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河北省唐山市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1.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
1900年之间。陶寺类型房址分台基、平地、半地穴式和窑洞四种。与陶寺人居住形式类似的
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2.东胡林遗址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距今11000-9000年,遗址发现了
房址、灰坑、火塘、墓葬等,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以及大量动物遗骸,鉴定出了
粟(如图所示)和黍两种栽培谷物。据此,可以推断当时东胡林居民的生活状况是()
y
东胡林出土的炭化票粒
A.采集狩猎向农耕定居的过渡B.使用旧石器并建立城邦国家
C.制定“夏历”指导农业生产D.与“诸夏”长期交往并交融
3.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
东进主力,也北瞰燕翼,东控徐准。(见图)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
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
4.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废除奴隶主旧制度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
()
A.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确立县制
5.他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
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下观点与他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兼爱”、“非攻”B.“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6.有学者认为:“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从制
度变革的角度理解这句话,此“一大变”是指()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分封制取代世袭制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行省制取代郡县制
7.《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
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
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B.焚书坑儒
C.统一文字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
8.中国过去有种说法叫“半部《论语》治天下”,这种说法除了有对《论语》的赞美,还
隐含着儒家学说被奉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意思。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只有学习儒家学说
才能到朝廷担任官职的情况最早出现在()
A.秦始皇时B.汉景帝时C.汉文帝时D.汉武帝时
9.西汉时期,在汉武帝以前,在许多国家制度上,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故有汉承秦
制之说。但是汉制绝不是对秦制的完全复制,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武帝对“秦制”实现
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地方制度上的“继承”和思想统一上的“创新”主要表现
为()
A.颁行推恩令,实行郡县制和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推行郡县制和独尊儒术
C.实行分封制和焚书坑儒
D.实行郡县制和奉行“无为”而治
10.汉武帝时,有大臣主张:此国家大业,所以制四夷,安边足用之本,不可废也。“国家
大业”是指()
A.盐铁专卖B.北击匈奴C.推恩诸侯D.罢黜百家
11.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体系,帝国采取“用
制险塞”的隔绝固守、“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的措施。这表现在()
A.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B.联络月氏、北击匈奴、通婚和亲
C.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D.修筑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12.美国学者德克•卜德评论道:“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
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材料中的“它”是指()
A.“麻沸散”B.造纸术C.印刷术D.道教
13.《史记》的记载是研究黄帝的重要资料一。司马迁著《史记》时,游历各地,搜集民间
关于黄帝的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表明()
A.口头传说不足以印证历史B.《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述具有唯一性
C.文献记载没有参考价值D.传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
14.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B.汉武帝“罢黜百家”-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C.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D.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5.自东汉到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交融的加强B.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
C.西晋短期统一,政局稳定D.北方战乱动荡,民族矛盾尖锐
16.东晋初年,从洛阳迁到吴地的丞相王导在盛夏之日为了消暑,将腹部压到冰凉的棋盘上,
并说:“何乃淘(淘是吴地方言,意为凉快)”。北人说吴语,这体现出()
A.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B.人口南迁带动文化交流
C.北人不适应南方气候D.东晋时期实现国家统一
17.“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
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
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是()
A.少数民族内迁
B.南北人民二百余年的共同开发
C.经济重心南移
D.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
18.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我国历史曾出现过几次民族融合的高潮,
实现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是()
A.封建统治者采取促进民族融合政策B.少数民族大量的内迁
C.少数民族统治者采取的汉化措施D.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
19.《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
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A.民族认同B.华夷有别C.民族差异D.国家统一
20.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到,碎土的耙分化出有齿铁耙和无齿耙;如果按照整地、播
种、中耕、灌溉、收获、贮藏、运输等细分,农具多达数十种,比西汉时增加了许多,使用
方法也有改进。这反映了贾思勰()
A.强调生产因地制宜B.强调种植不误农时C.重视介绍生产工具
D.提出多种经营思想
21.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中央政府都采取措施加强对地方
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
±,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日齐。"
——《史记•周本纪》材料二:秦朝行政管理系统示意图(图)
材料三:史书记载汉初在沿用秦地方管理制度外,还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诸侯王的权力很
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
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
(1)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西周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地方采取的措施。
(3)材料三所反映的问题后来对中央政权造成什么影响?汉武帝为消除这一影响在政治上采
取了什么措施?
(4)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在经济方面还有什么创新之举?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末年,住在我国北部和西北边境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纷纷内迁。三
国后期至西晋初年,内迁的规模增大,总数达数百万人。关中地区的百多万人口中,汉族和
少数民族差不多各占一半。从西晋后期起,为躲避战乱、灾荒和饥谯,中原人口纷纷南迁。
在持续一百多年的移民潮中,流亡江南的人口约有百万之多,他们定居下来后,成为开发南
方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原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己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
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材料三:在中原大地上,一些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
业居民。汉族则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不少畜牧业生产的经验和畜产品制造技术。在生活上,
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彼此影响。少数民族穿汉族服装,汉族吃少数民族饮食成为时尚。北朝结
束后,留居中原的少数民族与汉族已无大的区别,“匈奴”“鲜卑”逐渐成为历史名词。
一摘编自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末年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措施。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地区出现怎样的现象?这种现象对中
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类型房址分台基、平地、半地穴式和窑洞四种。与陶
寺人居住形式类似的是半坡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不会建造房屋,住在山洞里,排除AB:河姆
渡人住干栏式房屋,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人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人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A
【解析】东胡林遗址考古发现反映出东胡林人能使用火、使用磨制石器,会种植庄稼等,可以推
断当时东胡林居民的生活状况是采集狩猎向农耕定居的过渡。
故选:Ao
本题考查了东胡林遗址,依据课本知识分析问题要求选择即可。
解答本题关键是通过问题分析,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东胡林遗址,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翼,东控徐准”结合所学知识,
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西周初年,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
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
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C项正确;“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指的是商
朝,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的信
息,排除A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疆,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
家。
掌握西周的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4.【答案】A
【解析】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得到大量开垦,原来奴隶主的井田制受到很大破坏,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样奴隶制井田制被废除,促进了封建经济
的发展,所以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对废除奴隶主旧制度最具决定性意义。
故选:Ao
此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熟悉并解析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
要注意商鞅变法内容的解析。
5.【答案】C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出“仁者爱人”的是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
的核心思想是仁。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思想。故C符合题意。墨子是墨家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排除A;道家主张顺
其自然,无为而治,故“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是道家思想,排除B;“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出自兵家鼻祖孙武,排除D。
故选:Co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C
【解析】据题干“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西周到战国时期实行分封制,
诸侯权力很大,并威胁到周王室,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o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知道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
制。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D
【解析】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先后灭掉了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并在政治、
军事、经济、交通、文化及对外开拓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大大加强了全国之一统,
对后世亦产生颇大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和国家统一的观念,
影响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及现在。
故选:D。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应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全面掌握。
不仅要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更要能理解各措施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特别要注意自秦朝统一后,
统一始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8.【答案】D
【解析】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因而中国的读书人只有学习儒家思想才能到
朝廷担任官职的情况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期,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以中国过去有种说法叫“半部《论语》治天下”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汉武帝在思想方面的大
一统措施。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汉武帝巩固大统一措施的相关知识点。
9.【答案】B
【解析】汉朝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武帝雄才大略,采取了一
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汉武帝继续实行秦朝的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在思
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故选:B。
本题考查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本题考查汉武的大一统措施的识记,后期在政治上还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稳固了自
己的政权.
10.【答案】A
【解析】通过题干中的“所以制四夷,安边足用之本,不可废也”可知,此项措施与经济有关,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取的措施中,盐铁专卖是经济方面的措施,A项正确;北击匈奴为
军事方面的措施,排除B项;推恩诸侯为政治方面的措施,排除C项;罢黜百家为思想方面的措
施,排除D项。
故选:Ao
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相关史实。“所以制四夷,安边足用之本,不可废也”
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推进大一统
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11.【答案】C
【解析】题干给出的是秦汉时期,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体系,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
“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的措施。“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指修筑长城,“导途凿空”
的外拓、“互通并举”指的是张骞通西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后来张骞通西域的
基础上开辟了丝绸之路。
故选:Co
本题考查的是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解答本题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提炼材料的内容与观点。
1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
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可知与蔡伦改进造纸术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
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
献之一。造纸术的改进,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
ACD与题干内容不符。
故选:Bo
本题主要考查了造纸术的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造纸术的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3.【答案】D
【解析】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
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编成黄帝
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说明传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司马迁著的《史记》.《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司马迁的《史记》的相关史实。
14.【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是秦国进行的一场变法运动,使秦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故A项的推论是正确的。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此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
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故B项的推论是正确的。
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丝绸之路的开辟,故C项的推论是正确的。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D项
这个推论是错误的。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实辨析能力。
识记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1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自东汉到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这种现象的
根本原因是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B符合题意。A、C、D排除。
故选:Bo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的南迁,人口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口南迁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B
【解析】东晋初年,从洛阳迁到吴地的丞相王导在盛夏之日为了消暑,将腹部压到冰凉的棋盘上,
并说:“何乃淘(淘是吴地方言,意为凉快)”。北人说吴语,这体现出人口南迁带动文化交流,
北方人南迁以后,与南方人交往,逐渐学会当地方言。
故选:Bo
本题考查人口南迁,知道人口南迁带动文化交流。
本题考查人口南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B
【解析】据材料“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
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
可知,“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是南北人民二百余年的共同开发。
故选:Bo
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知道“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是南北人民二百余年的共同开发。
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D
【解析】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时战时和,但战争是短暂的,各民族之间
的长期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故实现民族融合的基
本因素是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
故选:D。
本题考查实现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知道实现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是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
本题考查实现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显示《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黄帝,这种观点
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为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提供了心理支持,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拨一拨 北师大版
- 2025年中学职务岗位聘用合同
-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 图形与几何(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复习)) ▏沪教版
-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练习卷(易错题)-第五单元-倍的认识(含答案)
- 2024年快速热处理设备项目资金筹措计划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灌装包装设备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审定版
- 2025年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带答案
- 2025届黑龙江省“六校联盟”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及答案
- 别墅家装保障合同范本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全册
- 12J201平屋面建筑构造图集(完整版)
- 2024年个人信用报告(个人简版)样本(带水印-可编辑)
- 16J914-1 公用建筑卫生间
- 20CS03-1一体化预制泵站选用与安装一
- (完整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竖式计算题100题直接打印版
- 大气商务企业培训之团队合作的重要性PPT模板
- Opera、绿云、西软、中软酒店管理系统对比分析
- 楚才办公室装修设计方案20140315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习题全集(附答案)
- 电影院影务岗位工作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