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旅游学概论》是怎样一门课?(一)什么是旅游学?1、学科性质旅游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综合性学科。(陶汉军《新编旅游学概论》)多学科:一是经济学(如旅游经济学、统计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二是文化学(如旅游历史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学、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等);三是管理学,如饭店餐饮及客房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2、研究对象和任务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旅游学的任务是要通过研究来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发生原因、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和它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3、研究现状旅游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作为一门科学,旅游学是随着近代旅游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世界:二战之前,旅游发达的地区是欧洲,旅游研究的中心也在欧洲,欧洲有着良好的旅游研究传统。二战以后,原先繁荣的欧洲成了一片废墟,北美地区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旅游研究的中心也相应地转移到了北美地区。◎中国:中国旅游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研究总体情况是比较重视应用层面的研究,而忽视对基础理论研究。主要代表著作有:1982年,邓观利等《旅游概论》;王洪滨《旅游概论》(1990年);孙文昌《旅游学导论》(1992年);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1993年)等。其中1999年出版了两部旅游学基础理论著作比较重要,一是申保嘉、刘住主编《旅游学原理》(上海学林出版社),二是谢彦君、陈才、谢中田编著《旅游学概论》,初步构建了全面、开放的旅游学学科理论体系。(二)什么是《旅游学概论》?1、课程性质《旅游学概论》是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该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入门课程.2、课程内容中心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1)旅游的概念、旅游活动的类型和特点(2)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历史(3)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三大基本要素):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中介—旅游业。(4)旅游活动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正面、负面影响)(5)其他相关问题,如旅游组织、旅游市场问题等。3、特点(1)从课程内容构成看,旅游学概论具有综合性的特点。(2)从课程内容深浅程度看,旅游学概论具有基础性的特点二、旅游专业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旅游学概论》?一是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旅游的总体认识(其它课程则是形成部分或某方面的认识);二是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三、如何进行《旅游学概论》学习?1、积累专业素养(1)掌握常用专业术语:如旅游定义(罗马定义、“艾斯特”定义、世界旅游组织定义、综合定义);旅游分类(按地理范围分国内旅游、国际旅游及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按旅游目的分消遣旅游及其中的观光、度假旅游;事务旅游及其中的商务旅游、公务旅游、会议旅游;近年兴起的生态旅游、特种旅游等)以及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旅游组织、旅游市场等。以上基本概念通过本期《旅游学概论》学习,将基本掌握,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2)熟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如经济学领域的旅游经济学、统计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二是文化领域的旅游历史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学、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等;三是地理学领域的旅游资源学、生态旅游学;四是管理学领域的公共关系学、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信息学等).以上理论将通过各门课程学习逐步了解和熟悉。2、建立自己的学习途径:课堂听课—-图书馆、阅览室学习-—网络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图书馆:旅游类图书在F5类,旅游专门出版社5家:中国旅游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等);期刊报纸在期刊阅览室(教师、学生):我国现有旅游专刊12种(旅游学刊等),旅游专报7种(中国旅游报等)。四、教学安排本课程教材采用田里编著《旅游学概论》,课程一般在学生入学第一期开设,每周3学时,共约51学时。第一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类型学习目的:掌握旅游的定义、特征、本质及属性;熟悉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熟悉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方法、旅游活动的不同类型旅游活动的特点。重点:旅游的定义、构成、按地域和目的对旅游的分类难点:旅游的本质与属性旅游的概念、性质及特征测试:判断下列活动哪些是旅游?学生异地读书农民异地打工学者外地参加学术会议三峡大移民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回大陆定居外籍教师来教育学院任教留学生到外国留学来到某国家担任外交人员外国高层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判断的标准:旅游的本质特征(主要目的是追求愉悦)和外部基本特征(异地性、暂时性)和国家相关的规定。辨别词义:旅游:“旅",旅行、离家出行(反义词:居家).“游”,游览、游玩。二者关系:离家出行不一定是旅游;反过来,要去游览、游玩必须要离家出行.迁徙:由此地到彼地定居,主要目的是求生存,不再回来.旅行:travel由此地到彼地,主要目的不是游玩,且一定时间内要返回来。旅游:tour或tourism由此地到彼地,主要目的是游玩,且一定时间内要返回来。一、旅游的定义迄今为止,关于旅游的定义众多(高教版9种、田里编著南开高职版8种、李天元编著南开版7种、魏向东林业版列出国际11种、国内7种),还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为大家所采用的定义,不同的国家甚至同一国家如美国各州之间对旅游的定义都有不同。对旅游的定义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类:理论性定义(或概念性定义)和技术性定义(或实践性定义)。两者的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概念性定义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用以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以将它与其他活动区别开来,侧重于对旅游活动的定义;技术性定义主要为了旅游统计、收集数据的需要,以便为决策立法提供旅游信息,所以侧重于对旅游者的定义及划分方法。人们对旅游的定义之所以会这样多,与人们对旅游的认识有关。因为旅游活动从产生以后,它的旅游实践和内容就在不断丰富变化,所以人们对旅游定义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例1:在中外的一般性语言词典中,对旅游一词的解释是指人们因消遣性原因或目的而离家外出旅行的活动.强调其目的的消遣性.(李天元主编南开版教材46页)例2:“艾斯特”定义(1942年瑞士圣加仑大学教授亨泽克尔和伯尔尼大学教授克雷夫两位学者提出,70年代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采用,该组织英文缩写为AIEST):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会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李天元主编南开版教材42页)例3:世界旅游组织(WorldTourismOrganization简称WTO)1991年6月加拿大渥太华会议对旅游的定义: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旅游教育出版社陶汉军《新编旅游学概论》第2页、中国旅游出版社(美)威廉.瑟厄波德《全球旅游新论》13页)例4:旅游是人们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第2版)按照这样的定义,今天数量众多商务、公务、会议及事务性外出访问旅游都没有包括在内。而现代旅游实践和旅游统计中却是包含了上述活动的.(分析见教材46页)综合定义:◎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长住地前往异地的旅行和暂时逗留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李天元主编南开版教材47页)◎旅游是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国他乡访问的旅行和暂时停留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袁国宏、张月芳《旅游管理知识题解》,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第1版。F5/283)二、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从横向比较角度)异地性:旅游一定要离开日常居住地到另一个地方,要有空间位置的移动,即旅行。暂时性:或流动性。旅游是流动的,在异地停留时间是暂时的(国际上一般规定不超过1年),最终必须返回原住地。所以,移民不是旅游。综合性:旅游是人们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一点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综合性。在对旅游的定义中,以上三个方面已经基本取得了共识。审美性:或娱乐性。即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去寻找并感受美、奇特、快乐的活动。人们之所以到某地去旅游,或者是因为那里很美、奇特,或者是去散心。总之,旅游的目的可以是休闲、商务、公务、会议、探亲等,一定不是移民就业。其他:◎李天元主编南开版P56:普及性、持续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田里主编南开高职版16页:异地性、审美性、流动性(暂时性)、综合性◎高教版:娱乐性、异地流动性、大众普及性、季节变动性、地理变动性三、旅游的本质和属性(一)旅游的属性旅游是人类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精神文化追求,包括休闲、追求新奇、追求体验感受等,所以主要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但与经济、政治联系紧密.与经济联系紧密:经济是前提(旅游活动产生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旅游业的兴起缘于经济。旅游与政治关系密切.表现为:(1)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出境旅游实现的前提;(2)稳定的政治环境是发展旅游的又一前提。(3)旅游作为交往活动,可以改善国家的政治关系,经济上还可以平衡进出口贸易.(二)本质属性(学术界有争议)◎旅游属于社会文化活动。如田里主编南开高职版:旅游是人类在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活动,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旅游活动是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如李天元主编南开版(P55):旅游是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又如高教版:旅游的属性应该是一种以文化为主,带有经济属性和政治色彩的综合社会现象。讨论:你认为旅游最本质的属性是什么?为什么?分析:从旅游活动产生的原因看,旅游活动是人类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精神文化需求,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旅游者角度)从旅游业兴起的原因看,人们之所以会经营发展旅游,是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旅游可以产生巨大经济效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是一种经济现象,本质属性是经济性。(旅游经营者角度)第二节旅游活动的类型一、按旅游目的划分三分法:1.消遣旅游:以娱乐休闲为主要目的的旅游。包括观光、度假、探险等。(1)观光旅游:以参观、欣赏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为主要目的和游览内容的旅游消费活动。它是最为普通、最为常见的旅游活动类型。(《易经》上曾有“观国之光"一语,据信,这便是后来“观光”一词的由来。)特点:第一,旅游范围广,按一定旅游路线沿途观光。第二,适应性强.不分年龄、职业、身份都适宜.第三,接待方便。(2)度假旅游:以度假和休闲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旅游消费活动。或利用假期进行休养和消遣的旅游活动方式。特点:第一,度假地点相对固定,活动范围不大.第二,强调休息。第三,重复性较高。第四,对娱乐设施要求较高。(3)生态旅游: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展的一种以生态景观欣赏和体验为内容的自然旅游活动。作为一种专项旅游,生态旅游所选择的生态景观一般是原始的未开发的原生态环境。参加者必须是有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人.在规划方面,为了体现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对两个方面的严格限制:一是对游客数量的严格限制;二是对接待建筑设施的严格限制(甚至就是住帐篷,自己携带旅游生活必须品).(见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第1、111、144页,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生态旅游是自然旅游中的一种专项或特种旅游形式.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继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之后发展的第三大领域。2.事务旅游:包括商务、公务、会议等。(1)商务旅游:以经商为目的、将商业经营与旅行游览结合起来的旅游活动。特点:第一,旅游频率高。第二,消费水平高。第三,对旅游设施和服务质量要求高。(2)公务旅游:政府人员因公出访在公务之余进行的参观游览活动.特点:第一,多采取团体形式。第二,专业行强。(3)会议旅游:以组织、参加会议为主要目的,并提供参观游览服务的一种旅游活动。特点:第一,消费水平高。第二,停留时间长.第三,计划性强。第四,对接待设施和服务要求高.3.个人或家庭事务旅游:(1)探亲旅游(2)修学旅游二分法:(刘伟、朱玉槐《旅游学》第4页,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F5/141)1.单纯的旅游:以娱乐休闲为主要目的的旅游,即消遣旅游,包括观光、度假、探险等.2.联带的旅游:以公务、商务等为主要目的联带的旅游,即事务旅游,包括商务、公务、会议、探亲、宗教朝拜、体育、修学等。二、按地理范围划分1.国内旅游①公民在本国国境范围内的旅游活动.②不属于所在国居民的长驻(1年以上)外国人在所在国进行的旅游活动。2.国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另一个或几个国家去访问的旅游活动。包括国际来访的入境旅游和本国居民出境旅游两种情况。入境旅游:①一般指外国公民到本国的旅游活动.②特殊情况:迄今为止,港澳台同胞来大陆地区的旅游访问活动。(原因:台湾还没有统一,港澳虽然已经回归,但都作为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出境旅游:①一般指本国公民到他国的旅游活动.②特殊情况:大陆居民前往港澳台地区的旅游活动。三、其他划分:(一)按组织形式:团体旅游(简称GIT)、散客旅游(简称FIT)ﻩGB/T16766—1997《旅游服务基础术语》:旅游散客:自行安排旅游行程,零星现付各项旅游费用的旅游消费者。ﻫ旅游团队:通过旅行社或旅游服务中介机构,采取支付综合包价或部分包价的方式,有组织按预定行程计划进行旅游消费活动的旅游者群体。附:参加旅行社旅游团队的好处
1.
方便:旅行社为旅游者代办外出旅游需要的订房、订机票车票、租车、订餐等多种事务,为旅游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省去了旅游者麻烦.
2.
顺利:旅行社在出发以前就为旅游者预定了有关的各种服务,从而保证了旅游的行程的顺利进行;
3.
经济:旅行社提供的衣、食、住、行都是系统性的,低于市面价格,所以费用要比个人出游还经济。4.
导游:旅行社的旅游有导游讲解,一般来说,有导游讲解的旅游才能算是完美的旅游.5。
安全:随旅行社出游比较安全,原因在于团队出行,有组织,有陪同人员;个人出游在购物和行程中容易被当地人欺诈。6。
售后服务:由于近年来对旅行社的管理比较严,一般旅行社都交有质量保证金,一旦有了问题,您可以到旅游局去投诉,所以,旅行社的售后服务可以说是有保障的。缺点:不自由(行程、线路、观光停留时间等)。(二)按计价方式:包价旅游、非包价旅游包价旅游是旅行社以一定价格向市场推销的成批量组合的旅行路线产品。它分为全包价和小包价两种。前者包括一次旅游活动的全部旅游服务;后者只包括其中主要的几项服务.非包价旅游是指旅行社根据旅游者需要按单项计价的旅游活动。主要对象是散客,所以非包价旅游又称散客旅游。(三)按费用来源:自费、公费、奖励奖励旅游是由企业或社会团体提供费用,以奖励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活动。(与公费旅游相同的是费用均来自公家,不同在于参加人员资格限定为成绩突出者)(四)按旅游距离:远程、中程、近程旅游(五)按旅行方式:航空、铁路、汽车、海上、徒步、骑车(六)按活动内容:观光、考古、探险、宗教等(七)按旅游资源特征:风景名胜、城市旅游、海滩、山地、温泉……(八)按享受程度:豪华、标准、经济(九)按旅游要求的特殊性:特种旅游(如生态旅游、探险、狩猎、潜水、登山、汽车拉力赛及洲际、跨国汽车旅行等)、专项旅游(为社会、经济、文化、科研、修学、宗教、保健等某一专门目的而进行的旅游活动)。附:国家旅游局的划分观光旅游sightseeingtour:以参观、欣赏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为主要目的和游览内容的旅游消费活动。度假旅游vacationtour:以度假和休闲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旅游消费活动.专项旅游specifictour:为社会、经济、文化、科研、修学、宗教、保健等某一专门目的而进行的旅游活动。会议旅游conventiontour:由跨国界或跨地域的人员参加的,以组织、参加会议为主要目的,并提供参观游览服务的一种旅游活动。奖励旅游incentivetravel:由企业或社会团体提供费用,以奖励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活动。(与公费旅游相同的是费用均来自公家,不同在于参加人员资格限定为成绩突出者)特种旅游specialinteresttour: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主管部门专门批准,并进行总体协调的具有竞技性和强烈个人体验的旅游活动。一般需要提前申报计划。如生态旅游、探险、狩猎、潜水、登山、汽车拉力赛及洲际、跨国汽车旅行等。——国家旅游局颁布《旅游行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旅游服务基础术语”第三节衡量旅游活动发展状况的指标旅游统计包括总人数及其构成、旅游者停留时间、旅游者消费及其构成、旅游者流向与流量等.一、旅游人数(一)旅游人(次)数统计的意义对旅游企业:表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完成工作量的多少.对国家或地区:可以反映该地旅游需求的规模,旅游设施设备条件和服务人员等方面的适应程度及旅游发展水平。所以,旅游人(次)数统计是制定旅游方针政策、编制旅游计划的重要依据之一。(二)旅游人(次)数统计的内容及方法1.入境旅游人(次)数统计(1)根据边防入境登记(中国)。优点:①入境手续严格,统计资料可靠,准确性强.②连续性强,便于进行动态比较。缺点:包含了日常往来的边境居民,他们当日入境又当日出境,他们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入境旅游者.(2)根据酒店住宿登记。有的国家之间没有边防入境登记,如欧盟成员国家。缺点:①遗漏:A.边境一日游游客B.在亲友家中住宿过夜的入境旅游者。②一人入境后可能住宿多个酒店,难免重复计算,统计结果往往高于实际来访人次.2.出境旅游人(次)数统计国际上通常做法是由本国在这些出境旅游者回国入境时,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统计。3。国内旅游人(次)数统计(1)报表资料估计法.由负责组织旅游的旅游企业填报,适用于由旅行社组织的团体旅游者的统计。(2)住宿点资料估计法。缺点:①并非所有国内旅游者都在各旅馆住宿;②各旅馆住宿的人并非均为旅游者.(3)定期的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这是国际上通常做法。分为:①景点抽样调查。在旅游景点连续进行一定时间的抽样,然后推算出全数或所占成数。②入户抽样调查。例如中国就是由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1993年以来)和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0年以来)分别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农民开展国内旅游抽样调查。二、旅游收入和旅游支出旅游收入通常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因接待来访的国内外游客,向其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而获取的直接收入.分为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一般不包括国际间交通客运收入即机票收入。?)。一般地讲,旅游收入在数额上等于同期国内外游客在该国的消费总额。国内旅游收入统计方法:抽样调查法。国际旅游收入和支出的统计方法:银行报告法;抽样调查法;混合法。三、人均停留天数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旅游,怎样理解旅游的定义?2、旅游的基本属性是怎样的?3、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怎样的?第二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的发展,认识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一最基本的旅游活动发展规律。重点:中国古代旅游的类型;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影响;托马斯·库克被尊为旅游业先驱的原因.难点: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从历史的眼光看,人类的旅游活动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一是限定在有闲阶层中的古代旅游,其特征是以游乐为主,规模较小。二是开始普及到中产阶层的近代旅游,它源自于人本主义意识和科学技术进步,并直接促成了现代旅游业的出现。三是社会大众共同参与的现代旅游。第一节古代旅游一、迁徙和旅行旅游现象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对于旅游现象具体起源时间,有人认为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有些人则认为是在人类社会跨入文明阶段之后才产生的。1、原始社会的迁徙活动一般人认为,原始社会没有旅游,只有迁徙活动。迁徙行为,是人们出于谋生的目的,或者出于自然原因(如气候、天灾等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或者出于人为原因(如战争)的威胁而被迫离开定居地,在新的定居点定居下来,不再回到原来的定居点。如非洲原始人类向亚洲、欧洲的迁徙;亚洲东北部的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通过北令海峡向美洲大陆迁移,成为那里的原始居民.迁徙与旅游的区别:(1)目的是为求生存而不是消遣游玩。(2)离开原来居住地而不是暂时的。2、人类旅行的产生旅行,是人们出于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可以是经商、学习,也可以是旅游,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异地作短暂停留并按原计划返回的行为。旅行与迁徙的区别:(1)目的不同;(2)离开后一般还要返回原来住地.但旅行又不同于旅游。现代汉语中“旅行"(travel)和“旅游”(tourism)二词大体可以相通,但严格地说,二者是有区别的。旅行与旅游的区别:(1)目的不同。单纯的旅游是指人们出于消遣性目的而暂时离家外出的活动;而旅行则是泛指人们出于任何目的,商务、求学、打工等,往来于不同地点间的空间转移活动。(2)离开时间不同。旅游人们在完成目的地访问活动后,必须返回其原来的居住地;旅行则不一定。(3)内容不同。旅行仅仅是为完成某个动机的一般空间流动过程,旅游则包含旅行和游览。有旅游必定有旅行,有旅行不一定有旅游;旅游者同时是旅行者,旅行者不一定是旅游者。(南开版高职教材第7页)所以,人类的旅游行为虽然孕育于人类的迁徙和旅行行为中,但迁徙和旅行都不是人类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为。旅行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伴随商业活动的兴起而产生的。在早期人类历史上,有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是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早期,商业从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商业的发展,促使商人到处奔走,旅行活动由此而开始。二、旅游的萌芽——奴隶社会的旅行活动迁徙和旅行都不是人类纯粹意义上的旅游,旅游是人们处于闲暇状态中在异地进行的游览观赏行为,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精神文化的需求。分析旅游的产生,与人的本性有关.从本质上说,人是一种天生的追求享受的动物。(魏向东主编《旅游概论》P20)旅游者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可能形成,因为旅游者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出游的动机。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形成时期,旅行还没有形成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到奴隶社会时期,旅行更加发达。原因:一是奴隶制建立,社会各行业分工更加细密,商业更加发达;二是奴隶制统一国家的建立,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空间移动的条件更加具备,为旅行活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使人们外出旅行的主要原因是产品交换和易货经商。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有闲阶级形成,旅游产生。事例: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在古代西方,古罗马帝国(前30年至前476年)的旅游最具有代表性。原因:(1)疆域辽阔.以罗马为中心,最大时北到欧洲中部莱茵河、多瑙河一带,西到大西洋不列颠、西班牙,南据北部非洲,东达西亚两河流域,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湖;商旅辐,驿站棋布,“条条大道通罗马”是其真实写照。(2)资源吸引力大。典型代表是闻名世界的“七大奇迹"(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亚历山大灯塔、罗德港巨人雕像、宙斯神像、阿提密斯神殿、摩索拉斯陵墓),对人们有巨大吸引力.中国商周时期的旅游活动,如诸侯朝觐、婚聘、纳贡、祭祀等。三、封建社会的旅行活动(一)中国封建时代的旅游的发展1、条件:(1)良好的社会环境(政治上的大一统和超稳定、经济上的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上领先水平、一脉相承的灿烂文化、与各国保持友好的传统)(2)相对完善的交通体系(水路、陆路)2、旅游活动典型事例:3、常见的旅游类型:1、帝王巡游。帝王巡游的目的,一是饱览风景名胜;二是显示帝王权威,震慑人民,了解民情,有利于巩固统治;三是封禅。封禅地点一般选择名山大川,主要是泰山.山上玉皇顶祭天曰“封”,山下梁父小丘祭地曰“禅"。突出的如秦始皇、隋炀帝、乾隆等.2、官吏宦游.中国古代历朝官吏,奉帝王派遣,为执行某种政治、经济、军事任务而进行的旅行活动。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次下西洋等..3、买卖商游。如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弦高。4、文人漫游。如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游说活动、西汉司马迁二十壮游、魏晋文人纵情山水游、唐朝李白、明朝的徐霞客等。5、宗教云游。以朝拜、寻求仙人、求经等为目的而进行的旅行。如法显、玄奘、鉴真等。6、佳节庆游.在中国古代各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喜庆佳节很多,如汉民族的春节庙会、元宵灯会、清明踏青、端午竞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藏族的雪顿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土族的花儿会等。(二)欧洲的旅游活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经过一段时间的混战和动荡,逐渐进入封建社会。中世纪的欧洲,是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政治上,民族纷争,国家林立,大小领主拥有对自己土地上的绝对管理权,相互间攻伐不断,始终没有安宁的环境.在经济上,封建庄园自给自足,社会缺少需求。思想文化方面,罗马教会用宗教神学控制人们思想。11世纪之后,欧洲城市开始兴起,西方封建主对财富的追求,促进远航探险热潮,终于在15世纪出现哥伦布、麦哲伦等开辟新航路的伟大的探险旅行活动。(三)阿拉伯帝国时期的旅游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建立了阿拉伯国家,8世纪中期形成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1258年被蒙古人所灭)。辽阔的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欧亚之间)以及宗教原因(伊斯兰教规定,每个穆斯林一生必须到其宗教圣地麦加朝圣一次),促进了其旅行活动的发展.历史上地跨三洲的大帝国:罗马帝国(前30年—284年—395年-476年)、亚历山大帝国(前324至前323年)、阿拉伯帝国(8世纪至1258年)、奥斯曼帝国(16世纪至1922年)。总结:古代社会旅游活动的特点1、从参加者看:多为帝王、官僚、贵族等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级.他们人数不多,在人口中所占比重很小,因此此时的旅游活动不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2、从旅游类型看:贸易经商旅行仍然占居主导地位。第二节近代旅游业的产生近代旅游业开始于19世纪中期,促成旅游近代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出现可以作为近代旅游开端的标志),促成旅游向大众化旅游转化。一、工业革命对旅游发展的影响近代社会,对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或工业革命,指18世纪中到19世纪中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操作的过程.对旅游的影响:1)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导致居民产生返回大自然去的需要,外出旅游的人数增多。2)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多样性农业劳动为单一性大机器工业劳动所取代,促使人们强烈需要改变工作环境.3)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资产阶级的出现,扩大了外出旅游的队伍。4)科技的进步,蒸汽技术在交通工具运输中应用,出现蒸汽动力的轮船(18世纪末)、火车(1814年,史蒂文森)等新式交通工具,使大规模的人群流动成为可能。二、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近代旅游业的产生1、1841年禁酒大会:1841年7月5日,利用包租火车方式,组织了一次570人规模的团队活动,从英国中部的莱斯特(托马斯·库克家乡是英国德贝郡的墨尔本,莱斯特是他现在居住的地方)前往洛赫伯勒去参加禁酒大会.特点分析:发起、筹备和组织者,自始至终随团陪同照顾,是现代旅行社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但是,这次活动还不能作为旅行社产生标志。因为:第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参加禁酒大会,不是单纯的消遣旅游;第二,托马斯·库克组织这次活动也不是出于商业目的(只售出1先令的来回车票).它只是为以后正式创办旅行社打下了基础。关于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诞生的时间,学术界有如下几种说法:(1)1841年,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通济隆旅行社在英国成立,它的创始人是托马斯·库克。这是世界近代旅游业诞生的标志。托马斯·库克被誉为近代旅游业的先驱。(高教1998年第1版,高等院校旅游类专业教材,马勇《旅游学概论》24页)(2)1845年,托马斯·库克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高教1991年第1版,旅游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试用教材,李光坚《旅游概论》31页)(3)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第1版,魏向东《旅游概论》36页)2、1845年莱斯特—-利物浦消遣旅游活动:特点分析:(1)性质:商业活动。(2)目的:观光消遣。(3)时间:长达1周.(4)工作方式:全陪、地陪,开创了旅游业务开展的基本模式。3、1855年莱斯特——巴黎参观世博会旅游活动:特点分析:(1)时间:4天。(2)费用:采用一次性包价,包括住宿费和往返交通费共为36先令,是世界上出国包价旅游开端。4、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正式成立。5、1872年组织了世界上第一次环球旅游。总结:托马斯·库克组织旅游活动的开展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第三节现代旅游的迅速发展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大众旅游.喷气式推进技术在民航中的运用可以作为现代旅游产生的标志。一、现代旅游发展的原因1、战后世界局势的相对稳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2、个人收入的增加3、闲暇时间增多:带薪假期增多4、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轮船、铁路——汽车、飞机5、政府对旅游业的扶持二、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1、普及性或游客的大众性2、增长的持续性3、地理集中性(客源地、目的地)4、季节性其他:◎陶汉军《新编旅游学概论》59页:综合性、大众性、多样性、季节性。◎刘伟、朱玉槐《旅游学》17页:人数空前增多、活动范围迅速扩大、活动内容和方式日益多样化等。◎王洪滨《旅游学概论》12页:综合性、世界性、群众性、普及性、社会性。第四节中国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是具有五千多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旅行游览活动兴起最早的国家之一。一、近代中国旅游发展特点近代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1)近代中国旅游活动局部存在,未形成产业。①与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活动紧密联系,西方的商人、传教士、学者和一些冒险家来到中国,在一些通商口岸和风景名胜地区巧取豪夺,建造房舍,供其经商、传教、游览和休憩之用;②旧中国政府与西方列强建立外交关系,向西方各国派驻使节,不少外交官员考察异域,游历甚为广泛;③不少人民出国出卖劳动力,其中也有一些人在谋生之余顺道游览观赏;④为学习西方的科技知识,不少青少年漂洋过海出国留学,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出现“留学热潮”,得以游学欧美。(2)旅游业及相关行业有一定发展①旅行社1923年,上海商业银行成立旅行部,即中国旅行社,这是中国第一家旅行社。1927年,更名中国旅行社。②交通铁路是近代旅游的主要交通工具,中国从1876年起铁路建设有胶济铁路、滇越铁路、广九铁路、中东铁路.近代中国的内河航运、远洋航运、公路运输和民用航空对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③旅游住宿近代旅馆从清代末期开始发展.有外资经营的西式旅馆,民族资本经营的中西式旅馆,铁路沿线的招商旅馆以及公寓等.西式旅馆:是指清末英、美、法等外国资本侵入中国后,按照西方建筑、设备、装修、经营方式等建造并经营的旅馆,大多建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租借地或势力范围之内,其中上海最多。如法国卢夫勒式的皇宫饭店,德国恺撒式的德华饭店,美国斯塔特勒式的美国饭店,英国皇家式的维多利亚饭店等等.中西式旅馆:是中国民族资本向旅馆业投资兴建的半中半西风格的新式旅馆,既接受了西方旅馆的某些影响,又继承了中国的历史传统,其建筑形式多为庭园式或园林式.如北京1912年的长安春饭店,1918年的东方饭店,1922年的中央饭店,天津1923年的国民饭店,上海的中央饭店、大中华饭店、扬子饭店、国际饭店。招商客栈:是中华民国建立以后随铁路兴建而发展起来的.据有关部门统计,1934年重要铁路线上见于记载的旅馆和客店约有1000多家,主要接待过往旅行者和客商。会馆和公寓在中国出现较早。汉代京师已有外地同郡人的邸舍。公寓与旅馆相似,不同之处是接待对象以居住较长时间的旅客为多,房租收取也多以月为计。特点:1、中外联系加强,来华旅行的外国人和出国旅行的中国人数都大大增加。西方来华旅游大多与帝国主义殖民侵略活动联系在一起,中国人出国旅行大多和洋务留学联系在一起。2、产生了专门为旅行服务的机构和组织。1923年8月,中国第一家旅行社前身——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成立,1927年6月更名为中国旅行社。(教材34页)二、现代中国的旅游(新中国成立后)(一)新中国建国至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外事接待阶段”基本特点:旅游接待多为单纯政治接待,不计成本,不讲效益.因此,此时旅游业还是事业,不是产业。(“产业”是某一类企业的总称,其主要业务或产品大体相同.产业必须讲究成本效益,而行政事业单位可以不讲成本效益)主要大事:(1)两大旅行社系统成立一是1954年成立的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及其分、支社,二是1957年由各地的华侨服务社组建而成的华侨旅行社(1974年改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及其分、支社.(1980年成立的中国青年旅行社系统,共为旅行社三大系统)前者负责接待外国自费旅游者,由国务院及地方政府的外事办公室领导;后者负责接待海外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及台湾同胞,属于政府的侨务系统.体制方面名义上定为“国营企业”,实际运作中都是行政或事业单位而不是企业.(1979年以前政府办旅行社主要是为了争取外国人和华侨来访,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同情和支持新中国,以扩大中国的对外影响,属于友好接待性质。那时对旅行社的要求主要是取得接待工作的政治效果而不是经济效益;主要根据政治条件选择接待对象,而不是广为招徕;旅行社的体制也是行政或事业单位而不是企业.)(2)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1964年,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其直接意义是中国旅游事业从此有了专门领导机构.(1978年改为直属国务院的“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各省直辖市成立旅游局;1982年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见教材232页“我国的旅游组织”)(二)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振兴时期1、1978年至80年代中期: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阶段基本情况:1978年10月至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5次专门讲话,要求尽快发展旅游业。邓小平同志指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搞旅游要把旅馆盖起来。下决心要快,第一批可以找侨资、外资,然后自己发展"。邓小平同志在旅游业对国家政治经济的积极作用,对改革开放的积极作用以及旅游管理、旅游开发、旅游促销等一系列旅游业的基本认识、基本规律上作了明确指示。按照邓小平同志指示,国务院成立以主管副总理为首的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各地政府也相继成立领导小组。开放和高层决策人推动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步伐.但是由于中国旅游设施不完善以及其他因素,此时我国旅游业发展重点是入境旅游(没有采取“先国内,后国外”的常规发展模式,而是优先发展入境旅游。),对国内旅游则实行“不宣传、不提倡、不反对"的方针。主要大事:(1)1979年7月,邓小平到黄山考察。(2)中国加入世界旅游组织(1983年)“世界旅游组织”是1975年成立的一个政府间的国际性旅游组织,总部设在西班牙的首都马德里。(详见教材238页)1983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印度新德里会议一致通过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正式成员国,标志着中国旅游业已跨入世界旅游业的行列。2、80年代中期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旅游市场逐步形成.国家有关部门也对国内旅游发展给予重视,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五个一起上”的方针,形成全社会大办国内旅游业的格局。主要大事:(1)1986年,旅游业的接待人数和创汇收入被正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2)1991年,《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正式明确将旅游业的性质定为产业。(说明国家已经真正认识到旅游业的经济作用,包括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以及由于旅游业对其他行业的刺激对国民经济作出的间接贡献。)(3)1995年5月1日起,我国实行周五工作制,每周有两天的“双休日”。3、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阶段主要大事:(1)1999年5月1日,全国实行五一、国庆七天长假制(加上传统春节,被称为三个旅游“黄金周”)。大大促进了国内旅游的发展.(2)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1983年11月,作为试点,广东省率先开放本省居民赴香港旅游探亲。1984年,国务院批准开放内地居民赴港澳地区的探亲旅游。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旅游局发布实施了《关于组织中国公民赴东南亚三国旅游的暂行管理办法》,旅游目的地限于新马泰三国,以后又增加了菲律宾等。这次批准的只是出国探亲旅游,公民出国旅游所需费用一律自理,采取由海外亲友交费的办法。1997年7月1日正式实施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标志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最新资料:至2005年10月,中国公民自费组团可以前去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达到63个。
复习思考题:1、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旅游活动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2、现代旅游活动和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是怎样的?3、世界旅游业是怎样出现和发展起来的?4、现代旅游活动有哪些特征?5、旅游活动有哪些基本类型?它们各自的特点是怎样的?6、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作用和影响是怎样的?旅游者学习目的:了解旅游者、国际旅游者、国内旅游者的概念;掌握旅游者的形成条件;掌握旅游者的基本类型与特征。重点:旅游者的概念、形成条件、主要类型及特点难点:旅游动机第一节旅游者的基本概念一、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或理论定义◎有关旅游者的第一个定义出现在1876年的《世纪大百科词典》19卷,它把旅游者定义为因好奇和无聊而旅行的人。◎指离开常住地到异地旅行和访问的人,其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其外出的目的可以是消遣性旅游,例如观光、度假等;也可以是非消遣性旅游,如公务、会议,但主要不是为了赚钱.(魏向东主编《旅游概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版。)◎为满足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进行旅游消费活动的主体,是旅游服务活动的需求者和服务对象。(见国家旅游局颁布《旅游服务基础术语》国家标准)◎王敬武(关于对旅游者概念定义的几点看法,旅游学刊,1999.1)认为,现行的概念更注重统计操作上的要求,并未涉及旅游者的本质特征,因而与理论研究中的旅游者概念在应用范围上有所不同,并认为旅游者应该是指“离开住地以寻求改变精神状态、获取最大的身体和心理满足,达到精神愉快过程的人。”二、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一)国际旅游者1、国际联盟定义:1937年“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异国旅行和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2、罗马会议定义:1963年“除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人。”特点:(1)以来访者的目的区分其是否旅游者。(2)根据来访者的定居地(通常居住国),而不是根据其所属国籍来界定其是否属于国际旅游者。(3)根据来访者停留时间,将国际旅游者分为(过夜)国际旅游者和(不过夜的)一日游游客(或短程旅游者)3、世界旅游组织定义:1975年成立后采纳了罗马定义。1981年出版《国内与国际旅游统计资料收集与提供方法手册》对罗马定义作了补充和完善。(魏向东主编《旅游概论》89页)国际游客不包括下列人员:意图向目的国移民或在该国谋求就业的;以外交官身份或军事人员身份进行访问的;上述人员的随从人员;流亡者、流浪者或边境上的工作人员;打算停留1年以上者。可以计算为国际游客的:(1)为了娱乐、医疗、宗教仪式、家庭事务、体育活动、会议、学习或过境进入另一国家者;(2)外国轮船船员或飞机机组成员中途在某国稍事停留者;(3)停留时间不足一年的外国商业或公务旅行者,包括为安装机械设备而到达的技术人员;(4)负有持续时间不足一年使命的国际团体雇员或回国进行短期访问的旅行侨民.4、我国的界定:一般将来华旅游入境人员称为“海外游客”,包括: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外国人:外国国籍的人(包括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华人)。华侨:持有中国护照,但侨居外国的中国同胞.港澳台同胞:居住在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中国同胞.非海外游客:(中国国家统计局规定的非国际旅游者)政府高层访问团;驻华使领馆人员和长驻我国的外国专家、留学生、记者;航班过境旅客、边境往来的边民;来华定居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胞。(二)国内旅游者(1)加拿大:离开居住地边界至少50英里(80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旅行的人。(2)美国:处于工作上下班之外的其他任何原因而离家外出旅行至少50英里(80公里)的人,而不管其在外过夜还是当时返回.(3)英国:基于上下班之外的任何原因,离开居住地外出旅行过夜至少一次的人。(4)法国:基于上下班之外原因离开自己的主要居所,外出旅行超过24小时但未超过4个月的人。(5)世界旅游组织:1984年对国内旅游者的定义是为了娱乐、度假、体育活动、公务、集会、会议、学习、探亲访友、保健、慈善工作或宗教目的而在自己定居的国家对某个目的地进行至少24小时但不足一年的访问旅行者。(6)中国:国内旅游者:在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见魏向东本第92页)国内一日游游客:中国国家统计局标准:离开长住地外出距离在10公里以上,时间超过6小时但不足24小时,未在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中国国家统计局规定,下列人员不在国内游客统计范围内:到各地巡视工作的部以上领导;驻外地办事机构的临时工作人员;调遣的武装人员;到外地学习的学生;到基层锻炼的干部;到其他地区定居的人员;无固定居住地的无业游民;到外地务工的农民.第二节旅游者的形成条件一、客观条件(一)收入水平对旅游者个体来说,要实现旅游的首要条件是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因为:(1)旅游需要是在其基本物质资料得到满足后而产生的精神需要,首先是物质需要必须得到满足才可能产生旅游动机。(2)旅游消费是一种较高的消费。◎高教版63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1000美元,将产生邻国旅游动机;超过3000美元,将产生全球旅游动机。◎魏向东版93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1000美元,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4000~10000美元,将产生邻国旅游动机;超过10000美元,将产生全球旅游动机.附资料1:各类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发达国家:2。548万美元中等收入国家:0.299万美元低收入国家:0.052万美元注释:按世界银行标准,人均GDP800美元以下为低收入国家或地区;800—3000美元为中下等收入国家或地区;3000—9000美元为中上等收入国家或地区;9000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或地区。附资料2: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国家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元)美国2。83亿35843(01年)日本1。27亿32900(03年)韩国4672万9628(00年)朝鲜2305万481(96年)中国13。6亿1000(03年)*(二)余暇时间一般地说,人的时间可以分为工作时间、生活时间、余暇时间三大部分。工作时间是指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出外工作以赚取货币的时间.生活时间是为了满足人们生理需要如吃饭、睡觉以及处理日常琐事等而花费的时间。余暇时间是可用于自由支配从事娱乐、社交、消遣或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时间。余暇时间有四种分布:每日余暇、每周余暇、公共假日和带薪假期。我国从1995年5月1日开始实行5天工作制,从1999年开始实行五一、国庆七天长假制,大大带动了我国旅游的发展。(以上主要针对在职人员的休闲旅游,公务旅游和离职人员的旅游不受时间因素的限制。)(三)其他因素主要有旅游目的地国的社会条件、可进入性以及旅游者身体状况和家庭结构三个方面.旅游目的地国的社会条件: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环境以及社会治安等方面。可进入性:时空距离、入关签证、交通状况等。旅游者身体能力状况和家庭结构:国家旅游局统计50岁以下旅游者占总数的80%。另外,拥有4岁以下婴幼儿的家庭出外旅游的可能性较小。二、主观条件—-旅游动机一个人外出旅游的主观愿望,即旅游动机。它来源于人的某种需要,主要是精神上的需要.旅游是人们的一种需求或需要.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1、受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是按照马斯洛(二战后美国行为科学家)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的观点。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为了生存而对必不可少的基本生活条件产生需要。如由于饥渴冷暖而对吃、穿、住产生需要。(2)安全需要。指维护人身安全与健康的需要。前两者属于生理的、物质的需要.(3)爱的需要或社交需要。参与社会交往,取得社会承认和归属感的需要。(4)受尊重需要。指在社交活动中受人尊敬,取得一定社会地位、荣誉和权力的需要。一个人在家时,一切均需要自理,而作为旅游者则全程有人为你服务,可以享受到受尊重的感觉。(5)自我实现需要。发挥个人最大能力,实现理想与抱负的需要。有的人为了实现自我抱负或谋求自我发展而外出旅游考察,从中获取信息或启示,以寻求发展机会。如考察旅游、会议旅游;如驾车或徒步游全国、全球、跨越某大洲等,以此展示其成就,实现一种自我价值,引起人们的注目。后三者属于心理的、精神的需要。一般而言,人类的需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低层次需要满足后才追求高层次的满足.例如,一个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人可能会铤而走险而不考虑安全需要,可能会向人乞讨而不考虑社会需要和受尊重需要.马斯洛认为,一个人同时存在多种需要,但在某一特定时期每种需要的重要性并不相同.人们首先追求满足最重要的需要,即需要结构中的主导需要,它作为一种动力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当主导需要被满足后就会失去对人的激励作用,人们就会转而注意另一个相对重要的需要。需要层次越高,达到的人数就越少。因此,单靠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互还难以现代大众化旅游者的动机。2、其他需要(1)探新求异的需要。好奇之心,人皆有之。(2)逃避紧张现实,调节身心节律的需要。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使人们的精神常年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造成的人群拥挤、交通喧闹和空气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因此,人们普遍希望在可能的情况下,暂时避开这样的环境,到环境幽雅、空气清新的地方度过一段时间,以调节自己的身心节律,恢复疲劳,松弛神经.产生旅游动机可能源于上述需要的某一种,也可能出于其中两种或多种需要。第三节旅游者的类型及特点一、不同购买目的旅游者及其特点1、消遣型旅游者:包括度假旅游者、观光旅游者等。总体特点:无任何负担、任务和压力,以游乐为主要目的。1)数量大:在各类旅游者中比例最大。例如2000年,约占42%.2)季节性强:因为旅游者的主体是那些最需要通过旅游来调节紧张情绪的在职人员,他们的假期一般比较集中;旅游地的气候。3)自由度较高:目的地、旅行方式、出发时间等。4)在目的地停留时间较长。5)大都对价格较为敏感:因为消遣型旅游者大都属于自费旅游者,所以经济实惠是他们选择目的地、旅游线路、旅游交通工具的重要参考条件.2、差旅型旅游者:以业务为主要目的,兼顾观光旅游的人,包括公务旅游者、商务旅游者、学术教育旅游者(会议旅游者)等。需求内容上选择轻松愉快的旅游活动.出行次数频繁.服务质量要求高.不受季节气候影响。选择自由度小.3、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探亲访友、联系调动工作、疗养治病、购物及其他家庭事务和个人事务而外出旅行的人。特点:1)利用带薪假期探亲访友,可节省个人费用的支出。2)具有合家消遣的特点。3)对出游时间、旅游目的地缺少选择的自由。4)对旅游消费精打细算。5)对旅游价格十分敏感.二、不同客源地旅游者及其特点1、国际旅游者:欧洲、美洲、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南亚、中东、非洲2、国内旅游者:比如广东、江浙、北方三大客源市场注:不同客源地旅游者的特点详见第七章第四、五节三、不同心理类型旅游者及其特点1、理智型这种旅游者头脑比较清醒冷静,经验比较丰富,对旅游产品的品质、特征、用途、价格高低等都有自己的见解,主观性强,不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少感情用事。他们能够广泛收集信息,了解市场行情,进行认真分析,权衡各种利弊因素,然后才实施购买行为。2、冲动型这类旅游者的兴趣、情绪容易冲动,心境变化激烈,容易受广告和他人行为的影响,形成冲动性购买。3、选价型这类旅游者对价格非常敏感。这其中又有两种亚类型:一种类型是专买高价,这种人大多有钱,认为高价不仅意味着高质量,而且还可以体现购买者的经济实力和身份与地位.另一种类型则是对价格低廉的感兴趣,他们往往不惜花费很多精力去广泛了解价格信息,并进行仔细比较,希望购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四、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不同阶段的特点旅游地BC客源地XADY时间发展XA——准备阶段。AB——离开居住地到旅游地途中。其个人原先身份特征逐渐消失,换之而来的是一个轻松自如的新身份——旅游者.BC——旅游者在旅游地的旅游行为。新的环境、气氛使旅游者将暂时忘却过去的工作生活,旅游行为带有脱离现实生活的梦幻色彩,如成年人玩着非常幼稚的游戏,富豪过上原始落后的生活,平静沉稳的人变得热烈疯狂等等。旅游者“忘我”的精神状态下,以貌似“越轨”、近乎“怪诞”的行为获得了最大的生理和心理满足。CD——回归过程。逐步卸下旅游者的标记,恢复其原来的身份特征.DY—-汇入原先的生活主流,仍不同程度地受到刚刚结束的旅游活动的影响,往往表现在精神方面,也表现在其工作、生活适应程度和创造性行为中.如果把日常居住地作为一个世俗性世界,把异地旅游过程当成具有新奇和活力的超俗世界,则旅游行为实质上是旅游者在时空上的一种角色转换行为,从旅游文化角度看,旅游行为是主体生活某一部分短暂的行为。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旅游者?罗马会议对旅游者的定义是怎样的?2、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有哪些?3、什么是旅游动机?旅游动机是怎样形成的?4、一般旅游动机包括哪些类型?5、影响旅游动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成为旅游者的基本条件是什么?7、如何理解旅游流的运动规律?第四章旅游资源学习目的: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特征;了解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及方法;熟悉旅游资源的功能及其开发;了解旅游地、旅游点及旅游路线的形成条件;掌握旅游资源保护的方式及措施.重点:旅游资源概念、分类、特点、开发难点:旅游资源评价第一节旅游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分类一、旅游资源的定义(一)国内学者对旅游资源概念的理解◎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各种客观事物均可构成旅游资源。(教材119页)◎旅游资源是在显示条件下,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合。(陈传康,刘振礼《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南开田里版)◎自然界和人类社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国家旅游局2003年颁布《旅游规划通则》)◎凡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现象和事物均称为旅游资源。(高教版与上基本同)◎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的是:“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制定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二)外国学者对旅游资源的理解西方国家将旅游资源称做旅游吸引物(touristattracations),与中国不同的是,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还包括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因素,甚至还包括舒适快捷的交通条件。(三)对旅游资源概念的解析1、旅游资源理论的核心是吸引力。2、存在形式既有的有形物质资源,如山川、河流,也有无形的非物质资源,如神话传说。更多的则是有形的物质资源和无形的非物质资源的结合体。如长城与孟姜女哭长城、故宫与历朝王朝的故事、泰山与历代皇帝封禅的故事、杭州的雷峰塔与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等。3、发展变化旅游资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本身是带有发展性质的概念。表现在某些事物在其存在之初并没有被作为旅游资源,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变化,它成了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反之亦然。(1)阶段性:有些现在不是旅游资源的事物,将来就可能成为旅游资源。如文革遗迹。即所谓未开发的潜在旅游资源和已开发的现实旅游资源。(2)旅游资源吸引力具有群体倾向性或吸引力的定向性,如对城市人来说农村田园风光、对农村人来说城市的高楼大厦都是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二、旅游资源的特点1、价值上的观赏性。(独特性)它主要是用来看或观赏的。这是旅游资源同一般资源最主要的差别。2、空间上的地域性.地域差异性集中体现在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旅游景观魅力。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是否有成就。3、时间上的季节性。(变异性)主要指自然景观受季节气候的影响而呈现出的最佳观赏季节。4、使用上的永续性。主要指旅游资源只供观赏不能带走,因此可以长期供游人使用。前提是保护和管理得好。5、构景上的综合性或多样性.指旅游资源往往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组成。三、旅游资源的分类◎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学术界大都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指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构成的、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天然景观,具有明显的天赋性质,即是天然形成的。人文旅游资源内容广泛、类型多样,包括各种历史古迹、古今伟大建筑、民族风俗等等,是人类活动的艺术结晶和文化成就。也有的将其分为三类,除上述两大类型外,还有复合型旅游资源.(国家旅游局长何光暐主编《中国旅游50年》,中国旅游出版社,见中国旅游网)1990年《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表》划分为8类,见田里版106页。1992年《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划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属自然旅游资源类)和古迹建筑、消闲求知、购物类6类(人文旅游资源类),见教材106页。2003年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划分为8类,即:A。地文景观、B.水域风光、C.生物景观、D.天象与气候景观E。遗址遗迹、F.建筑与设施、G.旅游商品、H.人文活动附:其他划分◎按传统旅游资源观分类,我国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民俗风情资源、传统饮食资源、文化资源和工艺品资源,以及都市和田园风光资源等.◎按现代旅游产业资源观分类,我国旅游资源包括观光型旅游资源、度假型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和滑雪、登山、探险、狩猎等特种旅游资源,及美食、修学、医疗保健等专项旅游资源.◎魏向东版按照旅游资源基本属性划分为三类:(一)自然旅游资源(二)人文旅游资源。(三)社会旅游资源◎按照旅游资源质量和级别分类1999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按照旅游资源品位、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安全、卫生、通讯、旅游购物、综合管理、年旅游人数、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条件,将我国旅游区划分为一、二、三、四个等级。一级旅游区:旅游资源品位突出,其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或艺术价值在世界上具有重要意义,或其资源珍贵、稀少与奇特程度,在国内属于独有或罕见景观。年接待旅游人次在50万以上.二级旅游区:旅游资源品位突出,其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或艺术价值在国内具有代表意义,或其资源珍贵、稀少与奇特程度,在国内属于独有或罕见景观。年接待旅游人次在30万以上.三级旅游区:旅游资源品位突出,其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或艺术价值在本级行政区具有代表意义,或其资源珍贵、稀少与奇特程度,在国内属于独有或罕见景观。年接待旅游人次在10万以上。四级旅游区:旅游资源品位突出,其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或艺术价值在本地区具有重要意义,或其资源珍贵、稀少与奇特程度,在本地区属于独有或罕见景观。年接待旅游人次在3万以上。第二节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旅游资源开发的含义现实旅游资源:指那些已经具备接待条件,并且正在接待大批游客前来访问的旅游资源.潜在旅游资源:指那些本身具有一定吸引力,但由于不具备交通及其他接待条件,或者是由于缺乏宣传还不大为外人所知,目前还没有吸引大量游客前来的旅游资源.1、含义:◎指把旅游资源改造成为旅游吸引物,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活动。(高教版108页)◎指人们为了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而从事的开拓和建设活动。(教材128页)2、特殊性:(1)地域固定。旅游资源开发后并不移动,是旅游者移动来就旅游资源;而其它资源经过开发,是资源移动(或以其自身,或以其产品)去就使用者。如西气东输。(2)可重复利用。旅游资源开发后只供游客观赏,所以在妥善保护的情况下多可以长期反复利用;其它资源开发利用后多数不能再生,如石油资源.(3)强调特色。(高教版)强调国家、民族、时代、地方的特色。3、类型:(1)原有资源基本不动,只是在附近兴建一些旅游服务设施,如自然风景区。(2)在原有资源基础上,经过对其进行部分加工改造,然后向游人开放;(3)完全靠人工建造旅游资源,如美国的迪斯尼乐园、中国深圳的世界之窗等。二、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资源评价(一)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开发、规划、管理(二)评价标准:1、美学标准:对拟开发的旅游资源的美学质量的高低或特色进行评价.2、社会标准:对拟开发的旅游资源能否体现当地现今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特色进行评价。3、历史标准:对拟开发的旅游资源能否反映担负地过去的历史文化风貌进行评价.4、市场标准:对拟开发的旅游资源所吸引的客源对象、吸引程度和客源规模进行评价。5、综合标准:从市场观念出发,同时也涉及美学、社会及历史等评价标准的评价方法。(三)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系列要素评价:资源密度、资源容量、资源特色、资源价值和功能、地域组合、资源性质开发条件评价:区位、环境、客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建设施工条件、开发序位效益评价:经济、社会、环境附1:卢云亭先生“三三六评价法"三大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三大效益:经济、社会、环境六个条件:景区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物或景类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旅游容量条件、施工难易条件、投资能力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附2: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国家旅游局2003年颁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1、评价项目:”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其中:”资源要素价值”项目中含"观赏游憩(youqi游玩和休息)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等5项评价因子。”资源影响力"项目中含”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等2项评价因子。”附加值”含"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1项评价因子.2、基本分值:资源要素价值和资源影响力总分值为100分,其中:"资源要素价值"为85分,分配如下:"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分、"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25分、"珍稀或奇特程度"15分、"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完整性"5分."资源影响力"为15分,其中:”知名度和影响力"10分、"适游期或使用范围"5分。”附加值"中"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分正分和负分。3.计分与等级划分依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总分,将其分为五级,从高级到低级为:五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90分。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75-89分.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60-74分。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45—59分.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30-44分。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三、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1、含义:指对有关开发项目进行投资决策之前,就该项目的开发在经济上是否可行而进行调查和研究。2、内容:(1)开发者的实力和资格(2)分析和预测市场需求(3)分析项目开发和经营的微观条件,包括工程技术、费用测算等方面。(4)分析当地宏观社会经济条件。提交对象不同内容有区别。为开发者:(2)(3);提交金融部门:(1)(2)(3);提交政府部门:(1)(2)(3)(4)。四、旅游资源开发内容旅游资源的开发包括某一单项旅游资源的开发、多项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某一旅游点或旅游地的开发。开发的主要内容包括:1)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入性:指旅游资源所在地同外界的交通联系及其内部交通交通条件的通畅和便利程度.2)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指主要为当地居民使用,旅游者也需要依赖的旅游设施.如供水、电、气系统;道路交通、车站、码头、机场等;医院、银行等。3)建设旅游上层设施(或服务设施):主要供外来旅游者使用的服务设施。如饭店、问讯中心、旅游纪念品商店、娱乐场所等。4)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与管理:包括新景区、景点的开辟,也包括对原有景区、景点的改造和更新。5)培训服务人员五、开发利用的原则1、以市场为导向同时兼顾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原则。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旅游需求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1]。(王富玉。可持续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管理世界,1999(4):82-87.)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之一就是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资源)并最大限度地在增加旅游者享受的乐趣和被当地带来效益的同时,将旅游开发对所在地的消极影响维持在最小限度内。六、旅游地(线)的形成(一)旅游资源成为旅游地的条件特定空间的旅游资源要变为现实旅游地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具备一定数量的吸引力较强的旅游资源.2、一定规模的设施接待能力.3、具有一定的可进入性.(二)旅游地的构成1、旅游点:是构成旅游地的基本细胞。2、旅游区:是一定数量的旅游点,一定质量的旅游内容,一定质量的旅游接待设施和足以让旅游者停留一定时间的旅游空间。3、旅游路线:旅游经营者组织客源时推出的旅行游览路线,包括游程、经停点、游览观赏内容、逗留时间、交通工具、食宿标准和收费价格。旅游资源的保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颁布、实施的旅游市场法律法规40多个。在旅游资源方面,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旅游资源保护法,与旅游资源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散见于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和林业、文化、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矿产、水利等部门的部门规章中。主要有: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年)、《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85年),原林业部制定发布的《森林公园管理办法》(1994年),《森林法》、《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矿产资源法》等法律中对风景名胜区保护所作的规定,《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中对文化遗迹保护所作的规定。各地方也结合各自特点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上述各项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规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一、旅游资源破坏的原因自然灾害:(1)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水火灾害等.(2)气象灾害,如风蚀、水蚀、日照等。(3)生物灾害,如鸟类、白蚁等。人为因素:(1)战争破坏,如圆明园。(2)游客不良行为带来的破坏。(3)经济建设不当造成的破坏。(详见教材135页)增补:(4)政治因素带来的破坏,如“文革"。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国际国内收入已超过4000亿元,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的重要产业.由于旅游资源保护立法的滞后、管理体制的弊端,伴随着迅速增长的旅游需求,在经济中心论的思想指导下,很多地方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破坏了旅游业赖以存在的自然资源基础,对生物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产生了巨大的冲击。1.风景名胜区的厄运1982年我国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1987年诞生了第一批世界遗产。至今全国已有119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00多处省市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总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作为旅游业的主要吸引物、旅游资源的主力军,我国不少国家级、世界级的风景名胜区,遭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严重破坏.二、旅游资源的保护方式世界各国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所采取的方式大致有两类:一是运用法律手段,实行立法,加强法制。二是根据旅游资源质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加以保护。保护内容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旅游环境是以旅游资源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社会诸条件的综合。处理好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合理地开发与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夏天里的成长》精美课件
- 2024版建筑项目环境保护合同2篇
- 简易混凝土购销合同 范本版
- 电子设计基础与创新实践教程-课件 【ch06】数字电路设计
- 2024年度加工承揽合同违约处理2篇
- 软件产品合作协议范本完整版
- 2024年度廉政合同签订流程
- 表面积课件教学课件
- 劳务用工协议书范本
- 水电维修合同范本标准版
- ISO27001 2022版内审全套资料(内审计划+检查表+审核报告等)
- 老旧排水管网改造投标技术方案(技术标)
- 大学生国家安全观论文1500字【3篇】
- 反恐怖宣传教育进校园主题班会
- 小学科学教师专业技能大赛实施方案
- 《预防校园霸凌+呵护青春远航 》主题班会课件
- 中外政治思想史-形成性测试三-国开(HB)-参考资料
- 四川航空介绍
- 感恩父母励志学习主题班会
- 《预防传染病》 完整版课件
- 电加热设备安全检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