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送董邵南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送董邵南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送董邵南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送董邵南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送董邵南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送董邵南序》教学设计高二三部语文组邮箱:课题送董邵南序课型文言文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知识点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2.理解文章含蓄的表现手法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用意。能力点1.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语。2.问题探究。教育点1.感受文中流露出的真诚的友情。2.认识作者维护统一发展和人民利益的进步意义。重难点理解文章含蓄的表现手法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用意。一、导入“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因为友人董邵南的即将远行,心有所感,于是挥笔写下了传世之作《送董邵南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一看这篇只有百十来字的文章是如何胜过许多长篇大论的。二、解题“送”自然是送别之意,“董邵南”是韩愈的朋友,那么这个“序”该做何解呢?PPT:序——古代以“序”名篇的文章,分为两种,一种是书序,如《<伶官传>序》,还有一种是赠序,是为送别亲友而写的,内容多为颂赞、勉励之辞。唐代赠序之作,以韩愈为最多。韩愈扩大了赠序的内容,不仅一般地叙友谊,话别情,而且述主张,议时事,咏怀抱,劝德行等。《送董邵南序》是赠序还是书序?赠序。那么这篇赠序是不是简单地表达惜别之情的呢?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解决的问题。好,我们来明确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三、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2.理解文章含蓄的表现手法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用意。四、检查预习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了,现在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效果。强调部分字音、词义、句式。第一段:燕、赵郁郁适兹土第二段:以子不遇时慕义强仁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特殊句式)恶邪卜之也第三段:为我吊望诸君之墓为我谢曰出而仕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注意语气。好,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文章,读的时候想想每句话如何翻译。(二)找两个同学合作,一位同学负责读原文,一位同学负责翻译。通过翻译来落实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第一段点拨:(1)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板书古燕赵:仁人义士)燕、赵自古出英雄,这不是韩愈道听途说,而是有凭有据的。比如我们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黄帝、三皇五帝之一的尧帝、蜀汉先主刘备、将相和中的廉颇、一代武神赵子龙,等等等等,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可见,古燕赵这地方不错,英雄辈出。那么董邵南此刻有没有在燕赵之地呢?没有,那么,他在哪里呢?(2)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董生要考进士,得到哪里去考?当然是京城长安。他考上了吗?“连不得志”,即屡考不中,空有才华而不得施展,所以心情?很抑郁,他不想在长安呆下去了,于是一心想去那燕赵之地。(板书董生:不得志)那么,董生去了燕赵之地会怎样呢?我们来看下一段。第二段点拨:(3)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意思承接第一段,因为你怀才不遇,只要是对“仁”“义”存有仰慕之心的人,都会对你加以爱惜,更何况燕、赵那儿的人本性就特别仁义呢?(板书出乎其性)也就是说,董生一定会在燕赵之地遇到意气相投的人,能尊重他、赏识他、任用他的人。(板书必有合)文章到这儿,给我们的感觉这就是一篇普通的赠序,为董邵南送行并祝福他一路顺风。但是,接下来的一个表转折的字就让文章陡起波澜,这也是全篇中最关键的一个字,是哪个字呢?(4)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然”(板书)字突转,笔锋从古代转向现实。古代的燕赵之地到了唐朝,已经变成了河北道,(板书今河北)现在的河北如何呢?“风俗与化移易”,(板书)风俗随着教化的改变而改变,所以韩愈对河北是否还保留燕赵之地的古风产生了?怀疑。所以他说,“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我哪里知道现在那地的风俗是不是变得和古代不同了呢?“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要不你去一趟试试,验证一下?至于你去了是否一定会“有合”,我也不敢肯定了。(板书未必有合)第三段点拨:这一段作者因董生去河北想起两件事,如果你真去河北,请替我去办两件事,哪两件事呢?一是替我凭吊望诸君之墓,(板书吊望诸君)二是到集市上找找有没有像古代屠狗者那样的英雄,如果找到了,替我给他捎句话:“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板书谢屠狗者)那么,韩愈让董生做这两件事,到底有何深意呢?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研读课文。六、再读课文,深度研习思考屏幕上的问题:(一)全文的意思刚才已经给大家疏通了一遍,读课文时,我们注意到,这篇文章有一句话出现了两次,是哪句呢?(董生勉乎哉!)现在请同学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揣摩一下这两处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以小组为单位大家讨论一下。讨论完后尝试用不同的语气读给同学听。(学生讨论,提问学生)1.第一段,“必有合”,一个“必”字可以看出韩愈对董邵南去河北这事儿是大力支持的。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兄弟,你就放心地去吧!前途大大的。)应该读出勉励、祝福的语气;2.第二段,通过“风俗与化移易”、“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等句,言外之意不言自明,你去了未必有合,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兄弟,到底该不该去,你可要三思啊!)应该读出担忧、提醒的语气。(二)读到这儿,可能有些同学让韩愈绕迷糊了,韩愈一会说该去,一会说不该去,那他对董生去河北,到底是持怎样的态度呢?要揭开谜底,我们就要研究韩愈让董邵南去办的两件事,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两件事背后有何深意,首先看一下乐毅和屠狗者的背景资料。PPT:乐毅: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封号“望诸君”。燕昭王时拜燕上将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齐国70余城,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燕昭王死,燕惠王即位。燕惠王作太子时,就与乐毅有隙,所以当他即位以后,对乐毅弃而不用。齐国大将田单,乘机进行反间,乐毅深知燕惠王收回他的兵权,意味着听信谣言,欲加罪于自己,于是奔逃于赵国,最后在赵国郁郁而终。乐毅最终在燕赵之地落得个什么结局?郁郁而终。韩愈让董生去凭吊他的墓碑,用意何在?(提问)暗示董生应深思,你去了燕赵之地后,会不会和乐毅一样,落得个郁郁而终的结果?屠狗者: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屠狗者是荆轲的朋友,武功极高。但燕太子丹只重用荆轲一人,屠狗者并没有得到尊重和任用。这里的屠狗者实际指身居燕赵被埋没的人才。韩愈让董生劝屠狗者之类的人才来帝都长安,为朝廷效力,所以,作者的真正意图是?(提问学生):连燕赵之地的人才,韩愈尚且希望他们能离开燕赵之地来长安,更何况现在本就在京城的董生呢?所以本文明送而实留(板书),作者实际上希望董邵南这样的人才,不要去燕赵之地,最好能留在长安,为朝廷出力。(二)韩愈为什么反对董生去燕赵之地呢?我们了解一下时代背景。唐贞元年间,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他们为了和朝廷对抗,多方拉拢人才,因此许多不得志的士人相继去投奔藩镇,使得藩镇势力日益恣横。韩愈和刘禹锡一样,坚决反对藩镇割据,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处在这种政治背景下的董邵南尽管从小好学苦读,怀抱杰出才能,但几次赴长安应试都落榜。为了谋求出路,他将投奔河北藩镇。作为董邵南的朋友,韩愈同情董生的遭遇,但他又不赞成董邵南投奔藩镇,去为对抗朝廷的割据者效力,故写此赠序。联系此文的写作背景,我们就明白了,韩愈巧妙地运用了含蓄的表达方式,名为送之,实则留之,真正的含义全寄于笔墨之外。委婉曲折的表达方式是韩愈的拿手好戏,《进学解》借学生之口发牢骚不平之气,《送李愿归盘谷序》借李愿之口发表对人生选择的看法,都相当巧妙。至于董生最后有没有去河北,史书没有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但韩愈这种委婉含蓄的写作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板书委婉含蓄)正因为这种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这篇只有百十来字的短文有无限开阖,无限变化,胜过许多长篇大论。布置作业,争取当堂背诵。板书设计:送董邵南序韩愈古燕赵:仁人义士出乎其性→必有合委婉含蓄董生:不遇于时委婉含蓄今河北:风俗移易→未必有合吊望诸君→明送而实留谢屠狗者学情分析学生在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下,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欠佳。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课外迁移不够,进入高二阶段,阅读文言文能力还有待加强。高二.56班是文科班,男生人数比女生少。整体来说,大部分学生和理科班相比,语文水平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虽说是文科班,但少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比较被动,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欠佳,语文基础知识参差不齐,阅读能力差,学习习惯差,上进心不强。如何提高这少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现在看来,任务还比较艰巨。课堂效果分析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的目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我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方式、的选择都要先问自己一声:这样做的效果会怎样?所以,我在设计《送董邵南序》教案时,就紧紧围绕有效和高效这一核心要求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当然这里所说的效果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效果,内容即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包括基本技能的训练效果,同时也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情感的教育等。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表情的变化、思维的速度,回答问题、练习、测试、动手操作的准确性等信息反馈,可获知教学信息的传输是否畅通,亦可看出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能只看少数尖子学生,大多数中下学生同样也是知识的接受体,从他们身上更能体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高低。从本节课的效果来看,在我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了很大限度的挖掘,智力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差的学生消化得了,学生人人学有所得。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综上所述,我对本节课的效果还是相当满意的。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二年级《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六专题《送董邵南序》。这篇短文寥寥一百五十字,虽短小却极尽精妙,情感真切而又表意委婉。对于学生来说,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表层意思并不是非常困难,但要理解文章主旨,就必须要弄清董邵南“游河北”的缘由,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和作者韩愈的政治观点。据史书记载,唐贞元年间,“仕途道塞,奏请难行”,而藩镇又“竞引豪杰为主谋”,因此许多不得志的士人相继去投奔藩镇,使得藩镇势力日益恣横。韩愈坚决反对藩镇割据,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希望统治者能广招贤才。但面对事实,他经常感到失望。处在这种政治背景下的董邵南尽管从小好学苦读,怀抱杰出才能,但几次赴长安应试都落榜。为了谋求出路,他将投奔河北藩镇。作为董邵南的朋友,韩愈不赞成董邵南投奔藩镇,去为不臣于朝廷的割据者效力,但他又同情董生的遭遇,且无力解决他的政治出路,故写此赠序。所以在学本文时,必须交代清楚文章的写作背景。评测练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感慨:)(2)吾知其必有合也(有合:)(3)为我吊望诸君之墓(吊:)(4)可以出而仕矣(仕:)(5)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与:)2.译句。(1)郁郁适兹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董生勉乎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1)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概括课文三段文字的大意。(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见解和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对本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两次出现“董生勉乎哉”语气和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你就要找到出路了,努力争取吧!”B.预言董生与仁义“出乎其性”的人“合”,这表面上是赞扬他,其实是为了先扬后抑,他与藩镇“合”只能说明他丧失了仁义。C.“为我吊望诸君之墓”一句是提醒董生应当处理好他与唐王朝的关系。D.文章寥寥一百五十字,层层转折,意在言外,词约而意丰,文短而气长,确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参考答案】1.(1)有所感而激愤(2)有所遇,指受到赏识(3)凭吊(4)做官(5)跟随2.(1)忧郁地到燕赵这个地方去。(2)凡是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感到惋惜的。(3)董生啊,努力吧!3.有统摄全篇的作用,是本文立论的根据。4.(1)勉励董生,此去河北,必有情投意合的人。(2)风俗随时代变迁,含蓄指出,董生此去河北,未必有情投意合的人。(3)委婉劝谏董生,明天子在上,应该为朝廷效力。5.表达了对董邵南处境的同情,反对他去河北;表达了作者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主张。6.A评课记录董再刚主任:这是一堂实用、有效的公开课,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学、如何做,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教学目标非常明确,而且教案切合学生实际,课件的制作非常实用。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目标明确,符合教学规律。张祥群组长:1.语言亲切自然,有亲和力。2.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学生参与欲望强烈。3.突出了文言文特点,诵读和文言现象落实到位。4.课堂容量大,学生接受知识多。5.课堂朴实,实实在在,没有任何玄虚。王梅老师:1.目标设置合理,并且整节课紧紧围绕着当堂的目标来进行。2.文言知识归纳全面,重视落实,让学生读文章的时候,每次都有目的有侧重点。3.课堂容量大,内容补充多。4.在课堂上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李慧敏老师:课堂容量大,节奏紧凑,让学生没有走神的机会;拓展内容多,又激发学生兴趣;知识点讲解细;注重知识的运用,知识落实得好。张文侠老师:1.充实。课堂容量大,学生掌握东西多。轻松。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的轻松,内容掌握的扎实。扎实。知识点落实的扎实。杨东三老师:课堂容量大,既注重基础又注重拓展。具体而言,对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积累很到位。对文章中重点的文言字词、特殊句式反复强调并注意归纳总结,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李慧云老师:安排得当,由文言文的知识的反复落实到最突出特点的赏析。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司天文老师:环节非常明晰。并且环环相扣,有落实,有反馈,有巩固,有发展。课后反思说起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是许多教师的难题,大多数学生痛苦,认为文言文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不广泛,因此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学文言文无用,反正考试不会再写文言文,知道一点词句就可以了,因此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文言文的学习。对于教师来说,通常运用常规的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即由教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模式固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容易为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感觉完全按照这种方式上课的结果是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疲劳,课堂上是死气沉沉,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甚至引起更严重的后果是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倦的情绪,一讲到古文就叹气。该怎样解决这种状况是我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反思,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文言文整体阅读文言文整体阅读是指在课堂组织阅读教学时观照的对象主要是文章的体,即把文章视为一个格式塔,对文章的结构、思路、主要内容作整体的把握,而不是肢解式的机械分析和知识性分析,也不是简单的咬文嚼字的串讲。它着眼于“整体”,即整体的初步感知,再借助“整体”的“完形”去鸟瞰“部分”,把握关键的词语和语句;文言文整体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要着力于“整合”,形成对文本内蕴的深层理解。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定的整体性的,整体阅读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不会造成对文章语义的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只会对正确理解语义提供背景,有助于语义的理解。二、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怎样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呢?这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我也是经过了多次的试验,但最终的结果都是归于失败。一个方面也是对学生的信任度不够,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避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对内容的把握都有一定的深度,而且有些文言文难度不太大的,应该多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解决一些关键字词,课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