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X.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是()
A.项伯乃毯驰之沛公军B.项伯杀人,臣蒲之
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D.常以身翼蔽沛公
2.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其率常在沛公也意:意图
B.亡寺不义去:动词,离开
C.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谢:感谢
D.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动词,举起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沛公安在B.具告以事C.大王来何操D.客何为者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能弭谤矣弭:消除、停止
B.是以事行而不停悖:违背
C.故天子听政听:处理、判断
D.厉王虐,国人替王谤:毁谤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簟管:钥匙
B.若潸师以来,国可得也潜:秘密地
C.晋人御师必于嵯御:驾车
D.秦师遂奉东:向东进发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枝得而议之说:通“悦”,感到高兴
B.献谱缪公诸:各位
C.三日,请医事焉属:委托
D.夫谁,笑哉暇:空闲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以黄金二锭置其袖,日:第归勿宣第:只是
B.德成敬诺,匕出宫门比:等到
C.纳靴,住醉佯:假装
D.上日吾赐也,或尤之尤:尤其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将级叩逝,川剧的
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B.不要以为八卦就一定是娱乐记者们在飞短涉国真正有厚度的八卦,在喧嚣的
狂欢后留下的不是一地鸡毛,而是一些足够折射时代文化生态的镜面碎片
C.中国当代艺术有某种哗众取宠的特征,大量的作品,虽然在短期内或许会成为
市场的热点,形成一段时间的行情,但是从本质上是:义不多的
D.探索者在茗茬孑军地艰难攀登一座座文化高峰的时候,他是寂寞的;在率先到
达山巅,一览众山小的时候,他又是幸福的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并不比一些西方国家发达,仍然成为世界上最早成功研制了甲流疫苗的国
家之一,并投入批量生产,不仅是国力问题,说到根本上,还是政府的态度问题
B.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有瘾”青少年戒烟,
对预防肺癌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
C.就在8名维和警察“回家”的路途中,一首专为他们而作的《接你回家》悄然
诞生,此曲代表全中国人民发出了对八位海地维和英雄的呼唤
D.在印度、日本等国纷纷表示将力争增强本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之后,如何进一步
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成了中国学者研讨的中心问题
10.将下列句子填入语段的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多彩保证了活力,
而灰色提升着品位。这也就是和谐。
①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姓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灰色也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适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
③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
④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
⑤因此,灰色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
A.②⑤①④③B.②③④⑤①C.①⑤②④③D.⑤①②④③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1.名句名篇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的《出师表》中的名言是:,
(2)《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地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
是:,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2.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下列各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
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
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
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
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
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的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D.上片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写愁,使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
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第2页,共29页
E.“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
意,寄寓田园之思。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5.0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如果说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展示
了襟怀、意绪,那么,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却是世俗人情,是
一幅幅平淡无奇、多姿多彩的社会风习画。宋代平话有所谓“烟粉”“灵怪”“传
奇”“公案”等类别,说明这种以广大市民为对象的近代说唱文学已有广阔的题材
园地,以描述生活的真实供广大听众消闲取悦。明中叶,这条文艺河谷由口头的说
唱发展为正式的书面语言,以《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拍案惊
奇》为代表,标志着这种市民文学所达到的繁荣顶点,具有了自己的面貌、性格和
特征,对近代影响甚巨,它们的选本《今古奇观》流传三百年而历久不衰。正如这
个选本的序言所说,这作品确乎是“极摹世态人情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对
当时受商业繁荣侵蚀了的封建社会的现实,作了多方面的广泛描绘。对人情世俗的
津津玩味,对荣华富贵的钦羡渴望,对邪恶的唾骂和对美德的赞扬,对宿命的宣扬
和对因果报应的渲染,充满了小市民的种种浅薄无聊,远不及上层文人士大夫艺术
趣味那么高级和优雅,但它有生命活力的新生意识,是对长期封建王国和儒学正统
的侵袭破坏。现实性世俗性与腐朽庸俗的落后意识渗透、交错与混合,是这种初兴
市民文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作品中个人的际遇、前途和命运逐渐失去了独一无二
的原有模式,各色人物都在为自己奋斗,或经商致富,或投考中举,或巧遇良机而
顿致富贵,虽然还谈不上个性解放,已可窥见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它们由说唱演化
而来,为了满足听众的要求,重视情节的曲折和细节的丰富,是这一文学在艺术上
的重要发展,也正是这些奠定了中国小说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点。
与宋明话本、拟话本并行发展的是戏曲。明中叶以后,传奇的大量涌现,把戏曲
推上一个新的阶段。除了文字上的意义外,戏曲已发展和定形为一种由说唱、表演、
音乐、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创造了中国民族特色的戏曲形式的艺术美。直到昆
曲和京剧,在所谓唱、念、做、打中,把这种美推到炉火纯青无与伦比的典范高度,
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千锤百炼的唱腔设计,举手投足的舞蹈化动作,
雕塑性的亮相,示意性的环境布置,简洁明了的情节交代,高度选择的戏剧冲突,
使内容和形式交融无间,而特别突出了积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美,中国戏曲尽管以
再现的文学剧本为内容,却通过音乐、舞蹈、唱腔表演,把作为中华文艺的抒情特
性和线的艺术发展到一个空前绝后的综合境界,它实际上并不以文学内容而是以艺
术形式取胜,也就是以美取胜。
(摘编自李泽厚《明清文艺思潮》)(I)下列关于“明清文艺”的表述,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清文艺描绘了世俗人情,是一幅幅平淡无奇、多姿多彩的社会风习图画,没
有什么远大的思想、深刻的内容。
B.明清文艺由宋代平话这种说唱文学发展演化而来,以描绘生活的真实供广大市
民消闲,拥有广阔的题材园地。
C.尽管明清文艺在艺术趣味上不能和诗词歌赋相比,但它具有自己的面貌、性格
和特征,具有生命活力的新生意识。
D.《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拍案惊奇》标志着明清文艺所达
到的繁荣顶点,对以后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中叶以后大量涌现的传奇把戏曲推上新阶段,把中国民族特色的戏曲形式的
艺术美推到炉火纯青无与伦比的典范高度。
B.重视情节的曲折和细节的丰富是明清文艺在艺术上的重要发展,这也奠定了中
国小说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点。
C.流传三百年而历久不衰的《今古奇观》,多方面描绘了当时受商业繁荣侵蚀的
社会状况,现实性世俗性与腐朽的落后意识相互渗透。
D.昆曲、京剧的情节交代简洁明了,戏剧冲突高度选择,唱腔设计千锤百炼、举
手投足的舞蹈化动作,内容美,形式更美。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唐诗宋词展示了襟怀、意绪,“极摹世态人情之
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的明清文艺则突出表现了对个体命运的关注。
B.明清文艺以广大市民为对象,广泛描绘市井生活,充满现实的人情味,由此可
见,明清社会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生活比较丰富。
C.明清文艺选择的人物、表现的思想和以前的文艺大不相同,因此,它突破了题
材上的一些限制,是对儒学正统的侵袭破坏。
D.以艺术取胜的中国戏曲把中华文艺的抒情特性和线的艺术发展到了极致,可以
说是开辟了中国文艺的新境界。
14.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
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
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
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
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
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
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
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
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姓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
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
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
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
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峰-缥缈遥遥相对,
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
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
瀚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
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
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
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
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
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
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
多。王鳌“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
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
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
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
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
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
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
第4页,共29页
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
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
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
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耄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
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
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
更见得静止处,己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
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
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
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
鼎一衡”,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
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
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
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
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
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2)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一带哪些“胜概”?请简要概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3)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
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15.大学应以培养人才为荣而非高考掐尖
王聪聪曹原中国青年报:据悉,许多名校以轮番游说、提供奖学金、提前签订
预录取协议等方式进行“掐尖大战”。您在招生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李越: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一些家长甚至与高校“讨价还价”。一些高
分考生的家长会直接说:“考了多少分、想上什么专业,你给不给?不给就报其他
大学。”还有一些家长,在多所高校之间“钓鱼”,期望获得奖学金、专业保证等
优惠条件。对优秀生源竞争过激,会导致高校对考生“有求必应”,甚至不惜砸巨
额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这对考生其实并不好,对社会诚信体系也会产生
负面冲击。比如签订预录取协议会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
中国青年报:伤害在哪儿?
李越:比如考生A考了615分,B考了614分,按照正常的录取程序,A应该在
B之前投档录取。但如果在招生咨询过程中,B先与某高校签订了某专业的预录取
协议,当A也向该高校咨询时,招生者为了确保与B的预录取协议,很可能以“分
数不够”等理由劝退。因为信息不对称,A就受到不公正待遇。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名校热衷“掐尖”?
李越:“掐尖”也叫“选优”,任何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必不可少。
最好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在当前社会诚信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高考是相
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在高考体制下,分数就是规则。高校在秉持按
分数排序的原则时,也就是在维持社会公平。现在大学和中学的信息沟通不充分,
中学生对大学各方面的了解很少。这种情况下,考生和家长更多地依据录取分数线
高低来判断一所大学的优劣。而尖子生就是一个标志,在各自学校和地区都有着示
范作用.高分学生报考哪个学校和专业,会为下一年的优秀学生提供参考。
中国青年报:考分排名真能显示学生的素质高低吗?
李越:两者并不直接挂钩。我们之前在安徽录取的一个学生去年获得了清华大学
特等奖学金。这是清华学生的最高荣誉,每年一万三千多本科生中只有5名能获此
殊荣。这位同学不仅成绩非常好,也非常聪明,素质全面。但这位同学却是当年清
华大学在安徽所招学生中分数最低者之一。可见,高考成绩相差三五分,并不能说
明学生优秀与否。虽然证明高一分的学生一定比低一分的学生强不容易,但是要证
明低一分的学生比高一分的学生强肯定更困难。所以说,除非有科学、有效、可操
作的方式,分数这个规则在当前社会不能破,否则一放就乱。
中国青年报:有人说,“掐尖”无异于鼓励应试教育。您怎么看?
李越:加重应试教育的不是“掐尖”,而是高考制度本身。由于公平的压力,分
数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才是症结所在。高校当然欢迎素质教育,但关键是素质
如何评判。
中国青年报:您从事招生工作20多年,名校“掐尖”一直就有吗?
李越:真正的“掐尖”,是在志愿填报方式从估分填报改为出分填报之后。现
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都采取“出分报、大平行”的填报方式,出分以后高分考生
很容易找到,所以争抢高分学生的程度也就更激烈。
中国青年报:报考方式是不是应该作出调整?
李越:从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角度讲,相对合理的填报方式是“考前报、
大平行”。不过,实行考前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信息充分畅通。学生考前报志愿,
不仅要对自身实力有较为明确的判断,还要对自己在本省、市的相对位置有合理把
握,而后者需要本省、市各中学能够充分沟通,比如进行联合模拟考试等。目前全
国实行考前报志愿的只有北京和上海,多数省、市由于城乡差异比较大,信息较闭
塞地区的中学生无法了解自己的相对位置,考前报的风险就非常大。
中国青年报:不“掐尖”的话,高校之间应该比什么?
李越:高校应该引以为荣的是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上世纪30年代的
清华常常被人提起,堪称一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培养出了一批杰出人才。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7月II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
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李越回答记者第一个问题时有些顾左右而言他,是通过学生家长的某些表现来
证明名校间存在“掐尖大战”,方法很好,但没有准确回答记者的提问。
B.李越对大学录取中名校的“掐尖大战”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高校应该比的
是为国家培养了多少人才,而不是录取了多少高分的学生。
C.李越列举之前清华大学在安徽录取的分数比较低的学生获得清华大学特等奖学
金的事情主要是为了说明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
D.北京、上海使用的“考前报,大平行”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目前相对合理的,
可以有效避免“掐尖大战”,李越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
(2)高校的“掐尖大战”有哪些危害?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3)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高考分数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简要
概括。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4.0分)
16.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夏赵元昊且叛,
为娱①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
顷,以其间选将厉土,坚城修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
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
第6页,共29页
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
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日:“得新附之小羌②,失久和之
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
北为两得矣。”时鹿其谋。
徙益州。未至,或煽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
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
平日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
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水为主,利
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
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土马,声言出塞。已而
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日:“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
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
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
(节选自《宋史•张方平传》)【注】①嫂:轻慢。②羌:指西夏,即赵元昊。③
料简:挑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日/此必妄也/道遇成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
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B.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日/此必妄也/道遇成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
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C.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日/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
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D.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日/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
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茂材”,又作“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
讳而改为“茂才”。
B.“鄙”是周代地方行政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后引申为边邑、边境。
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隋朝开皇二年始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
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D.“薨”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称诸侯之死,也称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皇子、
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方平是南京人,年轻时极为聪明,考中科举茂材,评为特别优异的等级,后
来历任多种官职,在任上多有出色的表现。
B.张方平很有战略眼光。他认为一旦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就会因小失大,给宋
朝外树强敌;只有让西夏与契丹之间明争暗斗,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张方平头脑冷静,善用谋略。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
却不为所惑,他路遇征调前来戍守的军队就让他们回去,并停止其他劳役,适逢上
元节,他又让城门三夜不关,最终安定了人心。
D.张方平能未雨绸缪。他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
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所以
他要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其间选将厉土,坚城修器,必胜之道也。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去看病,女儿只给她买到了半程的坐票。半程过后,老人被
刚上车的女大学生拿着车票座位号“请”了起来,老人的女儿要求挤一挤合坐在一
起,被女大学生拒绝,双方起了争执。后来一名中年男子给老人让了座。老人的女
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女大学生觉得很委屈,“坐自己的位置错了吗?”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就其中任意一人的言行,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
看法。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第8页,共29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A.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B.使动用法,使…活;
C.名词作状语,当作兄长一样;
D.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
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
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使
宾语动”.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1、动词使动用法.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
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
2.形容词使动用法.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
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3.名词使动用法.普通名词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活
用为动词,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2.【答案】C
【解析】
C.谢:谢罪;译文:明天不可以不早点来向项王谢罪;
故选:C。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用法,要以课本为基础,积累常见实词的含义,还
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技法.
解答文言实词的基本方法是:平时多积累,掌握高中阶段应该掌握的常用实
词的用法.在做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从文章整体入手,抓住
关键词语,腌前顾后,学会揣摩,准确辨析,并且要善于联想曾经学过的相同
或相类似的字词的含义,然后准确答题.
3.【答案】B
【解析】
A、宾语前置,“安在”应为“在安”,译为:沛公在哪里呢?
B、状语后置,应为“具以事告”,译为:把事情详细告诉了他。
C、宾语前置,“何操”应为“操何”,译为:大王拿什么来。
D、宾语前置,“何为”应为“为何”,译为:你这是因为什么呢?
故选:B。
本题考查特殊句式结构.要注意每种句式的特殊标志.
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
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
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4.【答案】D
【解析】
D.谤:直言劝谏;译文: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指责他的暴政;
故选:D。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用法,要以课本为基础,积累常见实词的含义,还
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技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
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
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
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
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
第10页,共29页
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
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5.【答案】C
【解析】
C.御:抵御;译文:晋国人必然在靖山抵御我们的军队;
故选:C。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用法,学生应重视课本所学,加强识记和累积.
积累文言实词的方式:
1.实词积累要有语境意识.积累词语不是孤立的,解释词语必须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因此,积累实词首先要立足课内,从学过的篇目中梳理例句,这样
既熟悉例句的小语境,又明了例句所在篇目的大语境,更容易掌握实词词义,
也更便于迁移.
2.实词积累要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有层次地进行.积累实词不可能一蹴
而就,需要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有层次地进行.从范围上,应先立足干
积累课标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再逐步扩展;从义项上,可以按课文顺序,
先课内,后课外.实词积累的基本步骤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
3.纵横归纳,双向总结.不能只注重文言实词的纵向(即实词一词多义)归纳,
还应从横向(即有哪些文言实词具有某一个相同义项)进行归纳总结.若能进
行双向归纳总结,既可提高学习兴趣,又可加深影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借助成语,联想归纳.至今有很多的成语、词语依然保留有古代的义项.所
以,在遇到一个不是很好辨析词义的实词时,可以先和日常仍在运用的词语
义项作比对.如此一来,不用刻意记忆,只需留心日常生活中运用的成语、词
语的意思及由来,就可以较为轻松地增加文言实词的积累量了.
6.【答案】B
【解析】
B.诸:兼词,之干;译文:把它献给缪公;
故选:B。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用法,学生应重视课本所学,加强识记和累积.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
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
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
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
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①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②使用组
词法来推断词义.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
义.⑤根据字形推断词义.⑥语境分析推断.
7.【答案】D
【解析】
D.尤:责备;译文:太祖说:“这是朕的赏赐给他的。“有人责备郭德成;
故选:D。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用法,学生应重视课本所学,加强识记和累积.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
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
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
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
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①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②使用组
词法来推断词义.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
义.⑤根据字形推断词义.⑥语境分析推断.
8.【答案】B
【解析】
A.对象错误,“稍纵即逝”:纵,放任,不约束。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形容时间、机会等容易失去。不能用来形容“戏剧脸谱”,可用"瞬息万变”;
第12页,共29页
B,正确,飞短流长:飞、流,散布;短、长,指是非、善恶。造谣生事,拨弄是非。
符合语境;
C.不合语境,一文不名: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此处表达
的意思是不值钱,可用“一文不值”;
D.不合语境,茕茕孑立:孑然一身、处境孤单,无依无靠。这个成语指的是一
生,而不指某一时刻,与语境不符;
故选:B。
该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
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
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
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9.【答案】C
【解析】
A.偷换主语,前面主语是“中国”,”不仅是国力问题,说到根本上,还是政府
的态度问题”的主语被偷换,应在“不仅'前加“这";
B.不合逻辑,“劝阻…戒烟”表意不合逻辑,可改“戒烟''为"吸烟”,或去掉
“阻'
C.没有语病;
D.搭配不当,“增强…地位”搭配不当,可改为“提升...地位“。
故选:C。
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
础上,熟练掌握《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六种常见病句类型,即语序不当、搭
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病句辨析的几种方法:
①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
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
都可用此法;
②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
不当、成分残缺都可用此法;
③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
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
④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
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
10.【答案】A
【解析】
本语段借灰色与其他色彩的关系来阐明灰色理论与多彩生活的关系。②阐述
灰色对其他色彩的依存,内容上紧承首句,且有关联词"也只有''与首句中的
“只有”照应,因此先排②;②是⑤的原因,根据“因此”判断⑤紧承②;①的
“这世界”紧承⑤“多彩的世界,,而来;在指出了世界多彩的特点后,④③阐述
灰色理论与多彩世界的依存关系,根据“正因为”和“也正因为”判断④应该在
③前面。
故选:A。
本题考查语言衔接与表达连贯的能力,做题时,既要“瞻前”,又要“顾后”.大
处着眼、小处探究,重在整体把握,然后逐一击破.
衔接类题目先要读懂语段的大致意思,抓住关键句,确定衔接的第一句,然
第14页,共29页
后根据句子相互之间语意的前后连贯,有时还可以利用其中虚词,排列出语
意通顺且符合逻辑的一段话.其中,排除法是解决选择题排序题的最有效的
方法,同学们一定要抓住自己最确定的句子,采用排除法选择答案,能够提
高准确率.
11.【答案】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吾视其辙:望其旗靡;入则无法家拂
土
【解析】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重点字:奉)
(2)吾视其辙,望其旗靡(重点字:靡)
(3)入则无法家拂士(重点字:拂)
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
谓“名言二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
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
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
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
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课外名句辑录: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诗经小雅车辖》)
4.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12.【答案】CD
【解析】
(1)C.“朦胧凄迷之意境”错误,“暮江千顷”极言傍晚的千顷大江,应是空旷辽
远的意境;D.“借代”错误,“离愁万斛”把愁情具体化,可用“斛”来称量,并冠
以“万”字,应是比喻兼夸张手法;故选CD.
(2)本题要求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应结合诗句的重点词提炼,可抓“斜日”的
寓意,得出作者对时光和年华的慨叹;“谁是中州豪杰”表达有才不见用,有志
无法伸;“三径菊花”“五湖舟楫”借用典故,传达归隐的无奈;“千万里”“人倚醉
醒中”写远离家乡,漂泊颠沛之苦情;“故国”“此意”及注解抒写力主抗金的志
向.可就此整理作答.
答案:
(1)CD
(2)①岁月蹉准、青春不驻之悲慨.起首两句,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
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咤、青春不再之感
慨.
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
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悲愤.
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范
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土.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
④离别故土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
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之感叹.
⑤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
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以此表达出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1点2分,
答出三点得6分.)
译文:
夕阳西斜,手持酒杯,临风问西风:为什么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
荷了.放眼望去,千顷大江,又值黄昏,离愁满江,竟连飞鸿立足栖息的地方
都没有.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倚着阑干,愁怀难遣.
客游千里之外的他乡,飘泊不定;生命短促,就像暂时寄居在人世间一样,
第16页,共29页
依然想起三径菊花丛.谁是国中豪杰,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土.回首
看故国,充满无尽眷恋.
赏析: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是南宋词人杨炎正的作品,是首感怀秋日的
词.词的上片,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愁思,悲壮而沉郁.下片,词人即调
转笔锋,着重刻画报国与归田的心理矛盾.开合张弛,忽纵忽擒.
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统治者推行不抵抗政策,他的卓越
才能、远大抱负无从施展.这首词通过对自家身世的倾诉,来表达他那忧国
忧民的爱国热情.真实地表现了他那种感时抚事、郁郁不得志的心理活
动.虽然这首词哀怨伤感是主要氛围,但作者并非完全消沉,一蹶不振.全词
立意炼句不同一般,豪放、沉郁而又风姿卓约,艺术上有其特殊之处.
词的上片,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愁思,悲壮而沉郁.起首两句,轻描
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除了实写
景物,点明时间外,同时还有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踮、青春不再的
感慨.无语问西风,谓所问出之于心而不宣之于口.所问者西风,除了点明秋
令外,也有与上句的斜日同一寓意.这两句是对仗,使人不觉.接下来胭脂两
句,自然是发问的内容.
芙蓉是荷花,这里指秋荷.梁昭明太子《芙蓉赋》说它初荣夏芬,晚花秋
曜.花色红艳,所以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
荷了(染得它这样红)?正如东风是春花的主宰一样,西风也是秋花的主宰,
至少词人在这里是这样认为的.这一问自然是怪诞而无理.又何以有此一问?
词人来到江边,见秋江上满眼芙蓉,红艳夺目,与其时自家心境大相径庭,
所以心里嘀咕,产生了这样奇怪的想头,正如伤春的人,责怪花开鸟鸣,可谓
推陈出新之笔,以此暗写愁怀,颇为沉郁.放眼暮江千顷句,补出上文见芙蓉
时己在江边,不疏不漏,暮字又回应斜日.这千顷大江,中有离愁万斛,无处
落征鸿,转出写愁正题.以往文人写愁,方式较多:李煜以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喻之;贺铸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喻之;
李清照以双溪昨脑舟,载不动(《武陵春》)喻之;皆构思新颖,设想奇特.这里,
词人化用庾信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愁赋》)句,以万斛言愁之可量,量
而不尽,使抽象无形之愁,化为形象具体之物,比喻妥贴、生动.紧接着无处
一句,再次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离愁满江,竟连飞鸟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
有,何况人呢?愁之无边无际,由此可以想见,真是凄恻悲凉至极.这一句在
上面两句的形象比拟基础上对愁情加以浓笔重抹,直至写足写透.以上七句,
分作四层写壮志未酬之愁情.
从淡笔轻写到暗笔意写,再转为明笔直写,最后又加以浓笔重写,层层递
进,层层渲染.在这淡浓、明暗的映衬中,愁情愈发显得强烈、鲜明.当时,词
人已三十四岁了,仍然是一介布衣.满腹经世之才,无处施展,的确使人愁肠
寸断.这种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壮沉郁之情,至此淋漓尽致,达到高潮.于是
在笔墨酣畅之后,词人又出以淡笔,使语气变得平缓.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
倚着阑干,愁怀难遣.醉醒中,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是把酒浇愁(醉)
而后放眼观物(醒)情貌的捏合,与东坡《江城子》词梦中了了醉中醒句所说的
相近.词人饮酒之所以醉,是由于内心积郁,愁肠百结;而仍醒,是因为胸中
块垒难平,壮志未酬.两句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启下片的心理
矛盾.结构上显得变化多端,感情上也顿挫有致,视象上又现出一幅落拓志
士的绝妙画图.
下片,词人即调转笔锋,着重刻画报国与归田的心理矛盾.开合张弛,忽
第18页,共29页
纵忽擒.首先是过片三句承接上片意脉,由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
披风戴雨,萍踪浪迹,飘泊不定;接着,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化用陶渊
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并且紧跟问句,
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
用武?词人无奈地说:请借我浪迹江湖的舟楫;我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
隐士.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渲染得十分饱满.
这几句真实反映了词人遭受了人生的种种挫折,抱负未得施展,理想不
能实现,从而憔悴失意,无可奈何的苦衷.《水调歌头登多景楼》一词有可怜
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坦露的也正是这种思
想.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爱国志士中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辛弃疾与之唱和的
词中就有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桔千头.这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慨和悲愤,饱
含着多少辛酸苦辣.最后两句,笔调顿挫.在那股去国离家,退隐田园的感情
洪流奔腾汹涌之时,骤然放下闸门.从而强烈表现了词人立志报效国家的拳
拳之心;倾吐了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既欲摆脱一
切,又彷徨无地的心态,以及憨厚、忠惆的性情.它与屈原忽临睨夫旧乡,仆
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离骚》)的爱国精神一脉相承.
(1)本题考查对诗歌用词、手法、内容、主旨、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鉴赏诗歌的情感,学生要整体把握诗歌,结合
诗句作答.
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
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
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
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
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
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13.【答案】D;A;A
【解析】
(1)D表述有误,原文第一段明清文艺“对近代影响甚巨”,不是“对以后中国
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2)A理解错误,“推到炉火纯青与无与伦比的典范高度”的是昆曲和京剧,不
是传奇.相关内容在第二段后面.
(3)A“突出表现了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无中生有,分析有误.
答案:
(DD
⑵A
(3)A
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
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
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
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
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
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
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
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14.【答案】AD
【解析】
第20页,共29页
(1)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A.“作者对…太湖在阴、
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错误,文章没有作“详细的描绘”。
D.“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分析有误,“无锡的重头渚”这一处景物不
属于移步换景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在文中体现得不明显。
(2)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首先要找到答案区域,
这个区域在题干中已经明确给出。然后,要认真阅读第②段文字,抓住关键
词句并进行勾画。最后将勾画的内容概括整理成答案要点。从“我从不同的角
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
主峰,,“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
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
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
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
果,春天果然是“娓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
色”等语句可以具体把握。情感方面,可以从对劳动人民歌颂,突出改造自然,
创造精神美等角度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首先要理解所给语句
的含义,“远眺”时一览无余,可得总体、宏观之美,又能略去无数瑕疵,朦胧
之中富有诗意。“近观不如远眺”即为此意。题目要求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
看法,就是要结合具体内容,不能脱离文本。
答案:
(1)AD
(2)①文章第②段写了三方面“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②表
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
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和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
(3)示例一:赞同。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
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如文中东山莫釐峰“云气潴然如蒸”的迷蒙
奇幻之美,正为远眺所得。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到细节
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因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凭高视远,
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版权使用许可合同(含数字化重制条款)
- 筛砂机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2024年度技术服务合同服务内容和ServiceLevelAgreement(SLA)
- 2024年度房地产销售代理合同:某开发商与房地产销售公司关于住宅小区销售代理协议
- 运载工具用聚光灯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年度版权转让及发行权合同
- 2024年度版权许可使用合同(含版权内容、许可范围与使用期限)
- 2024年度版权许可使用合同标的描述
- 2024年度办公场地租赁合同书
- 2024年度叉车安全检测中心与物流公司检测合同
- 九年级上册语文《学习缩写》教案
- 深圳体育中心绿色施工监理细则
- 两篇古典英文版成语故事画蛇添足
- 工业品销售面试技巧和常见面试问题
- YC/T 384.2-2018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第2部分:安全技术和现场规范
- 华为的冬天 全文
- GB/T 27996-2011全地面起重机
- 主题班会《今天你快乐吗》PPT
- GB/T 22055.1-2008显微镜物镜螺纹第1部分:RMS型物镜螺纹(4/5 in×1/36 in)
- 【课件】校本课程:小木匠
- 企业管理资料范本-车辆管理档案(一车一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