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陕西省安康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1页
2022年陕西省安康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2页
2022年陕西省安康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3页
2022年陕西省安康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4页
2022年陕西省安康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陕西省安康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50题)1.马尾松、柑橘、茶和竹等属酸性土植物,宜于生长的土壤pH值是()

A.5.0~6.5B.6.5~7.5C.7.5~8.5D.>8.5

2.苔原的分布区域是()

A.亚热带B.热带C.温带D.寒带

3.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这是生态因子的

A.间接作用B.直接作用C.综合作用D.补偿作用()

4.下列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结构较简单的是()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草原D.苔原

5.根据单元顶极学说,在一个气候区,群落演替到最后只形成一个()

A.偏途顶极B.先顶极C.气候顶极D.后顶极

6.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占地球总水量的比例约为()

A.3%

B、0.5%

C、20%

D、万分之一

7.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8.下列属于同一个种群的是()

A.某一池塘中的鲢鱼和鲫鱼B.两个鱼塘中的鲤鱼C.某一森林中的山杨和柳树D.某一实验地中的小麦

9.根据食物链富集原理,DDT在体内浓度最高的是()。A.浮游生物B.小鱼C.食小鱼的大鱼D.食大鱼的水鸟

10.F·E·CIements(1916)提出的演替顶极学说是()

A.单元顶极学说B.多元顶极学说C.顶极格局假说D.三者都是

11.苍蝇数量的季节性消长主要受()

A.环境因子的影响B.人工干预C.生物因子的影响D.不可知因素的影响

12.风对动物的主要直接作用是()。

A.影响动物的取食、迁移等行为活动B.影响动物热能代谢C.影响动物水分代谢D.影响动物的繁殖

13.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作用是()。

A.单独作用B.限制作用C.综合作用D.主导作用

14.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低的是()

A.农田B.荒漠C.草原D.森林

15.提出“优势、丰盛、常见、偶见、稀少、很少”的多度等级划分方法的是()。A.德鲁提B.克列门茨C.奥斯汀D.布朗-布兰奎特

16.下列不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A.水稻B.黄瓜C.大D.玉米

17.下列因子中,属于密度制约因子的是()。

A.温度B.降水C.干旱D.植物对光的竞争

18.经验证明,要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优越,其森林覆盖率要达到()

A.10%B.20%C.30%D.40%

19.从种群数量变动的角度来看,沿海的“赤潮”现象,属于()。A.周期性波动B.种群爆发C.不规则波动D.季节性消长

20.在生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中,起支配作用的是()。A.生物的种类B.气候条件C.经纬度的递变D.地球自转

21.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生态系统”概念的科学家是()。A.海克尔B.坦斯利C.马世骏D.竺可桢

22.实验表明,有利于蛋白质合成的是()。A.蓝光B.青光C.紫光D.红光

23.下列生态系统中对太阳能利用率最高的是

A.稀树草原B.淡水湖泊C.荒漠D.常绿阔叶林()

24.下列植物中属于短日照的植物是()。A.水稻B.油菜C.甘蔗D.冬小麦

25.在典型的旱生演替中,蕨类开始生长时处于()。A.地衣群落阶段B.苔藓群落阶段C.草本群落阶段D.木本群落阶段

26.一般来说,生态系统可以缺少的组分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成分

27.当潮湿气团越过大型山脉时,在迎风侧形成降水,而在背风侧形成干热气候,使山脉的两侧分布着截然不同的植被类型,这称为()

A.焚风效应B.山风效应C.谷风效应D.陆风效应

28.难降解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猫”传递时,体内该有毒物质浓度最高的生物是

A.浮游植物B.浮游动物C.鱼D.猫

29.若缺少一方,另一方不能生存,这样的两个种群间的关系是()。A.原始合作B.互利共生C.偏利共生D.偏害

30.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森林生态系统B.海洋生态系统C.农业生态系统D.生物圈

31.森林砍伐迹地从控制演替的主导因子看属于()。A.内因演替B.原生演替C.外因演替D.次生演替

32.植物的自疏现象是种群的一种()。

A.行为调节B.生理调节C.遗传调节D.食物调节

33.顶级食肉动物的数量,在所有种群中通常是()。

A.最多的B.最少的C.最适当的D.居中的

34.进入海洋的物质重新回到陆地上,通过的方式是()。

A.海水中的各种元素被浪花飞沫带进大气中

B.一些海洋生物进入陆地生态系统

C.由于生物的死亡,不断会有一些物质进入海底沉积层,在分解者还来不及把它们分解之前,就被淤泥和泥沙所覆盖

D.海底沉积物被冲积到陆地上

35.某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老年个体比例增大,出生率低于死亡率。这个种群的结构类型是()。A.增长型B.稳定型C.下降型D.不规则型

36.根据逻辑斯谛种群增长模型,当N=K/2时,种群的()。A.数量最小B.数量最大C.瞬时增长量最小D.瞬时增长量最大

37.最先提出生物群落概念的是()

A.达尔文B.亚里士多德C.莫比乌斯D.林德曼

38.下列概念中,由英国植物学家坦斯利首次提出的是()。A.生物种群B.生物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多样性

39.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是()

A.有一定的种类组成B.有一定的结构特征C.有一定的动态特征D.以上三者都是

40.在自然界中可能性很小的物种形成方式是()

A.异域性物种形成B.邻域性物种形成C.同域性物种形成D.以上三种都不是

41.世界极干旱且高温地区,往往被()所占据。

A.高大植物B.抗旱植物C.抗湿植物D.喜热植物

42.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A.石油B.天然气C.水能D.煤

43.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越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越高,这种现象叫做()。

A.食物链的浓缩作用B.食物链的缩短作用C.食物链的放大作用D.食物链的传递作用

44.难降解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传递,其浓度将()。A.维持恒定B.产生波动C.逐级降低D.逐级升高

45.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决定了群落物种的多样性,并从而影响到了群落的稳定性。

A.建群种B.优势种C.附属种D.稀有种

46.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产生新个体的能力下降或丧失,其种群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这种过程称

A.种群衰退B.种群平衡C.种群爆发D.生态入侵

47.引起植物群落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呈现垂直地带性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是()

A.温度B.二氧化碳C.氧气D.风

48.农业生产中玉米地中的玉米螟卵块,常呈()

A.随机分布B.均匀分布C.集群分布D.三者都不是

49.经验证明,要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优越,其森林覆盖率要达到()

A.10%B.20%C.30%D.40%

50.次级生产力最高的系统是()。

A.森林B.草原C.农田D.海洋

二、填空题(20题)51.______可以吸收大量的紫外线,削减宇宙射线初始的巨大能量。

52.K对策生物与r对策生物有许多不同点,______对策生物通常繁殖率低、寿命长。

53.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环节间、环节内能量转换效率总称为__________。

54.作物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即此时水分过多或不足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称为该作物的______。

55.白天由山谷沿山坡而上的风称为______。

56.根据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水平和数量,可把生态系统分为无补加辅助能的太阳供能自然生态系统、自然补加辅助能的太阳供能生态系统、人类补加辅助能的太阳供能生态系统、__________四种类型。

57.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又可称为______。

58.高地的植物容易受__________。

59.地形是通过改变其他生态因子而对生物产生影响的,所以地形称为______生态因子。

60.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______。

61.当潮湿气团越过大型山脉时,在迎风侧形成降水,背风侧形成千热气候,使山脉的两侧分布着截然不同的植被类型,这称为____________。

62.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______。

63.能量在生态系统中贮存、流动与转化,可表现为不同的能量形式,常见的有日光能、化学能、动能和______四种。

64.______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初级生产者十分分散,有的成灌木状或匍匐状生长,主要是一些有很强抗旱性的植物类群。

65.______的定义是指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其特征是由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时间及强度所决定的。

66.物种地理变异的类型可分为梯度变异、生态型和______。

67.植物之间为竞争环境条件和动物之间为了争夺食物,都会导致______分布的不均匀,形成镶嵌性。

68.根据生境类型,生态学可分为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和______四类。

69.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一个__________。

70.根据降水量的不同,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可以划分三个等雨量区,分别分布着不同的植被,这三个区是______、干旱区和荒漠区。

三、判断题(10题)71.休眠是生物抵御不利环境的生理机制。()

72.植物对昼夜温度交替变化的反应称为物候节律。()

A.正确B.错误

73.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季相不分明。()

A.正确B.错误

74.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人工驯化生态系统。()

75.生物群落是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A.正确B.错误

76.温带草原是能流和物流速度较快的生态系统。()

A.正确B.错误

77.生物的地理分布与其生态幅无关。()

78.仙人掌的叶片呈针刺状,这是长期适应干旱环境的结果。()

79.随着生态演替的发展,正相互作用增加负相互作用减少。()

80.狼借助嚎叫声表示它是某块领域的占有者。()

A.正确B.错误

四、简答题(5题)81.简述有关群落演替顶极学说中,单元顶极论和多元顶极论有何异同点。

82.简述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

83.简述自然选择的含义及其类型。

84.简述土壤组成及其特性。

85.简述温度与生物分布的关系。

五、论述题(2题)86.论述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与转化的规律。

87.试述生态农业的特点。

六、单选题(0题)88.蜘蛛、蜗牛、青蛙等一般生活在森林的()中。A.乔木层B.灌木层C.草本层D.地被层

参考答案

1.A

2.D

3.B

4.D

5.C

6.B

7.A

8.D

9.D

10.A

11.A

12.A解析:四项中只有A项是风对动物的直接作用,其他三项中风只起间接影响的作用,故选A。

13.C

14.B

15.B

16.B烟草、大豆、水稻、芝麻、牵牛、苍耳和菌类属于短日照植物,黄瓜属于中间植物。

17.D解析:密度制约因子是种群内部的因素,四项中只有D项符合,故选D。

18.C

19.B

20.B

21.B

22.A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红光有利于糖类的合成,蓝紫光与青光对植物伸长有抑制作用,使植物矮化。

23.D

24.A

25.C

26.B

27.A

28.D

29.B

30.D

31.C外因演替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其中人类砍伐森林、开垦草原等属于人为发生演替。

32.A解析:自疏现象是指植物生长一般会限制在一定密度下,超过此限制就会自动死亡,这是行为调节,故选A。

33.B

34.B

35.C下降型种群,锥体基部比较窄,而顶部比较宽,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36.D

37.C

38.C

39.D

40.C

41.B

42.C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能、水电(能)、风能、太阳能等。

43.A

44.D难降解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传递,其浓度将逐及升高,属于有毒物质的富集。

45.D解析:群落环境丰富多样决定了群落物种的多样性,稀有种的存在正好证明了环境的多样性,也就是物种的多样性,故选D。

46.A

47.A

48.A

49.C

50.D解析:次级生产力是指消费者层次上的能量贮存速率,通常指净生产量,海洋中能量流动与贮存多维持在消费者层次中,故其次级生产力最高,选D。

51.臭氧层臭氧层

52.K

53.生态效率

54.水分临界期

55.谷风谷风

56.燃料供能生态系统

57.生殖潜能

58.风害

59.间接

60.内部

61.焚风效应

62.优势种

63.热能

64.荒漠生态荒漠生态

65.群落交错区

66.地理隔离地理隔离

67.群落内部物种群落内部物种

68.岛屿生态学

69.结构单位

70.湿润区

71.Y

72.B

73.A

74.Y

75.A

76.B

77.N

78.Y

79.Y

80.A

81.共同点:(1)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2)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与生境相适应。不同点:(1)单元顶极论认为气候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是第二位的;多元顶极论则认为除气候因素外其他因素也可决定顶极的形成。(2)单元顶极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气候顶极;多元顶极论认为所有群落最后不会趋于一个顶极。共同点:(1)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2)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与生境相适应。不同点:(1)单元顶极论认为,气候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是第二位的;多元顶极论则认为,除气候因素外,其他因素也可决定顶极的形成。(2)单元顶极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气候顶极;多元顶极论认为,所有群落最后不会趋于一个顶极。

82.生物群落发生的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扩散(入侵):主动扩散(如动物)和被动扩散(如植物);(2)定居:包括发芽、生长和繁殖;(3)竞争:其结果是“适者生存、逆者淘汰”;(4)反应:定居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反过来对环境起着改造作用。生物群落发生的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扩散(入侵):主动扩散(如动物)和被动扩散(如植物);(2)定居:包括发芽、生长和繁殖;(3)竞争:其结果是“适者生存、逆者淘汰”;(4)反应:定居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反过来对环境起着改造作用。

83.自然选择就是生物在其进化过程中,以各种方式消除那些不适应环境的类型,而将那些适应环境的类型加以保留。自然选择的类型有:(1)稳定性选择:环境条件对靠近种群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中间的那些个体有利,而淘汰两侧的极端个体;(2)定性选择:选择对正态分布线一侧“极端”的个体有利,使种的平均值向这一侧移动;(3)分裂性选择:选择对正态分布线两侧“极端”的个体有利,而不利于中间个体,使种群分成两部分。

84.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复合系统。包含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以及特定的微生物区系。土壤的特性:①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母质、土壤质地和土壤结构;②土壤化学性质:土壤有机质、土壤无机质、土壤酸碱度;③土壤生物性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85.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的最高或最低:临界温度时生命活动就受到限制或无法生存。所以生物往往分布于其最适温度附近地区。(2)由于多数生物的最适温度在20~30度因而温暖地区分布的生物种类多低温地区生物种类少。(3)决定生物分布的因子不仅是温度因子但它是影响生物分布最重要的因子。温度和降水共同作用。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的最高或最低:临界温度时,生命活动就受到限制或无法生存。所以,生物往往分布于其最适温度附近地区。(2)由于多数生物的最适温度在20~30度,因而温暖地区分布的生物种类多,低温地区生物种类少。(3)决定生物分布的因子不仅是温度因子,但它是影响生物分布最重要的因子。温度和降水共同作用。

86.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命的各种表现都依赖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与转化没有能量流动和转化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在生态系统的流动和转化都是严格服从着热力学的两个基本定律的。(1)热力学第一定律又称能量守恒定律它指出:“在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中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以严格当量的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对于生态系统来说也是如此。由生产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