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足石刻景区北山摩崖造像_第1页
重庆大足石刻景区北山摩崖造像_第2页
重庆大足石刻景区北山摩崖造像_第3页
重庆大足石刻景区北山摩崖造像_第4页
重庆大足石刻景区北山摩崖造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大足石刻景区北山摩崖造像北山摩崖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造像题材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阶教、净土宗等。这些造像题材都是在当时民间极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中页(晚唐、五代、两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公元9世纪末的晚唐造像题材有12种类型,以观音及观音、地藏合龛和阿弥陀佛胁侍观音、地藏居多。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第5号毗沙门天王龛、第9号千手观音龛、第10号释迦牟尼佛龛、第51号三世佛龛、第52号阿弥陀佛龛等都是其代表作品。尤其是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刻"西方三圣"、"三品九生"、"未生怨"、"十六观"及伎乐天人、楼台亭阁等;人物造像539身,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国石窟同类题材造像中首屈一指。公元10世纪中叶的五代造像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这一时期造像最多的地区,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造像题材有18种,出现了药师经变、陀罗尼经幢等新内容。其艺术特点是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纹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如第53号的佛、菩萨像,既有唐代雕刻的丰满古朴,又具宋代造像的修长身躯。第273号的千手观音及其侍者、第281号的东方药师净土变相等,薄衣贴体颇具唐风,仪容秀丽又似宋刻。公元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中叶的宋代造像题材广泛,多达21种,尤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建于公元1142~1146年间的第136号转轮经藏窟。该窟造像以恬静的面部刻划反映其内心之宁静,以玲珑的衣冠显其身份的高贵。以线造型,线面并重,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璎珞蔽体,飘带满身,花簇珠串,玲珑剔透,装饰味浓;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认为。quot;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其它如第125号数珠手观音、第113号和第133号水月观音、第155号孔雀明王窟、第177号泗洲大圣龛、第180号十三观音变相窟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珍品。这些造像的形象、姿态、性格、神情以至衣褶、饰物等,皆耐人寻味;组合变化丰富,刻工精美,步步移,面面观,出人意料的意境层出不穷。北山摩崖造像中,现存碑碣7通。其中,刻于公元895年的《韦君靖碑》,具有补唐史的重要价值;刻于公元1163~1189年间的《赵懿简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所书,为书法艺术之珍品;二十二章《古文孝经碑》,则被史家们称之为"寰宇间仅此一刻"。此外,还存有题刻、诗词17件,造像记77件。对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石窟断代分期、历史人物等的第二篇:崇龛镇千佛寺摩崖造像“早于大足石刻”崇龛镇千佛寺摩崖造像“早于大足石刻”2011年8月11日,崇龛镇薛家村张家湾采石场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暴露出的古代佛教摩崖造像。经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文物考古专家组鉴定:崇龛镇千佛寺摩崖造像属中型石窟,时代应属唐代。专家组认为。崇龛镇千佛寺摩崖造像是重庆地区少见的唐代石刻,时代早于大足石刻,是我市石窟寺类文物的重大发现,具有重大的文物价值。该处摩崖造像保持较好,造像题材丰富、雕刻精美,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对研究西南地区石窟艺术,以及佛教史的发展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根据上级部门及专家组的意见,崇龛镇一是通知施工单位,停止在千佛寺摩崖造像涉及范围内的施工行为。进一步采取措施,做好千佛寺摩崖造像的保护工作。二是积极配合县文管所做好千佛寺摩崖造像的清理、揭露工作。三是立即进行县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目前,崇龛镇千佛寺摩崖造像清理、揭露工作正有序进行。第三篇:案例解析3:大足石刻观音面部造像艺术大足石刻观音面部造像艺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各位来自江西的游客朋友们,欢迎来到大足石刻参观游览。这里的5万余尊宗教石刻造像,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并陈,始建于唐,盛于两宋,成为中国石窟艺术晚期的杰出代表。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品味这些不再以佛经为评判标准的造像,了解中国石窟艺术生活化的过程。请看北山佛湾第180窟,建于宋代的十三观音变相。“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诗中描述了这种“柳叶细眉”。这种用黑色颜料画出的黑色细长眉,十分流行,极富东方神韵。流行也是多元的,另一种八字眉,也叫鸳鸯眉,眉头钝如锲形,眉尾尖,中间没有眉峰,显得细长,据称是唐明皇令画工所作的十眉图之一。佛的慈悲,还得益于工匠对佛像眼部的刻画,因此大多数佛像都是以瞑目的形态出现,寓意禅定,悲悯众生。这里的观音造像,通过刻画下眼帘向里收,显得皮肤紧致,充满了朝气与活力,称为少女像。还有另一种处理方式,把眼帘加大,同时眼角和眼尾几乎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再画上眼仁,透露出一种慈祥的母性光辉。从观音的眉眼刻画上来说,活生生是一位少女或一位中年妇女的形象。鹅蛋脸,中国美女面庞的标志。大家请看这一尊观音,面庞俊秀、垂目细眉、鼻棱小口,显得平静祥和。同样是这种脸型的还有此窟中的其他观音像,均是观音的化身屹立在主像四周,好似同一个人或同一群人开展出来的龛窟。同时从造型尺寸来看,中央主尊与两旁胁侍大小样貌相当,无主次之分。这说明她们之间的地位不再有差别,一视同仁,这种思想,为大足开凿的儒释道三教合龛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最后来看看这些观音的嘴唇,总体上来说是娇小的,唇形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嘴形小巧圆润且突出,口中好似含了一个小球,唇口欲开,欲言又止。为了体现丰满圆润的特点,下嘴角向后收并藏在上嘴角里,肌肉的上下掩盖关系交代得十分清楚自然。这种写实的表现手法,证明宋代的工匠,可以熟练、准确地表达出人体的骨骼和肌肉,这并不亚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对形体的认识。。。观音造像,在我国经历了从男身到女身、从神圣到世俗的转变。这种变化符合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性格特点。所以以宋代造像为主的大足石刻观音造像,其面部更具有东方女性的艺术美。它充分表达了人类对美的追求,这里的美也多了一份人情味和亲切感。工匠们把佛教艺术中美的理想,和日常生活中美的现实,成功地结合在一起。这1些典型的中国美女,早已脱去外来风格的影响,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形象,体现出民众对宗教信仰的包容,标志着佛教已经完成中国化、世俗化。好,请各位嘉宾随我前往下一龛造像,继续领略大足石刻的东方神韵。。。第四篇:黄以元与泉崮山摩崖石刻黄以元与泉崮山摩崖石刻费县石井镇泉崮山后西侧崖壁上有一石刻内容为。"进功崮琴床鹤窠"面积大约3㎡,根据文字推知年代是中华民国时期,具体内容不详,但字迹有的还十分清晰,如果你有兴趣可以亲临现场实地考察。从字里行间隐约可以读出与泉崮山发生的战事关,有人考证石刻为黄以元撰文并书写。黄以元(1864一1944年),字馥棠,滕县城关镇人,廪贡生。少年家贫,父母勉强供他上私塾。成年后,一边帮助父母种田、卖面,一边刻苦学习,终于学有所成,考中廪生。从二十多岁开始教私塾,一生从事教育事业。他爱国兴教、学识渊博、热心公益、精于书法、积极宣传抗日,自觉保护文物,是当时德高望重的著名绅士。他的许多事迹,至今仍在人民群众中间流传。这里仅记录群众中口碑相传的几件事,便可想见他的为人。一、慷慨捐地,建校兴学,义名传遍四面八方上世纪初,滕县没有一所象样的学校,只有几处私塾。1926年,美国传教士赫士伍来滕县传教、办学校,苦于没有场地。那时,农民都把土地当作命根子,寸土必争,亲兄弟都不肯相让分毫,把土地作为祖宗家业世代相传。当此之际,黄以元先生识大体,顾大局,慷慨捐出自己家中来之不易的土地,由此建成了华北神学院,位置在现在滕州一中老校东段,他的义举,受到父老乡亲的广泛赞扬,纷纷称颂他古道热肠、造福乡里,是“华北新文化的倡导者”。学校建成时,公议为他立功德碑,碑文是:“神性显于人衷,慕善众所佥同。深感黄君馥棠,蓄志力挽颓风。慨捐校基东段,备见储才之诚。接受建筑而用,爰为勒石以铭。主后一九二六年立。”石碑至今犹存,珍藏在滕州市一中东校。由于他人品好,学识渊博,又写得一手好字,被美国传教士赫士伍视为挚友,并聘他担任华北神学院院长。后来,华北神学院改为新民学校,他又被新民学校聘为教师。该校几经变迁,解放后成为滕县一中,一直到现在,滕州市一中扩建新校后,该校仍然作为滕州市一中老校,为滕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二、积极抗日,出资出力,是著名“滕县抗日三老”之一抗日战争爆发,他义愤填膺,日寇制造济南“五卅惨案”后,他把校名改为“五卅小学”,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学生达600多人。1938年,日军侵略滕县时,黄以元以70高龄,在学生和群众中宣传抗日,积极支持王铭章师长率部保卫滕县,与日军作战,组织群众给部队烧水做饭,送弹药、抬担架,表现了极大的爱国热情。据中国文史出版社刊行的《徐州会战大事记》载:1938年,日本侵略军沿津浦铁路南下,兵临滕县,黄馥棠挺身而出,随我军政工人员赴乡间宣传抗日。在此期间,他既出资,又出力,还以诗文为刀,鼓舞士气,誓不附逆,其情感人,同沙印才、张守谦先生并称“滕县抗日三老”。台儿庄大战后,黄馥棠还特作《七律》一首赠送川军将帅:《台儿庄序战之滕县保卫战》“天上遥瞻节钺临①,安危须仗老谋深②。晋文攘楚先三舍③,忠武服蛮倚七擒④。中府一朝诛贰竖⑤,阳光普照靖群阴。川军将帅皆韩岳⑥,岂有神州竟陆沉。”诗中对抗日将士给予热情的赞扬、寄予殷切的期望,对抗日战争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三、保护国宝,贡献文物,被誉为“汉画像石保护神”黄以元学识渊博,深知文物收藏价值。他热爱收藏,广收金石器物,把文物收藏作为一项爱好。民国18年(1929)春,他于耕田时获得三块汉画像石,以他的学识,他深知这些汉画像石都是国宝,价值连城,但是,他毫不犹豫,全部赠给时任山东图书馆金石保存所所长的王献唐先生,为滕州早期出土汉画像石的保护作出杰出的贡献。王献唐先生在《汉画石刻忆录》稿本中《跋滕县新出汉画石搨本》云:“滕县宏道院19年(1930)3月17日建筑房屋,掘出汉画九石,余奉令往查,经商洽结果,该院尽以所得画石移赠本馆。前此邑人黄馥棠先生,于18年(1929)春间,耕田获得三石,亦一并见赠„„.”。1934年,黄以元又在滕县城北三十里黄家岭获得汉画像石22方,用牛车运至所在小学,进行整理、收藏,并且精制拓片21张捐给前齐鲁大学收藏,后来齐鲁大学移交给山东省博物馆。据山东省博物馆资料载:“滕县龙阳店汉画拓片,这是早年在滕州出土,为东汉晚期石,大部分存山东省博物馆。这部分画像石我馆利用较多,常制作拓片用于展览和研究。”其中《冶铁、耕耘图》写入《中国农业科技史》。日寇占领滕县时,黄以元恐国宝被日寇所掠夺,将全部画像石窑藏在地下,日寇四处搜查,未能得逞。该批画像石历经劫难,得以保存完好,后来全部捐献给国家,现均存放于滕州市汉画像石馆。四、急公好义,热心公益,言行堪称楷模黄以元急公好义,热心公益,有口皆碑。凡是公益之事,他总是挺身而出,当仁不让。清末年间,曾有一个乞丐,名叫芮包欢,事母至孝,以身殉母,此孝行感动乡邻,惊动县府。为表彰其孝道,黄以元和当时知名文士满秋石、颜逢甲举人共同为其撰写碑文纪念。黄以元先生擅长书法,但轻易不给人写,这次不仅自动为其书写,还感慨赋诗曰:“漠漠石碑值几何,孝丐义举价千金。殉母至孝惊天地,醇醇懿风饷后人。”在他感召下,乡贤富绅集资立碑,教育后人。1997年春,该碑由郝屯村村委存放在村委大院,至今犹存。1911至1918年,美籍牧师申乐道、道德贞、道雅伯、狄乐播等相继来滕,既传教,又从事慈善事业。尤其是道德贞女士,一边传教布道,一边在滕县及周边地区,把流落荒野的麻风病人接到自己创办的医院治疗。道德贞亲自给麻风病人擦拭伤口,和病人亲如兄弟姐妹。这些麻风病患者,连父母家人都不愿接近,生不如死。得到道德贞的精心治疗,感激之情难以言表。1935年,当时住院的140多名病人志愿集资,要立“纪德碑”表达感激之情。他们请黄以元先生撰写碑文,黄先生当仁不让,撰写了情真意切的《道女士、张长老、道牧师纪德碑》碑文,至今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感人至深。全文如下:“天下若人,吾等为最贫矣而病;病也,而麻风,形既可丑,气难触人,人纵怜吾,而吾已拒人于千里之外,夫何望哉。美国道德贞女士哀吾之贫而病也,饮食之,衣服之,医药之;吾之易于传染也,宏其宇,净其地,洁新其床被,使吾聚于一处而不复与人接近;哀吾之无依,举安邱张瑞春长老为院长,经纪之,训诲之,而张长老风雨寒暑,昼夜无稍闲,数十年如一日;哀吾之体有养而灵无以培也,举美国道雅伯牧师祈祷研经,而道牧师口讲指画,务为道吾于重生称义成圣之地。是吾不幸于前,今由不幸而得此大幸,岂非上帝之特恩哉。虽然道女士、张长老、道牧师之尽心尽力尽意尽志,而吾等不能生死忘也,爰立碑以纪之。滕邑男女麻风院养病者全体酹金立。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夏月,邑人黄以元敬书,时年六十有五。”石碑正南面刻着“癞感救恩”四个正楷大字,左右两面刻着捐款人名,背面是碑文。石碑原立在。麻风病绝迹后,滕县麻风病院改作它用,2005年石碑犹存,后不知去向。1938年,日寇侵占滕县后,道德贞作为美国公民,多次被日寇驱赶,令其离境。1940年,道德贞到南京为麻风病人筹款时,再次收到日本人发出的劝离警告。她返滕后,将筹集到的教会善款,转交给滕县的黄以元等几位绅士,嘱托他们用这笔钱照顾好医院的麻风病人。道德贞走后,黄以元和几位绅士遵守承诺,用道德贞留下的善款买下医院附近的一大片土地,用租金维持麻风病人的治疗和饮食开支,使滕县麻风病院能正常运转,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据《滕县卫生志》载,新中国成立前后,滕县基督教会医院是山东当时规模最大、收容患者最多的麻风病院,从1918年至1951年,共收容病人1400多人。其中,黄以元功不可没。黄以元作为儒生,非常重视修身、齐家、治国,敦亲睦邻,加强个人修养。1941年,他组织续修北门里宗支《古滕黄氏族谱》,同时,提出进行滕阳黄氏统谱工作,由于日寇入侵,此项工作半途而废。虽然黄先生的愿望未能实现,但是他整理的大量文字资料,给后来修谱统谱提供了依据和方便,赢得了后人的无比敬仰。五、剿匪赈民,济危救困,乡民勒石纪恩德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生灵涂炭。抱犊山区匪患猖獗。他们少则几十人,多则上万人,啸聚山林,走州串府,打家劫舍,作恶多端,民怨深重,时人称盗匪为“马子”。徐庄镇地处深山茂林,交通闭塞,有数十股匪徒隐匿其间。现在,许多老年人一谈起当年“马子”横行乡里,烧杀抢掠,仍然咬牙切齿,痛恨不已。1932年春天,大旱。由于旱灾、匪患,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以刘黑七为首的匪帮被韩复渠清剿收编后,仍有零散匪帮流窜山林,祸害百姓。为了救民于水火,黄以元以一文弱书生,毅然挺身而出,担任滕县清乡剿匪副主任。当年2月,滕县县长赵景文、清乡剿匪副主任黄以元先后两次组织清乡队、民国联庄会800余人,深入山林剿除盗匪余部,所到之处,耳闻目睹村庄废颓、田野荒芜、百姓饥寒交迫、朝不保夕的惨状,赵景文、黄以元忧心重重,为让流亡百姓早日返乡,安居乐业,他们决定发起筹款济民。清末贡生黄以民带头捐款360元,开明绅士杨文卿、叶道溪等各捐100元,社会各界纷纷捐助。当时,徐庄镇张山湾村人张锦湖系青帮“大字辈”掌堂、曾任通海镇守使、两淮搬运使等职,授国民党陆军上将、加杰威将军衔恰巧从上海归乡,慷慨捐款3000元;山东省赈灾委员会苗锡庆又送来赈银2000元,赵景文、黄以元迅速深入灾区,走村入户,挨家发放赈银,共发放赈银5200元,百姓奔走相告,欢欣鼓舞,许多流民纷纷回乡重建家园。黄以元又建言献策:赈民只不过为救急,还必须“修建道路,以利交通;兴办学校,以厚风俗;树艺畜牧,以开财源;通商惠工,以利实业;如是数年,可使凋敝之区立成庶富。”当地乡长陈正寅及乡绅李茂东为感谢赵景文、黄以元剿匪赈民之德,请时任滕县教育局局长王宜齐撰写了《滕县县长赵景文暨清乡副主任黄馥棠纪恩碑》碑文;县长赵景文也亲自撰写《后来其苏》一文,记载剿匪历程及几次剿匪有功人员,并寄托了对乡民的殷殷期望。当年四月,镌刻于梅花山南侧巨石上。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