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_第1页
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_第2页
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_第3页
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再生稻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条件、产量目标、头季稻生产技术和再生季生产技术。本标准适用于XX江淮以南再生稻适宜区的高产栽培。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订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以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本标准。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17891优质稻谷质量标准NY5116无公害食品水稻产地环境条件NY5117无公害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再生稻头季稻收割后,稻桩上存活的腋芽(休眠芽、潜伏芽、侧芽),经培育而萌发长成的一季水稻。产地条件与环境再生稻产地应选择海拔350m以下、灌排方便、生态环境、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符合NY/T391要求的田块,稻田平整,格田成方,每块区域规模3~10亩;农田生态环境符合NY5116的规定。4品种选择及产量结构指标4.1品种选择选用通过国家或XX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X粒协调的早熟中籼稻或早稻品种(组合)。要求品种生育期135d以内,叶片直立性好、抗寒性好、耐高温、再生能力强。种子质量应符合GB/T4404.1的规定。4.2产量指标早稻-再生稻:头季稻产量450~550kg/667m2,再生季产量350~500kg/667m2;中稻-再生稻:头季稻产量550~650kg/667m2,再生季产量250~350kg/667m2;总产:800kg以上。5头季稻生产5.1秧苗标准培育叶蘖同伸壮秧:移栽叶龄2.5~3.5,株高小于13cm,单株茎粗0.45cm以上,百苗地上部风干重5g以上,单株带蘖1~2个,根系短、白、粗。5.2播期与播量早稻的头季稻最佳抽X期安排在6月中下旬。中稻的头季稻最佳抽X期安排在7月中下旬。以最佳抽X期为标准,确定头季稻播种期为3月15~30日,确保早稻在7月底成熟收割,中稻在8月15日前成熟收割。精控播种量:按杂交中籼稻品种每盘播干谷70g~80g(湿芽谷90g~100g),折合XX667㎡用种量1.5kg左右,并按此种量调整好播种机的播量,要求盘中种子分布均匀一致。5.3智能化育秧配套标准化育秧大棚,工厂化育秧及田间管理按照DB34/T2358标准执行。5.4栽插栽插期与密度栽插期安排在4月15~25日,采用亚美柯宽窄栽插,每667m2栽1.4万穴,每穴栽2粒种子苗,每667m2基本苗2.0~2.3万,每667m2基本茎蘖苗5.5~6.0万。整田标准XX应及早干翻耕,晒垡,同时施用有机肥。移栽前1周灌水,旋耕,然后耙平待移栽。整田标准:田面平整,最大落差不能相差3cm,做到“实、平、光”。5.5XX管理群体动态指标栽后3~5d活棵返青;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1.5个叶龄够苗,每穴茎蘖苗达13~15个;每667m2最高茎蘖苗23~26万,为有效X的1.5倍左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后叶色逐步褪淡,至倒4叶露尖前叶色明显落黄;拔节后上部叶片挺直,群体孕X期末封行;收获前保持3片绿叶。施肥早稻每667m2总施氮量(化肥)为12~13kg,中稻每667m2总施氮量(化肥)为14~15kg,具体用量按土壤养分检测结果确定。磷肥和钾肥的施用量以氮肥用量为基准,按照氮:磷:钾肥=1:0.5:1.1的比例,开展配方施肥。基蘖肥氮与X肥氮的比例为55~60:45(中稻)~40(早稻)。分蘖肥在栽移后5~6d,X肥倒3~2叶追施。头季稻收割前10~15天追施催芽肥,尿素5~6公斤/亩,钾肥6公斤左右/亩,提高腋芽萌发率。灌水生育前期移栽后阴天保持湿润立苗1d,促使根系下扎;晴天灌浅水。移栽到有效分蘖临界期前1.5个叶龄采用间歇灌溉,每次灌水2~3cm,落干后再次上水。生育中期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1.5~2个叶龄期,群体茎蘖苗数达到预定X数的70%时,排水晒田。为利于排水,每隔10行秧苗开一个深15cm的丰产沟,并在XX四周开一条宽30cm、深30cm的围沟。晒田标准要求达到叶色明显落黄,叶片直立,田面板实。如田面开裂较大时应采用灌跑马水多次轻晒的方法,直至幼X分化期前结束。生育后期拔节后采用浅湿交替灌溉;孕X到抽X扬花期保持浅水2~3cm,遇高温灌深水,保持7~8cm深水层。灌浆至成熟期间歇灌溉,干湿交替、以湿为主,以气养根,以根保叶。成熟前一周断水,收割前保持露白脚踏不下陷。病虫草综合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严格控害减损,绿色生产,突出重大病虫关键时期的防控,针对性地选用对路农药,适时进行统防统治。

农药的使用应符合GB/T8321及GB/T4285的要求,防治方法按照NY/T2156标准执行,以播种至秧田期、XX分蘖期、拔节期至灌浆结实期三个阶段为主,特别注意头季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的防治。及时收获,适留稻桩当成熟度90%以上的谷粒黄熟,抢晴天及时机械规范收获;早稻头季稻留茬高度15~20cm,中稻头季稻留茬高度35~40cm。6再生季生产6.1清理稻草扶桩在头季稻机械收割后,及时清理稻草,扶直被碾压的稻桩。6.2复水提苗头季稻收割后次日灌浅水,灌水高度不超过3cm,收割后3天及时追施提苗肥。尿素7.5公斤/亩(如收割前未追肥的尿素10公斤/亩),钾肥5公斤/亩6.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