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明重点备热词1.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华夏认同及社会发展趋势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商鞅变法)。3.春秋时期老子、孔子的思想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礼崩乐坏、社会转型、列国纷争、民族交融、华夏认同、变法改革、郡县制、官僚政治、百家争鸣、社会大变革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22【甲】24·老子思想与道家学派江苏·1·土地私有制
辽宁·1·百家争鸣山东·1·百家争鸣湖北·1·史学研究方法·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广东·1·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浙江(6)·1·百家争鸣
湖南·1·百家争鸣2021【甲】24·孔子思想【乙】24·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重庆·1·列国纷争河北·1·百家争鸣山东·1·百家争鸣浙江(1)1·百家争鸣2020【Ⅰ】24·分封制【Ⅲ】24·商业的发展(货币)山东·1·百家争鸣
江苏(7)·2·墨子思想2019【Ⅱ】秦国加强中央集权【Ⅲ】儒家思想的制度渊源天津·青铜制造业海南·孔子的思想主张北京·春秋战国的手工业2018【Ⅲ】24·战国以前冶铁技术的发展【Ⅰ】24·墨子北京·1·孟子与儒家思想浙江(11)·2·墨子的思想主张命题趋势:
(1)通过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的形式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变化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如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及影响、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和商业发展条件及状况、儒家思想的内涵及意义、政治、经济及文化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等。(2)注重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尤其渗透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如中央集权的上层建筑对兴修水利的积极影响、思想观念、文字变化和科技成果的现实基础等。重点关注:分封宗法崩溃;华夏认同;变法运动;选官制度;德治与法治之争;户籍制度;货币演变;小农经济;重农抑商;学术下移;百家争鸣;二、高考考情分析备考方向:(1)掌握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表现,认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掌握百家争鸣各家的主张及其意义;春秋:奴隶社会瓦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时间起止与孔子编订鲁国史《春秋》时间相当得名;战国:封建社会形成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因此时诸侯国之间不断攻战而得名。也因刘向编注的《战国策》而得名“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战国七雄”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三家分晋被视作春秋战国分水岭。这两件事标志着“礼崩乐坏”达到新的烈度,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三、时空定位与阶段特征【时空定位】总体特征:中国社会转型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大一统国家建立的酝酿阶段。大分裂、大动荡、大争鸣、大变革、大发展时期(1)政治:诸侯争霸,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崩溃;变法运动的兴起,贵族分权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分封制向中央集权过渡,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开创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新局面。(2)经济:耕作方式从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发展为封建土地私有制;经营方式由集体耕作到小农经济。手工业从“青铜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工商食官制度走向瓦解,重农抑商政策逐步确立;地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出现,货币流通广泛。(3)文化: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私学兴起,学术和教育下移;“百家争鸣”;科技、文化、艺术取得重要成就,出现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开始形成。(4)民族:中原华夏族与四方各族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5)阶级:“士”阶层活跃并受到重视;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春秋战国阶段特征】一、政治之变:动荡诸侯纷争,权力下移——传统等级制度走向瓦解
①背景:东周时礼崩乐坏,周王室控制力削弱,诸侯势力坐大→争霸兼并。②概况:时期列国数目周室地位战争形式时代特点政治制度民族关系春秋(前770—前476)一百七十多个。“春秋五霸”势力已衰,但名义上尚被诸侯尊为“天下共主”尊王攘夷争霸战争,规模小,持续时间短,讲究礼节、阵地战为主奴隶制瓦解时期世卿世禄制度;郡县制度萌芽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前475—前221)初期有二十多个,后来剩下七个较强的国家。“战国七雄”诸侯纷纷称王,视周室如无物追求统一兼并战争,规模大、范围广、残酷性强、不讲礼仪规范、野战包围战为主。封建制度确立形成时期列国多采用中央集权政体;以俸禄制代替世禄制;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建户籍制度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更稳定更广泛③影响消极:社会长期动荡、社会秩序混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周朝传统政治秩序(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等)被破坏。积极:客观上促进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华夏认同),有助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推动各国富国强兵的改革,促进地主阶级的崛起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加速新旧制度的更替。性质:新兴地主阶级夺权的斗争四、基础知识材料2:(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左传·桓公五年》
材料1:天子适诸候曰巡狩,诸候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同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移之。——《孟子·告子》材料3:兼并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到了战国时期,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战国中期以后,先后改称“王”。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政变。由于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摘自岳麓版教材历史必修(I)【问题探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西周至战国政治权力有何变化?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战国:大夫夺权,兼并频繁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权力下移分封制走向瓦解5.(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D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差异
资料P8图解历史
春秋时代中华民族已经开始形成。——顾德融《春秋史》华夏中原(自称华夏)二、民族之变:融合民族融合——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华夏文明的先进性:生产力先进(农耕文明);文化优越(礼乐);制度优势(分封、宗法制)(1)形成: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民族大迁徙、经济文化交流、战争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加强
②战国时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2)表现:①中原地区先进的制度、文化、科技扩展到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②周边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中产生了民族认同观念,同时也促进了华夏族的发展。(3)华夏认同的影响:
①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②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
③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④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学者许倬云指出,春秋时期因诸侯争霸形成的霸主制度,不仅减少了华夏诸国的文化差距,同时同化了楚国与吴越,扩大了华夏文化圈的范围。战国时代虽然征伐不已,七强之间几乎不存在华夏蛮夷的区别。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统一的中华民族开始形成B.诸侯国普遍接受大一统理念C.华夏文明进一步发展巩固D.为秦统一全国提供了可能性C四、基础知识从攘夷到融夷华夏认同从中原向四周扩散选必回顾民族融合——华夏认同观念增强选必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P2选必回顾政治制度选官制度法治与教化古代的对外交往户籍制度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制度开始产生;(选一P3)西周至春秋,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选一P30)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出现在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子产与叔向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选一P45)春秋战国,德治与法治之争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选一P45、46)早在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选一P66)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选一98)战国时期开始实行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纲上40)。
1.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大致概况: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推广;兴修水利;集体劳作形式逐渐瓦解,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形成。手工业:冶铁业出现,出现大量铁制农具;分工细密。商业:“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货币流通广泛;出现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私营工商业主实力壮大;实物借贷普遍,货币信贷出现。三、经济之变:发展1、传统农业的发展①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推广使用②水利工程的兴修:各诸侯国纷纷修建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③土地制度: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兴起(新兴地主阶级兴起);由土地国有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
原因: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确立:a.BC594年,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b.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类型: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问题:土地兼并。(解决措施:均田制)《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小农经济含义土族。原因特点地位评价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经营方式、生产组织形式)朽的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普及;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前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利于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利于促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晚期:阻碍商品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重农抑商春秋战国精耕细作
铁犁牛耕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石器耕锄集体耕作转向个体农耕④经营方式:由集体耕作向家庭式劳作转变(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1)自然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与商品经济相对立(2)小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较小。小农经济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其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兴衰(3)自耕农经济,农户耕种的土地是自己的,它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阐释〕拓展延伸·精耕细作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采用新技术,改进农具,进行细致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亩产量精耕细作的表现有哪些?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制度的进步水利灌溉的发展灌溉工具的发明垄作法(1)政治上:小农经济是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源,而中央集权制度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及脆弱性是“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闭关”政策的根源。(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发展。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阻碍了古代中国科技的突破;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它导致了“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邻里与家庭和睦的观念。考点: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影响知识梳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1)原因:A.根本: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推广;B.主要: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C.井田制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假案,井田制遭到破坏。(2)过程: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改革,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前356,前350年,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3)形式:①国有土地所有制(均田制);②君主土地所有制(补充);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附庸)④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4)特点:土地可以转让或买卖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2.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井田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或买卖;同时要向国王缴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2.手工业:(1)春秋晚期:冶铁技术出现(冶炼生铁和块炼铁技术)(2)分工更加细密。(3)出现了手工业家庭、民营和官营作坊,手工业家庭与作坊的手工业者世代传承,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链接·选择必修2·P22】记载官府及民间手工业技术各诸侯国货币吕不韦(3)各诸侯国有铸币权。战国时,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各国都城都设市,出现商业区。(4)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链接·选择性必修2·P39】3.商业:(1)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链接·选择性必修2·P36】(2)交通发达:都城为交通枢纽。(2020·全国高考·24)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B四、基础知识三、经济之变:发展经营形态生产经营模式产品用途及流通地位、作用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产品不投放市场,主要满足官府和军队使用。商周至明初占据主导;手工业规模大、技术精、质量高。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家庭自主经营,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生产。产品主要用于缴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与市场直接联系日益紧密。农户的副业,在自然经济中比重大;国家“庸”的主要来源;地位相对稳固,鸦片战争后逐步破产。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从作坊到手工业工场。产品在市场流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明朝中期开始占主导;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受政策影响,发展艰难;鸦片战争后逐步破产。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四、社会之变:进步改革与变法运动①背景/原因:
经济(根本原因):生产力↑,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链接·选择性必修1·P22】政治: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礼崩乐坏。【链接·选择性必修1·P3】
实现富国强兵和大一统的要求。阶级:奴隶主贵族衰落,封建地主阶级崛起,要
求变法。思想:春秋战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思想为改革(变法)提供理论武器。②目的:富国强兵③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变革④结果: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时间国家改革者变法内容春秋战国齐国管仲改革军事:整顿军备
经济:发展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鲁国季文子初税亩经济:履亩而税魏国楚国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经济:尽地力而教、平籴法法律:制定《法经》政治:限制贵族权力、三代以后收回俸禄、奖励军功其他诸侯齐国邹忌改革、赵国公孙连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阶级关系变化自耕农、佃农新兴地主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私田开拓公田不治井田制瓦解政治变革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的必然性拓展深化(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
(3)战争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许多诸侯国进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
(4)法家思想的推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①时间公元前356年②目的富国强兵③内容a.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b.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c.行政管理: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d.基层管理:制定严密户籍制度;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烧毁儒家书籍,制《秦律》,轻罪重罚。④评价进步性:①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②顺应历史潮流,打击了贵族特权,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局限性:①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刑法严苛,激化社会矛盾。②赋役沉重,加重人民负担;废除世卿世禄制,推动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国家税收废除井田制,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3)商鞅变法(性质:地主阶级发动的比较彻底的封建性质的改革。)富国集权强兵控民法治文化专制,思想统一改革成功或失败原因:
(1)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3)看改革的政治措施是否行之有效;(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法律层面承认土地私有县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井田制分封制(地方分权)贵族政治社会转型【链接——选择性必修1】
1.政治制度: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2.选官制度:西周至春秋盛行世官制,贵族垄断高官。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3.户籍制度:战国时期,制定户籍。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4.法律与教化: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思考】为什么说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最彻底的变法。(1)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专制王朝沿用。直接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确保赋税和兵役徭役的征派根本目的: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统治(2)目的:(3)历代抑商政策的具体措施①战国秦国首倡:商鞅变法②西汉至唐代:全面强化a.法律贱商人:在政治上歧视商人,“入市籍不为官”,降低其社会身份;b.重租税以困辱之:商人赋税加倍;c.发展官营商业,打击富商大贾:盐铁官营③宋代:有所松弛
④明清:限禁极严知识梳理:经济政策:重农抑商(4)评价: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①经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②政治: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长期的重农抑商,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尤其是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1)经济:井田制崩溃,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根本原因)(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崩溃,诸侯争霸,变法图强,争相招揽人才,促成了思想自由发展的社会环境。(3)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同时又相互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百家: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纷纷著书立说,阐发自己的观点,互相诘难、批驳,其目的都是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士阶层的崛起起源:春秋时期地位上属于低级贵族,,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有权参与政治活动,人数不固定,规模很小。兴起:战国时期,士的定义和范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时的士成为一种关于个人能力和人格的称谓,而不受国家、宗族以及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限制,受各诸侯国重用。四、基础知识五、思想之变:繁荣〔概念阐释〕士阶层:中国古代士的身份不断演化,最终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人群体,称为士阶层。【拓展】春秋战国时期的阶层分化(1)贵族的衰落(2)平民的兴起(3)士阶层的崛起①起源:春秋时期地位上属于低级贵族,,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教育,能文能式,有权参与政治活动,人数不固定,规模很小。②兴起:战国时,士的定义和范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时的士成为一种关于个人能力和人格的称谓,而不受国家、宗族以及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限制,受各诸侯国重用。西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春秋战国商工农士西周时是最低等的贵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春秋战国逐渐成为最高一等的平民(士—农—工—商),是一批独立的、自由的知识分子。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上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能够自由流动,被称为“游士”。由于列国争霸、争雄竞争激烈,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士”受到重用,推动了庶人参政,有利于打破了贵族对政治的垄断。三、文化大繁荣(1)孔子①核心:“仁”,仁者爱人,关爱他人②
政治:“为政以德”,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礼”,“克己复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③教育:“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首创私学,因材施教④文献整理: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⑤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论语》当中⑥其他:中庸思想:强调凡事掌握好分寸、恰倒好处;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放到首位。——务实;③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代表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有等级差别的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老子①(世界观)朴素的唯物论: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追求天人合一②(方法论)朴素的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③政治主张: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2.各派代表人物及学说(1)春秋时期(1)春秋时期2.各派代表人物及学说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学派创始人,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补充:道家与道教。作为思想学说,道家以“道”为中心论述哲理,分析宇宙、社会和人的存在;作为宗教派别,道教是以神的崇拜、沟通天人神鬼的仪式、宗教团体组织和思想信仰构成的。
(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B四、基础知识五、思想之变:繁荣“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这一思想对约束统治者暴政、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2.各派代表人物及学说(2)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主要学派代表主要观点儒家孟子①政治思想:仁政(核心);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③人性论(人性本善);④义利观(重义轻利);荀子①天人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②政治思想(礼法并用、王霸并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③民本思想:“君舟民水”;④人性论(人性本恶);道家庄子①哲学思想(齐物);②人生态度(逍遥);③天人观:顺应自然(天与人“不相胜”,人对自然状态的破坏,无利而有害)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立场:墨家代表下层劳动群众,平民百姓的愿望,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在当时影响很大,有“非儒即墨”一说)阴阳家邹衍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法家韩非子①.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建立一个法、术、势相结合的中央集权国家;②改革观:变法革新;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等成语均表现了法家嘲笑墨守成规、主张与时俱进的思想。)③法治观:以法治国,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四、基础知识五、思想之变:繁荣法家思想影响a.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对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了重大作用。b.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但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外儒内法”)c.严刑峻法等主张,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人们的自由,不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注意: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重要特点:奖励耕战,严刑峻法。补充:法术势。法是政府制定、向全民公布的成文法;术是君主驾驭臣下的手段和方法;势是指君主拥有的权势地位。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以法为本,法不阿贵。——《韩非子》德治与法治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教化思想治国思想(代表人物及观点)儒家人性善德治孔子“为政以德”,爱人,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施行仁政,省刑罚,薄税敛法家人性恶法治商鞅颁行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以法治国;提倡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必守法令;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儒家法家理想教化型现实功利型VS符合时代需要【知识拓展延伸】:德法之争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图解历史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比较(1)相似性:所追求的目标都是治国平天下之道;意图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孔子重塑的是遵循周礼的旧的奴隶制社会。(2)差异性①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②在人性观上: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人之性恶”。③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自然;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④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提出“天命观”。⑤在社会成员关系上:儒家主张尊卑有序;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中珍贵的历史遗产。春秋战国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争权夺位和争财夺地此起彼伏,民心向背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本质的区别:●
儒家“民本”思想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以“民”为本,
以维护“君”为中心,是一种维护君主统治的策略。●
现代“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其内涵是主权在民,其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
“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区别:3.百家争鸣的影响(1)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2)当时:①为新兴的地主阶级崛起奠定思想理论基础;②利于教育普及;
③削弱血缘贵族地位,促进社会转型。(3)后世:各家学派为后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奠基,提供封建社会治国理论;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对世界文化发展也起巨大推动作用。
材料:“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乱世之争礼崩乐坏济世之道价值重塑和而不同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敬天保民。孔子:仁者爱人。管子:顺应民意。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提出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提出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西周:明德、敬德。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尊贤使能。《礼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战国时期的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太史伯:“和则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和为贵。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选择性必修3P4】链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强烈反应。【拓展延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4.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1)文学
艺术①《诗经》:春秋时期孔子编订。汇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其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文学有重要影响。②楚辞: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创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③书法:(以青铜铭文及石鼓文为代表);商朝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④绘画:分类以题材不同,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在表现技法上,分为工笔与写意。(留传至今的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造型准确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⑤音乐(战国编钟——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舞蹈(以宫廷乐舞为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业软件销售协议条款范本(2024年度)版B版
- 2025年度快递业务运费标准合同范本3篇
- 北京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二套【附参考答案】
- 3 认识方向(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 苏教版
- 2024招投标法规与协议管理实务操作指南版
- 2024毛竹山竹林碳汇项目承包合作协议3篇
- 16《新年的礼物》第一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
- 2024版买卖合同协议书
- 4 说说我们的学校(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 医院内分泌科改善护理服务行动用“心”控糖 共筑健康
-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统技术要求
- 电科院:储能构网控制及并网测试
- 广东省初级中学学生学籍表
- 生鲜超市供货超市供货服务方案
- 银行营销拆迁户活动方案
- 智能养老app项目商业计划书
- 25道长江存储固件工程师岗位常见面试问题含HR常问问题考察点及参考回答
- 《交通规划原理》课件
- (完整版)四年级口算题大全100道
- 警察急救能力培训课件模板
- 倍加福-KFU8-UFC-信号隔离或转换模块中文操作指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