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山东省普通高中高三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二)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届山东省普通高中高三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二)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届山东省普通高中高三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二)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届山东省普通高中高三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二)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届山东省普通高中高三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二)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试题(二)

语文2022.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

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说“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动人的章节之一。黛玉“葬花”,其本身就是一首

无韵的诗,一曲凄婉的人生悲歌,又通过《葬花吟》,让满怀哀愁的黛玉在“花谢花飞花满

天”的画卷里孤独地“忍踏落花来复去”,收拾着满地落花,也收拾着自己的万千感慨,衬托

出“葬花”的诗画意境和艺术美感,展示了黛玉矛盾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这里

既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严酷生活的煎熬,又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

到天尽头”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既赋予主体环境生命和性格,又创造了映衬人物性格的艺

术氛围,增强了“葬花”画卷的意境表现,起到了一唱三叹、缠绵俳恻的美学效果。

当然,“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单纯对“景”的描绘还不足以形成诗歌的意境,意境

之形成还离不开“景”与“情”的交织融合。《葬花吟》既有对大自然景物的诗意赞美——景

物,又有对人生如寄的哲理感悟——道理,还有对儿女离愁别绪的情感抒发——悲情。如

写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明媚鲜妍

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写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

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看着花落的凄苦,吟诗人浮想联翩。

黛玉有着花一样的容貌,身世却如落花一般飘零。自幼无母,不久又离父寄居贾府。在贾

府,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

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无依无靠,又兼其身体有病,性格悲观,总觉风刀霜

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见落花而感身世,不觉满目凄凉。如此诸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不

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得不使黛玉对自身产生绝望之情。对自身存在的焦虑,加上“情景合一”的特殊境况,她就

不难感悟出如此的生命体验而导致悲情的产生。

从花木的存在状态感己之悲,从美学角度讲,“强调宇宙本身的意蕴和人的精神境界”

“把终极关怀和追求熔入诗意之中,用生动感人的形象去打动人的情感,因而使其更易被人

所接受”,这是对美学任务的定位。从文学角度讲,“文学艺术的责任是以生动的形象感染

人”。《葬花吟》以诗画的艺术语言勾勒,吟诗人把花比喻成自己,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

会比喻为污淖,自己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不单怜花更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

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满心凄苦地在移步易景、花美花落、风霜雪雨中向前移行,

情景交融的自然景观和生存状态在读者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象。

(摘编自马振龙《浅析〈葬花吟〉之画面塑造与意境表现的美学价值》)

材料二:

《葬花吟》作为诗歌能否代替叙事呢?笔者认为,诗歌和小说虽属不同文体,在反映生

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有区别,但就其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来说亦有相通之处。朱光潜说:“诗

是从人生世相中摄取的一刹那,一片断,但艺术予以完整的形象,因而,每首诗都自成一种

境界J换言之,诗是抒情主体现实生活的艺术性概括。故而,阅读者可以调动自己的人生

经脸,结合作品此时和彼时的情境,对创作者的省略、暗示、悬念、不写之写等诸多方面予以

补足。何况,小说作为一种兼备众体的综合性文体,其对诗歌功能的运用由来已久,而《红

楼梦》在这方面更堪称超越传统。一方面作者挨弃了照搬前人诗歌的做法,直接代之以小

说中人物的创作;另一方面将人物的诗歌创作活动置于情节流动之中,大大拓展了诗歌的

叙事功能。以此言之,《红楼梦》中的诗歌不仅有塑造人物的作用,亦且发挥了以少胜多、补

充叙事的作用。因而,诗意叙事可谓“红学”研究的共识。《葬花吟》当然也不例外。

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长达百十回却又并不将爱情描写作为唯一主题的长篇来说,其

叙事任务无疑是繁重而庞杂的。在一个方面用笔过多,必然会影响其他诸方面的叙写。因

而,《红楼梦》常以暗示、缺省、主客观悖逆、点此逗彼等诸多叙事笔法予以填补。而这种填

补有赖于读者的补足和融会贯通,以实现与创作者的精神共享。因而,某种意义上说,读者

堪称小说的第二作者。在林黛玉自我伤悼的青春叹惋中,借着诗言志的外壳,作者将诸多

叙事性因素浓缩其中,而对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或小题大做,或不置一词,只让读者自己去潜

心体会。

若从叙事角度去看,《红楼梦》禅机激语式的点化,无疑是一种预言性叙事。不仅可以

增加阅读的悬念,而且也是立足过去观照将来的一种全局式叙事思维。与曹雪芹同时的明

义,在其《题红楼梦》诗中就指出了《葬花吟》的诗激性质:“伤心一首葬花词,似激成真不自

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河续红丝?”即便是第二十三回的葬花情节,应该说也具有激

的性质。这种在葬花情节上的寓意设置,应该说与通部书的预言性叙事谋略是相通的。

(摘编自李英然《黛玉葬花:〈红楼梦〉诗意叙事的深度开掘》)

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黛玉葬花能折射出林黛玉的悲剧性人生,《葬花吟》更是集中展示了林黛玉全部的内心

世界和思想感情。

B.“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两句侧重于对大自然景物的诗意化呈现,画面塑

造胜于感情抒发。

C.林黛玉寄人篱下,性情悲观,感花之凋零预知了自己结局,在情景合一的氛围中营造出

悲情的艺术体验。

D.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替小说中的人物创作诗词,这与之前小说中诗歌的运用模式不

同,具有创新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葬花吟》中,作者赋予了落花生命和性格,创造出了映衬林黛玉性格的艺术氛围,增

强了作品的意境表现力。

B.无论从文学还是美学角度看,《葬花吟》中黛玉由花木的存在状态感己之悲的动人之

处,都源于其生动的形象。

C.在某种意义上,读者如果不能将情节缺省处补足并融会贯通,以实现与作者的精神共

享,就不能成为第二作者。

D.《红楼梦》中探春的词句“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预示了她远嫁的结局,这同《葬花吟》

一样,都具有诗谶的性质。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明代诗人唐寅在《和沈石田落花诗》中写“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充满了

忧伤哀怨。

B.《葬花吟》蕴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之氛围,类“长恨歌”之缠绵,得“春江花月夜”

之意深。

C.王蒙指出,由《葬花吟》可见,“黛玉的人生(社会)处境与生命的基本困境是联在一起写的”。

D.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黛玉葬花的情节时不禁感叹:“写黛玉又胜宝玉十倍

痴情

4.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如以“《葬花吟》的艺术特色”为主题撰写读书笔记,请根据材料,列出笔记要点。(6分)

语文试题第3页(共10页)

(二)现代文阅读口(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村头肖建国

晚风从东江里吹上来,天就黑了。

村头约我,出去走走o

这是我驻村的第一天,这地儿叫吊鸭沥回眸村,我上午想找村长了解下情况。妇女主

任盼娣说,村头不在,晚上才能回来。

我一愣。盼娣笑着解释,村头就是村长,就好比包工头一样。

听她这样一说,我也乐了。我问,其他地方也叫村头吗?盼娣说,不,只有这里。

村头叫吴贵,一米八。南方人普遍稍矮,吴贵是个例外。他说话声音有点苍老,像敲铜

锣后捂住的回响,

来之前,我从多篇新闻报道中看到过关于他的报道。

吴贵当过兵,退伍后开加工厂,做板材生意。他的板材用木板压成,很实在。不像有些

厂家,用锯末压,看起来挺漂亮,遇水一浸,就粉了。

吴贵生意做得顺风顺水。仅七八年的光景,就住进别盘、开起大奔。没想到前几年,他

扔下城里的生意,回到生他养他的小山村,当起村头。上任两年多的时间,就为村里捐了一

百多万。修村道、铺沥青、装路灯,还开挖了下水道,雨污分流,把乡村当成城市来打造。老

婆骂他,图啥?村民们也有很多疑惑,怕他放长线钓大鱼,是预留先手棋。我也想问问,他

那厚实胸膛里的真心话。

吊鸭沥紧依东江边,“沥”是指水沟。村名的意思,就是有水沟能放鸭子的地方。可后

面为什么要附个回眸村呢?

吴贵说,是晚清一位老族长改过来的。那老族长曾中过举人,算是半个官老爷。一来,

他嫌这名字的谐音太粗俗,有损村人形象。二来,这村子是从后面一个村子分出来的。他

们原本瞧不起后村人,可后村人争气,无论经商做生意,还是读书做学问,都比前村强。老

族长盛怒之下,让年轻人在野月祭祖时,都扭头向后看。看看后村人的荣耀,自己的衰败。

久而久之,这村就叫“回眸村”了。但这是口头叫,所以,就有了现在这个名。

吴贵说,那老族长,就是他高祖爷。

我俩顺着村道向外走,新铺成的沥青路面充满弹性,落脚无声。两旁的民房很多已租

赁出去,有办民宿的,也有开书吧、咖啡厅的。各家的招牌很有意思,像云中客栈、邂逅时

光、一品花堂等,给人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

吴贵说,四年前,他回到村里,到处都是断壁残垣,垃圾成堆。年轻人都外出谋生,留下

语文试题第4页(共10页)

的是孤寡老人和孩子,很多土地被抛荒,让人倍感情惶。他在村里转了三圈,总想寻找点什

么。最后在村小学停住脚。小学早已合并,校舍无人照管,像萎缩多病的老人。当年他上

学时,因交不起书杂费,校长就说,那你每天来值日,为同学们敲敲钟吧。他敲钟很认真,

当——当——当——,预备铃声均匀、悠长,送到每家每户。村民、学生一听,就知道要上课

了。那时他就想,要是能敲一辈子钟,多好。

那棵香樟还在,可树上的铁钟已不见踪影,只留下铁环摩孥的印痕口院内荒草满园,篓

蒿、藤萝、芭茅、艾草,旺旺地长。他蹲下来,奋力扯着荒草,为自己扯出一片空净之地。那

一晚,他把奔驰车开进校园内,打开顶窗,让星星伴月光洒进来。他在车里呆了一宿。吴贵

说,就是那个晚上,让他决定回来。

过年祭祖,趁年轻人都在祠堂,他当着大家的面说,要回来当村头,让回眸村旧貌换新颜o

话没讲完,就引来一阵哄笑。他让大家尽情地笑,待笑够了、笑累了,才苍苍地说,这是

我们的家,这是我们的根,无论走多远,我们都会回来。我希望当我能力用尽时,你们能帮

上一把。

一席话,说得祠堂内一片寂静。

挑起村头的担子,吴贵才知道什么是艰难。修村道,修到潘茂才门口。老人出来了,拄

着拐杖,不准修。

吴贵说,潘爷,不用你花钱,把泥巴路修成沥青路,好走。

潘茂才摇摇头,寸土不让。动了风水,会死人的!老人坚持自己的理由“吴贵费尽口

舌,并找人来劝说,都无济于事。

那真叫一个难啊!吴贵仰天长叹。

听说,老人还拿出军刀对抗。我小声问。

吴贵苦笑着摇摇头。

出了村庄,外面就是一片片稻田。习习凉风送来阵阵稻香,顿觉神清气爽。原有的田

境已被吴贵替换成木质栈道,在田间诗意地穿梭。

吴贵说,呆在学校的那晚,他想了很多。其中有一项,就是要让城里的高跟鞋,在乡野

间敲响口

我问,值吗?

吴贵说,你听----

田野间,有人在黑暗中唱歌。那都是抽空钻出来的城里人,他们拥抱着这没有灯光的

夜色,大口呼吸着青草芳香,看星星眨眼,听虫萤伴唱。他们笑,他们闹,惹得村里的小狗也

跟着一起汪汪地叫。

夜色渐浓,有蛙声鸣起。先是一声,再接一声,声声呼唤,立即便响成一片。吴贵反问

我,你这样下来,值吗?

语文试题第5页(共10页)

没想到他有这样一问。刹那间,我俩一起笑了。

笑声伴着稻香,在夜色中迅速荡漾开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写“祭祖时扭头看后村”的情节,意在表达老族长对后村取得成就的嫉妒。

B.吴贵愿意在学校敲一辈子钟,说明这座学校给他的温暖和培养让他感觉很幸福。

C.吴贵在祠堂说了回村当村头的意愿时众人哄笑,说明他的想法太荒唐不切实际。

D.潘茂才坚持自己的理由寸土不让,说明吴贵工作冒进,侵犯了群众的切身利益。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写吴贵用木板压成的板材“很实在",一语双关,表现了他的人品,后文他在祠堂

里说的一番话也印证了这一点。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疑惑、妻子的不理解,从反面衬托了吴贵回到生他养他的山村无私

奉献、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高尚。

C.小说的语言简洁晓畅又不乏生动形象,如“那都是抽空钻出来的城里人”中的“钻”字,

生动地写出了城里人生活的压抑。

D.小说情节安排巧妙,以“我”和村头沿着村道出去走走为暗线,通过谈话和穿插介绍,交

代了吴贵向村原因和取得的成绩。

8.文中画线的句子自然环境描写很传神,请分析其作用。(4分)

9.结尾处我和吴贵都问对方“值吗?”,小说中未直接回答,但我们分明感受到了答案。请简

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巧妙地写出来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元祐八年五月)辛卯,御史董敦逸、黄庆基并罢。敦逸四状言苏辙,庆基三状言苏轼,

谓轼昔为里,令勺,所行制词,指斥先帝,而辙相与表里以紊朝政。三省同进呈,吕大防奏

日:“敦逸、庆基言轼制词谤毁先帝,臣窃观先帝圣意,本欲富国强兵以鞭挞四裔,而一时群

臣将顺太过,故事或失当。及太皇太后与皇帝临御,因民所欲,随时救改,盖事理当然耳。

汉武帝好用兵,重敛伤民,昭帝罩住,博采众议,多行寝罢;未有以为谤毁先帝者也。至如本

朝真宗即位,弛放逋欠以厚民财;仁宗即位,罢修宫观以息民力;亦未闻当时士大夫有以为

毁谤先帝者。自元祐以来,言事官有所弹击,多以谤毁先帝为辞,非惟中伤善类,兼欲摇动

语文试题第6页(共10页)

朝廷,意极不善。若不禁止,久将为患。”苏辙因奏曰:“臣昨取兄轼所撰吕惠卿制观之,其言

及先帝者,有日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鲸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岂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

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太皇太后日:“先帝追悔往事,至于泣下。"大防日:

“闻永乐败后,先帝尝咎两府大臣略无一人能相劝谏「于是斥敦逸、庆基为湖北、福建转运

判官。苏轼以札子自辨:“臣区区之忠,盖自谓无负矣。今庆基乃反指以为诽谤,不亦矫诬

之甚乎!臣恐阴中之害,渐不可长,非独为臣言也。”太皇太后令辙谕曰:“缘近来众人正相

据拾,且须省事。”轼日:“昔东汉孔融,才疏意广,是以遭路粹之冤;西晋稽康,才多识寡,是

以遇钟会之祸。臣人无二子之长而兼有古人之短,若非陛下至公而行之以恕,至仁而照之

以明,则臣已下从二子游久矣,岂复有今日哉?”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八十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鲸/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岂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

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

B.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稣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岂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

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

C.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鲸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岂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

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

D.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鲸/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岂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

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书舍人,别称紫微舍人,为撰拟诰敕之专官。《红楼梦》中薛家祖上曾任此职务。

B.嗣位,继承君位,与“受禅”“践祚”含义相同,封建时代的帝位大多由嫡长子继承。

C.言事官,即谏官。宋代设置谏院,以谏议大夫为长官,司马光曾经担任过这一职务。

D.区区,诚恳深切之意,与李密《陈情表》“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的“区区”含义相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董敦逸、黄庆基多次弹劾苏辙、苏轼,认为苏轼在做中书舍人时,所写的诏书文辞中,

有对先帝的不敬之词,并且与苏辙内外勾结,紊乱朝政。

B.吕大防认为,先帝施政或有不当之处,同时他还指出,自元祐年间以来,言事官借谤毁

先帝的说辞来弹劾官员的做法会危害朝廷,需加以制止。

C.苏辙拿出了苏轼所撰写诏书中的原话来分析,说明苏轼并没有毁谤先帝的意思;而太

皇太后给苏辙的谕令,则暗含了她支持苏轼、苏辙的立场。

D.苏轼只是担心暗中伤害他人的做法会形成不良的风气,要坚决制止,以防其滋长,他

并非为自己辩解;同时他也感激皇上能够秉公义、怀仁心。

语文试题第7页(共10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庆基乃反指以为诽谤,不亦矫诬之甚乎!

(2)则臣已下从二子游久矣,岂复有今日哉?

14.文章写吕大防提及先帝反思永乐之败的目的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鹏鹄天

党怀英

云步凌波小凤钩,年年星汉踏清秋。只缘巧极稀相见,底用①人间乞巧楼?

天外事,两悠悠,不应也做可怜愁。开帘放入窥窗月,且尽新凉睡美休。

【注】①底用:何须,哪用得到。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以“云步”“小凤钩”写出了织女的步履轻盈,纤足娇小,表现出织女之美。

B.“踏清秋”三字将牛郎织女相会之缠绵带过,既点明时令又渲染出环境的沉寂。

C.词中“两悠悠”与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银汉迢迢”均含距离遥远之意。

D.词人不说人窥月,而是月窥窗,突出了神话背景下天上神性和人间平凡的对比。

16.本词写七夕,一改传统之观念,别有新意。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红楼梦》中晴雯抱屈而死,死前喊了一夜的娘,读来令人唏嘘,不免让我们想起了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所说的“,\

(2)姚鼐《登泰山记》","两句写旭日倒映海面,上下辉映,

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

(3)鹏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的满腔愁绪,因此“鹏鸿”成为

诗人词客表情达意的常用意象,如“,"o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是谁在乌黑的窗才灵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

语文试题第8页(共10页)

刀轻灵的裁剪堂^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

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3—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彤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

筐萝,用小剪刀在红纸上勾着画自己的梦。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戴着花镜盘腿而坐,左

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地绽放:牡丹花团硕大、富贵华美;菜花尖上

有蝴蝶、靖蜓生动地伫立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她剪出悠

然自得的休憩场景:摇蒲扇的奶奶、纳鞋底的妇人在大树下安详地微笑,她们讲出的串串故

事拴住了一帮穿肚兜的娃娃;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一圈圈细红的曲线就是湖水的涟

漪...

梗子窗的木头骨架早被烟火熏染得结实而黝黑,初秋封上去的窗纸已经泛黄。它们被

秋风摩挛过,被小孩子的手指尖捅破过,麻雀的嘴啄过它们,被寒雨拍打过,一个个生动的

日子都在它们身上留下痕迹。到年关,女人们刮掉旧窗纸,给窗枝婵去尘埃,贴上崭新的白

纸。那雪白的新窗纸,将覆盖过往日子里的辛劳,给平实的生活增添浪漫。

18.文中标序号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Be——C.③,D.④。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20.某杂志社在审稿时,编辑部一致认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需要调整句式和语序。假如你

是编辑,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出,并说明理由。(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D(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①,它在军事上可用来制造坦克防护钢甲、穿甲弹的弹头等,()与铜、铝、镁一

起生成许多有工业价值的合金,提高合金的强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还可用镒制成植物化

肥、杀菌剂和饲料添加剂等,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以及生长状态。虽然镒作出了很多贡献,

但是②。()人们长期吸入含镒度较高的镒烟以及镒尘,()会导致职业性慢

性镒中毒。假如被诊断为慢性镒中毒,我们该怎样应对呢?首先应脱离镒作业,然后到医

院进行驱镒治疗,直至康复。或许你会问,我们每天的饮食中都含有镒,那我们是不是很容

易患慢性镒中毒呢?③。人类正常饮食所摄入的镒元素很少,()对其吸收率也不

高,所以我们不用担心正常饮食会导致镒中毒。

2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还可只有才因为B.还可如果就因为

C.也可如果就而且D.也可只有才而且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8个字。(6分)

语文试题第9页(共10页)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惊蛰,古称启蛰,越冬之虫在这一天结束漫长的蛰伏,开启灿烂的“新生”。《周礼》有

云:“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这,也给我们人生以启示——应“蛰”则伏,当

“惊”便起,只有学会顺时而动,方能行稳致远;善于蛰伏,又不甘蛰伏,也应是一个人生活智

慧和成长历程的写照。遍览古今名人功成之路,类似事例不胜枚举。

材料二:

2022年,惊蛰刚过,全市高三学子开启了封闭学习模式。然而对同学们来说,这又何

尝不是一次人生的“蛰伏”?身体虽闭斗室之间,理想当骋四海八方。当一个人身心都在某

一段时间沉静下去,未来与远方已在彼时孕育、铺展……

综合以上材料,你获得了什么启迪?请结合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感悟和

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第10页(共10页)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2.5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l.D(3分。A项“全部”,属范围扩大;B项“画面塑造胜于感情抒发”文中未涉及;C项“预

知了自己结局”曲解文意)

21(3分。不合逻辑)

3((3分。材料二意在强调《葬花吟》的叙事功能)

4.①强调诗能反映现实生活;

②以引用论证,为得出读者可对作品的省略等方面予以补足提供理论支撑。

③论证了“诗歌能代替叙事”的中心论点。

(4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

理,可酌情给分)

5.①具有缠绵俳恻的艺术效果;②以花写人,情景交融;③具有诗意叙事功能和诗谶性质。

(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

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U(本题共4小题,16分)

6.B(3分。A项老族长意在激励村里的年轻人向后村学习。C项是大家觉得荒唐。D项是

说明吴贵工作的艰难,时常会遇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7.D(3分。“暗线”错,应是“明线”)

8.①描写了村小学荒凉破败,烘托了吴贵的失落感;

②通过典型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刺激吴贵决心回乡建设村庄。

③与后来的美丽景象形成对比,使主题更突出。

(4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结尾部分用景物描写,渲染出了欢乐温馨的氛围,含蓄巧妙地写出了两人都觉得值;

②文末“一起笑了”,写出了他们对村庄巨变的欣慰,间接写出两人都觉得值;

③文中通过前后对比,写村子旧貌换新颜,用事实回答了两人都觉得值。

(6分。答出1点并且分析恰当得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20分)

1().A(3分。“始以”“终焉”两词领衔,构成对仗结构,排除B、C项,“己行之事”做“深悔”

的宾语,排除D项)

语文试题答案第1页(共3页)

ll.B(3分。B项中“受禅”“践祚”与“嗣位”含义不同)

12.D(3分。D项,“他并非为自己辩解”曲解文意,“非独为臣言也”强调不只是为自己辩解)

13.(1)现在黄庆基竟然反过来指责我是诽谤先帝,不也假借名义诬陷得太严重了吗!

(4分。译出大意给1分;“乃”“指”“矫”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那么我已经在地下和这二人交往很久了,怎么还会有今天呢?

(4分。译出大意给1分;“下”“游”“岂……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证明先帝有过追悔,证实苏辙所奏属实,E|1证了苏轼并未诽谤先帝。

(3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3分)

【参考译文】

元祐八年(1093年)五月辛卯日(5月28日),御史董敦逸、黄庆基一并被罢免。董敦

逸曾四次弹劾苏辙,黄庆基曾三次弹劾苏轼,说苏轼过去做中书舍人的时候,所写的诏书文

辞中,有指责先帝的话,并且苏辙与他内外勾结来紊乱朝政。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

都递交了奏折,吕大防上奏说:“董敦逸、黄庆基弹劾苏轼所写的制词毁谤先帝,臣私下里观

察先帝心意,本想着要富国强兵来统治四方,可是一时间群臣附和迁就得太过头,所以事情

的处理或许有不恰当的地方。等到太皇太后与皇帝开始治理国政,根据老百姓的需求,随

时补救更改施政措施,该是事理应当这样罢了。汉武帝喜欢用兵征伐,征收重税伤害了百

姓,汉昭帝继位后,广泛采取众人的意见,大多税收都停止征收了;但是没有人认为这是毁

谤先帝。以至像本朝真宗皇帝即位后,免除百姓拖欠的款项来使百姓的财富丰厚;仁宗皇

帝即位后,停止修建宫室来滋生民力;也没有听到当时的士大夫们有人认为是毁谤先帝的。

自元祐年间以来,言事的官员有所弹劾,多以谤毁先帝为说辞,这样做不只是想中伤善良的

人们,还想动摇朝廷,内心里的想法极其不善良。如果不加以禁止,时间久了将成为祸患

苏辙就上奏说:“臣昨天拿来兄长苏轼所撰写的关于吕惠卿的诏书细看,里面说到先帝时,

有这样的话:’当初凭着尧帝的仁德,姑且试用伯鲸,后来凭着孔子的圣明,还不相信宰予口'

兄长苏轼哪里毁谤先帝呢?我听说先帝晚年的时候,也自己深深后悔已经做过的事情,只

是没有时间改正罢了。”太皇太后说:“先帝曾追悔过去的事情,以至于流下了眼泪吕大

防说:“我听说永乐城战败后,先帝曾经责备两府的大臣没有一个人能够劝谏。“于是贬斥董

敦逸、黄庆基为湖北、福建转运判官。苏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