步,设需要加盐x千克,则可列方程:(40×8%+x)÷(40+x)=20%,解得x=6,即需要加盐6千克。因此,选择C选项。解法二:第一步,本题考查溶液问题,属于溶液混合,用十字交叉法解题。第二步,设需要加盐x千克。解得x=6,则需要加盐6千克。因此,选择C选项。53.科学家在100亿光年外的星系里发现一颗超亮超新星,其爆发于宇宙大爆炸后约35亿年,正值天文学家所称的“宇宙正午”时期。普通超新星是大质量恒星死亡时发生剧烈爆炸产生的。超亮超新星的亮度比普通超新星高10到100倍,目前还不太清楚其形成机制。以往发现的超亮超新星所在星系质量都较小,使科学家认为小星系缺乏重元素的环境有利于产生超亮超新星。此次发现的超亮超新星所在星系是普通的大质量星系,使人重新思考超亮超新星的形成问题。这意味着银河系也可能曾拥有产生超亮超新星的条件。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A.超亮超新星产生于恒星形成最剧烈的“宇宙正午”时期B.小星系缺乏重元素的环境事实上不利于产生超亮超新星C.普通的大质量星系可能曾经拥有产生超亮超新星的条件D.大质量恒星死亡时发生剧烈爆炸并不能产生超亮超新星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C项,根据“此次发现的超亮超新星所在星系是普通的大质量星系,使人重新思考超亮超新星的形成问题”可知,普通大质量星系可能可以产生超亮超新星,符合文意,当选。A项,“恒星形成最剧烈”文段没有提及,且文段只是说一颗超亮超新星爆发于“宇宙正午时期”,选项表述无中生有,排除;B项,根据“小星系缺乏重元素的环境有利于产生超亮超新星”,选项说“不利于”,与文意相悖,排除;D项,根据“普通超新星是大质量恒星死亡时发生剧烈爆炸产生的”可知文段没有说过“大质量恒星死亡发生剧烈爆炸”和“超亮超新星”的关系,无中生有,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文段出处】《科学家解析“宇宙正午”的超亮超新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细节信息的分析与判断。浏览题干,关注选项中的细节信息点。四个选项中提到的现象都与“超亮超新星产生”有关。A项关注“宇宙正午”,B项关注“小星系”,C项关注“大质量星系”,D项关注“大质量恒星死亡”。据此查找原文中有关内容,分析后判断选项正误。注意选择的是“与原文相符的”一项。A项以偏概全,并不是所有的超亮超新星都形成于“宇宙正午”时期,且“最剧烈”也无从体现。文段指出以往的发现使科学家认为小星系缺乏重元素的环境有利于产生超亮超新星,但此次发现超亮超新星所在星系是大质量星系,基于此使人重新思考超亮超新星的形成问题,B项“事实上不利于产生超亮超新星”无法推出。由文段中“此次发现的超亮超新星所在星系是普通的大质量星系……可能也拥有产生超亮超新星的条件”可知,C项表述与原文相符。文段只提到大质量恒星死亡时发生剧烈爆炸产生普通超新星,并未论述其与超亮超新星的产生关系,且文段在最后指出大质量恒星可能曾拥有产生超亮超新星的条件,D项“并不能产生”无法推出。故本题选C。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对应第一句话,原文是发现了“一颗超亮超新星”“爆发于‘宇宙正午’”,不能得出“超亮超新星”产生于恒星形成最剧烈的“宇宙正午”,不符合原文,排除A项。B项与“科学家认为小星系缺乏重元素的环境有利于产生超亮超新星”意思相悖,排除B项。C项对应“此次发现的超亮超新星所在星系是普通的大质量星系,使人重新思考超亮超新星的形成问题”,符合文意。D项与“此次发现的超亮超新星所在星系是普通的大质量星系,使人重新思考超亮超新星的形成问题。这意味着银河系也可能曾拥有产生超亮超新星的条件”意思相悖,排除D项。因此,选择C选项。54.微波炉是靠微波使食物内部分子产生剧烈运动而使食物本身发热,从而食物内外受热均匀,不会出现外生内焦的现象;电磁灶通过加热锅底,使热量从食物外部传递到内部来完成烹调,较符合人们传统的烹调习惯,而利用“涡流”直接锅底发热,避免了热量传递过程中的损失,没有明火,卫生安全,这都优于电炉。由此无法推出的一项是:A.电炉不安全,不卫生,有明火B.电炉的热量在传递过程中有损失C.电磁灶与电炉一样,都会出现食物外焦内生的现象D.电炉加热食物原理与电磁灶一样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和B项对应文段最后一句话句话“避免了热量传递过程中的损失,没有明火,卫生安全,这都优于电炉”,均符合原文。C项对应文段第一句“微波炉不会出现外生内焦的现象”,无中生有,不符合原文。D项对应文段第二句“电磁灶通过加热锅底,使热量从食物外部传递到内部来完成烹调”,符合原文。因此,选择C选项。55.海洋是陆域通过流域的自然延伸,在海洋开发活动中,海洋捕捞、海上运输、海洋矿产开发和海水养殖等生产环节是在海域和流域共同完成;而海盐业和海水利用等则完全是在陆域上完成所有生产环节。此外,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在推动海洋科技进步、海洋产业发展的同时,海洋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新产品的出现,也促进了流域科技进步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海陆产品通过这种技术延伸得到互动发展。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海洋经济与流域经济空间布局的依赖性B.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海陆经济的进步C.海洋经济与流域经济在产业上相互交错D.现代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海陆经济的交汇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此外”提示文段为并列结构。文段首先论述了海洋是陆域通过流域的自然延伸,海洋产业活动对沿海陆地空间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接着指出海洋高新技术的发展及新产品的出现,也促进了流域科技的进步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文段主要论述的是海洋经济与流域经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A项表述与此相符。B、D两项“现代科学技术”只是“此外”后论述的内容,都只是文段的一部分,排除。C项强调两者相互交错,未体现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依赖的关系,排除。故本题选A。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以“此外”为标志词,是典型的“分-分”结构。“此外”前阐述了海洋开发活动中各项产业既要依靠海域、流域,也需要陆域参与;“此外”后阐述了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推动了海洋科技的进步,也促进了流域、陆域等技术的发展。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和D项中“现代科技”只是出现在“此外”后的内容中,显然它只是文段主旨的一方面,表述片面,排除B项和D项;对比A项和C项,C项“产业上相互交错”涵盖太窄,文段中还提到了技术方面,而A项“空间布局”涵盖全面,“依赖”也比“交错”更能体现海洋经济与流域经济的互动关系。因此,选择A选项。解题思路:文段以“此外”为标志词,是典型的并列结构。“此外”前阐述了海洋开发活动中各项产业既要依靠海域、流域,也需要陆域参与;“此外”后阐述了在现代海洋高新技术推动下,不仅海洋科技得以发展,也促进流域、陆域等技术的发展。总结并列前后分句内容,可得正确答案为A项。B、D两项阐述主体为“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并列后半部分内容,表述片面,排除;C项的“相互交错”没有体现出两者的互相依赖和促进之意,不如A项表述准确,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56.烟草中的

有很大的毒性,能使人上瘾或产生依赖性,重复使用还会让人心跳加速、血压升高、食欲降低等。A.尼古丁B.脂肪酸C.苯酚D.香豆素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科技。A项正确,尼古丁会使人上瘾或产生依赖性,重复使用尼古丁也增加心脏速度和升高血压并降低食欲。大剂量的尼古丁会引起呕吐以及恶心,严重时人会死亡。烟草中通常会含有尼古丁。B项错误,脂肪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化合物,是中性脂肪、磷脂和糖脂的主要成分。能提供热量,是很好的能量来源,此外,还可用于生产高级香皂、透明皂、硬脂酸及各种表面活性剂的中间体等。C项错误,苯酚是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针状晶体,有毒,是生产某些树脂、杀菌剂、防腐剂以及药物(如阿司匹林)的重要原料,也可用于消毒外科器械和排泄物的处理,皮肤杀菌、止痒及中耳炎。D项错误,香豆素,天然发现存在于黑香豆、香蛇鞭菊、野香荚兰、兰花中,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