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与要求_第1页
教学目的与要求_第2页
教学目的与要求_第3页
教学目的与要求_第4页
教学目的与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十一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1、使学生认识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历史背景;2、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3、使学生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正确的方法妥善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明确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一)和谐社会理想的理论渊源1、我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孔子“和为贵”的思想;墨子“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理想;《礼记.礼运》中描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矜、寡、孤、独、废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提出的“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康有为提出建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2、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和谐社会的论述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进行共产主义试验,以“新和谐”命名;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设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列宁明确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以便是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大力帮助农民,消除城乡对立;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必须发扬民主,改革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反对官僚主义,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时时处处千方百计的巩固党同群众的联系。(二)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1)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的发表,标志着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形成。指出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双百方针化解科学文化领域的矛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解决党派矛盾统筹兼顾适当安排解决城乡及三者矛盾“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2,邓小平: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手抓、安定团结。3,江泽民: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我党首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江泽民在十六大上作报告)4,十六届四中全会2004年10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的五项能力1.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2.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3.不断提高建设社会先进文化的能力;4.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5.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5,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当前,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保持清醒头脑,深刻认识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是实现中国长远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时代背景国际经验表明,走出低收入国家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时期,即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可能出现两种前途: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因为经济社会不协调,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不断显露出来,如果处理不当,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跨上一个重要台阶。(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1,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3,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4,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选择5,现实依据1)抓好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2)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3)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1、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

第一、社会差别问题,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深层表现。第二、贫富差距和社会贫困问题,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第三、社会成员分化和流动问题,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表现。第四、社会就业问题,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直接表现。第五、领导与群众的关系问题,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焦点问题。第六、民族宗教问题。另外,近年来一些突发的群体性事件,政治文化思想领域的问题,都引起复杂紧张的矛盾。2、其他社会矛盾问题在我国社会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社会矛盾问题,如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市场经济运行中法律法规不健全引起的矛盾,等等。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的基本思路第一、正确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原则;第二、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机关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的方针;第三、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坚持效率的前提下,着重注意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目前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任务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和谐社会就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1,科学内涵:——2005-2-19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胡锦涛说: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在研讨班上讲话)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主法治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正义)(公平)诚信友爱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友爱)充满活力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竞争)(奋斗)安定有序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安全)(友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2,把握和谐社会内涵须把握的几个问题:1)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治国理想、治国方略、治国机制、治国结果。不同于封建的“田园牧歌”、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资本主义的“福利社会”,也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2)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物质文明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政治文明加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和谐社会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3)正确把握和谐社会与全面建安设小康社会的关系相互包含、相辅相成。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1)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都是指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论述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2)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3)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我们党过去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设社会主义,就是要在中国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家家富裕的美好社会。2,实践意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利于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应对外部挑战,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与社会稳定,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主权、发展利益。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基本原则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1,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五个新变化:1)社会领域出现新矛盾。2)经济增长面临新制约。3)社会心理出现新变化。4)改革攻坚出现新特点。5)和平发展面临新环境。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证;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政治团体政治上的平等和根本利益的一致,为我们化解各种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面对这些新情况、新变化,《决定》正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的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主要内容是: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