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环境微生物学绪论演示文稿_第1页
第一章环境微生物学绪论演示文稿_第2页
第一章环境微生物学绪论演示文稿_第3页
第一章环境微生物学绪论演示文稿_第4页
第一章环境微生物学绪论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环境微生物学绪论演示文稿当前第1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优选第一章环境微生物学绪论ppt当前第2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本课程的基本情况本课程是环境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强调实践能力,要求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有关基本技能,并加深对理论部分的理解和记忆;本课程内容分两大部分:一是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二是微生物学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当前第3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一、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

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独立的学科,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重要理论基础。当前第4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20世纪起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伦敦烟雾;日本四日市的哮喘病、熊本的水俣病及神通川骨痛病。

当前第5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1943年美国洛杉矶市的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当前第6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当前第7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1952年12月5日-9日发生在伦敦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这次事件造成多达120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并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当前第8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当前第9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

四日市位于日本东部海湾。1955年这里相继兴建了十多家石油化工厂,化工厂终日排放的含SO2的气体和粉尘,使昔日晴朗的天空变得污浊不堪。1961年,呼吸系统疾病开始在这一带发生,并迅速蔓延。据报道患者中慢性支气管炎占25%,哮喘病患者占30%,肺气肿等占15%。1964年这里曾经有3天烟雾不散,哮喘病患者中不少人因此死去。1967年一些患者因不堪忍受折磨而自杀。1970年患者达500多人。1972年全市哮喘病患者871人,死亡11人。当前第10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发生了水俣病事件。因化工厂排入海湾的废水中含有甲基汞,在海洋生物中富集,人类因食用这些有毒鱼类等中毒而死亡。当前第11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

1955-1972年骨痛病事件是于日本富士县神通川流域发现的一种土壤污染公害事件。主要污染源是重金属尤其是镉中毒引起的的水和食物污染。患者全身各部位会发生神经痛、骨痛现象,行动困难,骨骼软化、萎缩,四肢弯曲,脊柱变形,骨质松脆,不能进食,疼痛无比。当前第12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当前第13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当前第14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当前第15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当前第16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当前第17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当前第18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当前第19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中海油渤海湾油田漏油事故当前第20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2010年7月16日大连新港溢油事故当前第21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当前第22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当前第23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当前第24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当前第25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当前第26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当前第27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

环境污染的治理:发达国家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如泰晤士河河水变清,有鱼类生长。我国于60年代开始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九五”期间我国推出两项重大举措: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前者中规定了烟尘、粉尘、二氧化硫、重金属、COD和工业废弃物等12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2000年12项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比“八五”末期分别下降了10-15%。当前第28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

“十一五”期间又对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种主要污染物实行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管理,排放基数按2005年环境统计结果确定。计划到2010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比2005年减少10%。当前第29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238.1万吨,比2009年下降3.09%;二氧化硫排放量2185.1万吨,比2009年下降1.32%。与2005年相比,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和14.29%。当前第30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

通过“十二五”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规划,四大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合物)平均排放量,在2015年年末分别比2010年年末下降10%。当前第31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

据环保部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司初步估算,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3%、3%、5%、9%左右,“十二五”规划五年总目标已完成。当前第32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在“十二五”时期总量控制为四项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基础上,“十三五”不仅要将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纳入控制指标,还明确将细颗粒物(PM2.5)等环境质量指标列入约束性指标,到2020年,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当前第33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当前第34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

近几年,环境污染物总排放量仍处于历史高位,复合型污染的特征更加明显,环境质量状况非常复杂。

雾霾袭城,水体黑臭,土壤污染,新的致命病毒流行……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当前第35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微生物容易变异,适应性强,用于多种污染环境的治理;现代人们对污染物高效降解菌的筛选,污染物降解途径的研究,基因工程等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污染物工业化处理中涉及的反应器、机械、电力、供气、监测和控制技术的完善,对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技术的进步等为环境污染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第36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二、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1、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与环境领域(包括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监测与治理等)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当前第37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其内容包括:微生物个体形态、群体形态;细胞结构功能、生理特性、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是微生物与污染环境之间的关系);微生物对物质的转化分解作用(特别是应用微生物来处理各种污染物质,如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当前第38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2、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总的归纳起来有两大方面的任务:(1)充分利用有益的微生物资源(2)防止或消除有害微生物

当前第39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

对于人类而言,大多数微生物是有益的。古代,微生物用于酿酒、制作酱、醋和发面。近代,微生物用于发酵工业生产乙醇、丙酮、各种有机酸、氨基酸、抗生素。微生物的酶制剂应用于纺织退浆、制革脱毛、洗涤剂的助剂、医药、印染等。微生物应用于石油发酵;用作农肥;用于防止植物害虫生物防治等。当前第40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

病原微生物也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不利的影响。还有的微生物能引起作物病害和动物疾病,某些细菌和霉菌能使食品和农副产品腐败和腐烂。有些细菌生命活动所产生的代谢产物与环境中的化学物质起作用会产生不良后果,如硫细菌和铁细菌能引起混凝土管道和金属管道腐蚀,蓝细菌,绿藻和金藻中的某些种能引起湖泊“水华”和海洋的“赤潮”等。当前第41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3、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水处理)中的应用(1)在环境监测方面(水污染的监测)利用在环境中生存的生物的种类、数量、活性等特征,来判断环境状况的好坏。这些生物称为指示生物。当前第42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生物监测的优缺点:生物监测的主要优越性:(

a)长期性——汇集了生物在整个生活时期中环境因素改变的情况,可以反映当地的环境变化;(

b)综合性——能反映环境诸因子、多成分对生物有机体综合作用的结果;(

c)直观性——直接把污染物与其毒性联系起来;(

d)灵敏性——有时甚至具有比精密仪器更高的灵敏性,有助于提早发现环境污染。

当前第43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

生物监测的主要缺点:(

a)定量化程度不够;(

b)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当前第44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2)在环境治理方面废水、废物和废气处理:物理法、化学法、

生物处理法生物处理法的优点:经济、高效、达到无害化。微生物是对废水、废物和废气进行生物处理、净化环境的工作主体。当前第45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

学习环境微生物学的意义:

了解微生物及其在环境中的作用(包括其有益和有害的作用);更好地为生产服务(保护环境,造福子孙万代)。当前第46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

学好环境微生物要注意的问题:

建立微观世界的想象空间;充分理解知识点、牢记基本概念;系统学习、融会贯通;注重理论联系实践,重视实验环节。当前第47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

细菌当前第48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

病毒当前第49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

三、微生物概述

1、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包括:(1)无细胞结构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2)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菌;(3)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少数肉眼可见,如:纳米比亚硫磺珍珠菌(Epulopisciumfishelsoni)

当前第50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2、微生物的特点

(1)体积小,面积大微生物由于个体非常微小,因而每一个体的表面积相对较大。这一特点赋予微生物一个巨大的营养吸收面、代谢废物排泄面和信息交换面。

当前第51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

.

(2)吸收多,转化快微生物可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迅速将其转化。

大肠杆菌在1h内可分解其自重1000~10000倍的乳糖;产朊假丝酵母合成蛋白质的能力比大豆强100倍,比食用牛强10万倍。当前第52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3)生长旺,繁殖快

微生物具有极高的生长和繁殖速度。

如大肠杆菌在合适的条件下,12.5~20min细胞可分裂一次。液体培养,细菌细胞的浓度一般为108~109个/mL。当前第53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

(4)适应强,易变异

微生物具有极其灵活的适应性或代谢调节机制。微生物的个体一般都是单细胞、简单多细胞甚至是非细胞的,它们通常都是单倍体,加之具有繁殖快、数量多以及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等特点,因此即使变异频率很低,也可在短时间内产生出大量变异的后代。当前第54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

(5)分布广,种类多

微生物的分布可谓是无所不在,江、河、湖、海、土壤、空气、温泉水、人和动物体内外、酷热的沙漠、寒冷的雪地、南极、北极、冰川、污水、淤泥、固体废物里等处处都有。据估计,微生物的总数约在50万至600万种之间。目前所了解的微生物总数至多不超过生活在自然界为生物总数的10%。由于近年来分离培养方法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微生物种类。

当前第55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当前第56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3、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具有原核细胞的生物称为原核微生物。原核细胞:其细胞核发育不完善,仅有核质,没有定形的细胞核,无明显的核膜,没有特异的细胞器,不进行有丝分裂。典型的原核生物有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等。见图当前第57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细菌细胞结构模式图当前第58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具有真核细胞的生物称为真核生物。真核细胞:细胞核发育完善,有定形的细胞核(核仁、染色体等),有明显的核膜,有特异的细胞器,进行有丝分裂。大多数生物,包括高等生物都是真核的,如酵母菌。见图当前第59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酵母菌细胞结构模式图当前第60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

4、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1)微生物分类根据一定的原则(表型特征相似性或系统发育相关性)对微生物进行分群归类,根据相似性或相关性水平排列成系统,并对每个分类群的特征进行描述。微生物的分类单元(指具体的分类群)分为7级,自上而下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当前第61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

种(species)是一个基本分类单元,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的其他物种有着明显差异的一大群菌株的总称。微生物的种通常用该种内一个模式菌株作为代表。

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或密切相关的种归为属。依次类推,属归为科,科归为目……。

当前第62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

菌株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遗传型群体及其一切后代。如枯草芽孢杆菌的两个菌株

BacillussubtilisAS1.398(蛋白酶生产菌,AS代表中国科学院“AcademiaSinica”的缩写)B.subtilisBF7658(α淀粉酶生产菌种,BF代表“北纺”,即“北京纺织工业局科学研究所的缩写)

当前第63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

微生物的分类有其分类系统,其中最常用的也是具有权威性的是《伯杰氏手册》,是对原核微生物(细菌等)进行分类;另外,放线菌、真菌(包括丝状真菌和酵母菌)等也有各自的分类系统。当前第64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伯杰氏手册》简介

Bergey’sManualofDeterminativeBacteriology1923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细菌学教授DavidBergy和四个同事发表了细菌分类法,至1994年,发行了第9版。

从1974年的第8版开始,已经成为世界通用的“官方的分类”。当前第65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Bergey’sManualofSystematicBacteriology1984-1989年分4卷出版。第一卷:医学和工业方面重要的G-细菌(1984)第二卷:放线菌以外的G+细菌(1986)第三卷:古菌、蓝细菌及其他G-细菌(1989)第四卷:放线菌(1989)当前第66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

第一版(给出的系统基本上是表型性的);自2001年起发行,该手册的第二版(rRNA,DNA和蛋白质,系统发育)共分5卷。当前第67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一般大家比较熟悉的生物分类是所谓的二界学说,即把生物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两个界,这种分法已有很长的历史。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进步,新的分类手段不断被应用,新的生物类群划分方法也不断被提出。1969年,魏塔克提出“五界学说”,后经Margulis修改,为较多的人所接受:原核生物界、真核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植物界。我国学者提出的六界学说,在上述五界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病毒界。当前第68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当前第69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六界学说:

非细胞形态-------------病毒界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蓝藻)-原核生物界具细(原生动物、藻类)-真核原生生物界胞真核生物(酵母菌、霉菌)-----真菌界形(后生动物)-------动物界态(低、高等植物)-----植物界当前第70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

1990年,Woese等提出三域学说:

即细菌域(Bacteria)古菌域(Archaea)真核生物域(Eukarya)当前第71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当前第72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人类认识和了解微生物的历史很长,从列文虎克开始,许多著名的微生物学家通过他们出色的工作,为我们解开了一个又一个有关微生物的谜团,使我们今天能对这些微小的生物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当前第73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当前第74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当前第75页\共有82页\编于星期五\21点罗伯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