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听听那冷雨》课标分析语文课堂应当充分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当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而《听听那冷雨》一文不仅有优美的词句更有作者浓浓的家国之思,课堂上如果处理得当一定能让其工具性与人文性很好地统一,让课堂满满的都是语文味。以往的语文教学,往往把内容分解成上百个知识点、能力点,围绕知识点、能力点设计大量练习题,让学生反复机械地做练习,造成了语文课程的繁、难、深、多,而实际收效甚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结合课标本堂课从三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强调实践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二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三是突出整体性。而且我认为,语文课堂一是要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要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于是结合新课标中的这三点:1.理解散文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2.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3.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品味文本诗意的语言,探究“听雨”的文化内涵;2.感受作者浓郁凄迷的家国愁思,及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之情。该目标一是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的地位,并根据课程的特点,将其贯穿于各阶段的目标中;二是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同时,学生才是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本堂课的朗读教学重点就是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朗读过程中,突破重难点主要是同学讨论交流、老师适时点拨,再利用多媒体课件烘托气氛,启发思考。如果学生无从下手,就借势抛出这几个问题:听什么样的冷雨?屋瓦上的冷雨有什么样的魅力?听屋瓦上的冷雨时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总之,本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符合散文阅读的课程标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听听那冷雨》教材研究一、教材分析:《听听那冷雨》是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里的一篇精读课文。上承《赤壁赋》古文的经典,下启现代诗《再别康桥》的浪漫,是一篇富含神韵的散文。文章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山水神韵”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重在引导学生依据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能结合历史背景和作者经历,理解作品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人生境界。而《听听那冷雨》一文的学习在这一指导思想之下尤其侧重于对文学作品的意境美和听雨内涵的鉴赏。鉴于以上我对教材的认识,我把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确定为:1.品味文本诗意的语言,探究“听雨”的文化内涵。2.感受作者浓郁凄迷的家国愁思,及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之情。二、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情感三、教学难点:鉴赏表达技巧,探究文化内涵四、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互动讨论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强调反复阅读,是为了让学生深入到文本内部,打消与文本的陌生感,与文本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对话关系。这是学生实现对文本个性解读、多元解读的基础,也是促成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前提。在教学中我把它分解为体验性默读和多形式朗读。互动讨论则是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主要形式。通过倾听、理解、反思、交流的这个对话过程,学生实现了心灵的远游,建构了对文本的多元解读。2.点拨提升,交流分享课堂上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包容、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在“共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建构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即“对话”是课堂的主旋律。在“对话”与“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发挥着引领作用。在教学中把学生看作是一支支等待我们去点燃的火炬,它一旦被点燃必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创新的光芒。因此,教师的引导点拨,更多的是体现在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并给学生提供一个个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3.活动体验,感悟真情本课的教学中设计了涵泳美读、品味赏析、体验描述等活动体验的方式,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让学生与语言“亲密接触”,在品味中积累,在鉴赏中应用。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使学生充满兴趣地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五、教学课时1课时《听听那冷雨》学情分析我所教的这个班的学生,总体上基础较差,一共53名同学,平时的单元检测也就30来个能及格,课堂上能及时回答问题的一般也就十来个。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对朗读还算比较有兴趣,但是鉴赏语句、分析主旨的能力较差。虽然他们对散文文体不陌生,对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也比较熟悉,但是对语言文字品味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余光中先生内心对祖国的那种炽烈的情感是学生所不熟悉的。所以在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篇文章主旨的探究又是不能绕开的,鉴于此我设计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品味文本诗意的语言,探究“听雨”的文化内涵;2.感受作者浓郁凄迷的家国愁思,及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之情。结合学情,设计了相应的预习案,引导学生自己先找出喜爱的语句,并且在预习案中介绍了相关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去思考文章的思路和主旨。同时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专门设计了课前配乐诵读和课中配乐朗诵这样的环节,激发学生对文本探究的兴趣。而对学生较难把握的主旨探究,则采取对文题逐层分析的方式引领学生一步步去理解。《听听那冷雨》预习案班级:小组:姓名:评价:【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的韵律美,解读本文中的特色语言(叠词,长句,诗词化用等)并能仿写。2.体味古典文化的魅力。3.感受作者低沉婉转、清冷缠绵的情感之美。【学法指导】诵读,鉴赏交流【课前预习】一、余光中简介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幼时在家乡读书。9岁那年抗日战争爆发,随父母逃难到江苏、安徽一带,次年到上海,又转抵四川重庆。1940年进南京青年会中学(当时校址在四川),1947年毕业(此时校址已迁回南京)。同时考取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选读了金陵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厦门大学,开始诗歌创作,当时在厦门的《江声日报》和《晨光报》上发表诗作10余首。同年7月随父母到香港,失学一年。1949年5月由香港去台湾,进入台湾大学外文系读书。23岁台大外文系毕业。之后在军中当了3年的翻译官,退伍后在台湾东吴大学及台湾师范大学任教。1958年去美国,在依阿华大学读美国文学及英文写作课,获艺术硕士学位。1964年再次赴美,讲学1年,教授中国文学。1969年第3次赴美,在斯坦福大学教书。1971年返台,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并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1974年起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1985年返台,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自称“以右手写诗,以左手写散文”。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散文集《左手的缪斯》《逍遥游》《望乡的牧神》《焚鹤人》《听听那冷雨》等。诗的代表作是《乡愁》。著有评论集有《掌上雨》《分水岭》,评著有《梵谷传》。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反映了台湾整个诗坛30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因此,余光中又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二、熟读课文中涉及的古诗词,体味并学习化用的技巧。1.绝句宋·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2.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4.剑门道中遇微雨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5.【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6.【点绛唇】【宋】姜夔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7.【终南山】唐·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8.【声声慢】宋·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9.《更漏子》唐·温庭筠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10.【骤雨打新荷】元好问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尊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11.《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12.【虞美人】南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裾()边黔()首仓颉()
滂沱()空濛()蠕()动咬啮()氤氲()岑()寂苔藓()羯()鼓
寒濑()舔舐()啁啾()
米芾()惊蛰()蜇人()四、梳理思路,填写表格时间空间内容今天段)昔日(段-段)(段-段)(段-段)今天(段-段)五、选读喜欢的段落,写评注(短的写在书上,长的写在导学案上)《听听那冷雨》学习效果分析本堂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过程和学习目标,在朗读环节教师只是进行方向引领,具体要朗读的语句由学生自己决定,只要是个人喜欢的就行。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表现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环节设置的成功——同学们都争相朗读自己喜爱的文段,并且能说出自己喜欢这些语句的理由,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方式的实行,能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热情,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对文章主旨的探究,则在学生先自主思考并在黑板展示的基础上相互讨论而形成结论,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交流,使小组合作教学得到很好的落实,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得到很好的体现,问题也能得到较为透彻的理解。当然,在教学过程中,问学生为何是“听听”而不是“看看”时,由于问题较难学生一言不发,自己没能耐住性子,较快地给出了教师自己的观点,显得越俎代庖,简单行事。根据整堂课的学习效果,我认为教学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探究活动。注意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让他们都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这个意义上,文学的美景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上这样的一节课犹如写一篇散文,形散神聚,收放自如,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在文本中穿行,与作者精神往来,获得美的享受。《听听那冷雨》观评记录“271课堂”是学生活动体验的课堂,是学生通过碰撞生产智慧的课堂。高一语文组积极参与本堂课的观评活动。张希民:导入干净利索,整个堂课过程始终能围绕目标进行,目标意识强。整堂课环节流畅,过渡自然。学生培训到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谐热烈,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双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王拥军:教学目标的制定在围绕课标、学情的同时注重价值观的引领,目标明确、具体。通过合作探究、展示、点评、质疑、拓展完善等环节目标达成情况良好。吕利德:学生讨论积极,展示、点评规范踊跃,课堂参与度高。老师目标诠释清楚有力,点拨及时、有高度和深度。板书工整、规范。沉着冷静,能巧妙灵活处理课堂上学生临时生成的问题。李爱荣:借助音乐背景让学生体验情感,让课堂更加鲜活,通过对文题的层层解读,让学生去理解听雨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方式。曹真真:课堂注重了学生的朗读和情感体验,是真正有语文味的课堂。《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古诗上说“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也许同学们从未曾离开过家,未曾体验过这些人的痛苦与辛酸,但我们仍可以感受着他们的感受,乡思着他们的乡思。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感受到乡愁并不太难,但语言上的许多地方需要加以品味,只能靠读去感受语言的优美。结合自己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1.预习至关重要,课前必须熟读课文,不然课堂上老师再精彩的讲解都有可能没有良好的效果。2.作者的生平介绍,理解文章所写时的社会背景、历史现状才能更好的领会文章的感情基调。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充分了解作者及其一些作品。3.这篇文章的重点应该是鉴赏精美的语言。语言的特点在本文中主要体现为:叠音词的使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古诗词的巧妙化用、动词形容词、句式的长短句的结合、文白夹杂。(1)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诗词的化用以及想表达的情感)(2)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比喻、拟人的运用)(3)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叠词的节奏美、音韵美)(4)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无标点的长句与第二段的短句“杏花。春雨。江南。”的比较,体会语言的形式如何为表达绵绵不绝的乡愁情感服务。)4、这种经典的散文只有在不断的朗读、品味中才能理解,才能感悟语言的美。此外感觉课堂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1.感觉自己抢了学生的发言权,整堂课下来,尽管流程很规范,但总觉得学生对于文本,有些地方只是浅尝辄止,没能深入进去,因而对余光中在此文中抒发的情感体会不深。2.个别句子较难理解,导致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偏多,学生自主解读的时间偏少,此外,“听雨”这一部分到情感提升这一环节的过渡处理显得较为生硬。整个教学环节略显紧张等等。3.学生如何更准确地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对课堂的调控,时间的把握等,这都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研究。总之,通过这次《听听那冷雨》的教学,我认识到文本是学生体悟文章的基础,学生只有在真正吃透文本的情况下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而且我也似乎理解了新课程中倡导的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创造者这个观点,同一篇文章的课程资源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和方法加以利用。文本的研习、阅读方法的教授、阅读能力的训练、文化的感染和浸润,都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个性、活力和生机!这也许正是新课程的所追求的目标吧。高一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课题听听那冷雨课型新授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文本诗意的语言。教学难点:“听雨”的文化内涵。学习目标1.品味文本诗意的语言,探究“听雨”的文化内涵。2.感受作者浓郁凄迷的家国愁思,及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之情。板书设计听听那冷雨为何不是看看?冷作何理解?听听那冷雨为何不是看看?冷作何理解?听听那冷雨为何不是“这”?展示内容:组别:内容:书写:学习目标:展示内容:组别:内容:展示内容:组别:内容:书写:我的疑问:我的感悟:组别:(注:自由展示,教室共九个展示区)学习过程设计学习过程设计学习过程设计学习过程设计一、课前学生培训1.预习培训:阅读文本,勾画重点语句,梳理文章脉络,高效完成预习案,标注好自己有疑惑的地方。2.课前诵读培训:诵读内容与“雨”这一文学意象有关;时间控制三分钟左右;声音洪亮,朗诵富有情感,仪态得体。3.展示培训:同步、原生态展示;注意书写工整,标清答案、书写两个部分。4.小组活动培训:全员参与;高效利用时间,学科班长、学科小组长负责监督,确保无一人游离课堂。5.自由发言培训:语言精炼到位、有理有据;面向全体学生、与同学互动,引发同学们思考。二、课堂教学设计【课前准备】1.课前五分钟到教室,学科组长板书学习目标,下发《听听那冷雨》探究案,学科班长提醒准备好课本、典题本、双色笔等。2.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课前朗诵】配乐诵读《雨的随想》【课堂导入】(结合学生朗诵中的一句话)雨有一种特殊,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段关于雨的回忆,那么余光中先生又带给我们怎样的雨的印记呢?就让我们一起去听听那冷雨吧!【解读目标】1.品味文本诗意的语言,探究“听雨”的文化内涵。2.感受作者浓郁凄迷的家国愁思,及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之情。【以声传文——“听听”那冷雨】(酝酿好情绪,浓情诵读)过渡语:下面就让我们伴着窗外秋风,读出冷雨中的真情。1.学生清读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原汁原味地读出文段,体会情感。2.配乐诵读法——用音乐将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想像,去体会,去理解,去表达,使朗读达到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会与表达的结合,情思与情趣的一体。评价标准:诵读5分——2分;分享理由:3分——1分。【由文入情——“品品”那冷雨】过渡语:同学们用细腻温情的声音,将浓浓的情意铺叙在我们的面前,下面请你将感动与温情化作笔下绵绵的情意,书写心中深情。探究方向:“听雨”的文化内涵探究内容:一、品味语言,感受意境从文中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或语段,读一读,品一品。二、探讨主题,把握主旨听绵绵的春雨,听潇潇的秋雨,也听狂野的夏雨,听大陆的雨,也听台北的雨。但是作者为何要用“冷”字来形容自己听到的雨呢?探究形式:书面展示,口头展示探究要求:1.黑板展示自由(八块黑板+两块小黑板),没有展示的小组写在探究案上(下课前收,纳入课堂评价),同时进行。2.先组内交流、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派出代表与邻组交流学习,形成小组集体见解。3.小组成员再次讨论交流,然后到黑板展示区自由讨论或记笔记,比照黑板展示,思考,形成自己的答题思路。评价标准:书写分4——1分;内容分5——2分。【情入心头有感而发】过渡语1:经过同学们的分享与交流,我们看到有很多同学仍有一些疑问没有解决,让我们共同再来探究一下。过渡语2:经过同学们的分享与交流,想必大家又有了很多新的认知与感动,谁来同大家分享一下?1.小组质疑、交流发言内容:展示组明显错误及漏洞;本组(或个人)发现等;2.分享收获发言内容:根据黑板展示内容,以点带面,思维迁移,结合具体知识点分享自己的收获;3.教师点拨探究一:语言美:①长短句变换——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节奏)②叠词使用——增强散文的节奏和韵律,引起读者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③修辞手法(运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④化用诗句——自然贴切,富有诗意。分析方法总结:句式+修辞+表达效果探究二:“品品”那冷雨【问题预设】探究本文标题:为何是“听听”而不是“看看”,“那”作何理解?”冷“的内涵是什么?(一)让学生齐声诵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那”字的内涵。“那”是远指,更能表现作者的漂泊感和浓浓的思乡情。(二)“雨”作意象是为了表现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1.给人视觉、听觉、触觉的美感。2.与情思相互交织,渲染着浓浓的乡愁……(三)“冷”字的内涵一个“冷”字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旧环保设备买卖与运营维护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合同3篇
- 计算思维课程设计
- 海南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伦理及政策法规》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年度抵债资产转让与受让合同3篇
- 海南师范大学《武术教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照明电气设计课程设计
- 2025年度生态农业园区绿化种植与生态保护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安置房租赁中介服务合同
- 算法课程设计2048
- 2022年外交学院辅导员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磁致伸缩液位传感器KYDM-路线设置使用
- (完整版)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年最新版)
- 收割机转让协议
- 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德育状况调查问卷
- 煤矿煤业掘进工作面班组安全确认工作记录表 模板
- 第8期监理月报(江苏版)
-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 乙丙橡胶电力电缆绝缘一步法硅烷交联工艺
- 中止施工安全监督申请书(范例)
- 世界各国标准钢号对照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