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课件犯罪主观方面_第1页
刑法学课件犯罪主观方面_第2页
刑法学课件犯罪主观方面_第3页
刑法学课件犯罪主观方面_第4页
刑法学课件犯罪主观方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包括罪过、犯罪目的、犯罪动机。罪过包括故意和过失,既无故意,又无过失的,为意外事件。

刑法规定第14条(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15条(过失):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我国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处罚过失犯罪为例外。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处罚,任何过失行为必须导致法定的结果才能成立犯罪。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罪过必须表现在一定的危害行为中。罪过的有无以及形式、内容都应以行为时为标准,只有在确定行为后,再确定行为人的罪过。罪过是对特定危害行为与特定危害结果的故意或过失,也即行为人认识或应当认识的内容是客观构成要件事实。住在19楼的居民不慎将花瓶打碎,顺手把玻璃碎片扔出窗外,不料将楼下的行人砸死。如果行为人看到楼下有仇人经过,往仇人身上砸去。如果行为人扔花瓶时想到“会不会砸到人?不管他”,却砸死了行人。如果行为人扔花瓶时想到“会不会砸到人?夜深人静,扔在后面草丛中不会有事”,却砸死了行人。住在19楼的居民在打扫阳台卫生时,不慎将放在阳台上的花瓶碰倒,将楼下的行人砸死。

罪过的区别

(在对待结果是否发生的态度上)直接故意——赞同票间接故意——弃权票过失——反对票犯罪主观方面的特征是支配危害行为的心理状态犯罪主观方面主要体现为对行为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状态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心理状态罪过、目的、动机的地位罪过是一切犯罪构成所必备的主观要件,包括认识方面和意志方面两类因素。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不同组合,构成罪过的两种表现形式——故意和过失。犯罪目的只是某些犯罪构成所必备的主观要件,即选择要件(例如构成走私淫秽物品罪必须具备以牟利或者传播为目的)。犯罪动机不是犯罪构成必备的主观要件,它一般不影响定罪,只影响量刑。

罪过的构成认识因素实施犯罪行为前对危害社会结果的认识,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性质、对象、结果和意义。意志因素行为人在明知的状态下,对自己的行为导致的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区分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准区分此罪与彼罪界限的重要标准影响量刑轻重的重要根据犯罪故意的概念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必然发生+希望——直接故意可能发生+希望——直接故意可能发生+放任——间接故意必然发生+放任?

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1、对行为性质的认识。明知自己行为的内容、作用及其危害性质。在特定犯罪中,还需要认识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不包括对行为违法性的认识,但在特殊情况下(不知道法律的存在;误解法律),行为人由于不知法而不能认识行为的社会意义和危害结果时,不成立故意。2、对行为对象的认识。3、对危害结果(侵害结果与危险结果)的认识,包括必然发生和可能发生两种情形。4、对特定构成身份的认识。5、对不存在违法性阻却事实的认识。只有当行为人认识到客观构成要件事实,同时认识到并无违法性阻却事由时,才能确定行为人具有犯罪的故意,否则不能认定故意(假想防卫、假象避险不成立故意犯罪的原因即在于行为人认为存在违法阻却事由)。对规范构成要件的认识1、社会评价要素:不要求行为人了解规范概念的法律定义,只要行为人的认识内容与规范概念的实质相当即可。◆贩卖淫秽物品罪中,不要求行为人认识到“淫秽物品”这一概念,只要行为人认识到自己所贩卖的是“黄色物品”、“下流物品”等社会公众认可的概念即可。◆如果行为人不认为其贩卖的是淫秽物品,也不认为其贩卖的是黄色物品,但认为一般人可能将其贩卖的物品评价为淫秽物品,客观上贩卖的也是淫秽物品的。2、经验法则的评价要素和法律的评价要素:只要行为人认识到作为评价基础的事实(不需要认识到结论),就应当认定行为人认识到了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只要行为人认识到自己所破坏的是正在使用中的公共汽车的关键部位,就可以肯定其认识了自己的行为“足以使汽车发生倾覆、毁坏危险”。◆甲明知自己的财物处于国家机关管理之中,但不知此时的个人财物应以公共财产论而窃回。甲缺乏成立盗窃罪所必须的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故不成立盗窃罪(08单选2)3、不真正不作为犯中的作为义务,属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不需要认识的内容1、因果关系。2、结果加重犯中的加重结果(不需要行为人认识,但要求具有认识的可能性)。

3、客观构成要件中的“客观的超过要素”(该客观要素超过了故意的认识内容与意志内容的范围)。盗窃罪中“多次盗窃”;丢失枪支不报罪中的“造成严重后果”。关于故意的认识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08单选2)A.甲明知自己的财物处于国家机关管理之中,但不知此时的个人财物应以公共财产论而窃回。甲缺乏成立盗窃罪所必须的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故不成立盗窃罪B.乙以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窃取军人的手提包时,明知手提包内可能有枪支仍然窃取,该手提包中果然有一支手枪。乙没有非法占有枪支的目的,故不成立盗窃枪支罪C.成立猥亵儿童罪,要求行为人知道被害人是或者可能是不满14周岁的儿童D.成立贩卖毒品罪,不仅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贩卖的是毒品,而且要求行为人认识到所贩卖的毒品种类5.关于故意的认识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11单选5)A.成立故意犯罪,不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B.成立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物品的淫秽性C.成立嫖宿幼女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卖淫的是幼女D.成立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对方是境外的机构、组织或者个人,没有认识到而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的,不成立任何犯罪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希望——积极追求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的概念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放任:听之任之,发生也可以,不发生也可以,发生不发生均没有超过行为人的认识。间接故意的表现形式1、行为人为追求某一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2、为追求某一合法利益,放任另一种危害结果的发生3、突发性事件中实施危害行为,不计后果地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从认识因素上看,二者对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程度上有所不同(必然和可能)。从意志因素上看,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显然不同(希望或放任)。特定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对这两故意及其支配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也不同。黄某意图杀死张某,当其得知张某当晚在单位值班室值班时,即放火将值班室烧毁,其结果却是将顶替张某值班的李某烧死。下列哪些判断不符合黄某对李某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02多选50)A.间接故意B.过于自信的过失C.疏忽大意的过失D.意外事件(一)甲、乙预谋修车后以假币骗付。某日,甲、乙在某汽修厂修车后应付款4,850元,按照预谋甲将4,900元假币递给乙清点后交给修理厂职工丙,乙说:“修得不错,零钱不用找了”,甲、乙随即上车。丙发现货币有假大叫“别走”,甲迅即启动驶向厂门,丙扑向甲车前风档,抓住雨刮器。乙对甲说:“太危险,快停车”,甲仍然加速,致丙摔成重伤。请回答91—94题。92.对于丙的重伤,甲的罪过形式是:(10不定项92)A.故意B.有目的的故意C.过失D.无认识的过失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03单选1)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故意的学理分类之一确定的故意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的事实和后果有明确预见,作出决意,并在实施行为中希望结果的发生。不确定的故意是指行为人对构成犯罪的事实没有具体确定的认识,即在实施犯罪行为或某种非犯罪行为时,不具有侵犯特定客体或希望犯罪行为发生的心理状态。又可分为三种情况:概括的故意、择一的故意、未必的故意。

概括的故意行为人明知或者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结果,但又不确知这种结果会发生在什么对象上的犯罪心理。如:甲向聚集在一起的众人开枪,打死多人。甲明知向人群开枪会剥夺他人生命,但又不确知究竟会死几人、死者是何人,即客体具有不确定性。

择一的故意行为人不确知自己的行为会对数个客体中哪一个客体发生危害结果,但明知或者预见必有其中之一会发生此种结果,并且在实施行为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犯罪心理。如:甲欲杀其仇人乙,见乙与其妻女同行散步。甲持枪射击,其主观上认为射中乙当然好,即使不射中乙,而射中其妻或其女,亦足以报仇(其与概括故意的区别在于程度不同)

未必的故意行为人明知或者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犯罪心理。——相当于间接故意。

犯罪故意的学理分类之二

预谋的故意是指行为人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思考之后着手实施犯罪的犯罪心理。突发的故意是指行为非经预谋而出于一时起意实施危害行为的犯罪心理。犯罪过失的概念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

(有认识的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认识因素:已经预见到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意志因素:否定危害结果发生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

的相似点在认识因素上,两者都预见到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在意志因素上都并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

的不同点1、认识因素上有所不同明知可能;已经预见2、意志因素上有所不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虽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但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听之任之的态度,不采取什么措施和凭借什么条件防止结果的发生;而过于自信过失的行为人不仅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也不放任危害结果发生,而是排斥、否定危害结果的发生,凭借一定的自认为能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因素,以及客观条件或自然力方面的有利因素等。疏忽大意的过失

(无认识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认识因素:应当预见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意志因素:否定危害结果发生

对预见能力判断标准的不同观点客观说:以共性为标准,即按人们普遍的一般的认识能力为标准。主观说:以个性为标准,即按行为人的认识能力不同而区别对待。折衷说:以行为人的预见能力为标准,但在实际判断时,则应当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能力和行为当时的具体条件,不能脱离客观条件地以行为人平时的预见能力为标准,要把通常状况与特殊条件结合起来进行实事求是的判断。预见的内容自己的行为危害社会的结果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第16条: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相同点在于对危害结果都没有预见不同点在于对于危害结果能不能预见意外事件的行为人不但在事实上没有预见,而且在法律上也不负有应当预见的义务,更主要的是在行为当时,根据具体的客观环境条件和行为人的主观认识能力,行为人根本不具有可以预见的能力。疏忽大意的过失的行为人对客观损害结果在事实上是没有预见,但根据行为时的客观环境条件和行为人的主观认识能力,行为人除了在法律上负有应当预见的义务外,在事实上也具有能够预见的能力。犯罪过失的学理分类之一无认识过失:以行为人缺乏对自己行为所造成危害结果的认识为前提。有认识过失: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行为产生危害结果的可能性的基础上才构成的。

犯罪过失的学理分类之二普通过失:行为人在日常生活或者社会交往中,违反一般注意义务,没有预见到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或者虽然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状态。业务过失:具有特殊业务职能的人在从事某项特定业务活动中,违反业务职责上特别注意事项,没有预见到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或者虽然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状态。6.关于过失犯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11单选6)A.只有实际发生危害结果时,才成立过失犯B.认识到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结果的发生违背行为人意志的,成立过失犯C.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里的“法律”不限于刑事法律D.过失犯的刑事责任一般轻于与之对应的故意犯的刑事责任卡车司机甲在行车途中,被一吉普车超过,甲顿生不快,便加速超过该车。不一会儿,该车又超过了甲,甲又加速超过该车。当该车再一次试图超车行至甲车左侧时,甲对坐在副座的乙说,“我要吓他一下,看他还敢超我。”随即将方向盘向左边一打,吉普车为躲避碰撞而翻下路基,司机重伤,另有一人死亡。甲驾车逃离。甲的行为构成:(04单选3)A.故意杀人罪B.交通肇事罪C.破坏交通工具罪D.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的想象竞合犯10.甲到本村乙家买柴油时,因屋内光线昏暗,甲欲点燃打火机看油量。乙担心引起火灾,上前阻止。但甲坚持说柴油见火不会燃烧,仍然点燃了打火机,结果引起油桶燃烧,造成火灾,导致甲、乙及一旁观看的丙被火烧伤,乙、丙经抢救无效死亡。后经检测,乙储存的柴油闪点不符合标准。甲的行为构成何罪?(08单选10)A.危险物品肇事罪B.失火罪C.放火罪D.重大责任事故罪

案例一甲想枪杀乙,某日晚趁乙返家途中,甲隔小河射击。由于光线不好,距离较远,甲的射击技术又不甚好,因而他对能否射杀乙没有把握,但也不愿放过这个机会,并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实施了射杀行为。

案例二孙某,汽车司机,1998年5月,孙某开着解放牌卡车拉木材,因手续不符合规定,该木材仓库的管理员吴某责令其将装上车的木材卸下,孙某不肯卸车,强行开车,在吴某一再制止下,孙某仍一意孤行,将卡车开出仓库大门,并将车前的吴某挤到墙根处。吴某跳上汽车翼子板处,用手电晃照孙某,责令其停车,但孙某不仅不停车,反而加速行驶,中途两次急刹车,将吴某摔下。孙某发现吴被摔下后,并不停车实施抢救,继续开车。后孙某被公安人员截获归案。吴某因被摔成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经抢救无效而死亡。案例三1982年广州中级人民法院处理了一起案件,男青年杜某与女友恋爱不成,用滚烫的浓硫酸从女友头上浇下,造成女青年严重毁容,在当时的情况下,故意伤害罪的最高刑为无期徒刑,为平民愤,广州中院将此案定性为故意杀人未遂,并在判决书的主文中写到:“被告人明知自己行为可能会导致被害人死亡,放任危害结果发生,后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

案例四某矿区工人经常把空的雷管盒当饭盒用,一天在工房里,有人把雷管盒遗忘在桌上,其他员工进来问这饭盒是谁的?另一员工说,这肯定是哪个人忘在这里的,你顺便把它捎带过去蒸吧,结果这个员工就把这雷管盒当成饭盒,放在锅炉上蒸饭,不想一声巨响,死伤了很多人。

案例五某国有矿山发生坑道滑坡,矿长首先指挥工人采取加固措施,然后又下令让工人进坑道抢救国家财产,不料坑道继续滑坡,将许多工人压死在坑道内。

案例六被告人某甲在其承包的石坑里爆破采石。因飞石落到刘某家的责任田里,双方争吵起来。刘某说:“如果你再放炮,我就坐在炮口上,看你还敢不敢点。”被告人甲说:“你敢坐,我就敢点。”于是被告人甲将约2公斤的炸药扔在地上说:“你有胆子就坐。”刘某就坐在炸药包旁边。甲拿起一根约60厘米长的导火索,用剪刀剪去约20厘米,当着刘某的面接上雷管插入炸药包内,点燃导火索后,被告人甲朝刘某喊了一声:“点着了,快跑。”随即跑离了现场。此时,刘某向外挪动了一下身体,尚未起身,炸药包便炸开了,刘某被当场炸死。案例七佛山小悦悦事件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某检查站时,被工商执法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乙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乙抓住汽车车门的把手不放,甲为摆脱乙,在疾驶时突然急刹车,导致乙头部着地身亡。甲对乙死亡的心理态度属于下列哪一选项?(06单选3)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张某和赵某长期一起赌博。某日两人在工地发生争执,张某推了赵某一把,赵某倒地后,后脑勺正好碰到石头上,导致颅脑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关于张某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07单选14)A.构成故意杀人罪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C.构成故意伤害罪D.属于意外事件12.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某日晨,朱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强”。朱某为防止其6岁的儿子吃饼中毒,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已中毒身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04单选12)A.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B.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C.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D.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犯罪的目的和动机

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结果的心理态度。犯罪动机是指刺激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冲动或者起因。只有直接故意犯罪中才存在犯罪目的和动机,间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则没有。

犯罪目的与动机的联系与区别在一些犯罪中,两者在内容上是重合的,或者基本相同(财产犯罪)同一种犯罪的犯罪目的相同,但犯罪动机多种多样。(如仇杀与情杀)出于同一个动机,可以有几个或不同的犯罪目的。(报复杀人与报复伤人)犯罪目的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犯罪动机则不影响定罪。(刑法第363条规定制作、复制、出版、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其犯罪目的被明定为以牟利为目的)认识错误

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的意义或者对有关客观事实存在不正确的理解。错误是指行为人的认识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并不一定意味着行为人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法律上的认识错误;事实上的认识错误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

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或者应当受到什么样的处罚的不正确的理解——不影响定罪量刑。假想的犯罪假想的不犯罪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罪名上和刑罚轻重上的误解甲男明知乙女只有13周岁,误以为法律并不禁止征得幼女同意后的性交行为。于是在征得乙女的同意后与乙女发生了性交。甲的行为属于下列何种情形?(02单选4)A.幻觉犯,不构成奸淫幼女罪B.法律认识错误,构成奸淫幼女罪C.对象认识错误,构成奸淫幼女罪D.客体认识错误,不构成奸淫幼女罪4.甲在从事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不知道某种行为是否违法,于是以书面形式向法院咨询,法院正式书面答复该行为合法。于是,甲实施该行为,但该行为实际上违反刑法。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08单选4)A.由于违法性认识不是故意的认识内容,所以,甲仍然构成故意犯罪B.甲没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所以不成立犯罪C.甲虽然不成立故意犯罪,但成立过失犯罪D.甲既可能成立故意犯罪,也可能成立过失犯罪

事实上的认识错误1、具体认识错误(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的范围)对象错误打击错误因果关系错误2、抽象认识错误(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分部属于不同的构成要件)对象错误打击错误具体事实认识错误——对象错误本欲杀甲,误将乙当作甲进行杀害。故意杀人罪的既遂。54.甲与乙因情生仇。一日黄昏,甲持锄头路过乙家院子,见甲妻正在院内与一男子说话,以为是乙举锄就打,对方重伤倒地后遂发现是乙哥哥。甲心想,打伤乙哥哥也算解恨。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10多选54)A.甲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B.甲的行为属于方法错误,成立故意伤害罪C.根据法定符合说,甲对乙成立故意伤害(未遂)罪,对乙哥哥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D.甲的行为不存在任何认识错误,理所当然成立故意伤害罪50.黄某意图杀死张某,当其得知张某当晚在单位值班室值班时,即放火将值班室烧毁,其结果却是将顶替张某值班的李某烧死。下列哪些判断不符合黄某对李某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02多选50)A.间接故意B.过于自信的过失C.疏忽大意的过失

D.意外事件具体事实认识错误——打击错误行为人射击甲,没有瞄准而击中了乙,导致乙死亡。具体符合说——成立某罪故意(既遂或者未遂)与过失犯罪的想象竞合犯。法定符合说认为该错误不影响犯罪故意的成立,认定为一罪既遂。

52.甲举枪射击乙,但因没有瞄准而击中丙,致丙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06多选52)A.甲的行为属于打击错误B.甲的行为属于同一犯罪构成内的事实认识错误C.甲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D.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54.甲欲杀乙,便向乙开枪,但开枪的结果是将乙和丙都打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08多选54)A.根据具体符合说,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既遂,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B.根据法定符合说,甲对乙与丙均成立故意杀人既遂C.不管是根据具体符合说,还是根据法定符合说,甲对乙与丙均成立故意杀人既遂D.不管是根据具体符合说,还是根据法定符合说,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既遂,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具体事实认识错误——因果关系错误1、狭义的因果关系错误,是指结果的发生不是按照行为人对因果关系的发展所预见的进程来实现的情况。——故意犯罪既遂。2、事前的故意,是指行为人误认为第一个行为已经造成结果,出于其他目的实施第二个行为,实际上是第二个行为才导致预期的结果的情况。——故意犯罪既遂。3、结果的提前发生(构成要件的提前实现)——要认定这种行为是否成立故意犯罪既遂,关键在于行为人在实施第一个行为时,是否已经着手实行,如是,则为故意犯罪既遂;如否,则为犯罪预备与过失行为的竞合。4.甲意图勒死乙,将乙勒昏后,误以为乙已经死亡。为毁灭证据,又用利刃将所谓的“尸体”分尸。事实上,乙并非死于甲的勒杀行为,而是死于甲的分尸行为。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08延考单选4)A.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B.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过失致人死亡罪和侮辱尸体罪C.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和侮辱尸体罪D.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3.甲想杀害身材高大的乙,打算先用安眠药使乙昏迷,然后勒乙的脖子,致其窒息死亡。由于甲投放的安眠药较多,乙吞服安眠药后死亡。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08单选3)A.甲的预备行为导致了乙死亡,仅成立故意杀人预备B.甲虽已着手实行杀人行为,但所预定的实行行为(勒乙的脖子)并未实施完毕,故只能认定为未实行终了的未遂C.甲已着手实行杀人行为,应认定为故意杀人既遂D.甲的行为是故意杀人预备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竞合犯,应从一重罪论处抽象事实认识错误——对象错误行为人本欲盗窃一般财物,却误将枪支当作一般财物进行盗窃61.丁某盗窃了农民程某的一个手提包,发现包里有大量现金和一把手枪。丁某将真情告诉崔某,并将手枪交给崔某保管,崔某将手枪藏在家里。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07多选61)A.丁某构成盗窃罪B.丁某构成盗窃枪支罪C.崔某构成窝藏罪D.崔某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

张某在火车站候车室窃得某人一提包,到僻静处打开一看,里面没有钱财,却有手枪一支,子弹若干发,张某便将枪支、子弹放回包内,然后藏于家中。张某的行为构成何罪?(03单选3)A.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B.盗窃枪支、弹药罪C.非法储存枪支、弹药罪D.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罪

抽象事实认识错误——打击错误行为人本欲射击乙,但因没有瞄准,而将乙身边价值近万元的宠物打死。18.甲、乙共谋杀害在博物馆工作的丙,两人潜入博物馆同时向丙各开一枪,甲击中丙身边的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文物,造成文物毁损的严重后果;乙未击中任何对象。关于甲、乙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04单选18)A.甲成立故意毁损文物罪,因为毁损文物的结果是甲故意开枪的行为造成的B.甲、乙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共犯C.对甲应以故意杀人罪和过失损毁文物罪实行数罪并罚D.甲的行为属于一行为触犯数罪名,成立牵连犯甲为杀害仇人林某在偏僻处埋伏,见一黑影过来,以为是林某,便开枪射击。黑影倒地后,甲发现死者竟然是自己的父亲。事后查明,甲的子弹并未击中父亲,其父亲患有严重心脏病,因听到枪声后过度惊吓死亡。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07单选5)A.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B.甲构成故意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