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代谢动力学_第1页
药物代谢动力学_第2页
药物代谢动力学_第3页
药物代谢动力学_第4页
药物代谢动力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药物代谢动力学2023/6/61第一页,共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研究内容: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物体内过程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消除体内药物浓度(血药浓度)动力学规律

第二页,共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药物血液循环体外组织器官化学结构变化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药物的转运:吸收、分布、排泄药物的转化:代谢2023/6/63第三页,共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药物在体内的跨膜转运方式:被动转运(下山转运)依赖生物膜两侧的浓度差,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多数药物)特点:顺浓度差和电位差,不耗能。第1节药物的体内过程2023/6/64第四页,共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1、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O2、CO2、类固醇类激素等2、易化扩散经载体的易化扩散:GS、AA等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离子Na+、K+等2023/6/65第五页,共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主动转运(上山转运):药物从生物膜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少数药物)

特点:逆浓度差和电位差,消耗能。比方:卡车载货上坡泵转运

如:碘泵(碘在甲状腺中浓度比血浆高1万倍)

胺泵2023/6/66第六页,共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一、药物的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一)给药途径吸入>肌注>皮下注>舌下及直肠>口服>皮肤推论:同一种药物,不同的给药途径,药物作用快慢不同。骨骼肌真皮←表皮←皮内注射(皮试)肌注(抗生素等)皮下注射(疫苗等)皮肤第七页,共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口服经胃肠吸收的药物,在经过胃肠粘膜和肝脏时一部分药物被胃肠粘膜和肝药酶(主要)灭活,导致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首关消除(首关效应)如:硝酸甘油不易口服,舌下含服2023/6/68第八页,共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二.分布:指药物从血液到组织器官的过程影响因素。1.体液的PH2.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3.局部器官血流量4.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碱药酸液易解离吸收分布不易碱药碱液难解离吸收分布不难第九页,共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结合型药物游离型药物特点

不分布可分布不代谢可代谢不排泄可排泄

暂时失去活性

有活性可逆性结合有饱和性有竟争性

第十页,共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华法林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保太松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华法林与保太松联合使用2023/6/611第十一页,共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5.体内屏障组织血脑屏障:保证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性。胎盘屏障:不能保证胎儿免遭外源性化合物的影响。(形同虚设)第十二页,共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三、药物代谢(生物转化)定义: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的改变。

后果(一)代谢方式:经代谢灭活(大部分活性丧失)经代谢活化(少部分无活性→有活性)转化为毒物(极少部分,如乙酰肼伤肝)Ⅰ相反应(第一步)氧化、还原、水解Ⅱ相反应(第二步)结合反应药物活性降低,易于排处.第十三页,共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二)代谢部位:主要在肝脏

专一酶AchEMAOCOMT

药酶系 (灭活Ach)(灭活NA、AD)

非专一酶肝药酶

肝药酶的

活性

药物代谢速度诱导剂↑↑

↑抑制剂↓↓↓肝药酶系:主要在肝细胞内线粒体上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由100多种同工酶构成.可灭活300多种药

肝功能不全时禁用或慎用对肝脏有毒性或经肝代谢的药物。第十四页,共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四、药物排泄

(一)肾排泄尿药浓度高治病+伤肾

1.特点尿药重吸收t1/2延长竟争性抑制某药效延长

2.影响因素①肾功能②尿pH.碱尿酸药解离多易排泄酸尿碱药解离多易排(二)胆汁排泄

肝肠循环: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部分被小肠重吸收,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

第十五页,共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血液肾小管细胞尿液水杨酸盐酸苯丙胺

尿液呈酸性时

碱性血液肾小管细胞尿液水杨酸尿液呈碱性时

盐酸苯丙胺

碱性2023/6/616第十六页,共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第2节药物的速率过程一.血药浓度变化的时间过程

(一)时量曲线(药时曲线)第十七页,共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㈠时-量曲线(药时曲线)

血药浓度时间高峰期Cmax

最低有效浓度MEC最低中毒浓度MTC持续期残留期安全范围极量潜伏期吸收分布灭活排泄反映药物起效快慢,作用的强度(峰浓度高或低),以及维持时间的长短。第十八页,共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二.药动学基本参数(一)生物利用度(F)1.定义:

2.简单计算公式:3.意义:F=×100%A(吸收药量)D(服药量)只非血管给药时,吸收进入血循环量占给药总量的百分比。

(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与速度)①评价药物的吸收效果②评价药物的首关消除与作用强度③查明药物无效或中毒的原因④指导用药第十九页,共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四)消除动力学1.恒比消除(一级动力学消除)

定义:单位时间内按恒定比例消除药物。特点:2.恒量消除(零级动力学消除)

定义:单位时间内按恒定的量消除药物。特点:药物蓄积:药物吸收速度>消除速度

体内药量<消除能力。多吃多排,少吃少排。

体内药量>消除能力。吃的药“太多”,按一个量排。第二十页,共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五)半衰期(血浆半衰期)t1/21.药物分类的依据,短效,中效,长效.2.确定给药时间,多为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3.估计药物到达坪值(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指药物吸收速度=消除速度,疗效稳定)定义:意义:每隔一个半衰期用药,约经过5个半衰期达坪值.4.估计药物基本消除时间停药后,大约经过5个半衰期药物基本消除。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七)稳态血药浓度(坪值)Css定义:意义:当给药速度=消除速度时,血药浓度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1.Css的高低与给药总量成正比。2.Css的波动幅度与给药间隔成正比.3.达到Css的时间与t1/2成正比负荷量:首次用药后即可达到Css.(如:首次剂量加倍,或1.44倍静滴量iv.)第二十二页,共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名词解释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首过消除(firstpasseffect):口服经胃肠吸收的药物,在首次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血液内的药量减少的现象。分布(distribution):药物从血液转运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第二十三页,共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排泄:药物离开机体的过程。消除:药物经排泄、灭活、贮存使药物作用、活性降低的过程。肝肠循环: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部分被小肠重吸收,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一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机体消除恒定比例的药物。零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机体消除恒定数量的药物。第二十四页,共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血浆半衰期(halflife):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非血管给药时,吸收的药量与用药量的比值。稳态血药浓度(steadystateplasmaconcentration,Css血浆坪值):连续多次给药后,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血药浓度呈现稳定的浓度。第二十五页,共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易化扩散不具有的特点是:

A.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B.需载体C.耗能D.有饱和竞争现象首过消除出现于:

A.口服给药B.舌下含化C.直肠给药D.肌内注射E.肺吸入药物的肝肠循环可影响药物的:A.分布的速度B.起效的快慢C.作用的强弱

D.作用持续的时间

大多数药物在体内吸收和转运的主要方式是:A主动转运B被动转运C特殊转运D易化扩散E.膜孔虑过C.耗能A.口服给药D.作用持续的时间B被动转运单选题第二十六页,共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越高,则药物作用:

A.起效越快,维持时间越长B.起效越慢,维持时间越短C.起效越快,维持时间越短D.起效越慢,维持时间越长

E.起效越快,维持时间越长药物的消除速度决定其:

A.起效的快慢B.维持时间的长短C.作用的强弱D.分布的范围

D.起效越慢,维持时间越长B.维持时间的长短第二十七页,共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口服给药,为迅速到达血浆坪值,首剂应:

A.采用半量B.加一倍C.加两倍

D.加三倍E.改为静脉滴注给药决定给药间隔时间的主要依据是:A.起效时间B.血药浓度达到坪值的时间C.血浆半衰期D.药物作用的强度药物的半衰期是指:

A.药物吸收一半所需的时间

B.药物全部被消除所需的时间

C.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D.药物排泄一半所需的时间B.加一倍C.血浆半衰期C.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第二十八页,共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药物的半衰期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

A.吸收的多少B.消除的速度C.分布的范围D.作用的强弱E.药物的作用特点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变化,称为:A.吸收B.分布D.生物转化D.排泄E.消除参与体内药物生物转化的酶主要是:A.溶酶体酶B.肝药酶C.胆碱酯酶D.单胺氧化酶B.消除的速度D.生物转化B.肝药酶第二十九页,共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抢救危重病人,宜采用的给药方法是:

A.静脉注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