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言文《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挖空练习_第1页
全文言文《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挖空练习_第2页
全文言文《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挖空练习_第3页
全文言文《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挖空练习_第4页
全文言文《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挖空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挖空练习冬十月甲申,民部尚书裴矩奏“民遭突厥暴()践()者,请户给绢一匹【定语后置:一匹绢】”。上(唐太宗)曰:“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户有大小,岂()得()雷同(雷一发声,万物同时响应。今泛指事物与人相同者)给赐乎?”于是计口()为率()。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知无不言,上皆欣然(高兴的样子)嘉()纳()。上遣使点兵(指召集并检阅即将或准备出征的士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帝王的诏书、命令)出,魏微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再三再四,多次)。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状语后置:于天下无敌】,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上悦(),乃()不点中男。上与侍臣论周、秦修()短。萧瑀对曰:“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判断句】。盖()取之或可以逆()得,而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宴请)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不是)文德之雍容(温和庄重、从容不迫的样子),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上曰:“践()乱以()武,守成(保持前人的成就和业绩)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德彝顿首(磕头,叩头下拜)谢()。上神采英(英勇)毅(刚毅),群臣进见者【定语后置:进见群臣】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对待),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一定)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慢()谏()自贤(),其臣阿谀顺(顺承)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文言文《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挖空练习(教师版)冬十月甲申,民部尚书裴矩奏“民遭突厥暴(暴虐)践(践踏)者,请户给绢一匹【定语后置:一匹绢】”。上(唐太宗)曰:“朕以(凭借)诚信御(封建社会指上级对下级的治理,统治)下,不欲(想)虚有存恤(抚恤、慰劳)之名而无其实。户有大小,岂(怎么)得(能够)雷同(雷一发声,万物同时响应。今泛指事物与人相同者)给赐乎?”于是计口(人口)为率(规格,标准)。上厉(同“励”,振奋)精求治,数(多次)引魏徵入卧内,访(广泛地征求意见)以得失。徵知无不言,上皆欣然(高兴的样子)嘉(赞许)纳(采纳)。上遣使点兵(指召集并检阅即将或准备出征的士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指定,选派)”。上从(听从)之。敕(帝王的诏书、命令)出,魏微固执以为(认为)不可,不肯署(签署)敕,至于数四(再三再四,多次)。上怒,召而(并且)让(责备)之曰:“中男壮大者,乃(是)奸民诈(欺诈)妄(诬妄),以(用来)避征役。取(征召)之何害,而卿(你)固执至此(到这个地步)!”对(回答)曰:“夫兵在御(封建社会指上级对下级的治理,统治)之得其道(方法,办法),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用)道(方法)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状语后置:于天下无敌】,何必多取细弱(幼弱的人)以(来)增虚数乎!且(况且)陛下每云(说)‘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上悦(高兴),乃(于是)不点中男。上与侍臣论周、秦修(长)短。萧瑀对曰:“纣为(治理)不道(无道),武王征(征讨,讨伐)之;周及(和)六国无罪,始皇灭之。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却)异。”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增加,加强)修(修为)仁义,秦得天下,益(更加)尚(崇尚)诈(欺骗,用手段诓骗)力(暴力),此修(长)短之所以(……的原因)殊(不同)也【判断句】。盖(因为,由于)取之或可以逆(抗拒)得,而守(掌管)之不可以不顺故(原因,缘故)也。”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宴请)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以前,从前)受委(委托、委派)专(独裁,专擅,独断独行)征(征讨),民间遂(于是)有此曲,虽非(不是)文德之雍容(温和庄重、从容不迫的样子),然(但是)功业由兹(此)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凭借)神武平(平定)海内,岂(哪里)文德之足比。”上曰:“践(通“翦”,灭除)乱以(凭借)武,守成(保持前人的成就和业绩)以(凭借)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卿(你)谓文不及(比得上)武,斯(这)言(话语)过(过分)矣。”德彝顿首(磕头,叩头下拜)谢(谢罪)。上神采英(英勇)毅(刚毅),群臣进见者【定语后置:进见群臣】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对待),冀(希望)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想要)自见其形,必(一定)资(取用)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依靠)忠臣。苟(如果,假如,假使)其君慢(态度冷淡,不殷勤,不礼貌,怠慢,轻慢)谏(谏言)自贤(认为……有道德的,有才能的),其臣阿谀顺(顺承)旨,君既(已经)失国,臣岂(怎么)能独全(保全)。公(你)辈(等,类(指人))宜(应该)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通“毋”,表示劝阻或禁止,“不要”、“别”)惜(舍不得、吝惜)尽言(竭尽其言,犹直言,谓畅所欲言,毫无保留)。”(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文言文翻译:冬十月甲申(二十九日),民部尚书裴矩上奏说:“遭受突厥暴虐践踏的平民,朝廷应赐给每户一匹绢。”太宗说:“我用诚实信用治理天下,不想徒有抚恤百姓的虚名而没有实际恩德。户有大小,怎么能每户给一样的赏赐?”于是以人口数目作为赏赐的标准。唐太宗励精求治,多次把魏徵引进寝室,向他询问治理国家的得失。魏徵知无不言,太宗都高兴地加以采纳。太宗派遣官员征兵,封德彝奏请“没到十八岁的中男,其中身体强壮高大的,也可以一并征召”。太宗听从了封德彝的奏请。敕令发出,魏徵坚持认为不可以,不肯签署敕令,多次把敕令退回去。太宗愤怒,召见并责备魏徵说:“身体健壮高大的中男,是奸民欺骗官府,虚报年龄以逃避兵役。征召他们又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魏徵回答说:“统率军队,在于统率是否得当,不在于兵员数量的众多。陛下征召身体健壮的中男,用正确的办法统率他们,便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征召幼弱以充虚数呢?况且陛下经常说‘我以诚信治天下,想使臣民都不要欺诈’。”太宗听了很高兴,于是没有征召不满十八岁的中男。六月戊申(二十八日),唐太宗与侍臣们讨论周朝长久和秦朝短促的政治问题。萧瑀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征伐他,周朝和六国都无罪,秦朝灭掉了它们。周朝和秦朝取得天下虽相同,但人心向背却不同。”太宗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周朝取得天下后,注重加强道德仁义的修为,秦朝取得天下后却更加崇尚诡诈和暴力,这正是周朝长久秦朝短促的根本原因。是大凡取天下或许可以通过抗争而取得,而治理天下就不能不顺应民意的缘故。”萧瑀敬谢表示不如太宗想得深刻。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春正月丁亥(初三日),太宗大宴群臣,演奏《秦王破陈乐》。太宗说:“我先前接受委派专行征伐,民间便有了这首乐曲。虽然不具备雍容高雅的文德,然而立国的功业由此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说:“陛下以神武平定天下,哪里是文德足以能比的。”太宗说:“平定乱世依靠武力,保守基业依靠文德,文与武的用处,全在于各因时制宜。你说文才不如武功,这话有些过分。”封德彝叩头谢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