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下列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教学重点及难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新课标指出,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要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并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因此确定了“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一目标。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学习抽象的知识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而观察和动手操作都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因此我确定了“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这一目标。本节课大量的素材来自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我确定了第三个教学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该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求知力也比较强烈,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种群的概念,对种群有一定的了解,可以用来解释和分析本节内容中的有关问题。虽然本部分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有接触,但没有引起足够注意,也没有理论知识为支撑,教师可从周围环境中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通过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探究能力和信息素养。1、下列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苗、小鱼和大鱼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鸟类C、一块棉田中的全部棉铃虫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乔木2、在对某地的麻雀种群进行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50只麻雀,将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志环并放掉,数日后又捕获麻雀40只,其中有标志环的为5只。请计算,该地麻雀大约有()A、2000只B、400只C、200只D、500只3、下列动物调查研究中,不可用样方法获得种群密度的是()A.某种昆虫卵的密度 B.作物植株上的蚜虫密度C.某地区蚯蚓的密度 D.某地田鼠的密度4、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hm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5、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种群密度将()A.明显增加B.明显减少C.先减后增D.相对稳定6、在种群下列特征中,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的因素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是()A.出生率和死亡率B.种群密度C.年龄组成D.性别比例7、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的动态信息主要来自() A.有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C.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现有人口男女性别比8、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数量特征的核心是种群密度,不同生物种群密度调查法不一样。(1)①右图表示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②下表是8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则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组别12345678株数/m21311161412111215(2)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初次捕获并标记只数(M)重捕只数(n)重捕个体中被标记只数(m)32364①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②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学科:生物授课人:课题:种群的特征时间:2016年4月20日刘金娥老师:1、讲练结合落实的好,边讲边练,讲练能有机融合。2、善于设计学生练习,学生训练的量适当,效果好。3、能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李雁老师:1、课堂容量、课堂节奏控制得好。2、教师精讲,学生能充分动脑、动手、动口,学生主体地位发挥的好。3、时间分配合理,学生的活动时间占课堂时间主体。4、根据教学内容能科学的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好。王蕴鹏老师:1、注重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问题驱动意识强,驱动效果好。2、提出的问题具有较高的思考价值,学生的思维强度较大,思维层次较高。3、善于让学生回答问题,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并采取合理的方式解决。侯光娟老师:1、老师对课前预习信息掌握准确、熟练。2、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选择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教学方式选择合理。3、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自学能力。教学内容充实,容量适度,符合所教班学生实际。4、能根据教学内容,使用多媒体教学设施,较好地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李永霞老师:1、关注学生,注重反馈,学生能积极思考、勇于发言、大胆质疑。2、教学活动设计合理,新颖,紧扣教学目标。3、教具运用合理,能有效地利用多媒体。张传中老师;1、上课有激情,精神饱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用普通话,语言清晰、准确,有感染力,能与学生平等对话。3、教学目标确定准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4、教学严谨,对问题的阐述简练、准确。5、板书简明扼要,起到教学的辅助作用。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该内容使学生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转变到宏观、群体水平,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本节内容又与前后有一定的联系,种群是建立在同种生物个体的相互作用基础之上的,群落又是建立在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上的,生态系统又建立在生物群落的概念基础之上,因此各部分知识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材讲述了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为学习本章重点内容之一种群数量的变化打下基础,为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学习埋下伏笔。教材又讲到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其中还设计了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地操作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这节内容有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本节课就是以让学生亲历模拟实验及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该内容使学生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转变到宏观、群体水平,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本节内容又与前后有一定的联系,种群是建立在同种生物个体的相互作用基础之上的,群落又是建立在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上的,生态系统又建立在生物群落的概念基础之上,因此各部分知识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节讲述了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为学习本章重点内容之一种群数量的变化打下基础,为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学习埋下伏笔。教材又讲到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其中还设计了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地操作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这节内容有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教学重点与难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探讨如何估测一类事物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密度

种群的几个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第2课时:课外测量操场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回顾以前学过的生命系统的层次内容,教师引出种群和群落的概念:以下描述属于种群的是()A.一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B.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鲫鱼C.一个果园中的五棵苹果D.淄博市的所有人口概念的三要素:①一定自然区域②同种生物③全部个体假如你是淄博市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的领导,你会关注人口这个种群的哪些特征?启发学生回答总结: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数量,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这些都是种群有而个体没有的特征

分析思考回答:B、DA不是一种C不是一定区域内的全部个体

思考总结:关注种群数量,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

明确种群概念的含义

通过身边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并认识种群有它的特征,引入下面内容。

种群密度

教师提问:我看到10只蝗虫,数量大不大?如果是一片叶子上就有10只蝗虫呢?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所以把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很重要,但光看种群数量意义不大,研究单位面积上的种群数量才更有价值讲述: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你能对某个种群的种群密度进行描述吗?你能写出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吗?计算一块模拟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表达自己的方法和结果。

引出种群密度的概念得出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与数学学科相渗透,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对于蒲公英数量不是很多,我们可以逐个计数把它数出来,但如果让你说出一块实际草场草地上有多少蒲公英,在数量较大的情况下如何统计?教师介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常用的科学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抽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了解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的方法步骤重点介绍如何选取样方并计算该样方中个体数

注解:图中圆球为某个样方中的要测量个体数问题:该样方中要测量的个体数目是多少?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取样原则:随机取样②取样方法:介绍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③样方的大小:样方的大小应该根据所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④如果在边缘处,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其余不计。请学生回答估算结果。结论:实心球的应为计数的个体

布置课后完成探究活动。

看课本总结探讨:取样原则,取样方法,样方大小及计数原则

用样方法估算蒲公英的数量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科学思维能力

为用样方法实地调查种群密度作铺垫

标志重捕法

图片展示池塘中某种鱼的画面,提问:现在要调查池塘中某种鱼的密度,还能不能用样方法?教师介绍: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来讲,用另外的一种方法-标志重捕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M:样地中标记个体总数,n为重捕个体数,m为重捕中标志个体数,则该调查区种群数量N=M×n/m根据重捕法的原理,看一个例子(学案第8题):运用数学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教师总结:1标志要牢固,不易脱落2不要太显眼,以防其被敌害捕食3标志物本身无毒,不要对其本身造成伤害。教师小结:以上我们介绍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主要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学生思考回答:不能,因为他们会活动,不像植物那样固定在一个地方。

用刚学过的方法进行估算学生分析:标志重捕法中标志应注意什么?

让学生掌握标志重捕法

出生率和死亡率

种群密度是直接反映种群数量的特征,要想了解种群数量的变动,还必须了解种群的其他特征,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就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它也是种群数量的一个特征。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数目的比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数目的比率列举有关计算例题理解概念

学生看课本、总结、思考、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使学生了解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特征,使学生认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迁入率和迁出率展示图片或视频播放:沿海城市人口集中时的图片教师:要了解一个城市的人口或者某个地区鸟类的种群密度还需要考虑该地区种群数量的变动,也就是它的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总结: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种群的一个特征。

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除了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迁入和迁出也会影响到种群的密度。

让学生认识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如果一个种群中老年年个体所占比例多于幼年个体的比例会不会影响到种群的数量?一个种群中雌性个体所占比例远大于雄性个体的比例会影响到种群的数量吗?接下来我们学习影响种群数量的另两个种群数量特征: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1

种群的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分为下面三个类型:投影见课本图4-3,组织学生观察。思考与讨论:图4-3中A、B、C三种年龄组成的种群,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哪种类型的数量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填表)2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农业上,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种群的雄性个体,使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种群的密度明显降低。老师总结: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通过直接影响出生率从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学生观察,同时思考,看图分析表述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思考:三种年龄组成类型中年龄组成的特点,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看图试着描述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以及分析、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培养学生看图分析和表达能力

课堂总结

组织学生总结种群的几个特征。并说明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而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控制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的未来变化。那么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种群数量会怎样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的内容。总结种群的特征,回顾本节课所学种群特征回答。

培养学生的知识总结能力。评价通过做达标测试题检测做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节课中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一、创设高效的课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在本节课中,我首先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主动质疑。然后通过师生间讨论、交流、互动与对话,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修正,深入问题,提高创新思维与质疑能力,最终领会科学的实质,落实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能动的参与课堂,自主学习。例如在学种群密度的时候,我让学生自己根据定义总结它的计算公式并试着计算简单模型中某植物的种群密度。在介绍种群的特征时,从自己身边的实例入手,认识种群都具有哪些特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多种媒体组合的优化教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