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木兰诗》课标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基于课标要求,在备课时把重点放在分析人物形象上,并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木兰的形象,通过品读感知人物。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既然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映,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不要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所以学生读出的“木兰形象”不能求有固定答案,学生能结合作品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丰厚学生语文素养。《木兰诗》作为一首文言古诗,文言字词的积累很重要,除了让学生疏通文意,重要的字词一定要积累:通假字、古今异议的字、一词多义的字,互文的句子的理解。单元目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围绕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本节课通过教学主要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知识目标:①初步积累一些文言知识。②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人物的形象。能力目标:①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②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③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情感目标: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并学习她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1.感情诵读——走进木兰的情感世界2.人物分析——感悟木兰的精神境界3.详略安排——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教学难点: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词句,扩大积累。活动形式: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质疑,展示成果。《木兰诗》教材分析《木兰诗》是鲁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这一单元以爱国为主题,选编了六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一样的感情,不一样的表达,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木兰诗》是一首南北朝时北方的乐府民歌,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果敢智慧的巾帼英雄形象。全诗风格明朗、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适于吟诵。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民歌的“双璧”。学习《木兰诗》,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帮助学生习得古诗文鉴赏的技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操,是学生学习古诗文技能的基础篇章。叶圣陶语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木兰诗》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赏、辞官还乡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人物形象。《木兰诗》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语言,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学习各种修辞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木兰诗》学情分析北朝民歌《木兰诗》脍炙人口,家喻户晓。而且全诗节凑鲜明,朗朗上口。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但是我们这儿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学习的意识不强,必须重视基础训练,在熟读的基础上讲解重点字词、重点句子,先保证翻译全文的基础上再另行提高。本课也是如此,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木兰的艺术形象。六年级的学生以前接触到的古诗文较少,文言知识积累少,加之受年龄、生活阅历的限制,对《木兰诗》中的一些诗句、字词以及思想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不过六年级的学生优势在于对知识的探求有强烈的好奇心,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中国,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学生可能大多了解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可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刚强的女英雄,她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和普通女子一样,爱美,爱她的亲人,爱朴素平淡的生活。所以,学习《木兰诗》,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的。同时,现在的这个年龄的学生,对于祖国的概念大多局限在浅层中,对于“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这样的理念一般不理解,甚至还持怀疑态度;对于战争的理解也局限在电影电视的描写中。还有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大了解,又成为理解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他们第一次接触乐府诗,更是需要老师的指导。学生不会读诗,尤其不会诵读古典诗文,这一点在我们农村学校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本节课我的教学重点之一便是引导学生学会诵读诗歌,要通过诵读感悟出古典诗歌内在的“美”,通过诵读让木兰这一形象从文字中“站起来”引导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而不是被动屈从于各种参考书的指示,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判断。对木兰有更客观、更实际、更深入的了解。在诵读的基础上领悟文意,感受人物,再通过对话来多角度理解木兰的形象。学生已经知道的:七年级学生在以前的语文学习和课余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有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有些同学已经背过课文内容。学生想知道的:学过一些文言诗词,但毕竟很少,对《木兰诗》中一些特殊的字词、诗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含义、“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句子特点。学生通过探索自己能解决的: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是什么?对学困生的关注:解决字词难题,掌握重点语句和字词的翻译因此,我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力求凸现读的重点,以读带品、以品带析,深刻挖掘文本的意蕴,让学生在读中有所得有所悟。可能是我们这所农村学校的现状,全校大多数班级里学习成绩好的女生占多数,而且前几名大多是女生,尤其是六年级这种想象更为严重。所以学生对女子的能力没有歧视,而且时代不同,男女平等,所以木兰这个女子更受欢迎。《木兰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2.品读,理解木兰的形象,学习她的美好品质。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从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养料。教学难点:理解木兰男扮女装代父从军的原因,了解木兰所生活的时代,从而更深入的认识人物。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视频素材、课件、打印好的学案。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词句,扩大积累。活动形式: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质疑,展示成果。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课前预习准备:(1)查阅资料,了解乐府民歌。(2)解决生字,给加点字注音。唧唧jī机杼zhù军帖tiĕ可汗kèhán鞍鞯ānjiān辔头pèi鸣溅溅jiān燕山yān鸣啾啾jiū戎机róng朔气shuò金柝tuò红妆zhuāng磨刀霍霍huò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帖花黄tiē(3)朗读全诗,把握故事情节。课堂学习激活思维师:时常听到有人说:女孩子还是不如男孩子。男生同学怎么看?女生同学呢?(播放视频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引出木兰诗。二、出示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2.品读,理解木兰的形象,学习她的美好品质。三、活动过程活动一、读一首好诗1.朗读指导:(学生自己先说句子的节奏停顿)师生共同:这首诗的五字句,读法是二字三字一停顿,而后三字之中又可根据意思又有二字一字停顿,或一字二字停顿。例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其他句子的停顿方法: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3.分工合作,小组派代表分段读,并对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活动二、译一篇美文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自行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小组交流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组长记录提出来全班交流,共同解决。师考查学生的文言字词的理解。(一)一词多义1、愿为市鞍马动词,买;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2、昨夜见军帖名词,文告;对镜帖花黄动词,通“贴”,粘贴3、愿为市鞍马愿意;愿驰千里足希望4、将军百战死带领;出郭相扶将搀扶(二)关于句子的翻译。特殊句子:怎么理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话?学生应该有两种理解。答案一(联系实际意译):将士们(将军、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在沙场,有的多年后胜利返回故乡。答案二(按字面直译):将军身经百战战死沙场,壮士多年后胜利返回故乡。师生分析哪种理解合理。师引领学生理解互文的修辞手法:古诗文中,为了使语言简洁,上文中省去下文中将出现的词语,下文中省去上文中出现过的词语,读者要把上下文联系起来,合而见义。这种上下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修辞上叫—互文。学生试着说一说对其他有互文修辞手法的句子的理解。这样的句子还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翻译:在集市的各个地方买了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打开我东阁西阁的门,坐我东阁西阁的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着窗户对着镜子,理云鬓、贴花黄。活动三、品一个人物品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木兰的形象: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木兰,从哪句话读出来的?答案示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句话写木兰在织布,可以看出她很勤劳。学生品读,师引领共析。※关于“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师:我们每个同学现在都是木兰的火伴,看到木兰是女郎,你会有什么反应?分层次读:第一遍,读出惊讶语气;第二遍,加上表情读出惊讶语气;第三遍,加上表情和动作读出惊讶称赞的语气。※关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赏析:“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结尾有什么特点?归纳:比喻作结,是对木兰女扮男装未被发现的解答,称赞木兰机智谨慎。这是一个比喻句,用兔子并排着跑难以分辨雄雌,比喻木兰女扮男装让人难辨男女。师:同学们知道哪个成语出自这句话吗?成语:扑朔迷离。原指分辨兔子的雌雄。现在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端木蕻良《曹雪芹》第23章:“踩着鼓点,操练起来,由慢而快,扑朔迷离,看得人眼花缭乱。归纳木兰的形象:同学们看一看你写下的这些词,哪些是形容木兰的女儿性情的?哪些是表现木兰的英雄气概的?那课文是表现她的女儿性情多一些呢,还是写英雄气概多一些?为什么?※看视频:迪斯尼公司动漫片《花木兰》片段。说一说:这段视频中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你对木兰有什么新的认识?由视频说开去.....读杜牧的《题木兰庙》※我写《木兰诗》写一首五言诗,赞一赞木兰。写作提示要求:以“木兰是女郎”为核心句,结合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叙述木兰的故事,赞美木兰的品质。背诵全诗,指名背自己喜欢的段落。送给同学们两句话:百善孝为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木兰诗》评测练习【基础巩固】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机杼()鞍鞯()胡骑()金柝()策勋()赏赐()理云bìn()pèi头()扑shuò()雄cí()阿zǐ()2.形似字注音组词拆()戎()傍()折()戍()滂()柝()戊()榜()析()戌()谤()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木兰当户织()昨夜见军帖()旦辞爷娘去()万里赴戎机()著我旧时裳()安能辨()我是雌雄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愿为市鞍马市:买东市买骏马市:集市B.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不愿作C.朔气传金柝朔:北方策勋十二转策勋:记功D.军书十二卷十二卷:十二本赏赐百千强强:有余5.填空。①选自朝(人名)编的《》,这是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的女英雄形象。②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③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④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⑤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⑥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⑦诗中的“”一句,用和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⑧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一句诗文,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B.“关山度若飞”:跨越飞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7.写出下面诗句的大意。①.爷娘问女来,出郭相扶将②.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能力提升】重点语段训练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填写.①描写爷娘:②描写阿姊:③描写小弟:④描写木兰:3.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4.品味“开”、“坐”、“脱”、“着”、“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5.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拓展延伸】木兰从军(文言文)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因其父名在军书,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1.解释加点字。少习骑长而益精市鞍马买数建奇功

2.译句子。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木兰诗》效果分析《木兰诗》是一首北朝著名民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价值。如何上好这一类的诗歌鉴赏课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琢磨的。关键在于怎样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欣赏古典文学,提升古典文学的修养,而不是上成简简单单的一节课。这节课我主要就是考虑以朗读和分析木兰形象作为主线,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因此,设计为“读一个故事----译一篇美文-----品一个人物-----赞一位英雄”这样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教学,让语文的人文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这样设计也是立足于学生学习实际,因为一直以来不是说学生不重视诗歌的鉴赏,即使教师平时又有几个重视对诗歌的鉴赏教学呢?鉴于此,我认为首先就是加强朗读教学,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美感读出意境。抓住朗读教学,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力量。在朗读中感悟形象,木兰这样一位千百年来备受喜爱的形象,如何准确解读不仅需要学生会借助文本解读也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才是重要的,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形成民主气氛。再者,以读促写是落实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要想充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我在写这个环节上注重学生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尝试写作,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所在。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即教师引领学生开始阅读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教师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所以,我便抓住“木兰是女郎”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了“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木兰”的主问题,引导学生读诗歌、品句子、感形象,解读她既有女儿性情又有英雄气概的个性特征。“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对文章的解读虽然接近尾声了,但涌动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却在延续着。文中木兰的形象之所以能从书本上站起来,走下去,深入到学生的内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自身生活经历的介入。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可见,情感是推动师生双边活动的强大动力,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情感教育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它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会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通过测评,学生成绩不错,对文章内容把握很好,分析到位,课堂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木兰诗》课后反思《木兰诗》是一首文言叙事诗,教学中既要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又要兼顾诗歌的特点。我的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按照“朗读诗歌——把握情节——疏通文意——品悟人物——背诵积累”的步骤来欣赏这首乐府民歌,课前也作了充分的准备。课后认真思考一下,这堂课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整体感觉还算满意,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一、注重朗读教学,在读中把握情节理解人物

分层次读。第一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第二遍,读通文意,读懂课文。第三遍:读出人物形象。在朗读中感悟形象,木兰这样一位千百年来备受喜爱的形象,如何准确解读不仅需要学生会借助文本解读也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才是重要的,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形成民主气氛。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走进文本之中真切感受木兰的形象。二、抓住情节,了解课文内容文言文语言精练,让学生觉得没有现代文的容易理解。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概括述感知到课文的大概内容,再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花木兰身穿戎装的英武形象及日夜行军的艰辛,感悟花木兰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优秀品质。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花木兰是一位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驰骋沙场、英姿飒爽、奋勇杀敌、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女英雄。这是教学的基础。三、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读一个故事”是初读课文,“译一篇美文”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品一个人物”是深入理解课文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写木兰诗”则是课文的拓展延伸。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即教师引领学生开始阅读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教师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好的切入点使课堂衍生着意外和精彩。我抓住“木兰是女郎”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了“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木兰”的主问题,引导学生读诗歌、品句子、感形象,解读她作为女子与众不同又与众相同的性格。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个性解读

“追问”,在已提出问题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甚至出新出彩的问。“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而我在课堂中针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