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广东各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卷文言文阅读题汇集练_第1页
2021学年广东各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卷文言文阅读题汇集练_第2页
2021学年广东各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卷文言文阅读题汇集练_第3页
2021学年广东各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卷文言文阅读题汇集练_第4页
2021学年广东各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卷文言文阅读题汇集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学年广东各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卷【文言文阅读题】汇集练

(2022•广东广州天河区•高一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坡先生墓志铭(节选)

予兄子胳,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

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

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

“即死,葬我高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

日:“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

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通判杭州。公干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

铃辖亢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态,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惨,当奏之

押伴者惧,为之小戢。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自密徒徐。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

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屐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

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挺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铺

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

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

以为恨。孔子谓伯夷、权齐古之贤人,日:“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铭曰:

苏自栾城,西宅于眉。

世有潜德,而人莫知。

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皆迁于南,而不同归。

天实为之,莫知我哀。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执挺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锚/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

民心乃安

B.执挺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锦/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

/心乃安

C.执挺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谷锚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

民心乃安

I

D.执挺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谷锚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

民/心乃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恩,指施恩惠于他人,帝王常对臣属推广封赠,广施仁爱,以示恩典。

B.讣,原指报丧、告丧,也指死者亲属向亲友及有关方面报告丧事用的文书。

C.冠,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古时男子十八岁束发行加冠礼,以示成年。

D.文忠,是古代皇帝封给欧阳修的谥号,文中指苏辙作为后辈对他的敬称。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叙写兄长被赦北归,饱受贬黜奔波之苦,因病去世,既点明其为兄长写墓志铭的缘由,又表

达了对兄长去世的痛惜之情。

B.本文回顾兄长少时读书能够领悟精要,参加科举能撰写文章论述国家刑赏之事,深受欧阳修、梅圣俞

赞赏,表达了对兄长的敬佩。

C.本文通过叙写兄长通判杭州期间,对接待高丽使者官吏的不守礼法、仗势横行进行训斥,并上奏朝廷,

表达了对其政治才能的称赞。

D.本文由“志”和“铭”的两部分构成,格式相对固定,“志”多用散文笔法叙写主人读书、科考等人生经历,

“铭''多用韵文抒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

(2)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5.欧阳修想让苏轼在考试中“冠多士''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2•广东广州四校联考•高一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

得而观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

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

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

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鹏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

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

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子赣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

穷巷。子赣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

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能薄饮食,忍嗜

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鹫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

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

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2

(《史记•货殖【注】列传》,有删改)

【注】货殖: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B.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C.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D.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湖,指江河湖海。《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峋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中的“江湖”即为此义。

B.昆弟,文中指兄弟,后也比喻亲密友爱。陈鸿《长恨歌传》“叔父昆弟皆列位清贵,爵为通侯''中的"昆

弟”即“亲密友爱”的意思。

C.糟糠,文中指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后多用来指曾经共患难的妻子,如《东坡志林・梁

贾说》中的“居富贵者不易糟糠”。

D.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周朝初官至太师,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后封于齐,有太公之称,

俗称姜太公。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货殖生利,要洞悉“时”“用在计然看来,要善于将“时”与“用”二者相对照,了解货物何时为人所需,

货物贵到极点时,就要及时卖出。

B.谋财兴家,应择地、择时、择人。范蠡功成身退后选择陶邑隐居,借助陶邑的位置优势,随机应变,

与时逐利,富有之后,行仁德之事。

C.子赣不仅学业有成,且经商有道,故能平交诸侯。子赣善于贱买贵卖,获利丰厚,他曾结驷连骑,以

束帛之币前往原宪之处炫耀。

D.白圭擅长把握市场行情,捕捉商机,强调随机应变,且能节欲修身,坚守仁德,果敢决断,正确取舍,

其经商之道常被后人效仿。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

(2)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10.根据文意,简要概述句践能够灭吴称霸的原因。

(2022•广东深圳•高一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太宗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

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有言征阿党亲戚者,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无

状,奏曰:“征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帝令彦博让征,

3

且日:“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征入奏: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

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吾己悔之。”征再拜日:“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曰:“忠、

良有异乎?”征曰:“良臣,稷、契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

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纳其言。太宗宴丹

霄楼,酒酣,日:“魏征、王珪,昔在东宫,尽心所事,诚亦可恶。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

人。然征每谏我不从,发言辄即不应,何也?”征对曰:“臣以事有不可,所以陈论,若发言辄应,便恐此

事即行。"帝曰:“但当时且应,更别陈论,岂不得耶?”征日:“昔舜诚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

若臣面从陛下,方别陈论,此即‘退有后言‘。"帝大笑曰:”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适为此耳

征拜谢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

(摘编自《旧唐书》)

文本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

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壁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

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

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

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11.下列对文本一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B.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C.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D.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12.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党,结党营私,徇私枉法。文中是指有人举报魏征偏袒亲戚,有违法之嫌。

B.东宫,太子住的地方。文中代指李建成,魏征在被太宗重用之前曾经侍奉他。

C.三驱,王者田猎之制。指田猎的时候设三面网,留一面不设,以便捕获猎物。

D.垂拱,垂衣拱手,不亲理事务。文中指国君无须多费力气,就可治理好天下。

1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彦博查办魏征被谤之事,尽管查无实据,他依然认为魏征行为失当,理应受责。太宗先接纳了温彦

博的意见,后经魏征辩驳,才醒悟过来。

B.魏征希望做良臣而不做忠臣。在他看来,良臣不仅有美名,而且使国君显扬;忠臣却难逃身死国灭、

徒留空名的下场。太宗认可了他的观点。

C.面对太宗“发言辄即不应”的质疑,魏征引用舜的话进行回应,认为“退有后言'‘不合先贤要求,太宗虽然

认为他举止轻慢但还是称赞他。

D.魏征向太宗谏言,治国应当“十思”,弘扬“九德”,让臣子各尽其能,才能达到垂拱而治的境界,这体现

了魏征直言敢谏、公忠体国的品格。

14.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

4

(2)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15.太宗与魏征为何能形成和谐的君臣关系?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2022•广东佛山•高一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

见者皆服其精妙。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勤县,起

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

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

牧判官,请知常州。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明年,同修起居注,辞之累日。时有

诏舍人院无得申请除改文字,安石争之。语皆侵执政,由是益与之忤,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登

州妇人恶其夫寝陋,夜以刃甑之,伤而不死。狱上,朝议皆当之死,安石独援律辨证之,为合从谋杀伤,

减二等论。帝从安石说,且著为令。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役相继并兴,号为

新法。安石与光素厚,光援朋友责善之义,三诒书反覆劝之,安石不乐。翰林学士范镇三疏言青苗,夺职

致仕。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

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元祐元年,卒,赠太傅。初,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

天下号日“新义”。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

奉至俭,世多称其贤。

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选文二: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故今具道所以,

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

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

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

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

B.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

C.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

D.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仕指官职,踏上仕途称“入仕”,因老因病辞去官职称“出仕”。

B.尧汤,古代之明君。尧,传说中的圣王,号陶唐,亦称唐尧;汤,商朝建立者,又称武汤。

C.赠,从贝,曾声,本义指送给,赠送。文中“赠''指朝廷对逝者追封官爵,以示尊崇嘉奖。

D.主司,是主管的意思,也指主管某项工作的官员或部门,选文中特指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

5

1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文思敏捷,特立独行。他博览群书,思如泉涌,构思精妙;屡次拒绝馆阁之命,却甘愿在地方

做事。

B.王安石锐意进取,关注民生。任职邺县,他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农民青黄不接时,借贷官谷以纾民

困。

C.王安石坚持原则,依法治事。朝议登州民妇当处死刑,他援法力争;任职参知政事,积极推进青苗等

新法。

D.王安石崇尚道德,重视教化。他生活节俭,躬身践行道德规范;所释儒学典籍,学子折服,争相自觉

传习。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语皆侵执政,由是益与之忤,以母忧去。

(2)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0.选文一写“(光)三诒书反覆劝之,安石不乐”,请结合两则材料简析“安石不乐”的原因。

(2022•广东珠海•高一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

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

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

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总

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

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蜴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

矫俗千名,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

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当时士

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

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敝如是,

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学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

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

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

能顿俭,必致失所。”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

6

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节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

2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B.永保无疆之休休:休止

C.乃簪一花簪:簪子,活用动词,插

D.顾人之常情顾:只是

2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B.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C.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D.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器,指神秘莫测、威力无穷的器物。泛指兵器或借指帝位、政权:本文指“兵器

B.科名,指古代选拔官吏后备人员的科举考试,本文为考取了进士的名分。

C.域中,指天地间,语出《老子》“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

D.掌书记,指节度掌书记,是唐代官名,掌管一路军政、民政的机关中的僚属。

24.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魏文借助“水”与“木”,用了比喻及对比论证,警示太宗“忘本”“忘危”的严重后果。

B.司马光通过多个“生活实例”来对比论证,为结尾告诫子孙“勤俭持家”提供了依据。

C.《训俭示康》主要从自己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来论述“奢俭”与事业成功与失败的道理。

D.《谏太宗十思疏》论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君主才能实现“垂拱而治”的局面。

2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2)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2022•广东惠州•高一期末)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

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

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

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呈K,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

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

7

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

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二)

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矣。反刚明而错用之,谓长生可得,而一意玄修。富有四海不日民之脂膏

在是也,而侈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驰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

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乐西苑而不返宫,人以为薄于夫妇。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

盗贼滋炽。自陛下登极初年亦有之,而未甚也。今赋役增常,万方则效。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县罄,

十余年来极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节选自海瑞《治安疏》)

26.对下面选文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项是()

A.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弛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

人以为薄于君臣

B.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弛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

人以为薄于君臣

C.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弛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

人以为薄于君臣

D.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弛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

人以为薄于君臣

27.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乐用,诸侯亲服乐用:乐于为用,乐意效命

B.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治强:治理、强大

C.功施到今施:措施

D.富有四海不日民之脂膏是也脂膏:比喻人民用血汗换来的财富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泛指在本国做官的外国人。秦有客卿之官,请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

之,故称“客卿

B.“改元”指君主改用新年号纪年。有新君即位后立即改元,也有新君即位后多年才改元;有一帝一元,也

有一帝多元。

C.“公室”指君主之家,王室;“私门”,相对公室而言,指权贵大臣之家。

D.材料一中“书”指书信、信札,《与妻书》中“书”的意思相同,是一种实用性文体。

2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逐客书》选文以平实的文风,高度概括了秦国从称霸西戎到完成统一大业过程中客卿所作出的巨

大贡献。

B.《谏逐客书》非常讲究论说的策略和语气。选文第一段故意将秦王发布的政令说成“吏议”,措辞警醒而

委婉。

C.《谏逐客书》选文运用例证和假设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说留客用客之利和逐客之弊。

8

D.材料二虽为奏疏,但直接指斥当朝皇帝诸般过失,甚至讽刺“嘉靖”年号,措辞激烈,一片忠诚,体现明

代士大夫铮铮风骨。

3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2)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

(2022•广东东莞•高一期末)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

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

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

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

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

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

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

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非兵不利,战不善兵:军队

B.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全都

C.义不赂秦义:正义

D.始速祸焉速:加速

32.下列各句与例句文言特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洎牧以谗诛

A.加之以师旅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C.技经肯索之未尝D.戍卒叫,函谷举

3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开篇入题,作者斩钉截铁强调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点出了赂秦的危害,又设问自答,体现了论

证逻辑的严密性。

B.第二段的论证集中在“赂秦”上,否定了韩、魏、楚三国割地赂秦的行为,采用了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9

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C.第三段阐述齐、燕、赵三国灭亡的原因,在夹叙夹议中,表达了对这三国的深切赞赏、惋惜之情,后

以假设申说,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D.文章最后两段融抒情议论为一体,感情强烈,气势充沛,不单纯评说历史,而是借古讽今,表现了作

者的历史感慨和现实关怀。

(2022•广东东莞•高一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

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

坐是沈滞者累年。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

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

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或云丁仪、丁廛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

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

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张华将举寿为中书郎,

荀勖忌华而疾寿,遂讽吏部。辞母老不就。杜预将之镇,复荐之于帝,宜补黄散。由是授御史治书。以母

忧去职。母遗言令葬洛阳,寿遵其志。又坐不以母归葬,竟被贬议。初,谯周尝谓寿日:“卿必以才学成

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寿至此,再致废辱皆如周言后数岁起为太子中庶子未拜元康七

年病卒,时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髓等上表曰:“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

其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臣等案: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

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原垂采录。”于是诏下河南尹、洛阳令,就家写其书。

寿又撰《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馀文章传于世。

3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再致废辱/皆如周言/后数岁/起为太子中庶子/未拜/元康七年/病卒

B.再致/废辱皆如周/言后数岁/起为太子/中庶子未拜/元康七年病/卒

C.再致废辱/皆如周/言后数岁/起为太子/中庶子未拜/元康七年/病卒

D.再致/废辱皆如周言/后数岁起为太子中庶子/未拜/元康七年/病/卒

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婴儿出生三月由父亲命名,在男孩20岁行“结发加冠”之礼、女孩15岁行“结发加笄”之礼时取字,

代表成年。

B.三国志,由西晋陈寿所著,是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巨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

三书单独流传。

C.黄散,指黄门侍郎与散骑常侍,皆侍从皇帝,故为要职。两者同为门下省官员,晋以后,共掌尚书奏

事,故合称黄散。

D.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新王登基为表达“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均要到泰山登封告祭、刻石

记功。

3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宦官黄皓弄权,百官逢迎,但陈寿能坚守底线,方正不苟,不阿谀谄媚,因此得罪权贵而屡遭贬谪,

命途多舛。

10

B.夏侯湛读了陈寿的著作,竟然毁书罢笔,张华亦对陈寿青睐有加,认为此事可写入晋书,陈寿的才能

可见一斑。

C.洞鉴古今的史学积淀与铺采摘文的写作功底让陈寿写出《三国志》而名声大噪,但也因此让他受辱而

遭遇挫折。

D.陈寿奉旨著书,收获颇丰,虽文采不若司马相如,但可以教化世人明是非,辨得失,经人举荐,皇上

派人抄录。

3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蜀平,坐是沈滞者累年。

(2)张华将举寿为中书郎,荀勖忌华而疾寿,遂讽吏部。

38.《三国志》享有“良史”的美名,但其作者陈寿在《晋书》中却屡遭非议,请结合全文谈谈他哪些表现

遭受非议。

(2022•广东茂名•高一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

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

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所著《权书》《衡

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心术》曰: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

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义虽利不动。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主将之道,

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或曰机者创

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

机之可去也。且夫天下之变,常伏于安,田文所谓“子少国危,大臣未附”,当是之时,而无腹心之臣,可

为寒心哉!昔者,高祖之末,天下既定矣,而又以周勃遗孝惠、孝文;武帝之末,天下既治矣,而又以霍

光遗孝昭、孝宣。盖天下虽有泰山之势,而圣人常以累卵为心,故虽守成之世,而腹心之臣不可去也。宰

相韩琦见其书善之,奏于朝,召试舍人院,辞疾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

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卒。赐

其家缴、银二百,子轼辞所赐,求赠官,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蜀。有文集二十卷、《谥法》

三卷。

(节选自《宋史•苏洵传》,有删改)

文本二: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

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

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

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3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

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

II

B.或日/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

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

C.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

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

D.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

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

4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B.泰山,又名岱宗,是五岳之首,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成为帝王告祭的神山。

C.武帝,这里指汉武帝,名刘彻,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汉武帝是刘彻死后的庙号。

D.秘书省,官署名。东汉时期设置,不同朝代管理事项有所不同,北宋前期掌常祭祀祝版,置判省事。

4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闭门苦读。苏洵二十七岁的时候开始发愤学习,后来几次考试,都没有考中,于是将家中的书全

部焚烧,关门闭户勤奋苦读。

B.苏洵受人赞赏。至和、嘉祐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同来到京师,他的二十二篇著述

得到了翰林学士欧阳修的推荐。

C.苏洵熟悉兵道。苏洵认为:用兵崇尚正义,不正义的,虽有利也不应发兵;善于用兵的将领,要使士

兵无所顾忌,却要有所依恃。

D.苏洵著作颇丰。苏洵著有《权书》《衡论》《机策》等文;与姚辟一起修礼书,编《太常因革礼》一

百卷,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42.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43.苏洵去世后,皇帝为他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2022•广东揭阳•高一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

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缎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困困焉,峰房水涡,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

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婚,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

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缕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通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

12

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

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

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

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哪,太学博士吴武陵策蹇进谒曰:

“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

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邸大加赏。日:“请公与状头!”邸日:

“己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郎口:“诸生多言牧疏旷,

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

节度府掌书记。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牧刚

真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兵法戎机平昔尽意尝以从兄惊更历将相而已困蹶不振怏怏难乎。卒年五

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

(摘自《唐才子传•杜牧》,有删改)

4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兵法/戎机平昔尽意/尝以从兄惊更历将相/而己困蹶不振/怏怏

难平

B.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兵法戎机/平昔尽意/尝以从兄惊更历将相/而己困蹶不振/怏怏难

C.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兵法/戎机平昔尽意/尝以从兄惊更历/将相而己/困蹶不振/怏怏

难平

D.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兵法戎机/平昔尽意/尝以从兄惊更历/将相而己/困蹶不振/怏怏

难平

4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女子受皇帝宠爱,叫“得幸”,《鸿门宴》“妇女无所幸”中的“幸”亦

为此意。

B.锚铢,古代重量名,一锚等于六铢,一铁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锚、铢连用,比喻极其

微小的数量。

C.侍郎,古代官名。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文中的科举主试官崔

邮应该是吏部侍郎。

D.博士,古代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

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4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描写了阿房宫中宫女“开妆镜”“梳晓鬟”等生活细节,以排比和夸张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

宫室之广。

B.杜牧借写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揭露了秦王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

理。

C.杜牧因为《阿房宫赋》被崔邸赞为“王佐才”赏识杜牧的人都把他比作杜甫,并用“大杜”“小杜'’来区别他

13

们。

D.杜牧为人豪放不羁,不拘小节,性格刚强、正直,敢于议论国家大事,他写诗感情豪迈,通常语出惊

人。

4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遮迤。

(2)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48.《阿房宫赋》流传千古,彰显杜牧过人才华,文段二对其才华有多处侧面刻画,请归纳整理。

(2022•广东汕头•高一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

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

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郑石甲父、侯宣多逆以为大子,

以求成于晋,晋人许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4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句的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军,,在“晋军函陵,,句中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驻军,与句子“秦军氾南”“沛公军霸上”(《史记・项

羽本纪/鸿门宴》)中“军''字的用法、词义都相同。

B.“公从之”“臣之壮也”“邻之厚”三句中“之”字的用法都相同。

C.“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句中“说”字通假“悦”字使用,意为“喜悦,高兴”,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中的“说”字不同。

D.“许之”“何厌之有”“唯君图之”依次是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

51.下列是本文相关常识的解说,其中画线部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14

本文段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a),在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

杂性的同时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只身说秦以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节选自《左

传•僖公三十年》。《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和《毂梁传》《公羊传》并称“春秋三传”

(b),是中国古代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从政

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对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c)乃至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作了深

刻而生动的记述,形象鲜明,语言优美,成为历代史学散文的典范。所以鲁迅先生才给予了一个非常高的

评价,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d)

A.(a)B.(b)C.(c)D.(d)

5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营造“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做了背景铺

垫。

B.烛之武临危受命深明大义:原本对君主郑伯有直接的不满,但在郑伯的道歉和分析下,抛开个人利益,

承担起说秦重任。

C.烛之武的游说陈述是站在秦国的角度看待问题,指出郑国灭亡是“邻之厚,君之薄也”,郑国存在对秦国

是“君亦无所害”,且晋国的背信弃义是“君之所知也”。

D.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不同意并撤离郑国。他的主张和解释体现一代霸主的政治远见。

5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②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

(2022•广东汕尾•高一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并序

【宋】欧阳修

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

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书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

以文学称于时。苏氏父子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

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闻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曾祖讳祐,

祖讳杲,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部,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曾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

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

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材异等不中。退而

叹日:“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

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粹精,涵蓄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

“可矣。”由是下笔,顷刻数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

志也灌,故得之精。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

辞不至。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

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天子闻而哀之,敕有

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君善与人交,急人患难,死则恤养其孤,乡人德之。君生于远方,而学又晚成,常

叹曰:“知我者惟吾父与欧阳公也。”

(选自《欧阳修集》卷三十五,有删改)

5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5

A.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

报/而君以疾卒/

B.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

报/而君以疾卒/

C.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

报/而君以疾卒/

D.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

报/而君以疾卒/

5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古人不敢直接称帝王尊长的名字。文中的“卒”是大夫死亡的讳称。

B.百家之说,先秦诸子学说。《论语》《庄子》《史记》等是各家代表作。

C.戊申,用以纪年月日,文中和《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都用来纪日。

D.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吏。文中和《答司马谏议书》中的“有司”均为此意。

5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眉州眉山,苏洵的品行道义早就受到家乡百姓的敬仰;在京城,他的文章受到公卿士大夫们的一致

追捧,争相传阅,名动京城。

B.苏洵的文章广博雄辩,气势恢弘,读书人对他的文章感到惊讶,都想要一睹他的风采;他文思敏捷,

写文章纵横婵阖,深入细微。

C.苏洵科考坎坷,不论是参加科举考试,还是秀才异等考试全都没有考中,随后,因欧阳修的举荐,朝

廷召他做官,他却辞不就职。

D.苏洵重义轻财,乐于交往,急人所难,救济抚养亡故朋友的孤儿,乡邻因此很感激他;对于父亲和欧

阳修,他也常怀感恩之心。

5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2)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

58.在文中,欧阳修认为苏洵“学又晚成”(大器晚成),我们能从苏河的学习经历中得到哪些学习方面的

启示呢?请概括说明。

(2022•广东肇庆•高一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日:“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跪曰:“客何为者?”张良日:“沛公之参乘樊哙

者也。”项王日:“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

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日:“臣死且不避,

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日:'先破

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

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

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6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日:“大行不顾细谨,大

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日:“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

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

我至军中,公乃入。“

(节选自《鸿门宴》)

5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B.哙即带剑拥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