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新城分区(SJ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2018年度更新成果)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e44be459878a2a546d4de649ad4cb1e/4e44be459878a2a546d4de649ad4cb1e1.gif)
![松江新城分区(SJ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2018年度更新成果)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e44be459878a2a546d4de649ad4cb1e/4e44be459878a2a546d4de649ad4cb1e2.gif)
![松江新城分区(SJ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2018年度更新成果)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e44be459878a2a546d4de649ad4cb1e/4e44be459878a2a546d4de649ad4cb1e3.gif)
![松江新城分区(SJ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2018年度更新成果)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e44be459878a2a546d4de649ad4cb1e/4e44be459878a2a546d4de649ad4cb1e4.gif)
![松江新城分区(SJ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2018年度更新成果)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e44be459878a2a546d4de649ad4cb1e/4e44be459878a2a546d4de649ad4cb1e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J1)(2018年度更新成果)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InstituteofGeologicalSurvey松江新城分区(SJ1)性评估报告 6主要更新内容 6 4.3边坡失稳危险性预测评估 39 4.5水土突涌危险性预测评估 43 评估 45 松江新城分区(SJ1)估报告 1 6.1结论 526.2建议 54编号估实际材料图54~55面图附图5~18面图58~71件分区图~1995年间累计地面沉降等值线图评估区1996~2001年度累计地面沉降等值线图~2006年度累计地面沉降等值线图评估区2007~2011年度累计地面沉降等值线图~2016年度累计地面沉降等值线图1松江新城分区(SJ1)性评估报告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29号令)及《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条例》,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结合上海市实际,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制定了《上海市地质灾害危规划及分区 (新城)规划,结合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全市共划分为52个地质灾害危险性成上海市中心城区6个分区单元(Z0~Z5)及浦东新区4个分区单元(PD1~,根据2018年颁布《上海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规定》(沪规土资规[2018]2号),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工作安排,由我院承担2018年度上海市宝山区3个分区单元(BS1~BS3)、浦东新区5个分区单元(PD5~PD9)、大虹桥地区2个分区单元(HQ1~HQ2)、青浦区4个分区单元(QP1~QP4)、松江区3个分区单元(SJ1~SJ3)共计17个分评估报告的第二轮动态更新工作。本次拟更新的松江新城分区单元(SJ1)是2018年度需更新17个地质灾害分区单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根据评估单元地质环境条件及规划特点,针对规[2018]2号)为准),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建议,其目的是为一般建设项目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减轻或避免工程建设引发。2松江新城分区(SJ1)估报告本评估报告可作为区内一般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防治依据,对于《上海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规定》(沪规土资规[2018]2号)界定的重要建设项目,需单独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根据相关规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代替工程本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主要依据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进行,同时,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6、《上海市建设工程基坑降水管理规定》(沪建管(2015)946号);7、《上海市地面沉降控制区范围划定方案》(沪规土资矿[2018]155号)。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2、《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DZ/T0283-2015);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7、《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3松江新城分区(SJ1)性评估报告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12、《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DZ/T0258-2014);ZT2、《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DG/TJ08-2051-2008);本次评估充分利用了“上海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平台”,平台集中了以往的科研成果、生产报告、地质环境监测等大量资料。评估区实际材料图见附图1、附松江新城分区单元(SJ1)位于松江区中部,南侧临近黄浦江,西部临近上行政区域包括松江新城、新1.4.2评估区内已有主要建(构)筑物概述评估区除道路、河流、基本农田外,主要为松江新城的城市建筑、居民小区、市郊民宅、学校及相关生活配套,建筑物以多层建筑为主,也分布较多高层。4松江新城分区(SJ1)估报告评估区道路主要道路包括沪杭铁路、沪杭高速公路、沈海高速公路、轨道交述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松江新城将是未来重点建设的五个新城之一,将培育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按照大城市标准进行设施建设和服务配置。松江新城规划定位:沪杭廊道上的节点城市,以科教和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宜居城市,具有上海历史文化底蕴、自然山水特色的休闲旅游根据松江新城的规划定位,对于未来一般建设项目而言,主要涉及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城市道路、地下管线等,工程类型主要包括浅基础工程以及各类建(构)筑物的桩基工程和基坑工程。5松江新城分区(SJ1)性评估报告图1-4-1松江新城分区单元(SJ1)地理位置示意图根据行业标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程》(DGJ08-2007-2016)中的6松江新城分区(SJ1)估报告委托资料搜集现场踏勘补充采集能建设件分析与评价查类型确定及评价要素选取本次成果更新时,在补充、更新相关地质环境资料的基础上,对原评估报告7松江新城分区(SJ1)性评估报告根据评估区及邻近区域监测结果,更新了评估区潜水含水层水位历时变化曲线图、第一承压含水层水位历时变化曲线图;补充绘制了评估区第一承压含水层压含水层水位历时变化曲线图。对第一轮更新评估报告提供的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和资料进行了更新完善,本1、根据本次新增资料,对评估区基础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2、本次更新时在地质灾害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收集新增了该区域及附近典制区范围点对基坑5、原评估报告提出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较为笼统,本次更新时根据上海地8松江新城分区(SJ1)估报告评估区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中部。大部分属于湖沼平原地貌类型,东北部为滨海平原地貌类型。评估区内地势平坦,地面标高(吴淞高程,下同)一般在2.80~4.31m之间。根据上海市中心气象台多年的资料统计分析,上海属北亚热带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春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东北和西北风,距地面12m处的平均风速为多。年平均气温15.3℃,夏季气温最高为40.2℃27.8℃(8月),月平均最低4.0℃(1月);相对湿度:6月至8月最高,平均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65.8mm,年最大降水量1625mm,年最小降水量738.1mm。4~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9%,6~7月份为梅雨季节。7~9月份受台风影响易形成暴雨,或受副热带持续高压影响形成伏旱。年降雨天数一般125~135天。南侧边界穿过,黄浦江长约114km,河口宽300~700m,最大水深约17.4m,在评估区内防汛墙设计9松江新城分区(SJ1)性评估报告级;俞塘长约24km,河口宽约27m,河底宽4~6m,底高约0m,通航能力为15~30吨级,为松江区东部和闵行区南部农田排灌河调节水量的主要河道之一,受益农田约5000公顷;洞泾港是松江区北水南排的主要河道之一,长约m市河等。况质概况评估区基岩埋深一般在200~240m之间,西北有基岩隆起,其余大部分地区罗系上统黄尖组,东北角和西南角还有少量侏罗系上统劳村组分布。赤山组 (K2c)上部以棕红色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频夹砂砾岩,下部为棕红英安玢岩,上段主要为英安岩、流纹英安岩、英安质含角砾熔结凝灰岩、流纹英安质熔结凝灰岩、熔结凝灰岩、凝灰熔岩等;劳村组(J3l)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主要为灰白色、灰紫色相间的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砂砾岩、流纹质凝灰熔岩及为紫红色与灰白色相间的凝灰质砂岩,间夹薄层泥岩。构造及地震上海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属于扬子准地台浙西~皖南台褶带和下扬子台褶带的北东延伸部分,在地质历史时期总体表现为隆起状态,构造活动以断裂为主,辅之缓慢升降,为断裂分割而成的正向隆起断块。根据已有资料推测,评估区内分布有三条断裂,分别为:卖花桥-鲁汇断裂(F28)、太仓-奉贤断裂(F2)和枫泾-川沙断裂(F9),邻近地区还分布有马桥~金汇断裂(F30)、兴塔~泖港断裂(F20)和松隐~廊下断裂(F41)。根据已有地球物理勘查成果,上述断裂全新世以来均无活动迹象,因而对工程建设无影响,评估区及附近区域地质构造及根据上海地区已有的矿产资源勘察成果,评估区范围内未发现可开发利用的松江新城分区(SJ1)估报告上海地区地震记载始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至解放时的400多年间平资料来看,在上海市地域范围内,500多年来,震级最大的为明天启四年(1624年)震中为原南市区的4.8级地震,给上海造成一定影响的主要都是邻近地域地震的波及,其中以南黄海至长江口一带的地震为最甚,其次是江苏溧阳和苏州地区的太仓-吴江一带的地震。无论是上海本地的地震,还是邻近地域地震的波及,对上海造成地震烈度活动分区中的地震活动强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13)有关条文规定,评估区设计g度为7度,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地基土属软弱地基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Ⅳ类;除临岸地段处于建筑抗震地质概况评估区自新近纪以来属缓慢沉降地区,广泛接受堆积,除西北角因基岩隆起第四系厚度较薄外,大部分地区基岩埋深在200~240m之间,为黏性土与砂性土交互的碎屑沉积物,由下而上具明显韵律性变化规律。按岩性、岩相差异,可粗分为两大部分:下部,埋深约166m以下至基岩,以褐黄色为主,掺杂蓝灰、黄绿色网纹或杂斑的杂色黏土与灰白为主色的砂砾互层,称之“杂色层”,属早更新世陆相沉积物;上部,即埋深约166m以上至地表,以灰为主色夹绿、蓝、褐黄等色的黏性土与浅灰、黄灰色砂(或含砾)互层,称之“灰色层”,属于中更新世至全新世海陆交替以海相渐占优势环境下的沉积物,按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可划分为中、上更新统和全新统以及若干组,其中,全新世的软黏性土层在外力作用下易产生变形,浅部粉性土在基坑开挖时易产生流土、流砂,微承压水可能产生水松江新城分区(SJ1)性评估报告四承压含水层,基本缺失第五承压含水层。各含水层因形成地质时代、水动力条件和成因类型的不同,水文地质条件有较大差异详见表2-3-1及附图4~8。其上述各含水层中,与工程建设相关的主要为潜水含水层、微承压含水层和第根据区域监测资料,上海地区潜水位埋深通常在0.5~1.0m之间,根据评估区西部潜水监测井(松003-0000)自2003年以来水位动态监测结果(图2-3-1),该孔近年来水位标高在1.5~3.7m之间波动,目前水位标高在3.2m左右。潜水位年内变幅大小与相应时期大气降水量大小与持续时间有关。潜水水位普遍高于地表水位,与附近地表水有一定水力联系。根据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012)有关条文判定,未受环境污染时,潜水对混凝土具有微腐蚀性;当长期浸水时,潜水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当干湿交替时,潜水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或弱腐蚀性;潜水对钢结构有层水质矿化 度 (g/l)0Qh1域7.0~13.414.3~35.02.5~15.03.6~>18.016.2~20.624.1~38.05.2500~10003~1053.7~87.513.5~27.81000~30003~10122~13911~22中部、东中部、东HCO3.Clp154~17624~27100~1000Nammmmm深5m。松江新城分区(SJ1)估报告态曲线图根据位于评估区西部的微承压含水层监测井(W67-7)自2012年以来的水位动态监测结果(图2-3-2),该孔微承压水水位标高在1.78~2.15m之间波动,图2-3-2评估区微承压含水层(W67-7)地下水位历时变化曲线图根据评估区及邻近区域第一承压含水层地下水位监测结果,绘制了2017年度评估区高水位等值线图(图2-3-3),区内高水位标高一般在-2~+2m之间。根2-3-4),该孔近年来水位标高在0.75~1.36m之间波动,目前水位标高在1.36m松江新城分区(SJ1)性评估报告根据我院《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中的工程地质资料,评估区埋深100.0m范围内的地基土均属第四纪沉积物,主要由黏性土、粉性土和砂性土组成。根据各土层的地质时代、成因类型、物理力学性质等特征综合分析,将评估m地质层和分属不同层次的若干个松江新城分区(SJ1)估报告亚层。地基土埋藏分布情况及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表详见表2-4-1、2-4-土质差,未经处理不宜作为浅基础持力层;第②1层褐黄色~灰黄色黏性土俗称,土质较好,中压缩性,可作为一般轻型建(构)筑物的浅基础持力成流土、流砂现象;第③、④层为上海地区典型的软土层分布,当建(构)筑物体型及附加荷载较大时,可能产生较大的地基变形;评估区南部等区域广泛受古桩基条件复杂多变。评估区西北、西南及东北等部分地段为正常沉积区,有暗绿色硬土层(⑥层)分布,其下部分布的⑦层粉性土,中密,中压缩性,土性较佳,可作为荷载不大的建(构)筑物桩基持力层;但由于其厚度较根据上述分析,浅部粉性土层(②3、③a、④a)开挖时易产生流砂问题,③、④层为典型的软土层,为采用浅基础的建(构)筑物的主要压缩层;⑤2层为微承压含水层,⑦层为第一承压含水层,深基坑开挖时,可能引发流砂和基坑突涌问题,第⑦层也是上海地区建(构)筑物良好的桩基持力层。依照全市工程地质结构分区,评估区横跨湖沼平原区(Ⅰ)和滨海平原区 (Ⅱ)两大工程地质区。其中,湖沼平原区(Ⅰ)又可根据暗绿色硬土层(⑥1、无硬土层分布的为Ⅰ3亚区。其无⑥1、有⑥4层分布的为Ⅰ2-2次亚区;滨海平原区(Ⅱ)又可根据⑥和浅部粉性土层(②3、③a)的分布缺失情况进行亚区划分,同时有⑥层和浅部粉性土层布的为Ⅱ2亚区;无⑥层、有浅性土层分布的为Ⅱ4亚区。各松江新城分区(SJ1)性评估报告化学特征境地球化学特征本次土壤环境现状评价数据来源于2004年度开展的《上海市环境地球化学层土壤样品,采集深度为0-20cm,按照每4平方公里组合成一个样品进行分析测试,测试指标及方法参照《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DZ/T0258-2014)。评估区表层土壤酸碱度总体以中性为主,除砷元素平均含量略低于全市外,镉、铬、铜、汞、镍、铅、锌等指标均略高于全市背景值,其中砷、镉、铬、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特征础状况调查评估》项目成果以及分区单元区域多年地下水环境监测数据,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进行评价,水质量综合评价普遍为Ⅳ类水,影响水质的主要因子松江新城分区(SJ1)估报告评价区件Ⅰ湖沼平原区4、第⑦层埋深变化较大,且第⑦层大部分地段缺失般缺砂层零星应注意第⑥引发的水土突涌问件总体一般1、浅部无全新世粉性土分布;3、有第一硬土层(⑥1)分布,第二硬土层(⑥4)缺失;4、第⑥2、⑥3层均有分布,⑥3层黏性土厚度较般度差基本无流坑工程还应注意第⑥2层可能引发的水土突涌问条件总体一般部有第④a层3、缺失第一硬土层(⑥1);4、属于正常沉积区,第⑥(对应湖沼平原区西部桩基持力层(⑦)埋较好砂层零星应注意第④件总体一般4、无硬土层(⑥1、⑥4)分布;般持力层(⑦)分布不较差部有流砂还应注意第④a能引发的水土突条件总体一般Ⅱ滨海平原区件一般~较好 (⑥)分布,桩基持力层(⑦)埋藏适、厚总体布,应注意流砂和软黏性土变形可能引发的水土突涌问题。基坑般松江新城分区(SJ1)性评估报告评价区件部有第④a层浅部软黏性土发育,基本无流砂题;深基坑工程应注意第④a、⑦层可能引发的水土突涌问题。总体一般3、受古河道切割,第⑥缺失,第⑦层分布不稳件一般~较好受古河道切割,桩基持力层(⑦)分布不大,桩基条件总体较差布,应注意流砂和软黏性土变形问题;第⑤2、⑦层埋藏较深,一般不会引发水土突涌问题。基一般2、软黏性土层埋藏浅且厚度较大;局部有第④a、2层分布;3、受古河道切割,第⑥缺失,第⑦层分布不稳件一般~较好浅部软黏性土发育,基本无流砂的水土突涌问题。基坑工程条件地质问题估区地面沉降较为发育,应注意地面沉降对工程建设的影响。松江新城分区(SJ1)估报告代Qh1湿、碎成的建筑垃圾,下部为素填土组成,土质松散不均黄湿中铁锰质结核,局部地区为黏土和高点及条纹,夹少量薄层粉土灰中粉灰高灰和高灰中薄层黏性土④灰高、有机质及贝壳碎屑,土质均匀灰中及贝壳碎屑,局部夹薄层黏性土灰和高部地段夹半腐植物根茎,见有质均匀灰、泥质结核,局部夹粉砂薄层灰中母、有机质,局部夹黏性灰湿中殖质及半腐根茎,夹粉土薄中砂团块,含云母、有机质松江新城分区(SJ1)性评估报告代晚更新世2黄中机质、氧化铁斑点,见灰黄中氧化铁斑点及少量有机质灰湿中粉质黏土薄层⑥)黄中土,含云母、有机质黄中含云母、有机质及少量氧颗粒组成灰中间灰中m绿中纹、腐植物,夹薄层粉土、粉砂灰中云母,夹薄层黏性土或互层灰湿中钙质结核,土质不均1⑨灰区底部夹少量砾石松江新城分区(SJ1)估报告表2-4-3评估区(SJ1)主要工程地质层物理力学指标表W%γkNm)Cφ。aMPa1量Es.1-0.2PaN击MPa粉质黏土31.618.30.930.64E07E0719.50.444.3432.518.20.9517.00.717E-0716.50.533.651.7E-0463.09.2E077.26E-0760E-0712674E-04E0474.0④0E-075752.5059.6E7265.40641.5.7.0172741.586.766.101.53⑥)22.18松江新城分区(SJ1)性评估报告W%γkNm)Cφ。aMPa1量Es.1-0.2PaN击MPa土752.02.1924.038.02.785535.0或互层0.223⑨624.0松江新城分区(SJ1)估报告确定根据上海市工程建设特点,本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主要针对浅基础工程工的基坑工程。根据评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环境条件,并结合上海市一般工程建设的特点综合分析,评估区内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地面沉降、地基变现状评估险性现状评估根据评估区及附近地面沉降水准点监测资料,绘制了评估区及附近区域1980~1995年间、1996~2001年度、2002~2006年度、2007~2011年度及2012~2016年度累计地面沉降等值线图(附图20~附图24)。1980~1995年间,评估区沉降速率总体较小,绝大部分地区累计地面沉降量计地面沉降量在50~100mm,年均地面沉降量在3.3~6.7mm之间。1996~2001年度,评估区大部分地区累计地面沉降量小于50mm,年均地面沉降量小于4.2mm;但在车墩附近发育有一地面沉降漏斗,漏斗中心累计地面沉年新建的第Ⅳ承压含水层开采井(松024-01)有关,在1997~2001年,该井累计mm面大累计地面沉降量约100mm,年均地面沉降量约16.7mm。这期间地下水开采大2007~2011年度,评估区中部地区地面累计沉降量在50~75mm之间,年松江新城分区(SJ1)性评估报告均地面沉降量10~15mm,其余地区累计沉降量小于50mm,年均地面沉降量小于2012~2016年度,评估区大部分区域累计沉降量小于25mm,年均地面沉降量小于5mm,仅在西南部的庄泾、盐仓地区、西北部的白马地区、中部的庙浜地区、东部的清政、沙港地区地面累计沉降量大于25mm,年均地面沉降量大于5mm,可能与上述地区工程建设有关。总体上说评估区地面沉降已得到有效控估区及邻近地区开采地下水,致使评估区及周边区域承压水水位下降,土体有效压力增根据评估区所在的松江区地下水采灌量统计资料,评估区地下水以开采为主,几十年来各承压含水层的地下水均有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但以第四承压含水层为主要开采层,地下水回灌量极少。为分析地面沉降发展过程和未来趋势,下降,区内地面沉降逐渐发展;1998年开始逐年压缩地下水开采量,特别是自工程建设是近年来影响区内地面沉降发展格局的主要因素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规模的城市工程建设成为不容忽视的新的沉降引发因素。通过对重大市政工程及典型建筑密集区地面沉降的研究表明,工程性地面沉降正成为愈来愈重要的因素。工程性地面沉降主要表现在基坑降水,其原理与区域地下水开采引发的地面沉降类似,区内小规模地面沉降漏斗形成的主要原因与工程活动有关。近年来,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逐渐减弱,除部分地区外,评估松江新城分区(SJ1)估报告状评估上海是典型的软土地区,采用浅基础工程的多层建筑物、道路等市政工程往造的多层住宅楼,一般采用浅基础工程,普遍存在地基沉降和不均匀沉降量过大的问题,严重时可使墙体开裂、渗水,影响正常使用;上海地区的已建道路虽然一般按低路堤设计,但由于路基沉降和不均匀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桥头跳车”、路面容易损坏、维护费用高等问题。又如上海已建成运营的地铁线路,由于地铁隧道一般埋置于软土层中,根据多年沉降监测结果,在长期动、静荷载作用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路基沉降和不均匀沉降问题。为减少软土地基变形的危害,对于荷重较大的高层建筑、高架道路、桥梁、码头等工程,为满足地基强度和变形要求,常采用各种类型的桩基础;道路工程则常在桥头高路堤地段采用袋装砂井、砂桩、堆载或超载预压、土工格栅、搅拌桩等措施进行加固处理,以减小工后变形量。大量工程实践表明,当桩基设计方案合理,且在施工过程中保证松江新城分区(SJ1)性评估报告质量,桩基础的绝对沉降量一般能得到有效控制,即最终沉降量和差异沉降均可控制在设计容许范围内。但如果场地受古河道切割影响,或同一结构物采用不同此外,评估区内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基坑开挖、降水、地面超载常常引发邻近已有建(构)筑物地基变形,严重时造成邻近房屋开裂、地面沉陷、管线破m为小区道路,场地原始地面标高介于3.01m~3.58m之间,设计道路标高为5.08m,别墅邻近道路一侧±0.00绝对标高为+6.100,另一侧室外地坪高程在mm13.1m,均采用墙下片筏基础。别墅以第②层灰黄~兰灰色粉质黏土(Ps平均值为0.61MPa)作为浅基础工程持力层,因第②层土距基础底面约1.0m,设计要求基底下换填中砂垫层。浅基础工程下卧层主要为第③1-1层淤泥质粉质黏土:一般mm,流塑,高压缩性,Ps平均值为0.42MPa,am.34m,松mmPs值为0.50MPa,性状软弱;第③3-2层灰色黏土:一般层厚1.90~5.70m,平均层厚约5m,可塑~别墅建成约二年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向道路侧倾斜,地基总沉降量已接近cm89‰,超过了规范的允许值。按照发展趋势,如不加以控制,倾斜率的加剧可能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并引起松江新城分区(SJ1)估报告2)两排别墅之间的道路及高填土,相当于在建筑物一侧地表施加了一定的附该楼由主楼与配楼组成,平面上呈“Z”字型。主楼24m×16m,配楼16m×9m,均为6层、高22.5m。采用用砖混结构、钢砼条型基础,基础埋深1.4m,主、配楼之间未设沉降缝,连结部为楼梯间。该楼主楼明显向北倾斜,主、配楼连结部楼梯间顶层墙体出现裂缝,下部楼层及地坪也出现裂缝,大楼外台阶、散该楼发生倾斜和损坏是由于基础不均匀沉降量过大引起的。据沉降观测资料,主楼西北角与配楼东南角的最大差异沉降量达380mm,约占最大沉降量的1)不良地质条件:该处为典型的软土地基,且地基均匀性差。在主楼北侧表土层以下即为灰色淤泥质黏土(压缩模量为2.2MPa),厚度超过20m。配楼处在表土层以下有厚达5m的灰色淤泥质粉质黏土与黏质粉土互层(压缩模量为3.5MPa),该层土向北厚度减小,至主楼北侧呈楔状尖灭。这是造成沉降量北大2)周围环境的影响:主楼西北5m处有一放映室先于主楼几个月建成,该放映室采用密集短桩基础,打桩挤土对主楼北侧的软土地基产生扰动,使其强度进一步降低,沉降量加大。而在配楼处原有二层房屋,地基经受了一定的预压作的设计方案欠妥,在主楼与配楼之间未设置沉降缝也是导致配楼损坏比较严重的主要因素。此外,基坑开挖时逢雨天,导致持力层泡水软化、强度降低。上部结构施工速度荷状态下来不及充分固综上所述,由于评估区内软黏性土层发育,且场地南部等区域广泛受古河道松江新城分区(SJ1)性评估报告评估中发生年,就发生了30余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后果。影响基坑边坡稳定的外在因素主要是设计、施工不当,内在地质因素则与软土、流砂层、明暗浜以及地下水等不良地质作用有关。下面是发生广东路、福建路处的某大厦工程,位于古河道切割区域,暗绿色硬土层(⑥)缺失,浅部流砂层、软土层发育,基坑工程地质条件差;深基坑采用地下连续墙围护,在开挖到基底深度13m,第三道支撑未及支护时,突然在广东路一的损失达上亿元,形成上海建筑史上少见的大事故。肇嘉浜污水泵站长28.70m,宽14.05m,直接建造在淤泥质黏性土的河床m桩。河西为临时用木板设置m钢板桩设置三道支撑系统。但在第三道支撑尚未装配好时,突然发现支撑木丝丝作响,下层钢板桩基坑轰然一声坍塌。幸亏人员及时撤离现场上岸,才未造成伤mmSMW三道钢支撑作度时,突然发生局部坍塌,塌方段长约36m。其原因可能与局部暗浜不良地质体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评估区软黏性土层较发育,局部区域分布有浅部粉性土层,区内(微)承压含水层发育,基坑开挖时可能产生流土、流砂和水土松江新城分区(SJ1)估报告突涌问题,对基坑边坡稳定性不利。因此,应对基坑工程的稳定性问题予以足够上海地区河道在自然状态下发生坍岸、滑坡的事故不多。根据本次现场踏勘,评估区河流纵横交错。黄埔江从评估区南侧边界穿过,其他河流还有通波塘、辰山塘、沈泾塘等。根据本次现场踏勘,上述河道岸坡处于稳定状态,在自然状态下产生岸坡坍塌、滑塌的可能性较小。评估区内尚未见有河岸边坡失稳的浦河岸边短期内堆土过高,最高处达mm重损出现了至少半米宽的裂缝,对安全防汛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对河道的航行安全也根据调查,评估区内尚未见有砂土液化的相关案例报道。但根据收集资料,评估区内局部地区有浅部粉土分布,应注意砂土液化问题。上海地区尚未见地震液化的相关案例,但由于地下水位高,在地下空间开发影响范围内的粉砂粉性土层,普遍具有渗流液化的特性。在基坑工程、管道工程等地下空间开挖施工工程中,易于触发流砂,流砂发生时能造成大量的土体流动,引发滑坡、塌方及塌陷等地质灾害,使周围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上海地区由于施工中的流砂问题而发生实例3-7:曹杨路某商办楼工程,地下室埋深12.4~13.4m,采用钻孔灌注1.9~11.2m范围为②3层砂质粉土,基坑开挖至地下6m深时,出现两个渗漏点,水夹着砂土大量涌出,松江新城分区(SJ1)性评估报告的主要原因是因地下排水管道漏水,浅部分布的第②3层粉性土发生渗流液化(流砂),将塌陷区地基土淘空所致。评估区内正常沉积区第一承压含水层(⑦层)顶板埋深一般在20~30m左右,古河道区域埋藏更深或缺失;评估区东南大部分区域为古河道区,微承压含水层(⑤2)顶板埋深一般在13~34m左右,由于⑦层埋深较浅及局部⑤2层埋深较浅,水头高,深基坑工程开挖时有引发水土突涌的可能性。深基坑工程应进行,评估区内开挖深度小于15m的基坑工程尚未见水土突涌事故的相属黄浦江上游段,江面宽约300m,河底标高约-10m,两岸均为人工稳定岸坡,总体来说,黄浦江河势变化不全是自然过程,还经历了近百年的人工整治、改善和利用,河道现已基本稳定,若无人为因素的本市浅层天然气最主要的含气层埋深在8~30m左右,通常在12~25m,是对地下空间开发威胁最大的含气层。浅层天然气的分布与地层结构及其成因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浅层天然气发育的地区也正是海相层发育的地区,因此浅层天然气空间分布上的趋势与海相层基本一致,即东部多于西部,古海岸以西极少发育。浅层天然气灾害是地下空间开发所可能遇到的地质灾害之一,在含浅层天然气土层中进行地下空间施工作业,由于浅层天然气释放,可能使隧道产生位移、松江新城分区(SJ1)估报告依据《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对工作区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依据《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对工作区建设用地的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该区域土壤总体符合对应土地利用类型的风险筛选值,仅有少量区域分布有超出风险筛选值的土壤监测点。依据《上海市地下水基础状况调查评估》项目成果以及分区单元区域多年地下水环境监测数据,分区单元所在区域浅层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普遍为Ⅳ类水,影响水质的主要因子为松江新城分区(SJ1)性评估报告位于地面沉降一般控制区(Ⅲ区),控制目标为:至2020年末,该区年均地面沉降量控制在5mm以内,积极消除由区内地下水开采形成的地下水位漏斗;至2025年,该区年均地2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面沉降的危险性评估研究表明,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的基坑工程降水,是大规模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基坑工程降水可能引发基坑周围一定范围的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体排水固结而产生地面沉降。本报告主要评估开挖深度H<15m的基坑工程引发或加剧地面沉降的危险性,对于开挖深度H≥15m的基坑工程,开挖深度小于7m的基坑工程属三级安全等级基坑工程,工程类型一般以一层地下室或地下车库为主,实际开挖深度多在4~5m之间。由于开挖深度相对较浅,一般仅需降潜水,局部地段需降第④a层微承压水,降水后的坑内自由水位主要为黏性土,部分地段为粉性土(②3或③a),富水性较差,水量较贫乏,④a层岩性主要为砂质粉土,富水性一般。根据上海地区工程经验,基坑工程需采取必要的围护措施,围护结构插入深度一般为坑底下(0.8~1.0)H。除评估区东北部SJ29-1孔附近地段外,基坑围护结构一般可阻断降水目的层或显著减弱基坑内、外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坑内降水对坑外地下水的影响小;承压含水层,减压降水对坑外地下水有一定影响,但由于基坑开挖深度较浅,降松江新城分区(SJ1)估报告总体而言,对于H<7m的基坑工程,由于开挖深度较浅,降水幅度较小、施工周期较短,且潜水含水层渗透系数较小,基坑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一般较开挖深度7m≤H<15m的基坑工程属一~二级安全等级基坑工程。由于区内承压水水位较高,对于开挖深度15m的基坑工程,经初步验算(见本报告4.5节),除第Ⅱ3工程地质区满足抗承压水稳定性要求外,其余绝大部分区域不满埋藏较浅,层底埋深22.3~24.5m,对于开挖深度15m的基坑工程,基坑围护结构可阻断降水目的层,减压降水对坑外地下水影响小,且区内有一~二个硬土层分布,可有效减轻基坑降水的地面沉降效应,因此,基坑工程减压降水引发或加抗承压水稳定性要求。其中,第④a层零星分布,埋藏较浅、厚度薄,基坑围护结构可阻断该层,对其疏干时一般不会引发或加剧周围明显地面沉降;第⑦层顶需减压降水措施时,最大水位降深约为4.9m,虽然围护结构不能隔断降水目的层,减压降水对坑外地下水有一定影响,但由于降水幅度一般较小,且区内有硬土层(⑥4)分布,可有效减轻基坑降水的地面沉降效应,因此,基坑工程减压不满足抗承压水稳定性要求。区内第④a层局部分布,部分地段与⑤2层沟通,15m的基坑工程,需采取减压降水a围护结构较难隔断降水目的层(⑤2),减压降水对坑外地下水影响较大,且古河道区域地基软弱,基坑降水将产生明显的地面沉降效应。因此,对于开挖深度松江新城分区(SJ1)性评估报告7m≤H<15m的基坑工程,其引发或加剧地面沉降的范围、程度将随开挖深度增加而加大,引发或加剧地面沉降的危险性为小~中等。aⅡ2区,埋藏较浅,基坑围护结构可阻断该层,对其进行减压降水或疏干时一般不会引发或加剧周围明然围护结构不能隔断降水目的层,减压降水对坑外地下水有一定影响,但由于降水幅度较小,且第Ⅱ1、Ⅱ2区有暗绿色硬土层(⑥)分布,可有效减轻基坑降水,基坑工程减压降水引发或加剧地面沉降的危险性小。在第Ⅱ3工程地质区,无微承压含水层(④a、⑤2)分布,且古河道切割深a估算,当采取按需减压降水措施时,最大水位降深约为9.4m,水位降深幅度较产生剧地面沉降的范围、程度将随开挖深度增加而加大,引发或加剧地面沉降的危险性为小~中等。根据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DG/TJ08-2051-2008),当基坑围护结构能阻断降水目的层时,坑内降水影响范围约为3H;不能H范围约为10H。地综上所述,对于评估区内开挖深度H<7m的基坑工程,减压降水引发或加剧松江新城分区(SJ1)估报告3工程建设遭受地面沉降的危险性评估以上海市2017年地下水开采回灌为背景,根据地下水运动和土层变形机理,利用建立的地下水准三维渗流耦合垂直一维沉降的有限元数学模型,对评估区2018~2028年度地面沉降进行了预测。根据预测结果,评估区大部分地区在将逐渐趋于缓和,虽然工程建设有遭受地面沉降的可能性,但影响程度有限,但当采取预留标高等措施后,一般可减轻区域地面沉降对工程建设本身的影响,工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基变形危险性评估,重点是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建成运营期间引发或加剧邻近已有建(构)筑物地基变形的危险性评估,而引发或加剧工程本身地基变形的危险性将在工程建设本身遭受地基变形危险性评估时加以基变形危险性评估浅基础工程附加荷载小、基础开挖浅,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建成运营期间对周围环境影响小,引发或加剧邻近已有建(构)筑物地基变形的危险性小。变形危险性评估对于桩基工程,若采用钻孔灌注桩,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邻近已有建(构)筑物地基变形的危险性小。若采用预制桩,沉桩施工时的挤土效应和打入桩的震动作用,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短期内大量密集沉桩会产生较高的超静孔隙水压力,使沉桩区一定范围内的地表和深层土体发生水平和竖向位移,可能使已沉入桩偏位、挠曲和上浮,也可能造成局部地面隆起,群桩施工的影响范围一般可达1~1.5倍桩长左右,可能引发邻近已有建(构)筑物如:房屋、道路、地下管线等不同程度的地基变形,施工时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必要时可采用钻松江新城分区(SJ1)性评估报告孔灌注桩。根据上海地区工程经验,当选择合适的桩型或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后,桩基工程施工引发或加剧邻近已有建(构)筑物地基变形的危险性小。加剧地基变形危险性评估评估区普遍分布有饱和软黏性土,局部地区还有暗浜土分布,由于土性较压力较大,因此,基坑开挖时围护结构在外侧土、水压力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的位移变形,并引发基坑附近一定程度的地基变形;在评估区局部区域分布有②3或③a层粉性土,基坑开挖时若围护结构发生渗漏,开挖过程中易引发流土、流砂施的基坑工程,若围护结构不能隔断降水目的层,有引发和加剧基坑附近一定程度地基变形的可能性;此外,基坑开挖将产生坑底土卸荷回弹,有引发一定范围、一定程度地基变形的可能性。根据《基坑工程技术规范》(DG/TJ08-61-2010),基坑工程设计应满足周围环境对变形的控制要求,当没有明确的变形控制标准时,基坑变形控制指标可根据基坑环境保护等级确定,对于环境保护等级分别为一、二、三级的基坑工程,根据上海地区工程经验,在正常工况下,基坑工程引发或加剧地基变形的影响范围主要与基坑开挖深度(H)有关。基坑工程最大沉降一般位于墙后0.5H处;在距离2H范围内的区域是沉降较大的区域,称为主影响区域;在距基坑2H~4H的范围内沉降较小,称为次影响区域,在4H处沉降衰减至零。综上所述,对于开挖深度H<7m的基坑工程,由于开挖深度较浅,引发或加剧地基变形的范围小,程度轻,危险性小;对于开挖深度7m≤H<15m的基坑工程,其引发或加剧地基变形的范围、程度随开挖深度增加而加大,引发或加剧地基变形的危险性为小~中等。的危险性评估浅基础工程遭受地基变形危险性主要与建(构)筑物体型大小、附加荷载大松江新城分区(SJ1)估报告评估区内广泛分布的第①1层填土成分复杂、松散、土质不均,未经处理不宜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对于拟建场地内的暗浜土,强度低、压缩性高、土质极差,应进行有效的地基处理;区内广泛分布的第②1层粉质黏土土质尚好,中压缩性,可作为一般轻型建筑的天然地基持力层,但评估区压缩层范围内普遍分布有高压缩性的第③、④层软黏性土层,当建(构)筑物体型及附加荷载较大时,条件有所差异,总体而言,第Ⅰ1工程地质区天然地基下卧层有粉性土层分布,天然地基条件相对较好,评估区大部分区域天然地基下卧较大,天然地基条件一般。对于道路等线性工程,应对第①1层填土进行必要的压实处理,尽量减小工情况,采取有效的地基处理措施。工程实践表明,当沿线浅部地层变化较大或不良地质发育时,如未进行有效的地基处理,将有遭受地基变形尤其是不均匀地基变形的连接处,有因填土较厚此外,浅基础工程易受邻近工程活动的影响,而评估区内工程活动可能较为频繁,当浅基础工程附近存在预制桩施工及基坑、隧道、地下管线等工程施工响。上所述,评估区内浅基础工程建设及运营期间均有遭受一定程度地基变形影响的可能性,为避免或减轻地基变形的不良影响,应按变形控制原则进行地基设计,对暗浜、厚填土等不良地质进行有效的地基处理。总体而言,由于天然地险性评估(一)位于第Ⅰ工程地质区内的桩基工程遭受地基变形危险性评估评估区西北角属于第Ⅰ1区,范围较小,区内有第⑥1、⑥4二层硬土层分布。其中,第⑥1硬土层及其下分布的⑥2层粉性土土性较好,可作为一般多层建筑的桩基持力层;第⑥4层及其下分布的第⑦层土性较好,可根据其埋藏分布松江新城分区(SJ1)性评估报告状况,选择作为一般多层或高层建筑的桩基持力层,但区内第⑥4、⑦层埋深变化较大,且第⑦层大部分地段缺失,第⑦层缺失区桩基下卧层为可塑~软塑状的第⑧1-1层灰色黏土,对桩基沉降控制不利,对于荷重特别大的高层建筑、高架道路、桥梁以及其它大型建(构)筑物,宜选择埋藏更深的第⑧2-3层作为桩基持力层。总体而言,区内桩基条件较复杂,若桩基设计不当,可能遭受地基沉降均匀沉降的影响,严重时将会影响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综合确定第Ⅰ1区内的桩基工程遭受地基变形的危险性为小~中等。第Ⅰ2-1区局部分布于评估区西北角,区内有第⑥1、⑥2、⑥3层分布,第m作为桩基持力层的条件,对于荷重特别大的高层建筑、高架道路、桥梁以及其它大型建(构)筑物,宜选择埋藏更深的第⑧2-1层作为桩基持力层。区内桩基条件严重时将危险性为小~中等。暗绿色硬土层分布,除西北部局部地段缺失外,第⑦层广泛分布。区内第⑥4层层顶埋深一般在20.9~27.0m之间,厚度1.6~>9m,分布稳定时,可作为荷重不太大的多层建筑物的桩基持力层;其下分布的第⑦层埋藏适中,顶面埋深一般24.6~30.0m之间,厚度较大,中密~密实,中~低压缩性,土性佳,为上海地区多层、高层建筑、高架道路、桥梁以及其它大型建(构)筑物良好的桩基持力总体而言,第Ⅰ2-2工程地质区桩基条件相对较好,根据上海地区工程经验,当根据拟建建(构)筑物特点采用合适的桩基设计方案,其遭受的地基变形松江新城分区(SJ1)估报告第Ⅰ3区主要分布在评估区南部区域,受古河道切割影响暗绿色硬土层缺层顶板埋深和厚度变化大,桩基条件复杂多变。对于不同荷载的建(构)筑物,可根据桩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控制要求,选择⑤2、⑤3、⑦层等不同埋藏深度的程,由于地基承载力要求相对不高,地基变形较易控制,工程建设遭受地基变形危害的可能性较小;但对于荷载较大的高层建筑、高架道路、桥梁等桩基工程,桩基承载力要求高,由于区内地基土埋深和厚度变化大,可供选择的桩基持力层之间土性差异大,特别是古河道边缘附近建(构)筑物跨越不同工程地质区时,若同一建 (构)筑物桩基持力层不同,则可能遭受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影响,严重时将会影件复杂,桩基工程遭受地基变形危险性为小~中等。(二)位于第Ⅱ工程地质区内的桩基工程遭受地基变形危险性评估内地层分布稳定,均有第⑥层暗绿色硬土层分布,第⑦层分布稳定且厚度较大。区内第⑥层层顶埋深一般在23.8~26.4m之间,厚度1.2~4.2m,分布稳定时,可作为荷重不太大的多层建筑物的桩基持力层;其下分布的第⑦层埋藏适中,顶面埋深一般26.0~29.8m之间,厚度较大,中密~密实,中~低压缩性,土性佳,为上海地区多层、高层建筑、高架道路、桥梁以及其它大型建(构)筑物良验,当根据拟建建(构)筑物特点采用合适的桩基设计方案,其遭受的地基变形松江新城分区(SJ1)性评估报告第Ⅱ3、Ⅱ4区主要分布在评估区东北部局部区域,为古河道切割区,缺失暗绿色硬土层(⑥),第⑦层被不同程度切割,相应沉积了⑤2、⑤3、⑤4层土,导致⑦层顶板埋深和厚度变化大,桩基条件较差。对于不同荷载的建(构)筑物,可根据桩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控制要求,选择⑤2、⑤3和⑦层等不同埋藏深度的地基土层作为桩基持力层。对于体型简单、荷载较小的桩基工程,由于地基承载力要求相对不高,地基变形较易控制,工程建设遭受地基变形危害的可能性较小;但对于荷载较大的高层建筑、高架道路、桥梁等桩基工程,桩基承载力要求高,由于区内地基土埋深和厚度变化大,可供选择的桩基持力层之间土性差异大,特别是古河道边缘附近建(构)筑物跨越不同工程地质区时,若同一建 (构)筑物桩基持力层不同,则可能遭受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影响,严重时将会影总体而言,第Ⅱ3、Ⅱ4工程地质区受古河道切割影响,地基土层复杂多变,桩基条件复杂,桩基工程遭受地基变形危险性为小~中等。区桩基条件相对较差,桩基工程遭受地基变形危险性为小~中等。坡失稳危险性预测评估m上述土层中,第①1层为填土,结构松散,土质较差,局部为浜土(①2),④层为软黏性土,具有高压缩性、低强度等特性外,软土还有触变性和流变性,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易产生侧向变形、坑底隆起及基坑周围地面沉降等现象,导0松江新城分区(SJ1)估报告致基坑和支护结构变形,严重时会因软土剪切破坏而导致边坡失稳;⑤1-1、⑤1-2层土性也较差,不利于坑壁稳定。第⑥1层为暗绿色硬土层,土性较好,对基坑评估区潜水水位浅,水位埋深一般在0.5~1.5m之间,基坑开挖时支护结构遇的②3、③a层粉性土构发生渗漏产生流土、流评估区内分布的第④a、⑤2及⑦层为(微)承压含水层,埋藏较浅,承压水水头高,当基坑工程开挖深度较大时,可能产生水土突涌,影响基坑边坡稳定暗浜,以及施工期间坑边超载等因素,均对基坑边坡稳定性不利。评估区不同开挖深度基坑1松江新城分区(SJ1)性评估报告能层稳H③1-1③1-2④②3层分布区危险性小~中等,4、基坑深度:相对较浅,坑外水土H15③1-1③1-2④⑤1-1⑤1-23、第④a、⑤2、⑥2、⑦层可能引4、基坑深度:相对较深、坑外水土底回弹影响较大基坑边坡失稳不但会影响工程施工安全,还将导致基坑周围大量的土体产生水平、垂直移动,评估区内部分区域环境条件较复杂,建(构)筑物密集,分布有道路、各类地下管线、商务建筑、居民住宅等建(构)筑物,一旦发生基坑边坡失稳事故,必然会对邻近工程的安全和正常带来影响,甚至造成破坏,施工时Hm层(②3层)分布区(Ⅱ1、Ⅱ3工程地质区)引发和遭受边坡失稳的可能性较其它地区大,危险性为小~中等,其余地区引发和遭受边坡失稳的危险性为小;对于开挖深度7≤H<15m的基坑工程,由于基坑开挖深度较深,引发和遭受边坡失稳的危险性为中2松江新城分区(SJ1)估报告定或人工稳定状态,在自然状态下发生河岸边坡失稳的可能性较小,但近岸工程施工可能会对邻近河岸边坡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在河岸附近堆土、堆物时,亦有引发河岸边坡一旦发生河岸边坡失稳,则会对工程本身和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近岸工程建设时应注意对河岸边坡的影响,必要时对河岸边坡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总体而言,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后,工程建设引发和遭受河岸边坡失稳的危液化危险性预测评估由于评估区内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基坑开挖后坑内外将形成较大的水压力差,若围护结构发生渗漏,在基坑开挖范围内揭遇的粉砂、粉性土层有引发砂土渗流液化(流土、流砂)的可能性。因此,基坑工程施工时应做好支护和降水措施,防止流土、流砂对对周围建(构)筑物基础、道路及地下管线造成影响。对于浅基础工程和桩基工程,由于开挖深度浅(当开挖深度大于3m时按基区,局部地段有第②3或③a层砂质粉土层分布,基坑开挖有引发和遭受砂土渗流液化(流土、流砂)的可能性,其危险性级别为小~中等;在第Ⅱ1及Ⅱ3工程地质区,均有厚度不等的第②3或③a层砂质粉土分布,基坑开挖引发和遭受砂土渗流液化(流土、流砂)的危险性级别为中等;在第Ⅰ2-1、Ⅱ2及Ⅱ4工程地质区内揭遇的地基土层主要为黏性土,砂土液化(渗流液化)的危险性级别为按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和上海市《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13)有关条文规定,评估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3松江新城分区(SJ1)性评估报告0.10g,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地基土属软弱地基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Ⅳ类,除临岸场地外,属于建筑抗震一般地段,但应注意、③a层为全新世晚期沉积物,松散~稍密,埋藏浅、有一定厚度,初判为可液化土层;④a、⑤2层为全新世中期沉积物,稍密~中密,根据已有资料初判为不液化土层。因此,工程建a可能性和地基液化等级,按上海属于中国地震活动分区中的地震活动强度弱、频度低的地区;根据工程根据上述分析,浅基础工程和桩基工程砂土液化危险性小~中等;基坑工程砂土液化危险性级别为小~中等,综合确定评估区内工程建设引发和遭受砂土液化的危险性级别为小~中等。水土突涌危险性预测评估根据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012)12.3.3水土突涌的可能性进行评价。基坑开挖后坑内地基土抗承pcz/pwy>1.05式中pcz——坑底开挖面以下至承压含水层顶板间覆盖土的自重压力(kPa),地pwy——承压水压力(kPa)。评估区内分布的第④a、⑤2层为微承压含水层,第⑥2、⑦层分别为第Ⅰ承压含水层的上、下段,由于上述含水层埋藏较浅,承压水水头较高,基坑工程开挖施工时可能产生水土突涌,应进行抗承压水稳定性验算。根据区域监测资料,第⑦层高水位标高在-2~+2m之间,验算时④a、⑤2、⑥2、⑦层水位埋深均取4松江新城分区(SJ1)估报告根据上述条件,对于开挖深度7m的基坑工程,经初步验算,当承压含水层层顶埋深浅于12.6m时,不满足抗承压水稳定性要求,有引发水土突涌的可能区的局部区域有第④a层分布,埋藏较浅,不满足抗承压水稳定性要求,有引发和遭受水土突涌的可能性,其危险性级别为小~中等。mHm取最大开挖深度15m,经初步不满足抗承压水稳定性要求,有引发水土突涌的可能性。第Ⅰ2-2工程地质区的④a层及⑦层不满足抗承压水稳定性要求,有引发水土突涌的可能性。第Ⅰ3工④a、⑦层、第Ⅱ4a,有引发和遭受水土突涌的可能性,其危险性级别为小~中等;第Ⅱ3工程地质区无微承压含水层 (④a、⑤2)分布,且古河道切割深度较大,第⑦层层顶埋深在34m左右,基坑地质区引发和遭受水土突涌的危险性为小~中等;对于开挖深度7≤H<15m的基地区引发和遭受水土突涌的危险性级别为小~中等。黄浦江是一条受长江口潮汐影响较强的河流,黄浦江上游的水流量和长江口的涨落潮直接影响着黄浦江的冲淤情况。目前,两岸均按“百年一遇”防汛评估区远离岸边的工程活动一般可不考虑岸带冲淤问题;近岸工程活动一般5松江新城分区(SJ1)性评估报告规模较小,不会对评估区岸带冲淤问题造成影响。因此,工程建设引发和遭受岸浅层天然气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根据已有资料,评估区中部和西部为湖沼平原,一般不会发生浅层天然气地质灾害;东部属于滨海平原,浅部海相地层中发育粉性土层,具备浅层天然气的评估区大部分地区已开发,工程建设引发和遭受浅层天然气害的危险性较然气害的危险性。由于浅层天然气对地下工程危害较大,工程勘察施工时如揭遇浅层气,应查明其分总体而言,当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后,一般工程建设项目引发和遭受浅层天根据水土环境现状评估,评估区土壤总体符合对应土地利用类型的风险筛选值,可满足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和基于健康风险的人体保护。。因此评估区工程建设遭受水土污染危害的危险性较小,对于水土生态环境要求较高的建设项目建议环境现状开展进一步的调查工作。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因此该区建设项目在投入使用期间,均应做好水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只有6松江新城分区(SJ1)估报告分级综合上述评估结果,对评估区内一般建设项目在不同工程地质区引发和遭受对于浅基础工程,一般不会引发地面沉降、水土突涌地质灾害,遭受地面沉降危害的危险性小;由于天然地基抗差异沉降的能力弱,浅基础工程遭受地基变形危险性为小~中等;由于评估区局部分布有②3、③a、⑤2层饱和粉性土层,引发和遭受砂土震动液化的危险性为小~中等。综合确定浅基础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级别为小~中等。对于桩基工程,一般不会引发地面沉降、水土突涌地质灾害,遭受地面沉降危害的危险性小;引发和遭受边坡失稳(承台施工)、砂土液化的危险性小;若采用钻孔灌注桩,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邻近已有建(构)筑物地基变形的危险性小,若采用预制桩,有引发邻近已有建(构)筑物地基变形的可能性,应采取有效桩基条件相对较差,桩基工程遭受地基变形危险性为小~中等。对于基坑工程,引发和遭受地质灾害的风险大小与场地内软黏性土、流砂层、明(暗)浜等不良地质的分布和地下水不良作用有关,并随开挖深度增加而Ⅱ1及Ⅱ3区均有第②32及Ⅱ4区内浅部地基土层主要为黏性土,引发和遭受砂土液化的危险性小。对于开挖深度H<7m的基坑工程,引发和遭受地面沉降、地基变形、边坡失稳的危Ⅰ2-2、Ⅱ2、Ⅱ4区引发和遭受水土突涌的危险性为小~中等。对于开挖深度7m≤H<15m的基坑工程,引发或加剧地基变形的危险性为小~中等;引发和遭受边7松江新城分区(SJ1)性评估报告加剧地面沉降的危险性为小~中等;第Ⅱ3工程地质区引发和遭受水土突涌的危险性小,其余工程地质区引发和遭受水土突涌的危险性级别为小~中等。评估区内一般工程建设引发和遭受岸带冲淤、河岸边坡失稳、水土污染的危险性小;第Ⅰ工程地质区一般不存在浅层天然气灾害,第Ⅱ工程地质区基坑工遭受浅层天然气害的危险性小。评估区内一般建设项目在不同工程地质区引发和遭受地质灾害的灾种和危险区或区害种类及危险性分级边坡失稳岸带冲淤浅层气害水土污染湖沼平原区Ⅰ++~++++++~++++H<7m)++++~+++7≤H<15m)++~+~+~++1++~++++++~++++H<7m)+++++++7≤H<15m)++~++~++2++~++~++++++~++H<7m)++++~+~++7≤H<15m)++~+~+~++++~++~++++~++~++H<7m)++++~+~++7≤H<15m)+~+~+~+~++8松江新城分区(SJ1)估报告区或区害种类及危险性分级边坡失稳岸带冲淤浅层气害水土污染滨海平原区Ⅱ++~++~++++++~+++H<7m)+++++++7≤H<15m)++~+~+++++~+++++++++++H<7m)+++++~+++7≤H<15m)++~++~+++++~++~++++~++~+++H<7m)+++++++7≤H<15m)++~++++++~++++++~+++++H<7m)+++++~+++7≤H<15m)+~+~++~+++注:表中“+”表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为小;“++”表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为中等;“-”表示无该项地质灾害。施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其地质灾害发育现状,以及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结果,针对各地质灾害灾种分别提出如下防治对策措治1、基坑工程降水设计时宜采取坑内降水方式,以避免或减轻基坑工程降水2、基坑工程降水设计时,有条件时(当承压含水层层底埋深≤2H时)围护结构宜阻断降水目的层;当不具备阻断降水目的层的条件时,宜适当加大基坑围9松江新城分区(SJ1)性评估报告护结构插入深度,且坑内降水井的滤水管设置深度不宜超过围护墙底深度,以减3、若围护结构不能阻断降水目的层,基坑工程减压降水时应严密监控水头4、为减轻区域地面沉降的不良影响,工程设计时应根据地面沉降预测结治1、对于采用天然地基的拟建轻型建(构)筑物以及道路、管线等市政工程,应重视对浜土、厚填土等不良地质的地基处理,防止地基变形特别是不均匀于采用桩基础的各类建(构)筑物,应根据上部结构特点、荷载大小、地基变形3、评估区内部分区域环境条件较复杂,应重视预制桩沉桩施工对周边环境。4、应考虑深大基坑工程施工的时空效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施工顺序、开挖方式、支护方式,采用分块、分层、对称开挖等施工方式,并及时支撑、及时浇筑,尽量缩短基坑施工周期,减轻基坑施工引发的周围已有建(构)5、当基坑工程附近分布有需保护的建(构)筑物时,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基坑工程环境保护等级,按《基坑工程技术规范》(DG/TJ08-61-2010)等相关规范要求,采取减小基坑施工对周围环境影响的措施,同时加强监测工作,把基坑施6、严格控制场地内堆土高度(<3m),重要管线上方严禁堆土堆物。治1、应根据基坑工程安全等级和环境保护等级,选择合理的基坑支护方案,基坑设计时应按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抗倾覆、抗滑移、抗隆起、抗渗流、抗承压水松江新城分区(SJ1)估报告2、重视场地内明浜、暗浜、厚填土、流砂层等不良地质对基坑围护结构施3、重视基坑降水工作,确保围护结构施工质量,避免渗水、流沙、水土突4、应加强基坑工程的变形监测,建立预警预报机制和地质灾害防治预案,6、应尽量避免在坑边、岸边堆土、堆物,防止地面超载对边坡稳定性的影防治1、基坑工程应进行坑底土抗承压水稳定性验算,必要时采取合理的减压降全。2、对基坑开挖范围内施工的勘探孔,施工结束后应采取严格的封孔措施,3、确保深基坑工程地下连续墙等围护结构的施工质量和止水效果,防止承治1、为防止砂土震动液化的危害,详勘时应详细查明地基液化可能性及地基3、对于埋置于饱和粉土层、砂层中的各类管线等地下结构物,应加强施工质量监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房地产项目投资评估管理咨询合同书
- 2025年企业上半年工作总结参考(4篇)
- 2025年二手购房合同格式范文(2篇)
- 2025年九年一贯制学校工作总结样本(2篇)
- 2025年度智能广告宣传栏制作安装及维护一体化合同
- 2025年临床护士实习心得模版(3篇)
- 2025年度智能厨房炊事员服务合同
- 2025年度生物科技产品供应商采购合同范本
- 2025年事业单位个人工作总结简单版(2篇)
- 2025年企业人事主管年度个人工作总结范例(三篇)
- 周口2024年河南周口市公安机关招聘辅警458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头面部穴位按摩》课件
- 2024美团简化版商家合作合同标准文本一
- 2025年贵州黔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休闲食品加工技术》 课件 1 休闲食品生产与职业生活
- 春季开学安全第一课
- 十大护理安全隐患
- 2025年新生儿黄疸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 广东大湾区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统一测试英语试题(无答案)
- 2025年四川中烟工业限责任公司招聘110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建筑固定消防设施》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