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年级上册人教版议论文从论证方式来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定义思路驳论定义思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引论(亮观点)—本论(论证)—结论(得结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驳倒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树靶子——驳敌论——立己论——作结论本文和我们学过的《富贵不能淫》一样,都是驳论文,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来阐明自己论点的议论文,基本论证方法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直接批驳有三种形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①驳论点,先指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②驳论据,批驳对方的论据是荒谬、错误的;③驳论证,指出对方论据是真实的,但不能证明其论点,论据与论点之间不能形成逻辑关系。间接批驳一般可用正面立论的形式,即提出一个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通过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正确性,从而间接宣告对方观点不能成立。字音字形渺()

耀()

脊()

诬蔑()搽()诓()miǎoyàojǐchákuānɡwūmiè词语解释玄虚:

搽:诓骗:检查预习茫光梁

骗空而不切实,不可信。用粉末、油类等涂(在脸上或手上)。说谎话骗人。诓,哄骗。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3、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4、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学习目标作者简介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知识必备创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因此,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并没有采取有效的行动。帝国主义的奴役与中国古老的封建传统相结合,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知识必备“我中国地天物博,人口众多”——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1934年,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袖幻灾少域”——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的社论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批驳他人的观点和树立自己的观点的?理清论证思路1、文中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这个观点是谁提出的?支撑这个观点的论据又是什么?树靶子对方的观点:于是有人

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第2段)论据:(1)两年前

总自夸“地大物博”(2)不久不再自夸只希望“国联”(3)现在

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2、作者是怎样描述敌方论据的,结合“总”、“只”、“一味”这三个副词进行赏析。“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刻画了夸耀者抓住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与仰人鼻息的丑态。“一味”体现了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深陷求神拜佛之中,不愿自拔,不愿清醒,一副顽固不化的嘴脸。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嘴脸。3、作者对于对方列举的这些论据持怎样的态度?作者认为这些论据本身是事实。是事实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也是事实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却也是事实4、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承认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发现对方的论据不能得出“失去自信”这个论点,由真实的存在依据推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驳敌论1、作者是怎样通过分析事实发现对方的论据不能得出其论点的?总自夸“地大物博”信“地”信“物”只希望着国联信“国联”一味求神拜佛麻醉自己他信力他信力自欺力≠“信自己”直接反驳: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证过程错误,所以论点也是错误的2、敌论点中的论述对象和论据中的论述对象有什么不同?对方论证中存在着怎样的漏洞?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国人”指全体中国人,范围大敌论据:“我们总自夸着……”“我们”仅仅是国民党反动派帐中一小部分中国人,范围小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立己论1、作者批驳敌论后提出了什么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第7段)2、作者举出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是什么?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面立论,间接反驳敌论点。这一类的人们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3、以上几类人各指什么样的人?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指为了国家利益,执著于某一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真理的人。詹天佑、邓稼先岳飞、林则徐范仲淹、海瑞商鞅、玄奘4、“中国的脊梁”的精神本质是什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脊梁”本义指人的脊柱,有坚硬、竖直、人体的中轴等特点。指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儿女。这样的比喻形象地揭示出有自信力的优秀的中华儿女身上坚定、正直、顽强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作结论1、通过论证,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2、如何理解文中的“脂粉”“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地底下”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脂粉指美化、伪装;筋骨和脊梁指精神、品质、人格、操守等;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革命力量。3、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是说,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不要看那些反动文人发表出来的文章,而要去看那些真正的堪称中国脊梁的人的所作所为。他们虽然“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但他们“有确信,不自欺”,是有自信力的中国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列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对方论据:自夸地大物博;信国联;求神拜佛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直接反驳信“地”信“物”信“国联”求神拜佛失掉自信力——发展“自欺力”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间接反驳提出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古今的“中国脊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树靶子驳敌论立己论作结论请根据以上内容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试结合原文例句品味其表达效果。修辞手法原文例句表达效果分析仿拟排比“他信力”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增强论证的气势,既有力驳斥了敌论点,更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光荣伟大。品味文章语言修辞手法原文例句表达效果分析反问比喻“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增强论证的气势,有力驳斥敌论点,强调拥有自信力的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存在于中华大地。形象生动地赞颂了中华儿女中为国为民的杰出人物,这正是中国人拥有自信力的有力证明。思考探究注释中提到“文中加点的语句,最初发表时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去了”,这说明什么?

“求神拜佛”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批判了国民党一些官僚和社会名流以号召人民求神拜佛为幌子,蒙蔽人民,对日本的侵略实行妥协,不抵抗政策。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唯恐去之而不及。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首先,摆出对方自夸地大物博、信国联、求神拜佛的论据,列出对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论点;然后,以直接批驳的方式,阐述了“失去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接着,间接批驳,先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观点,再列举古今的中国的脊梁的例子,运用举例论证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课堂小结1.结构清晰,衔接紧密,过渡自然。文章第1、2段摆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3—5段,分析对方的论据,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指出其论点的错误性;6—8段,提出己方观点,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间接驳斥对方观点;第9段得出结论,照应题目。第3段开头“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上承第1、2段对方的论据和论点,下启后边的批驳。在驳论和立论之间,安排第6段作过渡段:“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而转向正面立论。写作特色2.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用词充满着嘲讽意味。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嘴脸,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积累拓展1、在一场例行记者会上,耿爽被问到一个很刁钻的问题,“中国驱逐美国记者,是不是为了阻止外界获取疫情的真实信息?”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反驳?无稽之谈,别有用心。按照这个逻辑,那美国上个月变相驱逐中方的60名记者,又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是不是美方早就预料到一个月后国内的疫情会扩散蔓延,试图掩盖什么?运用对方所使用的依据,所说明的道理,反驳对方的无稽之谈,使其不能自圆其说。回答有记者提问,美国政府一些官员近期表示,中国政府通过官方媒体及其平台在海外进行宣传并传播虚假信息,旨在干预或破坏民主,同时限制本国国内的新闻和言论自由。中方对此有何评论?“美国的一些人借口新闻和言论自由不断无端抹黑攻击中国,这种做法本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