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_第4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课标要求]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一、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历史叙述]1.家庭手工业(1)特点:自给自足。(2)在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2.田庄手工业(1)田庄:汉代出现,自然经济的基本单位。(2)特点:依附于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师指津]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都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目的。往往规模小,技艺封闭落后,但却根深蒂固,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制约作用。[深化探究]探究点1古代中国的家庭手工业材料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孟子·尽心上》思考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何种手工业经营形态?其突出特点有哪些?答案家庭手工业。特点:与小农经济结合、“男耕女织”;以家庭纺织业为主。探究点2古代中国的田庄手工业材料山东滕州宏道院出土的汉画像石思考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手工业经营形态?它与家庭手工业有什么共同特点?答案田庄手工业。共同特点:自给自足;都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二、“工官”和“匠户”[历史叙述]1.含义:从汉武帝时代起,政府垄断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2.职责: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3.评价(1)利:制作水平工艺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2)弊:①加重了政府的财政支出;②政府垄断生产及消费,使新的生产技术难以推广;③匠户的劳动创造性受到严重的束缚。[名师指津]学习“工官”制度时,既要从工艺水平、技术推广等方面把握其特点,更要结合具体的史实分析其影响。同时,应明确“工官”工场与家庭手工业的主要区别。[历史认识]专制王朝在对匠户进行严格管理的同时,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手段等方式加强剥削,极大地制约了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知识点拨]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孕育出了早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深化探究]探究点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材料(元朝)国家初定中夏,制作有程,乃偁(纠集)天下之工,聚之京师,分类置局……匠以籍为定,世承其业,其子女……婚嫁皆由政府控制。——《元史》思考(1)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种手工业经营形态的内容?(2)试从产品流向、生产规模、所耗成本、产品质量以及劳动者方面评价这一手工业经营形态的特点。答案(1)官营手工业。(2)特点:①产品是供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②生产规模大,所耗费用较多,加重了政府财政支出。③产品质量较高,达到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但技术传承封闭,往往失传,新技术难以推广。④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劳动创造性受到束缚。三、纺织业的发展[历史叙述]1.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纺织原料最初是麻和葛。2.商周: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3.汉代:经丝绸之路远销到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4.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大。会始终。(4)经济重心南移与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随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不少工业生产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5)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广受欢迎和赞誉。[深化探究]探究点1古代手工业的成就材料中国水下考古队从“南海一号”打捞出水的文物,大多数是瓷器,有碗、盘、碟……分别产自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品种超过30种。思考假如“南海一号”是我国宋元时期的沉船,推测可能从船中打捞到哪些种类的瓷器?请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进行推测并说明理由。答案青瓷、白瓷、釉里红。理由:东汉末期已出现青瓷,唐代邢窑的白瓷制作精美,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用于瓷器装饰。探究点2古代手工业的特点材料据《考工记》记载,齐国的官营手工业包括木作、冶铸等行业共30个专门的生产部门,“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zhí)之工二”。这一时期出土的手工业品上往往有督造的机构、各级工官和生产者的名字,他们必须对产品的质量负责。思考根据材料,归纳官营手工业的特征。答案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管理;规模大,分工细,代表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课堂小结

1.《周礼·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系统记录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专著。书中共总结了: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这段记载描述的是()A.官营手工业产品丰富,技艺精美B.民营手工业水平超过官营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专业化强D.民营手工业技艺庞杂,规模扩大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周代手工业的分工细致,专业化强。官营手工业早在夏朝就已出现,而民营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因此,这段记载描述的是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专业化强的情形。2.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中国最早将丝绸这张“名片”送往西方是在()A.战国 B.汉朝C.宋朝 D.明朝答案B解析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3.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A.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副业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B.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C.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答案A解析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与妇女在生产中的作用有关。结合明清时期棉纺织业的发展,可以判断A项正确。B项不能说明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提高;C项“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有误;D项不符合史实。4.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A.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D.铁农具的广泛应用答案A解析抓住时间限定“汉武帝后”。材料介绍的是汉武帝前后汉代冶铁技术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国家政权的支持,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盐铁官营的政策推动冶铁技术的发展。B不符合题意,C出现于东汉初,D不是主要原因,故最佳答案应为A。5.明朝中后期,瓷器的生产多采用“官搭民烧”的办法,在制瓷中心景德镇有民窑“形器走天下”之说。这充分说明了()A.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景德镇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景德镇瓷器天下无双答案A解析从材料“官搭民烧”以及景德镇民营手工业“形器走天下”,说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C项不正确;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是在甲午战争后,故B项不正确;景德镇瓷器天下无双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故D项不正确。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汉书·贡禹》材料二通邑大都酤(买卖)一岁千酿……其帛絮细布千钧(《说文》:钧,三十斤也),文采千匹,苔布皮革千石。——《汉书·货殖列传》材料三及汉通西域,中国的丝绸,大量地运到中亚乃至地中海沿岸一带,成为国际市场上最著名的商品。中国的商人,并因此而有“丝绸人”之称。——翦伯赞《秦汉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三服官”和“东西织室”的手工业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生产经营的特点。(2)据材料二、三,概括汉代纺织业繁荣与发展的表现。(3)有观点认为:女性是汉代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但“女性的劳动成果却被想当然的排除在经济学家的价值计算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答案(1)类型:官营手工业。特点:做工人数多(规模大);耗费大;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政府设工官管理。(2)产品交易量大;质量高;纺织品通过“丝绸之路”大量外销。(3)“男耕女织”为基本特征的自然经济长期存在;纺织业是农业的补充;传统的价值计算方法往往忽视女性;计算女性劳动成果缺少必要的数据;男尊女卑思想。解析第(1)问可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来进行回答,材料一中“三服官”是汉官名,负责皇帝冠服的制作;“东西织室”设在长安,专为皇室织衣。这些机构的手工业类型是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可根据教材回答。第(2)问回答汉代纺织业繁荣发展的表现,从材料二可以了解到交易量大,从材料三可以了解到纺织品质量高、远销中亚、地中海等地。第(3)问女性是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可以从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男耕女织”上了解到;女性的劳动成果不被计算可从女性社会地位低、纺织业仅是农业的补充等方面进行回答。[基础达标]1.《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答案D解析依据“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可知,家庭手工业生产成本较低,故选D项。A、B、C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2.下列对田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田庄内基本可做到自给自足B.田庄内各生产部门基本具备,可以说就是一个完备的微型社会C.田庄内的成员人人平等,共同劳动,共同分配D.田庄内的僮仆除了为主人劳作外还必须承担护卫田庄安全的责任答案C解析田庄内也有阶级之分,农民和其他劳动者是为田庄主人服务的。3.“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从《国语·齐语》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是()A.官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D.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答案A解析由“处工,就官府”可知,当时我国手工业经营形态应为官营手工业;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选A项。4.“布衣”是古代中国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年代里,“布”的主要材料是()A.丝B.棉C.毛D.麻答案D解析棉布是明朝中期以后成为百姓衣料的,在此之前,丝、毛织品不是普通百姓能享用的,故“布衣”其实是麻衣。5.“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自元代流传下来的一首民谣,它表达了人们对黄道婆的感念之情。黄道婆的杰出贡献在于()A.发明缂丝技术B.推动棉纺织业发展C.开始养蚕缫丝D.改变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查的是黄道婆推动我国棉纺织技术的发展,所以B符合题意。6.《北齐书》记载了一种当时的铸造法:“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熟铁),数宿则成刚(钢)”,用此法铸造出来的兵器坚韧锋利。这种技术出现于()A.西周B.秦朝C.南北朝D.明朝答案C解析从题干材料“北齐书”“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刚”可知是南北朝时期的灌钢法,故选C。7.下列是古代某收藏家的三件典型藏品,据此推断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最早是在()人面彩陶壶邢窑白瓷长颈瓶粉彩开光花尊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答案D解析在清代康熙年间,中国粉彩瓷器工艺才出现,故这位收藏家生活的时代最早应在清朝。8.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苏杭地区丝织业()A.民营作坊兴盛B.已采用大机器生产C.实行工官制度D.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答案A解析由“皆工织作”“比户相闻”可知,苏杭地区丝织业中民营手工业发达;B项不符合史实;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以体现。故选A项。[能力提升]9.东晋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这说明了他的田庄()A.主要从事商品生产 B.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C.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 D.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答案D解析“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说明他的田庄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10.《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B.民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方式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答案A解析B项结论与西周不符;C、D两项与材料不符。材料中“工商食官”反映了西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由官府统一管理的史实。11.在我国“四大名锦”中,蜀锦历史最为悠久,古人形容蜀锦是“其价如金”。但蜀锦制作的某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就已失传。这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最有可能是因为()A.利润小,学习这些工艺的人少B.原材料供应出现匮乏的局面C.工艺难度大,学艺周期长D.官营手工业的弊病造成的答案D解析“其价如金”说明蜀锦的技术水平高,这应属于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再结合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即可选出正确答案。12.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B.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答案B解析由题干材料的表述不能看出当时的生产效率如何,故A项错误;由“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可见“生产专业细化”,由“官营手工业”可知“官府掌控”,故B项正确;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贵族消费,并不面向市场,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生产成本的高低,故D项错误。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长期以来,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来自官奴婢、刑徒和征调来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元代实行匠籍制度,官府工匠世代不得脱籍,不允许从事私人生产。材料二唐代开始出现“和雇匠”,官营作坊因人手不足,出资临时雇佣工匠。雇者和受雇者两厢情愿、公平交易。中唐以后,应役匠人因纳资代役制度的实行而逐渐减少,和雇匠逐渐增多。宋代的工匠大多系雇募而来,控制相对放松,官府按当时的通行标准付给工匠报酬。明中期以后,官府工匠可交纳“班匠银”代替服役,政府再出钱雇募工匠进行生产。材料三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清代御窑仅6座,沿袭“官搭民烧”,到乾隆以后就衰败了。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工艺水平也大为提高,产品畅销海内外。——均引自《中学历史教学资料》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