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读后感-获奖篇_第1页
菜根谭读后感-获奖篇_第2页
菜根谭读后感-获奖篇_第3页
菜根谭读后感-获奖篇_第4页
菜根谭读后感-获奖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菜根谭读后感—获奖篇手术室薛xx科室发了本《菜根谭》,刚拿到手时不明白为什么这本书要叫菜根谭,我以为以为是不是一本有关菜类的书呢。直到阅读内容的时候才略有明白。原来《菜根谭》系取宋汪革氏“人咬菜根,百事可做”语意。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的语录集,是融儒,道,释意蕴于一体的智慧结晶和万古不变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我眼中的《菜根谭》,是一部难得的人生奥秘和为人处世的书籍。上至治国、平天下,下至修身、治家,人世中的大道,宇宙间的大妙,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但更令人惊叹的是作者那天马行空般的思辨以及深邃精妙的处世哲学。培根曾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读了融历史与道德、诗歌与哲理、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于一炉的书籍——《菜根谭》,犹如滴水穿石,持久而有力,浸润着我的心灵。这本书是明代洪应明的一本语录作品,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千古不朽。真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它在修身、处事等方面提出的准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到了现代,又被日本商界人士奉为心理学教材。这本书里的道理非常深奥,有些竟是我们现在所不能理解的。其中我印象很深的一篇是:一位商人路过一个村庄,看到一孩童手持棍棒正鞭打一条小小的青蛇,那小蛇已经遍体流血。商人劝道:“你瞧,小蛇都流血了,不要再打了。”小孩好奇,向商人要了他的衣服后就走了。后来商人又经过那个村子,看到有一个白衣少年正牵马在路边等候他。原来少年是那条小青蛇的哥哥,小青蛇原本是一个小精灵,故而化身青蛇到人间去游玩,不料小孩子还以为他是条蚯蚓,就拿来树枝打着玩。今天,他哥哥来报答恩公了。《菜根谭》被奉为修身养性的人生教材,有人评价此书:“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古人云:“谭者,谈也,性定根香。”花香可以用鼻来品味,果香可以用舌头来品味,而根香却需要用一颗智慧的心灵来品味。初看此书,就让我越看越着迷,这些道理在平时常被我们忽略,就如菜根一样,一旦细细品味却是有其独特之处。书中有无处不在的博大、淡泊、宽容、善良和智慧,所有这一切,让我觉得自己岂止是在读书,而是与一位智者交谈,与一位畏友交流。《菜根谭》需静静的读,细细的品,这样菜根才会越来越香,心智才会越来越高。“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这三十二个字的开场白阐明作者“性定菜根香”,因为万味皆由根处发,“厚培其根,其味乃厚”。“君子之心事,青天白日,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隐珠藏,不可使人易知”这就说明了做人要光明磊落,象晴天白日一样,人们都说“君子坦荡荡”。对于才能来说,就不急于展示自己的才华,以免遭人嫉妒。在坦露自我的同时,我们是要带面具的,带不同的面具去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当然我们带面具的目的要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之上。展现才华的时候不要不分时间,不分场合。这样不仅仅不能让你瞩目,还可能遭到嫉恨的眼光。大海之所以能成为大海,那是因为他比所有的河流都要低。“做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工夫,减除得物累,便臻圣境”做人不是非要成就一番伟大事业,只要摆脱世俗的功名利禄,就能跻身于名流,做学问也没有什么诀窍,只要摈除外物的诱惑,便可以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了。如果我们没有被名利所左右,便专心致力与一项事业,只要能摆脱俗情物欲。做到淡泊明智,志存高远。如果追求华服美食,这些贪图物质享受的做法还在继续,那我们就是真的活着没什么意义了。真的没有必要去屈膝奉承,一切随遇而安。说到人的欲望,大到可以吞噬宇宙,没有个人能满足于一碟菜根。还记得在孔子的七十二个弟子里,颜回的道德是孔子所推崇的,《论语·壅也篇》中,孔子赞美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颜回过着粗茶淡饭的清苦生活,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但他却能自得其乐,丝毫不受外界的物欲困扰,所以被后人称为“亚圣”。“君子忧道不忧贫”,“一箪食,一瓢饮”这些古老朴素的道理,阐述了怎样的人生境界,描绘了多么平淡的幸福画面。今天,我们还在为欲望而挣扎,为欲望而勾心斗角,为欲望而忽视身边平淡的幸福,为欲望而抛弃自己纯真的信念,为欲望而苦恼的时候,很多很多的道理,在很久以前我们的先人们就已经悟出来了。还是在今天,当我们还在烦闷于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时,当我们面对工作消极懒惰时,当我们还在为衣食住行劳心劳力时,很多很多的思想,在那古老淳朴的年代里,在那个欲望还没有埋没灵魂的年代里,我们的先人们早就有所交代了。在现代社会里,恰恰相反,到处充斥着欲望和诱惑,我们的选择多了,却很少能选择明智的。正如当我们习惯了吃、喝各种气味浓烈的东西之后,已经完全丧失了欣赏凉水、清茶、淡饭的能力;当我们习惯了宝马香车之后,却浪费了上帝给我们用来脚踏实地走路的双腿;当我们习惯了阿谀奉承之后,却忘了耳朵的功能是用来过滤留不住的风声的。当我们习惯了灯红酒绿的奢侈生活之后,却忘了天空是蓝色的,草儿是绿色的。太多太多的习惯,太多太多对美好事物的视而不见,也许若干年之后,回想自己的一生,早没了甜美的味觉,灵活的双腿,清净的耳根,蓝色的天空,绿色的草儿。到那时,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声叹息吧。读着这本书,心情顿时感觉明亮很多,书上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法,成功的心态等等,给我很多很多的启示.正如书上所说,一个人的思想不应该被欲望给蒙蔽,太多对物质的欲望会阻止理想的完成,牵绊我们前行的脚步。有了工作,我们还希望工作是轻松的,能赚大钱的,其实手头上的工作能做好了,样样都充满意义;有了房子,我们还希望房子再大一点,再豪华一点,其实房子不就是休息的场所么,能放下一张床足以,在这一次比一次更高的要求中,我们忽略了握在手中的平淡的真实,更遗忘了这份真实中我们拥有的幸福。于是,人生显得越发不如意起来,在欲望的面前,我们成了一只可怜的摇头乞尾的哈巴狗,一个会说话的奴隶。人生就是这样,要能够在普通的生活中找寻到快乐的因子,要能够在荣誉面前保持警醒,在挫折面前学会坚持。人生的滋味,真正的口味是平淡。在粗茶淡饭中,体会淡泊的美妙。在精神生活中,得到极大的满足,真切的享受人生。这本书里阐述了为人应世、淡泊从容、修身养性、怡情适性、功业成败、返璞归真几方面内容。融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从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为人处世方式。表现了古人对人生、人际、人性的见解。《菜根谭》中每条的字数都不多,但却融入了人生的最为真切的感悟。遨游其中,不单单的是一种清新,不单单的是一种觉悟,心头那份无法言喻的快感更是另一番情趣。字里行间,藏着的却是一双透视人世的慧眼。在他那沉甸甸又带着暖意的警策下,必然心有所悟且有所得。今夜,再坐灯旁,用心来品味那一份人生的表白。“性定菜根香”。第二篇。菜根谭读后感我一直在看《菜根潭》,我是很早以前从街头小摊买来相关系列的书来看的。它是明朝末年隐士洪应明所著,菜根谭读后感。菜根潭三个字说明了“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它讲述了作者对人生的的领悟,是一种以人生经验的沉淀和累积,有超脱、有感慨、有体会,是集儒家思想和佛家义理的一本书。它包含很多的哲理,让你读过后会豁然开朗。无论你身陷人际困局还我是职场是非中,它都会给你一把钥匙让你开启烦恼之门。不仅如此,它还能让你开阔思想、修养身心、让你成为一个懂事理、懂大义的人,我说的决不夸张哦。那就听我细细道来。君子之心事,青天白日,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隐珠藏,不可使人易知。这就说明了,做人要光明磊落,象晴天白日一样,人们都说“君子坦荡荡”“明人不做暗事”。对于才能来说呢,就不急于展示自己的才华,以免遭人嫉妒。在坦露自我的同时,我们是要带面具的,带不同的面具去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当然我们带面具的目的要建立在真诚的基现才华的时候不要不分时间,不分场合,读后感《菜根谭读后感》。这样不仅仅不能让你瞩目,还可能遭到嫉恨的眼光。因而要低调些,大海之所以能成为大海,那是因为他比所有的河流都要低。做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工夫,减除得物累,便臻圣境。做人不是非要成就一番伟大事业,只要摆脱世俗的功名利禄,就能跻身于名流,做学问也没有什么诀窍,只要摈除外物的诱惑,便可以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了。如果我们没有被名利所左右,便专心致力与一项事业,只要能摆脱俗情物欲。做到淡泊明智,志存高远。如果追求华服美食,这些贪图物质享受的做法还在继续,那我们就是真的活着没什么意义了。真的没有必要去屈膝奉承,一切随遇而安。晴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漏屋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身履薄处出。想晴天白日般的光明磊落的节操,是从贫困艰难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而扭转大局的雄才伟略是从谨慎的行事态度中磨练出来的,我明白了“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并且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来行事。当然了,我还有很多的心得,就不一一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了,我建议大家都应该去看看这本书。第三篇:《菜根谭》读后感入世出俗——读《菜根谭》有感有人说,入世者,难以免俗。洪应明老先生却在《菜根谭》中告诉我们,入世者,亦可以做个悠闲潇洒的出俗者。洪应明先生生于明代,是个思想家、学者、道士,著有《仙佛奇踪》四卷,《四库总目》多记老佛二家故事。关于老先生的资料很少,生卒年月均不详,然而他的思想与智慧却穿越了漫长的岁月,直叩无数代人的心扉。《菜根谭》事实上是洪先生的语录合集,以一段段短小精悍的短句,反映了明代知识分子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或者说,这本书乃是秉承道家文化以道为底本,揉合了儒家中庸之道、道教无为思想和释家出世思想,结合自身体验,形成的一套出世入世的法则。应明生活的年代,明朝社会进入后期,这段时期,明政府统治力下降,腐败现象逐渐成为常态,与此同时市民阶级发展壮大,商业繁荣,科技进步,思想活跃,言论趋向自由,社会价值观开始转向开放奢侈和淫逸。世俗社会、平民社会已经取代贵族社会,恐怖极权社会成为主流。这一点从稍前于《菜根谭》问世的《金瓶梅》中已可见一斑。一些有见识的知识分子,在经历了仕途的风波挫折之后,纷纷退隐江湖。他们既不愿意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也不愿意违心迎合世俗的社会风气,于是,表现隐者高逸超脱情怀的作品大量出现,《菜根谭》就是其中的代表。《菜根谭》不是一本提倡消极出世的书。我个人认为,《菜根谭》比陶潜、梭罗等完全出世者更有现代借鉴意义。毕竟现代人并没有多少条件在深山中采菊东篱下,在瓦尔登湖畔筑屋而居。更多的人是在社会的洪流中苦苦挣扎,无法逃离,也不愿逃离。洪老先生的这本书,即是告诉了现代人怎样在纷繁复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跨越无数岁月,更为难能可贵。让人不禁感慨真正的智慧,是不会被时间所冲刷淡化的。翻开这本薄薄的小书,一阵清新之感袭来。犹如明月清风,犹如在沕水湖旁静坐的午后,犹如躺在柔软的青草地上仰望浩渺的星空。那种让人倍感神奇的安抚效果,令我不禁赞叹感叹文字也有这样强大的力量。犹记得那句“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这让初入大学还认不清自我定位的我,豁然开朗。失去了从前“考上好大学”的目标,日子似乎变得漫无目的起来,好像每一件事情都在张牙舞抓的催促着你去完成,然而事实上是需要学会取舍。没有人教导你的道路该往哪个方向,也渐渐失去了开始的自我,忘记了走出高考考场时心中的那一份放下。似乎变得愈发“练达”、“曲谨”。明明就是十八九岁的青春年华,却活的像饱经沧桑的社会人,世故不已,小心翼翼。其实真的该这样吗。为什么人们总是这么在乎圆滑。在乎会做人。在乎你是否让每个人满意。然而这可能吗。虽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大家要学会在社会中生活、与他人相处,但是也没有人要做一座取悦所有人的“万人岛”。岛上人来人往,花开花落,树叶凋零又在春日长出新芽,有些人会在岛上常驻,但更多的“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何必用尽力气,活出别人期待的样子呢。朴鲁的我、疏狂的我,都是真正的我,不论岛上四季如春,花开明媚,或是荒芜苍凉,黄沙漫漫,都是不一样的风景。我想,我心中的小岛,是一块暗黑的礁石,在浩瀚的海洋上悄悄伫立,唯有浪花拍打,与天海作伴,偶有海鸥栖息,带来远方的消息,没有鲜花没有大树,有朝阳亲吻,有夕阳嬉戏,闻着海风的微咸,享着无垠的风景。这就是我心中简陋的小岛,我朴鲁的、疏狂的小岛,我任性的一片小天地。心中的小岛,安安静静,而不破坏我现实生活的井然有序,在入世之中找到难能可贵的平衡,不流俗,不从俗。“人情反覆,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人世的性情反复无常,人间的道路艰险不平。因此,当你遇到走不通的地方时,要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如果你走过去通常顺达,这时候一定要把握住谦让几分的涵养功夫。我相信再顺意的人生的人生都会有些许坎坷,经历得越少的人,越会把微小的挫折放大。路是险的,这是大家都知晓的道理,有的人拘泥于那份险之中,抱怨上苍,感慨自己为何是被咬了一口的苹果,殊不知人人皆有自己的烦恼,也许你所羡慕不已的富家子弟,渴望着你所习以为常的父母的唠叨,他们不清楚平凡人的快乐,没有因为零花钱不足而与小伙伴分食一根廉价冰棍的奇妙经历,得到的过于简单,反而可能会失去珍惜的心。因此可以得知,坎坷难免,崎岖难避,没有人能随时随地顺利,这种时候,就该学会看开。学会看开这些纷纷扰扰的外物,坚持自己的道路。话说得容易,但做起来人人都知道有多艰难,难怪韩寒感慨“听过了很多道理,却仍过不好这一生”。但遇事不顺时,不妨退一步想想,包容一下他人,换位思考,这不是为他人开脱,而是为了自己能够更加顺心顺意的生活。人生无常,人心却有常,在熙熙攘攘之中,其实仍是可以保有一份难得的初心与豁达。我一直都很欣赏与敬仰苏东坡先生,虽然像是老生常谈,但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没有打倒他,反而一直乐在其中,用心享受命运的安排。常常有北方的同学抱怨广东的天气又潮又热,变化无常,四季也没有什么变换,然而东坡先生却写下“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吾心安处是吾乡。”这样的句子。吾心安处是吾乡,在逆境中能够保持心安,在反复无常的人间性情中、在崎岖不平的人生道路中,谦让一步,退后一步,想通一步,必定能收获不一样的风景。我亦十分敬佩杨绛先生的人生态度,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境优越,却吃得下乡种地之苦;家庭美满,婚姻幸福,却受得夫女皆亡的打击。难怪钱钟书赞叹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份豁达不是一般女子可以持有的。正如杨绛所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曼妙之风景,在你,在我,在大家的心中,咫尺之间,手心之中。如今是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似乎人人都挤破头,为了名,为了誉,或是追求其他的身外之物。“谢事当谢于正盛之时,居身宜居于独后之地。”洪先生如此点明。一个人如果功名之心已淡,想从名利是非之场中引退,应该是事业名誉都达到了巅峰的时候,这个时候急流勇退才是最难得的。如果是居家处身,最好是住在没有人愿意与你争夺的地方,与世无争的地方才是最清净平安的地方。想起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劝告我们,不要为了什么社团部门的几个职位争得头破血流。好在我一直奉行着是我的就是我的,不是我的也不要过于强求的原则,相信脚踏实地,应得的一定会到来。是非名利其实都是身外之物,最重要的是实现自己定位的价值,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过自己觉得舒服顺心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也没有什么“到达顶峰”的经历,所以也许有些底气不足。但是倘若让我过为了名利不断勾心斗角,不断争名夺利的生活,即使我获得万人敬仰追捧的成就,也不会过得真的开心。但是,若是尝过至高无上的名誉,在顶峰之上仍有纵身一跃,抛弃一切的勇气,尤为难能可贵。爬得愈高,愈难以舍弃高处的风景。与世无争,是我的理想,难以实现的理想。却是心中不变的愿景。因此我一直都向往在永久中立国瑞士生活,在纷乱复杂的国际政治社会,仍能保有中立的立场。然而这也是个人的选择而已。说了这么多,其实也是找不到一个鲜明的主题。入世出俗,是洪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我想追求的。即使十分遥远,难以实现,不断感到在现实生活中被打击、被嘲笑、被排挤,被大流裹着行走,但这些都没有关系啊,如果内心在一处安稳,即使做一位入世者,也不是可以减少一些俗气吗。正如周国平所说。“在喧闹的世界中过安静的日子。”愿洪流中的我们都可以保留初心,做一个免俗的入世者。第四篇:菜根谭读后感菜根谭读后感菜根谭读后感2000字培根曾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读了融历史与道德、诗歌与哲理、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于一炉的书籍——《菜根谭》,犹如滴水穿石,持久而有力,浸润着我的心灵。《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的长河不断地冲刷、洗礼中留下一颗颗瑰丽无比的明珠。《菜根谭》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菜根谭》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古人云:“谭者,谈也。性定根香。”花香可以用鼻来品味,果香可以用口来品味,而根香却需要用一颗智慧的心灵来品味。《菜根谭》是一位悟透了人生的隐士,融释、道、儒于一身,别具慧眼,将自己的人生奥妙和盘托出的结晶。我觉得《菜根谭》思人间事,是一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书。商界巨子们喜欢读《菜根谭》,因为他们认为《菜根谭》是一部奇书,是企业界经营管理的“指南”,企业家修身养性的“教材”;僧侣们喜欢读《菜根谭》,是因为其博大、宽容、善良。我也喜欢读《菜根谭》,因为我觉得它充满了哲理的味道,充满了富于通变的处世哲学,充满了诗情画意。我觉得《菜根谭》是一本修身养德、为人处世的好书。读起来感觉内心很平和的,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一段段朴素无华的语言,感觉就像在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收益:哦,原来有些事情还可以这样处理的。街上流行的服饰,最时髦的往往最容易过时,而经久不变的,是那些式样简洁普通的衣服。对于一个人来说,物质的需求只是生活的调剂,却不能成为生活的主旋律。能让我们百吃不厌的是粗茶淡饭,看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主食大多是滋无味,可嚼之则会甘之如饴,酸甜苦辣只是调味品,能让我们活得充实、活得踏实的关键要有一种好的心态和健康的道德观念。读了“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让我们体会到世界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皱眉,它就对你皱眉;你微笑,它就对你微笑。幸福不是一种现实,而是一种感觉,幸福感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日本医学博士春山茂雄在《脑内革命》这本书中写道:“人的心灵由大脑里的脑干、大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组成。其中有一种神经,当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会使人快感。在工作中、生活中经常保持喜悦的心情,就是获得幸福的根本。读了“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让我懂得了人心不可以不谦虚,谦虚才能让正义真理进驻心中;人心不可以不充实,充实才能使贪念物欲无法入侵。人在做学问和做人,要善于听取不同人的意见,并改变自己,要保持“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状态,才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言行。“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叶荣茂者”告戒我们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让自己的子女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的子孙自然也学得心地善良。如此类推,我们作为教师的如果具有无私奉献、以身作则、精益求精的精神、崇高的师爱和良好的言行举止,学生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能一个严于律已的教师才会让学生信服,否则再多的说教只会令人生厌。因此,我们应该常常反思自己:我的教育到底给予了学生多少的快乐、自信、幸福的享受和成功的体验。读了“凭意兴作为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轮;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迷,终非常明之灯。”让我懂得做事不要任凭自己意气用事,也不要带着太多的情感去领悟道理,这样才会少走弯路。想想真的很有道理,我们作为教师,我们育人的工作是细水长流的,不是立竿见影的。因此工作的时候不能意气用事。因为感性的热情是干柴上的火,响起来是比比剥剥的,但片刻就会烧尽;理智却是沉默的煤炭,能够放出持久的光和热。做事有始有终的人,依靠的是恒心和毅力。想成为一个平凡而不平庸的教师,除了要学会顺应时势,要有责任心外,关键要用心去工作。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我希望自己是那耐人寻味的深水,厚积薄发,每一天能展现经过沉淀后的精华。菜根谭读书笔记菜根谭读书笔记3000字从懵懂幼年到现在书生意气的今天,关于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听得最多的,也是最令人感慨的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每每听之,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且百听不厌。感慨之余,幸而未忘激励自己努力的去接触中华之伟大的传统文化。有一天,当我从图书馆将《菜根谭》捧回宿舍,看完其前集的第一篇后,我彻底的被她的魅力所折服。从此往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我的潜意识里逐渐的走出朦胧,有了较为确切的轮廓,然而就算我穷尽眼力,仍旧不能看到她的边际,在世间的所有事物中难以找到任何一件事物与之相媲美。夜深人寂,静下心来,投入到这本书中后,慢慢的从苦涩的菜根中品出了淡淡的甘甜,如同从雪山上渗透下来的清泉在口中轻轻的滑过,丝丝的清甜的同时又带来一种清凉至及的感觉,让人久久地回味,不由自主的再次陶醉于书香„处世之味很多人都说。“90后的年轻人总是装成熟。”我是一个90后的学生,对于这句话的体会尤其深刻。以前在同学甚至在父母,老师的面前总有一种要表现的很有能力处理事情的样子,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装成熟”吧。很多次的经历后,我也就渐渐的明白,其实自己一直都在做着一件很是滑稽的事情——在积极的表现成熟的同时,却毫无保留的表现出了自己的无知,自己的“涉世浅”的特点。“与其练达,不若普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着实让我对以前的种种想法,表现感到无比的羞愧,对于朋友,亲人的宽容,大度更是感激之至。见识广,老成练达在处理世事人情方面的确很有用处,但是也常常令人圆于世故,掩没了率真的天性,会让自己获得很累,更有能失去别人的信任。这其中所渗透的处世智慧因该是一种糊涂处世的智慧。“糊涂处世”并非真的糊涂,而是懂得谦虚,圆融,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表现自己,保持沉默和敢于自我批评。常言道,人生不顺之事十有八九。只要你还在人群中活动,就不可避免的涉入人情,不可避免的与各种各样的烦心之事搅和在一起。毕竟“人情反复,世路崎岖”,然而,最重要的是“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的去处,须知让三分之功”。这是一种谦让圆润的生活之法,世道人情变幻莫测,给人留点余地,做事留点分寸,也是给自己留一条退路。也就是说,对待别人的过错,不需要过于较真。由此可以看出,此种处世之法仍旧融纳了“糊涂处世”的智慧。对人糊涂,不是迁就,也不是软弱,而是一种修身之法,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处世之道。“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宽恕别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在禅学里也有,“念正天堂路,念邪地狱门;万法由心生,万事由心灭。”人生活在天堂,还是地狱,全由自己来选择,这就是所谓的——一念之别,善恶立制。由于之前曾对于“糊涂处世”方面的有关书籍有过较长时间品读,读罢《菜根谭》后,对于其中所阐发的处世之学让我对于糊涂处世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老子曾经说过:“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喜。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则与人。有德司契,天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意思是说,即使能够化解掉人与人间之间的恩怨,也必有余怨,两人之间也不可能像从前一样,所以抱怨以德也不算是人与人交往的最高之道,最高明的交往策略就是根本不给别人怨恨的机会,能放开手则放手,糊糊涂涂,大家皆大欢喜。修身之味修身,无疑就是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高尚的道德素养在我的理解中包括品行的高洁,待人的真诚,处世的智慧及良好的自我审查评判能力。谈及智慧,“糊涂生活”乃是一种极好的在纷杂社会上修身养性的方法。《菜根谭》中谈及“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的宽平,天下自无险侧之人情。”“看的圆满”,“放的宽平”则是一种“正心”之道。人们的物质文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多的人会热心的去追求物质的享受,而淡忘了古圣贤一直教诲的修身之道。由此导致社会上人们的价值观,甚至是对待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态度都有了严重的扭曲的变化。这种社会在一个道德素养高尚的人的眼中是一个缺陷的,混沌的世界。但要活得自在,则,就要“正心”。首先要自心看得圆满,自心放的宽平,也即是所谓的“活得糊涂一点”。在利欲熏心的社会中要想在心中独留一份清新,糊涂中则必须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人生需要寂寞。独守一份宁静,甘受一份寂寞,其实是一种人生的境界。要耐的住寂寞,就要自觉的抵制来自各方面的诱惑。《礼记》中讲:“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人寂寞久了,更容易感物而动,然而,此时正是各种“污物”对你进行考验的时候。很喜欢《菜根谭》中的一句话,“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毕竟在社会上真正的找到一块清净之地实属不易。近而不染则为至高处世之道。因此,必须要保持心底那一份纯洁,宁静如一,安之若素,必须要保持对待诱惑的一种本心,闹处不闹,闲处不闲,静处不静,躁处不躁,耐得住寂寞,更清醒,智慧的对待喧嚣的尘世。耐得住寂寞,糊涂待世,道德修为自然不俗,人格的魅力也会展现无遗。在读书中静静的思考过程也即是生活的过程,若要真正的读懂一部书,必须要保持一颗融有真实,真诚,真情的心,并可以为你所控,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释放出来,让周围的人们感受的到你的真实,真诚与真情。《菜根谭》成功的融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从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为人处世之道,既让人有积极的对待人生之态度,又有超然于名利之外的情怀。我“涉世浅”,对于书中的智慧,只能“浅尝”,结合自己以前对待人生的想法,感悟最为深刻的就是“糊涂处世”及如何耐得住寂寞。第五篇:《菜根谭》读后感《菜根谭》读后感古人云。“谭者,谈也。性定根香。”花香可以用鼻来嗅闻,果香可以用舌来品尝,而根香——却需要一颗七巧玲珑的心来静静的读,细细的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的不断冲刷、洗礼中,留下了一颗颗闪耀光芒的明珠、一段段珍贵无比的精品文字,而《菜根谭》就是这其中之一。《菜根谭》就好如一位悟透了人生的隐士,融释、道、儒于一身,别具慧眼,将自己的人生奥妙和盘托出。它对叱咤政坛的风云人物说要学会激流勇进明哲保身,对仕途迷茫前途坎坷之人说要苦中求进永不言弃,对整日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人说要内心持净以修其德,对高傲自大自以为是的人说要虚怀若谷虚心谦卑,对雄才大略威震八方的霸主说要仁者无敌。读《菜根谭》,就像是点燃一盏烛光,在宁静悠远,暗香浮动的深夜里,和一位来自时空深处的古代雅士高谈阔论,在内心深处享受着一种如遇知己的喜悦和言无不尽的幸福,让自己从中得到许多的启迪。《菜根谭》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最为本质的人生——淡泊从容。佛家有言“心静自然凉”,与《菜根谭》有异曲同工之妙。“欲其中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见其寂;虚其中者,凉生酷暑,朝市不知其喧”——心中浮躁的人能使平静的心湖掀起洶涌波涛,即使住进深山老林也无法平息;而心中虚脱明净的人即使在夏日里也能得到清爽,在嘈杂的躁市也能心静。无论在哪个时代这都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很多人一昧的追求功名利禄整天心浮气躁,惶惶不可终日,若得若是若即若离忐忑不安的,就算是找个人间仙境也无福消受;但是一个人把名利地位看得很简单,他的人生会很轻松,这也是把物欲看透了的表现,他明白钱财乃身外之物,内心纯洁才是最重要的。陶渊明就是超凡脱俗的隐士的典范,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情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昭然可见。但是他那种清高又是那么的平易近人,把清高放在内心而不是表现在外表的高傲,这也是洪应明所认可的高尚。说到人的欲望,大到可以吞噬宇宙,没有几个人能满足于一碟菜根。还记得在孔子的七十二个弟子里,颜回的道德是孔子所推崇的,《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赞美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颜回过着粗茶淡饭的清苦生活,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但他却能自得其乐,丝毫不受外界的物欲困扰,所以被后人称为“亚圣”。“君子忧道不忧贫”、“一箪食,一瓢饮”这些古老朴素的道理,阐述了怎样的人生境界,描绘了一幅多么平淡的幸福画面。现代社会里,恰恰相反,到处充斥着欲望和诱惑,我们的选择多了,却很少能选择明智的。正如当我们习惯了吃、喝各种气味浓烈的东西之后,已经完全丧失了欣赏凉水、清茶、淡饭的能力;当我们习惯了宝马香车之后,却浪费了上帝给我们用来脚踏实地走路的双腿;当我们习惯了阿谀奉承之后,却忘了耳朵的功能是用来过滤留不住的风声的;当我们习惯了灯红酒绿的奢华生活之后,却忽略了天空是蓝色的,草儿是绿色的。太多太多的习惯,太多太多对美好事物的视而不见,也许若干年之后,回想自己的一生,早没了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清净的耳根,甜美的味觉,灵活的双腿。到那时,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声叹息吧。故而洪应明有言:“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浓肥甘美非真味,真味只是淡”——人生的滋味,真正的口味是平淡。放下对虚虚实实的利欲追求,在粗茶淡饭中,体会淡泊的美妙,在精神生活中,得到极大的满足,真切的享受人生。“释氏随缘,吾儒素位,四字是渡海的浮囊。盖世路茫茫,一念求全则万绪纷起,随遇而安则无入不得矣。”——佛家主张凡事都要顺其自然,一切不可勉强;儒家主张都要谨守本分,一切不可妄贪。这“随缘”、“素位”四字是为人处事的秘诀,像飘浮的气球是渡过人生之海的工具。人生的路途遥远渺茫,如果任何事情都求尽善尽美,必会引起很多忧愁烦恼;如果凡事都能安于现状,到处都有悠然自得的乐趣。很多时候,太过执着反而会把自己逼入无处可逃的死角。人生漫漫,与其事事苛责,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