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第章肝脏生物化学优质版课件_第1页
生物化学第章肝脏生物化学优质版课件_第2页
生物化学第章肝脏生物化学优质版课件_第3页
生物化学第章肝脏生物化学优质版课件_第4页
生物化学第章肝脏生物化学优质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化学第章肝脏生物化学(优选)生物化学第章肝脏生物化学第十二章肝脏的生物化学肝脏的解剖特点双重的血液供应:肝动脉、门静脉丰富的肝血窦:约400m2两条输出通道:肝静脉、胆道含有数百种酶,“人体化工厂”(一)解剖学特点双重血液供应腹主动脉的分枝肝动脉氧

门静脉

营养双重输出管道肝静脉

代谢降解物

下腔静脉胆道系统

脂溶性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体外

(二)肝脏的显微结构特点★亚细胞结构★组织结构(三)细胞的再生

—很强的代偿能力再生能力(四)肝细胞在化学组成上特点:有繁多的酶系。案例12-1排入肠道的胆汁酸约95%被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结合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道肝细胞对胆红素有极强的亲和力,肝细胞膜表面有结合胆红素的特异受体---载体蛋白:Y蛋白、Z蛋白与胆红素形成复合物,并进入滑面内质网,在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的作用下,生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结合胆红素(见下反应)结合反应:葡萄糖醛酸、硫酸、其极性增加,水溶性增强,易于排出体外。肝细胞对胆红素有极强的亲和力,肝细胞膜表面有结合胆红素的特异受体---载体蛋白:Y蛋白、Z蛋白与胆红素形成复合物,并进入滑面内质网,在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的作用下,生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结合胆红素(见下反应)VB1、VB6、VB12肝细胞分泌的液体,含有胆汁酸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占固体成分50%~70%)粘蛋白、酶、尿素和无机盐等。胆红素在肝细胞中的结合酯酶、酰胺酶、糖苷酶分布于胞液。关键酶:胆固醇7α-羟化酶肠肝循环(2)单胺氧化酶系:●增加胆红素的水溶性,利于运输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严重受损,摄起与转化能力下降,直接和间接胆红素均增加胆汁酸回收↓,其生物合成↑随胆汁入肠,肠菌作用水解初级胆汁酸: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的胆汁酸参与还原反应的酶主要有:阻塞性黄疸:胆道阻塞,直接胆红素不能随胆汁排出,胆红素反流入血

肝脏的生物化学功能排泄功能:胆汁酸、胆红素、氨等物质代谢功能:糖、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激素等生物转化:非营养物物质的转化第一节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在糖代谢中的作用在脂代谢中的作用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在激素代谢中的作用糖代谢中的作用

异常的表现呢?维持血糖恒定肝糖原合成肝糖原分解糖异生肝细胞对胆红素有极强的亲和力,肝细胞膜表面有结合胆红素的特异受体---载体蛋白:Y蛋白、Z蛋白与胆红素形成复合物,并进入滑面内质网,在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的作用下,生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结合胆红素(见下反应)脂溶性、橙黄色、有毒性作用在肠道中胆素原(10%~20%)可被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再分泌排入肠道铁卟啉类化合物在体内分解代谢产物的总称.第四节胆色素代谢(重点)胆素原被氧化成尿胆素、粪胆素等●增加胆红素的水溶性,利于运输血清胆红素TB>1mg/dl(17.δ-胆红素的实质是与血清清蛋白紧密结合的结合胆红素。随胆汁入肠,肠菌作用水解胆红素是非极性脂溶性物质,在血液中以胆红素-清蛋白(未结合胆红素)形式运输肝病初期,δ-胆红素与血清中其他两种胆红素一起升高,但肝功能好转时它的下降较其他两种为缓慢,从而使其所占比例升高,有时可高达60%。对脑的毒性作用大无体内代谢产生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补充肝合成胆汁酸能力的不足和人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要。光胆红素胆汁酸回收↓,其生物合成↑体内胆红素生成过多,或肝摄取、转化、排泄过程发生障碍等引起血浆胆红素浓度升高——高胆红素血症。7α-羟化酶(限速酶)受肠道回收胆汁酸含量的反馈调节排入肠道的胆汁酸约95%被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结合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道肠肝循环三、胆红素在肝中的转变脂代谢中的作用脂类消化、吸收合成、分解胆汁酸盐酮体胆固醇脂肪酸脂蛋白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

尿素生成合成血浆蛋白质清蛋白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吸收、贮存运输、代谢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VA、VK、VB1、VB6、VB12辅酶组成激素代谢中的作用激素灭活主要器官肝病时激素灭活能力异常表现(一)概念机体将非营养物质经氧化、还原、水解或结合等代谢转化,使其极性(或水溶性)增加,易于随尿或胆汁排出。这种化学处理过程称为生物转化作用一、生物转化的概念与生物学意义

第二节肝脏生物转化作用非营养物质----一、生物转化的概念与生物学意义既不能作为建造组织细胞的原料,也不能彻底氧化分解供能的物质1.体内代谢产生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2.外界进入人体的各种异物(二)非营养物质的转化(三)生物转化的部位肝脏是生物转化作用的主要器官。(四)生物转化的生理意义生物转化大部分解毒,小部分致毒或致癌一、生物转化的概念与生物学意义

二、

生物转化反应的主要类型

第一相:氧化、还原、水解反应第二相:结合反应结合反应:葡萄糖醛酸、硫酸、酰基化、谷胱甘肽、甘氨酸1.氧化反应(1)加单氧酶系:又称混合功能氧化酶系RH+NADPH+H++O2ROH+NADP++H2O氧化多发生化合物的C,N,S等原子上,生成羟基、多羟基、环氧化合物等NCH3CH3OOHOHCHOCH3NHOCH2OOHONCH3OHOHO可待因的氧化反应可待因氧化(羟化)(分解)吗啡RCH2NH2+O2+H2O胺氧化酶RCHO+NH3+H2O21.氧化反应(2)单胺氧化酶系: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属黄素蛋白酶(3)脱氢酶系:CH3CH2OHCH3CHO

醇脱氢酶NAD+NADH+H+醛脱氢酶

H2O+NAD+NADH+H+CH3COOH存在于肝细胞胞液及微粒体中CONHCH2CH2SO3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胆素原的肠肝循环一、胆汁酸分类、代谢与生理功用生成羟基、多羟基、环氧化合物等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转运存在于肝细胞胞液及微粒体中胆红素在肝细胞内的转变铁卟啉类化合物在体内分解代谢产物的总称.7α-羟化酶(限速酶)受肠道回收胆汁酸含量的反馈调节四、胆红素在肠道中的变化

和胆色素的肠肝循环反应大多在肝微粒体,胞液或线粒体中进行清蛋白分子有胆红素高和低亲和力部位关键酶:胆固醇7α-羟化酶甲状腺激素激活胆固醇侧链氧化酶系(二)胆红素在肝细胞中的转化其极性增加,水溶性增强,易于排出体外。VB1、VB6、VB12●限制胆红素自由透过生物膜,避免其对细胞的毒性(如胆红素脑病或核黄疸)肝细胞分泌的液体,含有胆汁酸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占固体成分50%~70%)粘蛋白、酶、尿素和无机盐等。第三节胆汁与胆汁酸的代谢脂溶性、橙黄色、有毒性作用2.还原反应参与还原反应的酶主要有:硝基还原酶偶氮还原酶还原硝基还原酶

氯霉素氯霉素还原产物酶存在于肝微粒体中酯解H2O+HOCH2CH2N(C2H5)23.水解反应酯酶、酰胺酶、糖苷酶分布于胞液。普鲁卡因对氨基苯甲酸二乙氨乙醇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乙酰基结合其他:甲基、GSH、Gln等的结合(四)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

一些非营养物质的极性基团能与基团结合,使其生物活性、分子大小、溶解度等发生改变。

反应大多在肝微粒体,胞液或线粒体中进行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四)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1.葡萄糖醛酸结合UDPGAUDP肝微粒体肝微粒体

苯甲酸苯酚苯-β-葡萄糖醛酸苷(醚型)苯甲酰-β-葡萄糖醛酸苷(酯型)COOHPAPSPAP(四)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2.硫酸结合OHO3SOOHO硫酸转移酶雌酮雌酮硫酸酯CH3CO~COA乙酰转移酶COASH(四)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3.酰基结合磺胺乙酰磺胺NH--CCH3SNH2OOO反应类型的多样性解毒与致毒的两重性三、生物转化作用的特点

转化反应的连续性第二相反应第一相反应肝生物转化的酶分类酶第三节胆汁与胆汁酸的代谢一、胆汁

肝胆汁、胆囊胆汁二、胆汁的成分胆汁酸盐、酶类胆汁酸盐作用胆汁---

肝细胞分泌的液体,含有胆汁酸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占固体成分50%~70%)粘蛋白、酶、尿素和无机盐等。第三节胆汁酸的代谢分肝胆汁和胆囊胆汁分泌液:排泄液:胆汁酸盐与脂类消化有关将某些代谢和生物转化的产物输送到肠道排出两种胆汁的比较(了解)(一)、胆汁酸的分类一、胆汁酸分类、代谢与生理功用初级胆汁酸: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的胆汁酸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在肠道中受肠菌作用生成的胆汁酸游离胆汁酸结合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胆汁酸盐名称由来所有胆汁酸都以钠盐或钾盐存在之故(二)肝脏的显微结构特点参与还原反应的酶主要有:一、生物转化的概念与生物学意义VB1、VB6、VB12排入肠道的胆汁酸约95%被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结合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道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酯酶、酰胺酶、糖苷酶分布于胞液。光胆红素胆汁酸回收↓,其生物合成↑在肠道中胆素原(10%~20%)可被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再分泌排入肠道对脑的毒性作用大无结合反应:葡萄糖醛酸、硫酸、初级胆汁酸--在肝细胞合成的胆汁酸初级胆汁酸--在肝细胞合成的胆汁酸(四)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四)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胆素原被氧化成尿胆素、粪胆素等双重的血液供应:肝动脉、门静脉这种化学处理过程称为生物转化作用一些非营养物质的极性基团能与基团结合,使其生物活性、分子大小、溶解度等发生改变。[胆红素-清蛋白](四)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游离胆汁酸结合胆汁酸初级胆汁酸胆酸甘氨胆酸牛磺胆酸鹅脱氧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次级胆汁酸脱氧胆酸甘氨脱氧胆酸牛磺脱氧胆酸石胆酸甘氨石胆酸牛磺石胆酸胆汁酸的分类

初级胆汁酸--在肝细胞合成的胆汁酸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在肠管中受细菌作用生成的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及其在肝中生成的结合产物人胆汁中的胆汁酸以结合型为主,且均以钠盐或钾盐的形式存在第3节胆汁酸的代谢二、初级胆汁酸的生成由胆固醇合成在肝实质细胞受7α羟化酶(限速酶)催化,胆固醇经还原、羟化、侧链断裂等生成24碳的初级胆汁酸及其对应的结合胆汁酸初级胆汁酸的合成合成原料:胆固醇部位:肝细胞微粒体、胞液、线粒体关键酶:胆固醇7α-羟化酶二、初级胆汁酸的代谢CH3CH3CH3OHCH3CH37α羟化酶[O]胆固醇(限速步骤)7α羟胆固醇7α羟4胆固烯3酮3羟脱氢双键转位CH3CH3OHCH3CH3CH3OH73胆固醇7α羟胆固醇7α羟4胆固烯3酮7α,12α二羟4胆固烯3酮3α,7α,12α三羟5β胆烷酸胆酰CoA胆酸3α,7α二羟5β胆烷酸鹅脱氧胆酰CoA鹅脱氧胆酸游离型初级胆汁酸的合成HOOHOH7123HCONHCH2COOH甘氨酸CoASH牛磺酸CoASH初级结合型胆汁酸的生成甘氨胆酸牛磺胆酸胆酰辅酶AHOOH73HCO-SCoA12OHHOOH73HCONHCH2CH2SO3H

OH12[胆红素-清蛋白]这种化学处理过程称为生物转化作用肝细胞对胆红素有极强的亲和力,肝细胞膜表面有结合胆红素的特异受体---载体蛋白:Y蛋白、Z蛋白与胆红素形成复合物,并进入滑面内质网,在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的作用下,生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结合胆红素(见下反应)反应大多在肝微粒体,胞液或线粒体中进行初级胆汁酸: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的胆汁酸结合反应:葡萄糖醛酸、硫酸、肠肝循环结合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严重受损,摄起与转化能力下降,直接和间接胆红素均增加肝胆汁、胆囊胆汁存在于肝细胞胞液及微粒体中阻塞性黄疸:胆道阻塞,直接胆红素不能随胆汁排出,胆红素反流入血胆红素的来源生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胆红素-清蛋白]胆红素-Y蛋白或胆红素-Z蛋白运至滑面内质网后进入本阶段初级胆汁酸: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的胆汁酸光胆红素二、初级胆汁酸的代谢脂溶性、橙黄色、有毒性作用关键酶:胆固醇7α-羟化酶(三)细胞的再生

—很强的代偿能力再生能力第三节胆汁与胆汁酸的代谢HOOH73HCO-SCoAHOOH73HCONHCH2COOH甘氨酸CoASH牛磺酸CoASH初级结合型胆汁酸的生成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酰辅酶AHOOH73H

CONHCH2CH2SO31.7α-羟化酶(限速酶)受肠道回收胆汁酸含量的反馈调节初级胆汁酸合成的调节胆汁酸回收↑,其生物合成↓胆汁酸回收↓,其生物合成↑2.甲状腺激素激活胆固醇侧链氧化酶系3.VitC与P450合成有关,故可促进胆汁酸的合成

故口服消胆胺,甲亢,充分供应VitC可促进胆汁酸合成,从而降低胆固醇初级结合型胆汁酸三、次级胆汁酸的生成随胆汁入肠,肠菌作用水解牛磺酸甘氨酸初级游离型胆汁酸次级游离型胆汁酸7α羟基肠菌作用(脱氧胆酸、石胆酸)HO73HCOOHHOOH7123HCOOH7-脱氧胆酸石胆酸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排入肠道的胆汁酸约95%被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结合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道作用:

补充肝合成胆汁酸能力的不足和人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要。6~12次肠肝循环胆汁酸的肠肝循环1.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四、胆汁酸的生理功能2.防止胆石形成胆汁酸有亲水基团:羟基,羧基,磺酰基胆汁酸有疏水基团:烃核,甲基因此可降低脂和水相之间的表面张力

可助于脂类的消化,吸收和维持胆汁中胆固醇的溶解

胆汁中胆汁酸盐和磷脂酰胆碱,可防止胆固醇结晶沉淀形成结石铁卟啉类化合物在体内分解代谢产物的总称.第四节胆色素代谢(重点)定义胆红素(主要)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等化合物Hb(80%)铁卟啉酶类(20%)第四节胆色素的代谢胆色素

除胆素原外均有色、随胆汁排出体外。胆红素是胆汁中的主要色素,胆色素代谢是以胆红素为中心。胆红素

脂溶性、橙黄色、有毒性作用本节主要讲授胆红素的来源生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胆红素的运输(血液)胆红素在肝细胞内的转变胆红素在肠道中的变化及胆素原的肠肝循环血清胆红素与黄疸铁卟啉化合物主要来源于血红蛋白分解一、胆红素的来源与生成(二)胆红素的来源(二)胆红素的生成血红素胆绿素珠蛋白胆红素(醇式)血红蛋白O2血红素加氧酶NADPH+H+胆红素(酮式)COFe微粒体胆绿素还原酶NADPH+H+胞液网状内皮系统衰老红细胞故口服消胆胺,甲亢,充分供应VitC可促进胆汁酸合成,从而降低胆固醇所有胆汁酸都以钠盐或钾盐存在之故CONHCH2CH2SO3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肝细胞对胆红素有极强的亲和力,肝细胞膜表面有结合胆红素的特异受体---载体蛋白:Y蛋白、Z蛋白与胆红素形成复合物,并进入滑面内质网,在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的作用下,生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结合胆红素(见下反应)被吸收的胆素原少量经血液循环入肾随尿排出,氧化成尿胆素。参与还原反应的酶主要有: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严重受损,摄起与转化能力下降,直接和间接胆红素均增加每升血浆的清蛋白结合342~427.胆素原被氧化成尿胆素、粪胆素等ROH+NADP++H2O氧化多发生化合物的C,N,S等原子上,初级胆汁酸: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的胆汁酸游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肝细胞对胆红素有极强的亲和力,肝细胞膜表面有结合胆红素的特异受体---载体蛋白:Y蛋白、Z蛋白与胆红素形成复合物,并进入滑面内质网,在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的作用下,生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结合胆红素(见下反应)VB1、VB6、VB12双重的血液供应:肝动脉、门静脉7α-羟化酶(限速酶)受肠道回收胆汁酸含量的反馈调节●增加胆红素的水溶性,利于运输脂溶性、橙黄色、有毒性作用一、生物转化的概念与生物学意义光胆红素胆红素是非极性脂溶性物质,在血液中以胆红素-清蛋白(未结合胆红素)形式运输意义:●增加胆红素的水溶性,利于运输●限制胆红素自由透过生物膜,避免其对细胞的毒性(如胆红素脑病或核黄疸)清蛋白分子有胆红素高和低亲和力部位

每升血浆的清蛋白结合342~427.5μmol而血浆胆红素浓度1.7~17.1μmol/L(0.1~1mg/dl)正常人尿中无未结合胆红素,Why?说明什么?二、胆红素的运输血浆[胆红素-清蛋白]

竞争性有机阴离子[清蛋白]↑[胆红素]脂性膜细胞[胆红素-脂类][胆红素]血浆胆红素-清蛋白的浓度变化关系三、胆红素在肝细胞内的转变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胆红素在肝细胞中的结合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排泄三、胆红素在肝中的转变

肝细胞对胆红素有极强的亲和力,肝细胞膜表面有结合胆红素的特异受体---载体蛋白:Y蛋白、Z蛋白与胆红素形成复合物,并进入滑面内质网,在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的作用下,生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结合胆红素(见下反应)(一)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未结合胆红素清蛋白胆红素胞膜特异受体摄取Y蛋白或Z蛋白复合物肝血窦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二)胆红素在肝细胞中的转化胆红素-Y蛋白或胆红素-Z蛋白运至滑面内质网后进入本阶段UDPGUDPG脱氢酶UDPGA2NAD+2NADH+2H+UDPGT----UDPGAUDPUDPGTM:-CH2胆红素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结合胆红)(三)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排泄肝细胞中结合胆红素毛细胆管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转运机理仍不清楚四、胆红素在肠道中的变化

和胆色素的肠肝循环

细菌β-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脱去葡萄糖醛酸基,并逐步还原,生成一类无色的胆素原胆素原被氧化成尿胆素、粪胆素等(见下反应)(二)胆红素在肝细胞中的转化(四)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关键酶:胆固醇7α-羟化酶阻塞性黄疸:胆道阻塞,直接胆红素不能随胆汁排出,胆红素反流入血溶解度脂溶性水溶性●增加胆红素的水溶性,利于运输胆红素的来源生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2)单胺氧化酶系: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被吸收的胆素原少量经血液循环入肾随尿排出,氧化成尿胆素。三、胆红素在肝中的转变酯酶、酰胺酶、糖苷酶分布于胞液。将某些代谢和生物转化的产物输送到肠道排出初级胆汁酸--在肝细胞合成的胆汁酸(四)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增加胆红素的水溶性,利于运输CONHCH2COOH被吸收的胆素原少量经血液循环入肾随尿排出,氧化成尿胆素。(三)细胞的再生

—很强的代偿能力再生能力第3节胆汁酸的代谢肝细胞对胆红素有极强的亲和力,肝细胞膜表面有结合胆红素的特异受体---载体蛋白:Y蛋白、Z蛋白与胆红素形成复合物,并进入滑面内质网,在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的作用下,生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结合胆红素(见下反应)排泄功能:胆汁酸、胆红素、氨等尿胆素原中胆素原粪胆素原肠道细菌对胆红素的降解葡萄糖醛酸胆红素胆红素葡萄糖醛酸+2H+4H+6H+12H肠道细菌+8H-2H-2H-2H尿胆素中胆素粪胆素胆素(有色)尿胆素原粪胆素原尿胆素粪胆素胆素原(无色)(一)胆红素在肠道中的变化(还原)

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在肠道中胆素原(10%~20%)可被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再分泌排入肠道

被吸收的胆素原少量经血液循环入肾随尿排出,氧化成尿胆素。(见下图)10~20%胆素原门静脉重新吸收胆素原胆素排泄体循环原型80%~90%每天排0.6~4mg(二)胆素原肠肝循环生理意义胆素原可大部排出

胆色素代谢图微粒体五、血清胆红素与黄疸1.血清胆红素TB>1mg/dl(17.1μmol/L)游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溶解度脂溶性水溶性与葡萄醛酸结合未结合结合经肾可随尿排出不能能通透细胞膜对脑的毒性作用大无与重氮试剂反应慢、间接快、直接直接胆红素、肝胆红素别名间接胆红素、血胆红素第三种胆红素:δ-胆红素

δ-胆红素的实质是与血清清蛋白紧密结合的结合胆红素。正常血清中其含量占总胆红素的20%~30%。其出现可能与肝脏功能成熟有关。肝病初期,δ-胆红素与血清中其他两种胆红素一起升高,但肝功能好转时它的下降较其他两种为缓慢,从而使其所占比例升高,有时可高达60%。2.黄疸体内胆红素生成过多,或肝摄取、转化、排泄过程发生障碍等引起血浆胆红素浓度升高——高胆红素血症。

胆红素在血中大量聚集到一定浓度,向组织扩散,使其巩膜和皮肤黄染——黄疸。

光胆红素

新生儿黄疸治疗时用蓝光照射未结合胆红素经强烈蓝光(400~450nm)照射,光照异构作用,产生光胆红素.其极性增加,水溶性增强,易于排出体外。

3.黄疸的类型及特征溶血性黄疸:红细胞大量破坏,胆红素产生过多,血中间接胆红素增多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