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公开课教学课件_第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公开课教学课件_第2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公开课教学课件_第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公开课教学课件_第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公开课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2020中国抗疫记钟华论

李大钊说:“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在中国,有个手执如椽巨笔的“铁三角”——钟华论,任仲平,钟声。“钟华论”出手,必是大事。感悟抗疫精神,凝聚磅礴力量,助引精神成长。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鉴赏通过大量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的写法,体会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了解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学习运用综合叙述的方式,概述大量的人和事,使文章兼具宏阔和深刻之美的写法。学习目标01040203知识简介01作者介绍

钟华论,是由新华社领导直接指挥、集中全社评论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论栏目,于2019年创办。“钟华论”聚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重磅评论,实现文字、视频、图片、金句海报的全媒呈现,彰显新华社评论的权威性、传播力和影响力。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任仲平”是一群人的新闻理想,是一张报纸的社会责任。钟声,是《人民日报》以此为笔名的国际评论,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把“中”字改成“钟”,取“警世钟声”的寓意。作为中国的权威媒体,人民日报有义务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针对一些国际社会的不实指责进行反驳。文体介绍通讯(1)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2)通讯的基本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3)新闻通讯的种类: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事件通讯是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它具体完整地记叙事件发生发展的情况和过程、原因和结果、意义和影响。事件通讯的题材非常广泛,既可以报道重大事件,又可以叙写“凡人小事”;既可以赞颂先进事物,又可以批评错误倾向。文体介绍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代表媒体乃至政党、政治团体等直接发言的喉舌与舆论功能。因此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喻为“报纸的心脏”。

社论不同于一般的评论文章,因为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带有权威性的坚守党性原则的评论文章,是不允许任意发挥个人意见的。社论标题发表日期文章标题2021年12月31日《逐梦新征程,奋斗创未来——2022年新年献词》2021年11月6日《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坚如磐石的中流砥柱》2021年7月18日《伟大的精神之源,奋进的磅礴力量——论伟大建党精神》

2021年6月27日《百年风华:读懂你的样子——献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2021年2月19日《风雨苍黄百年路,高歌奋进新征程——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智慧力量》

2020年12月31日《新征程,我们再出发——2021年新年献词》

2020年5月10日《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2019年9月28日《让爱国主义旗帜永远高扬——礼赞70年新中国》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我国。疫情来势汹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临严重威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非凡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决心,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同时,党和政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取得显著成效。在这样的背景下,2020年5月10日新华社播发署名钟华论的文章《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人民日报》于次日全文刊载。背景介绍解题新华社北京时间5月10日发表的一篇通讯报道。由主副标题构成。主标题“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是一个介词短语,指出抗击疫情在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副标题“2020中国抗疫记”则交代了文章所写的具体内容。这两个标题结合在一起,意思是2020年中国成功战胜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必将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1.读准字音词语读音词语读音庚子ɡēnɡ沉疴kē新冠肺炎ɡuān夯实hānɡ肆虐nüè罹难lí铆足mǎo通衢qú磐石pán淬炼cuì2.辨析词义词语释义示例蔓延·曼延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多用于火势、病毒等。流感病毒已经蔓延到每个州,死于肺炎和流感的人数直线上升。曼延:连绵不断。多用于山脉、水流、道路等。小石路在山间曼延向前,直到山下的小村子。遏制·遏止遏制:着重于“制”,压制住、控制住,不使发作,或不使随便活动。对象常是自己的某种情绪(喜怒哀乐等),有时是敌人或某种力量。他看到人们的脸上充满着不可遏制的愤怒。遏止:着重于“止”,使停止,不再进行。对象常是来势凶猛的突然的重大事物,如战争、进攻、暴动、潮流等。洪流滚滚,不可遏止。屹立·矗立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矗立:高耸地立着。雄伟壮观的大雁塔矗立在西安南部。变换·变幻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多指具体的事物。如果你变换一下位置进行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变幻:不规则地改变。多指抽象事物。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研习文本02

思考探究一快速浏览课文,圈画每一章节的关键词句,概括各章节内容,并给每部分拟一则小标题。研读文本思考探究

梳理文本,分章节概括主要内容,拟写小标题,理清文章思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章节概括主要内容(典型事件)拟写小标题概括事件原因或意义引子概述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这一事件及历史意义。

战胜疫情

雄浑篇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用大量数据直观展现抗击新冠疫情取得的成效。

国家力量

挺过疫情党中央的领导力、组织动员力,全社会的执行力,是抗疫胜利的关键。二武汉用灯光秀表达谢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抗疫。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三概括抗疫斗争中许多感人场景,阐明力量源泉中国精神力量之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当代国人优秀精神品质。

梳理文本,分章节概括主要内容,拟写小标题,理清文章思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章节概括主要内容(典型事件)拟写小标题事件原因或意义四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数字清零;医务人员等用生命践行使命,用大爱护佑苍生;举国悼念为抗疫牺牲的同胞。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许多平凡而伟大的同胞,挺起民族脊梁。五强调科学防治的重要,肯定中医药对抗击疫情的贡献。

科学防治克难攻坚科学防疫是夺取抗疫斗争胜利的压舱石。六反思抗疫经验教训,提出改变的方向与措施。及时反思积极改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优越。七展现全球抗疫最新形势,总结中国为全球抗疫做出的贡献。

命运与共中国担当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中国声音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共鸣,推动团结合作的中国理念和中国行动得到各国广泛支持和认同。八

回望中华民族百年沧桑历史,展望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历难奋起重焕生机任何磨难都只能激发我们奋斗的力量,抗疫斗争的胜利为民族复兴注入蓬勃之力。

梳理文本,分章节概括主要内容,拟写小标题,理清文章思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小结:第一节、第二节——侧重政治层面,突出表现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根本性原因。第三节、第四节——侧重精神理念层面,突出表现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精神引领。第五节:科学防疫,突出表现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手段。第六节:抗疫斗争中暴露的短板与不足,侧重反思,突出表现抗疫斗争带来的经验教训。第七节、第八节:抗疫斗争中的国际团结合作,抗疫斗争的胜利为民族复兴注入蓬勃之力,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显示出站位高、格局广的宏大气魄。第一部分:从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方面来揭示中国抗疫取得胜利的原因(第一、二节)第二部分:从理念、科学方面来探索抗疫胜利的做法(第三---五节)第三部分:从反思、总结角度来报道抗疫的经验和教训(第六—-八节)本文在叙述中运用了倒叙手法,请分析一下这样叙述有哪些好处。①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打乱事件发展的顺序,使人猝不及防地进入故事发展的紧要关头,使故事更加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引人入胜,避免叙述的平板和单调。②造成悬念,引发读者对文章的思考。文章第(三)部分为何写1938年外国记者在武汉拍的照片?

这幅照片展示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民众举着写有“不死”两字的旗帜。作者以此说明,武汉人民在面对各种困难时,都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从而引出下文对民族精神的讴歌。文中引述外国友人(如拉法兰、谭德塞)对中国的评价有什么好处?

外国友人作为旁观者,其评价更为客观,作者引述他们的话使文章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思考探究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这篇通讯中采用了大量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具有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

文中哪些金句打动了你?请你把这些语句诵读出来,并谈谈你从中读出了哪些感情。再读文本思考探究

鉴赏文章中的语句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化用英国诗人雪菜的诗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同时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寒冬象征困境,而春天象征生机与希望。“阻挡不了”说明困难总会过去,希望必将到来。这句话表现了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和面对困境的乐观精神。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运用比喻手法,把灾难比喻成镜子。灾难面前,人会充分暴露其品性,民族也是如此。疫情虽说是灾难,但也展现了中华民族沉稳干练、团结互助、乐观进取的优秀品质。

鉴赏文章中的语句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不是孤军作战。此句为对称句式,“从来不是”加强语气,突显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这句话,生动形象的解读了抗疫期间大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场面。九省通衢武汉,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居然面临封城。但是武汉不是孤岛,无数热血儿女奔赴那里和武汉人民一起战斗。中华民族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每一个老百姓。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担风雨。引用诗句,增强文章的典雅厚重之感,更表现了全世界人民互相帮助,携手前行带来温暖与力量。

鉴赏文章中的语句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引用诗句,此话出自韩愈的《进学解》,原意指的是防堵泛滥的百川,使它们向东流淌,挽回已经倾倒的狂澜。疫情的肆虐有如洪水猛兽,在最严峻的时刻,党中央沉着冷静,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统筹规划,运筹帷幄,能让中国在最短的时间维护社会和谐安定,这有中华五千年的智慧,也有党中央心系民众的赤诚之心。“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引用恩格斯的话,强调团结的力量和作用,使得文章的观点有说服力。高度赞扬中国人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风,肯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鉴赏文章中的语句“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大疫出良药,中医显身手”“最大的风险在于看不见风险,最大的问题在于无视问题”“团结就是力量,公道自在人心”。采用对称句式,指出抗疫能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在于党带领人民上下一心,奋起战斗;比喻手法的运用写出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信任与赞扬,语言富有诗意又饱含作者情感。用语精警,犹如格言,让人印象深刻。

鉴赏文章中的语句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引用大量诗句,诠释抗疫期间中国人民时代精神的内涵,诗句的使用也丰富、充实了文章内容;一连串的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给人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

鉴赏文章中的语句每一个生命奇迹,都源于永不放弃的努力。所有的“重生”,都在诠释一个理念: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抗疫期间,病房里最常见的场景,就是医者握着患者的手加油鼓劲。每一次握手,都在传递力量;每一句话语,都是郑重的承诺:“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拼搏。”不管是108岁的老人,还是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医务工作者绝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会倾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表现出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鉴赏文章中的语句抗疫时期的一幕幕感人场景,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不向困难低头,不为挫折气馁,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越是艰险越向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艰难困苦,相濡以沫。全国人民心手相牵,亿万颗心同频共振,中国力量如钢似铁、坚不可摧。——顾全大局、甘于奉献。自觉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人人担当负责,个个尽心尽力,舍小家顾大家,汇小我成大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胸怀仁爱之心,践行互助之义,济人之困,解人之忧,抱团取暖踏坎坷,守望相助渡难关。——命运与共、天下一家。为世界安危担当,为人类健康尽责,为团结合作聚力,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携手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歌颂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高尚品格

思考探究三谈谈抗疫精神,根据文章内容选取一个主题扩写一个文段,如第三部分里面的五个精神主题任选一个,从课文中选取相应的素材。再读文本思考探究思考探究抗疫精神是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形成的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精神。二十字伟大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思考探究例子

新冠肺炎肆虐,就有人舍生忘死。八十多岁的钟南山院士深夜乘高铁赶往武汉,身患渐冻症的张伯礼拖着自己僵硬的腿在医院奔波,还有逆行驰援武汉的千千万万白衣天使,奔波在大街小巷为居民输送物资的快递小哥,用私家车护送医护人员的热心市民……他们并不都具备伟岸的身躯,但他们的力量却能凝聚成一把利剑,划破疫情阴霾下的黑暗,让我们终能在春天里看到光明和希望。为民护国保大家,他们就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思考探究比较《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以这两篇为例概括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的异同。

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念定义报道主体写作重点写作特色相同之处思考探究比较《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以这两篇为例概括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的异同。

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念定义是一种对人物事迹和经历进行具体形象报道的新闻通讯类型是一种对一些典型或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的新闻通讯类型报道主体一般以先进人物、英雄人物、具有突出贡献的正面人物为主一般多以典型事件或先进单位为主写作重点重在写人,把人物放在突出位置,一般多写人物个像重在写事,但在记事中写人,并且多写人物群像写作特色抓住典型事件表现人物,通过典型细节把人物形象表现得充实、立体;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精神品格完整并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揭示事件的影响和意义;也可以概括性叙述事件,或突出描写事件片段相同之处同属新闻,具备新闻的基本属性——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等;内容都涉及人和事;写作目的与功用都是为了记录与传播。

结合习总书记的相关讲话精神,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的相关评论文章,结合前面五篇文章的学习,探讨:新时代伟大抗疫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在内涵上是怎样一脉相承的?比较阅读思考探究总结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团结、真诚合作、致力于民族发展大业的政党。革命领袖高瞻远瞩,有胆识、有魄力、有信心,能够让我们的国家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长征胜利万岁》: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大战中的插曲》:中国军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别了,“不列颠尼亚”》: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是祖国统一的保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不怕困难,迎难而上,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公而忘私,鞠躬尽瘁的公仆精神。

思考探究总结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新时代的伟大抗疫精神是与战争年代革命者的革命精神一脉相承的。共产党员、基层干部、白衣战士、志愿者、岗位坚守者、八方驰援者,他们在疫情期间,挺立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体现出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担当意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仁爱之心,命运与共、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他们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体现了新时代广大中国人民对革命精神的继承发扬。

艺术特色①多角度、分层次全文主体共八个部分,围绕抗疫主题,每部分选取一个方面将从个人到国家,从地方到中央,从湖北武汉到全国各地,从卫生防疫到各行各业,层次分明,角度丰富。②点面结合既展现了医护人员群体的英勇无畏、辛劳坚守,也关注到典型人物张定宇、宋英杰的无私奉献、舍生忘死,这都是对医者仁心的最好诠释。③议论抒情相结合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④运用排比、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将感情抒发与理性表达完美结合。重现了一幕幕感人的情景,全面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作业:1、摘录本课中优美语句,不少于10句2、完成同步练习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钟华论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了多例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证实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后经研究表明,新冠病毒2019年9月或已在意大利传播。随即世界进入型冠状病毒感染大流行时代。2020年5月,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很多人都在思考:中国为什么能经受住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带给我们哪些永恒的财富?

这篇《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对这些问题做了初步的回答。新课导入文体知识

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是代表媒体乃至政党、政治团体等直接发言的喉舌与舆论功能。

社论不同于一般的评论文章,因为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带有权威性的坚守党性原则的评论文章,是不允许任意发挥个人意见的。社论作者介绍

钟华论,是新华社集中全社评论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论栏目,聚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重磅评论,实现文字、视频、图片、金句海报的全媒呈现,彰显新华社评论的权威性、传播力和影响力。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任仲平”是一群人的新闻理想,是一张报纸的社会责任。钟声,《人民日报》以此为笔名的国际评论,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把“中”字改成“钟”,取“警世钟声”的寓意。作为中国的权威媒体,人民日报有义务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针对一些国际社会的不实指责进行反驳。社论标题举例发表日期文章标题2021年12月31日《逐梦新征程,奋斗创未来——2022年新年献词》2021年11月6日《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坚如磐石的中流砥柱》2021年7月18日《伟大的精神之源,奋进的磅礴力量——论伟大建党精神》

2021年6月27日《百年风华:读懂你的样子——献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2021年2月19日《风雨苍黄百年路,高歌奋进新征程——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智慧力量》

2020年12月31日《新征程,我们再出发——2021年新年献词》

2020年5月10日《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2019年9月28日《让爱国主义旗帜永远高扬——礼赞70年新中国》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我国。疫情来势汹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临严重威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非凡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决心,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同时,党和政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取得显著成效。在这样的背景下,2020年5月10日新华社播发署名钟华论的文章《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人民日报》于次日全文刊载。背景介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根据现有病例资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发热、干咳、乏力等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重症病例多在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值得注意的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愈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愈后较差。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①巍巍(

)②突袭(

)③揪心(

)④惶恐(

)⑤磐石(

)⑥屹立(

)⑦肆虐(

)⑧铆足(

)⑨摧毁(

)⑩气馁(

)⑪淬炼(

)⑫罹难(

)⑬谆谆告诫(

)⑭沉疴(

)⑮挑衅(

)⑯庚子(

)wēixíjiūhuángpányìnüèmǎocuīněicuìlízhūnkēxìngēng预习检查预习检查①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②坚如磐石:像大石头一样坚固。形容不能动摇。③审时度势:研究时机,估量形势。④屹立不倒:指像山峰一样高耸挺立。比喻意志坚定,不可动摇。⑤披荆斩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⑥谆谆告诫:恳切耐心地劝告。⑦沉疴积弊:拖延长久的重病;难治的病。⑧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理清文脉八个部分的内在逻辑层次

50

2020,中国战疫

取得了重大成果01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主心骨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有优越性03战疫中展现出的中国精神生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04战疫理念与价值取向生命至上

人民至上05

经历战疫大考

得出四点反思06中国对世界的责任与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07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08

梳理文本,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从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方面来揭示中国抗疫取得胜利的原因(第一、二节)第二部分:从理念、科学方面来探索抗疫胜利的做法(第三---五节)第三部分:从反思、总结角度来报道抗疫的经验和教训(第六—-八节)读课文悟感情

这篇通讯中采用了大量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具有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文中哪些语句打动了你?请把这些语句诵读出来,并谈谈从中读出了哪些感情。

抗疫期间,病房里最常见的场景,就是医者握着患者的手加油鼓劲。每一次握手,都在传递力量;每一句话语,都是郑重的承诺∶"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拼搏。"不管是108岁的老人,还是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医务工作者绝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会倾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表现出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从加强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到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从多学科力量联手进行药品和疫苗研发,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从"健康码""云办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防治,才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子"。

章显了科学抗疫的理性思考。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

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热情礼赞

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出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中国声音,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共鸣。全球抗疫,命运与共,团结合作是最强的"免疫力"。一批批中国专家与东盟、欧洲、非洲同行连线交流,多语种的中国诊疗和防控方案及时分享给世界各国……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和博大胸怀。抗疫时期的一幕幕感人场景,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顾全大局、甘于奉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命运与共、天下一家。

对新时代中国人民局尚品格的歌颂。

疫情好比一面放大镜,让优势和长处更加凸显,也让我们把短板与不足看得更加清晰。抗疫斗争,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反映出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跟不上,折射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警示我们养成文明健康的卫生习惯是何其重要.…

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变革的深入思考。研读金句,体悟感情

文中哪些金句打动了你?请你把这些语句诵读出来,并谈谈你从中读出了哪些感情。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不是孤军作战。

此句为对称句式,“从来不是”加强语气,突显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这句话,生动形象的解读了抗疫期间大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场面。九省通衢武汉,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居然面临封城。但是武汉不是孤岛,无数热血儿女奔赴那里和武汉人民一起战斗。中华民族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