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名胜古迹_第1页
酒泉市名胜古迹_第2页
酒泉市名胜古迹_第3页
酒泉市名胜古迹_第4页
酒泉市名胜古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酒泉市名胜古迹酒泉市玉门市老君庙在玉门市区南5公里。背靠悬崖,面对祁连山雪峰,是一浓荫覆盖的小四合院。据传百年前,由在河谷淘金的乡民集资修建,占地15平方米。1938年冬,中国第一个石油矿一老君庙油矿正式成立。小庙从此蜚声中外。后小庙圮毁,在原址上重建大于原庙10倍的老君庙,新塑老君像,成为玉门市的游览名胜,玉门油矿的标志。昌马石窟在玉门市玉门镇东南约60公里。祁连山横枕于南,大板屏障于北,周围群山环抱,与外界仅一径相通。包括下窖石窟和大坝石窟(千佛洞)。属白垩纪泥岩层,石质松软,状如泥块。大坝石窟早年已圮,现存下窖窟龛11个,凿于峭壁之上。洞窟距地面约4.5米。分南、北、中三段,南北两端数窟遗物早已无存。中段第2、第4窟保存比较完整。形制相同,均有中心柱,似为早期开凿。第二窟平面方形,分前后二室;第四窟平面呈长方形。两窟保留著早期造像及宋初壁画。肃州区鼓楼在市区中心。砖木结构,正方形,四角飞翘,攒尖顶,三层总计40间,金柱12根,檐柱20根,各层有回廊,二、三层有眺望栏,连同方形基座在内,通高25米,楼体挺拔俊丽。鼓楼最初创建于前凉建兴年间(317-353),今存鼓楼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修复,基座是方形,上小下大,底部周长100米,外包青砖,有四向券门,四门额题分别为“北通沙漠”、“南望祁连”、“东迎华岳”、“西达伊吾”。楼台顶端的裙墙以内居中处,又筑一方形土台,在此土台上方为三层木楼,鼓楼保存完整,为酒泉一大胜景。酒泉在东关酒泉公园内。原名金泉。泉清澈见底,澄碧如酒。旁立“西汉酒泉胜迹”碑一通。《酒泉县志》记载:古酒泉原有泉三眼,水流二十里,灌溉农田十五顷。相传汉骡骑将军霍去病出征匈奴获胜,驻军河西一带,汉武帝颁赐御酒一坛,霍去病倾酒于泉中,与众同饮,后人因改金泉为今名。东晋壁画墓在市区西北果园乡陶家庄。1977年发掘,是甘肃河西走廊第一次发现的东晋壁画墓。墓分前后二室,全部以砖砌成。壁画内容分天景、人间、地下三部分。构图严谨,层次分明,色彩艳丽、逼真,从反映的舆服制度分析,墓主属王侯之列。壁画内容丰富。药王宫古建筑群在酒泉中学马路两侧。药王宫位于路东,有前后殿两座。前殿台基长25.5米,宽16米,高近1米,上建三间四楹砖木结构大殿一座,硬山顶。后殿台基与前殿台基相连,长17米,宽16米,高1.8米,上建三间四楹硬山顶大殿,宽11米,进深13米。路西有古建筑两座,北面一座,1米高台基上建五间六楹悬山顶大殿,南面一座无台基,五开间硬山顶。马路北端正中为玉皇阁,台基15米见方,高1.6米,上建正方三层木楼,四面坡攒尖顶,高约13米。丁家闸壁画墓在城西约3公里戈壁滩上。发掘前地表为方锥截顶封土,墓道呈鱼背状,长33米。1977年发掘,为砖砌双室墓,墓门上有砖雕门楼。前室长3.22米。前室自墓顶至墓底,砖壁薄施草泥一层,上加敷土黄色泥皮,满绘彩画,顶绘复瓣莲花。内容包括天、地、人三界的景物。与敦煌墓高窟北朝壁画接近,是河西走廊首次发现的十六国大型壁画墓葬。上承汉魏以来的传统,下启南北朝画风,构图严谨,造型生动,运笔娴熟。十六国墓壁画西王母图敦煌市沙州故城遗址在敦煌市区西党河西岸。即敦煌故城遗址,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从内地到西域经此,分南北两路,南路出阳关,北路出玉门关。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在此设置敦煌郡。东晋隆安四年(400年),李嵩以此为都,建西凉。永建二年(421年)北凉沮渠蒙逊率众2万围攻敦煌,三面起堤,灌以党水破城,西凉国亡。唐武德二年(619年)在此置瓜州,五年因南有鸣沙山而改名西沙州,贞观七年(633年)改沙州。宋景佑初年地入西夏,元明复置州、路、卫。古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718米,南北长1132米,南、北、西三面仍有断续残垣,西北角尚有城墩,高出城墙一倍。城内南部有白马塔,为后秦所建。故城遗址白马塔在敦煌市沙州故城南部。后秦佛教著名翻译家鸠摩罗会东传佛教途经敦煌时,坐骑白马病死,葬于故城内,当地人建此塔以作纪念,故名。塔为9层,高约12米,底层呈八角形。塔系土坯砌造,表面敷以石灰,虽经多次维修,仍保持了明代喇嘛塔的建筑风格。今保存完好。敦煌古城在敦煌市区西10公里。1987年7月为拍摄大型历史故事片《敦煌》而建。布景参考我国古代城市沙州、甘州、汴梁设置,主要街道以宋朝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城南侧是甘州城,它是西夏时期回鹘国盘踞河西的首府,西侧是雄伟壮观的城楼及守备官员的办公用房,还有仿古式楼阁、店铺、酒楼。西夏曹延惠的节度使官衙及他经营100多年的郡府。鸣沙山#在敦煌市区南6公里,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数十米,山峰陡峭,势如刀刃。北麓有月牙泉。从山顶下滑沙砾随人体下坠,鸣声不绝于耳。据史书载,天气晴朗之时,山有丝竹管弦之音,犹如奏乐,故称“沙岭晴鸣”,为敦煌一景。月牙泉#在敦煌市区南7公里鸣沙山北麓。泉呈月牙形,涟漪萦回,水草丛生,清澈见底。产铁背鱼、七星草,但不常见。清道光《敦煌县志》载:“泉甘美,深不可测。”“四面沙龙,一泉澄澈,为飞沙所不到。”又谓泉虽在流沙山群中,风起沙飞,均绕泉而过,从不落入泉内。莫高窟*在敦煌市区东南25公里。俗称千佛洞。洞窟凿于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上下5层,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南北长1600多米。据武周圣历元年(698年)《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莫高窟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至唐武则天时,已有窟室千余龛。现尚保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壁画和塑像的洞窟492个,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15身,唐、宋木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综合艺术宫殿。莫高窟大门窟外原有殿宇,并有木构走廊与栈道相连。窟最大者高40余米,30余方。最小者高不盈尺。造像均为泥质彩塑,有单身像和群像。佛像居中心,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3身,多则11身。最大者33米,小者10厘米。壁画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经变、神话、供养人等题材和装饰图案。最古的地图《五台山图》大40多平方米。从一花一叶、神、佛,到表现当时当地历史人物活动的《张议潮夫妇出行图》,构图精细,栩栩如生。窟内金碧辉煌,绚丽夺目。画面如按2米高排列,可构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发现藏经洞后,窟内历史文物和艺术品遭到严重破坏,大量珍贵文物被盗窃。1943年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进行修复、保管和研究工作。1984年建立敦煌研究院。为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第220窟北壁壁画一唐代,伎乐中的坐部伎。藏经洞敦煌莫高窟第17洞。是开凿在第16窟甬道壁上的一个小洞,门仅高出地面1米,长宽2.5-2.7米,近方形,高3米,空间19立方米。似未完工即被封闭。据洞内残卷记载,最晚纪年是北宋至道年间(1054-1056),不见西夏文卷子。16窟甬道两壁绘宋代菩萨行列,以此推断,可能是公元11世纪初西夏人征服敦煌的战争中,莫高窟僧人准备逃难时所封,后未回归,竟因此幽闭达900年之久。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16窟甬道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此满贮经卷、文书、织绣、画像的石室,文物共5万余件。除汉文写本外,藏文、梵文、粟特文、古和阗文、回鹘文等各种民族文字写本约占六分之一,并有绢本绘画、刺绣等美术数百件。包括丛公元4-11世纪(即晋至宋)近10个朝代的文物图书,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注意。此后,研究敦煌文献和艺术、文物的人逐渐增多,并形成了敦煌学。九层楼莫高窟编号第96窟。俗称北大象。窟前附岩而建9层遮檐得名。与崖顶等高,木构土红色。居崖窟中段,巍峨壮观。弥勒佛坐像高33米,石胎泥塑彩色。楼外开通道二条,通道既供登临就近瞻仰大佛面容、腰部,又是大佛头部、腰部光线来源。窟前附壁而建的窟檐,有过多次修建。慈氏塔在敦煌莫高窟窟崖前林园中。又称老君堂慈氏塔。宋代早期所建。单檐亭阁式,平面呈八角形。基座上建木构塔身,方形穹窿顶小室,彩画文殊、普贤像,原塑慈氏像早圮。塔壁八面。通高6米余。顶、墙壁全用泥抹,历经千年仍保存完整。是中国木塔中宝贵的一例。亦可归入木亭,又是宋代亭子最早的遗存。造型以玲珑秀美取胜,原在敦煌莫高窟东15公里三危山中老君堂,堂早毁。1981年搬迁修复至莫高窟内。佛爷庙-新店台墓群在敦煌市区东南约5公里的戈壁上。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5公里,砾石小阜簇聚,高者及丈,低者近于地平,为数三五不等。1944-1945年曾发掘,1984-1987年配合建敦煌机场共发掘203座墓,分属西晋、前凉、隋、唐4个时期,出土器物、壁画千余件。其中祭祀瓶和盆22件,多有明确纪年。133号墓为前凉初的砖室壁画墓,出砖画57块,有藻井图、收获图、床帐图和佛道二教的神话传说故事等。西千佛洞在敦煌市区西35公里。敦煌莫高窟的组成部分。洞窟开凿在党河崖壁的北侧,自西向东排列,距河底20余米,窟顶是平坦的戈壁滩。现存洞窟19个,始建于北朝晚期,隋、唐、五代、宋初和西夏续加兴修。所存壁画、塑像与莫高窟属同一系统。大方盘城*在敦煌市区西北60公里戈壁滩上。俗称河仓城,西距玉门关20公里。建于汉代,是汉至魏晋时期我国西部防线储备粮秣的军需仓库。古城坐落在高出河床2米许的自然土台上。呈长方形,坐北向南,夯土版筑,东西长132米,南北宽17米,残垣最高处6.7米。内用南北方向土墙两堵,隔成连属的仓库3间,每间长42.5米,宽14.7米。四壁多己残颓,北壁较为完整,壁的上下置三角形小洞,上三下五,间隔距离交错相等,可能是通风设施。南壁倾圮,小洞所剩无几,但仍可看出与北壁小洞两相对称。正南面戈壁陡起处有一烽燧,砂石夹红柳筑成,外包土坯,高约9米许,保存完好。玉门关故城*在敦煌市区西北88公里的戈壁滩上。一名小方盘城。汉武帝时设关。相传“和阗(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故名。是“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现存城垣完整,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版筑,面积633平方米。西、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过乘及邮驿之路。北望长城,犹如龙游瀚海,俯仰关外,大地苍茫,故唐诗人王之涣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汉悬泉置遗址在敦煌市区东64公里。《西凉异物志》云:“汉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回至此山,兵士众渴乏,广乃以掌拓山,仰天悲誓,以佩剑刺山,飞泉涌出,以济三军,人多皆足,人少不盈,侧出悬崖,故曰悬泉。”置为汉代对驿站的专名,唐代始称驿。悬泉置始建于西汉太始三年(前94年),魏晋时期废弃。总面积约2.25万平方米,由坞和厩两部分组成。发掘出土各类文物17650件,其中西汉晚期有书写墨迹的麻质纸,突破了传统的蔡伦造纸说;写于墙壁上的墨书题记,也为以往所不多见;大量有准确层位关系的简牍的出土,在全国尚属首次。悬泉置遗址是西北地区汉代驿站遗址的首次发现和发掘。汉简出土情况简牍传车亶舆簿,长23厘米。帛书信札,纵23.2厘米。阳关故址在敦煌市区西70公里的古董滩上。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铜箭头、五铢钱、石磨、陶片等)得名。汉武帝时设关,因居玉门关之南而得名。古代中外陆路交通咽喉之地,也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唐代诗人王维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句。古城关东为农田,远处有寿昌城废址。北面墩墩山上有一汉代烽燧,保存完好。西有南北走向的深沟,长20多米,沟中泉水涓涓,甚甘洌。两岸有汉墓多座。古阳关址马圈湾峰燧遗址在敦煌市区西北95公里,东距玉门关11公里。位于汉代塞垣内侧3米的戈壁上。1979年发掘,烽燧长方形,底基7.6X8.35米,残高1.87米,东南角残存台阶4阶。堡屋在燧东侧,与燧的东、南壁相连,门西开。堡中套房3间,内有土炕和灶。灶门向南,灶后烟道通北墙,是西汉使用灶的首次发现。出土简牍1221枚,多就地取用红柳、胡杨、松木削制,一般长23.3厘米(汉尺1尺)、宽0.8厘米。唯一枚芦苇简,长5厘米,宽1.2厘米,厚0.3厘米,写有“文鉴”二字,全国只此一例。纪年简自西汉本始三年(前71年)至新始建国三年(11年),记录与西域各国作战的史实。其他出土文物343件,生产、生活用具多,兵器极少。渥洼池在敦煌市南湖乡。又称寿昌海,自古以来,这里土地肥沃,是理想的天然放牧场和屯田佳地。相传西汉时,有一位叫暴利长的人,被充军到此屯垦拓荒,他常见一匹神异骏马饮水池畔,故心生捉马之念,为麻痹骏马,他先塑一“土人”手持缰绳置于池边,起初,马见有“人”不敢近前,但久而久之,马见人纹丝不动,渐失去戒心,照常来饮水。一天暴利长拆去“土人”,自己装成“土人”模样,待马来饮水时,他出其不意将马捉获。然后牵马进献给汉武帝,汉武帝嗜马如痴,见马体态魁伟,骨骼非凡,认定为太乙神所赐,故命为“太乙天马”,并乘兴作了《太乙之歌》。从此“渥洼池”随“天马”一举成名。瓜州县人头疙瘩在瓜州县城东约30公里的布隆吉黄粘土地带。是风蚀台地的自然景象。沿疏勒河北岸绵亘约30公里,宽10公里。敦煌城北约70公里的疏勒河下游的哈拉湖南岸亦有此种地形,绵亘约100公里,宽2公里。周围皆人迹罕至的戈壁滩。常年多刮大风,泥土剥蚀,留下坚硬和有红柳草根的部分,形成土墩,星罗棋布,酷似人头,故有此称。锁阳城城堡遗址在瓜州县东南约40公里的戈壁滩上。相传古时围城中兵民曾以锁阳为食,得以存活,因有此名。平面近方形,南北长470米,东西宽430米,残垣高约10米。西、北开门,东垣内距200米处,横筑长垣,将城池隔成东小西大的两部分。隔墙北端拐角有门。城垣四角有圆形土筑房屋遗址。地面曾发现开元通宝钱币、唐代砖瓦等遗物。外有环墙。东北半公里有塔儿寺和土塔8座,均系土坯砌成,白灰抹面。榆林窟在瓜州县城南约70公里祁连山中榆林河东西两岸峭壁上。又称万佛峡。开创年代无文字可考。但从中心柱形制的洞窟和第25洞前室天王壁上的“光化三年”题记推断,当开创于隋、唐以前。现存41窟:东崖30窟,西崖11窟。保存壁画共计千余平方米,彩塑百余身。窟前建筑毁于兵火或自然坍塌,留有柱础、柱洞的痕迹。壁画包括佛、菩萨像和佛教故事画;花卉禽兽、装饰图案、供养人、士庶人物,数量繁多。第25洞的大幅西方净土、弥勒净土图画,结构严密,色彩鲜丽,神态生动,线条潇洒流畅,具有吴道子一派风格,为唐代壁画中罕见的精品。此处壁画从形制、内容、风格和题记来看,都与莫高窟有著极密切的关系。中唐榆林第25窟文殊菩萨壁画桥湾城遗址在瓜州县城东60公里。呈长方形,东西长300米,南北宽约100米,全部以黄土版筑,是传说故事“康熙夜梦桥湾城”中的桥湾古城遗址。相传康熙皇帝做梦自己到了西北,看到荒漠中有绿洲,以及城池、小河、大树和树顶上的皇冠、玉带。事后康熙命大臣按梦中情景绘图,并派人四处查访,后来发现安西桥湾镇和皇帝梦中情景相似,康熙遂派大臣程金山父子前往建造和紫禁城一样的城池,以备皇帝巡游时居住,程金山父子贪污了部分钱款,只修了一座不到一里见方的矮小城池,即现在的桥湾城。东千佛寺在瓜州县桥子乡。分南、北两崖,南崖11窟,北崖12窟,留有壁画塑像的共9窟,西夏5窟、元1窟、清3窟,壁画总面积486.74平方米。其中西夏壁画为374平方米,主要内容有水月观音、观音曼荼罗、文殊普贤变、涅般变、说法图等。窟顶彩绘双龙团凤、忍冬莲花藻井图案。在西夏佛窟壁画艺术中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星星峡在瓜州县与新疆交界处、甘新公路旁。面积2平方公里,共有碉堡17座,单人掩体268个。此地在汉唐时期为古“丝绸之路”的咽喉,以后各代设重兵防守,清光绪元年(1875年)左宗棠兼任新疆督办军务时也派驻军队,民国时期先后有杨增新、盛世才、张治中、陶峙岳等部驻军。金塔县肩水都尉府遗址在金塔县城北100公里黑河东岸戈壁滩上。遗址长350米,宽250米。城高8米,底厚6米,夯土版筑,经后代重修,保存完好。门在东墙正中,筑瓮城,城内北侧有马道可上城头。城东北、东南隅各有眺望台。北台经风雨剥蚀,仅存一半,1930年此地曾发现汉简1500余枚。1972年又得汉简百余枚。据近人考证,此地当为汉代肩水都尉府所在地。肩水金关遗址在金塔县城北107公里额济纳河上游谷地北口的东岸,距河约200米。是一座汉代烽塞关城。汉代出入河西腹地,北通居延塞的门户,拱卫南面肩水都尉府、肩水侯官等屯戍重地。题名金关,有“固若金汤”之意;1930年曾在此发现汉简850枚。有一土堆,形似烽燧残迹,高约3米。1974年再次发掘,出土简册和文物1300余件。汉居延寨防遗址*在金塔县城北90公里,从双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