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年级春季学期《物理》(人教版)课后练习(全册汇总)含答案_第1页
初中三年级春季学期《物理》(人教版)课后练习(全册汇总)含答案_第2页
初中三年级春季学期《物理》(人教版)课后练习(全册汇总)含答案_第3页
初中三年级春季学期《物理》(人教版)课后练习(全册汇总)含答案_第4页
初中三年级春季学期《物理》(人教版)课后练习(全册汇总)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册学习任务单、课后练习及答案文档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及打印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课后作业1.【题文】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填入合适的数字和单位)A.一支笔的长度:__________;B.一本初三物理书的长度:__________;C.一枚壹角硬币的直径:__________;D.你所在居室一面墙的长度:__________;【答案】A.7-10cmB.26cmC.19mmD.9m【解析】关于长度估测,大部分同学就是凭感觉来判断,比如硬币的直径,写多大的都有。其实估测是有方法的,同学们可以活用以下几个数据来和你需要估测的物体对比:(1)大拇指盖宽(约1cm)(2)拳头宽(约1cm)(3)右臂水平时,左肩到右手指尖距离(约1m)(4)中学生身高(约1.7m)用这些数据去对比后,比较方便你确定你所估测的物体大概是多长。2.【题文】如图所示是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每格为1s)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关于小车通过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A.tAB>tBCB.tAB=tBCC.vAB>vBCD.vAB<vBC【答案】AD【解析】此题为多选,不少学生漏选有些条件是从图中结合题干获得,比如停表所给出的时间条件:从图中数出停表两段的格数,结合题中给出“每格为1s”得出A到B点所用时间tAB=5s,B到C点所用时间tBC=3s,由此可以选出A。而因为B是全程AC的中点,所以sAB=sBC,再根据图中得出的两段路程时间情况,从而得到速度关系D:vAB<vBC当然,有些同学可能没有仔细审题和从题目中获得信息去推算,而是完全根据经验,从斜面滑下时会越滑越快,从而得出结论,对这道题可以,对于有些题目可能会因为仅凭经验而没有看清题目条件而导致错误。3.【题文】小华想测一辆小车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有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情况.(1)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AB=______cm,tBC=______s,vAC=______cm/s;(2)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_。(填“大”或“小”)【答案】(1)413(2)大【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点①长度的测量②电子表的读数③平均速度的计算(1)sAB(A、B两点间的距离)应该是10cm-1cm=9cm;电子表的读数,首先要搞清楚三个数字分别是时、分、秒,从A点到B点用了2s,从B点到C点用了1s,A点到C点用了3s;vAC=sAC/tAC=9cm/3s=3cm/s(2)如果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测得的时间偏小,AC段的路程的测量不受影响,s不变,而t变小,所以v会变大。全册学习任务单、课后练习及答案文档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及打印第二章声现象复习课后作业1.【题文】以下事例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A.声波可以清洗钟表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C.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在水面上激起水波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次,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A选项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B选项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选项说明发声的物体正在振动D选项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故选C2.【题文】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C.声音的传播速度比光传播的速度快D.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快【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声现象的基础知识。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B对声音的传播速度比光传播的速度要慢,故C错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故D错故选B3.【题文】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敲鼓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B.考场周围禁止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结石”,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三要素、减小噪声的方法和超声波的特点敲鼓时用力越大,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故A错考场周围禁止鸣喇叭是在声音的产生环节减弱噪声,故B错“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故C对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结石”,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D错4.【题文】判断题:(1)同一根音叉,只能发出一种音调的声音()(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卫星通讯系统正是利用了声音的这一特点来工作的()【答案】(1)√(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声音的特性和声音传播的条件同一根音叉长度不变,振动的频率不改变,所以只能发出一种音调的声音,故(1)正确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但是卫星通讯系统在真空的宇宙中工作,而真空不能传声,所以(2)错全册学习任务单、课后练习及答案文档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及打印第三章热现象复习课后作业1.【题文】下列物态变化的实例中:A.清晨草上的露珠B.深秋枫叶上的霜C.衣柜里的樟脑丸会慢慢变小D.大雾弥漫E.屋檐下的冰凌的形成F.江河冰雪的“消融”G.放在杯子里的水过几天不见了H.夏天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出汗”属于熔化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凝固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汽化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液化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升华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凝华的是_____________。【答案】属于熔化的是F;属于凝固的是E;属于汽化的是G;属于液化的是ADH;属于升华的是C;属于凝华的是B。【解析】本题考查声音是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A.清晨草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形成的B.深秋枫叶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凝华形成的C.衣柜里的樟脑丸会慢慢变小是樟脑丸从固体升华到气体的现象D.大雾弥漫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形成的E.屋檐下的冰凌的形成是水遇冷凝固形成的F.江河冰雪的“消融”是冰雪吸热熔化的现象G.放在杯子里的水过几天不见了是水吸热汽化的现象H.夏天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出汗”是瓶子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2.【题文】为了探究酒精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等的酒精,如图1所示,通过观察实验器材可知,他探究的是酒精蒸发快慢与_____是否有关,实验过程中需控制酒精的______和其表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相同。图1【答案】酒精的表面积图1【解析】本题考查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蒸发快慢与三个因素有关:液体表面积、液体温度和液体上方的空气流速。在本题的图中可以看出来,两滴酒精质量虽然相同,但是表面积并不相同,所以小明探究的是酒精蒸发快慢与酒精的表面积是否有关,同时为了控制变量,需要将其他两个因素控制不变,故实验过程中需控制酒精的温度和其表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相同。3.【题文】图2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升华的是()图2图2冰冻的衣服晾干草叶上形成“冰挂”草叶上形成“露珠”用干手器将手烘干ABCD【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冰冻的衣服晾干是冰升华成水蒸气的现象用干手器将手烘干是水吸热汽化的现象草叶上形成“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的现象草叶上形成冰挂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现象4.【题文】下表是小红探究某种物质熔化规律时记录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时间/min11.522.533.544.555.56温度/℃4243454748484848495255(1)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这种物质在第2min时是______态(选填:“固”或“液”);(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出:该物质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3)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出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答案】(1)固(2)晶体(3)48【解析】本题考查晶体的熔化结合题干描述和表格可以知道该物质不断吸热发生熔化,然而其温度达到48℃后一段时间内不再上升,之后温度继续上升,由此可以判断出该物质为晶体,48℃为该物质熔点,在到达熔点前该物质为固态,在温度超过48℃后该物质为液态。全册学习任务单、课后练习及答案文档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及打印第四章光现象复习课后作业1.【题文】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___________;属于光的反射的是_________(填序号)(1)影子(2)日食(3)湖中倒影(4)皮影戏(5)照镜子(6)光纤线中光的传输【答案】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1)(2)(4);属于光的反射的是(3)(5)(6)【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的实例影子是由于太阳光沿直线传播,故无法照射到被物体挡住的部分而形成的的日食是由于太阳光沿直线传播,无法照射到被月球挡住的地球部分表面而形成的湖中倒影是由于平静的水面像镜面一样反射了来自水面以上的物体的光而形成的皮影戏利用了光源发出的光沿直线传播,无法照射到皮影后方的荧幕而形成的影子现象照镜子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利用了光的反射现象光纤线中光的传输利用了光的全反射原理2.【题文】在电影院里,我们能从不同的座位上观看到银幕上的画面,这是因为光在银幕上发生()A.镜面反射B.可能是镜面反射也可能是漫反射C.漫反射D.不发生反射,是银幕本身发光【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在电影院里,我们能从不同的座位上观看到银幕上的画面是由于光在粗糙的荧幕上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图1ANDCBMN3.【题文】如图1所示,MM为平面镜,AO为入射光线,ON为法线,入射角AON等于60。已知NOB等于30,NOC等于45,NOD等于60。则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将沿着图1ANDCBMN【答案】OD【解析】本题考查光的反射规律由于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所以反射光应沿着OD方向射出。4.【题文】如图2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刻度尺的上面,并保持玻璃板与刻度尺垂直。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和调整。用此实验可以研究:①像与物大小的关系;②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的关系;③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还是实像。(1)选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为了便于比较_________(选填“①”、“②”或“③”)。(2)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________(选填“①”、“②”或“③”)。(3)在利用蜡烛B确定出蜡烛A所成像的位置后,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图图2AB【答案】(1)②(2)①(3)不能【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平面镜成像实验。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我们使用刻度尺测量像距与物距,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的关系。使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若蜡烛B可以和A的像重合,我们就能知道蜡烛A的像与蜡烛A等大。由于平面镜成虚像,故光屏无法承接到平面镜成的像。全册学习任务单、课后练习及答案文档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及打印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复习(第一课时)课后作业1.【题文】一束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如图1甲所示,由图可知,此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当把烛焰放在此凸透镜左侧12cm处时,如图1乙所示,则从该凸透镜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__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的虚像。图1图1【答案】15正立【解析】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焦点处,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是焦距,从图甲可知此凸透镜的焦距f是15cm;根据图乙可知物距u等于12cm,物距小于焦距(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题文】

小明在森林公园的入口处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禁止在公园内丢弃矿泉水瓶”,这一要求的目的是防止森林火灾,其主要原因是()A.透明的塑料瓶进水后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B.透明的塑料瓶进水后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C.透明的塑料瓶进水后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D.透明的塑料瓶进水后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答案】B【解析】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塑料瓶的横截面是一个圆形,塑料瓶进水后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可以将射来的光会聚在一点上,会聚点温度比较高,可能会引起火灾。因此正确选项为B。3.【题文】 小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位于凸透镜两侧,实验前调整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如图3所示。则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正确的是()A.若蜡烛放置在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B.若蜡烛放置在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放大的实像C.若蜡烛放置在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放大的实像D.若蜡烛放置在4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缩小的实像00图3【答案】C【解析】A.蜡烛放置在10cm刻度线处,物距等于40cm,凸透镜焦距为10cm,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因此A错误。B.蜡烛放置在20cm刻度线处,物距等于30cm,凸透镜焦距为10cm,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因此B错误。C.蜡烛放置在35cm刻度线处,物距等于15cm,凸透镜焦距为10cm,物距大于一倍焦距且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因此C正确。D.蜡烛放置在45cm刻度线处,物距等于5cm,凸透镜焦距为10cm,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因此D错误。4.【题文】小实验桌上有高度不同的发光物体A和B,焦距分别为5cm、10cm的凸透镜两个,刻度尺、光具座和光屏各一个。小华选用这些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的高度与物体的高度是否有关”。小华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①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将发光物体A、光屏分别放在凸透镜两侧。调节发光物体A、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②用刻度尺测出发光物体A的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③将发光物体A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30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A清晰的像,用刻度尺测量像的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④将发光物体A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20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A清晰的像,用刻度尺测量像的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1)小华的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请你针对小华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写出改正措施:。【答案】(1)没改变自变量物体高度,改变了控制变量物距;(2)将④改为:将发光物体B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30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B清晰的像,用刻度尺测量像的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解析】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物距、焦距和物体自身的大小有关;为了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的高度与物体的高度是否有关,需要控制不变的量是凸透镜的焦距和物距,应该改变物体的高度,因此本题的答案是不改变物距和焦距,改变物体的高度。5.【题文】小磊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A固定在光具座上35cm刻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5cm刻线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5甲所示。接着他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A换为凸透镜B并保持位置不变,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5乙所示。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凸透镜A的焦距(选填“等于”“大于”或“小于”)凸透镜B的焦距。图5乙中保持凸透镜B的位置不动,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进行的操作是。图5图5甲A0B乙0【答案】大于将蜡烛右移,光屏右移【解析】由图甲知,物距u等于30cm,凸透镜A的焦距fA等于20cm,则物距在凸透镜A的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即fA<u=30cm<2fA,成倒立放大的实像,15cm<fA<30cm;由图乙知,物距大于像距且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则物距大于凸透镜B二倍焦距,即u=30cm>2fB,则fB<15cm,所以凸透镜A的焦距fA大于凸透镜B的焦距fB。当凸透镜焦距不变且成实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物距减小),像离凸透镜越远(像距增大),像大小逐渐变大,因此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进行的操作是将蜡烛右移,光屏右移。全册学习任务单、课后练习及答案文档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及打印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复习(第二课时)课后作业手指投影灯玩具,调节它到墙壁的距离,墙上会出现如图1所示清晰的房子的影像,则墙上的影像是(选填“实像”或“虚像”)。图1图1【答案】实像【解析】投影仪所成的像能成在墙上,说明它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是实像。2.如图2所示下列情景中形成的像,属于实像的是()A.荷花在湖面的倒影A.荷花在湖面的倒影B.用放大镜看物体C.“海市蜃楼”D.墙壁上的投影图图2【答案】D【解析】ABC所呈的像都无法用光屏接收,D投影仪所成的像能成在墙上,是倒立放大的实像。3.如图3所示下列四幅图中,能说明近视眼成因及其矫正方法的是【答案】(1)下左缩小;(2)右图3④③②图3④③②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D【解析】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过厚眼球折光能力过强造成的。因此近视眼矫正前像成在视网膜前,应选②;为了使像重新会聚在视网膜上应使用对光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应选④。所以正确答案为D。4.如图4是小强用手机、透镜和纸盒自制的简易“投影仪”,它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射到白墙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若用不透明的硬纸板遮住透镜的一部分,白墙上的画面将不再完整图4图4C.要使白墙上的像变大,应减小手机和透镜间的距离D.从各个角度都能清楚的看到白墙上的像,是因为白墙对照射到其上面的光发生漫反射【答案】A【解析】A遮挡后虽然有部分光无法通过,但是其余光依然可以会聚成像,所以最终所成的像依旧完整,只是相对遮挡前亮度变暗;B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物距应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所以B正确;C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可知要使白墙上的像变大,应减小手机和透镜间的距离,所以C正确;D由“各个角度都能清楚的看到白墙上的像”可知出射光彼此不平行,因此是漫反射,所以D正确。5.如图5所示,关于该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的物镜和显微镜的物镜作用相同B.它的物镜相当于放大镜,用来把像放大C.它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虚像图5图5【答案】D【解析】望远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显微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故A错;望远镜物镜使远处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C错。全册学习任务单、课后练习及答案文档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及打印第六章质量和密度复习(第一课时)课后作业1.【题文】下列估测中,正确的是()A.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是60kgB.一个鸡蛋的质量是6gC.一个苹果的质量约是0.5kgD.一枚大头针的质量是8g【答案】A【解析】关于质量估测,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的:A.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是60kg正确B.一个鸡蛋的质量是6g,错误,鸡蛋的质量大约为60gC.一个苹果的质量约是0.5kg,错误,一个苹果的质量大约为150g~250gD.一枚大头针的质量是8g,错误,一枚大头针的质量大约为8mg2.【题文】一块铁质量为50g,把铁块熔化成铁水,它的质量为g,若将铁块从地球带到月球上去,它的质量为g。这说明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变化(选填“有关”或“无关”)。【答案】5050无关【解析】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物态和位置而改变,所以熔化成铁水或者从地球到月球上去,质量均不变,为50g,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变化无关。3.【题文】一瓶纯净水喝掉一半后,剩下的半瓶水与原来的一瓶水比较A.质量减小,密度不变B.质量不变,密度不变C.体积减小,密度减小D.体积不变,密度减小【答案】A【解析】一瓶纯净水喝掉一半后,质量、体积均为原来一半,但仍是纯净水,所以密度不变。4.【题文】从密度计算公式ρ=m/V的分析中可以看出()A.对于不同的物质,m越大,ρ就越大B.对同一种物质,ρ与V成反比C.对同一种物质,ρ与m成正比D.对同一种物质,ρ不随m与V的变化而变化【答案】D【解析】A错误,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无关,与种类有关,比如一块5kg的铝块和1kg的铁块,虽然铝块质量大,但是密度小。BC错误,密度与体积、质量均没有正反比关系。D正确,密度只与物质种类和状态有关,不随m与v的变化而变化。5.【题文】一只空瓶能装水60g,能装________g煤油。(ρ煤油=0.8×103kg/m3)【答案】48g【解析】Vm瓶子能装48g的煤油6.【题文】在测量金属块密度的实验中,小明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放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小明将金属块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内,改变右盘中砝码的个数和游码的位置,使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右盘中所放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然后,小明将系好细线的金属块放入盛有50ml水的量筒中,量筒中的水面升高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根据实验过程及现象,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正确的是A.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线处静止时,表明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了B.金属块的质量为74gC.金属块的体积为60cm3D.金属块的密度为7.4×103kg/m3图图9甲012345g甲50g20g乙【答案】ABD【解析】A选项正确,天平平衡的标志是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B选项正确,金属块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与游码的质量之和,相加后等于74gC错误,量筒中有50ml的水,物体浸没后,量筒示数为60ml,物体体积为10ml,即10cm3D正确,根据密度公式可以计算出金属块的密度为7.4g/cm3,即7.4×103kg/m3全册学习任务单、课后练习及答案文档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及打印第六章质量和密度复习(第二课时)课后作业1.小红为了测量盐水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线处。横梁静止时,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如图1甲所示。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端移动。(2)将盛有适量盐水的杯子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内,测出杯子和盐水的总质量为128g。然后将杯中盐水的一部分倒入量筒中,如图1乙所示,则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cm3。(3)再将盛有剩余盐水的杯子放在天平左盘内,改变砝码的个数和游码的位置,使天平横梁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右盘中砝码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12丙所示,则杯子及杯内剩余盐水的总质量为g。(4)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为kg/m3。图图1丙甲乙102345g50g10g【答案】(1)右(2)60(3)62(4)1.1×103【解析】(1)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说明横梁左侧相对沉,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2)(3)分别从量筒和天平读出读数,盐水体积为60ml=60cm3,杯及杯内剩余盐水总质量为62g。(4)量筒内盐水质量m盐水=128g-62g=66g,盐水密度ρ盐水=m盐水/V=66g/60cm3=1.1g/cm3=1.1×103kg/m3。2.小明在校运会上获得一块奖牌,他想知道这块奖牌是否由纯铜制成的,于是他用天平和量杯分别测出该奖牌的质量和体积为14g和2cm3,并计算出它的密度是g/cm3。小明通过查密度表知道,铜的密度为8.9×103kg/m3,由此他判断该奖牌(选题“是”或“不是”)由纯铜制成的。【答案】7不是【解析】此题为根据密度来鉴别物质,根据条件可求得:奖牌密度:ρ=m/V=14g/2cm3=7g/cm3=7×103kg/m3发现奖牌密度不等于铜的密度,所以奖牌不是纯铜制成的。3.物理兴趣小组同学想要粗略测量一间教室内的空气质量,他们测得教室长约为8m,宽约为6m,空间高约为3m,查表得到常温常压下空气的密度约为1.29kg/m3,则这间教室中的空气质量约为kg。【答案】185.76【解析】本题是利用密度公式求不易测量物体的质量。根据公式m=ρV=ρabh=1.29(kg·m-3)×8m×6m×3m=185.76kg,可求出结果。4.发生火灾时,受困人员应采取弯腰甚至匍匐的姿势撤离火场,能有效避免吸入有害气体或被灼伤。这是因为大量含有害物质的气体()A.温度较高,密度较大,而集聚在房间的上方B.温度较高,密度较小,而集聚在房间的上方C.温度较低,密度较大,而集聚在房间的下方D.温度较低,密度较小,而集聚在房间的下方【答案】B【解析】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发生火灾时,燃烧产生的含有害物质的气体温度较高,体积膨胀,使得密度减小,易上升而集聚在房间上方。5.质量为90g的冰化成水后,体积会(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变化了cm3。(ρ冰=0.9g/cm3)【答案】变小10【解析】冰化成水的过程中质量不变m水=m冰,体积会变小,我们可以先后计算冰和水的体积V冰、V水再求出变化量:V冰=m冰/ρ冰=90g/(0.9g/cm3)=100cm3V水=m水/ρ水=90g/(1g/cm3)=90cm3△V=V冰-V水=10cm3全册学习任务单、课后练习及答案文档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及打印第七章力复习课后作业1.【题文】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力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C.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能产生力的作用D.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答案】B【解析】A.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力不能脱离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而单独存在,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C.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能产生力的作用,如磁体间不直接接触也可以发生力的作用,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2.【题文】用绳子系住水桶,手握绳子从井中提水,手受到竖直向下的拉力,此拉力的施力物体是〔〕A.地球B.水桶C.绳子D.手【答案】C【解析】要确定施力物体,就要先确定研究对象。以手为研究对象,与手相互作用的物体是绳子,从井中提水时,手握的是绳子,手对绳子有向上的拉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绳子必然给手向下的拉力,故选C。3.【题文】下列现象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A.关闭发动机后继续向前运动的汽车B.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C.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D.乒乓球碰到墙壁上又弹回来【答案】C【解析】A.关闭发动机后继续向前运动的汽车,汽车会慢慢停下来,运动由快变慢,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B.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苹果在下落过程中运动得越来越快,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C.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运动状态不变,符合题意;D.乒乓球碰到墙壁上又弹回来,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故选C。4.【题文】如图1所示,水平地面上的小车受到水平向右的30N的拉力,以A为作用点画出这个拉力的示意图。图1图1【答案】【解析】在画力的示意图时要先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然后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最后在箭头旁标上力的符号,写出力的大小。5.【题文】几个同学用同一弹簧拉力器比试臂力,拉力器上有三根弹簧,结果每个人都能把手臂撑直,则〔〕A.臂力大的人所用的拉力大

B.手臂长的人所用的拉力大C.体重大的人所用拉力大

D.每个人所用的拉力一样大【答案】B【解析】依据“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的原理”,对于“同一弹簧拉力器”,哪位同学把弹簧拉得越长,弹簧受到的拉力就越大,那位同学所用的拉力就大,因此选项B正确。6.【题文】如图2所示,物体受到的重力是______N。图2图201N2345012345【答案】1【解析】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进行读数时,要观察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7.【题文】小阳同学利用一架天平、一个弹簧测力计、一盒钩码,探究“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质量的关系”。请按照小阳的思路,将下列实验步骤补充完整:(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一个钩码的质量m,将m记录在实验记录的表格中。(2)用调好的弹簧测力计测出这个钩码所受到的重力G,将G记录在实验记录的表格中。(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逐次增加钩码的个数,仿照步骤(1)、(2)再做5次实验,分别读出每次钩码的总质量m和对应测出的钩码受到的重力G,将m、G记录在实验记录的表格中。【解析】探究“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质量的关系”的自变量是钩码的质量,可通过增加钩码的个数来改变钩码的质量。探究“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质量的关系”需进行6次实验。8.【题文】小明的书包质量为5kg,书包所受的重力为多大?(g取10N/kg)【答案】G=mg=0.45kg×10N/kg=4.5N【解析】计算过程中,代入的数据要时带有单位。全册学习任务单、课后练习及答案文档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及打印运动和力复习(第一课时)课后作业1.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切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B.铅球被推出离开手后,仍然向前运动,是因为铅球受到惯性的作用C.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仍能继续前进是因为汽车的惯性大于它所受到的阻力D.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答案】D【解析】A选项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混为一谈,“一切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是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故A错误。B选项中提到“受到惯性作用”是错误说法,因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的属性,不是其他物体施加的,故B错误。C选项中将惯性与力的大小进行比较,显然也是错误的。D选项的表述正确,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与物体是否运动无关,故选D。2.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D.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一定改变【答案】B【解析】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故A错误。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B正确。由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物体不受力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依旧可以保持运动状态不变,故C错误。物体受力时,若受到的是非平衡力,物体的运动状态会改变,若受到的是平衡力,则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故D错误。选B。3.如图1所示为冬奥会的一些运动项目,关于这些项目中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跳台滑雪运动员在空中下落的过程中,运动员的惯性逐渐消失了B.短道速滑运动员在转弯滑行的过程中,运动状态不变C.冰壶运动员掷出去的冰壶能继续向前运动,是由于冰壶具有惯性D.冰球运动员用球杆推着冰球使其水平滑动的过程中,冰球受到惯性的作用跳台滑雪跳台滑雪短道速滑冰壶冰球图1【答案】C【解析】惯性是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的属性,A选项中说运动员下落时惯性消失了,故A错误。物体的运动状态包含速度的大小和运动的方向,B选项中提到运动员转弯滑行,说明运动员的运动状态在发生变化,故B错误。C选项中,冰壶被掷出后,运动员不在给它施加力的作用,但是冰壶可以继续向前运动,就是由于冰壶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故C正确。D选项中将惯性错误地说成了力,惯性是物体固有的,不是其他物体施加的作用,故D错误。选C。4.(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驾驶员开车时要系好安全带,主要是为了防止由于惯性带来的危害B.将锤柄在石墩上撞击几下,松动的锤头就紧套在锤柄上,这是利用了锤柄的惯性C.踢出去的足球还能在水平地面上继续运动,是因为足球具有惯性D.运动员冲过终点后不能立即停止,是因为他受到惯性的作用【答案】AC【解析】开车时如果遇到突然的冲撞,驾驶员由于具有惯性可能会突然撞向汽车前面的挡风玻璃,情况严重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开车时系上安全带就可以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故A正确。B将锤柄在石墩上撞击几下,松动的锤头就紧套在锤柄上,这是利用了锤头的惯性,故B错误。C选项中踢出去的足球即使不再受到人脚的踢力,但由于足球具有惯性,依旧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故C正确。D选项中将惯性错误地说成了力,惯性是物体固有的,不是其他物体施加的作用,故D错误。选AC。图25.如图2所示,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图2(1)实验时要固定斜面,并让小车从斜面上________(选填“同一”或“不同”)位置由静止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__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2)实验中是通过改变__________________来改变小车所受阻力大小的;(3)实验中,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的;(4)根据如图所示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选填“大”或“小”),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越_____(选填“远”或“近”),由此联想到雨天驾驶汽车应该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汽车之间的距离;(5)小车到达水平面后会继续向前运动是因为小车具有________,运动的小车最终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__________的作用; (6)在此基础上,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是经过__________(选填“实验”或“实验加推理”)得出的定律,它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5(7)小丽通过上面的探究学习,思考了一个问题:当自己荡秋千运动到右侧最高点时,如果自己受到的力全部消失,自己将会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呢?她给出了以下猜想,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图5中的黑点表示小丽同学图5【答案】(1)同一、相同;(2)水平面铺放的材料;(3)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距离的远近;(4)小、远、增大;(5)惯性、阻力;(6)实验加推理、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7)A。【解析】该实验研究的是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初速度,每次实验必须保证同一辆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下滑。水平面上铺的材料不同,其粗糙程度也会发生变化,从而改变阻力大小。阻力的大小不同,导致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有所不同,阻力越小,滑行的距离越远,若无阻力,则小车将一直以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当秋千荡到最高点时,速度为0,若此时物体受到的力全部消失,它将保持静止状态。故选A。全册学习任务单、课后练习及答案文档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及打印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第二课时)课后作业1.在下列事例中,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是()A.正在匀速上升的电梯B.腾空而起正在加速上升的火箭C.减速进站的火车D.正在圆形轨道上运动的过山车【答案】A【解析】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应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B为加速直线运动C为减速直线运动D为圆周运动,均不符合。所以答案为A2.如图1所示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图1图1

(1)把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向两盘里加砝码,当两盘砝码质量(选填“相等”或“不等”)时,小车静止。

(2)保持两盘砝码质量相等,把小车扭转一个角度,使拉力F1与F2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观察到小车(选填“保持静止”或“转动”),当木块重新恢复到原来的静止状态时,作用在小车上的拉力F1与F2在。

【答案】(1)相等(2)转动同一直线上【解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为同体、等大、反向、共线。(1)小车静止时受到的拉力F1与F2大小相等,所以砝码质量也应当相等;(2)转一个角度后,拉力F1与F2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不满足二力平衡条件,所以小车无法继续保持静止。直到转动后拉力F1与F2重新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才会静止。

3.如图2所示,茶杯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茶杯的重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B.桌子的重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C.茶杯的重力与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D.茶杯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图图2【答案】A【解析】BC选项中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应与茶杯对桌面的压力为一对相互作用力;D茶杯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的受力物体不是同一物体,所以不是平衡力;A茶杯的重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同时满足同体、等大、反向、共线的条件,所以A是正确答案。4.一辆重4×105N的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匀速前进,它受到的阻力是5×104N,则汽车受到的牵引力是()A.4×105N B.5×104N C.4.5×105N D.3.5×105N【答案】B【解析】水平公路上匀速前进的汽车处于平衡状态,其中牵引力与阻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牵引力的大小等于阻力的大小等于5×104N。图35.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装置如图3所示,铝块和铁块的外形相同,铝块通过细线与弹簧测力计相连。

(1)如图甲所示,将铝块放在水平木板上,水平匀速向右拉弹簧测力计,铝块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为N。

(2)比较甲、乙两次实验,可以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有关。。

图3【答案】(1)2.2N(2)接触面受到的压力大小【解析】(1)由图甲可知拉力大小为2.2N,根据二力平衡,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此时拉力大小等于2.2N;(2)由图可知,甲乙两图中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铝块上放上铁块后,其对接触面的压力增大。所以研究的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大小是否有关。

6.下列实例中,为了增大摩擦的是()A.磁悬浮列车行驶时,车身悬在空中B.行李箱安装滚动的轮子C.运动鞋的底部制有凹凸不平的花纹D.给自行车的车轴加润滑油【答案】C【解析】A和D通过接触面分离减小摩擦;B用滚动摩擦替代滑动摩擦减小摩擦;C通过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全册学习任务单、课后练习及答案文档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及打印第九章压强复习(第一课时)课后作业1.【题文】“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如图甲、乙、丙所示。(1)甲、乙、丙实验中,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2)通过甲、乙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实验乙、丙可知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请举出生活中应用此知识的一个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海绵的凹陷程度;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书包带做的很宽、菜刀做的很锋利。甲乙【解析】本题目是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我们根据海绵的凹陷程度来判断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通过甲、乙实验我们发现,控制受力面积不变,改变对海绵的压力后,海绵的凹陷程度变大,所以说甲、乙实验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通过乙、丙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有关,生活中存在许多压力不变时,通过增大或者减小受力面积来改变压力作用效果的例子,比如书包背带做的很宽,重型车装有很多车轮,火车轨道下铺的枕木等等。甲乙2.【题文】如图所示,圆柱形容器甲和乙分别装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溶液,甲容器底面积是乙的2倍,比较两种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A.p甲>p乙B.p甲=p乙C.p乙=2p甲D.p甲=2p乙【答案】C【解析】此题利用公式p=ρgh来计算时,发现ρ、h均不同,无法计算。我们对容器中的液体进行受力分析,竖直方向只受两个力,分别是重力和容器底部对水的支持力,F支=G液(二力平衡),而F支=F压(相互作用力),所以F压=G液,所以对于上下底面积相同的柱形容器p=F压/S=G液/S,而G液相同,由于S甲=2S乙,所以p乙=2p甲,故选C。3.【题文】容器A容器B容器C三个不同形状、质量相等的容器A、B、C,它们的底面积相同,装有同样深度的同种液体,则它们底部所受压强关系为pA__pB_pC,它们底部所受压力关系为FA__FB__FC,它们所装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为GA__GB__GC,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关系为F′A__F′B__F′C,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关系为p′A__p′B__p′C【答案】==,==,<<,<<,<<。【解析】根据公式p=ρgh来计算容器底部所受的压强,所以pA=pB=pC;容器底部所受的压力F=ps,pA=pB=pC,所以FA=FB=FC;三个容器底面积相同,A为缩口容器,B为平口容器,C为敞口容器,所以我们可以知道VA<VB<VC,G液=mg=ρgV,所以GA<GB<GC;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等于液体所受重力与容器所受重力之和,即F′=G液+G容器,容器所受重力G容器相等,GA<GB<GC,所以F′A<F′B<F′C;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p′=F′/S,F′A<F′B<F′C,所以p′A<p′B<p′C。4.【题文】质量为100g、底面积为20cm2的薄壁容器中盛有500g水。将容器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如图所示,容器内水深h为20cm,则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______Pa,容器底部对地面的压强为__________Pa。(ρ水=1.0×103kg/m3,g取10N/kg)【答案】2000,3000【解析】容器内水的深度h=20cm=0.2m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ρ水gh=1.0×103kg/m3×10N/kg×0.2m=2000Pa。m水=500g=0.5kg;m容=100g=0.1kg,容器底部对地面的压力F=G总=(m水+m容)g=(0.5kg+0.1kg)×10N/kg=6N容器底部对地面的压强p'=F/S=6N/(20×10-4m2)=3000Pa5.【题文】如图所示,一个密封的圆台状容器,内装一定质量的水,放在水平桌面上,现把它倒置过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对容器底的压力减小B.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减小C.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减小D.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减小【答案】A【解析】根据题图可知,容器倒置前后水的质量不变,容器中水所受的重力不变。倒置前,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大于容器中水的重力;当把容器倒置过来后,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小于容器中水的重力,所以倒置后水对容器底的压力减小了,故A正确。倒置过来后,水的深度增加,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增大,故B错误。容器倒置前后水的质量不变,则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不变,故D错误。容器倒置前后水的质量不变,受力面积减小,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增大,故C错误。全册学习任务单、课后练习及答案文档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及打印第九章压强复习(第二课时)课后作业1.下列事例中利用大气压强的是 ()A.护士给病人注射肌肉针B.用吸管喝饮料C.飞机的机翼设计成流线型D.用压力锅做饭【答案】

B【解析】A选项中注射药液是利用推力将药液注入肌肉;B选项中用吸管喝饮料时将管内空气吸走后,大气压将饮料压入吸管进入嘴里;C选项中飞机的机翼设计成流线型是为了使机翼在飞行时受到向上的升力;D选项中用压力锅做饭时锅内上方由于气体压强增大,水的沸点升高,煮的饭更容易熟。所以选B。2.如图所示,把装满水的瓶子口朝下放置浸入水中。将瓶子慢慢向上提起,当瓶子有一部分已从水中提出,但瓶口依然在水面下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瓶中的水将全部流出,瓶子变成空的B.露出水面的那段瓶子是空的,浸在水面下的那段瓶子里有水C.瓶中的水不流出,瓶中仍充满水D.无法确定瓶内是否有水【答案】C【解析】因为大气压能托起大概10m高的水柱,所以只要瓶口不离开水面,没有空气进入瓶中,瓶中的水就会是满的,所以C正确。3.如图所示的四种飞行器在飞行时是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获得升力的是()AA.热气球D.火箭B.飞机C.飞艇【答案】B【解析】A、C选项中热气球和飞艇是利用空气浮力上升,D选项中火箭是利用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产生的反作用力,B选项中飞机是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获得升力,所以选B。4.人的呼吸过程很好的利用了大气压的作用,吸气时,胸廓扩张,胸腔气压外界大气压,空气就被吸进了肺内;而呼气时,胸腔容积变小,胸腔气压_________外界大气压,肺泡内的气体就被呼出,周而复始,就是呼吸。(填“大于”“等于”“小于”)。当人到达高海拔地区时,因为大气压变____,人要呼吸到足够多的氧气,胸腔体积扩张程度要比平原上时_______(选填“更大”、“一样”或“更小”),有些人因为不能适应而出现高原反应。【答案】小于大于小更大【解析】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不变时,体积变大,压强减小,体积减小,压强增大。吸气时,胸廓扩张,体积增大,气压会减小,使得胸腔气压小于外界气压。而呼气时,正好与之相反。因为高度越高,气压越小。外界气压变小,则要能够呼吸到足够多的氧气,胸腔内气压也需要再减小,所以胸腔扩张程度要更大一些。5.物理课上,王老师利用传感器为同学们做“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演示实验,装置如图4甲所示。装置中A、B、C三节直径不同的塑料管连接在一起,右端与吹50乙t/sp/kPa101550乙t/sp/kPa101520100.0100.2100.4100.6100.8101.0101.2101.4101.6①③②甲图4CBA(1)将三个气体压强传感器探头分别插入三节管中,传感器与电脑相连,打开吹风机抽气时,电脑屏幕如图4乙所示,已知①②③三条图线分别对应粗细不同的三节管中气体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由图像可知:平稳流动的气体,流速大处压强。图线③反映的是装置中塑料管中的气体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情况。(选填“A”、“B”或“C”)(2)当王老师将抽气的吹风机调换挡位后,图像中①②③三条图线出现了下移,由此可以判断三节管中气体的流速。(选填“增大”或“减小”)(3)实验后同学们继续研究了飞机机翼的形状,它上表面弯曲,下表面较平直。当飞机前进时,机翼上、下方气体流速不同,机翼上、下表面就存在着。【答案】大(1)小C(2)增大(3)压强差(压力差)【解析】空气在通过粗细不同的A、B、C管时,每秒流经管子不同截面的空气体积相等,根据公式V=Sl=Svt,空气在通过横截面积大的位置流速小,通过横截面积小的位置流速大。所以细管内气体流速比粗管内气体流速大。(1)流体中,流速大处压强小,从图像可以看到,图线③相对压强最大,则说明图线③对应的气体流速最小,是最粗的C管。(2)图线下移,对应的流体压强减小,说明流速增大。(3)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流体压强的规律和机翼形状决定了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压力差)。全册学习任务单、课后练习及答案文档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及打印第十章浮力复习(第一课时)课后作业1.【题文】(多选)如图所示,装有水的容器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正方体物体M悬浮在水中,其上表面与水面平行,水对物体M竖直向下的压力为F1,竖直向上的压力为F2。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F1大于F2B.F1与F2是一对平衡力C.F1与F2的合力方向竖直向上D.F1与F2的合力大小等于物体M受到的重力大小【答案】CD【解析】A.由于物体M上表面的深度小,因此上表面受到的压强小,上下表面的受力面积相同,水对物体M向下的压力更小,因此F1小于F2,故选项A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物体M两个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小不等,由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这两个压力不是一对平衡力,故选项B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F1与F2的合力为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故选项C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物体M悬浮在水中,处于静止状态,受到平衡力,即重力与浮力是一对平衡力,故选项D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选项CD正确。2.【题文】(多选)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用弹簧测力计、圆柱体、四个装有适量水和盐水的同样的烧杯,对浸在液体中的圆柱体所受的浮力进行了探究,实验装置和每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比较图甲、乙,圆柱体浸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为0.6NB.比较图甲、乙、丙,可说明圆柱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C.比较图甲、乙、戊,可说明圆柱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种类有关D.比较图甲、丙、丁,可说明圆柱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与其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答案】AB【解析】A.由图甲可知,圆柱体的重力G=3N,由图乙可知,圆柱体受到的拉力F乙=2.4N,则圆柱体受到的浮力为F浮=G-F乙=3N-2.4N=0.6N,故选项A说法正确,符合题意;B.比较图乙、丙可知,圆柱体排开的水的体积不同,且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根据F浮=G-F拉,可知圆柱体受到的浮力不同,说明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故选项B说法正确,符合题意;C.比较图乙、戊可知,圆柱体排开液体的密度不同,且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由于没有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不能得出圆柱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种类有关,故选项C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比较图丙、丁可知,圆柱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且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同,根据F浮=G-F拉,可知圆柱体受到的浮力相同,说明说明圆柱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与其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故选项D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项AB正确。3.【题文】小东同学做了如图甲、乙、丙、丁所示的探究实验。测量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是F1、F2、F3和F4;图丙中A物体所受的浮力为F浮,A物体排开水的重力为G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F浮=F3B.G排=F4C.若图甲中溢水杯中未装满水,则F浮<F1-F3D.若图甲中溢水杯中未装满水,则G排>F4-F2【答案】D【解析】A.由图可知,F1测的是物体所受的重力,F3测的是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所受的拉力,由于F浮=F1-F3,故选项A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F2测的是空桶的重力,F4测的是物体排出的水和空桶的重力;G排=F4-F2,故选项B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若图甲中溢水杯中未装满水,会使溢出的水变少,但F1、F3和F浮均与溢出的水受到的重力无关,故选项C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若图甲中溢水杯中未装满水,会使溢出的水变少,导致F4变小,使得G排>F4-F2故选项D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选项D正确。4.【题文】某海滨浴场,水底布满石子,在海水中游泳的人由深水走向浅水的过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脚越来越疼,是因为人受到的重力越来越大B.脚越来越疼,是因为水池底对人的支持力越来越大C.脚不疼,是因为人越来越轻D.脚不疼,是因为水池底对人的支持力越来越大【答案】B【解析】海水中游泳的人由深水走向浅水时,由于人排开的水的体积变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水gV排,人受到的浮力减小;人在水中时,受到重力G、浮力F浮及鹅卵石对人的支持力F支,由于人在竖直方向上处于平衡状态,所以G=F浮+F支,因为G不变,F浮减小,所以F支增大,因此人的脚越来越疼。故选项B正确。5.【题文】如图所示,已调好的弹簧测力计下挂着一个重为3N的物体,物体一半的体积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N,则物块受到的浮力为______,物体的体积为_______。(g取10N/kg)

【答案】(1)2(2)4×10-4m3【解析】(1)F浮=G-F拉=3N-1N=2N(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它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相等,即F浮=G排=ρ水gV排=1×103kg/m3×10N/kg×V排=2N得:V排=2×10-4m3由于物体一半的体积浸入水中,所以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物体体积的一半即V排=(1/2)V物所以V物=2V排=2×2×10-4m3=4×10-4m3全册学习任务单、课后练习及答案文档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及打印浮力复习(第二课时)课后作业1.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水的重力B.物体的体积越大,受到浮力越大C.重力小的物体在水中能够漂浮D.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答案】D【解析】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故A错,D对。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无关,而是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故B错。物体能否漂浮取决于物体的重力与浮力是否相等,并非重力越小越容易漂浮,故C错。2.质量相等的实心铝球和铁球分别挂在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上,然后将两球全都浸没在水中,且不与容器的底和壁接触,比较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ρ铝<ρ铁),则()A.挂铝球的弹簧测力计示数较大B.挂铁球的弹簧测力计示数较大C.两测力计示数一样大D.都有可能【答案】B【解析】两球质量相等,重力G也相等。因为ρ铝<ρ铁,所以V铝>V铁,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F浮=ρ液gV排,物体浸没时V排=V物,物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故铝球受到的浮力大于铁球,又因为F浮=G-F拉,所以F拉=G-F浮,故挂铁球的弹簧测力计示数较大,选B。3.如图1所示,在物理实验中小明把鸡蛋放入盛水的杯中,鸡蛋沉在杯底(图甲所示);向杯中加盐,鸡蛋悬浮(图乙所示);继续往杯中加盐,鸡蛋漂浮(图丙所示)。已知三个杯中液面的高度都相同,在这三种情况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甲乙丙图1A.容器中液体的密度ρ甲<甲乙丙图1B.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甲=p乙>p丙C.鸡蛋受到的浮力F甲<F乙<F丙D.鸡蛋排开液体的质量m甲<m乙=m丙【答案】D【解析】将同一个鸡蛋分别浸在三种密度不同的盐水中,鸡蛋的浮沉情况不同,甲;鸡蛋沉底,ρ甲<ρ鸡蛋,乙:鸡蛋悬浮,ρ乙=ρ鸡蛋,丙:鸡蛋漂浮,ρ丙>ρ鸡蛋,所以正确的关系应为ρ甲<ρ乙<ρ丙,故A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ρ液gh,三个杯中液面的高度都相同,即h相同,所以ρ液越大,p越大,故B错。在乙和丙中,鸡蛋受到的浮力与重力相等,在甲中,鸡蛋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与支持力之差,故浮力小于在乙和丙中时,所以浮力的大小关系为F甲<F乙=F丙,C错。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F浮=G排=m排g,由浮力的大小关系可知m甲<m乙=m丙,故选D。图2甲乙4.(多选)如图图2甲乙A.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B.甲受到的浮力大于乙受到的浮力C.水对甲下表面的压力大于水对乙下表面的压力D.水对甲下表面的压强小于水对乙下表面的压强【答案】AC【解析】因为两正方体质量相等,即m甲=m乙,所以G甲=G乙,又因为甲悬浮,浮力F甲=G甲,且ρ甲=ρ水,乙漂浮,浮力F乙=G乙,且ρ乙<ρ水,所以F甲=F乙,ρ甲>ρ乙,故A对、B错。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可知F浮=F向上-F向下,所以F甲向上=F甲+F向下甲,F乙向上=F乙,F甲向上>F乙向上,故C对。水对物体下表面的压强p=ρ液gh,由于h甲>h乙,所以p甲>p乙,故D错。【变式】三个完全相同的实心球,分别在如图3所示的水、盐水、水银三种液体中静止,所受浮力为F甲、F乙、F丙,下面判断正确的是()A.F甲=F乙>F丙B.F甲<F乙<F丙图3C.F甲=F乙<F丙D.F丙<F甲<F乙图3【答案】B【解析】三个完全相同的小球,可视为同一小球,先比较图甲和图乙,小球都浸没,故V排相等,∵F浮=ρ液gV排,ρ水<ρ盐水,∴F甲<F乙;再比较图乙和图丙,小球分别处于沉底、漂浮状态,∴沉底时:F浮=G-F支,漂浮时:F浮=G,∴F乙<F丙。故选B。图45.如图4所示,体积相同的A、B两个实心小球静止在水中,A球处于漂浮状态,B球处于悬浮状态,分别用FA、FB表示A、B两球受到的浮力,比较它们的大小,FAFB。图4【答案】<【解析】体积相同,ρ液相同,比较V排,可用阿基米德原理比较浮力F浮=ρ液gV排,∵V排A<V排B,∴FA<FB。【变式1】如图4所示,质量相同的A、B两个实心小球静止在水中,A球处于漂浮状态,B球处于悬浮状态,分别用FA、FB表示A、B两球受到的浮力,比较它们的大小,FAFB。【答案】=【解析】两个小球质量相同,所以GA=GB,小球在液体中的状态已知,可用浮沉条件比较浮力。A球漂浮,故FA=GA;B球悬浮,故FB=GB,所以FA=FB。【变式2】如图4所示A、B两实心球静止在水中()A.两物体受到的浮力一定相等B.两物体受到的浮力不等,A物体受到的浮力大C.两物体的密度不等,B物体的密度大D.两物体的重力不等,B物体的重力大【答案】C【解析】A物体漂浮,B物体悬浮,∵不知GA与GB的关系,∴不能根据F浮=G来比较浮力的大小。∵不知V排A与V排B的大小关系,∴不能根据F浮=ρ水gV排比较浮力的大小。A漂浮:ρA<ρ水;B悬浮:ρB=ρ水∴ρB=ρ水>ρA,∴ρB>ρA。6.如图5所示,正方体木块重6N、边长为0.1m,用一条质量可忽略不计的细绳,两端分别系于木块底部中心和柱形容器的中心,容器中有适量的水,此时细绳松软,对木块没有拉力。(g取10N/kg)求:(1)木块的体积;(2)木块的密度;(3)图5中木块受到的浮力和此时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图5(4)若容器容量足够大,且细绳不会被拉断,继续向容器内注水,直至木块全部浸没在水中时图5【答案及解析】(1)V=l3=(0.1m)3=10-3m3(2)ρ木=GgV=6N10N/kg×10-(3)∵木块漂浮,∴F浮=G=6NV排=F浮ρ液g=(4)F浮=ρ液gV排=ρ液gV物=1.0×103kg/m3×10N/kg×10-3m3=10NF拉=F浮-G=10N-6N=4N全册学习任务单、课后练习及答案文档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及打印专题复习:用浮力知识测量物质密度课后作业1.【题文】如图1所示,小明利用已调零的弹簧测力计、系着细线的石块、盛有适量水的烧杯测量该石块的密度。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图1图1(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受到的重力为G;(2)用弹簧测力计吊着石块,将其浸没于烧杯内的水中,不触底及侧壁,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石块受到的浮力F浮=;(3)用字母F浮、ρ水、g,写出石块体积的表达式V石=;

(4)用字母G、F、ρ水,写出石块密度的表达式ρ石=。

【答案】(2)G-F(3)(4)【解析】物体浸在水中静止时受到重力、浮力和拉力,此时三力平衡,因此F浮=G-F;当石块浸没在水中时,V石=V排,F浮=G-F=ρ水gV排,所以;石块的质量m=G/g,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石块密度,。2.【题文】小京利用铝块、细线、量筒和适量的水测量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小蜡块的密度。图2所示的四个图是小京正确测量过程的示意图,图中V0、V1、V2、V3分别是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示数,示数分别为50cm3、59cm3、70cm3和60cm3。已知水=1.0×103kg/m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小蜡块的密度蜡=kg/m3。图图2甲V0丙V2丁V3乙V1蜡块铝块【答案】0.9×103kg/m3【解析】为了测量小蜡块的密度,需要测量蜡块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小蜡块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计算出小蜡块的质量:,通过排水法测量小蜡块的体积,小蜡块的体积:小蜡块的密度:。3.【题文】小蕊同学想测量一块小石块的密度,但是只有符合实验要求的量筒、小烧杯、适量的水和小石块。小蕊设计了下面实验步骤但是没有完成,请你将下面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实验步骤:(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2)将小烧杯底朝下,放入盛有水的量筒中使其漂浮在水面上,记下这时量筒中水面的示数为V1,并记录在表格中;(3),记下这时量筒中水面的示数为V2,并记录在表格中;(4),记下这时量筒中水面的示数为V3,并记录在表格中;(5)请根据测量的物理量V1、V2、V3及ρ水,表示出小石块的密度ρ=。

【答案】(3)将小石块放入量筒内的小烧杯中(4)取出小石块,将小石块直接放入量筒内的水中(5)【解析】量筒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即量筒和小石块一起漂浮时,浮力等于总重力,即将(2)式-(1)式可得:小石块的质量为:根据实验步骤4和实验步骤2可知小石块的体积为:小石块的密度为:全册学习任务单、课后练习及答案文档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及打印第十一章功和功率复习课后作业1.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A.N(牛顿) B.Pa(帕斯卡) C.W(瓦特) D.J(焦耳)【答案】D【解析】A牛顿是力的单位;B帕斯卡是压强的单位;C瓦特是功率的单位;D是功和能量的单位2.下列情境中,对是否做功的判断正确的是()A.足球被踢后,在草地上滚动的过程中,运动员对足球做功B.司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汽车还是纹丝不动,司机对汽车做功C.女孩把一箱报刊搬起来的过程中,女孩对箱子做功D.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学生对书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