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3课百日维新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_第1页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3课百日维新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_第2页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3课百日维新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百日维新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共和,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众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1)根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参考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三年来,泰西专以分中国为说,报章论议,公托义声,其分割之图,传遍大地,擘画详明,绝无隐讳。——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二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则亡。——康有为材料三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摘编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分析康有为上书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的思想主张。材料三中康有为的思想有何变化?为何变化?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百日维新的指导思想的变化。第(1)问考查康有为思想产生的根源,根据史实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考查康有为前期的变法主张,这一思想主张是对民族危机加深的反映。第二小问考查康有为后期的思想主张,与前期相比显得畏首畏尾,之所以会有这种变化,其根源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参考答案:(1)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主张:要求全面推行维新变法。变化:康有为思想明显趋向保守,不敢主张废除旧衙门和罢免旧大臣。原因:封建顽固势力强大,阻挠变法推行;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3.导学号0566406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士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今天下治之不举,由教学之不修也。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据康有为《请开学校折》等材料二其言中学者,荟萃经子史之精要,及与时务相关者编成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言西学者,译西人学堂所用之书,加以润色,既勒为定本。除学堂学生每人给一分外,仍请旨颁行各省学堂,悉遵教授,庶可以一趋向而广民智。……此次设立学堂之意,乃欲培植非常之才,以备他日特达之用,则其教法亦当不同。——康有为、梁启超《总理衙门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1898年7月)材料三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光绪帝《定国是诏》(1898年6月11日)(1)指出材料一中康有为的观点。(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康、梁的教育改革措施及其目的。(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维新派的政治追求。思路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日本胜我……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等可归纳康有为的政治观点,即日本战胜中国主要因为教育先进,中国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第(2)问,据材料可归纳出措施是设立京师大学堂,鼓励官员及其子弟入学堂学习,学习内容中增加西学,目的是为变法培养人才,唤醒民众,开启民智。第(3)问,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维新派的核心主张就是大力兴办教育,让教育为富国强国服务,为挽救民族危亡服务,即教育救国(强国),振兴教育是其共同的追求。参考答案:(1)观点:日本战胜中国主要因为教育先进,中国必须大力发展教育。(2)措施:创办京师大学堂,鼓励官员及其子弟入学堂学习,倡导学习西学。目的:培养人才;开启民智。(3)追求:教育救国(强国),振兴教育。4.19世纪中叶以后,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改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德国和美国。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材料二19世纪末,光绪帝意识到有必要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生产方法,按西方方式建立一支军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的局限性。(2)根据材料二,概括“百日维新”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与材料一相比,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思路解析:第(1)问考查明治维新的局限性。根据材料“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天皇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第(2)问主要考查维新变法的内容。从材料“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生产方法,按西方方式建立一支军队”及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即可。参考答案:(1)局限性: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2)措施:设立新学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西式军队。不同:未涉及政治制度改革。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思路解析:第(1)问,光绪帝为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可依据材料中的相关内容概括归纳。材料中“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表明光绪帝重视维新派的建议,并多次颁布诏书等措施。材料中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表明光绪帝面对反对变法的守旧势力不退缩的变法决心。第(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