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同步教案全册_第1页
2022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同步教案全册_第2页
2022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同步教案全册_第3页
2022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同步教案全册_第4页
2022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同步教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目标0.了解元谋人,了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感。思考化石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认识到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京人的特征,北京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教学难点】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女蝇造人上帝造人女蝇造人上帝造人这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人类起源的传说,它们都认为人是神创造的。那么,人类究竟是怎样诞生的呢?带着这一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二、新课讲授(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教师讲述: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重庆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教师提问:请问人类是由什么演化而来的?学生回答:人类是由古猿演化而来的。.教师提问: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约多少年?他们生活的地点是哪里?学生回答: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约170万年,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教师讲述: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粗糙的石器,说明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炭屑和烧骨,说明元谋人知道使用火。教师过渡:在了解了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之后,我们接着了解另外一个古人类一北京人。(二)北京人.教师提问:北京人遗址的具体地点在哪里?北京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多少年?学生回答: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教师提问:考古学者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对我们研究北京人有何作用?学生回答:发现了3颗牙齿化石、5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万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还发现了用火遗迹。这些发现,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教师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北京人的存在。那么,北京人的面貌特征是如何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呢?.教师提问:观察教材中第4页“北京人复原头像“,北京人有哪些体貌特征?学生回答: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额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教师补充:北京人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他们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教师引导:观察教材第4~5页的图片,了解北京人使用石器、狩猎和使用火的情况,然后回答以下问题。①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是怎样制造的?使用这些工具的时代被称作什么时代?②火对于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学会用火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发挥想象力,想想北京人是如何取得火种的?学生回答:①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各类工具。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作“旧石器时代②北京人用火驱兽、烧烤食物、照明、防寒,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北京人可以通过雷击起火、矿物自燃、火山喷发等方式取得火种。教师归纳: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三)山顶洞人教师引导: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还发现了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那么,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如何呢?学生回答: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制衣服。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山顶洞人有了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教师补充: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三,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境内最具有代表性的远古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状况,知道了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我们要珍惜古人类留下的文化遗产,保护文物古迹。◊板书设计◊(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一一元谋人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上匕京人(山顶洞人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目标0.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识读《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和《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形象地掌握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房屋的特点,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认识我们的祖先在劳动生产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活。【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和狩猎为生,他获得食物的来源是非常有限的,那么他该如何解决这一困境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看看原始人是如何解决这一生存难题的。二、新课讲授(一)原始农业的发展.教师讲述: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原始农业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何意义?学生回答: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二)河姆渡人的生活.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10-11页内容,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①河姆渡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什么?河姆渡人的农业工具以什么最为典型?②河姆渡人居住在怎样的房屋中?他们饲养的家畜主要有哪些?③河姆渡人有哪些手工制品?学生回答:①河姆渡人主要种植水稻。农业工具以骨弟最为典型。②河姆渡人居住在干栏式建筑中。他们主要饲养猪、狗和水牛。③河姆渡人的手工制品有陶器、玉器、简单的乐器骨哨、象牙雕刻、兽骨制品和天然漆制品。.教师提问:观察《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你认为这种结构的房屋有怎样的优点?河姆渡人为何要建造这种结构的房屋?学生回答:这种房屋通风防潮。采用这种结构主要是因为江浙地区地势低,潮湿闷热。.教师引导:在黄河流域也有一群原始居民,现在让我们走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看看他们的生活是一幅怎样的场景。(三)半坡居民的生活.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11页,回答半坡遗址距今约多少年。它是哪一大河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学生回答: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它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教师提问:观察教材第11页《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你知道这种房屋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吗?半坡人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子?学生回答:这种房屋两层或多层中的第一层是建立在地下的。之所以采用这种结构形式,是因为黄河流域气候较今天更为温暖湿润,但风沙大,地势较高,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沙,又可以保暖。.教师提问: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如何?学生回答:半坡居民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他们制作磨制石器;用骨器和角器等生产工具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用渔叉、渔钩、渔网捕鱼;有时也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教师提问:下列半坡居民使用的石器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有何不同?石铐 石铐 石刀 石斧学生回答:半坡人石器的制造方法明显比北京人石器的制造方法复杂得多,并且半坡人的石器更精美、更好用。这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所代表的生产力水平要比旧石器时代所代表的生产力水平高。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先进。.图片展示:附加堆纹陶罐 人面鱼纹彩陶盆附加堆纹陶罐 人面鱼纹彩陶盆第一组陶纺轮 骨针、骨锥第二组教师提问:观察第一组图片,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什么?第二组生活用具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第一组图片说明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第二组生活用具表明半坡居民已经会简单的纺织、制衣。.教师提问:说说当时南北方原始居民的生活差异的表现。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师生归纳:表现:房屋结构不同,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不同,河姆渡人主要种植水稻,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粟。原因:主要是因为南北方自然环境不同。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原始农业的发展与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活方式。认识到原始农耕生活有许多共同点,如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建房定居、饲养家畜等。但由于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不同,原始居民的生活也有各自的特点。◊板书设计◊(原始农业的发展原始农耕生活|1s心由母心主。可姆渡人

原始农耕代表7( 〔半坡居民第3课远古的传说◊教学目标0.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搜集盘古开天、女婿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资料,讲述相关传说故事,思考和认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认识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了解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体会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传说中炎帝、黄帝的发明。【教学难点】炎黄联盟,禅让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2022年4月5日,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黄帝陵祭祀广场举行。为何要举行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海内外的华人为何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远古的传说》。二、新课讲授(一)炎黄联盟.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14页,指出当时活动在黄河流域的几个较大的部落。学生回答:黄帝部落、炎帝部落、蚩尤部落等。.教师提问:华夏族是如何形成的?学生回答: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打败蚩尤后,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教师提问:说说传说中炎帝的发明。学生回答: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传说炎帝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教师提问:说说传说中与黄帝有关的发明。学生回答: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嫁祖会缥丝,擅长纺织。.教师提问:传说中黄帝和炎帝有很多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创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师生归纳:从这些发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物质条件得到改善,精神生活开始萌芽,华夏五千年的文明由此揭开了序幕。(三)尧舜禹的禅让.教师提问: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的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三个部落,为了增强实力,结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那么,尧、舜、禹是怎样实现权力过渡的?学生回答:禅让制。教师补充: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教师提问:舜在位时期,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水患,民不聊生。禹的父亲鳏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但没有成功,后被处死。禹最终完成了父亲没有完成的任务,你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吗?学生回答:禹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教师补充:禹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1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治水,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历史渊源。先人身上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进取精神感动着我们,也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板书设计◊'炎黄联盟:炎黄部落打败蚩尤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远古的传说・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E (禅让制尧舜禹的禅让,

、 【大禹治水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目标0.了解夏、商、西周三朝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梳理历史发展线索。.阅读教材中“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相关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的规律,认识到人心所向对朝代更替的作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夏、商、西周三朝更替的基本史实。【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观察下列朝代皇帝的姓氏,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汉唐宋汉高祖邦刘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胤赵匡汉惠帝盈刘唐太宗民李世宋太宗义赵匡汉前少帝恭刘唐高宗李治宋真宗赵恒汉后少帝弘刘唐中宗李显宋仁宗赵祯汉文帝刘恒唐睿宗李旦宋英宗赵曙汉景帝启刘唐玄宗李隆基宋神宗赵顼汉武帝刘彻唐肃宗李亨宋哲宗赵煦 以上三个朝代,每个朝代的皇帝都是同一个姓,由此我们可知,这三个朝代都是“家天下”。那么,“家天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二'新课讲授(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教师引导:运用表格归纳夏朝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以及历史地位。朝代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历史地位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阳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教师提问:为什么说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学生回答:国家的构成要素包括军队、刑法、监狱、宫殿等。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所以夏朝已经是一个国家。.教师讲解:尧、舜、禹之间没有血缘关系,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是通过禅让制推举的。禹年老以后,虽然仍按禅让制的传统举荐了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教师提问:观察下面图片,世袭制和禅让制有何不同?师生归纳:在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内部经过推举,首领位置“传贤”,这就是禅让制。世袭就是世代沿袭的意思,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的制度。我国世袭制从夏朝开始,到清朝结束,延续了近四千年。.教师讲解: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有夏朝的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这里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玉器、乐器、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高贵礼器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桀暴虐无道,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夏朝逐渐走向灭亡。(二)商汤灭夏.教师讲解: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族,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灭亡。汤建立起新的王朝——商朝,都城建在亳。.教师引导:运用表格归纳商朝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建立时的都城。朝代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亳.教师提问:商朝建立后,汤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统治?学生回答: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教师提问:商朝多次迁都,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盘庚迁都对商朝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盘庚迁都到殷后,商王朝的政局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其控制的范围不断拓展。.教师提问: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的暴政有哪些具体表现?学生回答: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教师引导:商纣王的这些暴政酷行,引起人们的不断反抗。(三)武王伐纣.教师讲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教师提问: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从夏王桀、商纣王身上,能得到什么教训?师生归纳:夏王桀、商纣王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商汤和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人心;商汤和武王重用人才,联合其他部落,抓住时机取胜。教训:当权者不能独断专行、奢靡腐化,更不能苛政虐民,否则,必然引起内忧和外患,招致亡国的悲惨结局。(四)西周的分封制.教师提问:观察教材第23页《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说说周初分封了哪些主要的诸侯国。周王分封这些诸侯国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周初分封的诸侯国主要有鲁、齐、燕、宋、晋、吴等。分封的目的是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iii西周等级示意图.教师提问: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iii西周等级示意图学生回答: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在贵族阶层内部就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教师补充:分封制在西周前期对巩固统治起了积极作用,但它未能使西周长治久安。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增强,特别是东周(春秋)时期,出现了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局面,周朝统治渐趋瓦解。.教师讲解: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起义的平民赶走了周厉王。到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三、课堂总结通过学习夏、商、西周兴亡交替的历史,我们知道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板书设计◊夏朝夏朝建立

"家天下"夏商周的更替!夏朝夏朝建立

"家天下"夏商周的更替!商朝商朝建立,盘庚迁殷西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分封制的实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目标0.了解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阅读教材中“相关史事”内容,识读《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1[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能够知道中国古代遗留至今的各类史料是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证据。.初步认识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青铜器、甲骨文。【教学难点】理解甲骨文和现代汉字的渊源。◊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鼎鼎大名,这些成语都与鼎有关,那么你知道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鼎是什么吗?我们平常书写的汉字是如何形成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二、新课讲授(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25-26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Jj铜器出现时间主要用途功能转变铸造技术代表原始社饮食、祭由食器等发“泥范铸司母会后期祀、军事等展到礼器造法”戊鼎教师讲解: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鼎”,它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铸造这样硕大的器物,工序十分复杂,需要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教师讲解: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反映了当时灿烂辉煌的文明。(二)甲骨文记事.教师提问:你知道汉字是由什么文字演变来的吗?学生回答: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教师提问:甲骨文是一种怎样的文字?学生回答: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教师讲述: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发现在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面刻着符号,他经过了反复推敲、排比、拼合,认识到这些符号,是我们祖先创造的一种文字。甲骨文的发现,轰动了整个世界。我国出土了大量商周时代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

.教师讲述: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那么,甲骨文的发现有何意义?学生回答: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27页,回答甲骨文使用哪些造字方法,并加以说明。学生回答: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教师补充呷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三、课堂总结以青铜器和甲骨文为代表的夏商周文化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我国的先民们用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铸就了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板书设计◊青铜器青铜器和甲骨文((用途、功能青铜器青铜器和甲骨文(【典型代表:司母戊鼎,载体:龟甲和兽骨发现时期:清朝内容意义、造字方法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目标0.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通过对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初步理解古代史料的含义,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理解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唯物史观。通过对诸侯争霸的探究,认识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教学难点】诸侯争霸的实质和历史作用。◊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电影《赵氏孤儿》讲述了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义士义救遗孤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这是个怎样的时期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了解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二'新课讲授(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教师提问:在春秋以前,人们使用哪些工具进行生产?学生回答:石器、骨器和青铜器。.教师提问:观察以下图片,说说春秋后期,人们的耕作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由人力和使用耒耗、骨耙耕作发展到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教师提问: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农业发展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教师提问:春秋时期的手工业和商业有怎样的发展?学生回答:春秋时期,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教师引导: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政治领域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动。这种政治上的变动有何具体表现?带着这一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室衰微(二)王室衰微.教师提问:王室衰微的表现有哪些?学生回答: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分封土地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瓦解。诸侯国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

济支持。.教师提问:这一时期周天子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使得整个国家处于怎样的状态?学生回答:变化: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经无力控制诸侯。状态:西周分封制遭到破坏,王室衰微,引起诸侯间的争霸,国家处于混乱状态。(三)诸侯争霸.教师讲解: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那么,在争霸的过程中,哪些君主先后取得了霸主地位?学生回答: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号令诸侯。教师补充: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教师讲述:春秋时期产生的成语故事有很多,请同学们展示在课外搜集的成语故事。学生讲故事:管鲍之交、一鸣惊人、退避三舍、问鼎中原、卧薪尝胆等。.教师引导:精彩的成语故事加深了我们对春秋时期政治形势的了解。那么,这一时期的诸侯争霸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甲回答:我认为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导致民不聊生,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学生乙回答:争霸虽然有巨大的破坏作用,但是一些诸侯国为了取得争霸的胜利,进行的改革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通过争霸,诸侯国的数量逐渐减少,为以后的统一创造了条件。教师总结: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给人民带来灾难,一些弱小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三、课堂总结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重大变化。春秋时期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出现诸侯争霸,先后出现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霸主。经过春秋的争霸战争,形成了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加速了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交融。◊板书设计◊(农业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手工业(商业动荡的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动荡的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表现,影响'原因诸侯争霸)霸主、影响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识读《战国形势图》等,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能够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等形成合理想象。.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水利工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教学难点】都江堰的修建。◊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2019年新年之际,为纪念建国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和都江堰建堰2275周年,都江堰派出“友谊大使”分赴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发出了2275张邀请函。收到邀请函的外国家庭,来到都江堰体验东方文化风俗,过最具年味的中国年。你知道李冰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吗?他修建的都江堰有何重要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二、新课讲授(一)战国七雄.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33页,回答战国七雄分别是哪七个国家。学生回答:齐、楚、燕、韩、赵、魏、秦。教师补充:为了加强对战国七雄所在地理方位的了解,我们可以将其编成一句歌谣:齐、秦、楚、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到中间。.教师提问: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拓展疆域,获取利益。.教师补充:战国时期的战争具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那么,这一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战役呢?学生回答: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教师引导: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烈。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尤其是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

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那么,秦国是如何崛起的呢?(二)商鞅变法.教师提问:从下面这幅地图中,我们可以了解战国时期的哪一重要历史信息?学生回答: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掀起了变法运动。.教师提问:图中商鞅变法是众多变法中成效最大的。商鞅变法实施的背景是什么?学生回答: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东方六国歧视秦国,秦孝公深以为耻,决心改革图强。.教师展示: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措施影响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有利于加强政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中央集权,建立了官僚制治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续表措施影响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统一度量衡军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有利于加强事位并赏赐土地军队战斗力.材料展示: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摘自司马迁《史记》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交战65次,以下是秦军战绩。秦军战绩全胜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败北58次3次4次教师提问: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教材知识,你认为商鞅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学生回答: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教师总结:商鞅变法能够取得成功,主要原因是顺应了时代潮流,适应了国家发展的需要,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同时离不开商鞅敢于同旧贵族势力的抗争。教师引导:战国后期,秦国不仅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同时,还注重兴修水利。(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都江堰.教师提问:都江堰是哪位历史人物在哪里主持修建的?学生回答: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教师引导:观察教材第36页《都江堰示意图》,这一工程主要分成几个主体工程?这些工程分别有什么功能?学生回答:三个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于江中,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飞沙堰是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教师讲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那么,这一工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教师总结:都江堰的主要作用是灌溉和防洪。几千年来,岷江在这里变害为利,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三、课堂总结战国时期最大的两个特点,一是“乱”,二是"变局势混乱,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由称霸变为兼并。兼并战争加速了分裂局面的结束,使国家逐渐走向统一。这一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而纷纷变法,各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板书设计◊(诸侯国之变一一战国七雄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社会性质之变——商鞅变法(生存环境之变——都江堰的修建

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目标0.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运用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认识思想的产生。.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弘扬百家争鸣中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教学难点】诸子百家的思想。◊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孔子究竟有怎样的智慧?他的智慧对当今世界有何价值?与孔子同时代的中国思想家还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百家争鸣》。二、新课讲授(一)老子.教师展示:人物老子生活年代人物老子生活年代春秋后期国籍楚国创立学派道家学派哲学观点哲学观点政治主张

代表作(1)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2)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3)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老子》(又称《道德经》)历史地位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师提问:“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五十章)反映了什么道理?体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师生总结:反映了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道理。老子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教师引导:孔子是与老子同一时代的思想家。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孔子和儒家学说。(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教师展示:孔子像人物 孔子孔子像生活年代 与秋后期国籍 鲁国创立学派 儒家学派(1)核心思想是“仁'',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中如(2)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要实行德政(3)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重要著作孔子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行而史地位是我国历史上的夭思想家、夭教育家教师总结:孔子主张的“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护,相互谦让,和睦相处。仁者爱人,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天下所有的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可强加于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讲述: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而设,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材料展示:孔子有两个学生,一个叫子路,一个叫冉有。一天,子路请教孔子广听见了应当做的事,是不是马上就去做?''孔子回答说:“你有父亲、哥哥在,应当让他们先做。“又一天,冉有问孔子,“听见了应当做的事,是不是马上就去做?''孔子回答说广对,应当马上就去做。“学生们觉得奇怪,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师回答得不一样呢?孔子说广冉有平时碰到事情老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勇敢地去做;而子路太喜欢胜过别人,所以我要他退后一点。”教师提问: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方法?学生回答:因材施教。教师补充: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后来分成多个流派,他的学说被发扬光大,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三)百家争鸣.教师讲解: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面对动荡的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竞相礼贤下士、延揽人才。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请说出“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几个学派,并展示其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学生回答: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选贤能的人治国,提倡节俭儒家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道家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法家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41页,说说什么是“百家争鸣”。学生回答: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史称“百家争鸣”。.教师讲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那么,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有哪些是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学习的?学生回答:儒家的“仁政“一》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一》以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墨家的“兼爱”"非攻”一平等博爱、反对侵略战争;道家的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三、课堂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时期,涌现出许多的思想家。诸子百家思想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思想宝库增添了不朽的精神财富,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巨大。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板书设计◊老子老子的思想主张老子老子的思想主张

老子的历史地位(孔子的思想主张孔子和儒家学说,孔子的教育成就(孔子的地位和影响代表人物

及其主张代表人物

及其主张<道家:庄子

墨豕:墨子

、法家:韩非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目标0.知道秦朝的统一过程,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和《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等图片材料,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电影《荆轲刺秦王》片段,同时提问:秦王是谁?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秦灭六国后确立了怎么样的制度?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二、新课讲授(一)秦灭六国.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44页,说说秦国能够灭亡六国的条件。学生回答: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的雄才伟略。.图片展不:教师提问:说说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这一顺序体现了秦灭六国采取的是怎样的策略?学生回答: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这一顺序体现秦灭六国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表格展示:朝代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秦朝 公元前221年 嬴政 咸阳教师提问:秦的统一有何意义?学生回答: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像.教师讲解: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阅读教材第45〜46页,说说秦始皇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学生回答:确立皇帝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教师提问:秦朝创立的这套中央集权制度有何意义?学生回答: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教师总结:秦始皇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又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三)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46-48页,说说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学生回答:①文化上,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②经济上,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统一度量衡制度。③交通上,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④军事上,派兵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教师提问:请说说“万里长城”的范围。学生回答:西起临沌,东到辽东。.教师提问:观察教材第45页中的《秦朝形势图》,描述秦朝疆域四至范围。学生回答: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三、课堂总结本课我们从完成统一和巩固统一两方面学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一秦朝。建立统一国家可从时间、名称、都城三个方面来了解,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可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军事五个方面来把握。“统一”是本课的核心,本课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统一”来进行的,由此我们应该理解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统一中国《◊板书设计◊(民心所向秦灭六国(秦国实力(秦王嬴政的作用确立中央集权制度'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建立郡县制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开凿灵渠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秦朝疆域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目标0.了解秦的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史实,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指导学生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事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认识秦灭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秦的暴政,楚汉之争。【教学难点】陈胜、吴广起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秦始皇陵的几千件兵马俑,气势磅礴,惟妙惟肖,展现了秦朝的强大。但如此强大的秦朝还是很快就灭亡了,它是怎样灭亡的呢?它的灭亡给后世统治者怎样的借鉴?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二'新课讲授(一)秦的暴政.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50-51页,说说秦朝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赋税沉重、徭役和兵役繁重、法律非常严苛、禁锢思想言论。.教师提问:如何客观公正的评价秦始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对于历史人物,应该一分为二的进行评价,既要看到其功绩,又要了解其过失。对于秦始皇的评价也应当如此。.教师讲述:秦始皇死后,继位的秦二世更加残暴。在埋葬秦始皇时,他下令将大量宫女殉葬,把修建墓室的所有工匠闷死在墓里。秦二世为巩固帝位,凶残地杀死自己的兄弟姐妹,任意屠杀文武大臣。他对民众的剥削更为残酷,并恣意挥霍,四处巡游,穷奢极欲,使人民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他的残暴统治,最终引发了农民大起义。(二)陈胜、吴广起义.教师提问: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学生回答:陈胜、吴广等人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因大雨耽误了行程,按照秦律,误期要被处死。.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51-52页,描述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学生回答: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起义队伍发展很快。在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起义军在各地农民的响应之下,不断壮大。陈胜派主力向西进攻,直逼咸阳。.教师提问: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这场起义的结果如何?学生回答:由于起义军与秦军相比,力量悬殊,缺乏后援,最终失败,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教师讲述: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反秦的浪潮并没有因此平息。其中,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项羽的军队与秦军主力在巨鹿展开决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歼灭了秦军主力。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三)楚汉N争教师讲述: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三、课堂总结战争目的代表阶级战争性质秦末农民战争反抗秦的暴政农民阶级农民战争楚汉之争帝位之争封建地主阶级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秦末农民起义

秦朝的暴政◊板秦末农民起义

秦朝的暴政「前期:陈胜、吴广起义【后期:项羽、刘邦领导农民军项羽歼灭刘邦直抵秦军主力.咸.灭秦'楚汉之争’I西汉建立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0.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研读与本课相关的史料,认识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容,生活俭朴,他们这种作风一直为史书所称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休养生息政策。【教学难点】“文景之治◊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下图中的诗句出自王珪的《咏汉高祖》,你知道汉高祖是谁吗?他在位时期采取了哪些政策来发展经济?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二、新课讲授(一)西汉的建立.教师讲述:在楚汉之争中,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建立一个新朝代。朝代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西汉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长安.教师讲解:你认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学生回答: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二)休养生息政策.教师讲解:汉初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这一政策是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国家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加人口,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的政策。那么,汉初统治者为何要实施这一政策呢?学生回答: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55页内容,归纳汉高祖为了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都采取了哪些举措。学生回答:为增加农业劳动力,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释放奴婢为平民;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教师总结: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教师引导:汉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意义深远,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三)“文景之治”.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55-56页“文景之治”的相关内容,回答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了哪些政策。达到了怎样的效果?学生回答: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效果: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教师提问:大家讨论一下,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师生归纳:有利于人民安心从事农业生产;轻徭薄赋,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三、课堂总结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来稳定政权。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此政策,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坚实的基础。◊板书设计◊‘西汉的[建立者:汉高祖刘邦

建立(都城:长安休养(内容]'兵皆罢归家”,释放奴婢生息(轻徭薄赋政策(意义: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文景内容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之治、提倡勤俭治国成就: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kV民生活安定,国力大增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0.了解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及盐铁专卖、北击匈奴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从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入手,结合相关史实,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相关措施。.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伟大历史使命。◊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教学难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北击匈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董仲舒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其学说闪耀着中国传统儒家治国理政的思想光芒。为什么说董仲舒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什么建议?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二、新课讲授(一)“推恩令”的实施1.教师提问:观察教材第61页课后活动中《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并阅读教材第57页内容,说一说西汉初朝廷面临怎样的问题。学生回答: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教师引导:面对地方势力的威胁,汉武帝采取了哪一举措?这一举措是谁的建议?这一举措有何巧妙之处?学生回答:这是汉武帝实施的“推恩令这一举措是主父偃的建议。该举措的巧妙之处在于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无法与中央抗衡。3.教师讲解:通过“推恩”,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就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解决了威胁中央集权的诸侯国问题。随后,他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那么,对地方的官吏、豪强及其子弟,汉武帝又采取了怎样的举措呢?学生回答: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教师补充: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和刺史制度,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汉武帝雕像董仲舒汉武帝雕像董仲舒.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58页,说说西汉初年,在思想领域存在什么问题。学生回答:西汉初,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教师提问: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加强思想上的控制?学生回答: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教师提问:除此之外,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来推崇儒家学说?学生回答: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教师总结: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教师引导:通过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汉武帝解决了思想统一的问题。那么,他又是如何解决经济上出现的问题呢?(三)盐铁专卖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59页,说一说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朝廷对经济的控制。有何影响?学生回答: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四)北击匈奴教师讲解: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汉武帝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此后,双方争夺的重点转移到西部。教师提问:率领汉军北击匈奴的是哪两位大将?他们在什么战役中沉重打击了匈奴?学生回答:卫青和霍去病。他们在漠北战役中沉重打击了匈奴。教师总结: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汉朝北部边疆从此稳固,卫青和霍去病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三、课堂总结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板书设计◊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统一铸造五铢钱经济J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击(反击匈奴军事]l漠北战役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目标0.了解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问题。.通过研读史料、历史年表,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到政治清廉、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毛泽东认为,东汉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刘秀是如何实现“光武中兴'’的?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二'新课讲授(一)光武中兴L教师提问:在经历了汉武帝鼎盛时期之后,西汉逐渐走向了灭亡。你知道西汉是怎样灭亡的吗?学生回答: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教师讲述: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掌握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那么,王莽的统治有没有维持长久呢?学生回答:没有。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最终被推翻。教师讲述:在新朝末年的农民起义过程中,西汉宗室刘秀崛起,他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建立了一个新王朝——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64页,回答东汉开国初期光武帝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学生回答: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教师总结: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教师提问:西汉出现“文景之治”,东汉出现“光武中兴二者的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师生总结: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的政策被长期执行,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教师讲解:外戚是指皇帝的母族、妻族。这一时期,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被阉割过的男子。.表格展示: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彳立年龄及寿命皇帝和帝殛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即位年龄1011311281512149寿命(岁)27231303936341454教师提问:表格中的数据反映了东汉中后期怎样的状况?这一状况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回答:东汉中后期,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且寿命不长。这一状况容易导致大权旁落。.教师提问:观察下图,说一说东汉中期以后,年幼的皇帝与长大的皇帝分别依靠谁。这一变化形成了怎样的局面?幼主即位・ 外戚专权,壬帝早逝一>母后临朝一君权旁落

宦官得宠依靠宦官<_曰常长■大把持朝政 诛杀外戚学生回答:年幼的皇帝依靠外戚,形成外戚专权局面;长大后的皇帝,依靠宦官从外戚手中夺取权力,又形成了宦官专权局面。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教师总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三)黄巾起义.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65页,归纳东汉后期的社会状况。学生回答: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民不聊生。教师补充:广大人民无法忍受东汉的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最终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教师引导:说说黄巾起义的经过和结果。学生回答: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创立太平道的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起义军头裹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黄巾军受到重挫,损失惨重,最后被镇压下去。.教师提问: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最终失败了。那么,它有何影响?学生回答: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引发了各地州牧割据,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教师提问:黄巾起义与陈胜、吴广起义有哪些异同点?教师总结:相同点——都是用武装革命手段反抗封建压迫,都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不同点—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带有偶发性;而黄巾起义经过长期酝酿,是有组织、有准备的行动;陈胜、吴广只做了简单的起义准备,而黄巾起义借助宗教进行了10多年的宣传。三、课堂总结光武帝统治后期,出现了光武中兴局面。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造成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政治黑暗,终于导致黄巾起义爆发。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走向衰落。◊板书设计◊(东汉的建立光武中兴《巩固统治的措施(光武中兴局面形成东汉的兴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特点: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黄巾起义《起义. (影响: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0.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识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等图,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学习张骞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西汉王朝对西域的管理。【教学难点】丝绸之路。◊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倡议是21世纪中国提出的伟大的发展倡议。你知道古代丝绸之路是如何开通的吗?这条商道在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二'新课讲授(一)张骞通西域.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67页文字和第68页《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说说西域的大致范围。学生回答: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教师讲述:西汉初年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勇敢地承担了这一艰巨的使命。.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68〜69页,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第一次出使第二次出使出发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加强汉朝与西域的联系结果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教师引导: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二)丝绸之路.教师提问:观察教材第69页《丝绸之路示意图》。假如你是一位贩运丝绸的商人,想把货物从长安运到大秦(古罗马),会经过哪些地方?学生回答: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一》•大秦。.教师提问:观察下图,东西方通过丝绸之路输出的内容有何不同?这一不同说明了什么?

、、等器舞教乐歌佛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工丝绸、漆器等物品、、等器舞教乐歌佛学生回答:汉朝输出的以手工业品和技术为主,西域输出的以地方特产和宗教文化为主。由此可见,当时我国科技水平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丝绸之路有何历史的作用?学生回答: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提问:汉武帝时期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观察教材第70页地图《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描述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学生回答:路线一: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一中南半岛一马来半岛一马六甲海峡一孟加拉湾沿岸一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今斯里兰卡)。教师补充产海上丝绸之路''从海上建立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材料展示:材料古老的丝绸之路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中国希望同中亚国家一道,不断增进互信、巩固友好、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繁荣,为各国人民谋福祉。教师提问:结合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你觉得现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有何意义?(学生讨论)(三)对西域的管理秦朝疆域图.图片展示:秦朝疆域图汉朝疆域图汉朝疆域图教师提问:对比秦汉两朝的疆域,你发现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与秦朝疆域相比,西汉疆域多了西域。.教师提问:西汉政府是怎样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的?学生回答: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教师提问:西域都护的职责是什么?其设置有何重要意义?学生回答:职责:西域都护是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负责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教师引导:讲述“投笔从戎”的故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1页,了解班超的生平事迹。.教师提问:班超出使西域立下了怎样的功劳?学生回答:班超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班超在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虽未到达,但此行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班超得到西域各国的信任,经营西域30多年。班超去世后,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三、课堂总结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商业的通道,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西汉王朝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经营,设置了西域都护,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张骞与班超出使西域,为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板书设计◊张骞通西域[西域的地理概念(张骞通西域沟通中外文明的“张骞通西域[西域的地理概念(张骞通西域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西域都护的设置(班超经营西域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目标0.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对中医学的贡献,《史记》的作者与主要内容,道教和佛教的传播与发展等,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识读《居延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造纸工艺流程图》,了解这些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学习张仲景、司马迁等人为了理想,面对挫折,坚韧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教学难点】道教和佛教。◊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今天纸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你知道在纸发明以前,古人是在什么上面写字的吗?谁为造纸工艺的改进作出了杰出贡献?造纸的工艺流程是怎么样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二'新课讲授(一)造纸术的发明.教师提问:纸问世之前,古人的书写材料有哪些?为什么后人用“册”“编”“卷”来称书籍的篇幅?学生回答:纸问世之前,古人把文字刻画、书写在甲骨和简帛上面,或铸刻在青铜器上面。因为秦汉时期的公文往来、私人书信以及典籍等都用简帛写成,后人用“册”“编”“卷”来称书籍的篇幅,就是从简的编连方式和存放特点得来的。教师讲解:简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帛虽然轻,但价格昂贵。人们使用起来受到很大限制。.材料展示:右图所示是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绘有地图的纸,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纸。教师讲解:通过阅读以上图文资料可知,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但这种麻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教师提问: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造纸工艺,他是以什么为原料造纸的?学生回答: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教师引导:观察教材第73页《造纸工艺流程图》,了解造纸流程。教师总结:蔡伦造的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蔡伦改进造纸技术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图片展不:造纸术传播示意图教师提问:这幅地图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明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二)张仲景和华佗.教师讲解: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两汉时期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诊断和治疗的手段更加先进,并建立起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74〜75页,了解张仲景的事迹及其医学成就。张仲景是如何编著《伤寒杂病论》一书的?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学生回答:张仲景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主要内容: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教师总结: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75页,说说华佗的医学贡献。学生回答: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三)历史巨著《史记》.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75页,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姓名司马迁生活年代汉武帝时期职业太史令个人经历(1)少年时,饱读书籍(2)青年时,游历名山大川,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搜集历史资料(3)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书(4)继任太史令后,因仗义执言,遭受酷刑,发愤著述主要作品《史记》.教师提问:通过对司马迁个人经历的了解,你认为他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学生回答:勇敢地面对人生的苦难,坚忍不拔地实现自己的志向。.教师讲述:《史记》被称为“实录”“信史”,它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