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2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3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1小数乘法第1课时小数乘整数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例1、例2及练习一相关题目。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2.使学生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3.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1.课件呈现“放风筝”的情境以及各种不同形状的风筝。再呈现“买风筝”的情境,画面上醒目地显示四种形状各异、价格不同的风筝。组织学生找出数学信息。2.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先来解决“买3个蝴蝶风筝多少钱?”的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3.5×33.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呢?4.引导:今天就来学习小数乘整数。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1.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解释一下,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求3个蝴蝶风筝的钱数就是求3个3.5元是多少,也可以说是3.5的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思考:小数乘整数所表示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2.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1)大家估一估,所需要钱数的大致范围?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2)算一算,3.5×3可以怎样计算?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小组内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交流汇总各种算法。方法一:3.5×3=3.5+3.5+3.5=10.5(元)方法二:3.5元=3元5角3元×3=9元5角×3=15角=1.5元9元+1.5元=10.5元方法三:3.5元=35角35×3=105角=10.5元(3)理解乘法算理。把3.5元看作35角师生小结:刚才我们在解决“买3个蝴蝶风筝多少钱”的问题时,想到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以“元”作单位的小数乘整数,可以转化成以“角”(或“分”)作单位的整数乘整数来进行计算。3.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1)出示算式:0.72×5。思考:0.72不是钱数了,还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再引导学生:能不能转化为整数来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并计算。(2)汇报。学生全班交流转化过程和计算方法,教师板演乘法竖式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算法。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三点:①怎样把小数转化成整数。②乘得的积应如何处理。③积末尾的“0”如何处理。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3)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想一想,小数乘整数应该怎样计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总结: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先把小数看成整数,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2题。2.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3题。3.完成教材练习一第4题。

五、拓展提升1.根据36×21=756,写出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积是7.56的算式。示例:0.36×21=7.562.把一根木头锯成6段,每锯一次需要0.12小时,锯完这根木头一共要花多少小时?6-1=5(次)0.12×5=0.6(时)六、课堂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不仅知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和这样计算的算理,更重要的是我们利用转化的学习方法获取新的知识。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一第1、3、5题。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学生思考后回答。小组交流讨论算法。初步体会转化的思想。独立思考,尝试计算。交流总结。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订正。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创设生活情境,引出课题。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相互结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不足之处:在讲解算理时,学生说的少一些,不能让所有学生真正理解算理。教学建议:在教学时,要让更多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路和对算理的理解,从而在让所有学生完成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再计算,也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第2课时小数乘小数(1)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3及练习二相关题目。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笔算,并且会运用该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在小组讨论中探究、发现、感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在理解小数乘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笔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口算。0.7×59×0.81.2×61.4×314×3口算后提问:从1.4×3和14×3的计算中,你有什么发现?2.用竖式计算。0.58×62.6×74.5×83.引入:我们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那么小数乘小数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1.出示例3情境图。读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根据条件,列式为2.4×0.8。2.尝试计算。这个式子中两个因数都是小数,该怎样计算呢?学生尝试完成。3.汇报。(1)方法一:把2.4m和0.8m改成以分米为单位的整数来计算。2.4m=24dm0.8m=8dm24×8=192(dm²)192dm²=1.92m²方法二:把2.4和0.8分别扩大10倍,得到24和8,计算结果后再缩小。(2)引导学生观察竖式,讨论以下问题: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初步发现规律。(3)再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学生独立完成。总结:小数乘小数,首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点小数点时,看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练习二第3题。五、拓展提升爸爸开车去距离150km的外婆家,油箱里有9.5升汽油,每升汽油可供汽车行驶14.5km。爸爸中途需要加油吗?14.5×9.5=137.75(km)137.75<150,需要加油六、课堂总结请学生再次说一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二第1、2题。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小组内讨论交流后完成。观察,找到规律。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的设计紧紧抓住积的变化规律来引导学生理解积的小数点的确定方法,努力使设计从更高层次上触动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发展。不足之处:拓展提升部分习题对学习小数和小数的第一节课来说可能难度较大。教学建议:教学时如果学生的整体水平不是太高,可以把拓展提升题改变一下方式。第3课时小数乘小数(2)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例4。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的道理。2.正确、快速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学重点: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进一步完善。教学难点:在计算小数乘法时,乘得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初步理解和掌握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口算。()×100=5232.4×()=2403.125×10=()6.5×()=652.计算。2.4×6.25.6×0.4完成后说一说小数乘小数,是怎样计算的?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再根据两个因数小数位数的总和,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3.导入:今天我们继续探究小数乘法。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1.出示例4:0.56×0.04。学生尝试计算。提问:(1)这道题和5.6×0.4有什么不同?如果乘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觉得应该怎样点小数点?(2)在积的后面补0行吗?小组讨论得出结果:在后面补0,点上小数点后,这个0就是小数末尾的0,应该去掉,就不能补足小数位数,所以应该在前面补0。小结:小数乘小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点小数点时,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乘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积的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要把0去掉。2.探究积与因数的关系。(1)独立计算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2)小组合作交流:分别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第一组中积都大于第一个因数,第二组中积都小于第一个因数?是因为分别用2.4和1.2作为因数吗?可以用2.4再乘一个数试试。例如:2.4×0.4。总结: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会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会比原来的数小;一个数(0除外)乘等于1的数,积等于原来的数。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1题。小组合作完成,每人选择一道题计算,然后进行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重点注意讲解第2、4题既要补0,又要去掉末尾的0。2.我会比较。1.04×0.99○1.0424×0.75○240.68×1.36○0.680.68×1.36○1.36五、拓展提升1.根据45×5=225,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4.5×0.5=(2.25)0.45×0.5=(0.225)0.045×0.05=(0.00225)2.两个因数的积是18.84,如果一个因数除以100,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是(0.1884)。六、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小数乘小数,学会了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的计算方法,并探讨了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希望我们把这种方法和规律应用到以后的问题中。七、作业布置指名回答。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尝试独立计算,发现问题。回顾小数乘小数的过程,师生总结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的计算方法。独立计算,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并思考。通过计算,进一步完善你的发现。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的设计主要让学生通过计算整理计算法则,发现注意点,进而能轻松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自己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人。不足之处:练习量较少,不能完全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教学建议:教学时适当加大练习量,尤其是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的这种情况。第4课时小数乘小数(3)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例5及练习二相关题目。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并会进行验算。2.理解用小数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会正确解答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掌握小数乘法验算的方法,养成验算的好习惯。教学难点:会正确解答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1.87×0.250.24×1.40.8×1.20.14×0.3完成后,说一说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怎么办?2.在乘法中,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有怎样的规律?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出示例5情境图。1.学生读题,理解:鸵鸟说“它追不上我”说明鸵鸟的速度比野狗的速度快。那么有多快呢?出示: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时?2.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倍数。学生可以画图表示,然后小组讨论:怎样列式?(56×1.3)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用乘法。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当一个数的倍数不是整数倍时,也用乘法计算。3.学生独立完成计算。4.学生尝试验算。讨论:怎样知道算得对不对?可以怎样验算?引导学生汇总验算的方法。(1)用计算器算。(2)再算一遍。(3)可以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乘一遍,看两个乘积是否相等。还有别的想法吗?不计算可以吗?可以利用积与因数的关系,估算计算是否正确。让每个学生选择一种方法进行验算,并把方法说给同桌听。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先判断,再重新计算,最后再验算。2.完成教材练习二第7题。这道题出现的信息量比较多,提示学生找准关系。五、拓展提升1.一块长方形菜地的宽是5.4m,长是宽的3.5倍,给菜地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这块长方形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长:5.4×3.5=18.9(m)篱笆成:(18.9+5.4)×2=48.6(m)面积:18.9×5.4=102.06(m²)2.一棵杨树高3.5m,一栋楼房的高度是杨树的6.4倍,楼房比这棵杨树高多少米?3.5×6.4-3.5=18.9(m)六、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应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学习了检验的方法。同学们要充分利用检验,来判断自己的对错,及时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二第4、5、8题。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自由发言。先初步判断,再独立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并说说解题思路。板书设计小数乘小数(3)例5:56×1.3=72.8(千米/时)答:鸵鸟的最高速度是72.8千米/时。检验的方法:(1)用计算器验算。(2)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计算。(3)利用积与因数的关系估算计算是否正确。教学反思成功之处:这节课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中理解小数倍数的意义,关注了“验算”,培养学生验算的意识,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性。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关系,课上接触到的生活实例较少。教学建议:在教学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理解和讨论更充分,这样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更深刻的印象。第5课时练习课复习内容:教材练习二相关题目。复习目标:1.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计算。2.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小数乘法解决问题。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养成验算的好习惯。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小数乘法计算。教学难点: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知识梳理回顾小数乘法的算理以及计算法则。1.小数乘法的算理是根据积与因数的变化规律:因数扩大多少倍,积就扩大多少倍。2.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点小数点时,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乘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积的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要把0去掉。3.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会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会比原来的数小;一个数(0除外)乘等于1的数,积等于原来的数。4.注意:计算完成别忘记检验啊。二、针对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二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验算。从而判断自己计算的是否正确。2.完成教材练习二第12题。学生说说思考方法,例如:谁是“一个数”,它乘了什么样的数,积会怎么样,所以填什么。3.完成教材练习二第13题。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学生提完问题后,全班解答,教师讲评。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二第6题。独立计算,集体订正。2.完成教材练习二第11题。明确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3.完成教材练习二第14题。积有几位小数,说明因数也共有几位小数,根据这个算理,可写出因数,方案不唯一,让学生自由发言,多写出几种情况。四、拓展延伸1.修一条路,已经修了12.5km,剩下的路程是已修的1.1倍,这条路共有多长?12.5×1.1+12.5=26.25(km)五、课堂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小数乘法及运用又有哪些新的认识?谈谈你的收获。六、作业布置教材练习二第10题。学生首先在小组内回顾学到的知识点及内容,汇总后再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总结。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是相关小数乘法计算的练习课。练习方式有基础,有专项,有综合。同时增加了验算的步骤,培养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不足之处:对于练习中的算法算理及思路叙述不多。教学建议: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才能利用这些习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第6课时积的近似数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例6及练习三相关题目。教学目标: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应用意识。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4.3077.9950.804举例说一说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2.导入: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积的近似数。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课件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亿个嗅觉细胞?(得数保留一位小数)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尝试列式:0.049×452.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按小数乘法去计算;根据“得数保留一位小数”这个条件可知并不需要精确到小数点后这么多位;按照“四舍五入”法将积的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让学生说出取近似数的过程和理由。注意横式上的写法。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第1题。组织学生讨论得出:求积的近似数需要注意:(1)看清题目要求,按要求取积的近似数,保留小数位数;(2)计算要仔细,要检查积中小数点的位置是否正确。2.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第2题。虽然此题没要求保留两位小数,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比分更小的钱币,所以应自觉保留两位小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遇到这类问题就需要按实际需要求出积的近似数。3.完成教材练习三第3题。引导学生明白:题目中的“一般的笔记本电脑重2.5kg”是多余条件。五、拓展提升一个两位小数,把它精确到十分位是13.2,这个数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如果这个两位小数,把它精确到整数是13,这个两位小数可能是哪些数?(写出5个符合条件的答案)最大:13.24最小13.15精确到13的两位小数可能是:13.1413.2513.3313.4113.09六、课堂总结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去思考。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三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列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求积的近似数需要注意什么。学生独立列式计算,交流结果。教学反思成功之处:这节课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培养审题能力,强调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接触到的生活实例较少。教学建议:在教学时重点讲解什么情况下求积的近似数,在理解什么情况下求积的近似数时再一次突出联系生活实际想问题。第7课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7及练习三相关题目。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2.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知识的类推与迁移。3.培养学生自觉进行简算的意识,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教学难点:能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简便计算:125×723×97+7×9779×9925×87×42.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出来。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b+ac大家猜想一下,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否运用到小数乘法的计算中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1.出示教材第12页的3组算式:提问: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在小组中分工合作,计算出每组算式左右两边式子的结果。然后观察,并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2.汇报,交流:根据学生汇报得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3.应用:出示例7。(1)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2)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独立计算。(3)指名学生说出分别应用了哪一个运算定律。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题独立填写后指名回答;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内订正时,说一说你应用了什么运算律。2.完成教材练习三第6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尝试列式,在计算时可提示:在小数混合运算时,一些题目运用运算律,计算可以简便。3.完成教材练习三第7题。先想一想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观察计算是否正确,把不对的改正过来。这道题目的设计是告诉学生注意运算顺序。五、拓展提升1.小明在计算2.5×(○+0.4)时,误算成了2.5×○+0.4,这样的结果就与正确结果相差了多少?1.5×0.4=0.62.简便计算:12×0.24+0.8×2.4=1.2×2.4+0.8×2.4=2.4×(1.2+0.8)=4.8六、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整数乘法运算律在小数乘法中也同样适用,并用乘法运算定律对小数乘法进行简便计算。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三第4、5、11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一说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小组讨论,共同学习然后汇报。运算律的应用可以使一些计算简单化,要充分利用。小组讨论完成。板书设计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例70.25×4.78×40.65×202=0.25×4×4.78=0.65×(200+2)=1×4.78=0.65×200+0.65×2=4.78=130+1.3乘法交换律=131.3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成功之处:这节课在设计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亲自探索和体验来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足之处:这节课只重视运算定律,而忽视了口算能力。教学建议:在教学时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口算的练习。第8课时解决问题(1)教学内容:教材第15页例8及练习四相关题目。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引发应用估算的实际需求,进一步体会估算的价值,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2.通过回顾反思,使学生感受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能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3.使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和数据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用简便方法计算。57×3.26+43×3.269.32×9.93.14×0.8×1.252.在□里填上合适的整数。1.78×3.98<□2.5×4.02>□3.9×4<□3.08×5.1>□提问:为什么你填这个数?你是怎样想的?师生总结:像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先将式子中的因数“放大”或“缩小”成近似的整数,再来思考会简单一些。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出示例8。1.阅读与理解。(1)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从情境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汇报交流。(2)引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和整理信息。题中有这么多的信息,这里的“30.6元”“10元”“20元”都是单价,这里的“2袋”“0.8千克”都是数量。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示、整理这些信息可以更清楚地展示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呢?小组讨论得出整理方法。教师小结:当信息较多时,我们就要对它们进行适当的整理,并且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出示表格,学生交流、汇报表格里填写的各种信息。2.分析与解答。(1) 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思考:要想知道妈妈剩下的钱够不够买一盒10元或20元的鸡蛋,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要知道买完大米和肉之后还剩多少钱)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思路一:用计算器计算。先算出买大米和肉的总价,再算出剩下的钱数,然后将剩下的钱数分别与10元和20元相比较,看超不超过10元或20元。思路二:用计算器计算。先算出买大米、肉和鸡蛋这三件物品的总价,再将这个总价与100元相比较,如果超过100元就不够买,不超过100元就够买。思路三:估算。1袋大米不到31元,2袋不到62元;肉不到27元;买1盒10元的鸡蛋,看看总共不超过多少元。思路四:估算。1袋大米超过30元,2袋超过60元;1千克肉超过25元,0.8千克也就超过25×0.8=20(元);如果买1盒20元的鸡蛋,看看总共超过多少元。(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3)赏析评价,重点研讨。引导全班同学逐一分析上述不同的方法,在肯定前两种方法后,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估算方法。估算一:1袋大米不到31元,2袋不到62元;肉不到27元;买一盒10元的鸡蛋,总共不超过62+27+10=99(元),够了。师生交流:这种方法是将大米和肉的价钱都适当地估大,估大后所有物品的总价不超过99元,所以剩下的钱一定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估算二:1袋大米超过30元,2袋超过60元;1kg肉超过25元,0.8kg也就超过25×0.8=20(元);如果买20元的鸡蛋就超过60+20+20=100(元),所以不够。这种方法是将大米和肉的价钱都取比每件商品的价格小的最大的整数,估小后所有商品的总价等于100元,所以剩下的钱一定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3.回顾与反思。提问:我们刚才解决的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只需要判断出钱数够不够,不需要进行准确计算。想一想、议一议:观察两种估算方法的不同,总结估算策略。(1)要判断“够”,数据要估大。估大都够,实际一定够。(2)要判断“不够”,数据要估小。估小都不够,实际一定不够。小结: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运用小数乘法的估算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估算,使估算更合理,估算的结果更加贴近实际结果。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四第2题。可以用笔算或估算解决。2.完成教材练习四第3题。理解题意:解决“100块够吗”这个问题,就是要比较房间面积和100块地砖的面积。五、拓展提升1.小明爸爸的汽车油箱里有7升汽油,每升汽油可以供汽车行驶12.5km。他到家还要行80km,油箱里的油够用吗?每升汽油可以供汽车行驶超过12km。7×12=84(km)超过80km,油够用。2.李老师带领全班49名同学去看电影,个人票每张8元,40人以上可以购团体票,每张便宜1.1元。李老师带350元钱够吗?购团体票,每张票价不超过7元,50×7=350(元)李老师带350元钱够。六、课堂总结用估算解决问题,要根据实际问题和数据特点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那么,你在选择估算方法上有什么体会?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四第4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独立完成后交流。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观察情境图,找出数学信息进行汇报。学生独立思考。再一次师生共同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小组交流讨论。独立完成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板书设计解决问题(1)用估算解决问题:要判断“够”,数据要估大。估大都够,实际一定够。要判断“不够”,数据要估小。估小都不够,实际一定不够。教学反思成功之处:这节课在设计中交流解题思路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解决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达到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效果。不足之处:这节课让学生分析问题的时间充分,但练习的时间就相对减少。教学建议:在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交流。使学生通过交流扩展思维,相互促进和提高。第9课时解决问题(2)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例9和练习四相关题目。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信息,能用自己的方法有条理地整理题中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准确地找到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运用分段计算的方法正确解答这类实际问题。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3.通过例题的延伸,自主探索并初步体会函数思想。教学重点:理解分段计费的标准,运用分段计算的方法正确解答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分段计费的标准,运用分段计算的方法正确解答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你们上学一般都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学生自由回答,有坐公交车、出租车、自家的轿车、骑自行车和走路等)师:同学们应该都有坐出租车的经历吧,有没有人注意过出租车是怎样计费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探究解决出租车计费的实际问题。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1.出示例9情境图和收费标准。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引导学生讨论,说说对这个收费标准的理解。然后汇报。(1)出租车3km以内(含3km)收费7元。(2)超过3km的部分每千米1.5元。(3)不足1km按1km计算。教师追问:不足1km按1km计算是什么意思?题目中的乘客坐了6.3km的路程,又该按多少千米来付费呢?学生思考回答。小结:不足1km按1km计算,也就是说我们要采用“进一法”取整千米数。2.明确解题思路,列式解答。求要付多少钱,是关于费用总和的问题,可以根据已知行驶的里程7km,对照两种收费标准:3km以内7元和超过3km,每千米1.5元,计算出总费用。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得出结果。方法一:把7km分成3km以内(含3km)和以外(4km)两部分,分别算出需要的钱数,然后加在一起算出要付多少钱。7+1.5×(7-3)=13(元)方法二:可以先按照每千米1.5元算出7km需要的钱数,然后再加上前3km少算的钱数,最后求出要付多少钱。1.5×7=10.5(元)前3km少算:7-1.5×3=2.5(元)应付:10.5+2.5=13(元)3.回顾反思,明确解题方法。想一想: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是怎样的?我们刚才解决的实际问题具有分段计费的特点。解决方法:(1)分段计算;(2)先假设再调整。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16页表格。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2.完成教材练习四第6题。独立完成,并展示每个解决问题的环节,完成后小组内交流。五、拓展提升某停车场的收费标准是:不超过1小时收费3元;超过1小时,超过部分每小时收费2元(不足1小时按1小时计算)。(1)李老师的车在停车场共停2小时20分,他离开停车场应付费多少元?3+(3-1)×2=7(元)(2)如果李老师离开停车场时付费13元,请问李老师的车在停车场最多停了多少小时?13-3=10(元)10÷2=5(时)5+1=6(时)六、课堂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了“分段计费”问题蕴含的规律,找到了解决这类问题的两种方法:一种是分段计算,另一种是先假设再调整。七、作业布置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小组讨论,说说这个标准是什么意思。根据解题思路,独立列式解答。小组讨论后,汇报。师生共同总结。板书设计解决问题(2)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方法:例9方法一:分段计算方法二:先假设再调整7+1.5×(7-3)=13(元)1.5×7=10.5(元)假设前3km少算:7-1.5×3=2.5(元)调整前段后段应付:10.5+2.5=13(元)教学反思成功之处:这节课整个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体验分段计费的方式,活动设计有序有效。不足之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能及时明确学习目标,达不到全部参与。教学建议:在教学时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指导。第10课时练习课复习内容:教材练习四相关题目。复习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分段问题的解决方法。2.通过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解决购物和分段等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解决购物和分段等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知识梳理1.说一说如何用估算方法来解决问题。2.分段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是怎样的?二、针对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订正。并说说每题运用什么运算律。2.完成教材练习四第5题。组织学生自己思考尝试完成,然后汇报。关注点:(1)方案不唯一;(2)如果估算解决,是应估大还是估小。3.学校阅览室长9.5m,宽6m,用边长0.8m的正方形地砖铺地,80块够吗?(不考虑损耗)引导学生说思路和方法,然后再完成。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四第7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35张照片中合影包含5张照片,所需费用是合影价格加上加印的30张照片的价钱。2.完成教材练习四第8题。这道题应用分段计算的方法来解答。学生理解题意后尝试独立完成。3.完成教材练习四第9题。小组合作:说一说对收费标准的理解。除了分段计费外,还要区分本埠和外埠不同的收费标准,要根据问题选择相应的信息。四、拓展延伸某市采取按月分段计费的方法收取电费。50千瓦时以内的每千瓦时电费0.52元,超过50千瓦时的部分,每千瓦时0.57元。(1)小方家上个月的用电量是84千瓦时,应缴电费多少元?50×0.52+(84-50)×0.57=45.38(元)(2)如果小明家上个月缴电费37.4元,他家上个月的用电量是多少千瓦时?50×0.52=26(元)37.4-26=11.4(元)11.4元=1140分0.57=57分1140÷57=20(千瓦时)50+20=70(千瓦时)五、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再一次练习用估算、分段计费等解决问题。随着我们的思维的发展,在解决问题时不能满足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要灵活地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六、作业布置1.爸爸开车从家到单位上班,每小时行70千米,需要0.45小时,爸爸从家到单位有多少千米?如果改为骑自行车上班,每小时行15千米,2小时能到单位吗?2.为了倡导节约用电,电力部门按以下方式收取每月的电费:用电不超过120千瓦时,按每千瓦时0.5元收费;如果超过120千瓦时,超过的部分按每千瓦时0.65元收费。乐乐家8月份的用电量是150千瓦时,乐乐家8月份应付电费多少元?议一议,说一说。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用估算、分段计费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巩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这些方法的运用。整节课,分层练习,突显分析、思维的有序性。不足之处: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不明显。教学建议: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才能利用这些习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2位置第1课时位置(1)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例1及练习五相关题目。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行、列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2.使学生经历用语言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位置的过程,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要用两个数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1.上课时间到了,我班同学坐得整整齐齐的,你能描述一下你坐的位置吗?让我一下就能找到你。2.刚才大家在描述自己的位置时,是说第几排第几行。也有说第几列第几行,我就不好找了,因为不知道列、排、行表示的是什么。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并且约定:从左向右数第1列、第2列……从前向后(从下向上)数第一行、第2行……学生按照约定,和同桌说说自己的位置。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1.认识平面上确定位置的必要条件。引导:同学们描述的位置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你们观察一下,发现哪一点相同?由两个数组成:一个表示列,一个表示行。师:要在教室平面内表示出某位同学的位置,只用一个数是不能确定的。要确定某位同学的位置必须要有两个数。2.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情境图。(1)用行数和列数表示王艳的位置,在记录时能否把第三列第四行再简便些。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表示方法。评价归纳:同学们的表示方法各不相同,但都想到了用两个数分别表示行与列。但有的是先表示行,有的是先表示列,还有的是借助文字、符号、箭头来说明行与列。但像这样表示,不仅记录麻烦,交流时还要请同学们一个一个去解释,能再改进一下吗?(统一表示方法)(2)统一位置的表示方法。在数学里是这样规定的:王艳在第3列第4行,就用(3,4)表示。周明在第1列第3行,就用(1,3)表示。像这样用两个数分别表示列和行,前面的数表示列,后面的数表示行,两个数中间用逗号隔开,并在两个数外面添上小括号表示是一个整体,像这样的两个数称为“数对”。这节课学习的就是用数对确定位置。(3)用数对表示情境图中其他三位同学的位置。3.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出示:座位、围棋、国际象棋、地图等。引导学生总结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小结:先看第几列,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一个数;再看第几行,这个数就在数据中的第二个数。(列在前,行在后)四、巩固练习1.在班内选学生说一说他的位置。2.完成教材练习五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五、拓展提升1.五(1)班同学进行队列表演,每组人数相等,甜甜站在最后一组的最后一个,用数对表示是(8,6),请问他们班有多少人参加队列表演?6×8=48(人)2.如果数对(3,x)和(y,4)表示的位置在同一行,那么x=(4)。六、课堂总结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五第1、2题。教师背转身,一个学生说出他的位置,教师。可能因为列、行不明确会找不到。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观察、交流后回答问题。教师明确给出规定指名说位置。学生独立完成。板书设计位置(1)数对(3,4)(1,3)竖列横行(3,1)列行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认识到统一标准的重要性,从而确定行、列、数对中两数的顺序。使学生在充分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不足之处:练习题类型和题量相对较少。教学建议:在教学中增大练习量,给学生提供更好展示自己的机会。第2课时位置(2)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例2及练习五相关题目。教学目标:1.在经历把具体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点的过程中,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关系。2.在综合应用位置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点与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的知识。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数学的简洁美。教学重点:在方格图上用数对准确表示点的位置。教学难点:发现同一行、同一列等特殊数对的特征。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数对(2,7)表示第()列,第()行。第4列第3行用数对()表示。说一说,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应注意什么?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数对与位置的知识。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1.合作探究:自学教材第20页例2。思考:①观察这幅“动物园示意图”和昨天练习中的方格图有什么不同。②理解(3,0)表示的含义。结合学生汇报,老师进行总结:(1)动物园示意图中在每条竖线上和每条横线上标数;而昨天学习的题中是在竖条(列)和横条(行)上标数,说明在动物园示意图中是把每条竖线看作列,把每条横线看作行。(2)动物园示意图中的0既是列的起点,也是行的起点,说明列和行的顺序和练习图中一致。(3)练习题中的每个小方格在动物园示意图中转化为了点。所以每条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也可以用数对来确定位置。小结:动物园示意图把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实际问题通过方格纸转化成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用数对表示大门的位置,这里的“3”表示第3列,“0”表示第3列的起始行。2.在动物园示意图上用数对表示其他场馆的位置。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表示的?为什么这样表示?3.找出同列、同行数对的规律。(1)观察表示大门和熊猫馆的数对的特点:列数都是3。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列上还有其他的点,它们的列数都是3,但它们的行数不确定,你用什么方法表示这一列上所有点的位置?可以用(3,x)表示。(2)看图讨论同行数对的特点。观察大象馆和海洋馆的数对,用一个数对表示这一行上的所有点。这一行上的行数都是4,可以用(a,4)表示。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完成后观察第1题图中A、C点的数对以及B、D点的数对,体会数对特点。2.完成教材练习五第7题。在方格纸上,图形向左或向右平移几格,列数就减少或增加几,行数不变(数对中的第二个数不变);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几格,图形顶点数对的行数就增加或减少几,列数不变。3.完成教材练习五第8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学校的位置为(0,0),方格图中每一格表示的实际距离是100m,理解图书馆的位置(4,3)的含义。五、拓展提升1.如果芳芳在班里的位置用(4,2)表示,则她后面的一位同学的位置用(4,3)表示,她左边的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3,2)或(5,2)。2.小强原来在班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6,5),由于视力下降,老师将他向前调了两行,过了一段时间,小强感觉座位太靠边,不利于自己视力的恢复,老师又将他向左移动了三列。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小强现在的位置吗?(3,3)六、课堂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现在可以根据点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出来,也可以根据给出的数对寻找到点的位置。还找到了数对中数的特点跟位置变化之间的关系。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五第4、5题。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按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自学。在小组内交流后进行汇报。学生回答,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表示。观察,交流发现规律。独立完成第1题后,观察对应点的数对,把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学生自由选择一个位置在小组内进行描述。板书设计位置(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竖线列横线行竖线和横线的交点数对在第3列上的点:(3,x)在第4行上的点:(a,4)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表示示意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进一步丰富了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不足之处:用数对思想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方面体现不多。教学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介绍一些生活中应用数对思想的例子,例如,用经纬度表示地球上的位置,电影院内的座位等。3小数除法第1课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1)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1及练习六相关题目。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会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3.体验探究知识的快乐,培养学习热情。教学重点: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会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教师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看看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576÷48=224÷4=612÷68=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师小结:先看除数是几位,然后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时,多看一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不够商1,用0来占位。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什么问题)二、探索新知教师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情境图。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不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呢?学生思考,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注意搜集学生的问题。师:同学们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就是“他平均每周跑多少千米?”。谁会列式?指名学生列式,教师板书:22.4÷4=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道算式和前面学习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指名学生说一说。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该怎么计算?请大家讨论。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名学生汇报方法:方法一:把小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22.4km=22400m22400÷4=5600(m)5600m=5.6km方法二: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224÷40这样不能整除。师:我们一起探讨一种简便算法,就是用竖式直接用小数除以整数。请同学们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名学生汇报计算过程,教师适当补充并板书:师:先用22除以4商5,表示5个一,5写在与个位对齐的位置,余2,表示剩下2个一;再把小数点后面的4落下来,与2组合,这里的24表示什么?表示24个十分之一,用24个十分之一除以4,商6,表示6个十分之一,把6写在与十分位对齐的位置上,所以在6的前面点上小数点。请大家思考:师:观察这个竖式中的被除数和商的小数点,和开始时的练习中224÷4的计算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师小结并板书:相同点是计算方法相同,不同点是22.4÷4的计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重点说说小数点怎么点,为什么这样点)。全班交流,订正。2.完成教材练习六第2题。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五、拓展提升一根长21.6m的绳子,对折一次后,每段绳子长多少米?再对折一次,每段绳子长多少米?21.6÷2=10.8(m)21.6÷4=5.4(m)六、课堂总结同学们,小数除法和整数除法计算方法基本相同,但一定要注意小数点的位置。谁来说一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小数点该怎么点?七、作业布置通过复习整数除法的算理,为后面的小数除法奠定基础。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都能正确列式,要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在自主交流中感悟小数除法的算法。教师在让学生表达算法的同时要做适当的补充,最后要完整地表达出小数除法的算理。教学反思成功之处: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得出计算方法,明白算理。同时及时让学生说一说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设计了2个练习题,主要内容联系实际,这样既紧扣主题,又巩固刚学的知识。不足之处:学生学习时,没有太多关注学生思维过程。教学建议:对于计算教学,应算理与算法齐头并进的予以重视,同时在算理和算法之间搭建有机桥梁,这样,当学生真正理解算理时,学会算法便是水到渠成的事。第2课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2)教学内容:教材第25页例2、例3及练习六相关题目。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和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的两种特殊情况,并能正确计算;掌握小数除法的验算方法,并能自觉验算。2.能用小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到成功的喜悦。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和发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难点:掌握小数除以整数中比较特殊的两种情况。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教师课件展示下面各题:9.6÷8=12×0.3=0.22×3=16.8÷12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师提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指名说一说。师小结: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小数除以整数的知识。板书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1.除到被除数的末尾还有余数的小数除法。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例2。师:从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不能用我们学习过的方法计算呢?学生独立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6师:大家想一想,试一试,怎么计算呢?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名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并补充:第一步:先用28除以16,商1余12。师:接下来怎么算?可以根据小数的哪一个性质来计算?第二步:根据小数的性质,在余数12的末尾添上0,12=12.0,把12.0看成120个十分之一,再除以16。师:小数点怎么点?第三步:因为被除数28是整数,小数点没有写出来,所以要在第一个商1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后,再写第二个商。120个十分之一除以16,商7,表示7个十分之一。师:现在除完了吗?为什么?怎么办?第四步:有余数8。所以没除完。要在8的末尾添一个0,表示80个百分之一,接着除。80个百分之一除以16,商5,表示5个百分之一。2.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教师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例3。指名学生读题并列式,教师板书:5.6÷7师:观察这道算式与学习的例l、例2有什么不同?指名学生回答。师: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应该怎么计算呢?学生尝试计算,自主交流计算方法。指名学生说一说,师生共同讨论计算方法。整数部分比除数小,不够商1,怎么办?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不够商1,就应该在被除数的个位上面,也就是商的个位上写0,用0来占位。师:现在就可以把被除数的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合起来看作56个十分之一,再除以7,够不够除?商几?商应该写在哪里?学生讨论,得出结论:56个十分之一除以7,商8个十分之一,所以商应该写在十分位上。师: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师:这样的结果对不对呢?我们可以验算看看。怎么验算?学生独立尝试验算,指名学生汇报。验算方法:用乘法验算,0.8×7=5.6。师:谁能通过刚才的例子,再来说一说如果在小数除法中遇到被除数整数部分比除数小的情况,该怎么计算?指名学生回答。小结:小数除法中,被除数整数部分不够除,就商0占位,点上小数点后,继续往下除,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然有余数,就要在后面添0继续除。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25页做一做。(1)教师引导学生先观察各个小数除法的算式,再进行计算。(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及时指导。引导学生观察(2)的算式和结果,会发现只要被除数比除数小,个位上就不够商1,这样的除法得到的商都比1小。2.完成教材练习六第1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四、拓展提升1.“两个数相除,商一定比被除数小”,这句话正确吗?请举例说明。示例:5.6÷1=5.62.下面各题的商哪些是小于1的?为什么?8.26÷812.5÷59.23÷101.05÷50.81÷27算式9.23÷10、1.05÷5和0.81÷27的商小于1,因为被除数小于除数。五、课堂总结同学们,谁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今天的收获呢?六、作业布置教材练习六的第3、4题。通过练习,复习旧知,温故知新,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在表达过程中更锻炼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语言,给予适时的纠正和补充。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算法,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和升华,教师要注意边讲边板书前,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让学生互相补充。做一做涉及了小数除以整数的各种情况,学生探讨小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可以比较完整地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设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2)1.除到被除数的末尾还有余数例228÷16=1.75(km)2.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例35.6÷7=0.8(km)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讨论一起解决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适时的提问,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整理算法,教学效果良好。不足之处:个别学生对算理理解不够。教学建议:加强练习,关注后进生,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第3课时练习课复习内容:教材练习六相关题目。复习目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2.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归纳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巩固提高计算能力。教学难点:提高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题卡。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知识梳理1.出示题卡:(1)口算。1.6÷4=0.49÷7=3.8÷19=9.6÷6=5.1÷17=3.5÷5=依次指名学生口答。(2)用竖式计算,并用乘法验算。50.7÷5=0.91÷65=18÷48=教师指名板演,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然后集体订正。2.教师课件出示下面各题:28.6÷1120.5÷518.9÷270.55÷5想一想:哪些算式的结果是小于1的?为什么?3.根据1、2题进行知识梳理(小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指名回答,集体补充完善)(1)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商一定比1小。(2)小数除以整数一般计算方法:

①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②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3)小数除以整数的特殊情况处理方法:①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占位,点上小数点。②如果有余数,要添0继续除。师:同学们,还记不记得整数除法是怎样验算的?那么,这样的验算方法能不能应用到小数除法上来呢?你会验算吗?试一试吧。教师引导学生将第1题中的各题进行验算。二、针对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六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错在哪里,集体交流并改正。2.完成教材练习六第7题。指4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3.完成教材练习六第9题。指名学生直接回答,说明理由。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六第1题。先独立计算,再比一比每组算式与结果,得出在除数不变的情况下,被除数的变化与商的变化的关系。2.完成教材练习六第5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汇报计算过程。3.完成教材练习六第8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汇报,集体订正。四、拓展延伸1.豆豆去文具店买了3支一样的中性笔,付给售货员10元钱,找回2.5元,每支中性笔多少钱?10-2.5=7.5(元)7.5÷3=2.5(元)2.两个数的和是40.7,把较大的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后,就等于较小的数。这两个数各是多少?40.7÷11=3.7较大的数是37,较小的数是3.7。五、课堂总结同学们,你们觉得小数除法的计算哪里容易出错?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大家觉得该怎么做呢?请在小组内议一议。六、作业布置教材练习六第10、11题。通过练习,加深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巩固旧知。让学生充分表达,教师及时补充和纠正,进一步加深对小数除法的理解。练习时,教师要注意搜集典型错例,帮助学生进行改正。教学反思成功之处:通过简单练习先梳理算法,为后面的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把难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练习,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积极性较浓,能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足之处:个别学生在方法上掌握还是不太理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建议:多关注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状态。第4课时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内容:教材第28~29页例4、例5及练习七相关题目。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经历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过程,注意被除数位数不够时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2.体验迁移应用的学习方法,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教学难点:把小数除法化成整数的方法;掌握被除数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再除。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题卡。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1.接龙游戏: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在上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接龙游戏,看看哪个组表现最好!(出示四组下面这样的题目进行接龙游戏)(1)0.18扩大到原来的10倍是()。(2)2.38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是()。(3)6.33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是()。(4)0.024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是()。教师适时表扬表现出色的小组。2.将表格填写完整。被除数15150()除数550500商()()()师: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指名学生说一说。师小结:大家发现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相同的倍数,商是不变的。你们真棒!能把一种问题转化成另一种问题来思考,今天我们学习的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除法,就可以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进行学习。板书:一个数除以小数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1.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够的小数除法。教师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4情境图。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奶奶提出了什么问题?学生观察图画,指名学生说一说。师:要求这些丝绳可以编几个“中国结”,应怎样列式?指名学生列式,教师板书:7.65÷0.85=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该怎样计算呢?根据刚才的练习,你有什么启发?和同学们讨论一下吧。学生讨论,自主交流。教师指名学生汇报交流算法,得出结论:把0.85扩大100倍变成85,把7.65也扩大100倍变成765,这样商不变。也就变成了765÷85。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到它的100倍,使除数转化成整数,再计算。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师强调:采用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来把被除数和除数乘100,在竖式中把小数点和没有用的0划去。2.被除数的小数位数不够的除法。教师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例5。教师板书:12.6÷0.28=师:你发现这道题目和刚才的题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指名学生说一说。师:两道题的除数都是小数。而前一题的被除数和除数小数位数同样多,而这一题除数有两位小数,而被除数有一位小数。师:根据刚才的经验,请大家试着计算。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师:你是怎么处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